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赋中的体育文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赋中的体育文化研究
高继科1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民族体育文化研究所,甘肃合作747000
摘要:汉赋代表了汉代历史上最灿烂的文化,体育赋是汉赋的一种题材分类,其内容包含了丰富的体育运动史料,体现了深厚的体育文化意蕴。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汉赋进行研究,了解其运动、娱乐功能的同时,阐释了汉赋所蕴含的宇宙观、人生观,体育伦理,体育养生思想以及体育文化交融等。
汉赋承载着厚重的文学、史学、体育学内涵,因此,研究汉赋有益于我们了解古代体育史,发扬和传承传统体育文化。
关键词:汉代;汉赋;体育赋;体育文化
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体育的演变折射出人类社会的发展。
“凡所以卫养其生命,运用其肢体者,无不与体育有关,故论体育之界说,凡有三义。
”。
[1]赋,一种“苞括宇宙,总揽人物”的文学体裁,体育赋则是以体育活动为题材的赋的类别。
赋的滥觞与嬗变过程中,体育一直都是赋的核心题材,演绎着华丽的篇章。
先秦宋玉的《钓赋》开创了体育赋的先河,自此,赋与体育就密不可分,在两汉400多年间,赋体的发展盛极一时,题材涉及到射御、校猎、围棋、弹棋、投壶、樗蒲、百戏等。
由此可见,大量、经典的体育赋的问世是建立在高度发展的体育运动的基础之上,汉代体育赋反映汉代社会的稳定和社会富足情况,因此,体育赋的本质其实就是赋家人类性情的抒发。
1汉代体育赋概观
汉朝建立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时代,同时,也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
帝王酷爱汉赋,文人们附和帝王而“润色鸿业”,以此取悦皇帝,汉赋以其崭新的势头开始被大量创作,开创了汉赋发展的兴盛时期,以体育为题材的汉赋成就尤为显赫。
两汉时期开明的治国策略使得各民族相处空前融洽,汉王朝和外国交流频繁,促进了汉代科学文化的快速发展。
在借鉴和采纳外国体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使得体育在汉代出现了繁荣局面。
汉代体育赋创作概况:
类别所包含的体育项目篇目赋家
1作者简介:高继科(1983-),男(汉族),甘肃静宁人。
讲师,主要从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射御赋射箭、驾御《驰射赋》应玚
狩猎赋骑术、射箭《羽猎赋》、《长杨赋》扬雄
《羽猎赋》张衡
《羽猎赋》王粲
《子虚赋》、《上林赋》司马相如
《武猎赋》陈琳
《大阅赋》刘桢
《谏格虎赋》孔臧
《七发》枚乘
《行过江上弋雁赋》、《行弋赋》、
《弋雌得雄赋》刘向
《平乐观赋猎》东方朔
博弈赋围棋、弹棋、樗蒲、《樗蒲赋》、《围棋赋》马融象戏等《弹棋赋》丁廙
《弹棋赋》、《围棋赋》王粲
《弹棋赋》蔡邕
《围棋赋》刘向
《塞赋》边韶
投壶赋射礼《投壶赋》王粲
《投壶赋》邯郸淳
杂耍百戏角抵、魔术、杂技、《平乐观赋》李尤
飞丸跳剑等《西京赋》张衡
2汉代体育赋产生的社会背景
2.1特殊的入仕途径,涌现出了大批的赋家
汉代官吏大多通过察举进入仕途,察举中的常科——举孝廉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主要方式。
两汉时期进入仕途的辞赋家,以武帝、宣帝时期人数最多。
司马相如因作《上林赋》被拜为郎。
“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奇其文雅,召以为门下吏,荐雄待诏,岁余,奏《羽猎赋》,除为郎,给事黄门,与王莽、刘歆并”。
[2]通过作赋,以此来上书求官的赋家也不在少数,武帝时最盛,其中就有辞赋家东方朔,他“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
……诏拜以为郎,常在侧侍中”。
[3]汉赋家入仕后,大多数供职于朝廷的文职部门,主要从事典校书籍、负责传播文化知识等工作,如西汉时期刘向父子奉命“领校秘书,讲六艺传记”。
此外,还要负责灾异五行方面问题的答疑解惑,担任文化大使,出访外国,进行文化外交,其中以体育文化交流最为活跃,促生了大量体育赋作的问世。
2.2赋家受诏作赋,歌颂皇权
