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公共债务比较研究
对发达国家财政状况恶化的分析

对发达国家财政状况恶化的分析摘要:希腊、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等国家严重的财政赤字问题在全球金融市场搅起波澜,引发了西方国家对金融危机影响新的忧虑。
纵观其他发达国家,财政赤字水平和公共债务水平较金融危机之前大幅上升,财政状况恶化日益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经济问题。
本文结合目前实际情况及发展形势对发达国家财政状况的恶化进行重点分析,首先阐述了引起发达国家财政问题的主要原因,并进一步挖掘发达国家财政状况恶化给目前社会经济带来的风险,最后提出解决财政问题的政策选择。
关键词:发达国家;财政;金融危机;财政赤字近期,希腊、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等国家严重的财政赤字问题在全球金融市场搅起波澜,引发了西方国家对金融危机影响新的忧虑,也敲响了可能浮现债务危机的警钟。
纵观其他发达国家,财政赤字水平和公共债务水平较金融危机之前大幅上升,财政状况恶化日益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经济问题。
财政问题的显现为全球应对金融危机的共同努力带来新的挑战,并增添了全球经济增长复苏的一些不确定性,让人们在应对自第二次大战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初战告捷之时难以释怀。
一、引起发达国家财政问题的主要原因全球金融危机期间,G20发达国家纷纷出台财政支持政策,扩大内需。
这些政策的出台对抵消金融危机影响、缩短衰退持续时间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全球经济出现复苏,一方面,发达国家政府无意或无力继续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
另一方面,危机的后续影响依然存在,力度空前财政刺激政策所造成的后遗症也同时暴露出来。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负面结果在于发达国家财政赤字普遍扩大,公共债务负担亦趋于加重。
2009 年,G20发达国家财政赤字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即赤字率)达到9.7%,较危机之前2007年1.9%的赤字水平大幅上升7.8个百分点。
这一赤字水平已大大超过国际公认3%的可接受水平,以及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3%的规定。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0年G20发达国家的财政赤字率还将保持在8.7%的水平。
比较三份国家资产负债表

比较三份国家资产负债表 2012年09月10日 01:38 第一财经日报微博徐以升9月8日中国社科院发布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报告,6月11日曹远征教授和马骏博士曾领衔发布两份国家资产负债表报告,这三份报告有什么共同的结论,有什么不同?[ 三份报告在前言中都谈到了从国家资产负债表的角度,认识政府债务前景的重要性,这也是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的重要价值所在。
但在定性中国主权债务前景上,各报告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 ]欧美日发达国家面临的主权债务冲击,凸显了国家资产负债表尤其是政府资产负债研究的必要性。
进入2012年,国内分别有三个研究团队尝试编制了中国的国家资产负债表尤其是政府资产负债表。
这三个研究团队,一是由博源基金会组织和资助的马骏(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牵头的复旦(微博)大学为主的研究团队,二是由中国银行(3.03,0.01,0.33%)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牵头的中国银行团队,三是由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教授牵头的中国社科院团队。
前两个团队的主要研究成果发表于2012年6月11日《财经》杂志,李扬教授团队成果在9月8日发布。
笔者以三份报告为基础进行比较,试图梳理出有关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尤其是政府资产负债表的有关含义,以及三份表的重大区别。
国家净资产疑问编制政府资产负债表的主要目的,是梳理政府有多少“家底”,能够承受多大程度的债务压力。
净资产应该是最重要的信息。
曹远征报告指出,根据1998年的国家资产负债表数据和历年统计的资金流量表数据,得到1998~2008年的政府负债和资产数据。
政府资产规模从1998年的6.5万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7.21万亿元;政府负债规模从1998年的1.58万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7.52万亿元。
2008年政府净资产为5.94万亿元。
马骏报告得出的2010年政府净资产为38万亿元。
报告对家庭、企业、银行、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各部门资产负债表都进行了测算,并加总得出了总体的国家资产负债表。
债务情况调研报告

债务情况调研报告引言本报告是针对某国家的债务情况进行的调研分析。
