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学期历史1-5课重点内容
七年级历史1~5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1~5课知识点七年级历史(人教版)第1 - 5课知识点。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 - 北京人。
1. 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 元谋人:- 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 距今时间:约170万年。
- 地位: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元谋人已经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2. 北京人的发现。
-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 距今时间:约70 - 20万年。
3. 北京人的特征。
- 体貌特征: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他们的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 生产生活:- 制作工具: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如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
- 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
- 使用火: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火的使用,改善了生存条件,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1. 半坡居民的生活。
- 生活年代:距今约6000年。
- 生活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
- 房屋类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这种房屋一半在地下,屋内有灶坑,供炊煮和取暖用。
- 生产生活:- 农业:种植粟,饲养猪和狗等家畜。
- 手工业:制作彩陶,陶器上有许多刻画符号,可能是早期文字的雏形;会纺织、制衣。
2. 河姆渡居民的生活。
- 生活年代:距今约7000年。
- 生活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长江流域。
- 房屋类型:干栏式建筑。
这种房屋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适合南方潮湿的气候,可通风防潮。
- 生产生活:- 农业:种植水稻,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饲养猪、狗和水牛等家畜。
- 手工业:制作黑陶,如猪纹陶钵;会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骨哨。
第3课远古的传说。
1. 炎黄联盟。
- 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炎黄部落结成联盟。
- 涿鹿之战:炎黄部落联盟打败蚩尤部落。
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7年级下册历史1—5课复习资料

7年级下册1—5课复习资料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考点:大运河的开通及作用七下P4 能力要求:识记理解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的灭亡: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七年级历史1到5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1到5课知识点
在七年级的历史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中国历史的开端,从远古时代到封建社会的形成。
以下是1到5课的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主要介绍了人类的起源和早期社会。
我们学习了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最早的人类是能人,随后是直立人,最后是智人。
在早期社会中,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逐渐发展出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
第二课讲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
这一课我们了解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早期文明,如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这些文化标志着中国文明的初步形成,出现了早期的城邦和国家。
第三课聚焦于夏商周三代的历史。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商朝则以青铜器的广泛使用而闻名。
周朝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实行分封制,诸侯国逐渐形成。
第四课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频繁,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如孔子、老子等。
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争霸,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
第五课则是关于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建立。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实行严格的法制和中央集权制度。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但在文化和经济上更加繁荣,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期。
通过这五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中国历史的起源和发展,还学习
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特点,为我们进一步学习中国历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1-5课重要知识点

一、隋的统一第一单元隋唐时期:富强与开放的时代第 1 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建立: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2.统一:(1)概况: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意义:隋的统一,完毕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隋文帝稳固统治:(1)措施:①进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②加强中心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意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恢复和进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宽广、国力强盛的王朝。
二、开通大水道4.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稳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5.开通: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间续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水道。
6.概况:大水道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 2 700 多千米,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水道。
7.意义:大水道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沟通。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8.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留意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9.过程:(1)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留意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10.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进展。
21 11.地位: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始终维持了 1300 多年。
四、隋朝的灭亡12.缘由:隋炀帝的残暴统治,致使民不聊生,社会冲突激化。
13.灭亡: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拓展提升】比较秦朝和隋朝的相像之处。