汉朝历代皇帝大多数酷爱汉赋,凡遇朝廷大事必做赋,赋家以此来歌颂皇权,取悦皇帝,从而谋得官职高升。
汉代皇帝对汉赋的钟爱直接推动了汉赋的繁荣发
展。
汉代人们作赋已经成为汉代社会发展趋势和潮流,赋成为显示才能和抒发感情的主要手段。
进入太平盛世时期,帝王为彰显其卓越的业绩,每逢朝中大事、出游、校猎巡狩,赋家都要随从作赋。
班固:“每行巡狩,辄献上赋颂。
”[4]赋家借此良机纷纷迎合帝王嗜好,作赋以歌颂皇权,如杨雄以羽猎为题材的《羽猎赋》,大肆赞扬和歌颂帝王功德:“壁垒天旋,神抶电击,逢之则碎,近之则破,鸟不及飞,兽不得过,军惊师骇,刮野扫地。
”[5]。
2.3强大的国力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为体育赋的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汉朝疆土辽阔,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汉帝王采取的无为而治、与民生息的政策,为游乐体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汉帝王喜好体育活动,带动了汉朝社会各阶层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体育项目的发展得到空前繁荣,因此,体育成为汉赋家创作的最佳题材,赋家也通过体育赋实现自己理想。
汉武帝时期,角抵戏已经发展到全民参与的程度,《汉书·武帝纪》载:“(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观”;“(元封)六年夏,京师民观角抵于上林平乐馆”。
[6]
2.4经济的繁荣为体育赋的创作提供平台
汉代经济的发展根植于汉代农业、畜牧业、采矿业及手工业。
杜笃在其《论都赋》提到“火耕流种,功浅得深”,可见当时“火耕流种”的先进种植理念已产生且被广泛使用。
水可以泽陂万物,保证农业的长足发展,也为运输提供便利,便于商品流通。
汉代铁制农具种类已经齐全,得到普遍使用。
采矿以及冶炼技术的发展,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的同时,为兵器、体育器材的加工提供有利条件,经济的发展为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后盾,人们有足够的闲暇时间从事体育活动,体育活动的繁荣和多样化为汉赋家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3汉赋中的体育项目
3.1骑射、射御
骑射技能在战国以前原本是国君讲武之礼仪,每年都要举行大型的围猎,一方面是展示国威,另一方面借以狩猎来检阅军队的射箭、骑术能力。
汉赋中最早涉及体育项目的赋作当属枚乘的《七发》。
其中有关的校猎盛况的描写场面宏大精彩。
“右夏服之劲箭,左乌号之雕弓。
……逐狡兽,集轻禽。
于是极犬马之才,困野兽之足,穷相御之智巧;恐虎豹,慑鸷鸟。
”。
“劲箭”和“雕弓”成为
校猎必备的精良装备。
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的射杀场面:“被斑文,跨野马。
凌三之危,下碛历之坻,径峻赴险,越壑厉水……箭不苟害,解脰陷脑;弓不虚设,应声而倒。
”狩猎者不仅要体力充沛,而且骑术精湛,箭法精准,才能“径峻赴险,越壑厉水”和“弓不虚设”。
[7]
射御,即射箭、御马之术,同属古代六艺。
应玚《驰射赋》中对御驾的描述:“群骏笼茸于衡首,咸皆腰袅与飞菟。
陇修勒而容与,并轩翥而厉怒。
尔乃结翻侔,齐伦匹。
良乐授马,孙膑调驷。
”[8]所御之马都是由相马能人王良、伯乐慧眼所相得,并且经过孙膑的调教和指导,可见其御驾的专业化。
3.2博弈
3.2.1樗蒲
出现于汉末的一种棋类游戏,由于用于掷采的投子最初是用樗木制成,故称樗蒲,类似现代的掷色子。
马融《樗蒲赋》:“枰则素旃紫罽,出乎西邻,缘以缋绣,以绮文。
杯则榣木之干,出自昆山。
矢则蓝田之石,卞和所工,含精玉润,不细不洪。
马则元犀象牙,是磋是礲。
杯为上将,木为君副,齿为号令,马为冀距,筹为策动,矢法卒数。
……排二木,散九齿,勒良马,取道里。
……胜贵欢悦,负者沉悴。
”[9]此赋从樗蒲器材的产地、做工、材料、玩法入手,继而描写玩时的精彩场面,经过激烈的冲杀,胜者高呼欢悦,败者情绪低沉。
樗蒲由抨、杯、木、矢、马组成,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10]
3.2.2围棋
汉代围棋方面的赋作主要有刘向和马融的《围棋赋》。
