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规模及市场集中度的思考
试述我国汽车产业的优化

试述我国汽车产业的优化■魏敬红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要:汽车产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尤其是加入WTO 后,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优化汽车产业组织,提高整体竞争力。
本文通过对当前汽车产业市场的现状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依据问题提出一系列合理性对策建议。
关键词:汽车产业;调整优化一、我国汽车产业的现状分析1.市场结构分析(1)市场集中度。
2009年到2013年,汽车企业CR4和CR8的水平已分别达到60%和80%,按照贝恩分类标准,我国汽车产业市场处于寡占Ⅲ型,即中上程度的寡头垄断市场水平。
CR4由2003年的56.10%上升为2009年的61.70%,第一次达到了60%以上,到2013年达到了62.56%;CR8由2003年的71.7%上升为2009年的82.40%,到2013年为83.69%。
在2009年以后虽然两个数值中间有下降的部分,但很小不会改变汽车行业的垄断程度。
2.市场行为分析(1)价格行为。
价格不仅影响产品的正常销售,而且与企业的形象息息相关。
随着国家放开对汽车产业的价格管制,为应付激烈的市场竞争,汽车厂商纷纷采取价格策略来夺取市场份额。
2013年汽车价格将继续保持稳中走低,但降价仍然存在,平均降幅在2%以下。
(2)广告行为。
近几年来,在我国汽车产业市场上,广告在增加产品销售和提高企业利润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以2013年为例,汽车行业广告花费TOP20品牌,广告花费共325.06亿。
(3)产品创新行为。
近年来,我国汽车企业集团不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同时加强自主创新研发,整体竞争力得到很大提高,但是与国际水平相比较,任然存在较大差距。
(4)企业兼并行为。
上汽和南汽的兼并重组拉开了中国汽车产业大型企业间重组的序幕,但就目前而言,我国汽车产业依旧维持着小而分散、杂序无章的局面,企业规模小、数量多,无法产生规模效应,仍需进行更多、更大的调整。
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分析及发展优化路径

500 4l O
70.6{乙元,较上年增长2.62‰其中,福建增
"如巧加¨m,O
北京 天津 河北
长最快,增长率达到46%。 以重庆为代表的西南汽车产业集群分布 着长安汽车,陕汽集团等一些知名企业。我 国西南地区是传统工业基地之一,工业基础 雄厚,世界著名的汽车配件制造企业海斯坦 普也在此处建厂,为长安福特等提供配套服 务,增强了西南地区汽车产业集聚效应。 2013年西南汽车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为 2420.7,较上年增长23.88%,其中,四川增长 最快,增长率达到66.57%。
中国汽车技术 研究中心
关键词
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聚 集着诸多的汽车企业,包括北汽、天津一汽 等。依托北京政治、文化中心的区位优势, 人才密集,为环渤海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带 来了机遇,2013年环渤海汽车产业集群工业 总产值为4759.2亿元,较上年增长17.1 3%,其 中,北京增长最快,增长率达到28.72%。 以武汉为代表的中部汽车产业集群拥有 三大汽车集团之一的东风汽车集团,我国中
2(J【)4 1UU) 2()()6 2(】()7 二【)()8 2(】()q 2Ul() 二()l l 2()l二 二(】lj
56
且还要坚持管理创新,形成高效灵活的组织结
图}1近十年我国汽车产业产量集中度
构和管理体系,注重人才队伍建设,更重要的 是要坚持技术创新,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的技 术开发体系。只有加大在技术方面的研究,提 高产品质量,创造自己的品牌,坚持走自主创 新之路,才能有效地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 集中度,改进市场绩效。 (3)加快企业兼并重组的步伐。近年来, 中国汽车企业生产规模逐步扩大,但由于汽 车产业发展起步较晚,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与发达国家的汽车产业相比,存在着一定的
汽车行业-中国汽车行业集中度研究 精品

中国汽车行业集中度研究摘要:我国已是汽车第一产销大国,但大而不强,自主汽车品牌始终不能摆脱低端制造的标签。
通过研究表明,我国汽车行业市场集中度低,与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大,是影响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
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是提高行业集中度的有效途径,但在推动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市场活动为导向,更多考虑企业间的优势互补与结合。
