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老炮儿》中的北京方言
老北京土话大全

老北京土话大全鸡贼——形容小气、吝啬;暗藏私心..局器——形容仗义、大方、豪爽..土鳖——形容没见过世面不开眼的人..小力笨儿——形容在店铺或车站码头做粗活、杂活的学徒..水三儿——老北京对送水人的称呼;多为山东人..点卯——形容报到或看一眼;打个照面儿就走的意思..言语——即说话的意思;言语的读音是“元义”..翻车——即翻脸的意思..炸了庙——形容惊愕、急眼的意思..练家子——形容练武术的人..瞎了——即倒霉了、完了的意思..念央儿——形容跟人说自己的意思;但又故意让旁边的人听见..甩咧子——发脾气的意思..这程子——这一段时间的意思..拉了胯——形容服软的意思..半不——形容半截儿;事情做到一半;尚未完成..大拿——形容能作主、管事的人..抹不丢地——形容难为情;面子上不光彩..大限——即寿数..过去人们迷信;认为人的寿命都是有定数的;“大限已到”就是快要到死的时候了..火筷子——老北京人捅火炉子的铁棍;也叫通条..末了儿——形容最后、最终的意思..概儿不论——京城新土语;一概不管的意思;“论”读“吝”..颠儿了——形容撒腿跑了..勺上——“勺”是北京土话;打;打架的意思..“勺上”;就是连带着把别人也给打了..横——“横是”的简化音;“横是”是“横竖”的变读;有大概、反正、也许的意思..唏溜儿——形容说话用鼻子吸气;即不利落的意思..也可写作“吸溜儿”..点儿背——“点儿”;指不幸的遭遇、运气;即所谓的背时..“点儿背”的意思是运气不好;倒霉..咕容——在地上蠕动的意思..遭践——形容埋没、糟蹋的意思;自己把自己给毁了;即自杀的含义..业障——作孽、罪过..一绷子——形容即很长时间的意思..有时也说“一绷儿”..号——监狱或拘留所的别称..片子——“片”读“骗”;片子即名片;北京新土语..猫着——形容闲待着的意思;也有躲藏的含义..傍着——即依附;“傍家儿”一词由此引申而来..葛——北京方言;即脾气各色;古怪..有时也用作形容词;形容什么事儿或什么东西葛..雁么虎——蝙蝠..砸窑——是踢场子的意思..果儿——是女人的意思..尖果——漂亮的女孩..苍果——老太太..。
地道的北京土语,字正腔圆,京韵十足,这才是真正的老北京方言

地道的北京土语,字正腔圆,京韵十足,这才是真正的老北京方言说起老北京土语,很多人都会把它跟普通话联系在一起,事实上,老北京土语远比普通话好听,而且更具有京味儿,为了区分普通话跟北京话话之间的区别,今儿咱就聊聊地道的北京土语,普通话一直都被解释为是以北京话为准的标准音话虽这样说,但它忽略掉了很多老北京人口中的一些土语,相较之下,很明显老北京土语说起来更舒服一些,怎么听都透着一股亲切劲儿,打小儿在胡同里长大的孩子最深有感触,当然了,我指的是地道的北京土语,并不是说带有京味儿就算地道了就拿京味儿电视剧来说,除了北京籍的演员,很多演员都需要倒口,尽管很多发音都还算标准,但从他们嘴里说出来,越听越别扭说起来,老北京土语背后也有不少讲究,简单来说,有这么五大特点,其中有三个字儿的使用频率最高,一个是儿字,也就是大伙儿都知道的儿化音,还有就是“个”这字儿,最后一个是“您”这个字儿,真要把这仨字儿从北京人的字典里抹掉,估计有一半的北京人都不知道怎么说话了小时候生活在胡同大杂院里,北京人见面儿第一句话说的就是“吃了吗您”能听着这句话,甭问,对方肯定是地道的老北京人,除此之外,还有劳驾,您内,借光儿,您内,精髓全都体现在了您这个字儿上,如果把您这个字换掉的话,真的就没法说了还有就是'个'这个字儿,这就更简单了,外地人都喜欢说昨天,今天,明天,但北京人常用今儿个,明儿个,地道的北京土著,说出的每句话从细节上就能体现出很多韵味儿,不经意间就把北京市井文化诠释得淋漓尽致它散发出来的魅力就在于细节上的变化莫测,有时候因为一个字儿的不同,表达出来的意思也完全不一样,简单举个例子,比方说,北京人眼中的一个笑话,前门跟前门儿,前门指的是