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守、谈月色赠陈垣梅石图

合集下载

古梅范成大文言文翻译

古梅范成大文言文翻译

梅,岁寒之友也。

余尝游于范氏之园,见古梅一株,枝干苍老,花蕊凋零,而香气犹存。

余心窃异之,遂留连忘返,凝神观之。

范成大先生见余之意,遂为余赋诗一首,以抒怀古之情。

范成大诗曰:古梅寒雪里,独立似孤松。

枝干苍龙舞,花蕊玉珠融。

岁月沧桑里,依然故我容。

香传风送远,寂寞伴黄昏。

余读其诗,感慨良多。

古梅虽经岁寒,仍能保持其本色,不随俗浮沉。

此乃君子之风,令人敬佩。

余因感而赋诗以和之。

余和诗曰:岁寒梅犹在,范园一枝香。

枝干龙舞舞,花蕊玉珠藏。

君子风骨在,岁月不知长。

香传风送远,寂寞伴斜阳。

范成大闻余和诗,喜不自胜,遂邀余共赏古梅。

余遂从之,于范园中流连忘返。

古梅之下,我们谈诗论道,共赏梅香。

范成大曰:“梅,虽寒,却自有其傲骨。

人亦当如此,虽处困境,亦当坚守本心,不随波逐流。

”余深以为然,遂拜范成大先生为师,求教于诗书之中。

范成大曰:“学诗如学梅,须要有岁寒三友之志,方得梅之真味。

”自是之后,余常游于范氏之园,与古梅为伴。

每当梅花开时,余必往观之,心有所感,则赋诗以抒怀。

岁月如梭,转眼已过数载,古梅依旧,而余亦有所得。

一日,范成大先生对余曰:“古梅虽老,却依然吐露芬芳。

人亦当如此,虽老而心不老,方能有所作为。

”余闻言,心中豁然开朗,深以为范成大先生之言乃金玉良言。

余于是更加珍惜与古梅相伴的时光,每当寒风凛冽,雪压枝头,余必于古梅之下,静心沉思。

古梅之香,仿佛能洗涤心灵,使人忘却尘世之烦恼。

范成大先生曾曰:“梅,国之香也。

人,国之才也。

香传风送远,才高四海名。

”余深知此言,故余虽身处困境,亦不忘初心,坚守诗书,以求一展鸿图。

今古梅已老,而其精神犹存。

余愿以古梅为师,学习其坚韧不拔之精神,以期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翻译:梅,是寒冷岁月中的朋友。

