冬季猪场呼吸道疾病综合征防治措施

冬季猪场呼吸道疾病综合征防治措施
冬季猪场呼吸道疾病综合征防治措施

猪场常见呼吸道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猪场常见呼吸道疾病的诊断与防制 呼吸道疾病一直是困扰猪场的一类重要的病症,其病因复杂,病原多样,流行性广,防治困难,给猪场带来很大损失。影响猪呼吸道系统的主要病原有: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伪狂犬病毒,肺炎支原体,副猪嗜血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呼吸道疾病的控制应从猪场饲养管理,生物安全和防疫,疫苗免疫,药物预防等方面综合控制。 1.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原,发病特点及诊断防治: 猪瘟病毒(CSFV): 猪瘟引起的疾病病症包括急性型,慢性型和迟发型。急性猪瘟病猪体温高至℃,呈稽留热,畏寒打堆,腹泻后便秘,病猪鼻端,耳尖,四肢内侧,腹下,外阴等处出现出血变化。母猪可见流产,产死胎等症状。慢性猪瘟主要表现为消瘦,贫血。体温时高时低,生长发育不良,常常成为僵猪。猪瘟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能引起呼吸道的卡他性,纤维性和出血性炎症反应,引起免疫抑制并继发其它疾病感染。猪瘟病毒的血清型单一,绝大多数猪场进行了疫苗接种等预防措施,使得典型的猪瘟的发生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目前猪瘟主要表现出非典型性,温和性和散发性,使得猪瘟的鉴别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而由于各个猪场疾病控制手段存在差异,猪瘟免疫也存在免疫耐受,抗体整齐度和滴度的不一致等,猪瘟的防控仍然存在较大的压力。 猪瘟的主要病理解剖特点有:肾脏表面出血;脾脏边缘出现出血性梗死;回肠和盲肠粘膜上有纽扣状溃疡。确诊还须借助实验室诊断,包括:免疫荧光试验、ELISA、反向间接血凝等,RT-PCR是借助于分子诊断技术对病毒核酸进行

快速诊断的方法,具有快速、敏感的特点。目前猪瘟防控主要通过疫苗免疫,有条件的猪场可以通过检测各阶段猪群的抗体水平,对免疫程序做出相应的调整。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 又名蓝耳病毒,传播迅速,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是目前造成猪场生产不稳定的重要病原,蓝耳病毒属于动脉炎科,是一种RNA病毒,由于病原核酸存在变异性并在不同的毒株间存在抗原漂移,使得本病的防控存在很大难度。PRRSV有两个基因型,欧洲型(LV)和美洲型(VR2332)。在我国主要流行美洲型毒株。PRRSV主要通过在猪肺泡巨噬细胞(PAM)内增殖而感染机体,引起各阶段猪群呼吸障碍,肌肉震颤,共济失调,腹式呼吸,耳部及四肢末端发紫等病症,并能引发严重的免疫抑制。在母猪引起怀孕后期母猪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儿,或弱仔等。 本病的原发性感染只造成轻微的肺损害,而大部分呼吸症状和病变是由原发性感染后的继发感染所致。主要病理变化为弥漫性间质性肺炎,并伴有卡他性肺炎区。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血清中和试验(SN);ELISA检测抗体;病毒分离鉴定;RT-PCR方法等。防制主要通过生物安全措施,定期消毒措施,对引进的种猪进行隔离,待检测结果表明不携带病毒时方可引入基础群。目前,国内外对控制PRRS也研制出了相应的疫苗,但灭活苗激起不了机体免疫应答,弱毒苗又存在的散毒的危险,并且有事实已证明,由于病毒本身的变异性使得疫苗在防控蓝耳病所起的作用上存在很多疑问,专家学者争论不已。但至少做好生物安全措施是绝无坏处的。 猪圆环病毒2型(PCV-2):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完整版)

病猪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是由细菌、病毒、支原体、环境应激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的总称,往往是入侵的或正常携带的病原体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危害断奶后的保育猪及早期生长的育肥猪,病猪的主要特征为咳嗽、呼吸急促、眼鼻分泌物增多、发热、厌食,猪只体重迅速下降。 中文名: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英文名:porc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 病原学:细菌、病毒、支原体、环境应激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季节分布:四季 传染病:是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 临床表现:咳嗽、呼吸急促、眼鼻分泌物增多、发热、厌食,只体 重迅速下降 疫苗预防:是 预防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提高营养水平,增强猪的抗 病能力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主要器官病变 随着规模化、集约化养生产的迅速发展,病的发生与流行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以保育发热、咳嗽和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在许多规模化场迅速蔓延,由于病因复杂,一些专家将其称为复合病因呼吸道病。 该病是由细菌、病毒、支原体、环境应激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的总称,往往是入侵的或正常携带的病原体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危害断奶后的保育及早期生长的育肥,病的主要特征为咳嗽、呼吸急促、眼鼻分泌物增多、发热、厌食,只体重迅速下降。该病一旦发生,如果仅采取单一的措施防治,效果往往不太理想。近年来,该病已成为影响养业经济效益的主要疾病,严重影响了养业的发展,给养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PRDC)是猪在一定的应激环境下至少先后感染两种以上病源从而在猪的呼吸系统中表现一系列综合征群。目前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是中国养猪业中最重要以及经济学意义最大的疾病,猪场因为该病导致的经济损失也最为严重。近年来,成为世界各国养猪业疫病防治十分突出生的问题之一。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秋末、冬季和春季发病率最高,通常在30-70%,病死率在10-30%,主要发生于保育后期和生长育肥期,特别是在13-15周龄和18-20周龄。发病率30-50%,而死亡率较低。由于发病猪体温升高,所以采食量下降,生长速度缓慢,导致出栏时间延长10-25天。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 - 呼吸道综合症对养业的主要危害 呼吸道综合症发病期间,常出现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造成在诊断和控制上出现混乱,使药物应用和紧急注射不见明显效果,进一步增加了对呼吸道综合症的控制难度,使发病过程延长,短则1个月,长则2~3个月才能得到基本控制。 呼吸道综合症发病期间,母可能出现流产、产死胎、弱胎等;公可能出现跛行和睾丸炎等,进一步对场生产造成影响。康复生长明显受阻,日增重降低,料重比升高,推迟上市10~30天,甚至出现突然死亡的情况,给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发病群的发病率和死淘率均升高。由于呼吸道综合症主要侵袭断奶后仔,而此时群正处于母源抗体保护力下降,自身免疫没有完全建立,消化和呼吸系统的功能尚未健全,又处于断奶应激和更替时期,所以呼吸道综合症发病场的群发病率高达30%~70%,死淘率高达10%~30%。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 - 病原体 病毒性病原体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Ⅱ型圆环病毒、猪流感病毒、猪巨大细胞病毒、包涵体鼻炎病毒等。 细菌性病原体

