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碍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非经济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以精准扶贫为视角浅析贫困地区脱贫动力不足问题

以精准扶贫为视角浅析贫困地区脱贫动力不足问题

以精准扶贫为视角浅析贫困地区脱贫动力不足问题贫困地区脱贫动力不足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密切相关。

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单一,缺乏有效的经济增长点,导致就业机会有限,收入水平低下。

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也受到自然资源匮乏、技术水平落后等因素的制约,难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贫困地区人们缺乏切实可行的经济机会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导致脱贫动力不足。

贫困地区脱贫动力不足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不完善密切相关。

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困难。

公共服务设施也不完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低下,缺乏对贫困地区居民的保障,无法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

缺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支持,降低了贫困地区居民改变命运的机会和动力,也是脱贫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贫困地区脱贫动力不足与人力资本的不足密切相关。

在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和就业机会有限,居民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储备。

贫困地区的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缺乏竞争力,难以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要。

缺乏人力资本的支持,无法给贫困地区居民带来足够的脱贫动力,也是问题的原因之一。

贫困地区的社会文化环境也对脱贫动力产生影响。

贫困地区普遍存在以传统观念为主导的农村文化,重视家族观念、重男轻女、封建礼俗等,限制了贫困地区居民的自我发展和脱贫动力的培养。

存在普遍的“等靠要”心态,依赖政府和他人的救助,缺乏自我努力和创业意识。

这种文化心态的影响,阻碍了贫困地区居民的自我发展和脱贫动力的培养。

为解决贫困地区脱贫动力不足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供更多的教育、医疗等福利服务,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发展机会,增加他们的脱贫动力。

加强贫困地区的产业扶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富有潜力的特色产业,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提高居民脱贫的动力和能力。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人力资本水平,增加他们的竞争力和创业意识,提供他们脱贫的动力和能力。

制约贫困村发展的主要因素与对策(1)

制约贫困村发展的主要因素与对策(1)

制约贫困村发展的主要因素与对策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从3月9日至3月15日,我和冉保卫同志深入到北宋村,结合本单位实际,围绕制约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因素,通过走村进户,召开村民代表、党员代表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形式认真开展调研,深刻分析制约贫困村发展的主要原因,谋求发展对策。

一、基本情况北宋村位于曲阳县北部山区,隶属于郎家庄乡,全村现有人口398户,1537人,党员56人,有劳动能力的700人,坡岗旱地1385亩,完全靠天吃饭,山场资源十分丰富,达6000多亩,其中开发500亩,栽植的柿子树进入盛果期。

村内增收产业薄弱,以传统的养猪业和林果业为主,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880元,是河北省第三批扶贫开发重点村。

二、制约贫困村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投入严重不足。

北宋村拥有山场资源达6000多亩,待开发面积5000多亩,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由于山上不通路,山中没有水,村民虽然想发展林果业,但由于修路和建扬水机站投资过于巨大(两项合计投资约百万元),村民无力自筹资金,没能力开发和利用山场资源。

二是信息闭塞,思想观念落后。

该村位于距县城约30公里的山区内,交通十分不便,通天河沿村而过,每逢下雨天气,车辆难行,信息非常闭塞,以至于农民思想观念陈旧,信心不足,思想懒惰,小富即满,小富即安,人们贪图安逸,放不下“穷架子”,“等、靠”思想严重,缺乏谋大事、干大事的魄力和决心,上跑外联的劲头不足,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不够强。

比如:该村的山场也曾承包到户,但只承包不治理,没成效,近乎假承包。

多年来,每年农闲时节,刨鱼鳞坑植树也应试有所进展,但是没有,人们只顾眼前过日子,外出打工抓现收,有组织的动员人员物力开山植树更是不可能,可见人们缺乏长远眼光,惰性十足,三是科技素质低。

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水平低,掌握的实用技术少,该村曾开发荒山1000多亩种植枣树和柿子树等经济树种,但由于缺乏技术,疏于管理,导致产量低下,常年见不到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以至于出现毁树现象,现在枣树已所剩无己,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村民种植枣树的积极性。