我曾游览范家的园林,见到一株古梅,它的枝干苍老,花朵凋零,但香气依旧。

我心生疑惑,便停留下来,凝神观看。

范成大先生见我如此,便为我赋诗一首,以抒发怀古之情。

范成大诗曰:古梅在寒雪中,独立如孤松。

古代名人咏光山诗词

古代名人咏光山诗词

古代名⼈咏光⼭诗词古代名⼈咏光⼭诗词游净居寺诗(并序)(宋)苏轼寺在光⼭县南四⼗⾥,⼤苏⼭之南,⼩苏⼭之北。

寺僧居仁为余⾔:“齐天保中,僧慧思过此,见⽗⽼问其姓,⽈‘苏⽒’。

⼜得⼆⼭名,乃叹⽈:‘吾师告我遇三苏则住。

’遂留结庵。

⽽⽗⽼竟⽆有,盖⼭神也。

其后僧智觊见慧思于此⼭⽽得法焉,则世所谓思⼤和尚、智者⼤师是也。

唐神龙中,道岸禅师始建寺于其地。

⼴明‘庚⼦之乱’,寺废于兵⽕,⾄乾兴中乃复,赐名⽈‘梵天’”云。

⼗载游名⼭,⾃制⼭中⾐。

愿⾔毕婚嫁,携⼿⽼翠微。

不悟俗缘在,失⾝蹈危机。

刑名⾮夙学,陷阱省积威。

遂恐⽣死隔,永与云⼭违。

今⽇复何⽇,芒鞋⾃轻飞。

稽⼿两⾜尊,举头双泪挥。

灵⼭会未散,⼋部犹光辉。

愿从⼆圣往,⼀洗千劫⾮。

徘徊⽵溪⽉,空翠摇烟霏。

钟声⾃送客,出⾕犹依依。

回⾸吾家⼭,岁晚将焉归!净居⼭⼗咏净居寺古碑碣⼀紫云塔置塔⾼⼭顶,⼭⾼塔愈⾼。

紫云团作盖,古鹤远来翱。

⼆功德井定⼼似井泉,定相如龙蛰。

功德润苍⽣,定⼼忌出⼊。

三⽩莲池辟池种⽩莲,朵朵团⾹雪。

根不离淤泥,花开⾃娟洁。

四读书堂⼭烟幕旧堂,⽂字真糟粕。

五⼤苏岭苏⼭总姓苏,北岭隆然⼤。

峰锷亘长空,⽩云疑划破。

六⼩苏岭⼩苏岭势奇,松⽯处苍峭。

北顾⼤苏⾼,友昆成⼆妙。

七翠烛峰翠烛峙双峰,亭亭插云表。

晨辉万岭明,⽉夜千林茂。

⼋宝瓶峰虽有挈瓶智,势难挈宝瓶。

双双踢不倒,天际⽩云停。

九⾹炉⾩层⾩搂群峰,峰深禅境。

⽇薰知见⾹,飘渺翠烟幕。

⼗苏⾕⼝苏仙跨鹤去,苏⼦谪官来。

为⼝居堪⼈,书堂应再开。

博⼭台(宋)黄庭坚宫亭只说⾹炉峰,此地今见博⼭台。

紫烟孤起丽朝⽇,定是海上飞得来。

化⼯造物能神奇,不必惊世出蓬莱。

千来隐沦被昭洗,博⼭我劝尔⼀杯。

先⽣发⽩⾜⼒强,遥思秋风醉⼏回?童⼉数修扫洒职,莫使⽯⾯沾尘埃。

贻净居寺新及第秋池云下⽩莲⾹,池上吟仙寄⽵房。

闲颂国风⽂字古,静消⼼⽕梦魂凉。

三春蓬岛花⽆限,⼋⽉银河路更长。

此境空门不曾有,从头好语与医王。

同景⽂⽅丈咏莲塘(宋)黄庭坚塘上钩帘对晚⾹,半斜红⽇已侵床。

《吾心自有光明月》明代诗词100首

《吾心自有光明月》明代诗词100首

《吾心自有光明月》明代诗词100首1. 夏口夜泊别友人/李东阳《211》《333》《350》黄鹤楼前日欲低,汉阳城树乱乌啼。

孤舟夜泊东游客,恨杀长江不向西。

【主题】离别时惆怅复杂的心理。

2. 茶陵竹枝歌/李东阳《445》溪上春流乱石多,劝郎慎勿浪经过。

莫道茶陵水清浅,年来平地亦风波。

【主题】揭示人生险恶的道理。

3. 送别/范澄《23》《350》《429》酒尽津鼓喧,风生浦帆乱。

山回不见君,夕阳在河岸。

【作者简介】范澄,明代宝应举人。

【主题】送别友人失落之情。

【注释】津鼓:渡口鼓声。

4. 登西天目/王畿《382》早起登山去,芒鞋结束牢。

但令双足健,不怕万峰高。

【主题】表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注释】结束:捆扎。

5. 酷吏行/杨循吉《24》酷吏面上无慈色,手中常提法三尺。

怒肉横生髯奋张,高呼拍案气扬扬。

鞭笞在前视如戏,人血纵横流满地。

水浸生荆尚怪轻,铜包大杖犹嫌细。

