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状况评估技术规范 DB34_T 3420-2019
湿地生态修复效果评价

湿地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蓄水防洪、净化水质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许多湿地面临着退化和丧失的威胁。
为了保护和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湿地生态修复工作应运而生。
那么,如何评价湿地生态修复的效果呢?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修复工作的成败,也为未来的修复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一、湿地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湿地生态修复效果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这些指标应涵盖湿地的生态结构、生态功能和生态过程等多个方面。
1、生态结构指标植被覆盖度:反映湿地植物的生长状况和分布情况,是衡量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物种多样性: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多样性越高,表明生态系统越健康。
土壤质地和肥力: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其质地和肥力的改善有助于植被的恢复和生长。
2、生态功能指标水质净化能力:通过监测湿地进出水的水质参数,如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磷等,评估湿地对污水的净化效果。
蓄水能力:测量湿地的蓄水容量和水位变化,判断其在调节水资源方面的作用。
碳汇功能:测定湿地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以及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评估其在减缓气候变化中的贡献。
3、生态过程指标物质循环:监测氮、磷等营养物质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代谢情况。
能量流动:分析湿地生态系统中太阳能的转化和利用效率,以及食物网的能量传递规律。
二、评价方法1、实地监测通过在湿地设置监测样点,定期采集样本和数据,包括植被、土壤、水质、动物等方面的信息。
实地监测能够直接获取第一手资料,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2、模型模拟利用生态模型,如水文模型、水质模型、生物地球化学模型等,对湿地生态系统的过程和功能进行模拟和预测。
模型模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实地监测的不足,但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取决于输入数据的质量和模型的参数设置。
湿地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计算、模拟实例

DB34/T 3544 — 2019AA附录A(资料性附录)湿地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计算表A.1湿地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计算目标层状态层指标层计算方法湿地面积比例(%)湿地面积 / 国土面积× 100%人均湿地面积( hm2/ 人)湿地面积 / 总人口数量物种丰度(%)湿地内物种数量 / 区域野生动植物物种种数×100%湿地保护率(%)各类湿地保护区面积 / 区域湿地面积× 100%优质水资源占有率(%)I-III 类水资源量 / 区域水资源总量× 100%年均降水量( mm/年)一个地区多年的平均降雨量承载单位面积水资源量(m3 /hm2)水资源总量 / 国土面积× 100%指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m3/ 人)年水资源总量 / 总人口数量年平均气温(℃)一个区域常年均气温无霜期(天 / 年)一年中终霜后至初霜前的一整段时间人均GDP(万元 / 人)GDP/总人口数量湿地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 土地总面积× 100%生态人均森林面积( hm2/ 人)森林面积 / 总人口数量承载力人均土地面积( hm2/ 人)国土面积 / 总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 /km 2)人口数量 / 国土面积人口城镇化率(%)城镇人口总数 / 总人口数量GDP增长率(%)本期GDP上-期GDP/上期GDP X 100%单位湿地面积水产品产值(万元/hm2)水产品产值 / 湿地面积压力COD排放量( t )COD排放量SO 排放量( t )SO 排放量指标22万元GDP用水量(m3 / 万元)总用水量 /GDP万元GDP废水排放量( t/ 万元)废水排放量 /GDP万元GDP粉尘排放量( t/ 万元)粉尘排放量 /GDP单位面积化肥用量( t/hm 2 )化肥施用量(纯量) / 耕地面积× 100%单位面积农药用量( t/hm 2 )农药施用量 / 耕地面积× 100%6DB34/T 3544 — 2019BB附录B(资料性附录)湿地生态承载力评价模拟实例B.1数据标准化某一个省有 12 个市,其湿地生态承载力指标经过标准化后结果见表 B.1:表B.1某省现状湿地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标准化值统计指标A B C D E F G H I J K L 物种丰度(%)湿地保护率(%)优质水资源占有率(%)无霜期(天 / 年)年平均气温(0C)年平均降雨量( mm/年)人均GDP(亿元 / 万人)湿地面积比例(%)人均湿地面积(万 hm2 / 万人)单位面积水资源量(亿m3/ 万hm2)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亿m3/ 万人年)森林覆盖率(%)人均森林面积(万 hm2 / 万人)人均土地面积( hm2/ 人)人口密度(人 /km 