猪场的消毒方案

猪场的消毒方案 一、消毒方法 在动物防疫工作中,比较常用的消毒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机械性消毒 是生产中最常用和最普遍的消毒法。通过清扫、洗刷、通风等清除病原体,将大量的病原体清除掉,然后再配合其他消毒方法彻底杀灭病原体。 清扫出的污物,根据病原体的性质,进行堆沤发酵、掩埋、焚烧或其他药物处理。通风也可降低舍内的病原体数量。 (二)物理消毒法 物理消毒常用的有:高温、干燥、紫外线等。 1、阳光、紫外线和干燥阳光中的紫外线有较强的杀菌能力,阳光的灼热和使水分蒸发引起的干燥亦有杀菌作用。 一般病毒和非芽孢性致病菌,在直射的阳光下数分钟至数小时可被杀死,就是抵抗力很强的细菌芽胞,连续几天在强烈的阳光下反复曝晒。也可变弱或被杀死。 因此,阳光对于衣物、用具、场地及畜栏等的消毒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应该充分利用。 人工紫外线消毒:应用紫外线消毒物体表面必须光滑、无污物,室内必须清洁(尤其是空气尘埃要少)。对污染表面消毒时,灯管距表面不超过1cm,灯管周围~2m处为消毒有效范围,消毒时间为l~2h。房屋消毒每l0—15m2面积可设30W灯管1个,最好每照2h后间歇1h后再照,以免臭氧浓度过高。当空气相对湿度为45%~60%时,照射3h可杀灭80%一90%的病原体。若灯下装一小吹风机,能增强消毒效果。 2、高温消毒是最常用且效果最确实的物理消毒法,它包括巴氏消毒、煮沸消毒、蒸汽消毒、火焰消毒、焚烧,在畜禽的消毒工作中应用的多是蒸汽消毒、火焰消毒和焚烧。 (1)火焰的烧灼和烘烤是简单而有效的消毒方法,其缺点是很多物品由于烧灼而被损坏。当发生抵抗力强的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如炭疽、气肿疽等)时,病畜的粪便、饲料残渣、垫草、污染的垃圾和其他价值不大的物品,以及倒毙病畜的尸体,均可用火焰焚烧。不易燃的畜舍地面、墙壁可用喷火消毒.金属制品也可用火焰烧灼和烘烤进行消毒。应用火焰消毒时必须注意周围环境的安全。 (2)煮沸消毒是经常应用且效果较好的消毒方法。大部分非芽孢病原菌在100℃的沸水中迅速死亡,大多数芽孢在煮沸15~30min内亦能致死。煮沸l~2h可以消灭所有病原体。将煮

犊牛支气管炎的防治

保健方案。疫苗之间也有相互产生免疫抑制,蓝耳抑制猪瘟,猪瘟抑制蓝耳,公司关联猪场免疫程序必须保持一致。为保证经常性执行力度的到位,组织架构设计上不能设置重复职位,比如猪场不能设置2个副场长或2个场长助理,班组不能设置2个副职等,确保猪场每个员工的上级只有1个,只听从1个上级的,如果是养猪公司,建议设置技术总监1人总管兽医工作,各猪场不设置兽医岗位只设防疫技术员具体执行,以确保免疫程序、保健治疗方案执行的一致性。员工考核制度要结合疾病控制统筹考虑,有利于疾病控制,杜绝产房出现“藏猪”“留猪”现象,促进病残弱猪坚决及时淘汰处理。建立“责任、细节、执行、坚持”八字执行文化,建立干部人才培养体系师傅带徒弟,以利于应激管理的落实。 总之,要遏制猪群某病毒复制反强迁移,必须消除或减弱引起该病毒复制反强迁移的应激因子,使该病毒处于稳态或逐步衰弱。霉菌毒素是应激之首百病之源,控制饲料中的霉菌毒素是应激管理的首要任务,必须控制黄曲霉毒素在10ppb以内,赭曲霉毒素在50ppb以内,赤霉烯酮在100ppb以内,呕吐毒素在500ppb以内,T2-毒素在1000ppb以内。氧是机体新陈代谢必须的活性物质是机体生存的基本元素,要保证机体足够的吸收量, 必须保证空气中足够的氧含量,夏天选用负压通风水帘风机降 温增加氧负离子,严禁选用耗氧降温设施(如空调等),冬天按舍 内大环境通风小环境保温的原则选用保温设施,严禁使用耗氧 保温设施(如空调、热风炉等),确保空气氧气含量20%以上,防 止猪只缺氧应激是应激管理最主要的方面。冷热应激和高湿应 激是最常见的应激,猪舍硬件设施必须保证冬季温度控制在16℃以上、夏季在30℃以下,湿度控制在60%~80%。刺激性噪声、异味、刺激性气体、紫外光线是非常重要的疾病应激因子,必须 采取各种措施消除。减轻断奶应激、减轻转群应激、降低饲养密 度、防止过度用药、防止过度营养、防止过度促长等应激管理也 很关键。配合场内定期卫生消毒灭蚊灭鼠等阻断病源传播;严格 做好分阶段饲养全进全出饲养管理阻断病毒循环;严格按免疫 程序做好免疫工作确保机体应有的抗体水平;有针对性开展保 健工作杀灭潜伏细菌抑制潜伏病毒复制;充分利用检测手段清 除伪狂犬、蓝耳、猪瘟等野毒阳性猪;强制淘汰病弱残猪清除反 强(毒力恢复)病毒等措施,最终达到控制猪群疫病确保猪群健 康的目的。 犊牛支气管炎的防治 孟雅倩 (香河县畜禽疾病防治站065400) 摘要:犊牛支气管炎是犊牛在养殖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疾病,该病的产生与外界环境以及气候等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关系。本文将针对于犊牛支气管炎这一疾病的发病原因、防治措施等方面的问题做出简要阐述,为同仁提供借鉴。 关键词:犊牛;支气管炎;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1.1外部环境应激 犊牛支气管炎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犊牛的养殖环境对犊牛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应激刺激。比如说,空气中含有大量有毒气体氟化氢、氯气等等。当这些有毒气的浓度超过一定标准的时候,这些有毒气体就会损伤犊牛的支气管黏膜,出现糜烂的病征,进而导致犊牛的支气管炎的产生。 1.2不良气候影响 犊牛支气管炎这一疾病多发于早春和晚秋时节,这两个时间段的气候特点是气温较低。犊牛呼吸道的黏膜受到外界寒冷空气的侵袭,而黏膜血管为了应对外界寒冷空气的影响会收缩,这就导致了病毒感染的概率大大增加。除此以外在寒冷环境中空气较为干燥,犊牛吸入体内的空气的湿润程度较低,这会导致较为黏稠的痰液在支气管内淤积,进而阻碍了呼吸道的畅通。所以,不良气候也是导致支气管炎在早春和晚秋时节多发的重要原因。 2预防措施 对于犊牛支气管炎的预防应该针对诱因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首先,减少环境刺激,犊牛支气管炎的预防措施主要要做好犊牛生存环境的卫生清洁工作,提高犊牛饲养水平,增强犊牛体质,增强犊牛的抗病能力。对氯化氢、氯气等有毒气体进行严格控制,减少其对犊牛呼吸道的刺激。然后,根据季节的变化对犊牛进行针对性的喂养措施。应该留意温差变化,做好犊牛的保温工作,并在温度降低时,适当提高犊牛喂奶的温度,而且需要严格检查犊牛的牧草是否结冰。最后,对犊牛舍内增加更换垫草的频率,保证舍内的卫生。 对于犊牛支气管炎的预防,主要的方向是防止微生物的感染。需要重点注意舍内卫生问题,以及及时进行消毒。而当疾病出现时,实行单圈饲养,防止疾病扩散。 3治疗 治疗犊牛支气管炎最重要的是要消除炎症,化痰止咳。 目前西药和中药疗法都已经可以较好的治疗犊牛支气管炎这一疾病,西药疗法:青霉素与链霉素混合肌肉注射,每天2次;中药疗法:双黄连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注射10mL。这两种治疗方法都有非常不错的疗效。 参考文献 [1]何建起.用气管内注射的方法治疗犊牛急性气管炎的体会[J].中国动物保健,2012,14(2):54-55. [2]王琴,郭雄全.北疆犊牛支气管炎病因分析与防治[J].农村科技,2012(6):66-68. 15