贫穷百姓真可怜,每每见官多被鞭。

忍饥忍痛哭向天,公人更觅行杖钱。

【作者简介】杨循吉(1458-1546),江苏吴县人,礼部主事多称病为人不喜。

嗜书如命。

【主题】形象把酷吏嘴脸描绘出来。

6. 新春日/祝允明《23》《22》《146》《392》拂旦梅花发一枝,融融春气到茅茨。

有花有酒有吟咏,便是书生富贵时。

【作者简介】祝允明(1461-1527),号枝山。

江苏吴县举人,官至应天府通判。

【主题】写于1493年新春日,作者名落孙山大悟。

茅茨máocí:指茅屋。

富贵是指文化积累和放浪生活。

7. 首夏山中行吟/祝允明《23》《238》梅子青,梅子黄,菜肥麦熟养蚕忙。

山僧过岭看茶老,村女当垆煮酒香。

【主题】苏州西郊一带村女当垆煮酒的景象,轻快闲谈姑苏特色。

【注释】茶老:老茶树。

8. 戏咏金银/祝允明《24》顽石污泥隐此身,无才无德信无伦。

无端举向人间用,从此人间无好人。

【主题】对世风堕落的愤慨。

9. 闺怨/周在《23》《52》《107》《319》《350》《435》江南二月试罗衣,春尽燕山雪尚飞。

西溪山水诗词精选

西溪山水诗词精选

西溪山水精选同孙偃虹司李西溪观梅,和黄又谦韵明•洪瞻祖皂盖行春谢永嘉,岭如斤竹翠交加。

年丰禾黍村村酿,风暖园林处处花。

残烧直穿麋鹿径,清溪环抱野人家。

悬知烛晃双旗上,不畏登攀日易斜。

【作者简介】洪瞻祖,字诒孙,号清远山人,钱塘(今余杭五常)人,洪钟曾孙,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历官至右都御史、巡抚南赣,乞骸归,家居四十余年,卒。

著有《远远山人漫稿》、《西溪志》等。

【注释】此诗选自吴本泰《西溪梵隐志》卷三。

永兴寺观绿萼梅明•洪瞻祖二十四番风始催,霜花对酒伴云堆。

绿珠弟子堪吹笛,放却春心度岭回。

【注释】此诗选自吴本泰《西溪梵隐志》卷三。

永兴寺,在西溪安乐山下,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寺有安乐桥,为宋代名僧济颠所筑。

永兴寺绿萼梅为冯梦桢手植,吴本泰《西溪永兴寺看梅》题下自注:“庭中绿萼二株,甚古茂,冯司成所植。

”范成大《梅谱》:“绿萼梅,凡梅花蒂皆绛紫色,惟此纯绿,枝梗亦青,特为清高。

”从秦亭山济西溪,行梅花树中十八里,贻所迟客。

明•洪瞻祖连山带溪横,二九沿清池。

行共梅花树,四境玉辉里。

脉脉新旸坼,鳞鳞绪风起。

写水弄珠出,着岸浮槎倚。

步陡芳逾袭,村回标未靡。

伊余乐林壤,怀禄微三喜。

建德寡民欲,此焉隔嚣滓。

阴阳浃淳化,耳目经奇纪。

木古遥岑外,岚晴深涧底。

青涂歌白石,劳者忘真理。

弃隶解天游,知常坦幽履。

还闻北渚邻,载卜东皋里。

耕贩自成虞,牛马谁为绩。

路远君莫从,攀条思无已。

【注释】此诗选自吴本泰《西溪梵隐志》卷三。

春日同门人包士肩、钟茂弘看梅西溪明·黄汝亨晴光草木悦,况值放梅时。

远近开香径,飘扬竞雪姿。

迎将山屐缓,浮度酒杯迟。

归咏林烟上,幽心晚更宜。

【作者简介】黄汝亨(1558-1626),字贞父,仁和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官至江西提学佥事,转布政司参议,著有《古奏议》、《寓林集》等。

【注释】此诗选自《寓林诗集》卷四。

蒹葭泛月明•释白可明月化为水,随湾放小舟。

行来三四里,碎却一层秋。

是物同无系,此身觉更浮。

《读画一得》注评(下)

《读画一得》注评(下)

