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长白山森林分布
吉林长白山模板

长白山,中华名山,是中国满族的发祥地和 圣山。最早见于中国4000多年前的文字记载 中,《山海经》称“不咸山”,北魏称“徒 太山”,唐称“太白山”,金始称“长白 山”。清朝时视之为神山,皇帝须亲自或委 派大臣到吉林乌拉(今吉林)望祭长白山。 [1]
长白山区域总面积19.64万公顷,核心区7.58 万公顷,长白山系的最高峰是朝鲜境内的将 军峰,海拔2,749米。中国境内最高峰白云峰, 海拔2,691米,是中国东北的最高峰。
特产
长白山素以盛产种类繁多的土特名产而享誉中外。长白山特 产主要分为食品和药材两大类,其中以人参、貂皮、鹿茸最 为著名,号称是“东北三宝”。
食品特产 榛蘑、越桔、蕨菜、薇菜、榛子、长白山黑木耳、刺嫩芽、
山葡萄、山里红、猴头蘑、榆黄蘑、山核桃、吉林田鸡、长 白山美人松、长白山松籽、长白山松茸、软枣猕猴桃等。 药材特产 人参、灵芝、轮叶党参、东北刺人参、细辛、刺五加、云芝、 龙胆、茯苓、桔梗、五味子、草苁蓉、平贝母、月见草、穿 山龙、长白瑞香、高山红景天、熊胆、獾油、哈什蟆等。
气候
海拔500~800米排水不良,低洼沼泽常形成。以黄 花松为主针叶林或纯林,俗称“黄花松甸子”; 500米以下河谷或盆地主要为草甸植被,杂草种类 繁多,称为“五花草塘”;而河漫滩、旧河道或牛 轭湖沼泽植被发育。
在针阔叶混交林带以上(1200~1800米)由红松、 云杉、冷杉,或鱼鳞松、臭松、红皮臭组成针叶林 带。此带仅在长白山附近和张广才岭海拔1450米以 上的山地有明显分布,再上即为山地岳桦林带 (1800~2000米);2000米以上则为山地苔原带, 生长牛皮杜鹃、笃斯、越桔、苞叶杜鹃及各种苔藓 地衣。
建议游玩时 长
主要为食品和药材 两类,品种繁多主 要为食品和药材两 类,品种繁多
百科知识精选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

红松阔叶混交林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集中分布在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完达山、太平岭地区。
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是我国东北湿润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植被类型,保护区完整地保存了珍贵的红松资源。
长白山的原始针阔混交林,群落外貌常雄伟壮丽,种类繁多,结构杂,可分为乔木、灌木、草本三层。
针阔混交林的代表植物种,针叶树占势的以红松为代表性植物,树高常达30-40米,位居第一层。
红松为半阴性树,幼需要在避光的条件下发育,其树干笔直大,材质优良,是长白山珍树木之一。
第一层的针叶树除红松外,有长白落叶松、红皮臭、鱼鳞松,以及为数不多的紫杉等。
阔叶树有春榆、蒙古栎、水曲柳、胡桃楸、山杨、白桦、大青杨等。
在混交林内的灌木种类也相当的丰富,具有代表性的灌木有毛榛、五加及刺五加、卫矛、忍冬、接骨木、悬钩子、刺玫、蔷薇等。
在混交林下的草本植物更为繁多,往往形成小片纯群,高者可达1米以上,低者仅在10厘米左右。
常见的有山茄子、棉马、木贼、蕨、掌叶铁线蕨、阴地苔等。
在混交林中的藤本植物非常发达,主要的有山葡萄、狗枣子、软枣子、木通、五味子等。
它们常常紧密的缠绕在乔木和灌木之间,使人们穿越非常困难,颇有亚热带森林的景象。
针阔混交林景观带在海拔1K米以下,植被生长在由玄武岩构成的平缓台地上,为山地植物水平分布的代表。
山地棕色森林土是本带的主要土类,在排水不良的谷地和封闭沼泽地上发育着沼泽土。
红松针阔混交类型是本带主要代表类型,在水湿地上生长有成片的黄花落叶松,北侧局部有长白松片林。
每当初春,山花烂漫,百鸟齐鸣。
时至盛夏,古木参天,郁郁葱葱。
深秋来临,五花山色,风光绮丽。
秋去冬严禁,则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长白山东坡风景区原始森林与山间溪流的美景

长白山东坡风景区原始森林与山间溪流的美景长白山位于中国吉林省和朝鲜的边境交界处,是中国最北的一座火山岛,也是世界自然遗产地。
在长白山东坡风景区内,拥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原始森林和清澈见底的山间溪流。
本文将为您展示这片美景,探索其自然奇观和独特魅力。
第一章:原始森林长白山东坡风景区的原始森林被誉为中国北方最为完好的生态系统之一。
这里拥有丰富的植被和动植物资源,是众多珍稀动物和植物的栖息地。
1.1 植被原始森林内生长着茂密的针叶林和阔叶林,其中不乏世界稀有的植物品种。
长白山冷杉是这里最具代表性的植物之一,被誉为“东北之王”,其高大挺拔的身姿给森林增添了壮丽的景致。
此外,还有秀美的松树、冷杉、榆树等等;这些丰富多样的植被构成了长白山独特的森林生态系统。