猪场常用十大类药物用药介绍

一、《青霉素类药物》 1、常用的品种: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氨苄西林)、青霉素Ⅴ、氯唑青霉素、阿莫西林。 2、药物的适应症:对葡萄球菌、链球菌病部分种类较好(氯唑青霉素、苯唑青霉素)。对大肠杆菌、鸡白痢、绿脓杆菌病效果比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差。青霉素Ⅴ耐鸡胃中的酸性,与抗球虫药物配合使用,防治球虫发病后继发细菌病。 3、目前使用的效果 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效果:氯唑青霉素>苯唑青霉素>阿莫西林>青霉素; 抗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效果:羧苄青霉素>阿莫西林>青霉素。 4、使用剂量:阿莫西林预防量为100kg水加水5g,治疗量为100kg 水加10g;阿莫西林+棒酸治疗量为100kg水加3-5g,连续使用4-5天。氨苄西林预防量为1000kg水加100g,治疗量为150g。 5、药物的配伍 阿莫西林可以与硫酸链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及其它半合成青霉素搭配。阿莫西林配合棒酸,可以使抗菌活性提高1000倍,配方比例为4:1。 阿莫西林配合磺胺增效剂(TMP),常用的比例为5:1,增强治疗大肠杆菌的疗效。阿莫西林配合盐酸环丙沙星,增强抗大肠杆菌的效果。此外,还有氨苄西林与盐酸环丙沙星(比例为3:1)、氨苄西林配合硫酸链霉素(比例为1:3)。

6、不能配合使用的药物 ⑴青霉素与四环素类抗生素配合使用,能使青霉素的作用减弱。 ⑵青霉素与氯霉素配合使用,能使青霉素的作用减弱。由于青霉素药物处于最强的对数期时,氯霉素则受到抑制,从而使青霉素作用减弱。 ⑶青霉素不与土霉素、红霉素、万古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放线菌素D、庆大霉素配合使用。 ⑷青霉素不要与小苏打、维生素C、磺胺类钠盐、阿托品混合使用。主要是因为酸、碱、氧化剂、重金属盐可以失效。 7、本类药物的残留时间:青霉素、氨苄青霉素2天,阿莫西林5天。 二、《头孢菌素类药物》 1、常用的品种 第一代头孢:头孢拉定、头孢唑啉(仅供注射)、头孢氨苄、头孢噻吩、头孢羟氨苄等。 第二代头孢:头孢孟多、头孢呋辛、头孢替安等。 第三代头孢:头孢噻肟钠、头孢他定、头孢哌酮钠、头孢唑肟、头孢噻呋等。 2、药物的适应症 头孢氨苄用于鸡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病的治疗。头孢呋辛用于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的防治。头孢噻呋治疗鸡的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病和绿脓杆菌。同时对防治鸭疫巴氏杆菌效果好。头孢噻呋钠盐与马立克苗混合后在在4℃作用20小时后,疫苗蚀斑形成单位(PFU)无变化,同时显著减少出壳小鸡死亡率。