关键词:汽车;行业集中度;并购加入wto十年来,中国汽车工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一方面,“尚不健壮”的中国汽车工业并没有如先前业界担心的为外资品牌所湮没,反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日趋成熟”,我国汽车销量已从2000年的208万辆上升到20XX年的1806万辆,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4.1%,并在20XX年一举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产销市场,自主品牌销量也占据了乘用车市场的“半壁江山”;另一方面,《汽车工业“十五”规划》中所期望的行业战略性大重组,形成2至3家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也没有实现,反而是奇瑞、吉利等一批自主品牌企业从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自主品牌的“代言人”。
我国虽然已是汽车第一大国,但大而不强,自主品牌始终不能摆脱低水平条件下的扩张窘境,当行情高涨时,能够获得较快的发展;但市场一有波动,自主车企品牌力较弱的缺点就更加明显。
20XX年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再次明确支持大型汽车企业集团进行兼并重组,鼓励“四大”和“四小”分别在全国范围内和区域范围内兼并重组。
可见,推动企业间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已经成为做强中国汽车产业的共识。
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从市场集中度角度研究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现状,并对集中度不高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
1 市场集中度的计算贝恩(j.bain)在1959年系统论述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提出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三个基本范畴: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
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形成了一个既能深入分析具体环节又有系统逻辑体系的“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简称scp 分析框架。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一、现状分析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汽车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和产业中心之一。
但在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存在一些困境和挑战。
1.市场扩张速度放缓在经济增长放缓和汽车市场饱和的情况下,中国汽车市场扩张的速度开始放缓。
随着市场的饱和和竞争的加剧,许多汽车公司开始面临增长瓶颈和利润下降的压力。
2.自主品牌和国际品牌的竞争目前,中国汽车市场上有众多自主品牌和国际品牌的竞争,市场格局逐渐趋于稳定。
但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并不占优势,国际品牌仍然占据着市场主导地位。
自主品牌面临着技术落后、品牌认知度低等问题,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升竞争力。
3.环保、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随着环保和节能意识的增强,新能源汽车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重点。
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销售,但是在技术、市场和政策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4.供应链升级和智能制造随着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要,汽车产业的供应链升级和智能制造也成为了发展的趋势。
许多企业正在加速推进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二、对策研究1.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首先,自主品牌需要进行技术创新,提高汽车技术水平,提升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
其次,品牌建设也非常重要,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提高品牌认知度和美誉度,提高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2.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政府需要出台更多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支持力度,提高市场份额和用户认知度。
同时,企业也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和可靠性。
3.推进供应链升级和智能制造企业应该推进供应链升级,提高整体供应链效率和质量,提高物流运营效率。