债务是一个国家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但如何合理管理和控制债务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次调研旨在研究该国家的债务规模、债务结构、债务偿还能力等方面的情况,为进一步提出有效的债务管理措施提供数据和参考。
一、债务规模分析通过研究该国家的财政年度报告和相关数据,我们可以得到该国家的债务规模。
根据调研结果,该国家的债务规模持续增长。
截至目前,该国家总债务约为X 万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Y%。
尽管债务规模较大,但与其他国家相比并不过分。
进一步考察各个债务来源的比例,我们发现该国家主要债务包括政府债务、企业债务和个人债务三个部分,其中政府债务占比最大。
二、债务结构分析债务结构是指债务的种类和期限结构,债务结构合理与否是影响债务风险的关键因素之一。
根据调研结果,该国家的债务结构相对平衡,具有一定的分散性。
政府债务主要包括政府债券和外债,债券主要由国内金融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持有,外债主要由国际金融机构和外国政府持有。
企业债务主要来自于公司债券和银行贷款,个人债务主要是住房贷款和消费信贷。
进一步分析债务期限结构,我们发现该国家的债务呈现多样化的情况。
政府债务多为中长期债券,企业债务和个人债务则更倾向于短期贷款。
这种债务结构的多样化有助于降低债务风险,提高债务管理的灵活性。
三、债务偿还能力分析债务偿还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债务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
合理的债务偿还能力,是确保债务得到按时偿还以及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该国家的债务偿还能力整体较强。
该国家拥有充足的外汇储备和稳定的经济增长,使得债务偿还的压力相对较小。
同时,该国家税收收入稳定,为债务偿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我们也注意到一些潜在的风险。
首先,该国家存在一定的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如果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债务偿还能力可能会受到挑战。
其次,汇率波动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也可能对债务偿还造成一定影响。
发达国家主权债务风险增大及其影响

信用风险在一天天聚积 , 显然 目前美
国已是 债 台高 筑 的 “ 高危 国” 。 目前 , 欧 债 危 机 和 发 达 经 济 体
有得 天独 厚 的优 越 地位 ,因此财 政 赤
字 和 债 务 问 题 不 会 危 及 美 国主 权 信
用 ,主权信用评 级牢 固稳定在 A A A
等 级 。 与 此 同 时 ,投 资 者 对 美 国 主 权 信 用 和偿 债 能 力普 遍 保 持 着 信 心 , 投 资者 始 终把 美元 看 作避 险 资产 ,购 买 美 国 的债券 ,美 国债 券 的发 行 总是 好 于其 他 币种 ,这 就 是长 期 以来 美 国
没有发生主权信用危机的根本原因 ,
核心国家的主权债务信用问题 ,反映
出 发 达 经 济 体 债 务 问 题 的 普 遍 性 与 复杂 性 。虽 然 ,理论 上 发达 国家 的主 权 债 务 信 用 问题 可 以通 过 救 助 机 制
场 危机 中 。欧 债危 机还 未 缓解 ,随后 便 是 英 国 、E本 和美 国等 主要发 达 国 t
时期” 发达经济体突出的问题。最终 , 发达 经济体 的主权债务 危机将如 何
演化 有 着诸 多 的不 确定 性 ,越来 越 受 到 国际 社会 和各 界 的关 注 。 2 1 伊 始 ,随 着 希 腊 主 权 债 0 0年 务违 约 风险 的 出现 ,主权 债务 信 用危 机 开 始 在 欧 元 区 国 家 持 续 蔓 延 和 深 化 ,导 致 各 国人人 自危 ,继希 腊 之后 爱 尔 兰 和 葡 萄 牙 主权 债 务 危 机 相 继 发 生 ,就此 ,主权 债务 危 机成 为 欧元 区难 以 摆 脱 的 难 题 。2 1 年 希 腊 和 00 爱 尔兰 债务 危 机发 生后 ,欧盟 和 国际
各国经济政策比较研究

各国经济政策比较研究全球化时代,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对于全球经济的稳定和繁荣有着重要的影响。
各国经济政策的比较研究是了解和掌握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重要方式。
一、财政政策的比较研究财政政策是各国政府通过预算编制和实施财政支出调节经济的手段之一。
而各国财政政策的研究主要从预算盈余、公共债务、税收等角度出发,以比较国家间财政收支状况和政策的实施方式和效果。
例如,美国以减税、增加政府投资等方式来加强经济复苏。
欧元区的一些国家通过削减公共支出和增加税收来降低债务水平。
而中国政府则在减税降费、扩大财政支出等多重政策调控下,稳定了经济增长和就业水平。
这些国家对于不同的财政政策选择,反映了各自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和策略调整。
二、货币政策的比较研究货币政策是各国央行制定和实施的调节货币供应、利率等经济指标的政策。
货币政策的研究主要通过国际汇率、通胀率、货币政策标准等角度进行。
例如,欧元区和美国央行在货币政策上实行量化宽松政策,主要通过投放货币、降低利率等方式来促进经济发展。
而日本实行的货币政策是年度通货膨胀目标制度,强化了央行的货币政策解释权。
中国的货币政策则主要通过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限制性政策等方式来调节经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市场准入政策的比较研究市场准入政策是各国政府针对外资直接投资、贸易等各类经济活动而制定的政策。