刘向《围棋赋》“略观围棋,法于用兵,怯者无功,贪者先亡”,[11]优柔寡断、贪生怕死者必将徒劳无功。
相反,求胜心切者则犯了兵家大忌,导致惨败,故为:“深念远虑兮,胜乃可必。
”。
马融《围棋赋》:“深入贪地兮,杀亡士卒,狂攘相救兮,先后并没。
上下离遮兮,四面隔闭。
围合罕散兮,所对哽咽。
韩信将兵兮,难通易绝。
自陷死地兮,设见权谲。
诱敌先行兮,往往一室。
”[12]以围棋为喻,下棋如行军打仗,棋道如兵法,言简意赅,寓意深刻。
3.2.3弹棋
弹棋,始流行于西汉末年,最初主要在宫廷和士大夫中间盛行,后逐渐传入民间,今已失传。
汉赋中,以弹棋为题材的赋作主要有蔡邕、王粲、丁廙的《弹棋赋》。
蔡邕《弹棋赋》:“荣华灼烁,萼不韡韡。
于是列象棋,雕华逞丽。
丰腹
敛边,中隐四企……或风飘波动,若飞若浮;不迟不疾,如行如留。
”[13]开篇描写了汉代弹棋棋盘外观光彩华丽,而后对棋子、棋盘的机构作以描述,即中间饱满厚实,边缘单薄,且四角上翘。
行棋的过程有“风飘波动,若飞若浮”的感觉,行棋之人却是“不迟不疾,如行如留”,即运筹帷幄,不紧不慢,休闲自若的神态。
3.3投壶
投壶是古代士大夫宴饮时做的一种投掷游戏,是一种礼仪活动,《礼记·投壶》中记载:“投壶,射之细也”。
投壶在汉代盛行不衰,以至每逢宴饮,必有“雅歌投壶”。
汉魏间人邯郸淳《投壶赋》对投壶作了详尽而全面的记载,赋中有对投壶的起源、规则和技法的介绍。
“厥高二尺。
盘腹修颈。
饰以金银。
文以雕镂。
象物必具。
距筵七尺……拟议于此,命中于彼,……左右毕投,……撮矢作骄(骁),累掇联取,一往之纳二,每投不空,四矢退效。
既入跃出,荏苒偃仰。
……若乃撮矢作骄(骁),累掇联取,一往纳二,巧无与偶”[14]赋中一番描写,简洁而全面。
投壶器材规格的描写:“厥高二尺。
盘腹修颈”,规则的描写“距筵七尺”,即壶的摆放位置应该在距宴席七尺的地方。
投法也是花样繁多,既有“拟议于此,命中于彼”的交叉投法,又有“左右毕投”的左右开弓法,当然最精彩的当属“撮矢作骄(骁),累掇联取,一往之纳二”一箭双雕的投法。
3.4杂耍百戏里的体育活动
汉代的角抵戏既有丰富的内容,又有大规模的表演,这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
《西京赋》:“…乌获扛鼎,都卢寻橦。
冲狭燕濯,胸突銛锋。
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
……吞刀吐火,云雾杳冥。
画地成川,流渭通泾。
东海黄公,赤刀粤祝,冀厌白虎,卒不能救。
[15]从此赋的描述在可以看出,汉代百戏项目多达二十几种,其中体育活动有:乌获扛鼎、都卢寻橦、冲狭燕濯、胸突銛锋、跳丸剑、走索等。
4汉赋中的体育文化内涵
4.1宇宙观与人生观的体现
汉代体育赋所包含的体育项目中,尤其以围棋最能体现古人宇宙观和人生观。
在汉代崇尚儒学的文化大背景下,棋艺对决在汉人看来就是对人生观的思考,宇宙观的表达。
刘向《围棋赋》由博弈之道总结出“怯者无功,贪者先亡”的人
生哲理;马融《围棋赋》通过博弈得出“荧感窘乏兮,无令诈出,深念远虑兮胜乃可必。
”的深刻道理。
边韶的《塞赋》:“赤白色者,分阴阳也。
乍亡乍存,像日月也。
行必正直,合道中也。
…迭往迭来,刚柔通也。
周则复始,乾行健也。
局平以正,坤德顺也。
……质象于天,阴阳在焉。
取则于地,刚柔分焉。
施之于人,仁义载焉。
”此赋中将日月阴阳、天地乾坤寓于棋道中。
棋子的“赤白”两色为宇宙阴阳之分;棋子的“乍亡乍存”是似乎要亡的棋子又有了活路,为日月盈亏;塞棋走法的“行必正直“为《易经》的中正之道;双方棋子“迭往迭来”为刚柔相济,棋局的“周而复始”为《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棋盘的“局平以正”为《易经》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
[16]
4.2体育伦理意蕴
汉代体育赋涉及项目繁多,内容精彩绝伦,给当时人们带来快乐的同时,又有着其重要的社会功能,以及深刻的伦理内涵。
投壶运动就是一项集体育运动、休闲娱乐、道德教育、古代礼仪于一体的综合性运动项目。
北宋司马光《投壶新格》:“夫投壶细事,游戏之类,而圣人取之以为礼……可以为国,可以观人”可以看出,投壶不仅可以修身养性,还可以映射出治国之道和人之道。
丁廙《弹棋赋》:“事中军政,言含礼文…仁而不武,春秋所箴…君子去是,过犹不及。
”从弹棋的对决中可以看出仁、礼、中、庸的伦理道理。
孔臧《谏格虎赋》:“今君荒於游猎,莫恤国政。
驱民入山林,格虎於其廷。
妨害农业,残夭民命。
国政其必乱,民命其必散。
国乱民散,君谁与处?”批评帝王游乐无度,乐于游猎,疏于国政,会导致“国乱民散”。