犊牛传染性肺炎病原分析与防治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12479749.html, 犊牛传染性肺炎病原分析与防治措施 作者:张羽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第20期 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析了犊牛传染性肺炎的发病症状以及致病源,然后论述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所帮助。 1 犊牛传染性肺炎临床症状 临床上导致犊牛出现传染性肺炎的致病原多种多样,但临床症状基本相似,主要表现为发病十分突然,发病之后犊牛不能正常采食,精神状态逐渐变差,呼吸急促,并出现明显的气喘症状,体温升高,心跳加快。发病较为缓慢的犊牛,主要表现为目光呆滞,眼窝下陷,被毛杂乱无光泽,身体逐渐消瘦。当外界温度较高、每次进食或运动之后,犊牛咳喘症状明显加重。将病死犊牛解剖之后可以发现病变部位主要集中在肺叶和肺中部,隔叶很少出现病变。病变肺脏组织切面呈红色、黄褐色和灰色。肺脏表面或深部可以看见脓灶或坏死区域,并会出现肝变。病死犊牛纵隔淋巴结、支气管淋巴结肿大出血,切面多汁。 2 犊牛传染性肺炎病原分析 导致犊牛出现传染性肺炎的病因十分复杂,在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模式下,除了传染性致病原致病之外,物理性应激刺激也会导致犊牛出现肺炎症状。一般情况下,饲养管理不当,致病菌侵袭,是导致犊牛传染性肺炎发生的主要原因。而引起犊牛传染性肺炎的病原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了细菌性病原、病毒性病原、支原体病原。 2.1 细菌性病原 细菌性病原导致犊牛出现传染性肺炎主要包括了多杀性巴氏杆菌、溶血性曼氏杆菌、嗜血杆菌、肺炎双球菌、化脓性放线杆菌。首先,多杀性巴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属一种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牛的上呼吸道中。通常情况下,该种致病菌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致病能力。但当犊牛的下呼吸道防御机制受损,身体抵抗能力下降时,该种致病菌则会表现出致病能力,导致机体出现肺炎症状。此外,该种致病菌还可以和嗜血杆菌、化脓放线杆菌、支原体和呼吸道病毒产生混合感染,进一步加重病情,导致严重的死亡率。导致犊牛发病主要是因为饲养管理不当,牛舍饲养密度较大,卫生环境不良,牛舍内大量有毒有害气体积累,使得机体免疫力下降所致;其次,溶血性曼氏杆菌。该种致病菌也是牛上呼吸道系统一种常在菌群,同样属于条件致病菌。是导致犊牛呼吸道感染出现严重死亡的主要病原,该种病菌可以单独对犊牛造成危害,也可以和其他病原混合感染。发病严重时,危害十分剧烈。最急型的患病犊牛常常在数小时之内死亡,并且该种致病菌对常规抗生素具有很强的耐药性;当患病犊牛既出现肺炎症状,又出现神经症状时,应该怀疑是该种致病菌危害引起;第四,肺炎双球菌。该种致病菌同样属于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牛的上呼吸道系统内。导致犊牛出现败血症和肺炎症

猪常见细菌性呼吸道疾病的防治措施

猪常见细菌性呼吸道疾病的防治措施 早晚温差比较大的季节,猪发生细菌性呼吸道疾病的机率会不断增加,使得猪的生长发育受阻,还可使饲料转化率大大降低,致使猪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细菌性呼吸道疾病成为养猪场(户)的一种常见病,一般发病率为35%~70%,死亡率可达14%~35%,这样就给养猪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笔者在门诊工作的几年中,就猪常见细菌性呼吸道疾病的防治措施,提出几点意见,供参考。 1 猪肺疫 猪肺疫也叫猪巴氏杆菌病,或称猪出血性败血症,俗称锁喉风。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病的主要特征为急性出血性败血症,慢性为咽喉肿胀、肺炎等症状。 1.1 流行特点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发于气候骤变的秋冬、早春等季节。病原通过病猪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等,经消化道、呼吸道及损伤的皮肤感染,吸血昆虫也是本病的传播媒介。带菌猪由于受寒冷、闷热、气候突变、潮湿、拥挤、通风不良、营养不足、饲料突然更换、过劳、寄生虫病及长途运输等应激因素影响,尤其是呼吸道黏膜受到刺激,使猪抵抗力下降造成内源性感染,死亡率比较高。

1.2 临床症状 在临床上可分为3种类型: 1)最急性型:突然发病,很快死亡。病猪呼吸困难,体温升高至40.0~42.0 ℃。食欲废绝,可视黏膜呈蓝紫色。咽喉肿胀,疼痛。口、鼻流出泡沫,并带血。病的末期。耳根、颈部、下颌部的皮肤为蓝紫色,有出血斑。呼吸极度困难,呈犬坐姿势。一般为窒息死亡。 2)急性型:体温升高40.0~41.0 ℃,眼结膜发炎,流脓性分泌物,口、鼻流白沫并混有血液。痉挛性干咳,呼吸困难,犬坐姿势,呈急性胸膜肺炎症状。皮肤出现紫斑或小出血点。先便秘后腹泻。精神沉郁,拒食。后期极度衰竭,卧地不起,因窒息而死亡。 3)慢性型:主要是慢性肺炎和胃炎。病猪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不断咳嗽,呼吸困难。关节肿胀,皮肤上见有湿疹。末期腹泻、脱水、消瘦,衰竭而死亡。 1.3 剖检变化 1)最急性型:各浆膜、黏膜有大量出血点。咽喉部周围组织呈出血性浆膜性炎症,皮下组织可见大量胶冻样淡黄色的水肿液。全身淋巴结肿大,切面呈红色。肺充血,水肿、可见红色肝变区,各实质器官变性。 2)急性型:肺脏有大小不等的肝变区,切开肝变区有的暗红色,有的呈灰红色,有干酪样坏死灶。胸腔积液,胸

养猪场常见疾病的防控措施

养猪场常见疾病的防控措施 春夏季气温不定,最容易孳生繁殖病毒、细菌,生猪极易发生各种疾病。因此,养猪专家建议生猪养殖户应该在早春夏时提早防止以下生猪的常见疾病,以减少发病率,确保养猪效益。 一、腹泻 腹泻是春夏季多发病、常见病,主要症状表现为拉稀,系多种病因引起,只有正确鉴别才能对症下药,提高疗效。 表1 春夏季常见腹泻疫病 1 腹泻病的预防 1.1 严格消毒 保持圈舍清洁卫生、舒适干燥。每批母猪、仔猪转出和转入前后,要对圈舍的门窗、墙壁、地面、料槽等进行全面 ___的清洗和消毒,尽可能的杀死周围环境中的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在母猪产仔后,应每天清理圈舍内的粪尿,保持圈舍的清洁和干燥。消毒要定期进行,消毒药品应针对不同的致病微生物经常更换使用,以防产