各国市场准入政策的比较研究主要从法规制度、市场透明度、行政审批效率等角度入手,以分析不同国家在市场准入政策制定和实施方面的差异和效果。
例如,美国的市场准入政策比较宽松,对于外商投资涉及的总统令、贸易法规等方面规定日益呈现开放化。
而欧洲多数国家采用财政激励或产业政策等方式引进直接外资,韩国则注重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保护,对于市场准入设置了较高的门槛。
在此比较研究中,不仅能够看到不同国家的市场准入政策和优劣势,还能够了解到各国政府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考虑和战略规划。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国际比较与借鉴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是国家经济运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比较和借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做法,从而更好地改进和完善自己的管理机制。
本文将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出发,分析不同国家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情况,探讨其经验和启示,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美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经验丰富,其主要特点包括:一是政府债务管理法律、制度和规范相对完备,镶嵌在国家法律和政治体系之中,保障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债务管理工作有序、规范和有效进行;二是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方式多样,包括政府债券、项目融资、银团贷款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满足了地方政府多样化、多层次的融资需求;三是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和公开度,相关信息公开制度健全,市场化程度高,投资者和社会公众能够及时了解地方政府债务情况,增强了市场监督和舆论监督。
美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经验可以为我国提供启示,一是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确立债务管理的法律地位和制度规范,加强对债务融资的监管和风险防范,保障债务管理工作有序开展;二是发展多元化的债务融资渠道,培育和壮大债券市场,提高债务管理的市场化程度,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债务融资,降低融资成本,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三是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建设,建立健全的债务信息公开制度,向社会公众和投资者公开地方政府债务情况,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提高债务管理的社会公信力,增强市场监督和舆论监督。
二、德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国际比较德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注重风险防范和短期融资与长期融资的平衡。
其主要特点包括:一是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具有严格的风险控制和评估机制,注重债务融资的可持续性和偿债能力,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保障债务管理工作的安全和稳健进行;二是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注重短期融资与长期融资的平衡,支持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满足了地方政府不同时间段、不同用途的资金需求;三是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系完备,监管机制健全,有关部门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和债务偿还进行实时监控和评估,保障了政府债务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世界经济形势论文

世界经济形势论文范文一:世界经济形势及我国对策一、2022年世界经济形势依然比较严峻(一)主要发达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债务困境、失业困境、经济增长乏力困境和宏观经济政策效力递减困境等挑战从债务形势看,欧债危机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目前已经出现了由希腊等外围国家向意大利、西班牙等核心国家蔓延,从公共部门向银行业蔓延,从西欧地区向东中欧地区蔓延的趋势。
由于欧元区内利益博弈激烈,部分国家经济增长疲弱,借债成本增加,欧债危机形势可能还会继续恶化。
2022年一季度,欧元区部分国家陆续到期的国债总额近1万亿欧元,资金缺口在7000亿欧元左右,到时很可能出现部分国家违约的风险。
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超过100%,奥巴马推动的减赤计划进展也不顺利。
