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钟祥一中高三五月适应性考试(一)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钟祥一中2018届高三五月适应性考试(一)
文科综合 历史
1.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各具特色。某一思想家曾提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下列主张与提出者属于同一派别的是
A.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B. 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
C. 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D. 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
【答案】C
【解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材料体现了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的思想。A体现的是墨家的节用思想,排除。B体现的是道家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排除;D是法家的改革思想,排除。
2. 下面是唐宋时期使用雕版印刷书籍的有关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 述 出 处
唐末益州始有墨板,多术数、字学小书。 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
尝见吴蜀之人,鬻印板文字,色类绝多,终不及经典,如经典校定雕摹流行,深益于文教矣。 北宋《册府元龟》
国初印板止及四千,今仅至十万,经史义疏悉备。……今士庶家藏典籍多矣。 《宋会要》
A. 雕版印刷书籍始于唐末益州 B. 宋代雕版印刷技术已臻完美
C. 雕版印刷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D. 宋代鼓励民间印刷各类书籍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字学小书”“深益于文教矣”“今士庶家藏典籍多矣”说明雕版印刷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故选C;材料无法得出雕版印刷书籍始于唐末益州的结论,排除A;材料没有提到宋代的印刷技术的发展程度,排除B;材料无法反映宋代鼓励民间印刷各类书籍,排除D。
3. 下图是龚启圣和马驰骋对山东107县在1644-1911年间的孔庙数量和农民起义次数的统计
(注:颜色越深,数量越多)。据此可知儒家文化
山东107县的孔庙数量分布 山东107县的农民起义次数(1644-1911年)
A. 兼有墨家行侠仗义和锄强扶弱之风 B. 对山东的影响比全国其他地区要深
C. 在清代民间社会影响力进一步下降 D. 有利于减少暴力冲突促进社会稳定
【答案】D
【解析】观察两幅图片可知,孔庙数量较多的地方,如山东的西北地区,发生农民起义的数量较少,孔庙较少的地区,发生农民起义的次数较多,因此我们可知儒家文化有利于减少暴力冲突,促进社会稳定。材料核心在于体现儒家文化对社会的影响,而非行侠仗义和锄强扶弱,故A项错误,D项正确。 从图片中只能得出对山东的影响,没有反映出对其他地区的影响。故B项错误,图片反映的是1644-1911年间总体的孔庙数量和农民起义次数,并不能单独得出清代的民间社会影响力的相关特点,故C项错误。
4.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中说道:“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这一思想
A. 抨击了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思想 B. 反思了改良派的宪政救国思想
C. 践行了维新派的君主立宪思想 D. 反映了激进派的民主科学思想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然则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可知,梁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家必须先培植新国民,突出了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重要关联,故选B;并未反映梁启超反对实行民主制度,也没有体现他倡导建立君主立宪,排除AC;梁启超不属于资产阶级激进派,排除D。
5. 蒋介石在其1934年11月27日的日记中提及,英美形势已联合对日乃为中国存亡之转机,此后更应注重日本内部文武两派之胜败谁属,当使文派抬头以制军阀,抑使军阀横行,以促其孤立乎……应急与倭寇乘机谅解,以促进倭、俄之冲突。从中可以看出蒋介石
A. 企图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积极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C. 寄抗日希望于英美对日宣战 D. 诱使日苏开战削弱日本实力
【答案】D
【解析】由材料“1934年”,当时不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A;材料没有“安内”的信息,排除B;材料“英美形势已联合对日乃为中国存亡之转机”,但没有涉及对日宣战,排除C;由材料“应急与倭寇乘机谅解,以促进倭、俄之冲突”,可见蒋介石诱使日苏开战削弱日本实力,故选D。
6. 综合表格可知,在此期间,中国
1956年5月 国务院召开全国体制会议,检查中央集权过多的问题
1960年冬 党中央确定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1961年1月 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调整管理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提出经济管理大权必须集中在中央
A. 试图摆脱原有经济模式的束缚 B. 努力探索国民经济体制改革
C. 初步解决运用市场机制的问题 D. 逐步加大力度干预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检查中央集权过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和“经济管理大权必须集中在中央”体现了中国努力探索国民经济体制改革,故排除A,选B;1992年十四大才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逐步加大”的信息,排除D。
7. 有学者指出,20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所以被选择,并不是对合作组织的抛弃,而是对人民公社体制蕴含的“政府强制抽租”模式的内生反抗,是政府降低对农业资源的强制抽取程度支撑了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信念,并使之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了稳定。这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A. 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B. 使农民的实际经济收益提高
C. 取消了农民对国家的义务交售 D. 彻底改变了农业集体所有制
【答案】B