《读画一得》注评(下)46、石谷子山水册无款印,每叶皆有恽南田题。

所以以前藏家俱误以此册为南田作品,据一叶有庚申九月题字考之,是年乃康熙十九年,石谷四十九岁,正寓吴门。

与南田应笪江上之请,合评其“画筌”时也。

六月九日,两人复偕谒王烟客于病榻,一见而别,盖奉常即卒于是年,此册内“绿堤春柳”,“烟峦湿翠”二桢尤精。

(图一)这本册页从画风上看和恽南田非常相近。

特别是仿米点云山一开,和常见的王石谷山水画风格完全不一致。

我在南京博物院库房,仔细看了这本册页并细读册后庞莱臣跋文,才确定是王石谷的作品而非恽南田。

王、恽的山水画风是相互受影响的。

从诗文书法的修养全面来看,王犟不如恽南田,所以传世的王画多有恽题来为之增色。

在恽南田去世后。

王石谷的画风又有新变化,近于工细一路,和这套册页的风格判若两人。

所以,后人才会误认是恽南田手笔。

47、王麓台仿古山水册,水墨极精,题:“丙子嘉平,仿宋元十景”。

册盖为博问亭所写者,有瑶华道人藏印,丙子乃康熙三十五年,麓台时年五十五岁。

(图二)博问亭就是博尔都。

他是清代康熙时期的满洲权贵,与很多书画家皆有来往。

台湾故宫博物院所藏的王原祁和石涛合作《竹石图》就是为他而作的。

这本册页是王原祁山水画的登峰造极之作,无一不精,无一不美。

从册尾他的题跋来看,是历经几年的时间才最终绘制而成的。

博尔都对此册也很满意,于每开上钤有多方自己的姓名印。

这本册页除了在绘画艺术上的成就外,对我们研究满清贵族与当时汉族画家间的交往,留下了一段可贵的史料。

48、潘星斋水墨山水小册,每页有戴麓床题字。

俱作指点画法语,并逐页为之润色加墨,乃知潘亦习苦斋入室弟子焉。

(图三)潘曾莹(1808-1878年),字申甫,一字星斋。

江苏苏州人。

道光二十一年进士,累官吏部左侍郎。

长于史学,工书画。

戴熙(1801-1860年),字醇士(一作莼溪),号榆庵、松屏,别号鹿林居士(一作辘林)、井东居士。

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道光十一年进士,十二年翰林,官至兵部侍郎,后引疾归。

诗人玉屑·卷二十

诗人玉屑·卷二十

诗人玉屑·卷二十禅林酸馅气唐诗僧中叶以后,其名字班班,为时所称者甚多;然诗皆不传。

如“经来白马寺,僧到赤乌年”数联,仅见文士所录而已。

陵迟至贯休、齐己之徒,其诗虽存,然无足言矣。

中间惟皎然最为杰出,故其诗十卷独全,亦无甚过人处。

近世僧学诗者极多,皆无超然自得之气。

往往反拾掇模仿士大夫所残弃,又自作一种体,格律尤凡俗,世谓之酸馅气。

子瞻赠惠通诗云:“语带烟霞从古少,气含蔬笋到公无。

”尝语人曰:颇解蔬笋语否?为无酸馅气也,闻者无不皆笑。

石林诗话无蔬笋气东坡言僧诗要无蔬笋气,固诗人龟鉴。

今时误解,便作世网中语,殊不知本分家风,水边林下气象,盖不可无。

若尽洗去清拔之韵,使与俗同科,又何足尚!齐己云:“春深游寺客,花落闭门僧。

”惠崇云:“晓风飘磬远,暮雪入廊深”之句,华实相副,顾非佳句耶!天圣间,闽僧可士,有送僧诗云:“一钵即生涯,随缘度岁华。

是山皆有寺,何处不为家!笠重吴天雪,鞋香楚地花。

他年访禅室,宁惮路岐赊!”亦非肉食者能到也。

西清诗话灵彻灵彻诗僧中第一。

如“海月生残夜,江春入暮年。

”“窗风枯砚水,山雨慢琴弦。

”前辈评此诗,云转石下千仞江。

雪浪斋日记“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世俗相传,以为俚谚。

庆历中,许元为发运使,因修江岸,得斯石于池阳江水中,始知为灵彻诗也。

集古录船子和尚华亭船子和尚有偈曰:“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丛林盛传,想见其为人。

山谷倚曲音,歌成长短句曰:“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钩丝。

金鳞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

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

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明月归。

”冷斋夜话道潜吴僧道潜,有标致。

常自姑苏归西湖,经临平道中作诗云:“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

”东坡赴官钱塘,过而见之,大称赏。

已而相寻于西湖,一见如旧相识。

及坡移守东徐,潜往访之,馆于逍遥堂,士大夫争识之。

东坡馔客罢,约而俱来,红妆拥随之。

浮生六记中第四卷《浪游记快》的全部译文

浮生六记中第四卷《浪游记快》的全部译文

《浪游记快》原文及译文原文:余游幕三十年来,天下所未到者,蜀中、黔中与滇南耳。

惜乎轮蹄征逐,处处随人,山水怡情,云烟过眼,不道领略其大概,不能探僻寻幽也。

余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即论诗品画,莫不存人珍我弃、人弃我取之意,故名胜所在,贵乎心得,有名胜而不觉其佳者,有非名胜面自以为妙者,聊以平生历历者记之。