(1)都完毕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七年级下册知识点历史1至5ke

七年级下册知识点历史1至5ke 七年级下册知识点历史1至5历史是一门以人类过去经验为基础的学科,了解历史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过去、理解当今和规划未来。
在七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中,我们将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古代帝国的兴衰以及农业文明的演进。
一、中国古代文明中国古代文明是指从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公元14世纪元朝中期止的晚期史前文化。
学习古代文明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文明起源。
1. 夏商周三代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
商朝则是从公元前1600年开始,历时约800年。
周朝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从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历时约790年。
2. 春秋战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和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
这个时期国家的分裂和战争不断,而思想和文化也开始繁荣发展。
二、中国古代帝国的兴衰古代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左右,距今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出现了许多帝国,而这些帝国的兴衰命运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又令人感慨的话题。
1. 秦朝和汉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统一了六个国家,结束了战国时期长达400多年的分裂纷争。
汉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兴盛的王朝之一,培养出了许多杰出人物,如张骞、班固等。
2. 唐朝和宋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灿烂的时期之一,开创了许多科技文化成就。
宋朝则是著名经济文化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在宋朝达到了较为发达的程度。
三、农业文明的演进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一直是农业,通过对中国农业文明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中国的民俗风情、习惯和精神。
1. 农历农历是中国最为传统的历法,在现代已经逐渐被公历所代替。
农历的特点是按照阴阳五行制订月份、纪年和节令。
2. 农业技术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和现代的相比有相当的差距,但是它在改善农作物生长环境、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高粱和小麦品质等方面也有许多成就。
七年级历央1 5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央1 5课知识点七年级历史1-5课知识点历史是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对过去的事件、事物、人物等的研究,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文化传承、生产力进步、精神文明等方面的认知和探讨。
本文将介绍七年级历史1-5课的知识点,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一、第一课《历史的定义、意义与目的》历史的定义: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长河上美好的谣言。
历史的意义:可以使人们了解人类社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发展、文明进步和成就,增进对彼此的了解和尊重。
历史的目的: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服务,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
二、第二课《岁月流金:岁月的计量、演变和方法》岁月的计量:目前常用的岁月计量方法是阳历法、阴历法和国际标准测时法。
岁月的演变:人类从最初的太阳历,到后来的月亮历、太阳月亮历,到最后的阳历、阴历等,时间的测算也在不断的更新和演变。
岁月的方法:最初的岁月方式是观察日影走向,后来发展出了各种精度越来越高的测量方式。
三、第三课《历史文化长廊:古代文化的起源和演化》古代文化的起源:古人类定居后,开始创造各种制度、技术和文化,并将其不断传承下去。
古代文化的演化:早期的古代文化主要表现为原始文化,后经历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演化。
四、第四课《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演化》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文化的产生、发展和传播是一个本质上的创造过程。
中国古代文明,是在陆地农业社会基础上、以汉族为主体、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形成和发展的。
中华古代文明的演化:中华古代文明演化过程中经历了黄河流域文明、长江流域文明和西南边疆文明等几个发展阶段。
五、第五课《古代华夏的政治与文化》古代华夏的政治:中华古代社会的政治体系分为祖制和堂制两种,祖制是以家族为单位,堂制是以大家族和部族为单位。
古代华夏的文化:中华古代文化的主要特征是爱国主义、家族主义和宗教神秘主义。
由于历史的演化,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也经历了许多不同的阶段。
总结:七年级历史1-5课是探究历史方面的基础课程,在这些知识点的学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历史的起源、发展、演化,从而深入了解社会的演变和文化的传承,提高我们的历史和文化素养。
七年级历史下册1--4课知识要点

七年级历史下册1---4课知识要点1.繁盛一时的隋朝一、南北重归统一1、隋朝建立:____年,(隋文帝)夺取____政权,建立隋朝,定都。
2、隋朝统一:589年,隋朝灭掉统一南北。
3、隋朝的繁荣:①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②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二、大运河的开通1、开凿目的:为_________,巩固隋朝对全国的。
2、开凿运河的皇帝:_________。
开通时间:从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
3、情况:隋朝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公里,以为中心,北达,南至,隋朝大运河可分为四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大河流。
4、地位:是古代世界最的运河。
5、作用:它的开凿,大大促进了南北的。
2.、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______年,_____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都:,李渊就是。
二、“贞观之治”1、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①原因: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②治国思想:认识到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
2、唐太宗治国的和措施:唐太宗重视发展,减轻农民的;戒奢从简;合并;注重任用和虚心。
他任命富于谋略的和善断大事的做宰相,人称“”。
重用敢于直言的为著名的谏臣。
3、治世局面的形成: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三、女皇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_____)1、措施: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2、作用: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郭沫若这样评价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汉宏贞观”3.开元盛世一、“开元之治”唐玄宗任用______等人当宰相,“励精为治”。
他尤其重视_________,勤俭节约。
七年级下册每课历史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每课历史知识点七年级下册历史共分为八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了多个课时。
以下是每课的历史知识点:第一单元:人类社会的诞生与发展第一课:人类社会的起源1. 了解传说中的中国黄帝和炎帝。
2. 了解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3. 了解人类社会的初步形成。
第二课:人类的生活方式1. 了解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生活方式。