生抗药性。母猪进入产房前应对母猪体表进行 ___清洗,用高效低毒消毒剂进行体表消毒,临产前应用温热的0.1%高锰酸甲溶液冼涤母猪的阴-门、乳-房、腹部。进产房当天应对产房冲洗消毒,产前对母猪乳-房、阴-部及助产器等进行严格消毒,保持产栏卫生。 1.2 保温和通风 产房要保持干燥清洁,通风良好。要设置保温箱,上面用红外线灯泡照射取暖并防止有贼风侵袭。可准备250W、150W、100W三种型号的红外线灯泡,以备不同阶段使用。冬季保温箱温度要做到l-3日龄34-32℃,3-7日龄30-32℃,7-25日龄25℃,低温高湿是诱发肠道疫病的主要原因。 1.3 加强母仔猪的 加强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合理调配饲料保证母猪产后乳量的平衡与优质,防止母乳过浓、过稀或不足。仔猪产出后,立即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将仔猪口鼻及全身黏液擦干净,然后将脐带内血液向仔猪腹部方向挤压,距离腹部4-7cm处断脐,断面用2%碘酊消毒,然后将仔猪放在30-32℃的保育箱中。保证仔猪出生后2小时内吃到初乳,3日龄应补铁补硒,预防仔猪缺铁性贫血和提高其抗病力。

当前猪场疾病的防控措施要点

当前猪场疾病的防控措施要点 进入秋冬季节,由于气候的变化,给猪场的正常生产带来了很多的不稳定因素,随着冷空气的到来,病原微生物会更加地猖狂,猪群的应激反应明显增加,加之当前“高热病”仍在流行,五号病又到了多发季节,所以如何保持猪场的稳定,提升猪场的抗风险能力非常重要,九鼎集团养猪服务中心建议猪场要扎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饲养管理 1、防寒保温:猪群的最适宜温度为20-27度左右,必须及时启用保温设施,重点要加强保育舍和产房的恒温控制,避免贼风。 2、营养加强:季节性的调整饲料配方,冬季适度增加能量水平,使用九鼎五全十枚三段宝产品会更具优势,有条件的猪场还可以为种猪增加青绿饲料的供给。 3、生物安全措施:秋冬季节也是引种的适宜时期,要严格引种的隔离检疫,严格商品猪仔或大猪进出时的生物安全。 二、做好常见病疫苗免疫 1、常见的细菌性疾病:链球菌、副猪嗜血、胸膜肺炎、附红细胞体、大肠杆菌、巴氏杆菌、丹毒、支原体等 2、常见的病毒性疾病:猪瘟、蓝耳、圆环、伪狂犬、口碲疫、细小、乙脑、传染性胃肠炎与流行性腹泻等 3、蓝耳病的控制:目前猪场蓝耳病的状况大致可分为五种情形:

PRRS--猪群分类--感染模式/病毒循环 要想在农场中控制PRRS,首先要了解畜群的稳定状态和病毒循环规律,才能在必要时加以干预,猪场可以通过蓝耳病发生的临床表现以及抗体水平的检测来判断猪场的状况,采取相适应的措施,因蓝耳病毒的繁殖与抗体水平呈正相关,所以不能盲目地进行活疫苗的免疫。由于蓝耳病毒与圆环病毒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相关联性,所以在商品猪蓝耳病活跃的情况下,要想达到控制蓝耳,除了适时做好蓝耳病疫苗外,还必须严格控制圆环病毒,也就是一定要做好圆环病毒疫苗。 一、做好药物保健 1、按照九鼎猪场的药物保健模式进行:根据猪场状况分群,分阶段适时保健。平时多用中成药,如九鼎的清瘟败毒散、扶正解毒散等。 2、定期到九鼎集团诊断实验室做致病细菌的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既经济合理,又最能达到效果的药品,便于掌握用药时间与用药浓度。 3、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及抗应激能力:饲料中定期添加九鼎佳免1-3公斤每吨,或饮水中添加倍加康、维多康等各1公斤每吨。 4、减少致病微生物的危害:加强消毒,每周1~2次,发病时期适度增加消毒频率,可选用九鼎高效消毒剂产品裕菌清或鼎氟醛。

犊牛呼吸道疾病的防治案例分析

犊牛呼吸道疾病的防治案例分析 时间:2013-05-14来源:作者: □冯海清 2011年1月15日,天津嘉立荷第八奶牛场的65头4―― 6月龄犊牛中有3头开始发病, 第2天发展到12头,第3天发展到33头,发病率为50.7%,症状以咳嗽,喘,呼吸困难,体温升高到41度,精神神沉郁,食欲减退。治疗不及时引起犊牛死亡,经过15―― 30天治疗逐渐完全痊愈。个别犊牛变为僵牛,最终被淘汰。经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验,被确诊为非细菌性感冒诱发支气管肺炎。 病因 许多的国内外学者认为,自然界的细菌和病毒在犊牛呼吸道疾病的病因方面起着重要的传染性动因作用。牛群处于环境不良或牛只的抵抗力下降的情况下乘机侵袭而致病。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3―― 5天,病初的犊牛有轻微的咳嗽,呼吸困难,体温升高0.5C症状出现2 ——3天后,咳嗽加重,呼吸困难严重,体温升高到41度,食欲减退,饮水量增加,粪便少 而干燥。病程一般为 15―― 30天,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死亡或出现僵牛,失去饲养价值。 防治措施 隔离、加强消毒、防寒保暖 1、发现病牛立即隔离单独饲养。 2、彻底清除厩肥,用0.2%―― 0.5%过氧乙酸每天严格带牛消毒,运动场、站槽、卧床、过道用3%氢氧化钠每周2次彻底消毒。 3、牛床铺垫5―― 6厘米厚的切碎的稻草,防止贼风偷袭,增设挡风板,用塑料布封闭牛舍,并注意通风。 加强饲养管理 1、降低饲养密度,合理化分群管理犊牛。 2、保证干净清洁充足的饮水,在水中投放中草药(冠中、鱼腥草)预防。 3、减少粉料的投放多喂颗粒料和优质苜蓿草。 4、及时清槽,保证饲料新鲜,增加犊牛的采食量。 对病牛进行如下治疗措施 1、设专职兽医逐头观察犊牛的采食情况和精神状态。 2、发现食欲减退的犊牛和精神差的犊牛,检查体温作为治疗的依据。 3、治疗方案:(1)对于轻症犊牛立即采用阿莫西林1支,地塞米松5毫升,安乃近5毫 升,病毒灵10毫升,肌肉注射,每天两次,3天为一个疗程。(2)对于重症犊牛皮下注射 瑞可新每40公斤体重1毫升。对于呼吸高度困难的犊牛注射尼克刹米5毫升或氟苯尼考 5 毫升。(3)灌服红糖小米粥,每天一次,每次2000毫升。 小结与讨论 该病潜伏期3―― 5天,发病率50.7%,经过治疗死亡3头,死亡率4.6%,通过对犊牛呼吸道疾病的防治案例告诉我们,对于控制犊牛呼吸道疾病的工作,重在预防,做到提前预防,早发现及时对症治疗,降低该病给奶牛养殖造成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作者系天津嘉立荷第八奶牛场生产技术场长)