余年十五时,吾父稼夫公馆于山阴赵明府幕中。

有赵省斋先生名传者,杭之宿儒也,赵明府延教其子,吾父命余亦拜投门下。

暇日出游,得至吼山,离城约十余里。

不通陆路。

近山见一石洞,上有片石横裂欲堕,即从其下荡舟入。

豁然空其中,四面皆峭壁,俗名之曰“水园”。

临流建石阁五椽,对面石壁有“观鱼跃”三宇,水深不测,相传有巨鳞潜伏,余投饵试之,仅见不盈尺者出而唼食焉。

阁后有道通旱园,拳石乱矗,有横阔如掌者,有柱石平其顶而上加大石者,凿痕犹在,一无可取。

游览既毕,宴于水阁,命从者放爆竹,轰然一响,万山齐应,如闻霹雳生。

此幼时快游之始。

惜乎兰亭、禹陵未能一到,至今以为憾。

至山阴之明年,先生以亲老不远游,设帐于家,余遂从至杭,西湖之胜因得畅游。

结构之妙,予以龙井为最,小有天园次之。

石取天竺之飞来峰,城隍山之瑞石古洞。

水取玉泉,以水清多鱼,有活泼趣也。

大约至不堪者,葛岭之玛瑙寺。

其余湖心亭,六一泉诸景,各有妙处,不能尽述,然皆不脱脂粉气,反不如小静室之幽僻,雅近天然。

苏小墓在西泠桥侧。

土人指示,初仅半丘黄土而已,乾隆庚子圣驾南巡,曾一询及,甲辰春复举南巡盛典,则苏小墓已石筑其坟,作八角形,上立一碑,大书曰:“钱塘苏小小之墓”。

从此吊古骚人不须徘徊探访矣。

余思古来烈魄忠魂堙没不传者,固不可胜数,即传而不久者亦不为少,小小一名妓耳,自南齐至今。

尽人而知之,此殆灵气所钟,为湖山点缀耶?桥北数武有祟文书院,余曾与同学赵缉之投考其中。

时值长夏,起极早,出钱塘门,过昭庆寺,上断桥,坐石阑上。

旭日将升,朝霞映于柳外,尽态极妍;白莲香里,清风徐来,令人心骨皆清。

明代吴门四家:沈周山水作品

明代吴门四家:沈周山水作品

明代吴门四家:沈周山水作品庐山高图纸本淡设色丁亥(1467年)作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庐山高图》是沈周四十一岁时为祝贺老师陈宽七十寿辰的精心之作。

他凭借想象描绘庐山,在画法上宗学王蒙,景色繁茂,草木华滋,笔法甚密,风格细秀,属“细沈”代表作,为存世沈周作品中最大幅山水。

庐山仰之弥高,充分表达他对师恩的缅怀。

一高士供手端立于长松秋树下,苔藓密布,遍绕古藤,以表达古木的苍老。

高士对立的山坡,杂树茂密,各各不一。

中央突起鬳嶂,后悬飞瀑,二崖之间,有栈道相连,可从崖侧攀缘,由山道通至右方山岩后之庙宇中。

崖头老木突兀,或偃或仆,不可名状。

爆布为前后两岩相抱,可俯视瀑顶的源泉,汇而成潭。

潭后更起一大嶂,雄踞画左直至中右,云霞涌起,诸峰陡起云中,削峭壁立,气象万千。

此图构图甚难,由于须将庐山之高耸壮阔呈现,全图均为岩嶂连绵,同为山岩,处理时松针后岩嶂以赭黄轻染,为淡色,向右则渐深,向左亦然,如此则左右划然分明。

嶂顶则愈上愈浓,至深潭处黝黑苍茫,继而愈上愈淡,渐至消失。

黑黝侧方则为白云,如此则黑白分明,亦生变化。

故石田翁此图中,不绝玩弄其黑白虚实变化,誉为不世杰作,当之无愧。

为使远近合宜,近处山岩画后以焦墨重重皴成,以浓墨点苔,苍浑绵密,得黄鹤山樵真传。

故后人每以浓墨重提为不二法门,此图实为师范。

整幅作品在近于王蒙的繁密的笔墨中展现了想象中庐山的雄伟,开创了以山水画象征人品的表现手法。

画面上部沈周自题“庐山高”(篆文)三字,末尾自识:“成化丁亥端阳日,门生长洲沈周诗画,敬为醒庵有道尊先生寿。

”松溪高士图手卷 1467年作云山烟树手卷设色纸本临米友仁大姚村图手卷纸本水云图卷手卷设色纸本魏园雅集图纸本设色 1469年作辽宁省博物馆藏沈周在此画中营造了一种山水亭榭,林泉雅集的氛围。