正阳门,在北京俗称“前门”在这儿不能加儿化音,前几年北京电视台就上演了这么一出闹剧,讲述前门,杨梅竹斜街时,字幕打出了前门儿,节目一经播出,遭到了无数北京人的群嘲,可见电视台里没有几个地道的北京人,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传播者,居然能犯这么低级的错误,确实没谁了这也是官媒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翻车事故,说好听了是不懂北京文化,说难听了就是在丢人现眼,除了前门以外,其他的城门也是一样,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等等都不加儿化音,不能走小辙儿,所谓的前门儿说的是公交车前门儿上,后门儿下,不懂不能乱加还有就是头和头儿,头一般指的就是字面儿意思,但头儿就不一样了,可以把它用来形容单位的领导又或者某个物体的顶端,比方说,针线头儿,小布头儿,等等,空和空儿,家里的某个角落显得空很大,得空儿再摆上几件家具,用法都有不少规矩,轻易不能乱用第二个特点是吞音跟轻重音的使用,不难发现,老北京人说出的词儿,音可以含糊,但这句话的意思必须得表达出来,从不拖泥带水,情绪到位了,音自然也会变调儿,如果赶上个不顺心的事儿,心里就会开始犯嘀咕,这回可真是兔儿爷掏耳朵,崴泥了,最后这三字儿肯定是重音在家里平日里称呼长辈,北京孩子一开心,都会喊成“babei”《我爱我家》中的和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外地人眼中的吃音吞字儿,其实就是咱北京人在生活中的一种随意,孙子向来都叫孙zei,读重音的时候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哥们儿发小之间,喊这么一句证明两人的关系好,关系越近,越能开得起玩笑,并不是占谁的便宜,但您要头回见面就叫人家孙zei这就是没事儿找事了,跟骂街别无二致第三个特点里就是语速快,打小儿在南城长大的大张伟就把北京人的语速快这一特点贯彻始终,没等您反应过来味儿呢,第二句就已经脱口而出了,有时候听起来确实像是嘴里含了一块热茄子,秃噜几下就把一句话说完了导致不少外地人有时候不看字幕,真听不懂大张伟在说什么,抓不到他想表达的重点,第四特点是歇后语,俏皮话,毫不夸张地说,歇后语是老北京方言中,最经典的套路,说的人意犹未尽,听的人更是沉浸其中,回味无穷老北京最常说的就是剃头的挑子,一头热,西直门到海淀,拉啦,老太太上电车,您先别吹,太和殿上的匾,有依无靠,常说的俏皮话就更多了,咱北京人的幽默感与生俱来,令不丁儿的一句俏皮话就能把大伙儿逗得前仰后合,比如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没头的苍蝇,乱撞,这都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俏皮话最后一个要说的是老北京土语,这也是有别于普通话最大的一个特点,北京人管父母叫老家儿,管小时候一起光屁股长大的伙伴儿叫发小儿,管卖苦力杂工叫小力呗儿,管私藏叫砸窑儿,说白了就是有好东西不愿意分享总而言之,老北京土话跟普通话有很大的区别,每句话都京韵十足,讲究至极,以上只是冰山一角,真要把北京土话说完,可能一万字儿都说不完,如今走在北京的大街上,已经很难再听到地道的老北京方言土语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方言是地域文化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它是耕种在北京人骨子里的一种生活习惯,穿插于生活的点点滴滴,所以老北京方言不应该被普通话所取代!。
各地的方言总汇老北京的方言土语

各地的方言总汇老北京的方言土语老北京的方言土语详解北京方言土语1. “钢蹦儿”,钢蹦礅儿。