2)人口城镇化率(%)GDP增长率(%)单位湿地面积水产品产值(万元)COD排放量( t )SO2排放量( t )万元GDP用水量(m3/ 万元)万元GDP废水排放量( t/ 万元)万元GDP粉尘排放量( t/ 万元)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 t/hm 2)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 kg/hm 2)7DB34/T 3544 — 2019B.2指标权重计算的各指标的标准差及权重结见表 B.1:表B.2某省湿地生态承载力现状评价指标权重标准差权重相关系数目标层状态层指标(σ J)(W J)(r )物种丰度(%)湿地保护率(%)优质水资源占有率(%)无霜期(天 / 年)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雨量( mm/年)承载人均GDP(亿元 / 万人)指标湿地面积比例(%)人均湿地面积(万 hm2 / 万人)单位面积水资源量(亿m3/ 万hm2)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亿m3/ 万人年)湿地森林覆盖率(%)生态人均森林面积(万 hm2 / 万人)承载力人均土地面积( hm2 / 人)人口密度(人 /km 2)人口城镇化率(%)GDP增长率(%)单位湿地面积水产品产值(万元 /hm 2)COD排放量( t )压力SO2排放量( t )指标万元GDP用水量(m3/ 万元)万元GDP废水排放量( t/ 万元)万元GDP粉尘排放量( t/ 万元)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 t/hm 2 )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 kg/hm2)相关系数是指各指标值与承载力指数的关系,旨在反映各项指标与承载力的相关关系。
湿地生态影响评估报告和工程建设对湿地类型保护区的生态影响评价

湿地生态影响评估报告和工程建设对湿地类型保护区的生态影
响评价
湿地生态影响评估报告是对工程建设对湿地类型保护区的生态影响进行评价的重要工具。
它通过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现状、潜在影响因素和预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工程建设对湿地类型保护区的生态影响程度和可能的风险。
评估报告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湿地类型保护区生态环境现状评价:评估湿地类型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包括湿地类型、植被群落、动物种类、水质等,以确定该湿地类型保护区的生态敏感性和脆弱性。
2. 工程建设对湿地类型保护区的潜在影响因素分析:分析工程建设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因素,例如水文变化、土壤侵蚀、噪声和污染物排放等,以确定工程建设对湿地类型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路径和机制。
3. 工程建设对湿地类型保护区生态影响的预测:基于潜在影响因素的分析,预测工程建设对湿地类型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如水位波动、植被破坏、动物迁徙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变化等。
4. 生态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措施建议:通过对工程建设对湿地类型保护区生态影响的预测和分析,评估可能的生态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建议,以减轻工程建设对湿地类型保护区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湿地生态影响评估报告是一项重要的工具,可以帮助决策者和相关人员了解工程建设对湿地类型保护区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从而采取合适的管理和保护措施,实现工程建设与自然保育的和谐共存。
2015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Word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 192-2015代替HJ/T 192—2006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Technical Criterion for Ecosystem Status Evaluation(发布稿)本电子版为发布稿。
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2015-03-13发布2015-03-13实施环境保护部发布目次前言 (II)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工作流程图 (3)5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 (3)6 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7)附录A(资料性附录)指标含义及数据来源 (19)附录B(规范性附录)二级指标计算方法 (24)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区包括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
本标准于2006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本次修订主要内容:——优化生态环境状况和各分指数的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新增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等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废止。