1.2 动物长白山东坡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内栖息着众多珍稀的野生动物。
其中,东北虎是这里的重要代表性动物,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此外,还有长白山黑麂、雪豹、林麝等。
这些动物与丰富的鸟类一起,构成了长白山东坡风景区独特的野生动植物生态圈。
第二章:山间溪流长白山东坡风景区的山间溪流纵横交错,给这片原始森林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
这些溪流来自山上的冰川和山泉,水质清澈透明,让游客仿佛置身于天然的绿色洗礼之中。
2.1 飞瀑流泉在长白山东坡风景区,有许多飞瀑流泉令人叹为观止。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天池瀑布,它位于长白山的中央火山口上,是一个规模宏大的瀑布群。
瀑布水势汹涌,水流直泻数十米,宛如天池倾泻而出,景象壮观。
2.2 溪流景观除了飞瀑流泉,长白山东坡风景区中还有许多幽静的溪流,它们曲折蜿蜒,流经原始森林,形成了一道道迷人的山间景观。
溪流的水清凉透明,清澈见底,岸边的石头和枯木构成天然的乐观设计。
第三章:人文与自然的融合除了自然景观,长白山东坡风景区还融合了人文元素,使其更具魅力和特色。
在这里,游客可以领略到漫长的历史和浓厚的民俗文化。
3.1 历史建筑沿途的景点中,分布着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如长白山护国寺,是由明朝维新名将袁崇焘修建的,代表着长白山的历史与文化。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面积、所属省份、保护对象

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安图、抚松、长白三县交界处,总面积196465公顷。
位于E127°42’55”-W128°16’48”,N41°41’49”-S42°51’18”,主要保护对象为温带森林生态系、自然历史遗迹和珍稀动植物。
1960年,建立长白山保护区。
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类别中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典型的火山地貌景观和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对象,以保存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拯救和扩繁珍稀濒危生物物种,保持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过程,保障长白山乃至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三大水系中下游广大地区的生态安全,保护全人类珍贵的自然遗产为根本目的,集资源保护、科研教学、绿色教育和生态旅游四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
①珍稀的动植物资源及其生境:如紫貂、东北虎、金钱豹、梅花鹿、人参、东北红豆杉、长白松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及其生存环境。
②典型的火山地貌景观:长白山是典型的休眠火山,世界上最突出的四种地貌类型,即火山熔岩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岩溶)地貌和冰川冰缘地貌。
这些地貌的形成,揭示了地质演化的进程,是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见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③珍贵的红松阔叶林带:保护区内红松阔叶林带是长白山寒温带典型的地带性植被,主要生长于气候较温和、降雨量较大、暗棕色森林土、海拔720~1100m 范围内,是长白山区动植物种类最多、植物生长最繁茂的典型林带,珍贵濒危药用植物野山参就生长在其中。
该植被带中的红松、水曲柳、黄菠萝、紫椴等均为珍贵树种,是国家Ⅱ级保护植物。
④独特的植被自然垂直分布景观:长白山随海拔的升高依次分布着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苔原4个植被垂直分布带,具有巨大的科学价值和突出的美学价值。
⑤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长白山生存着种类繁多的野生生物,种质基因资源丰富。
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

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远山重峦叠嶂,近林红松繁茂,白云漂浮在远山近林间,景色如画的长白山。