-----硬币一般指分币2. “怂(song二声)”,正确写法为尸字头下面一个从。
标准脏话,指责对方太窝囊,不成气候。
歇后语,武大郎卖豆腐,人怂货拉了汤。
3.“黑枣”,北京人调侃子弹的词,也可以叫“枪子儿”,4.吝,实际上是“论”的变音。
也就是说不论谁他都不会在乎。
造句:我不吝丫的。
5.“大发”,重音在大,发字弱读,例:这笔买卖可赔大发了。
6. 套瓷——找人拉关系,尤其指陌生人之间的没话搭拉话,很可能对对方有所图7.撮火儿——某事做的不顺心,感到不爽,想砍人或想醢人的感觉。
8.“门儿清”是指对某个方面或所有方面的情况都十分熟悉,不容易上当9.棒槌——什么都不懂,手脚笨拙,可以说是个“生碴儿”,最好骗10.没咒儿念----没办法了。
没辙了。
11.猫儿腻,这个大家都知道的,但电视里的主持人一般都念错念成:“猫腻儿”儿字用错地方。
显着不伦不类的,不如不说。
12.过腻两人串通或多人串通13.起腻---骚扰,捣乱,无事生非。
14.耳贴子-----打耳光15.醢(hai一声)---拍,砸:大板儿砖醢丫一满脸花。
16.满脸花---满脸是血17.茬架-----预约的打架,一般是打群架“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有这个场面18.不尿你---不怕你,还鄙视你。
打架时经常用,不尿你丫的,打不出你屎来算你眼儿紧,还没见过鸡撒尿。
19尿(sui)了----服气了,怕了,软了。
:还没打呢,一看这么多人丫就尿了(丫字用的很频繁基本代替了他字)20.菜货---软弱,新手,生手21.搓火,撮火儿----不带儿字的火儿更大。
22.口儿里口儿外,刀子板儿带-----打架之前向对手的叫嚣,相当于下战书。
是胡同口里,还是口外?是用刀子,还是皮带?(文革时期最时髦的军用武装皮带,红卫兵照片上都有)23.前锛头,后勺子---形容脑袋的特征,贬义词。
还有个有趣的说法----后山比前山远八十(京剧智取威虎山的台词)后勺子太大了。
《老炮儿》没来及讲的故事都在这儿

《老炮儿》没来及讲的故事都在这儿文/够可以如果这两天看了《老炮儿》你一定被点燃了。
好的电影就是这样,看过,像读了一本书,有满足感,而且会更有冲动去研究电影里没有讲到的、人物背后的故事。
够可以就是这样,看了电影,激动的买了本管虎导演基于剧本创作的小说《老炮儿》。
这本小说读起来,就像是看了一遍完整的导演剪辑版电影,找到了很多原著中没来急展开的故事的答案。
别着急,我慢慢说给你听。
长文预警!如果你喜欢《老炮儿》应该愿意和我一起读完。
1、六爷的嘴有多损?《老炮儿》里面,充斥着各种粗口,如果按照综艺节目风粗口必用吡声打码的规矩,恐怕电影里每个人张口闭口都得各种“吡吡吡”了。
小说中的粗口,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家看到的电影版本,恐怕还是剧组考虑到广电总局的心情,刻意做了些改动的。
六爷说话之损,看过电影就都领教了。
比如骂洋火儿时说“谁脱裤子把他给露出来了?”小说中有几处更有趣的台词,让人物异常鲜活。
引用几句,六爷第一次找到小飞他们的窝点时,损这帮孩子的话,让大家先感受感受。
一绿毛嘬着牙花子,操一口外乡音:”你丫来干吗?“六爷回头望绿毛,一脸正经:“‘丫’的音不要发太重,一嘴顺下来,好像有‘丫’,又好像没‘丫’,模模糊糊,模棱两可,才地道。
一听你这北京话,就知道你是河南人。
”六爷上下打量那姑娘:“一屋儿里就你捯饬的热闹,耳钉、鼻环、挂链一样不差,皮里挂着铁,就不嫌沉。
你就不怕走路叮当乱响闹的慌?一姑娘家,逼,逼不离口,嘴像倒泔水的,吹口气,哈出一万只苍蝇来。
不是我性别歧视,女孩儿真不适合混出格,闹大闹小还不一样是别人护着你,护归护着,等有了孩子,你能分得清是谁的吗?”这两句话,可能受电影篇幅的影响,又或者是怕大家误会有地域歧视和性别歧视,正片中就没有出现。
但是这损人不带打崩儿,骂人不多吐脏字的老油条六爷的形象呼之欲出。
2、晓波的妈妈是怎么死的?记得电影里,六爷第一次落泪么。