在智能制造方面,企业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智能制造的管理和技术水平。
4.开拓海外市场随着国内市场竞争加剧,企业需要加大对海外市场的开拓力度,提高对海外市场的了解和关注,把握海外市场机遇。
中国汽车产业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建议

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自主 创新 、自主引进与 自主集成 。三种方式 ,自主创新是 基础 、根本和前提 。没有强大的 自主创新做保障 ,引 进别人技术没有资本 ,集成别人技 术没有能力。花钱 只能买来通用 的技术和部分开发能力 ,但买不来核心
技术与核心能力。
下探 ,品牌 问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自主产品生存将
品牌既是用户对企业认知的载体 ,也是企业 对用 户 、对社会 的承诺 ,更是一个 国家软实力的象征 。没 有 自主 的强大品牌 ,企业再大 ,也是别人的辉煌 。 2 1年 中国市场 15 万销量 中,有多少是 自主品 01 81 牌 ?2 1年狭义乘用车销售 12 万辆 ,包括合资 自主 0 1 21 和合作 自主在内的 自主品牌 只有2 5 9 万辆 ,仅 占2 %, 4 不 到1 ,而合 资合作 品牌超 过3 。我们 不反对全球 / 4 / 4
格 、能源价格 的持续攀升 ,进一步削弱 了企业 的盈利 能力。长远看 , “ 十二 五”期 间,虽然G P D 将保持8 %
的 增 长 ,城 市 化 、扩 内需 为汽 车 发 展 创 造 了一 定 空
的汽车集 团 ,没有带动 出一批 国际知名 的中国零部件
供应商 ,实为 中国汽车_ T业的一大憾事 。 () 自主品牌影响 力较弱 ,没有创造 出知名的全 2
面 临更 严 峻 的挑 战 。
目前 ,虽然各大汽车集团主观 上认识到 自主创新 的重要性 ,但研发投入 占销售收入 的 比例远小于国外
【)产能过剩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3
2 0 年 ,我 国在 金 融 危 机 时 期 出 台 了 汽 车 下 乡 、 08
大 的汽车公司 ,投入的绝对数差距更大。2 0 年 ,丰 09
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及原因探析

龙源期刊网
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及原因探析
作者:王骏牟俊宇郭晟豪
来源:《中国经贸·下半月》2012年第05期
本文认为,造成我国汽车产业呈现上述市场集中度状况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汽车产业的高集中度是由汽车产业自身的特性决定的。
汽车产业作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产业的规模经济性要求较为严格,对新进入企业来说,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而对于刚刚进入汽车行业的企业来说,较高的平均成本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最终影响企业的利润。
而对于在市场已经站稳脚跟的在位企业,具有良好的规模经济性,平均成本低,生产和销售量大,市场份额增长明显,因此市场集中度变大。
2.汽车产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以资产为纽带、以产品为核心的企业间的强强联合、兼并重组、资产多元改造,突破了原有集团、地方、部门的界限,企业集团化的步伐加快,这也是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变大的重要原因。
3.汽车产业内大企业竞争加剧,但竞争的结果是大企业逐渐得到了壮大,小企业逐渐衰弱,整体市场占有率得到了提升,从而使得市场集中度变大。
最后,随着我国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优胜劣汰机制和生产集中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但是国家通过一系列措施对汽车产业实施高度保护,对汽车价格长期控制,实际上能够使得差别较大的企业都能够在市场上保持较长时期的生存。
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和地区市场分割封锁的存在,市场不规范现象较多,从而导致我国汽车产业集中度没有达到一个更高更好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峰:我国产业集中度分析[A].中国经济现代化战略——第三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2005(8).。
全球及中国汽车行业发展概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全球及中国汽车行业发展概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1、全球整车行业市场概况汽车工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的现代化产业。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汽车制造已经形成了一条庞大的产业链,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产值最高的重要产业之一,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汽车产业对各国工业结构升级和相关产业发展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具有产业关联度高、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综合性强、零部件数量多、附加值大等特点,同时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