本标准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5年3月13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5年3月13日起实施。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技术规程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技术规程1.引言1.1 概述湿地是指在陆地表面或地下,由湿润土壤、植被和水体组成的生态系统,它们在全球范围内起着至关重要的生态作用。
湿地生态系统不仅是众多物种的家园,也是调节水文循环、净化水体、储存碳汇、保持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的关键环境。
由于其独特的生境条件和综合的生态功能,湿地被广泛认为是地球上最富有生态价值的生态系统之一。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剧,湿地遭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损失。
湿地的过度利用、破坏和污染不仅导致了生态系统服务的下降,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为了科学合理地保护和管理湿地资源,评估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和重要性变得尤为关键。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是一种系统性的方法,旨在量化和评估湿地提供的各种生态服务,以支持决策制定和可持续发展规划。
通过评估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湿地对于人类福祉和生态平衡的贡献,并为湿地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旨在介绍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技术规程,以帮助研究人员和决策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评估方法。
首先,我们将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定义和重要性进行阐述,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湿地的生态学意义和作用。
接着,我们将解释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意义和目标,以及其在可持续发展规划和生态决策中的应用。
最后,我们将总结和回顾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展望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技术规程的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增进人们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理解和认识,进而推动湿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介绍了本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部分中,读者可以了解到本文的主要章节和各章节的主题。
文章结构的目的是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全文的内容和逻辑顺序。
在本文中,文章结构如下:2. 正文2.1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定义和重要性本章节将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进行定义和阐述其重要性。
首先,将介绍湿地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特点,然后阐述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定义和范围。
湿地水生态评价关键技术与示范

1. 背景介绍湿地是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能够起到保持水域生态平衡、调节气候、净化水质、防治洪涝等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城市化、工业化、农业化的加速发展,湿地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导致湿地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的压力。
对湿地的水生态评价成为了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2. 湿地水生态评价的意义湿地水生态评价是指对湿地水环境特征、水质、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等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估和分析过程,其目的在于全面了解湿地水生态环境的现状,发现水生态环境问题,制定合理的保护和恢复措施。
通过水生态评价,可以为湿地的科学管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3. 湿地水生态评价的关键技术(1)水环境特征评价技术通过对湿地水库、湿地潮汐河段等水体的水位、水深、水位坡度等特征进行测量和分析,了解水体的动态变化规律,为后续的水质评价和生物多样性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2)水质评价技术水质评价是湿地水生态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通过对水体中的溶解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等环境指标进行监测与分析,全面了解湿地水质的现状与变化趋势,从而为湿地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3)生物多样性评价技术湿地生物多样性评价是对湿地生物裙落结构、分布规律、入侵物种等生物学特征进行调查与研究,通过样方调查、电鱼调查、生物标志物等方法,全面了解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生物裙落健康状况。