就是和晓波喝酒的那场戏,冯导的眼泪真是让人心碎,看得出他心里的内疚一直是一个解不开的心结。
被消费的激情

106 文/金 丹2015年的冬天,北京的雾霾来得比以往更猛烈一些,浓厚粘稠中,幼儿园小学停课,机动车单双号限行,住在帝都的人抱怨加调侃,外地围观群众看热闹加戏谑。
甭管北京的房价怎么高得离谱,环境怎么差得让人窒息,但北京就是那么牛气冲天地睥睨着全中国乃至全世界。
电影《老炮儿》在浓雾中登场,其开场架势貌似能荡平2015年的中国电影市场而名利双收。
电影里的六爷,随时掰扯着一个“理”字,按理出牌,又得理不饶人,好面子,讲礼数,用北方话说就是“倒驴不倒架”。
在这个一切都发生巨变的年代,这种有点较真儿的守规矩格外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从六爷教训小偷、城管,到教训围观跳楼的起哄者,再到病发倒地被当做碰瓷儿的老人,这些都不是北京特有的现象,而是这些年来已经见怪不怪的常态。
六爷说出了大伙心中的憋闷,这个社会的风气怎么会变得如此不近人情呢,虽然大家内心都有杆秤,可六爷就像那个《皇帝的新装》中的孩子,能站出来说真话的人很少。
这部电影用北京方言表达了这个时代里全国人民的困惑。
六爷最后倒在决战之前,输赢的筹码是对账单,他的举动看似很悲壮,不惜用生命去捍卫道义,其实,这是一场一点意义都没有的决斗,因为筹码已经进了中纪委。
这次,六爷确实没守规矩,但整件事情从头开始就没按规矩来,“三环十二少”,恩佐法拉利,我们听着一点也不陌生,那些出手阔绰、一掷千金的富二代、官二代们,不仅闯入了北京,也闯入了多伦多、墨尔本、洛杉矶。
带着他们的规矩和生活方式,高调宣示着存在即合理。
这些人的财富和地位来得都那么突然,他们定下的规矩又那么强势,这种情势下,“茬架”本来就没意义,要上升出来点别的东西就更难了。
开始我以为这个电影是一群老人在对自己年轻时代的缅怀,是在身体已经衰老的情况下,用精神对战斗岁月的意淫,但越想越觉得不对劲,我的父辈是那个时代的亲历者,他们的家庭是那个时代的受害者,如果偶尔提起当年,都是唏嘘不已,感慨秩序有多重要,而当年那些大红大紫的人,如今要么美化,要么回避,总之,那段历史是伤疤,对所有人都是,没有人敢说:“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北京话闲在的语言特色

北京话闲在的语言特色一、北京话里“闲在”的基本含义北京话里的“闲在”啊,就是形容人很悠闲、自在的状态。
比如说,“您瞧这位大爷,整天倍儿闲在,遛遛鸟,下下棋的。
”这词儿一出来,就能让人想象到那种不慌不忙、优哉游哉的画面。
就像胡同里那些老北京人,没什么特别着急的事儿,生活节奏慢悠悠的。
二、语音特色北京话本身就有独特的语音特点,“闲在”这词儿也不例外。
发音的时候,“闲”字是“xián”,那声调儿是阳平,拉得长长的,就透着一股子悠闲劲儿。
“在”字呢,发“zài”,轻声,读起来轻快又顺口。
而且北京话的儿化音也会用到这个词上,有时候就会说“闲在儿”,这一加儿化音啊,就更显得口语化、俏皮了。
三、词汇搭配特色1. 它常常和一些表示动作或者状态的词搭配。
像“闲在的生活”,这就明确地指出生活是很悠闲自在的。
还有“闲在的人”,直接说这人的状态是闲在的。
2. 也能和一些地点搭配。
比如说“胡同里的人都挺闲在”,把地点“胡同里”和“闲在”联系起来,就描绘出了胡同这个特定环境下人们的悠闲状态。
四、语义表达特色1. “闲在”这个词表达的悠闲状态,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清闲,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放松。
比如一个人退休了,没有工作的压力,他的生活就是闲在的,每天想干嘛就干嘛,心里没有那种紧绷着的感觉。
2. 它还带有一种对生活的享受态度。