常见牛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常见牛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一、口蹄疫 这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 (一)症状:口腔粘膜(即内壁)、蹄部发生水泡、烂斑,严重时蹄壳脱落。病牛体温升高时泡未破裂,而水泡破裂后体温便降至常温。 (二)防治:每南是此病的常发地区,为此应用口蹄疫病毒灭活菌进行免疫注射,免疫期半年。发现病牛时,应即采取隔离及其栏圈消毒措施。对病死牛尸体要进行深埋处理。对病牛要加强护理,喂给易消化的粥料和嫩的牧草,多饮水。并用0.1%高锰酸钾或1%-5%硼酸部洗口及蹄壳。 二、炭疽病 这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多发生在夏季。 (一)症状:发病初期,病牛体温升高到42度,食欲和反刍停止,呼吸极度困难,粘膜发紫,有出血点。初期便秘,后期腹泻带血,有的发病数小时即死亡。亚急性型的病情缓和,症状在体表各部,如喉部、颈部、胸前、腹下、肩甲等部皮肤,以及直肠、口腔粘等处出现肿胀、甚至坏死。死后瘤胃胀气,口、鼻、耳、眼、肛门等孔窍有色泡沫流出,粘膜、皮下有出血点。 (二)防治:每年要给牛注射一次无毒炭疽芽孢苗或二号炭疽芽孢苗进行预防。对于病牛,早期用抗菌素以及磺胺类有效。成年牛每次可肌肉注射青霉素100-300万单位,每日4次,后期治疗效果不大。 三、新生犊牛病毒性腹泻 这种病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新生牛犊急性腹泻综合症。它常感染一周左右的初生

牛犊。它可通过病牛的粪便及呼吸道传播。本病一旦流行,常成群暴发,发病率高,病死率低。初乳不足、气候寒冷、卫生不良等因素可诱了该病,并增高病死率,此病多发生于冬季。 ((一)症状:病犊牛精神不振,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厌食。排黄色或淡黄色液状稀粪,有时带有粘液或血液,严重时,呈喷射状排出水样粪便,有轻度腹泻。 腹泻时间长了,会造成严重脱水和酸中毒而导致死亡。 1、治疗:内服高锰酸钾水即可收到较好的效果,每次4-8克,配成0.5%的水溶液灌服,每天2-3次,或者内服磺胺咪(每次10-20克,每天2-3次)、痢特灵95-10毫克/公斤体重,分2-3次内服)等药物。下痢不止时,应内服次硝酸铋(5-10克)或活性物。(10-20克),以保护肠粘膜,减少毒素吸收。有条件的,最好同时进行静脉内补液、强心等对症治疗。 2、预防:于母牛临产前喂足优质的饲料,让犊牛吃足初乳,同时可内服促苗生或乳康生,并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和保暖防寒。 四、牛出血性败血病 牛出血性败血病(简称牛出败),亦称牛巴氏杆菌病,是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特点是突然发病,发生高热和肺炎、咽喉高度水肿,有时出现急性胃肠炎和内脏广泛性性出血。病原是多杀性巴氏杆菌。本病是海南省主要的牛传染病之一。流行环节:健牛带菌是本病的特点。在气候突变、长途运输,过度劳役等紧迫因素影响下,机体抵抗力降低,机体内常在菌毒力增强,并侵入血流,迅速繁殖,生产毒素,使牛发病,形成内源性感染。此外,病牛机体组分泌物和排泄物都存在病原菌。此处理不当,便造成环境污染,促使本病传播蔓延。临床特点:本病常表现为急性败血型、肺炎型、水肿型。 1、急性败血型:体温高达40度左右,呼吸急迫,不食,反刍停止,下痢,粪便有时混有

如何降低猪场呼吸道疾病的损失

张军潘金谷黎家祥 (苏州科牧动物药品有限公司南昌珠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自从年第届国际猪病会议上人们接受了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 ))这—概念以来,该病已经成为规模化猪场最常见、危害最严重地疾病之一.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是由多种疾病因素引起猪地呼吸道疾病地总称.引起猪地呼吸道疾病地原因很多,病毒、细菌、支原体、寄生虫以及环境应激、饲养管理粗放或突然改变饲养方式等多种因素均可引发,通常是由几种病因共同作用所致.该病能使不同品种、不同年龄地猪只感染,但其突出特点是多爆发于周龄地仔猪和周龄地生长育成猪,尤其是在寒冷季节(秋末、冬季、初春)多发.发病率在,死亡率在,且猪龄越小死亡率越高,是目前影响养猪业经济效益地主要疾病,特别是中大猪常发慢性温和性肺炎,使猪生长速度缓慢,饲料报酬率低,药物防治费用增加,出栏时间推迟,猪肉品质下降,这种损失常常都是无形地,经常为人们所忽视.近年来,本病在集约化养猪场地流行日趋严重,并且在向广大地农村地区逐步蔓延,已成为猪病地顽疾,给养猪业带来了严重威胁和经济损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消弭隐患,降低损失!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发病原因 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地病因有很多方面.首先是病原性地,病原体包括两种,一种是原发病原,包括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病毒、猪肺炎支原体、猪伪犬病病毒、猪流感病毒、猪Ⅱ型圆环病毒等;二是继发病原,包括猪链球菌、猪副嗜血杆菌、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此外饲养管理、环境应激等因素也可诱发猪呼吸道系统地疾病.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病原性因素 病毒性病原体 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 该病又称“蓝耳病”,是导致发生地关键病原体.各种年龄地猪均可感染,以妊娠母猪和仔猪更易感.其症状为怀孕母猪发生流产、早产、产弱胎、死胎和木乃伊胎;仔猪呼吸道病增多,大部分出现咳嗽、打喷嚏、腹式呼吸等;育肥猪和公猪呼吸道病发生率增加.由于该病毒主要侵害和破坏肺泡巨噬细胞和单核淋巴细胞,从而使病猪免疫功能下降,对其他病原体地易感性增强,继发其他疾病,并且减弱了其他疫苗地免疫效果.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猪伪狂犬病() 该病地临床症状决定于感染猪地年龄,年轻地猪易感,日龄以内地猪死亡率可达,一般会出现严重地神经症状.断奶猪感染后,主要表现出呼吸系统症状,特别是产生细菌地继发性感染,这是因为猪伪狂犬病病毒抑制了巨噬细胞地功能,降低了其对细菌地破坏力.母猪感染后可发生流产、死胎及木乃伊胎.生长育肥猪主要临床表现是打喷嚏和呼吸困难,很少有神经症状.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猪流感() 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地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地猪对该病均易感染.该病多发生于天气骤变地晚秋、早春以及寒冷地冬季.该病发病率高,临床以突发、咳嗽、呼吸困难、发热、衰竭、迅速康复为特征.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病毒性肺炎及其他呼吸器官地炎症变化.病猪虽可迅速康复,引起地死亡率也很低,但会导致猪只增重受阻,肉料比降低,生产性能下降,对养猪业造成极大地危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猪圆环病毒Ⅱ型() 圆环病毒Ⅱ型是引起猪多种疾病地一种新病毒,主要对断奶猪和肉猪造成多系统衰弱综合症()和猪皮炎肾病综合症().病毒也可感染肺泡巨噬细胞,造成免疫抑制,引起间质性肺炎.猪群发病率可达以上,而死亡率可能因发病率、猪场大小、管理方式和感染不同病毒株而有很大地差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细菌性病原体 副猪嗜血杆菌()