云南拉祜族贫困乡的非经济因素分析

云南拉祜族贫困乡的非经济因素分析

An Analysis of the Non-economic Factors of the Poor Luhu-inhabited Townships in Yunnan Province 作者: 樊坚
作者机构: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云南昆明
出版物刊名: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32-36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5期
主题词: 拉祜族贫困乡;非经济因素;回归模型
摘要:伴随着贫困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对贫困成因的分析日渐成熟和完善。

人们逐步认
识到,虽然贫困的表现基本相同,但造成贫困的原因却不同。

资源短缺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惟一原因。

区位特点、人口数量、经济结构、个人能力、文化乃至制度和政策等经济、非经
济因素分析已经进入贫困研究的视野。

精准扶贫视域下贫困的致因与应对

精准扶贫视域下贫困的致因与应对

精准扶贫视域下贫困的致因与应对精准扶贫是国家实施的一项重要的扶贫政策,其目标是在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的基础上,通过有力的政策措施,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

贫困的致因是多方面的,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应对。

本文将从精准扶贫的视域出发,探讨贫困的致因及应对方法。

一、贫困的致因1.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不平衡是贫困的重要致因之一。

在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而西部地区相对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较大。

许多贫困家庭来自于西部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

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导致了贫困人口的集中分布,也使得贫困家庭改变命运变得困难。

2.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导致贫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地震、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常常给贫困地区带来经济损失,影响农民的生计,导致贫困人口增加。

特别是近年来气候变化频繁,自然灾害频发,加剧了部分地区的贫困问题。

3.健康问题健康问题也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贫困地区的居民因医疗资源匮乏,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助,往往由于患病而加剧了家庭的贫困。

尤其是一些慢性病,如肺结核、艾滋病等,不仅给患者造成身体上的困扰,还给他们的家庭带来经济上的负担。

4.教育落后教育水平低是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贫困家庭的经济条件差,他们往往无法给孩子提供较好的教育资源,使得孩子的受教育程度落后,难以融入社会,进一步加重了贫困问题。

5.就业难题就业难题也是导致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一些地区的产业结构落后,就业机会有限,造成了一部分居民就业困难,进而导致了贫困问题的加剧。

6.社会体系不完善社会体系不完善是贫困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

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导致了贫困家庭在面对生活困境时无法得到有效的帮助,使得他们摆脱贫困的难度加大。

二、应对方法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应对贫困问题的重要手段。

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有利于提高当地的生产生活水平,为贫困家庭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最新-精准扶贫阻碍因素及困境 精品

最新-精准扶贫阻碍因素及困境 精品

精准扶贫阻碍因素及困境[摘要]中国最新推行的精准扶贫政策不但影响着广大贫困家庭,更波及到政府内部的执行者。

此种扶贫方式的转变是由面到点的转变,更具有针对性与准确性。

在新的时代背景与精准扶贫政策之下,研究并挖掘扶贫深层的阻碍因素与困境以更好地贯彻落实帮扶政策,成为一个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以社会学的视角研究精准扶贫,推动社会协调机制的健全、完善和全面发展,为贫困户寻找更为精准的帮扶措施,建立长期的帮扶监测体系从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真正实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

[关键词]精准扶贫;影响因素;困境当前,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关键一年,承载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扶贫绩效,将贫困人口从77亿减少至5000多万,但剩下的贫困人口却是最难帮扶、基础最为薄弱的贫困户。

虽然扶贫工作进展巨大,但当前对于收入水平低引起的绝对贫困和收入差距过大导致的相对贫困这些现象仍然值得关注。

截至2015年统计显示,广大的农村地区贫困人口数量达5000万之多,扶贫工作依然不容轻视。

我国是一个城乡二元结构十分典型的国家,因历史渊源城乡差距巨大,为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就成为当前我国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它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的扶贫方式。

但扶贫工作开展的时间较长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影响扶贫成效、出现扶贫困境,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既可以发现扶贫工作中的阻碍因素,也可以进一步提高扶贫成效、走出扶贫困境,促进我国脱贫攻坚的圆满完成。

1文献综述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政府是消除贫困的主体。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具有强大的政治优势和资源动员能力,这是扶贫取得成功的关键。