在北京的公园里,那些练太极、唱京剧的老人们,他们的生活是闲在的,他们享受着这种慢悠悠的时光,享受着和朋友聊天、玩乐的乐趣。
五、文化内涵1. 北京作为历史悠久的古都,老北京的文化里就有这种慢节奏、享受生活的元素。
“闲在”这个词就是这种文化在语言上的一个体现。
它反映了老北京人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不管是过去生活条件好还是不好,都要保持一种悠闲自在的心境。
2. 在现代社会,虽然北京的节奏也在变快,但是“闲在”这个词还在被使用,这也说明老北京的文化底蕴在不断传承。
年轻人有时候也会向往那种“闲在”的生活,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找个时间放松自己,像老北京人一样享受生活。
北京土话集

从A-Z的北京话解释A碍事儿:不方便暗门子:暗娼熬鹰:也做大鹰,不得已而彻夜不能睡眠。
主要跟当时人喜欢玩鹰有关,因为鹰习性凶猛,刚捉回来后不让鹰睡觉,一连几天,鹰的野性被消磨。
B拔塞子:指放屁。
白斋:白吃白喝的意思。
不开面儿:不给人留情面。
迸磁儿:闹别扭。
棒棰:外行。
半熟脸儿:有些面熟。
把得紧:控制的紧。
“谁的钱都把得紧”。
不老少:表示多。
“还真不老少”。
倍儿:特别、非常的意思。
“那楼倍儿高”。
办:解决。
不论(音lin):不管不顾。
甭:不用。
闭了眼:死亡。
拔谱儿:挺胸,扬眉吐气的样子,也可表示强硬蛮横的态度。
扳杠:话语固执己见,纠缠不清。
拌蒜:因累或多饮,行走艰难。
变着方儿:想尽各种办法,“变着方儿给我找事”。
不得劲儿:不是滋味,得,dei,第三声,“这些天老觉得不得劲儿”。
拔份儿:高人一筹。
掰:断交,“那人是个二百五,我早就跟他掰了”。
板儿爷:骑三轮车的人。
榜:依…,“傍大款”。
暴:过量,“昨天有人请客,暴搓一顿”。
不吝:不在乎,“这人什么都不吝”。
八竿子打不着:关系疏远,“我跟他八竿子打不着”。
白霍:说话不着边际,“没事尽瞎白霍”。
C菜了:完了,“死菜了”。
慈悲:心地善良。
搓火儿:生气、憋气。
例:“今儿这事儿,真让人搓火儿”。
成心:存心,故意。
“你不是成心吗”,吃挂落儿:错误地受到牵连。
“我也知道设若我不肯笑,她也得吃挂落”。
处窝子:见人不敢说话。
彩儿:精彩,“语言上得有彩儿”。
残:残废,“手都写惨了”。
操蛋:没有起色、出息,没有良心。
cei(左卒右瓦):打败,“还是不是让人给cei了”。
蹭:不花钱的享受,“蹭饭、蹭吃蹭喝”。
插(cha二声):交通混乱堵塞,“路都插上了”。
抄:碰巧,“你可算抄上了”。
趁:拥有,“别看他不起眼,趁好几百万”。
攒:编写,“刚攒了本子”。
撮:吃饭,“今天去撮海鲜”。
车轱辘话:总是说重复的话,“你怎么老说车轱辘话”。
吃心:多心,“人家说别的事儿,你吃什么心啊”。
抽抽:缩短及收缩变小,“我的这件衣服已经洗得抽抽不能再穿了”。
北京话——精选推荐

北京话北京话属于北京官话,流传于北京城区。
有⼈把北京话、北京话⼝⾳浓重的普通话称为“京⽚⼦”。
通常指的北京话是指北京市区的⼝⾳,不包括北京郊区县的⽅⾔。
汉语标准语(普通话、国语等)以北京话为基础。
尽管如此,北京话和普通话还有⼀定的区别,相对于普通话⽽⾔,北京话也是⼀种⽅⾔。
华北官话的内蒙古⽅⾔、东北官话的哈尔滨话要⽐北京话更接近普通话。
北京话的⼉化⾳现象⽐普通话强得多,语⾔绵软,曾受到满式汉语的⼀定影响。
⽽且还有相当⼀批地⽅性词汇,在下层居民中保留更多,常被上层北京⼈贬称为“胡同⼉的话”。
也经常有⼈,包括北京⼈⾃⼰,⽤“痞”来形容北京话。
值得注意的是,当代的北京话已经不同于20世纪初期的北京话,如⽼舍、爱新觉罗·溥仪等⼈的录⾳,但是在京剧念⽩中的北京话,仍然使⽤近似清宫廷中的满式汉语,⾳韵与当代北京话相⽐显得更轻快。
破译京⽚⼦“酒糟⿐⼦⾚红脸⼉,光着膀⼦⼤裤衩⼉。
脚下⼀双趿拉板⼉,茉莉花茶来⼀碗⼉。
灯下残局还有缓⼉,动动脑筋不偷懒⼉。
⿊⽩对弈真出彩⼉,赢了半盒⼩烟卷⼉。