4. 技术示范为了推动湿地水生态评价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有必要开展相关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工作。
在湿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地,可以建立水生态评价示范点,对湿地生态环境进行系统的监测与评价,并结合实际情况,研究相应的生态保护措施与恢复措施。
通过示范点工作,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湿地水生态保护与管理提供技术和经验支撑。
5. 结语湿地水生态评价是一项综合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结合生态学、水文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和方法,为湿地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湿地生态修复效果评价

湿地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蓄水防洪、净化水质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许多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着退化和丧失的威胁。
为了保护和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湿地生态修复工作逐渐受到重视。
而对湿地生态修复效果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是衡量修复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为后续的修复决策提供依据的重要环节。
一、湿地生态修复的目标和意义湿地生态修复的目标通常包括恢复湿地的生态结构和功能、提高生物多样性、改善水质、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等。
通过修复湿地,可以为野生动植物提供适宜的栖息地,促进物种的繁衍和生存;可以净化水体,减少水污染对环境的危害;可以调节气候,缓解洪涝灾害和干旱的影响;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休闲、旅游和教育的场所,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湿地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一)生态结构指标1、植被覆盖度植被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植被覆盖度的增加是生态修复的重要表现之一。
可以通过实地调查和遥感技术来获取植被覆盖度的数据。
2、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衡量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修复前后湿地内动植物物种的种类、数量和分布进行调查和比较,可以评估修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土壤质量土壤是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土壤质量的改善对于生态修复至关重要。
可以检测土壤的肥力、酸碱度、质地等指标来评价土壤质量的变化。
(二)生态功能指标1、水质净化功能湿地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可以通过监测修复前后湿地进出水口的水质指标,如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磷、总氮等,来评估湿地对水质的净化效果。
2、蓄水调洪功能湿地可以储存雨水,调节洪水流量。
可以通过测量湿地的蓄水容量、洪水流量的变化等指标来评估其蓄水调洪功能的恢复情况。
3、碳汇功能湿地是重要的碳库,具有吸收二氧化碳、减缓气候变化的作用。
可以通过测量湿地的植被碳储量、土壤有机碳含量等指标来评估其碳汇功能。
湿地生态修复工程质量评估

湿地生态修复工程质量评估湿地作为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和提供生态服务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许多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着退化和丧失的威胁。
为了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和价值,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应运而生。
而对这些工程的质量进行评估,是确保修复工作取得成效、实现湿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一、湿地生态修复工程质量评估的重要性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旨在恢复湿地的自然结构和功能,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通过质量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调整修复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从而提高修复工程的成功率和效果。
质量评估还有助于保障公共利益和社会投资的效益。
政府和社会往往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用于湿地生态修复,如果不能对工程质量进行有效评估,就无法确保这些投入得到合理的回报,也无法向公众交代修复工作的成效。