正是由于汽车产业规模效应显著、上下游产业关联度强,寡头垄断的形成是产业成熟的标志。
汽车产业发展至今已经成为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这些国家凭借其先发优势和技术优势,已经形成较高的产业集中度,全球汽车制造市场主要由美国通用、美国福特、德国大众、日本丰田、韩国现代等十几家大型整车制造商主导。
《2020-2026年中国汽车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向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总体减弱,主要经济体增长依然乏力,一些地区政治动荡,同时受世界产销第一大国中国同比较快下降的影响,2019年世界汽车生产比上年有所下降,2019年,全球共生产汽车9178.7万辆,同比下降5.2%。
在汽车细分品种中,乘用车生产同比降幅明显高于全行业,商用车降幅略低,总体表现略好于乘用车。
2019年,乘用车生产6714.9万辆,同比下降6.4%;商用车生产2463.8万辆,同比下降1.9%。
2019年,全球四大地区汽车生产表现不一,其中:亚太地区下降最快,非洲地区唯一增长。
2019年,欧洲地区生产2131.21万辆,同比下降4.3%;美洲地区生产2010.28万辆,同比下降3.6%;亚太地区生产4926.69万辆,同比下降6.4%;非洲地区生产110.51万辆,同比增长0.3%,增幅比上年明显减缓。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欧洲地区中独联体国家表现总体仍然较为出色,除俄罗斯小幅下降外,其他国家均呈不同程度增长,其中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增速更为明显。
中国汽车产业的市场集中度研究

中国汽车产业的市场集中度研究作者:熊建萍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03期摘要:中国虽然已经是汽车产销大国,但是虽大却不强。
目前,中国汽车行业面临的问题颇多,其中市场集中度偏低的问题比较突出,而且研究表明,中国汽车行业市场集中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严重影响了其自主创新能力。
采用行业集中度指标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提高中国汽车行业市场集中度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自主创新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3-0215-02一、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历史,是从1956年开始的。
1955—1957 年的三年间只有一汽,20世纪70 年代开始,中国出现了大量的自主品牌企业。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央政府开始鼓励民族汽车厂商和国外接触,中国的汽车业缓缓对外开启大门,利用外资发展中国的汽车工业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1984年1月,中国汽车的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北京吉普诞生。
国家在缜密研究了中国未来轿车工业的发展道路之后,确定了“三大三小两微”的总体格局,轿车工业开始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中国汽车行业实现了突破。
1992 年,中国汽车的总产量,以完美的成绩,突破了百万辆大关。
从2002年开始,中国汽车行业进入飞速发展的高峰时期,中国汽车业三大集团掀起了与国内外产业资本的兼并合作的浪潮。
在2009 的上半年,中国汽车的市场销售量,已经摆脱以往,一跃而上,超越美国与其他国家成为世界第一。
我们可以明确看出,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影响力也与日俱增。
同时调查显示,中国汽车产业与国外相比较,总体规模是很大的,但是,单一企业的规模却相对很小,所以排在前面的几家厂商的市场占有率就比较低,表现在市场集中度比较低[1]。
同时中国的零部件行业,百强企业的市场份额仅占整个行业的50%,远低于美国、日本的汽车行业市场集中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汽车产业规模及市场集中度的思考边杨杜志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本文在2012年《汽车工业研究》杂志第10期发表摘要:产业规模及集中度是考察一个产业市场结构的首要因素。
汽车产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提高产业集中度一直是产业政策关注的重点。
本文以实测数据描述我国汽车产业集群效应,并横向纵向对比我国产业集中度变化,给出我国汽车产业结构定位,并提出完善我国汽车产业结构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规模、集团化、集中度产业规模及集中度一直是产业政策关注的重点。