考虑到州和地方政府情况,美国债务形势更加严峻,处于危机边缘。
日本公共债务占GDP比重高达200%,中央财政支出每年用于国债利息支付的比重约为23.3%,每年中央政府收入的一半左右又要靠债务融资。
尽管日本债务主要由国内投资者持有,但债务的恶性循环与日本国内政局动荡叠加,很可能使得日本债务形势恶化。
2022年若出现欧债危机的重灾国无序违约的情况,很可能会导致主要发达国家集中进行债务重组,可能给世界经济带来更大冲击。
从就业形势看,失业率高企是主要发达国家的头号难题,预计主要发达国家严峻的失业形势将延续至2022年。
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失业率一直在9%以上,而且呈现出长期化的趋势,出现了四五十岁白领大量失业的问题。
欧元区2022年11月份的失业率上升至10.3%,创1998年6月以来的新高。
西班牙、希腊和葡萄牙失业率均创下历史新高,分别高达22.8%、18.3%和12.9%;法国、意大利和英国失业率分别为9.8%、8.5%和8.3%,都创下了2022年以来新高;德国和荷兰失业率分别为5.5%和4.8%,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从经济增长形势看,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均比较疲弱。
偿债能力文献综述国外研究现状和国内研究现状

偿债能力作为企业财务分析中的重要指标,在国内外都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兼具的角度,综述国外和国内关于偿债能力的研究现状,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一主题。
一、国外研究现状1. 从会计理论的角度看,国外学者对偿债能力的定义和评价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美国,以“债务与权益的比率”作为评价企业偿债能力的基本指标,而在欧洲,倾向于采用“偿债比率”等指标。
2. 从实证研究的角度看,国外学者通过大量的样本数据和统计分析,研究了各种因素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影响,包括行业特征、经济周期、公司规模等。
一些前沿的研究还聚焦于企业财务困境预测模型的构建,以提前预警企业的债务偿还风险。
3.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国外学者还根据跨国公司的实际情况,研究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偿债能力问题,包括外汇风险管理、跨境融资等内容。
这些研究不仅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也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二、国内研究现状1. 在国内,《会计研究》、《管理世界》等期刊发表了大量关于偿债能力的研究论文。
其中,不乏一些针对我国市场和企业特点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为国内企业财务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 在监管政策的影响下,国内学者也研究了与企业偿债能力相关的会计准则和政策调整。
这些研究既有助于我国企业更好地理解和遵循相关法规,也有助于学术界对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
3. 国内研究也逐渐关注与偿债能力相关的新兴话题,如企业绿色金融、社会责任等,试图探索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偿债能力之间的关系。
这些研究丰富了我国学术界对偿债能力的认识,也为企业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国外研究现状方面,我认为国外学者在偿债能力的研究中,更注重理论与实证相结合,以及与国际接轨,这为我国企业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照标准。
而国内研究虽有所欠缺,但在特定市场和政策环境下的研究对我国企业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对于未来的研究方向,我期待国内学者能与国际接轨,更多地开展前沿研究,并结合我国特色,为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1-06-22[作者简介]包刚升(1976-),男,汉族,浙江海宁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经济系博士研究生.发达国家公共债务比较研究包刚升(北京大学,北京100871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摘要]本文通过比较研究对发达国家公共债务危机的成因和差异给出了政治经济学的解释。
政府公共收支比重的提高、选择性地实施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以及民主制度的政治机制,是发达国家公共债务持续增加的基本原因,而具体政治制度安排的不同可以解释不同国家在公共债务问题上的差异。
[关键词]公共债务;财政赤字;政治制度[中图分类号]F1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314(2011)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05-0108-05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不少发达国家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和公共债务危机。