远处峰峦陡起,轻披薄雾;近处山顶与中部山腰,露出多处缓缓向上的台地,泉水从山涧飞流直下,汇成棕棕小溪。

溪水旁有一小桥,茅亭内四人席地而坐,书童侧立一旁正听候主人吩咐,一老者拽杖而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圜訇酉・艺海浮槎 蔡守、谈月色赠陈垣梅石图 ◇陈智超 

陈垣 谈月色 陈垣题“蔡哲夫件”信封 先祖父陈垣先生(1880~1971年),字援 庵,广东新会棠下镇石头乡人(今广东江门市蓬 江区)。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他在2O 世.{820年代被伯希和、傅斯年等人认为是当时 “少有的世界级学者”,与王国维齐名。2O世纪 30年代以后,又与陈寅恪并称为“史学二陈”。 嚣 为蔡守夫妇作 答诗底稿 他在历史文献学、元史、中外关系史等诸多领 域的杰出著作,今天已经成为学术经典。祖父 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任过46年大学校长,在 其长达74年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众多的人材。 他对书画艺术亦非常热爱,尤其对书法有很多 独到的见解。在其著作《元西域人华化考》一 书中就强调“书法在中国为艺术之一,以其为 象形文字,而又有篆、隶、楷、草各体之不同,数 千年来,遂蔚为艺术史上一大观”。在 汤若望 与木陈斋》中又说“以书为美术,与画并称,舍 中国、日本外,世界尚无此风俗”。他与画界也 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早年与潘达微及岭南画派 

蔡守、谈月色梅石图26x132cm水墨纸本 

乇赴蝠生枷 赴砖毛 黟 的陈树人、高剑父等人合办过g时事画报)),他 和黄宾虹、齐白石有过很多交往,著名学者、书 画家启功也是他的学生。 近日偶检陈垣先生残留遗物,在一个印有 辅仁大学辅仁学志的旧信封上,有援庵先生铅 笔题“蔡哲夫件”四字,内装蔡守(哲夫)致援 庵先生函两通,蔡及夫人谈月色梅石画两幅, 马叙伦(夷初)致援庵先生信封两个等。这些 东西之间到底有什么关联呢?他们之间又有哪 些交往?现根据这些函件时间的先后次序加以 介绍。 

一,

蔡守致援庵先生第一函 

此函作于1933年9月11日,文如下: “援庵祉督侍右:奉上月色画一幅,《艺 彀》一册,希指教为幸。另寄马夷初兄处梅石 小手卷。乞赐题,荣幸罔极。此叩道安。弟守 顿首。廿二、九、十一 又《血经》亦希赐题为 幸。” 所用信笺为蔡、谈两人专用的“牟轩夫 妇同用笺”,信封为广州市市立中山图书馆 信封,落款处钤“蔡哲夫”印。信封题“外并 梅石一幅、Ⅸ艺彀*一册,交陈援庵先生即 垣大启”。 这里先将蔡守和谈月色作一简单介绍: 蔡守(1879~1941年),字哲夫,号寒琼,广东 顺德人,南社社员。17岁赴上海震旦学校学 习法文。能诗,复擅长书画篆刻,曾为 时事 画报》作画。代表著作金石文字有《印林闲 隶 援 ‘jE 恒智 !蔡守致陈垣第~蛹 话》、((印雅》、《画玺录》;碑版考证有《寒 宸金石续跋》、《寰宇访碑续录》;文房雅玩 则有 宋纸考补》、《壶雅》、《宋绵》、《漆人 传》、 瓷人传》。谈月色(1891~1976年), 蔡守夫人,广东顺德人。原名古溶,又名溶 溶,号十娘,晚号珠江老人。书斋名有梨花院 落、IEt时月色楼、汉玉鸳鸯池馆等。她小时侯 曾出家为广扑l檀度庵比丘尼,法名悟定。出 家期间跟随庵里师父开始学习书法、绘画, 3O岁那年,遇到了来檀度庵的蔡哲夫。他们 彼此吸引,两情相悦,后悟定毅然还俗嫁给 蔡哲夫。两人结婚后蔡哲夫取晏殊诗“梨花 刍 ‘ 笺 九 0 - 缓 院落溶溶月”句,为她改名为月色。谈月色 诗、书、画、印兼擅,尤工画梅,有“梅王” 之誉。她长期从事艺术活动,著有《梨花院 落吟》、《茶四妙亭稿》、《月色诗集》、《茶 四妙亭印草》、《中国梅花发展史》等。1928 年8月,黄宾虹游桂林,应蔡、谈夫妇之邀, 往广州小住,亲授月色以“三笔七墨法”,即 “用笔如锥画沙、如屋漏痕、如折钗股,用墨 有浓、淡、碎、积、泼、宿、焦七法”,并特绘 山水立轴一幅相赠。谈月色专门请篆刻家冯 康侯刻“宾虹衣钵”印,常钤于画脚,以示亲 传。后来谈月色一度以鬻画为生,蔡元培还为 