中国汽车产业起步较晚,汽车企业一直在小规模层次上发展,汽车产业集中度一直较低。
这已经成为现今掣肘汽车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
本文通过横向纵向实测数据对比,给出我国汽车产业结构定位,并提出改善我国汽车产业结构现状的相关政策建议。
1 产业规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就开始重视汽车产业发展规模问题,针对汽车产业暴露出的厂商多、产量少、缺重少轻、轿车产品空白等问题进行了理性的规范治理和解决。
1985年5月,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体改委、机械工业部联合发出了《关于汽车工业发展规划和管理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同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把汽车制造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培育,提出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和联合发展的原则;1988年,由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严格控制轿车生产点的通知》坚持走集约化、集团化战略之路,初步规划形成了中国轿车工业的布局1。
20世纪90年代起,汽车产业在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合资化愈演愈烈,产业资金需求膨胀。
伴随经济高速发展,各地政府投资于汽车产业热情高涨,形成了过于分散、数量多、技术水平低的企业布局,区域间车企分工协作能力差,重复工程多。
基于汽车产业暴露出的组织结构问题,国务院1994年7月颁布实施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旨在运用外资实行大批量生产,促成国内企业的合并与集团化,形成二至三个大集团,着重解决“散、乱、低、慢”等问题。
截至目前,中国已经形成六大汽车产业集群,分别是:以长春为代表的东北汽车产业集群,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以武汉为代表的中部汽车产业集群,以北京、天津为代表的环渤海汽车产业集群,以广东为代表的珠三角1“三大三小两微型”的轿车生产布局,其中,“三大”为一汽、二汽(20世纪90年代更名为东风)、上汽;“三小”为北京吉普、天津大发、广州标致;“两微型”即奥拓和云雀。
汽车产业集群,以重庆为代表的西南汽车产业集群。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上半年,汽车制造企业单位数量达10322家,其中75%以上集中在六大汽车产业集群内。
汽车整车及改装车企业数为809家,汽车制造业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达376.42万人2。
此外,产业集团化也已初见成效。
表1为近年我国汽车产业分六大集团市场份额变化。
表1 近年集团市场份额3 %可见,我国汽车产业集团化发展已形成相当规模,汽车产值对GDP的贡献度基本保持逐年增长态势(详见表2),培养汽车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政策意向初步奏效。
表2 历年汽车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2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资讯3数据来源: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产量数据4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年鉴(2011)、国家统计局、汽车工业信息网2 产业集中度产业集中度是产业组织理论考察市场结构的首要因素。
衡量产业集中度的常用指标包括CRn、洛伦茨曲线、赫菲德尔—赫尔曼指数等。
为简化研究,这里仅选取贝恩的市场结构CRn分类作为分析指标。
依下表所示:表3 贝恩市场结构分析(图表来源:[美]JS.贝恩.产业组织[M],1981年版,第141-148页)表3中,CR4是指行业内前四名企业市场占有率之和;CR8指行业内前八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之和。
贝恩依据企业市场占有率指标将市场结构划分为寡占Ⅰ、寡占Ⅱ、寡占Ⅲ、寡占Ⅳ、寡占Ⅴ和竞争型六种类型。
这种分类法涵盖了行业结构的一般性分析研究,本文依此对我国汽车产业市场结构进行认识。
引入我国汽车产业相关数据,下述表4、表5、表6、表7为我国2008、2009、2010、2011四年汽车生产企业销量排名。
表4 2008年前十家汽车生产企业销量排名5排名 1 2 3 4 5企业名称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北汽销量(万辆)166.75 165.50 134.71 116.20 70.83市场份额(%)18.15 18.01 14.66 12.64 7.71市场集中度CRn18.15 36.16 50.81 63.46 71.17(%)排名 6 7 8 9 10企业名称广汽江淮华晨奇瑞吉利销量(万辆)52.21 23.28 22.76 19.52 16.66市场份额 5.68% 2.53% 2.48% 2.12% 1.81%市场集中度CRn 76.85% 79.38% 81.86% 83.98% 85.80%5数据来源: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市场份额为企业销量年度占比,市场集中度为市场份额累加值。