2. 了解新石器时代的人类生活方式。
3. 了解人类定居生活的形成。
第三课:农业文明的诞生与发展1. 了解农业文明的起源和基本内容。
2. 了解农业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 了解中国农业文明在世界农业文明中的地位。
第二单元: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发展第四课:两河流域文明1. 了解两河流域文明的基本内容。
2. 了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
3. 了解两河流域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第五课:埃及文明1. 了解埃及文明的基本内容。
2. 了解埃及文明的特点。
3. 了解埃及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第三单元:希腊罗马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第六课:希腊文明的形成及其对世界的影响1. 了解希腊文明的形成及其基本内容。
2. 了解希腊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第七课:罗马文明的传承与发展1. 了解罗马文明的基本内容。
2. 了解罗马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第四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第八课:中华文明的起源1. 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
2. 了解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差异。
3. 了解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第九课:中华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1. 了解中华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基本特征。
2. 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制度。
第十课:古代科技的发明与传播1. 了解古代科技的主要发明内容。
2. 了解古代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五单元:世界中世纪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第十一课:世界中世纪的政治制度变革1. 了解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制度。
2. 了解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制度变革。
第十二课:世界中世纪的商贸与手工业发展1. 了解世界中世纪的商业和手工业。
2. 了解商业和手工业变革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隋建立时间581年,人物杨坚,都城长安
2,隋统一人物杨坚即隋文帝,时间589年
3,大运河开凿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时间605年,人物:隋炀帝
4,大运河分为哪几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沟通哪些河海河,黄河,长江,淮河,钱塘江。
5,大运河中心:洛阳,北南各到涿郡,余杭。
6,科举制诞生标志:隋炀帝设进士科。
(注意,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7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暴政。
8,隋末农民战争首先爆发地点山东。
9,隋亡标志: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
启示:隋朝的灭亡与大运河的开凿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根本原因。
我们既要肯定大运河的积极作用,又要否定隋炀帝滥用民力。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唐建立时间618年,人物李渊(唐高祖),都城长安。
2,贞观之治皇帝李世民,唐太宗。
3,什么叫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教昌盛,因为他的年号叫贞观,所以称他的统治叫贞观之治。
4,唯一女皇帝武则天,措施重点殿试,武举,统治局面称为什么?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5,开元盛世的皇帝唐玄宗李隆基,措施重点,重视吏治,考诗赋。
6,什么叫开元盛世?唐玄宗前期,唐进入鼎盛时期,他年号叫开元,所以称开元盛世
7,唐太宗,唐玄宗重用的人才分别有哪几个?唐太宗,魏征,房玄龄,杜如晦。
/唐玄宗,姚崇,宋璟
第3课盛唐气象题目
1,唐朝农民改进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筒车)
2,唐丝织业最有名的是(蜀锦),制瓷业(邢窑白瓷,越窑青瓷,唐三彩)
3,唐朝国际性大都市(长安)
4,唐朝实行(开明的平等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
5,唐玄宗先后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粟末靺鞨首领为(渤海郡王),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6,唐与吐蕃联姻(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与吐蕃在拉萨大昭寺建立(唐蕃会盟碑)。
7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直白如话(白居易)
8,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
9,画家(阎立本,画圣是吴道子)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测试题
1、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最多一次达500人。
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终抵奈良。
在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历史功绩
2、唐朝进口货物新罗居首位,朝鲜音乐进入唐朝宫廷演出,唐朝科举制度影响朝鲜
3天竺是今天的印度。
玄奘在贞观年间西游天竺。
后弟子根据口述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4、请你说说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吗?
对外交往比较活跃。
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5、促使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因素有哪些?
①、国家安定统一、政治制度先进;②、经济繁荣,国力强盛;⑶、开放和兼容并蓄的对外政策;
⑷对外交通发达;⑤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6、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唐朝的对外交往情况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①,我们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
⑵,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
③,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安史之乱的背景:①唐朝末年唐玄宗朝政腐败,宠爱杨贵妃,任人唯亲。
②.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③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
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2、安史之乱爆发的时间: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
唐肃宗任用大将郭子仪于763年平定其叛乱。
3、安史之乱的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4、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领导人:黄巢。
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
5、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唐朝藩镇割据。
6、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7、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8、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9、今天的中国政府存在着腐败问题,结合唐玄宗的前半生和后半生的不同作为,导致不同的结果,谈谈对你有何启示?①,在取得成就时,我们要保持戒骄戒躁的恭谨态度。
②,艰苦朴素的作风不能丢。
⑶,人生应该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的信念。
⑷,亲近贤达之人,远离不肖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