厂红 式孝 芝 星_ 整一拇彳 . 游盖 力 乏 . 荔 

, 鸯杨石小 崔占 

髫巷 田炎 

/务 工台住 复吖, 醪超务 暂枷 童柏参嚣.}田 罐霓森耋 禧臻 耄务 毒 ~ 蔡元培为谈月色题写的润例 印 曩 吲 打 者 者 . 竺明 : ・奠 : t ● :啦 _ 十 -社 橱 幢 者 撩陵 毒¨ 理色 长 栅 室 l曩 大 洋 一 二 角 其作润例。 蔡守致援庵先生第一函中所说“月色画一 幅”及信封上所题“外并梅石一幅”,即谈月色 所作《牟轩墨梅》。此作采用竖幅构图,纵67厘 米,横34厘米,水墨纸本。画面描绘的是其宅 边几枝梅花穿石而出的奇特景观。近处枝干用 中锋浓墨,从容地再现了梅花生机勃勃、自然 活泼的感觉。远处淡墨映衬,若隐若现。近疏 远密,近实远虚,突出了画面的前后对比关系。 墨色层次分明,清雅自然。画中石块纯用墨法 点染,不加任何勾线,一派烂漫,同时也增加了 画面的氤氲之气。数笔兰草用墨笔轻松写出, 随风摇曳,错落有致,点缀、丰富了画面。在画 的右上角有谈月色的小楷题款“牟轩窗外,梅 花两枝,穿石孔而颇有奇趣,外子寒琼属写生 寄宣南似援庵先生有道清娱。癸酉春初,蔡谈 月色。”题款书法秀美端庄,显俊逸之美。款识 上所钤白文“月色画课”印为其自刻,颇得赵之 谦留红之意趣,与画面相得益彰。画面右下脚 为其常用的朱文印“宾虹衣钵”,十分醒目。整 张作品虽然尺寸不大,但反映了谈月色诗、书、 画、印兼擅的全面艺术修养。 根据以上所述可以得知,这幅作品是蔡 守特意叮嘱夫人谈月色为援庵先生写生的梅 石作品。 二、马叙伦致援庵先生第一函信封 马叙伦(1885~1970年),字夷初。教育 家、书法家、民主革命家。与蔡守同为南社社 员,后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教育部长。 马叙伦当时为北京大学教授,讲授文字学、 老庄哲学等课程。马叙伦致援庵先生信发于 1933年9月29日,内装《檀道庵藏<血经>征 题启》及题血经(阁?)纸。在《(血经)征题 马叙伦致陈垣第一函信封 蔡守书{{iIII经征题启》 蔡守致陈垣第二函 启》首尾,蔡守分别题有“敬求马夷初先生赐 题。附写经(阁?)纸,希赐书之。寄广外I东华 西路。”、“阅毕并乞代交陈援庵先生鉴。弟 守顿首。廿二、九、十一”。在写血经(阁?)纸 之首,蔡守题“题血经(阁?)摺子,敬求马夷 初、陈援庵两先生赐题,荣幸罔极。广州东华 西路。”末钤“艺彀社”印。 授庵先生虽然是辅仁大学校长,当时还兼 任北京大学史学系教授。所以此信不是通过邮 局,而是在北京大学校内传递。信封上有马叙伦 题写的“送呈陈授庵先生。马缄”。马叙伦是近 代帖学书家的代表,书风取二王一路,个人面貌 突出,“送”、“缄”二字用草书法。信封上了了 数字,书卷气跃然纸上。正面盖有北京大学收 发室“廿二年九月廿九日上午十点”印,背面盖 北京大学收发室同日下午五点印。表明收发室 上午收到马信后,下午送往陈处。此《檀度庵藏 <血经>征题启》,就是蔡致陈第一函中所提 到的“血经”。纸为空白,看来马、陈两人均未 及题词。马除转致《征题启》事外,应该还有一 短信,但未见。 