宫留记认为,政府扶贫对于解决大面积、集中性贫困问题卓有成效,市场扶贫则在专业性和效率方面更有优势,大量实证研究也表明,政府在扶贫中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政府投入具有显著的减贫效应,但也会存在着弊端体制,因此,坚持精准扶贫与市场化扶贫模式创新,让市场在政府的管理下介入到扶贫工作中来,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遵循市场规律,合理安排扶贫产业项目和金融信贷支持,从而防止产业项目过度投资和低效配置。

我国农村人口致贫的非经济因素及其对策

我国农村人口致贫的非经济因素及其对策
( 见下表) 详
贫 困是 个 历 史 的 、 会 的 和 地 域 的概 念 , 不 同 的 社 在 历史 时期 , 同 的社 会 类 型 与不 同 的 地 域 空 间 中 , 困 不 贫 的 内涵 及 其 表 现 形 式 是 不 同 的 , 而 人 们 对 贫 困 概 念 因 的理 解 容 易 存 在 诸 多 差 别 。根 据 美 国 学 者 埃 弗 里 特 ・ 罗吉 斯 的定 义 :贫 穷是 一 种 生 活 环 境 , 这 种 环 境 中 , “ 在
中。
人类 社 会 自产 生 以 来 , 直 伴 随 着 贫 困 与 反 贫 困 一 的 斗 争 。 当今 世 界 上 , 论 是 发 达 国 家 还 是 发 展 中 国 无 家 , 有 各 自 的贫 困 问题 。 中 国 的 贫 困 首 先 是 农 村 贫 都 困 , 大 部 分 的贫 困 人 口集 中 在 农 村 。 这 种 贫 困 人 口 绝 分 布 的特 点 与 发 达 国 家 是 不 一 样 的 , 其 它 发 展 中 国 与 家 相 比也 有 明 显 的 差 异 。 这 种 特 点 的 形 成 与 中 国 长 期 是 一个 农 业 社 会 、 市 与 现 代 工 业 不 发 达 、 口 的 绝 大 城 人 部 分居 住 在 农 村 这 一 历 史 原 因有 关 。 本 文 试 图在 描 述 中 国农 村 贫 困 现 状 的基 础 上 , 非 经 济 因 素 人 手 , 探 从 来 讨导 致 这 一 贫 困 现 状 的 原 因 , 结 合 中 国 的 国情 , 出 并 提
No 2 . 2 0 0 6
我 国农村人 口致贫 的非经济 因素及其对策
车文辉 ,肖调 青 ( 中南 大学法 学 院, 湖南长 沙 , 10 5 40 7)

扶贫工作中的难点分析

扶贫工作中的难点分析

扶贫工作中的难点分析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尽管国家在扶贫工作上做出了巨大的投入和努力,但依然面临着许多难点和问题。

本文将从政策实施、贫困地区特点、资源调配、群众参与等方面分析扶贫工作中的难点。

一、政策实施难点扶贫政策制定的关键是要综合考虑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强,而政策实施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分歧:在一些地方,由于地方利益、行政干预等原因,当地政府对于扶贫政策的认可和执行存在分歧,导致政策执行的效果不佳。

2.政策落实度低:在一些地方,由于基层政府的能力和责任意识不强,导致扶贫政策的具体落实不到位,甚至出现了一些政策“走过场”的现象。

3.政策对接不畅:由于政府部门之间信息不畅通、协调不力,导致扶贫政策的对接不畅,甚至出现了政策“冷热不均”的情况。

二、贫困地区特点难点贫困地区的特点主要包括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人才短缺等,这些特点给扶贫工作带来了许多难点:1.自然环境恶劣:一些贫困地区的地理环境恶劣,气候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这些因素给当地的产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基础设施薄弱:一些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电力供应不稳定,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人才短缺:贫困地区的难点还在于人才短缺,一些地方缺乏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这对于当地的产业发展和脱贫致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点。

三、资源调配难点资源调配是扶贫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资源调配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分配不均衡:一些地区由于历史原因或者行政干预,资源分配存在不公平、不均衡的情况,这导致了贫困地区的资源匮乏,发展难度大。

2.资源利用效益低:一些地方由于资源利用的方式不当、效益不高,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浪费,这给扶贫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点。