2009年,以希腊公债危机和主权信用评级下调为导火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逐步显现。
2010年5月9日,欧盟多国财长通过了一个总额为7500亿欧元的全面救助计划,希望以此来确保欧洲整体的金融稳定,但情况并未真正好转。
美国则面临类似的危机。
在2011年5月美国国债触及立法所允许的上限后,白宫和国会以及民主、共和两党就提高国债上限展开了政治角力。
8月2日,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同意提高美国国债上限,但同时要求美国政府消减财政赤字。
受此影响,2011年8月6日,美国主权信用评级被标准普尔从AAA 下调至AA +。
随后,全球主要股指开盘即出现重挫,全球主要股指在第三季度的跌幅高达12%至25%,石油和有色金属价格也出现暴跌。
受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和金融市场下挫的影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又进一步加剧。
目前,希腊主权债务违约率被认为已经上升至9成,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主权信用评级也遭到多个国际评级机构的下调,穆迪从9月到10月初又下调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主要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
不少学者担心欧盟和欧元区无力采取措施来解决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主权债务危机甚至已经威胁到未来欧元区能否维系。
发达国家的财政和公债危机看上去是金融危机引发的,但实际上经合组织(OECD )国家的财政和公债问题由来已久。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OECD 国家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 )比重不断增加。
2007年,OECD 国家公共债务占GDP 比重平均已达72.9%。
尽管如此,并非所有OECD 国家都面临严重的公债问题。
澳大利亚2007年公债占GDP 比重仅为14.3%,2011年也仅为25.9%。
新西兰等国的公债也处于可控水平。
因此,OECD 内部国家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为什么OECD 国家公债占GDP 比重出现了持续的增长?为什么OECD 内部不同国家间公债状况存在显著的差异?本文试图结合已有的研究,应用政治经济学理论和比较研究方法来解释上述问题。
一、OECD国家的公共债务问题公债并不是一个新现象。
19世纪以来,很多国家在战争或经济衰退时期借入公债,在和平或繁荣时期偿还公债,已经成为惯例。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大大提高了发达国家的公债水平。
而二战之后的二三十年间,由于奉行平衡预算原则,加上经济快速增长,到1970年OECD国家公债占GDP比重已经降到40%左右。
但是,从70年代中期开始,这些国家公债比重开始持续增长,2007年达到72.9%。
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则使OECD国家公债比重在4年间增长了20%以上,2010年达到96.9%。
表1说明了OECD国家1970年以来公债占GDP比重的变动情况。
表1OECD主要国家公共债务占GDP比重的增长(1970年至今)年份国家19701975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072010澳大利亚…………21.541.324.716.114.323.6奥地利18.522.935.848.857.369.871.170.963.175.9比利时61.956.474.5115.3125.8135.4113.795.988102.5加拿大54.345.245.666.975.2101.682.171.666.584.4法国40.430.929.737.138.662.765.675.77092.4德国17.522.630.239.540.455.760.471.265.379.9希腊……………101.1114.9114.0104.6129.2爱尔兰………………40.133.228.9105意大利55.282.486.888.997.6122.5121.6119.9112.7131.3日本11.220.147.169.463.986.2135.4175.3167.1198.4荷兰65.352.858.987.887.589.663.961.15274.6新西兰……………50.7372725.838.8挪威41.739.639.732.629.440.934.249.158.651.8西班牙……27.349.547.769.366.550.742.372.2瑞典292846.970.446.381.164.359.947.451.3瑞士38.942.343.939.131.147.752.456.446.542.1英国69.553.848.749.232.351.645.146.447.281.3美国46.444.641.955.463.170.754.561.46292.8 OECD平均40.340.344.157.257.972.369.876.372.996.9资料来源:OECD网站,单位为%,省略处为数据不完整。
公债是财政赤字的累积,公债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财政赤字的增长。
20世纪70年代之前,发达国家也有财政赤字,但战争或萧条时期的赤字通常会由和平或繁荣时期的盈余来弥补。
比如,大萧条和二战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赤字,但到1960年为止多数发达国家实现了财政平衡或盈余。