你问神仙都住哪⼉,胡同⼉⾥边⼉四合院⼉。
虽然只剩铺盖卷⼉,不愿费⼼钻钱眼⼉。
南腔北调⼏个胆⼉,⼏个⽼外⼏个⾊⼉。
北京⽅⾔北京范⼉,不卷⾆头⼉不露脸⼉。
”这是⼀个北京哥们⼉编的顺⼝溜⼉,从中不难看出北京话的特点。
北京是千年古都,融合了多民族的⽂化、习俗和语⾔。
久⽽久之,便产⽣出了极富有本地特⾊的京腔京韵北京话。
北京⼈说话爱加⼉化⾳;闲谈中总会蹦出⼏句密码⼀样的北京⼟语。
这带⼉化⾳的北京话最起码在⼀百年前咱们⽼祖宗就这么说,⽼北京话⾥的⼉化⾳真是门⼉学问,说话哪⼉带“⼉”,哪⼉不带“⼉”,没准谱⼉!这绝不能乱加,例如北京的地名,西便门⼉就要加,前门,天安门就⼀定不能加,如果乱加说错了,让挑理⼉的⼈听见回头⼀准⼉说您怯勺。
药⽅⼉、⽚⼉汤话、闷得⼉蜜、猫⼉腻、肝⼉颤、坦⼉哄、烟⼉煤、点⼉背、碗⼉糕……⼉,还是不⼉,这对刚来北京的外地⼈来说,都是个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宗国
北宋著名宰相王安石主政改革多有独见, 老来赋闲潜心研究字源也喜欢别出心裁。他 专门从会意的角度解释汉字,却被人们当做是 穿凿附会的笑话。其实,王安石的许多解读是 很有见地的。
苏东坡曾讥笑王安石对“波”字的解释,千 百 年 来 一 直 广 为 流 传 ,其 实 是 苏 东 坡 自 作 聪 明。王安石《字说》里说“波者,水之皮也”。表 面上看来,他似乎是搞错了。因为人们一般都 认为“波”是形声字,“皮”是取其古代读音 po, 怎么能会意为表皮呢?说水有皮也未免荒唐, 那 么 说 水 有 骨 就 更 荒 唐 了 ,所 以 苏 东 坡 就 用 “滑者,水之骨也”来反讽。苏东坡是认为“波” 和“滑”一样,都是形声字,王安石用会意来解 释是闹笑话了。
的是有些语言多余了一点儿,平时北 是透着那么亲切。”
来形容一个人不高兴的状态。
京人说话不会老带着这些不太‘干净’ “至于在公共汽车上被挤了、被 “有些北京方言,过去常用,但是
的语言。当然,冯先生也解释过,出于 撞到了,老北京人会颇具幽默感地说 现在用得不多。但是也有一些现在
影片需要,这些粗口很难去掉。”
大学的寂寞包藏在许多学子追 力是思想的能力。因为靠了思想的 件事迟早会袭击我们。
逐时尚和娱乐的现象之下。这是人 能力,无论被置于何种孤单的境地, 人啊,为了使自己具有抵抗寂寞
在人群中的一种寂寞。这是另类的 人都不会丧失最后一个交谈伙伴,而 的能力,请读书吧。一旦具备了这种
寂寞、现代的寂寞。
那正是他自己。自己与自己交谈,哪 能力,某些正常情况下,孤独和寂寞
2016 年 1 月 7 日星期四 编辑/杨萌 美编/康剑 校对/崔睿思
13
话说《老炮儿》中的北京方言
近日,电影 《老 炮 儿》的 热 映,在让观众看 到导演冯小刚 出众演技的同 时,也领略了一 把北京方言土 语的韵味。不 过,有观众认为 其 中“ 粗 口 ”、 “ 脏 字 ”出 现 程 度过于频繁,称 老北京人讲话 并非如此。
有着浓郁的北京特色,如形容年轻人 中心、文化中心,这个大的背景就决 词语,主要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出
夜夜笙歌的“夜么虎子”、表现一个人 定了北京语言会‘有里有面’,说起话 现的词儿。‘一趟一张’中,‘一张’解
出离愤怒状态的“炸猫”等等。网上 来显得比较有修养,不那么直白,含 释为一百块钱,但实际上在工资改革
是成千上万青年学子云集的地方,一 了一大片荒地,一年到头不停地种, ——他自己。
间寝室住六名同学,寂寞沾不上他们 不停地收。那段时间,他靠阅读来排
谁都不要错误地认为孤独和寂
的边啊!但我同时看出,其实他们中 遣寂寞。
寞这两件事永远不会找到自己头
某些人内心深处别提有多寂寞了。
知识给予知识分子最宝贵的能 上。现代社会的真相告诫我们,那两
“粗口”方言在北京或不具 有普遍性
类词儿,“那时候谁这样,会被统称为 ‘小流氓’。电影里运用的这样一些
北京方言,在北京或者最起码在我居