表5 2009年前十家汽车生产企业销量排名6排名 1 2 3 4 5企业名称上汽一汽长安东风北汽销量(万辆)270.15 197.35 188.95 178.66 121.80市场份额(%)20.06 14.65 14.03 13.26 9.04市场集中度CRn(%)20.06 34.71 48.74 62.00 71.05排名 6 7 8 9 10企业名称广汽奇瑞比亚迪吉利华晨销量(万辆)62.49 46.03 44.56 30.77 29.77市场份额(%) 4.64 3.42 3.31 2.28 2.21市场集中度CRn(%)75.69 79.10 82.41 84.70 86.91表6 2010年前十家汽车生产企业销量排名7排名 1 2 3 4 5企业名称上汽东风一汽长安北汽销量(万辆)355.50 252.03 248.60 228.57 146.00市场份额(%)20.51 14.54 14.34 13.19 8.42市场集中度CRn20.51 35.05 49.39 62.58 71.00(%)排名 6 7 8 9 10企业名称广汽奇瑞比亚迪江淮吉利销量(万辆)71.77 59.73 48.68 43.12 39.27市场份额(%) 4.14 3.45 2.81 2.49 2.27市场集中度CRn75.14 78.59 81.40 83.89 86.15(%)表7 2011年前十家汽车生产企业销量排名8排名 1 2 3 4 5企业名称上汽东风一汽长安北汽销量(万辆)396.6 305.86 260.14 200.85 152.63市场份额(%)21.43 16.53 14.06 10.85 8.25市场集中度CRn21.43 37.96 52.02 62.87 71.12(%)排名 6 7 8 9 10企业名称广汽奇瑞华晨江淮长城6数据来源: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市场份额为企业销量年度占比,市场集中度为市场份额累加值。
7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市场份额为企业销量年度占比,市场集中度为市场份额累加值。
8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市场份额为企业销量年度占比,市场集中度为市场份额累加值。
销量(万辆)74.04 64.17 56.68 49.48 48.68市场份额(%) 4.00 3.47 3.06 2.67 2.63市场集中度CRn75.12 78.59 81.65 84.33 86.96(%)分析上述图表可知,2008~2011年我国汽车生产企业销量排名基本没有发生大幅变动,市场份额及市场集中度CRn变化甚微。
由表8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结论:表8 市场集中度变化年份2008 2009 2010 2011市场集中度CR463.46 62.00 62.58 62.87(%)市场集中度CR881.86 82.41 81.40 81.65(%)表8显示,我国汽车产业组织结构依贝恩分类法测,属于标准的寡占Ⅲ型,市场结构较为分散。
而且伴随四年的发展,市场结构变化甚微。
横向对比其他国家产业集中度数据,以汽车产业较为发达的亚洲国家日本为例。
表9、表10、表11为日本2009年、2010年、2011年汽车生产企业销量排名:表9 2009年日本前八家汽车生产企业销量排名9排名 1 2 3 4 5 6 7 8 企业名称丰田本田铃木日产大发马自达富士三菱销量(万辆)134.64 62.55 61.72 59.95 59.62 20.43 17.35 16.85 市场份额(%)29.21 13.57 13.39 13.01 12.94 4.43 3.76 3.66 市场集中度CRn29.21 42.78 56.17 69.18 82.11 86.55 90.31 93.97(%)表10 2010年日本前六家汽车生产企业销量排名10排名 1 2 3 4 5 6企业名称丰田本田日产铃木大发马自达销量(辆)1531722 647289 645369 619516 608510 223747市场份额(%)33.23 14.04 14.00 13.44 13.20 4.85市场集中度CRn33.23 47.27 61.28 74.72 87.92 92.77(%)表11 2011年日本前六家汽车生产企业销量排名119数据来源:JAMA,市场份额为企业销量年度占比,市场集中度为市场份额累加值。
10数据来源:JAMA,市场份额为企业销量年度占比,市场集中度为市场份额累加值。
11数据来源:JAMA,市场份额为企业销量年度占比,市场集中度为市场份额累加值。
排名 1 2 3 4 5 6 7 8 企业名称丰田日产铃木大发本田马自达富士三菱销量(万辆)1157383 591370 552903 548279 503532 189925 158701147624市场份额(%)27.49 14.05 13.13 13.02 11.96 4.51 3.77 3.51 市场集中度CRn27.49 41.54 54.67 67.69 79.65 84.16 87.93 91.44(%)依数据分析,2009年日本汽车产业CR8达到了94%;2010年CR6就达到了93%,2011年因大地震车市低迷,产业集中度虽有所下降但CR8也达到了91%。
显然日本汽车产业的市场结构属于寡占Ⅰ型,市场结构集中,且通过观测日本近年的CRn变化情况,可以看出日本汽车产业的市场结构愈发集中,规模效应凸显。
对比可知,目前我国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偏低,生产分散,没有达到期望的规模经济效应。
这是我国汽车产业尚不成熟的表现。
长期以来中国的汽车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并没有彻底改善产业组织分散局面,尤其是近年来汽车产业政策关注点开始向消费领域转移,更加弱化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