扬雄《长杨赋》:“意者以为事罔隆而不杀,物靡盛而不亏,故平不肆险,安不忘危。
”因此,汉代体育赋告诉我们在享受体育活动带给我们娱乐的同时,切忌不能玩物丧志,要玩而有度,居安思危,从道德方面约束自己,遵从伦理教化。
4.3体育养生思想
汉代社会,以汉武帝为代表,朝野上下掀起了一股追求长生不老的风气,体育养生的发展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最流行的是“导引术”和“五禽戏”。
这些调养身心的体育思想在汉赋中皆有描述,邯郸淳《投壶赋》云:“调心术于混冥,适容体于便安”。
体育赋中如射箭、投壶等投中类项目从项群分类角度来说属于技心能主导类。
射箭、投壶,对参与者体力、技术、注意力、等综合素质要求极
高。
善投者,多为心理素质良好,技术娴熟。
王粲《围棋赋》围棋“清灵体道,稽谟玄神”对心神的作用。
北宋司马光《投壶新格》:“投壶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看出,投壶运动中体育养生思想。
蔡邕《弹棋赋》:“不迟不疾,如行如留”描述了下棋之人不紧不慢,休闲自得的神态。
应玚《驰射赋》:“于是阳春嘉日,讲肆馀暇,将逍遥于郊野,聊娱游于骋射”描述了在阳春三月,阳光明媚的闲暇时刻到野外讲论肄习,骑马射箭,一副逍遥自在的景象。
4.4体育促进了文化融合
两汉时期其疆域辽阔,民族关系融洽,文化交流活跃。
汉朝开明的政策和发达的经济,促进了汉朝与外国的频繁外交,中亚、西亚等国经常派遣使者到西汉访问和通商。
在政治文化交流中,汉朝流行的角抵百戏互动成为主角,《史记·大宛列传》“乃悉从外国客……及加其眩者之工,而角抵奇戏岁增变,甚盛益兴,自此始。
”作为一种互访和交流,展示汉朝发达的经济和社会,角抵戏促进了汉朝与外国之间的交流与繁荣。
外国在与汉朝文化交流中,带来了丰富的百戏表演。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永宁元年,掸国王雍由调复遣使者诣网朝贺,献乐及幻人,能变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又善跳丸,数乃至千”。
这些本土的以及外国引进的体育项目,在汉赋家的笔下体现的栩栩如生,如张衡的《西京赋》,李尤的《平乐观赋》。
汉代体育在借鉴和吸收外国体育文化的基础上创建了本民族的体育活动,当时的百戏不仅有中国古代内地体育内容的融合,而且吸收并发展了西方的部分项目才日渐形成了丰富繁杂的汉代体育。
[17]
参考文献:
[1]郭绍虞.中国体育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1.
[2][汉]班固.汉书卷八十七:扬雄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1701-1704.
[3][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2.
[4][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四十:班固传(下)[M].北京:中华书局,1973:176.
[5][7][12][13][15]赵逵夫,韩高年.历代赋评注(汉代卷)[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0:279,12,748,798,629.
[6][汉]班固.汉书卷九:元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11]吉顺平.唐前体育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0,6:52, 44.
[9](台湾)黄水云.汉代游艺赋初探[J].中国楚辞学(第十二辑),2009(5):323.
[10]张承宗,魏向东.中国风俗通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626.
[14]汝安,张越.“投壶“历史文化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8):32.
[16]刘银昌.汉代棋类运动的文化内涵[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5):557.
[17]王凌娟.东汉民间体育的功能及文化特征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 (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