三 蔡守致援庵先生第二函 此函作于1933年1O月1日。文如下: ‘镁庵道丈执待:前上函件计迭典签,今再 奉上小画一,乞教之。只叩道安。弟守顿首。中华 民国甘二年十月一日。” 

禽且委佰簿健害圊II }嗣; ▲ 一 1 

若人人谈月 苣般约 咿缬稽直夯才人拉 .庙多 叁 肆无 

如才胗 乡 荫 

考古晕幞{j蕈每讨大洋匿角 代鲁●一卅审太毫●蒋 警甄初集每甜大洋{(鸬 t行昕 矗盛太■青中段走 兰t 膏卅I}摹茸●瞄十t●曩船代曩 

仟 缸 信封上写“内画呈陈援庵先生启。广外f 东华西路艺彀社”。函中所提起的画亦为梅石 图。此作采用长卷式构图,纵26厘米,横132厘 米,水墨纸本。前景为两块大面积的奇石,墨 色淋漓,宿墨所形成的特有肌理使画面显得 浑厚、苍郁,在画面中十分突出。这件作品为 夫妇二人合作。蔡守、谈月色夫妇一直志趣相 投、琴瑟相合,时人常以宋赵明诚、李清照优 俪比喻。蔡、谈夫妇均好画梅,且常有合作,他 们合作画梅还有一方专门的“~家能为暗香 疏影传神”印。一些合作作品上常钤“蔡谈月 色”、“牟轩夫妇同观”、“牟轩双管”印等。和 上述《牟轩墨梅》相比,此图画石用笔更为老 辣,且多用勾勒皴擦法,显苍劲俊俏之美,多 金石趣味。点苔亦用浓墨发出,这些部分很可 能为蔡守所出。画面背景则用淡墨晕染,画面 层次分明。梅花花头繁密,得金冬心画梅意; 花瓣用淡墨勾出,技法纯熟;花蕊则浓墨细线 而成,精致典雅。与石块的苍劲形成鲜明对 比,此幅图上之梅花造型、用笔等方面和前面 的《牟轩墨梅》手法相近,应为谈月色所作。 上有蔡守题“援庵道丈训之”,下钤朱文“蔡 夫人谈溶印”,实为夫妇二人合作的精品。除 蔡致陈信及梅石画外,封内还有用“北平辅仁 大学用笺”题的t绝一首“兀傲端宜称石丈, 清高自合配梅妻。怪来忽贵剡溪纸,妙笔双双 写又题。”并有说明“一二句切梅石带夫妇,三 句切卖画,四句切合作之画。”非援庵先生笔 迹,似为他请人代作答诗的底稿,但不知是否 改誊后寄出。 

四 马叙伦致援庵先生第二函信封 此信发于1933年1O月l6日,正面有北大收 发室1O月16日上午lO点印,背面有北大收发室 同日下午5点印。内容已失,应与上述蔡守请题 《血经》事有关。 通过对上述函件的释文和解读,我们可以 把整个赠画过程连接起来,即:1933年9月l1目, 蔡守分别将谈月色的梅石画赠与同在北平的 陈援庵先生和马夷初先生,并请他们为谈月色 所补、所藏的Ⅸ血经》题词。10月1日,蔡又将他 们夫妇合作的梅石卷赠与援庵先生。蔡、谈和 援庵先生均为广东人,这几件作品也是他们乡 谊之见证。谈月色书、画、篆均出色当行,此两 画又作于得黄宾虹真传之后,有较高的艺术水 平,两画又与两位著名学者相关,因此还具有 独特的历史意义。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吕欢呼 谈月色牟轩墨梅67×34cm水墨纸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