此外,质量评估可以为后续的湿地管理和保护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有助于建立科学合理的湿地保护和管理体系,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湿地生态修复工程质量评估的指标体系1、生态结构指标湿地面积和边界:评估修复后湿地的面积是否达到规划目标,边界是否清晰明确。
地形地貌:考察修复后的地形是否符合湿地的自然特征,如坡度、海拔等。
土壤质地和肥力:检测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判断其是否适合湿地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水文条件:包括水位、水流速度、水质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湿地的生态功能。
2、生态功能指标生物多样性:监测修复区域内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评估生物多样性的恢复程度。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分析湿地生态系统中碳、氮、磷等元素的循环过程以及能量的传递效率。
生态服务功能:如水源涵养、水质净化、气候调节、洪水调蓄等功能的恢复情况。
3、生态过程指标植被演替:观察湿地植物群落的组成和变化,判断其是否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动物栖息地恢复:考察修复区域是否为野生动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觅食和繁殖场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S65.020B 65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DB 34/T 3420—2019湿地生态状况评估技术规范Assessment specification for ecological condition of wetland文稿版次选择2019-11-04发布2019-12-04实施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34/T 3420—2019前言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湿地保护中心、安徽省林业局湿地管理处、安徽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卢萍、周小春、邓勇、曹蕾、鹿伦跃、张颖、朱慧娟、柏晶晶、袁艺。
IDB34/T 3420—2019湿地生态状况评估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湿地生态状况的评估流程、评估指标及其权重、评估指标赋分、评估分值确定和评估等级划分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的湿地斑块、特定区域或行政区域的湿地生态状况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 24708 湿地分类HJ 623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安徽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实施细则》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湿地生态状况 wetland ecological condition湿地生态现状的优劣程度,包括水环境状况、生物状况、景观状况及干扰状况等。
3.2湿地生态需水 wetland ecological water demand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平衡所需的水量,或发挥期望的湿地生态功能所需要的水量。
3.3受保护物种 protected species国家和安徽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易危及以上物种。
3.4入侵物种 invasive species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物种。
1DB34/T 3420—201924 评估流程4.1 评估范围确定根据评估需要,结合遥感影像图、地形图等,合理确定评估范围。
4.2 相关数据获取通过公开数据库查询或由湿地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提供等方式,获取待评估湿地相关资料及数据,根据评估指标进行整理汇总。
4.3 现场调查根据资料收集情况,必要时通过现场调查补充各评估指标所必需的数据资料。
现场调查参照《安徽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实施细则》进行。
4.4 评估对各指标赋分,汇总得分情况,并划分评估等级。
5 指标及其权重评估指标由 4 个一级指标、10 个二级指标构成,各评估指标及其权重见表1。
表1 评估指标及其权重表6 指标赋分6.1 地表水水质按照 GB 3838 的规定,将地表水水质划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 5 个类别,对每个类别的地表水水质分别进行赋分。
地表水水质指标赋分(S 1)见表2。
评估指标 指标权重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 水环境指标 1 地表水水质0.1800 2 水源保证率0.1800 生物指标 3 生物多样性0.1652 4 受保护物种丰富度0.1200 5 生长季植被覆盖度0.1080 景观指标 6 有效湿地面积0.0120 7 自然湿地率0.0300 8 单位面积斑块数0.0180 干扰指标 9 入侵植物覆盖度0.0540 10 威胁因子影响程度0.1328 合计 1DB34/T 3420—20193表2 地表水水质类别及地表水水质指标赋分对应表6.2 水源保证率对于一个特定的湿地系统,其生态需水量有一个阈值,超过该阈值的上、下限值都会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破坏。
生态需水量按公式(1)计算。
Q = E + G – R (1)式中:Q ——为生态需水量;E ——为多年平均蒸发量;G ——为多年平均流出量;R ——为多年平均降水量。
水源保证率是反映湿地生态系统现有水量对其生态需水量满足程度的一个指标。