春天,野花在草丛中盛开。
夏季,森林沐浴阳光,茂盛生长。
秋天,小溪两旁枝叶色变。
深秋,森林大地铺满彩叶。
金秋,红松阔叶混交林染黄长白山。
冬雪,挂在树干树枝上,银装素裹雪世界。
石包树,树扎根于石头中。
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位于黑龙江小兴安岭南坡,面积18400公顷。
红松是东北的珍贵树种,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是东北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森林类型。
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四季景色皆美。
初春,山花烂漫,百鸟齐鸣。
盛夏,古木参天,郁郁葱葱。
深秋,五花山色,风光绮丽。
冬天,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红松是著名的珍贵经济树木,它的树干粗壮,树高入云,挺拔顺直,是天然的栋梁之材。
红松材质轻软,结构细腻,纹理密直通达,形色美观又不容易变形,并且耐腐朽力强,所以是建筑、桥梁、枕木、家具制作的上等木料。
即使是红松的枝桠、树皮、树根也可用来制造纸浆和纤维板。
从松根、松叶、松脂中还能撮松节油、松针油、松香等工业原料。
红松在我国只分布在东北的长白山到小兴安岭一带。
国外也只分布在日本、朝鲜和俄罗斯的部分区域。
近年来,人造的红松林也在山区、半山区和林场培育成材了。
并且作为绿化树种,它已从偏僻的山川,走进了喧嚣的城镇街市。
长白山的原始针阔混交林,群落外貌常雄伟壮丽,不仅种类繁多,而且结构杂。
可分为乔木、灌木、草本三层。
第一层以树高30 -40米的针叶树红松为代表,其它针叶树有长白落叶松、红皮臭、鱼鳞松,以及为数不多的紫杉等。
阔叶树有春榆、蒙古栎、水曲柳、胡桃楸、山杨、白桦、大青杨等。
第二层是种类丰富的灌木,代表性的灌木有毛榛、五加及刺五加、卫矛、忍冬、接骨木、悬钩子、刺玫、蔷薇等。
第三层为繁多的草本植物,常见的有山茄子、棉马、木贼、蕨、掌叶铁线蕨、阴地苔等。
混交林中的藤本植物非常发达,主要的有山葡萄、狗枣子、软枣子、木通、五味子等。
它们常常紧密的缠绕在乔木和灌木之间,使人们穿越非常困难,颇有亚热带森林的景象。
长白山森林植被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

长白山森林植被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长白山位于中国辽宁省和吉林省交界处,是中国最早设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高山生态系统之一。
长白山拥有丰富的植被资源,其森林覆盖率高达95%,是中国重要的天然氧吧和生态屏障。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长白山的森林植被资源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将从长白山森林植被资源的组成情况和气候变化对其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长白山森林植被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策略。
一、长白山森林植被资源的组成情况长白山拥有丰富的森林植被资源,其植被类型主要包括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以针叶林为主,占总面积的70%以上,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米至1800米之间;其次是阔叶林,分布在海拔800米至1000米之间;针阔混交林则分布在海拔1800米以上。
长白山的植被种类丰富,树种主要有红松、落叶松、白桦、樟子松等,草本植物主要有千里光、白龙花、灯心草等。
长白山地处东亚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凉爽,年降水量较大。
这种气候条件为长白山的森林植被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长白山的森林植被资源在维护地区生态平衡、保护水源、净化空气和保护土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维护地区的生态平衡和环境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长白山的气候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气温升高、降水量不稳定、干旱频发等现象。