然而,从1975年开始,多数OECD国家开始出现持续的财政赤字。
OECD网站的数据显示,从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OECD国家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平均稳定在3%-5%的水平。
和平时期出现连续的高财政赤字,是发达国家历史上未曾有过的。
从90年代中后期到2007年,也只有2000年OECD国家总体上实现了财政盈余。
而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2009、2010年OECD国家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均突破7%。
无疑,OECD国家的财政赤字和公债比重过高。
目前,OECD国家已突破国际上公认的财政稳定的警戒线。
1991年欧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财政赤字不得超过GDP的3%,公债比重不得超过GDP 的60%。
但早在2007年,公债比重已经突破60%的警戒线,2011年更是达到惊人的100%。
而OECD国家的公债数据还只是显性债务。
由于人口的老龄化和人均寿命的延长,钱德(Chand)、马森(Masson)和努德(Noord)等学者认为,OECD国家还面临着大量的隐性债务。
[1]二、OECD国家公共债务增长的原因如何解释1975年以来OECD国家公债占GDP比重的持续增长?历史地看,二战前发达国家公债剧增的主因是战争。
美国、英国等国都出现过战争时期公债急剧上升、和平时期公债迅速下降的情形。
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OECD国家总体上处于和平时期。
因此,这一时期公债增加与战争关系不大。
另外,该时期并未出现类似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
表1的数据显示,该时期公债比重的提高总体上是持续的,即使繁荣岁月也不例外。
因此,要解释该时期公债比重的持续增长,必须要寻找其他变量。
对比主要经济数据会发现,该时期OECD国家公共收支占GDP比重也出现了持续的、大幅的增长,这正是公债比重剧增的基础性原因。
OECD国家政府支出占GDP比重从19世纪后期以来经历了持续的增长。
1870年主要OECD国家该比重仅为10.7%,1913年该比重约为12.7%,二战之前的1937年该比重也仅为22.8%,但1980年这一比重跃升到了43.1%,此后该比重大概在42%-45%之间波动。
[2]政府支出占GDP比重较高,使得公债占GDP比重较高成为可能。
两者之间的因果机制是:第一,政府支出占GDP比重较高,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就可能较高。
从1970年到2010年,OECD国家约有60%的年份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平均超过3%,其前提是政府财政收支占GDP比重较高。
第二,20世纪后半叶至今,新增政府支出主要是社会性支出(social spending),具有较强的刚性。
目前社会性支出约占OECD国家政府公共支出的一半左右,这使得政府往往难以消减政府公共支出,萧条时期更是如此。
因此,政府公共支出占GDP较高比重,是解释公债剧增的基础性原因。
该时期的另一重要变化是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在很多OECD国家成为常态。
凯恩斯主义的财政主张是,在繁荣时期实行收缩性财政政策,而在衰退时期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
这样一来,财政赤字被认为是一项可供选择的政策工具。
当然,凯恩斯主义的经典理论强调,政府应用繁荣时期的财政盈余来弥补萧条时期的财政赤字,以此达到长期预算平衡。
但是,多数OECD国家是选择性地实施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
一方面,OECD国家在萧条时期采用财政扩张政策。
公共支出、财政赤字和公债剧增往往发生在衰退时期。
比如,由于金融危机影响,OECD 国家从2007至2010年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年均超过5%,公债占GDP比重4年上升超过20%。
另一方面,该时期OECD国家并没有在繁荣时期创造财政盈余。
从1975至2010年,OECD国家仅有一年总体上实现了财政盈余。
因此,OECD国家选择性地实施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是造成公债不断累积的直接原因。
那么,为什么OECD国家选择性地实施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呢?上述分析仅仅是经济解释,政府预算和财政政策是一个政治过程,还需要政治解释。
以布坎南(Buchanan)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认为,在民主政治制度下,选民容易产生“财政幻觉”(fiscal illusion)。
他们容易高估当前政府支出的好处,而容易低估未来税收的负担。
换句话说,多数选民希望政府扩大开支却不希望政府增加税收。
政治家为了迎合这种选民偏好,通常会主张增加政府开支,却不会轻易主张增加税收。
如何做到既增加政府开支又不增加税收呢?唯一的可能就是推行财政赤字政策,并通过政府公债来筹集资金。
OECD国家的民主制度、选举博弈以及政治家之间的竞争,正是导致公债持续上升的政治机制。
[3]总之,OECD国家公共收支占GDP比重的提高,以及选择性地实施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是导致公债比重持续增加的经济原因,而政治根源则存在于OECD国家民主制度的政治机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