水源保证率按公式(2)计算。
(2)式中:P ——为水源保证率; W ——为当年蓄水量; ——为多年平均生态需水量。
水源保证率指标赋分(S 2)按公式(3)计算。
P×10 (0≤P<10) S 2 = (20-P)×10 (10≤P<20)...................... (3) 0 (P≥20)6.3 生物多样性按照 HJ 623 的规定,结合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及本规范指标组成特点,本规范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按公式(4)计算。
地表水水质类别 说明 地表水水质指标赋分(S 1)Ⅰ类 主要适用于水的源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00Ⅱ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80 Ⅲ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60 Ⅳ类 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40 Ⅴ类 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20DB34/T 3420—20194 (4)式中:BI ——为生物多样性指数;Va ——为野生湿地脊椎动物种类数;Vp ——为野生湿地维管束植物种类数;Vat ——为安徽省野生湿地脊椎动物总数;Vpt ——为安徽省野生湿地维管束植物总数。
生物多样性指标赋分(S3)按公式(5)计算。
(5)6.4 受保护物种丰富度受保护物种的丰富度由受保护的野生湿地脊椎动物种类占安徽省受保护的野生湿地脊椎动物种类比例与受保护的野生湿地维管束植物种类占安徽省受保护的野生湿地维管束植物种类的比例确定,受保护物种丰富度按公式(6)计算。
(6)式中:Pb ——为受保护物种丰富度;Pa ——为受保护的野生湿地脊椎动物种类数;Pp ——为受保护的野生湿地维管束植物种类数;Pat ——为安徽省受保护的野生湿地脊椎动物种类数;Ppt ——为安徽省受保护的野生湿地维管束植物种类数。
受保护物种丰富度植被赋分(S4)按公式(7)计算。
(7)6.5 生长季植被覆盖度植被覆盖度是反映湿地生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本规范采用生长季湿地植被覆盖区面积与湿地总面积的比值表示。
生长季植被覆盖度按公式(8)计算。
(8)DB34/T 3420—20195式中:Vc ——为生长季植被覆盖度;Av ——为湿地植被覆盖区面积(公顷);Aa ——为湿地总面积(公顷)。
生长季植被覆盖度指标赋分(S 5)按公式(9)计算。
S 5 = Vc×100 .................................... (9) 6.6 有效湿地面积有效湿地斑块面积可用每类湿地斑块面积乘以斑块形状系数表示,而对各类湿地的有效斑块面积求和,即可得到有效湿地斑块总面积。
见公式(10)。
(10)式中:Vs ——为有效湿地斑块总面积(公顷);n ——为湿地斑块类型数量(个);Ai ——为 i 类型湿地斑块面积(公顷);Ci ——为 i 类型湿地斑块形状系数。
Ci 的确定与斑块形状指数相关联,根据人类的开发活动特征,以正方形为参照的计算形式,计算每种湿地斑块的形状指数。
见公式(11)。
(11)式中:Hi ——为 i 类型湿地斑块的形状指数;Pi ——为 i 类型湿地斑块的周长(千米)。
Hi 越趋近于 l,表示湿地斑块的人为干扰因素越多;Hi 越大,表示湿地斑块形状越无序,该湿地则越接近于自然状态。
湿地斑块的形状指数 Hi 与湿地斑块形状系数 Ci 之间对应关系见表3。
表3 湿地现状指数与形状指数对应关系表 湿地斑块形状指数 (Hi)湿地斑块形状系数 (Ci) 1≤H<50.1 5≤H<100.3 10≤H<150.5 15≤H<200.7 20≤H<25O.9 H≥25 1.0有效湿地斑块总面积(Vs)与有效湿地斑面积指标赋分(S 6)关系见表4。
DB34/T 3420—20196表4 有效湿地斑块总面积与有效湿地斑面积指标赋分关系表有效湿地斑块总面积(公顷)指标赋分(S6) V<0.8 200.8≤V≤1.6401.6<V≤2.4602.4<V≤3.2 80V>3.2 1006.7 自然湿地率自然湿地率是反映湿地自然性的一个指标,指自然湿地面积占湿地总面积的比例,其中自然湿地以GB/T 24708 为依据进行界定。
自然湿地率按公式(12)计算。
(12)式中:Vn ——为自然湿地率;An ——为自然湿地面积(公顷);Aa ——为湿地总面积(公顷)。
自然湿地率指标赋分(S7)按公式(13)计算。
S7 = Vn×100 (13)6.8 单位面积斑块数单位面积湿地斑块数表达了湿地斑块的破碎化程度,湿地斑块总面积的减少或斑块数量的增加都会导致单位面积湿地斑块数量减少,其值越高对生物的生存越不利。
单位面积湿地斑块数按公式(14)计算。
(14)式中:Vq ——为单位面积湿地斑块数(个/公顷);n ——为湿地斑块数(个);At ——为湿地斑块总面积(公顷)。
单位面积斑块数指标赋分(S8)按公式(15)计算。
(15)6.9 入侵植物覆盖度DB34/T 3420—20197入侵植物覆盖度是反映入侵植物危害程度的一个指标,指入侵植物覆盖面积占植被覆盖区总面积的比例。
入侵植物覆盖度按公式(16)计算。
(16)式中:Vr ——为入侵植物覆盖度;Ar ——为入侵植物覆盖面积(公顷); Av ——为植被覆盖区面积(公顷)。
入侵植物覆盖度指标赋分(S 9)按公式(17)计算。
S 9 = 100 - Vr×100 (17)6.10 威胁因子影响程度待评估湿地所面临威胁因子包括富营养化、基础设施建设、光伏风电、围垦、水系阻断、有害生物、过度养殖、过度捕捞和采集、采砂、淤积 10 项。
威胁因子的影响程度分为重度、中度、轻度和安全 4个级别。
各威胁因子影响程度分值(Ti)按表5 分别进行确定。
表5 各威胁因子影响程度分值表威胁因子威胁因子影响程度分值(Ti)重度中度 轻度 安全 富营养化 0 4 8 12 基础设施建设 0 4 8 12 光伏、风电 0 4 8 12 围垦 0 4 8 12 水系阻断 0 4 8 12 有害生物 0 4 7 10 过度养殖 0 3 6 9 过度捕捞和采集0 3 6 9 采砂 0 2 4 6 淤积246威胁因子影响程度指标赋分(S 10)按公式(18)计算。
(18)7 评估分值确定DB34/T 3420—201987.1 湿地斑块或特定区域湿地评估湿地斑块或特定区域湿地生态状况评估分值按公式(19)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