犊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犊牛疾病 (一)犊牛饮食性腹泻 所谓饮食性腹泻,主要是指由于饮食(乳及代乳品)不当或品质不良而造成的腹泻。其特征是消化不良和拉稀。 因饮食而引起的腹泻,奶牛场常称为犊下痢,为犊牛胃肠消化障碍和器质性变化的综合性疾病。 【病因】饮食性腹泻为犊牛常发疾病。由于腹泻,致使犊牛营养不良,生长缓慢,发育受阻;发病以1个月内最多,2月龄后减少;全年都有发病,一雨季和冬春季发病最多。10天以内的犊牛,此种症状多与大肠杆菌感染有关。 【症状】粪呈暗红色,血汤样,多见于1个月的犊牛;粪呈白色,干硬,与过食牛奶与乳制品有关;粪呈暗绿色、黑褐色,稀粪汤内含有较干的粪块,多见于1个月以上的犊牛。犊牛饮食性腹泻一般全身症状较轻,加强饲养管理,改变饮食,合理治疗,经1~2天可痊愈;但当饲养管理不当,腹泻仍可再次发生。下痢有食欲者,病程短,恢复快;下痢无食欲者,病程长,恢复慢;下痢持续或反复下痢者,犊牛营养不良,消瘦,衰竭,预后不良;当继发感染,犊牛体温升高,伴发肺炎者,病程长而预后不良。 【治疗】治疗的前提是加强饲养,精心护理。治疗原则是健胃整肠,消炎,防止继发感染和脱水。 减少喂奶量或绝食。通常可减少正常乳量的1/3~1/2,减少乳量用温开水替代;绝食24小时,可喂给补液盐,当腹泻减轻,再逐渐喂给正常乳。 药物治疗应根据临床症状选用: (1)对腹泻而有食欲者,用乳酶生1克,磺胺脒4克,干酵母3克,一次喂服,每日三次,连服三天。 (2)对腹泻带血者,首先应清理胃肠道,用液态石蜡油150~200毫升,一次灌服。次日,可用磺胺脒和碳酸氢钠各4克,一次喂服,每天服三次,连服2~3天。 (3)对腹泻伴有胃肠鼓胀者,应消除鼓胀,可用磺胺脒5克、碳酸氢钠5克、氧化镁2克,一次喂服。 (4)对腹泻而脱水者,应尽快补充等渗电解质溶液,增加血容量。常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或林格液1500~2500毫升、20%葡萄糖溶液250~500毫升、5%碳酸氢钠溶液250~300毫升,一次静脉注射,日补2~3次。 (5)对腹泻而伴有体温升高者,除内服健胃、消炎药外,全身可用青霉素80万~160万单位,链霉素100万单位,一次肌内注射,每日2~3次,连续注射2~3天。 【预防】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执行犊牛饲养管理规程,是预防犊牛饮食性腹泻的关键。(1)出生时及时喂给初乳,使犊牛能尽早获得母源抗体。 (2)坚持“四定”即定温、定时、定量和定饲养员。乳温恒定,不能忽高忽低;喂乳时间固定,不能忽早忽晚;喂量固定,不能忽多忽少;要选恳用心、有经验的饲养员管理犊牛,要固定人员,不能随时更换。 (3)饲喂发酵初乳。初乳发酵和保存最适温度为10~12℃,夏天可加入初乳量的1%丙酸或0.7%醋酸防腐。应用自然发酵初乳喂给犊牛,50~70天断奶,喂发酵初乳200千克,犊牛发育正常,可预防腹泻。 (4)保证饮乳质量、严禁饲喂劣质乳品及发酵变质腐败的牛奶。 (5)因缺硒能引起犊牛腹泻,应在缺硒地区或因缺硒而发生腹泻的地区,可给妊娠后期母牛注射0.1%亚硒酸钠溶液20毫升,隔0.5~1个月注射一次,共注射2~3次。 (6)泛酸钙加入乳中引用,每头犊牛每天1次,每次50~100毫克,从出生后第一天起饮喂,

