闸北区建设30分钟体育生活圈工作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闸北区建设“30分钟体育生活圈”工作方案

为加快推进闸北体育事业发展步伐,贯彻落实全民健身的国家战略,将闸北区30分钟体育生活圈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根据市体育局《试点工作意见》精神,结合新闸北建设总体要求,特制定闸北区建设“30分钟体育生活圈”工作方案。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闸北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市、区、街道(镇)、居委会四级体育健身设施网络逐步完善。目前,我区拥有新建中的闸北体育中心、闸北体育馆区级体育场馆2个,街镇级社区公共运动场14个,百姓健身房3个,10条健身步道,59所面向公众开放的学校。居住小区建有381个公共健身苑点。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不断健全。以区体育总会为纽带,建成区级单项体育协会14家、16家体育健身俱乐部以及11家体育工作委员会。街道(镇)拥有体育健身团队700支,社会体育指导员1500名。全民健身体育活动日益丰富。市民体育大联赛、职工“四季”体育大联赛、区运动会、青少年阳光体育大联赛等赛事活动丰富多彩。闸北特色的“五进”体育配送服务覆盖全区八街一镇。

二、存在问题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的全民健身工作开展扎实有序,积累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体育生活化正逐渐成为市民生

活自觉的重要部分。虽然闸北的全民健身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一是我区公共体育设施分布不均衡,不能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二是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还比较薄弱,覆盖范围还不够广泛;三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力度、财政经费的投入还不够,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指导思想

以上海市体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为依据,立足“体育是民生、体育是文化、体育是精神”的基本理念,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坚持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与统筹区域体育资源使用相结合,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与形成群众体育特色品牌相结合,有效扩大体育人口与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相结合,发挥政府主导与鼓励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按照“保基本、促均衡、建机制、惠民生”的方针,将闸北“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作为完善体育公共服务的实现形式,作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提高市民健康水平、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服务。

四、目标任务

(一)主要目标

2015年,基本形成圈层明晰、设施便捷、功能完善、服务优质的30分钟体育生活圈层体系雏型。市民健身环境进一步改善,市民健身的可及度、参与度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体育生活化”成为社区市民共同的理念,成为普遍接受的一种生活方式。2020年,全面建成以社区市民为主体,满足广大市民的体育需求,提高市

—2—

民身心健康水平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就便开展体育活动的都市圈层结构体系,形成“体育融入生活,生活需要体育”的文明健康科学的社会氛围,“体育生活化”成为闸北市民衣食住行以外的第五基本生活要素。

(二)重点任务

1、科学规划圈层体系。围绕我区南中北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结合我区地形实际,构建三个由小到大的都市体育生活圈层体系。第一圈层是以社区居委会为主体,居民步行5分钟可到达的体育生活微型圈,以社区市民为服务对象,建设社区健身苑点、健身广场等体育场地设施,满足市民、区域工作人群就近健身、便利服务的基本需求。第二圈层是以街道(镇)、园区为主体,市民步(骑)行15分钟可到达的体育生活中型圈,以街道、镇牵头,完善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加快百姓健身房、社区公共运动场、百姓健身步道和学校等体育场地的建设,满足市民体育技能培训、体质监测指导、特色健身活动等多样化需求。第三圈层是以闸北体育馆、闸北新体育中心为主体,居民步(骑)行30分钟可到达的体育生活大型圈,依托优质、完善的体育设施和功能,满足市民观赏、参与高水平体育赛事活动,享受多元体育健身服务和专业健身指导的品质需求。

2、逐步完善体育硬件设施。围绕三大体育生活圈的功能定位,统筹规划建设,合理布点布局。以加快闸北新体育中心建设为驱动,结合区域规划制定与调整、街镇社会设施完善、公园改造、绿地建设等工程项目,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

—3—

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盘活存量资源,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用于体育健身。建成区级体质监测中心,依托各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资源优势,逐步构建区、街镇两级体质监测服务网络。完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体育软硬件设施。会同区教育局进一步制定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管理办法,完善推动学校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

3、着力整合区域体育资源。发挥政府、社团、市场三大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有效提升全民健身各项工作的内容和质量。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联合区内经营性健身场所、企事业单位、学校等体育场地资源,组建闸北区体育场所大联盟。制定引导企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公益性开放的管理细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平衡全区体育设施分布,使场馆环境、功能更好地满足市民各类体育活动的需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以区体育总会为纽带,充分发挥社区体育俱乐部、体育单项协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社会力量在全民健身中策划、承办、服务的功能,使全民健身活动基本实现社会化运作。

4、有效提高体育服务品质。以增强市民体质为落脚点,以在职职工和青少年两类人群的体质增强为关注重点,加大体育“五进”配送服务力度,倡导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实行“每天健身一小时”的工间、课间健身制度等。继续做好“一区一品”、“一街一品”工作,丰富社区群众特色健身项目。不断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发展壮大各街镇健身团队力量,定期开展优秀

—4—

健身团队展示、评比活动。组建专业型体质监测团队,深入基层定期开展体质监测服务,加强体育运动指导,推广“运动处方”,促进康体结合,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五、保障措施

1、政府主导,发挥联动机制,扩大体育民生影响

由区全民健身联席会议作为领导、协调、推进机构,区体育局负责具体工作的开展,融合各方力量,吸纳所有社会体育资源。横向突出体教、体卫、体绿、体科、体企等部门的结合,在推进规划布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科学健身、活动开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与十个场馆合作,打造闸北体育场所大联盟,发挥集群优势,促进体育联动。纵向依托街镇、居委会,做到人员落实、组织健全、运转正常,扩大全民参与的辐射范围。依托社区俱乐部的亲民近民特性,提供实质的政策支持,使俱乐部在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组织、项目指导、设施维护、体质监测等服务工作上展现优势;注重发挥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作用,让市民就近就能享受到体育组织的便捷、优质服务。

2、拓展服务,整合信息资源,提升信息化综合服务能力

以报刊、电视台、公共服务热线等传统媒介为载体,开设体育服务信息栏,制作运动地图和服务导览手册,普及健身知识,宣传健身效果,引导市民群众培育体育消费观念,养成体育消费习惯。建成区级体育信息服务网站,形成具有闸北特色、辐射不同群体健身需求的信息化服务平台,整合体育大联盟的信息资源,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