【解析】由材料“政府降低对农业资源的强制抽取程度支撑了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信念,并使之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了稳定”可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从而使农民的实际经济收益提高,故选B;材料无关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排除A;材料“降低对农业资源的强制抽取程度”可见并未取消农民对国家的义务交售,排除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坚持农业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排除D。
8. 某年9月,邓小平到东北三省考察。他自己说,我这是到处点火……当时担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的王恩茂回忆说:“……过去有些不敢想的问题,现在敢想了;过去不敢讲的问题,开始敢讲了。”上述现象出现的直接背景是
A. “全面整顿”思想的提出 B.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C. 经济特区的建立 D. 南方视察
【答案】B
【解析】材料“过去有些不敢想的问题,现在敢想了;过去不敢讲的问题,开始敢讲了”出自对1978年9月的邓小平“ 北方谈话”的评论,其直接背景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故选B;A出自1975年,排除;C出自1980年,排除;D出自1992年,排除。
9. 罗马法规定:“地方议会的议员不得被判处矿坑苦役以及矿场劳役,也不得判处叉架刑以及火刑。如果受到这种性质的判决,应该将其解救。但是,这不应该由做出判决的人进行,而是把情况汇报给皇帝,由皇帝根据其权威或变更刑罚的种类,或将其开释。”这说明
A. 死刑有“崇官”的特权规定 B. 死刑的判罚最终由皇帝决断
C. 罗马人权至上没有死刑判决 D. 民主制度发展完善得以保障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地方议会的议员……把情况汇报给皇帝…..或将其开释”可见官员由更多的机会逃脱法律制裁,说明死刑有“崇官”的特权规定,故选A;材料强调“皇帝根据其权威或变更刑罚的种类,或将其开释”并非死刑的判罚最终一概由皇帝决断,排除B;材料没有否定死刑,排除C;材料与民主制度无关,排除D。
10.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针对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产生了严重分歧,基于南方各州代表的坚持,最终通过的法案规定:国会在20年内无权禁止奴隶交易。这反映了美国
A. 中央政府缺乏强制权力 B. 制宪会议代表们根本诉求不同
C. 宪法遵循分权制衡原则 D. 1787年宪法体现实用主义精神
【答案】D
...............
11. 下图是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工农业产值增长示意图。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在于苏联
A. 经济建设中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B. 形成了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
C. 严峻的国际形势急需实现工业化 D. 优先发展重工业提升国际地位
【答案】C
【解析】苏联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都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呈现负增长现象,故D项正确;柱状图显示的是工农业增长速度,不是比例,故A项错误;计划经济体制属于经济体制,不是图片显示主题,故B项错误;C属于实行工业化的目的,柱状图显示的是结果。
12. 下图为二战后美国、西欧所占资本主义世界黄金份额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反映出
A. 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动摇 B.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与崩溃
C. 美国面临经济体系化、制度化困境 D. 欧盟的成立推动西欧经济持续发展
【答案】C
【解析】单就二战后美国、西欧所占资本主义世界黄金份额不能说明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动摇,排除A;1973年,受石油危机的打击,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排除B;材料表明美元在西欧沉淀,导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难以维持,故选C;欧盟成立于1993年,排除D。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代有“禹刑”。周穆王命吕侯制作《吕刑》。春秋时期出现了《刑鼎》、《刑书》、《竹刑》。战国时魏文侯命李悝制定《法经》,秦朝时被发展为《秦律》。汉高祖命萧何参照秦律制作了《九章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立法,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新律》和《北魏律》为代表。唐代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唐律继承了古代立法传统,将各种法规熔为一炉,采取了刑事立法的形式,全部律条都围绕着“罪”和“刑”分别加以规定、解释。唐律规定了严惩十恶,依次为: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唐律还规定如果赃证已经明确,“理不可疑”,犯人即使不招,也可根据犯罪事实进行判决。《唐律疏议》成为以后历代刑律的蓝本,也是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深刻影响着有交往的各地,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 西方法治的核心理念,就是“确信法律能够提供可靠的手段来保障每个公民自由合法地享用属于自己的权利”。作为西方法治文明精髓的宪政制度,就是建立在防止国家权力侵犯个人自由的理念之上的,而中国的法治意识理念更多的是建立在国家至上、集体主义基础上的,强调的是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国家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从近代中国法治启蒙思想家开始,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就不是一种独立的价值追求,而是依附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的一种附属品,他们所倡导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实际上是以国家主义为前提的。其原因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的落后挨打所带来的耻辱给他们思想的震撼比他们对中国个人悲惨生活状况的关切要强烈得多。”
—— 摘编自柯卫《中西方法治意识的差异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制建设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法治思想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重视成文法典的制定;强调刑罚;君主自上而下强力推行;司法审判程序严格,注重证据事实;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