电影《老炮儿》讲述的是一个“横 住的南城这一带,不具有普遍性。”
子会从“根儿”上去培养。
北京方言也经历一个不断 变化的过程
行”在北京的老炮儿六爷(冯小刚饰),清 闲日子过得好好的,不料自己的儿子陷 入一场纠纷,当他出面试图摆平此事的
湖”上说话不算数,地位颜面尽失。
是北京民间的主流文化吗?对于这 新中国成立之前算一段;1966 年之前
电 影 上 映 后 ,尽 管 影 评 各 有 侧 些问题,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给 又算一段,而近二三十年则更应该称
重,但观众不约而同地认为,这是一 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为“新北京”,语言也有变化。
部充满“京味儿”的电影,其中的语言 “在很长时间内,北京都是政治 “你比如‘一趟一张’、‘茬架’等
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提到北京 方言也不能代表北京文化的主流。” 了,“我们那个年代,语言不像现在写
方言的形成,北京天桥民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协会 “不过确实,电影中有一些方言 出来的这么丰富。但是真的要说哪
常务副秘书长赵兴力分析道。
我们现在还在用,比如那些具有公共 句话有没有,也不太好确定。”
在赵兴力看来,《老炮儿》里提到 性质的俗语、土语,不是反映某种特
也开始流传由电影中选取的各类北 蓄又有幽默的成分,也不会像电影里 之前,我们父母是双职工家庭,挣得
京方言“集锦”。
粗口那么多。”高巍表示。
很少,没有‘张’的概念,还是在钱多
“在历史上,北京是北方重镇,也
高巍进一步解释,在北京过去的 了之后才出现的。”赵兴力解释道。
曾多次成为都城,所以,它的语言综 年代,阶层不同,语言、说话方式也略
“睡”是“坐寐”,那么古代表示“睡觉”的字 又有哪些呢?
《说文》又说:“寐,卧也。”“寝,卧也。”说明 “寐”和“寝”都是“睡觉”的意思。《诗·卫风·氓》
中的“夙兴夜寐”至今仍在使用。《诗·邶风·柏 舟》的“耿耿不寐”、《国语·晋语》的“归寝不寐” 以及我们现在说的“梦寐以求”等等都是这个意 思。至于“寝”字,古籍上也是数不胜数。《论语· 公冶长》中的“宰予昼寝”,《论语·乡党》中的“食 不语,寝不言”,还有《战国策·齐策》里的“暮寝 而思之”等等“,寝”字都是“睡觉”的意思。包括 我们现在说的“寝室”也是源于此。
除此以外,古代指“睡觉”的词还有“眠“”卧” 等等。《后汉书·第五伦传》记载“:吾子有疾,虽不能 省视,而竟夕不眠。”《论衡·订鬼》说“:暮卧则梦 闻。”文中的“眠”和“卧”都是作“睡觉”讲。
“睡”字从“打盹”转化为“睡觉”,经历了一个 比较漫长的过程。到了唐朝“,睡觉”已开始普遍 使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有诗为证: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白居易《长 恨歌》也有“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之句“。睡觉“”睡眠”的出现,并没有让“寐“”寝” “眠“”卧”等字消失,相反,它们还联起手来,共同 丰富了“睡觉”的词库。 (据《太原晚报》)
造字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书”之说,那是早在汉代许慎就提出来的,王
安石这样的大学问家怎么会不知道呢?他之所 以只从会意的角度解字,是为了作进一步的探 讨和研究。这种精神其实是很难能可贵的。事 实上,他对许多字的“会意”也确实很有创见,比 如现在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些会意字,如“位者, 人之所立”,“讼者,言之于公”,“中心为忠”等, 都是王安石首先“会”出来的。(据《今晚报》)