3.资源调配制度不完善:由于资源调配制度不够完善,一些地方存在随意挪用、滥用资源的情况,这对于扶贫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四、群众参与难点1.村民意识淡薄:一些贫困地区的村民对于脱贫致富工作的认识不够,缺乏脱贫的信心和决心,这成为了扶贫工作的一大难点。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6XIANGCUN KEJI 2021年2月(中)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徐晓阳(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湖南株洲412000)[摘要]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脱贫攻坚转入稳定脱贫、巩固脱贫成效的阶段。

由于部分贫困人口脱贫基础不牢,导致脱贫后返贫,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势必会影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和质量。

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影响因素与解决对策。

[关键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21)05-06-2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并不等于相对贫困就此消失。

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只是消除了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长期存在,新形势下稳定脱贫的任务更重、责任更大。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因此,今后脱贫攻坚的重点应转移到巩固脱贫成效上来,把有效防止农村贫困人口返贫致贫放在重要的位置来抓[1]。

研究影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因素,就是为了深入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为建立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1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影响因素1.1产业基础薄弱导致稳定脱贫失去收入支撑大多数贫困地区居住环境较差、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而且生产条件和生活资料匮乏。

即使贫困地区拥有丰富的种养资源、文旅资源和矿产资源等,也因信息不畅通、交通不便利、成本较高,导致难以发挥资源应有的价值。

贫困人口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第一产业,即依靠责任田和山林获得收入,占比在70%以上。

另外,由于缺资金、缺技术、缺门路,不能实现规模经营和产业集聚,致使大部分贫困家庭因收入来源单一、抗风险能力低而得不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1.2劳动力人口失衡导致稳定脱贫缺乏动力支撑劳动力人口是贫困农户稳定脱贫的核心所在,起到“造血”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阻碍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非经济因素分析
姓名:易虹先 班级:2010级9班 学号:201013001087 专业:英语
内容摘要:影响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因素最直接的应该是经济因素,但也不能忽
视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的非经济因素。主要有:自然环境因素,国
家政策因素,人口因素,工业化水平低因素以及基层腐败因素。西部大开发战略
的实施,十二五计划的设定,无一不涉及农村,农民,农业。从输血式扶贫到开
发式扶贫,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贫困仍然是当代中国亟待解决的问
题,它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成了制约当下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主要瓶颈
之一。但脱贫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所以,要使贫困地区脱贫致
富既要重视经济原因,也要重视非经济原因。

关键词: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非经济因素,天等县,因素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阻碍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非经济因素,以下以天等县(广西
23个国定贫困县之一)为例,从自然环境因素,国家政策因素,人口因素,人
均教育水平因素以及基层腐败因素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自然环境因素
由于我国贫困地区大多处于内陆边远山区或戈壁地区,自然资源相当匮乏。在
边远山区,山陡地少,加上近些年来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土地更成为稀缺资源。
天等县地处桂西南,东接隆安、苹果县,西接靖西县,西北靠德保县,北接田东
县。由于受地形限制,天等县发展只能沿路集中成片发展,整个城市按道路划分
为四个区,即:老城区、东北区、西北区、城南区。城市功能不完善,经济部发
达,吸引力弱,城市综合竞争能力差,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交通、
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城市配套功能不完善,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因此,很少外资的注入,导致该地区的经济很难发展。
天灾无情,天等县历来的自然灾害较多,据记载,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
二十九年各发生一次。解放后,从1950年到1992的43年中,发生旱灾23次,
平均1.8年发生一次。水灾也是制约天等县发展的自然因素之一。
由于天等县地处祖国边陲,集老少边山穷于一身,解放以来一直处于和平年代
的预备战区,因受战争的影响,国家几乎没有在该地区安排大的建设项目,基础
设施落后,重大项目特别市生产性项目支撑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二, 国家政策因素
这里的政策因素主要指耕地保障政策,人口政策,户籍改革制度以及税费改革
政策,这些都是关乎农民生存发展的问题。
(1)土地政策:我国现阶段土地管理上存在着土地产权不明确、土地利用规
划和管理滞后、利用结构不合理和农用地非农化的约束机制等问题,另外,国家
土地管理政策不利于农民向城市迁移,也就不利于留在农村的农民扩大其种植业
的规模,结果是导致粮食播种面积的下降,这会成为未来社会不容小视的问题。
(2)人口政策:长期以来,由于受社会经济体制及产业转型的影响,我国农
村人口结构严重恶化和失调,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和新农村的建设都产生严重的阻
碍作用。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它所带来的人口老龄化,高素质人口比例
下降等问题,贫困地区更是愈发显现。
(3)户籍制度改革: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
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
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但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
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也会给贫困地区造
成一定的压力。
(4)税费改革政策:中央政府希望通过此政策来减轻农民的负担,从而加快
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从实施的效果来看,虽然此政策是达到了减轻农民负
担的目的,但同时使乡镇政府和村一级组织的收入减少,使县、乡、村机构正常
行政能力受到影响。
三,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主要是指人们的思想观念得不到解放,人均受教育水平低,人口素
质低等。思想支配行动,观念决定一切,所以贫困地区的人口因素也是阻碍该地
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非经济因素。
(1) 落后保守的小农经济意识。这是一种植根于自然经济的思想观念,由于
自然环境的封闭和经济的相对落后,这种小农经济的思想至今还顽固地
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成为影响农村经济的一大障碍。
(2) 此外,人均的受教育水平也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教育政策的
不完善使得农村大部分农民接受教育的机会相对减少。“全国农民人口
有8.7亿,其中有4.85亿农村劳动力。据统计,农村劳动力高中以上文
化程度的占12%,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占9.1%。”(《增加农民收入的制
约因素及政策》,朱远明,山东菏泽牡丹区委党校)。因为贫困地区人才
的匮乏,造成科技力量薄弱,人口素质低。
(3) 教育、卫生、文化发展滞后,公共的公益设施短缺,不能很好地满足群
众的需求。教育方面学校布局不合理,各类教育发展不平衡,师资素质
偏低。