这些气候变化对长白山的森林植被资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气温升高导致植被分布范围向高海拔地区移动。
气温升高使得长白山的气候条件变暖,导致一些适应低温环境的植物无法适应新的环境条件而凋零,同时也使得一些低海拔地区原本无法生长的植物开始向高海拔地区扩展,导致原有植被的转移和变化。
降水量不稳定导致植被生长受限。
长白山的气候变化导致降水量不稳定,一些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干旱现象,造成了植被的枯萎和凋零。
而长白山一些植物种群对干旱适应能力较差,难以适应新的气候条件,从而导致植被资源的减少和退化。
长白山野生植物垂直分布特点

长⽩⼭野⽣植物垂直分布特点2019-08-07摘要:长⽩⼭地处吉林省东南部,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有很多世界罕有的野⽣植物资源。
本⽂主要分析了长⽩⼭各垂直地带主要植物种类及分布特点,以明确各种类、群落之间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关键词:长⽩⼭;野⽣植物;垂直分布;探讨基⾦项⽬:“⼗⼆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项⽬(2012BAD22B0401)中图分类号: Q948 ⽂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6.049长⽩⼭在《⼭海经》中以不咸⼭命名,是东北第⼀⾼⼭。
长⽩⼭脉从西南向东北⾛向,长度达上千公⾥。
长⽩⼭⾃然环境⽐较复杂,⽣态系统⽐较完整,⼭上⽓候变化多样,野⽣植物种类丰富。
长⽩⼭海拔⾼度约2700⽶,垂直依次分布着阔叶林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带和针叶林带。
本⽂主要介绍这些地带野⽣植物分布特点,总结分布规律。
1长⽩⼭⾃然环境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在中国和朝鲜交界处,是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江的主要发源地。
长⽩⼭海拔差异⾮常明显,整个⼭脉从上到下环境差异梯度显著,⾃然野⽣植物多样,随着海拔的增加,植被明显呈垂直分布。
历史上长⽩⼭多次经历⽕⼭爆发,但并没有对长⽩⼭的植被造成影响,长⽩⼭野⽣植被物种⾮常丰富。
2长⽩⼭野⽣植被垂直分布情况长⽩⼭野⽣植被分布以海拔为分界,可分为5个地带。
在海拔500~800⽶地带,温度在3℃左右,这⼀地带⼟壤为棕⾊森林⼟壤,年降⽔量⼤概700毫⽶左右,属于分布着含有针叶树在内的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在海拔800~1100⽶地带,温度在2℃左右,这⼀地带⼟壤为暗棕⾊森林⼟壤,全年⽆霜期为130天,属于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在海拔1100~1800⽶地带,温度在2℃以下,这⼀地带属于⾼峰区的斜缓地带,长⽩⼭经常被云雾所笼罩,属于寒温针叶林带。
在海拔1800⽶以上地区,由于地势⽐较陡峭,地表主要为各种⽕⼭喷发物组成。
在海拔1800~2000⽶地带,是由缓坡向⼭顶过度地带,属于寒温针叶矮曲林带。
长白山野生植物垂直分布规律探究

2018年第3期现代园艺长白山野生植物垂直分布规律探究刘丽杰金慧赵莹尹航贾翔陈庆红张德文炳贵平肖影李冰岩(1长白山科学研究院,吉林安图133613;2长白山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联合重点实验室)摘要:长白山位于吉林省东南部,是鸭绿江、松花江和图们江的发源地。
长白山脉区域总面积1964km2,核心区758km2,其植被垂直景观及火山地貌景观是首批进入《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的国家自然遗产地。
针对其野生植物垂直分布规律进行研究。
关键词:长白山;野生植物:垂直分布规律1长白山的环境与植物分布情况1.1长白山的自然环境长白山位于我国吉林省东南部,在中国与朝鲜边界处。
长白山海拔高度差异十分明显,山脉从上到下的环境呈阶梯状分布,有许多种自然野生植物分布,由于海拔变化较大,植被分布呈阶梯状。
长白山是一座新生代多成因复合火山,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大爆发,当时喷出的火山灰降落到远至日本海即日本北部。
但火山的爆发并没有影响植物的生长,反而生长着种类十分丰富的野生植被物种[1]。