常见猪呼吸道疾病的药物应用

猪病的发现与治疗 常见猪呼吸道疾病的药物应用 当前,随着集约化养猪生产的发展,其高密度的饲养及采用饲料干喂法使得猪呼吸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日趋上升。其中令人较为头疼的是由猪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猪喘气病,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感染引起的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以及由巴氏杆菌引起的猪肺疫等疾病。如何诊治和预防这些疾病,也成了兽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猪喘气病 又称猪气喘病、猪地方性肺炎、猪支原体性肺炎。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呈世界性分布。感染猪群中,死亡率不高。但由于降低饲料报酬及易引起继发感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 首选药物:肌肉注射用恩诺沙星;内服(包括混料和饮水)用强力霉素。 可用药物:其他氟喹诺酮类药物(二氟沙星、单诺沙星、氧氟沙星)、林可霉素、北里霉素、土霉素、金霉素、泰乐菌素。 恩诺沙星 作用特点:是一种广谱杀菌性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恩诺沙星对800株各种细菌和支原体的MIC的平均值为0.008—0.75微克/毫升;对支原体的MIC为<0.01—1.0微克/毫升,平均值为0.25微克/毫升。作用机理是抑制细菌DNA合成酶之一的回旋酶。猪肌注给药后几乎完全吸收,除了中枢神经系统外,几乎所有组织器官的药物浓度都高于血浆。这种分布特点有利于全身感染和深部组织感染的治疗。 用法与用量(肌肉注射):一次量5毫克/千克,一天1次,连续应用5—7天。 注意事项:不要与氯霉素合用,以免降低恩诺沙星的药效,恩诺沙星内服适口性差,难通过混料及饮水应用。 强力霉素 别名:脱氧土霉素;多西环素。 作用特点:是一种高效、广谱,抑菌性四环素类药物。其作用比土霉素强2—10倍。对支原体的MIC为0.04—1.25微克/毫升。作用机理是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猪内服给药后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较高,维持有效血药浓度较长,对组织渗透力强,分布广泛。

犊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教学提纲

犊牛疾病的预防和治 疗

犊牛疾病 (一)犊牛饮食性腹泻 所谓饮食性腹泻,主要是指由于饮食(乳及代乳品)不当或品质不良而造成的腹泻。其特征是消化不良和拉稀。 因饮食而引起的腹泻,奶牛场常称为犊下痢,为犊牛胃肠消化障碍和器质性变化的综合性疾病。 【病因】饮食性腹泻为犊牛常发疾病。由于腹泻,致使犊牛营养不良,生长缓慢,发育受阻;发病以1个月内最多,2月龄后减少;全年都有发病,一雨季和冬春季发病最多。10天以内的犊牛,此种症状多与大肠杆菌感染有关。【症状】粪呈暗红色,血汤样,多见于1个月的犊牛;粪呈白色,干硬,与过食牛奶与乳制品有关;粪呈暗绿色、黑褐色,稀粪汤内含有较干的粪块,多见于1个月以上的犊牛。犊牛饮食性腹泻一般全身症状较轻,加强饲养管理,改变饮食,合理治疗,经1~2天可痊愈;但当饲养管理不当,腹泻仍可再次发生。下痢有食欲者,病程短,恢复快;下痢无食欲者,病程长,恢复慢;下痢持续或反复下痢者,犊牛营养不良,消瘦,衰竭,预后不良;当继发感染,犊牛体温升高,伴发肺炎者,病程长而预后不良。 【治疗】治疗的前提是加强饲养,精心护理。治疗原则是健胃整肠,消炎,防止继发感染和脱水。 减少喂奶量或绝食。通常可减少正常乳量的1/3~1/2,减少乳量用温开水替代;绝食24小时,可喂给补液盐,当腹泻减轻,再逐渐喂给正常乳。 药物治疗应根据临床症状选用:

(1)对腹泻而有食欲者,用乳酶生1克,磺胺脒4克,干酵母3克,一次喂服,每日三次,连服三天。 (2)对腹泻带血者,首先应清理胃肠道,用液态石蜡油150~200毫升,一次灌服。次日,可用磺胺脒和碳酸氢钠各4克,一次喂服,每天服三次,连服 2~3天。 (3)对腹泻伴有胃肠鼓胀者,应消除鼓胀,可用磺胺脒5克、碳酸氢钠5克、氧化镁2克,一次喂服。 (4)对腹泻而脱水者,应尽快补充等渗电解质溶液,增加血容量。常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或林格液1500~2500毫升、20%葡萄糖溶液250~500毫升、5%碳酸氢钠溶液250~300毫升,一次静脉注射,日补2~3次。 (5)对腹泻而伴有体温升高者,除内服健胃、消炎药外,全身可用青霉素80万~160万单位,链霉素100万单位,一次肌内注射,每日2~3次,连续注射2~3天。 【预防】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执行犊牛饲养管理规程,是预防犊牛饮食性腹泻的关键。 (1)出生时及时喂给初乳,使犊牛能尽早获得母源抗体。 (2)坚持“四定”即定温、定时、定量和定饲养员。乳温恒定,不能忽高忽低;喂乳时间固定,不能忽早忽晚;喂量固定,不能忽多忽少;要选恳用心、有经验的饲养员管理犊牛,要固定人员,不能随时更换。 (3)饲喂发酵初乳。初乳发酵和保存最适温度为10~12℃,夏天可加入初乳量的1%丙酸或0.7%醋酸防腐。应用自然发酵初乳喂给犊牛,50~70天断奶,喂发酵初乳200千克,犊牛发育正常,可预防腹泻。

如何降低猪场呼吸道疾病损失

如何降低猪场呼吸道疾病的损失 张军1 潘金谷1 黎家祥2 (1 苏州科牧动物药品有限公司215225 2 南昌珠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330044) 自从1998年第15届国际猪病会议上人们接受了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orcine respiratorg disease complex,PRDC))这—概念以来,该病已经成为规模化猪场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之一。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是由多种疾病因素引起猪的呼吸道疾病的总称。引起猪的呼吸道疾病的原因很多,病毒、细菌、支原体、寄生虫以及环境应激、饲养管理粗放或突然改变饲养方式等多种因素均可引发,通常是由几种病因共同作用所致。该病能使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猪只感染,但其突出特点是多爆发于6-10周龄的仔猪和13-20周龄的生长育成猪,尤其是在寒冷季节(秋末、冬季、初春)多发。发病率在25%-60%,死亡率在20%-90%,且猪龄越小死亡率越高,是目前影响养猪业经济效益的主要疾病,特别是中大猪常发慢性温和性肺炎,使猪生长速度缓慢,饲料报酬率低,药物防治费用增加,出栏时间推迟,猪肉品质下降,这种损失常常都是无形的,经常为人们所忽视。近年来,本病在集约化养猪场的流行日趋严重,并且在向广大的农村地区逐步蔓延,已成为猪病的顽疾,给养猪业带来了严重威胁和经济损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消弭隐患,降低损失! 1 发病原因 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病因有很多方面。首先是病原性的,病原体包括两种,一种是原发病原,包括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病毒、猪肺炎支原体、猪伪犬病病毒、猪流感病毒、猪Ⅱ型圆环病毒等;二是继发病原,包括猪链球菌、猪副嗜血杆菌、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此外饲养管理、环境应激等因素也可诱发猪呼吸道系统的疾病。 病原性因素 病毒性病原体 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PRR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