三, 工业化水平低
目前,西部贫困地区的带共性的问题是工业化进程缓慢,工业化水平低。2000
年,天等县一、二、三产业比例为54.06: 13.30: 32.64;2003年,天等县三次
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为41.64:23.90: 34.64,而同期全区为23.8: 36.9:39.3,
全国为14.78: 52.94: 32.28。这说明天等县的工业很不发达,2005年工业的
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8.6%,比全区低了很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第一产业
比重过高,服务业所占比重大,但是内部结构层次都很低,主要是交运邮电业、
批发零售贸易业所占比例高,而新兴行业比重低。工业经济小、水平低,规模小、
设施落后,基本上都是资源形的传统原料工业,附加值高的加工工业、制造业不
多,高技术产品企业是空白。这直接影响了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农业的商品率、
劳动生产率和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工业化水平低,造成大多数县缺乏大宗税源,
县级财政十分困难,工业化水平低,是制约贫困地区财政收入增长的关键因素。
四, 基层腐败

农村自治机构(农村居民委员会)不能摆正自身的位置,机制不健全,民主

不完善,目标不明确,多以“政府老爷”的形式集体权利,不能很好的维护农民
利益。甚至村官成了一个谋取利益的职位,进机关,当干部让无数人向往,村官
选举中拉票、买票、抢票、行贿等行为时有发生,村官与商品粮公司、上级政府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从农民身上牟利的事情也屡见不鲜,一些还追求仕途升迁,
热衷于搞“形式工程”,虚报浮夸,欺上瞒下,为百姓谋福利的,办实事的办法
少,这些反应出农民自治组织尚处于一种低级阶段,管理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亟
待解决。
五, 农业生产水平低

小农经营,农业生产规模小,不能适应大机械化生产的需要,农业生产合作

程度低。受政策的影响,广大农村长期实行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土地分散经营,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的积极性,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
度提高,小农个体经营的农业生产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
以及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结语:众所周知,国家的收入来源于广大企业和广大纳税人,而广大企业和广
大纳税人的收入,则来源于广大消费者、来源于广大来百姓。因此,让广大老百
姓早日脱贫致富,意义非常重大和深远。只有让广大老百姓早日提高收入水平、
只有让广大老百姓有更多的钱,广大老百姓才能消费更多更好的各种各样的产
品,才能让广大企业和广大纳税人赚更多的钱,才能早日提高国家的总收入水平,
才能早日提高全国各族人民的国民待遇。对于贫困地区的非经济因素分析,不仅
是有外在国家政府的政策原因,还有内在自身的因素同样也是阻碍该地区脱贫致
富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还要下更多的心思,还要结合
内外在因素,制定更多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早日真正的脱贫致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