1.2长白山野生植物的垂直分布规律(1)海拔500~800m,气温约为3℃,这一部分的土壤为棕色森林土壤,每年降水量大约为700mm,植物种类为含有少量针叶树的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2)海拔1100~1800m时,气温约为2℃,这一部分的土壤为暗棕色森林土壤,每年无霜期约为130d,植物种类为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3)海拔1800m以上的地区,其地势较为陡峻,坡度较大,地表物质主要为过去火山喷发的喷发物组成。
海拔1800~2000m的地带,坡度渐缓,属于过渡地带,植物种类为寒温带针叶矮曲林带。
(4)海拔2000~2700m时,由于这一段地带常年低温,温度极低,风吹大,树木难以生长,属于无林地带,但也有山地苔和小灌木等植被[2]。
2垂直分布中植物的特点2.1含有针叶林的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在长白山海拔500~800m地区,主要分布着含有针叶林的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白山森林分布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植物属长白山植物区系,生态系统比较完整,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区内植被主要以红松阔叶林、针叶林、岳桦林、草甸、高山苔原等组成,从保护区边缘至山顶,高程相差近2000米,而水平距离仅45公里。
在这么短的水平距离内,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候、土壤、生物等变化悬殊,呈现的山地垂直分布带谱。
并从下到上依次形成红松阔叶林带、针叶林带、岳桦林带、高山苔原带四个植被分布带,包罗了从温带到极地几千公里的景象,是欧亚大陆从中温带到寒带主要植被类型的缩影,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
针阔叶混交林景观带分布在海拔1100米以下,是玄武岩构成的平缓山前台地。
地势平缓,山地棕色森林土为本带主要土壤类型,同时在排水不良的地区也发育着沼泽土。
该地带气候温和、湿润,植被类型为红松针阔叶混交林,林相层次明显,生物群落复杂,灌木种类也较丰富,藤本植物非常发达,林下草本植物更为繁多。
针阔叶混交林的代表植物中,针叶树以占优势的红松为代表。
此外,尚有长白落叶松、鱼鳞松、红皮云杉、长白松等;阔叶树有春榆、蒙古栎、水曲柳、胡桃楸、白桦、山杨等。
由于植物种类繁多、生长茂密、优越的自然环境给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及丰富的饵料,所以这一带动物种类较多,且多为广布型种类。
如东北虎、梅花鹿、麝、紫貂、马鹿、青羊、野猪、猞猁、水獭以及中华秋沙鸭、鸳鸯、金雕、黑琴鸡、榛鸡等。
还有脊椎动物中的多种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兽类等。
针叶林景观带分布在海拔1100-1800 米之间。
地形为倾斜玄武岩高原,气候冬寒夏凉,土壤主要为山地棕色泰加林土。
植被以针叶林为主,种类较针阔混交林贫乏,针叶树占绝对优势,以红松、云杉、冷杉、落叶松为主。
除针叶树之外,伴生有槭树、花楸等阔叶树,但林下灌木、草本种类较针阔混交林带明显减少。
树冠郁闭度很大,林下阴暗潮湿,苔鲜类发达,厚度可达10厘米以上。
本带动物种类大为减少,除部分鸟类、兽类和两栖类中的极北鲵外,鱼类很少出现,爬行类也只有极北蝰和腹蛇。
由于气候冷温,林深树密,适于古北界树栖动物的栖息和繁殖,如紫貂、黑琴鸡等在本带仍较多。
岳桦林景观带分布在海拔1800-2000 米之间,地处长白山火山锥体的下部,坡度较陡,一般超过20以上。
气候处在针叶林气候型与山地苔原气候型之间,气温低,降水多,相对湿度较大。
土壤类型为山地生草森林土。
风力强,树木矮小弯曲,植被为岳桦林,同时山地苔原与针叶林成分彼此互相渗透,形成复杂的植被镶嵌类型。
乔木以岳桦为主,亦分布有云杉、冷杉、落叶松,伴有散生的长白落叶松、东北赤杨、花楸等。
灌木以耐寒种类为主。
主要有牛皮杜鹃、笃斯越桔等。
动物种类较单调,数量亦少,这里仅在夏季成为偶蹄类动物如马鹿、梅花鹿等”避暑”、取食的场所。
高山苔原景观带分布在海拔2000米以上,地处长白山火山锥体中上部,地表覆盖着厚的火山灰、火山砾、浮石等。
气候为高山苔原型,湿度大不,风力特强,土层脊薄。
随着海拔的增高,植物逐渐稀疏,种类逐渐减少,生长期很短。
该带植物矮小为葡匐状,根系肥
大,花序大型,色彩鲜艳,无高大乔木,仅有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地衣、苔藓等。
植被为典型的高山苔原植被类型。
主要植物有牛皮杜鹃、笃斯越桔松毛翠、大白花地榆、长白景天、圆叶柳等。
动物种类更加稀少,穴居的高山鼠兔是高山苔原带唯一的兽类。
此外,白腰雨燕、领岩鹨是高山苔原带常见的鸟类。
森林资源