他还举出了不少仍然具有生命力
的一些方言,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但是 定身份、年代的用语等等。”高巍举例 的老北京方言。他介绍,比如“鸡贼”
用得不是特别明显,尤其其中的粗口, 道,“比如北京人讲话爱带上儿化音, 这个词儿,是形容人的一种心态,说此
“我觉得是有点儿‘多’。这个‘多’指 比如掉链子、乌泱乌泱的之类,都还 人不是大度、大气之人“,甩脸子”则用
但是深究起来,其实“波”和“滑”并非纯粹 的形声字,而是既有形声,也兼有会意的成分。 因为从字的本义上讲“,皮”的本意是用手剥皮, 将皮揭起的意思;而“滑”也可以视为“合体造义看, 王安石的会意其实并没有错,反倒是苏学士的 学问不如他老到。
一句‘哟,您都把我挤成相片了’,或 一 直 在 用 ,也 有 一 些 新 方 言 在 加 进
赵兴力回忆,在自己经历过的那 者是脚被踩了,则会来一句‘耽误您 来。”赵兴力笑着表示,从语言角度来
个“老北京”年代,胡同里都是老实巴 脚落地了’,都挺风趣。”高巍表示,很 说,发生这些变化很正常。
交的人家,基本说话不会有“丫的”这 多吃饭、待人接物的礼仪,老北京孩
如果这样的一个人,心灵中连值得 怕仅仅做这一件在别人看来什么也 还会被自己调节为享受着的时光呢。
回忆一下的往事都没有,头脑中连值得 没做的事,便足以抵抗很漫长很漫长
(据《广州日报》)
说文解字
古代“睡”字 并无“睡”意
刘绍义
古时的“睡”字,不作“睡觉”讲。《说文》释 曰:“睡,坐寐。”就是坐着打瞌睡。“目”从上向 下才是“垂”,躺着就不是“睡”了。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孝公既见卫鞅, 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此处的“睡”就 是“坐寐”——打瞌睡。如果理解为秦孝公时 时躺下睡大觉,不仅语法上讲不通,情理上也 说 不 过 去 。《战 国 策·秦 策》记 载 苏 秦“ 读 书 欲 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欲睡的“睡”也 是打瞌睡,不然就讲不通。
(据中国新闻网)
读书是抵抗寂寞的能力
梁晓声
某次和大学生们对话时被问道: 梳理一下的思想都没有,那么他或她的 的寂寞。
“阅读的习惯对人究竟有什么好处?” 人性,很快就会从外表锈到中间。
而最强大的寂寞,还不是想做什
我回答了几条,最后一条是——
我的父亲虽然只不过是一名普 么 事 而 无 事 可 做 ,想 说 话 而 无 人 与
赵 兴 力 也 表 示 ,最 近 自 己 发 现 ,
合 了 几 乎 全 国 各 地 语 言 的 一 些 特 有不同。但总的来说,不会是电影中 这些年有不少写到北京方言的书,其
征。近几百年,则是满族语言进入北 那样赤裸裸地表达,“所谓‘老炮儿’, 实某些语言都是从这些书里开始“流
京,加上原先的汉语,形成了这么一 我是没怎么听到过这个词儿,里头的 行”起来的,有点儿经过艺术化提炼
可以使人具有特别长期的抵抗寂寞 通的建筑工人,但在“文革”中,也遭 说;而是想回忆而没有什么值得回忆
的能力。
到流放式的对待。差不多有七八年 的,是想思想而早已丧失了思想的习
他们笑。我看出他们皆不以为 的时间,他独自一人被发配到四川的 惯。这时人就自己赶走了最后一个
然。是啊,他们都那么年轻,大学又 深山里为工人食堂种菜。他一人开 陪 伴 他 的 人 ,他 一 生 最 忠 诚 的 朋 友
《老炮儿》里的方言不代表 北京文化的主流
虽 然 各 方 对《老 炮 儿》里 体 现 出 的北京方言、文化评价不同,但单就 语言来讲,确如赵兴力所说,经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