根据吉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1993年调查的资源数据,全区有林地面积为196465.0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为168918.5公顷,占总面积的86.0%;疏林地8406.0公顷,占4.3%;灌木林4897.4公顷,•占2.5%;未成林造林地349.0公顷,占0.2%;草地、拣集迹地、风倒迹地、沼泽地等无林地10955.5公顷,•占5.6%;•林业设施和林业其它用地2538.6公顷,占1.4%。
全区森林覆盖率88.5%。
区内活立木总蓄积4373.5 万立方米,(包括天然林4367.83万立方米,人工林5.70万立方米。
)其中有林地蓄积4323.9万立方米,•疏林地蓄积19.9 万立方米,散生木蓄积29.7万立方米。
有林地每公顷平均蓄积256.0立方米。
有林地中,成熟林比重最大,其面积、蓄积分别为94295.0公顷、2708.9万立方米,比重分别为55.8%和62.7%。
其次是近熟林,面积为27782.0公顷,蓄积为608.3万立方米,其比重分别为16.5%和14.1%。
其它龄组的面积、•蓄积比重分别为幼龄林2.3%和0.5%;中龄林14.5%和9.4%;过熟林10.9%和13.3%。
有林地绝大部分是天然林,面积为167081.0公顷,蓄积为4320.5万立方米。
分别占98.9%和99.9%,其余为人工林。
天然林中,主要的
优势树种(组)是混交林、针叶林、云杉冷林、阔叶林和落叶松林,人工林则只有落叶松林。
全区活立木蓄积按树种分类,针叶树蓄积2553.6万立方米,占59.1%.主要树种为红松、云冷杉、落叶松;阔叶树种蓄积1770.2万立方米,占40.9%。
主要树种为水曲柳、胡桃楸、黄波萝、椴树、柞树等。
(如此大的生物量基础,如以每年1%的净生长率计算,每年的净生长量亦超过40万立方米木材)实验区的森林经营开发实验区处于核心区和缓冲区的外围和保护区内公路两侧500-1000米范围。
目前在实验区的主要研究试验煤杨桦次生林改造实验。
保护区边缘有桦杨次生林7000公顷,林龄达40多年,多为近成熟林或成熟林。
表1. 白山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森林蓄积量
红松母树林
被誉为”红松之乡”的抚松县露水河林区,是国家列入的最重要的”红松自然保护区’,是全国最大的红松母树林保护地,专门设立了红松母树林管理处。
这里的红松不仅树干笔直挺拔,而且材质优良,是最上等的栋梁之材。
当年建立”毛主席纪念堂”时,所用的木材就是从这片红松林中挑选的。
”露水河红松母树林是国家1964年划定的我国最大的红松母树林,面积为11,764公顷,是一座天然优良的基因库。
长白山西南坡
全区耕地仅占总幅员的10%,而林地占72%;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大部分为森林所覆盖。
山地气候随海拔的增高而变化,植被垂直分布规律也较明显。
海拔500米以下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阔叶林多演变为低质木林,灌丛或耕地。
林下、林缘、山坡、荒地、村边、路旁等处,经济植物种类繁多。
海拔500-1,100米间为针阔混交林带。
这一带范围广,面积大,是野生经济植物的主要产区。
海拔1,100-1,800米间为针叶林带,1,800-2,100米间为岳桦林带,2,100米以上为高山冻原带。
生长着长白山区特有的珍稀植物种类。
本区除外,在集安一带还分布有华北植物区系种类,如天女木兰、漆树、盐肤木、太子参、农吉利、葛藤、省沽油、八角枫、白檀山矾、锦带花等。
本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育成了植物种类繁多,储量丰富的“天然绿色宝库”。
这里有丰富的木材、药用、食用、油料、酿酒、编织、蜜源、绿化、工业原料及观赏等经济植物资源。
这些资源不仅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山区人民致富的源泉。
1986年8月下旬,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西坡和西南坡受到罕见的龙卷风袭击,吹倒从海拔750-2000米,即从阔叶红松林、云冷杉林至岳桦林的一个风倒带。
风灾面积达9800公顷,约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20;风倒立木总蓄积量为200多万立方米,其中核心区立木蓄积量达199万立方米。
风倒面积最大的阔叶红松林是长白山乃至整个东北红松林分布区生长最好、单位面积立木蓄积量最高的红松林,每公顷蓄积量在600立方米以上,最高可达800立方米。
风灾发生后,关于风倒木如何处理的问题,曾有较长时间的研究,最后确定清理风倒木,以加速迹地的幼树更新,同时利用风倒木的木材。
因此,自然保护区于1988年开始清理风倒木,1989年大范围作业,至1993年,大部分倒木已清理完毕。
为止,自然保护区在6年时间内,清理风倒木40多万立方米,获得巨大的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