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加忆我的母亲1、2
回忆我的母亲作文(优秀8篇)

回忆我的母亲作文(优秀8篇)回忆我的母亲作文篇一千万不要去扶,一定是碰瓷,你千万不要去扶,钱被讹了怎么办?咦?发生了什么事?也就是这件事,永远铭记在了我的心头。
这件事还得从国庆的某天中午说起。
我写作业时,烦人的女魔头妈妈让我去买油,我不耐烦地拿起桌上的钱,摆了个脸色,心里嘀咕:每次都让我跑腿,就不情不愿地去超市了。
离超市还有一步之遥时,我回头看见一群人牢牢地围住路旁,似乎在议论着什么。
我决定买完油再去看,可是我最终拗不过我的好奇心,随手把钱扔到口袋里,一路小跑过去。
我挤过密不透风的人群,好不容易才看到实情。
原来是一位头发、胡子花白的老爷爷瘫坐在地上,老爷爷的手似乎饱受风霜,脸上布满了皱纹。
老爷爷双手粗糙,充满了饱受风霜后的岁月痕迹,一手紧紧握着拐杖,一手撑着地面像是想自己爬起来,但以失败告终。
他衣服裤子上布满了灰土,眼神中充满期待和无奈,样子十分可怜,内心好像在呼唤:谁来扶扶我呀!有的人在旁边议论纷纷,说他一定就是碰瓷的;有的人想上前去扶,却被年长的老人用拐杖挡住去路。
而围观者则像冷血无情的冷血动物,都冷眼旁观着,还不忘拿出手机拍照、录视频。
我很疑惑,嘀咕道:为什么没有人扶他呀?我紧皱眉头,直到我听到了这句话:老人家干什么不好?偏要来碰瓷,哎。
我扭头,想:这又不关我事,得赶紧买油,钱被讹了该怎么给妈妈交待?我加快脚步,跨进超市。
这时,我心里萌生出一个念头:做人要善良,钱被讹了大不了挨一顿打。
我猛地向人群冲去,鼓起勇气,不顾人群的反对,对老人说:爷爷,我扶您起来吧!我左手扶着老人的一只手,右手慢慢托着老人的腰部,嘴里还小声地说着:小心一点。
老人眼泛泪花道:孩子,谢谢你,谢谢你!这时,我成为了焦点,人群都看向我,也一同说道:可真是个好孩子。
随后我流露出一丝微笑,感觉心里乐开了花似的,很有成就感。
经历了这件事后,我明白了做人要善良,不用听旁观者三言两语,要做自己觉得对的事。
回忆我的母亲作文篇二如果春天来临的话,我会对万花丛中的蒲公英久久凝视。
6、回忆我的母亲(最新)

溺:淹没。 私塾:旧时私人办的初级学校。 劳碌:事情多而辛苦。 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宽厚:(待人)宽大厚道。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聊叙:姑且谈谈。 匿笑:偷偷地笑。
依据时间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全 文共分三段:
记叙顺序:倒叙
一
二(1):
沉痛悼念母亲逝世,引出回忆的
内容。寄其哀
1.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分析人物 形象。(小组合作) (试找出各段的相关句子,归纳出 母亲的优秀品质)
试着找出各段的相关句子,分析人物形象。
第四段: 母亲是个好劳动。
勤劳俭朴
第五段: 母亲这样整日忙碌着。
任劳任怨
第六段: 佃户家庭……强过得下去。 坚韧顽强
第七段: 母亲那种……深刻的印象。 宽厚仁慈
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谁都有自己的 母亲,我们应该像母亲爱我们一样去爱她。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珍爱亲情 感恩亲人
课外作业: 1、做同步解析相关练习。 2、预习下节课教学内容。
6 回忆第我二的课母时亲
歌颂母爱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贯穿母亲一生的优秀品质是什么?
勤劳
4、本文叙事的线索是什么? 以“母亲勤劳一生”为线索。
第一部分:
分析重点句的作用:
1、“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交待写作缘由
2、“我爱我母亲” 奠定感情基调:深情、悲痛
3、“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 回忆的”
点名叙事线索:母亲勤劳的一生
课堂小结:
3.第6段中“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 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 滋味”一句写出了什么?
6.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15
语言揣摩
3.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 亲的希望。(加点的“竟”字有何深意?)
在这样的语境中,准确地用上一个“竟”字,含义非常深 刻,既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深情怀念与终生遗憾,又 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
勤俭持家、深明大义
理解党的困难,支持革命, 期望革命成功
勤劳,热爱劳动
11
理解探究
• 小结上表:
•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 纬线,把很多值得永远回忆的事情编织起 来。
• 构思合理,主旨突出,材料典型。
12
理解探究
2、作者感谢母亲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采用了什么表达方 式?
(1)作者感谢母亲是从两个方面来写的:一是感谢母亲“教给 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 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这是母亲留给儿子最宝贵 的财富,作者也深深懂得这“财富”的价值及其对自己的 深远影响,从而对母亲发出了由衷的感激之情。
3
写作背景
朱德的母亲于1944年逝世。朱德得 知母亲逝世的消息后,怀着悲痛的心 情,写了这篇叙事散文《回忆我的母 亲》。本文最早发表在1944年4月5日 延安《解放日报》上。
4
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生字辨识 韶(sháo)关 仪陇(lǒng) 佃(diàn)农 妯娌(zhóuli) 溺(nì )水 私塾(shú) 祖籍(jí) 横蛮(hèngmán) 和蔼(ǎi) 勉强(qiǎng) 不辍(chuò) 管束(sh)ù
17
拓展延伸
谁都有自己的母亲。母亲的爱像高山, 像海洋,像大地,像阳光。
八年级语文上册 6 回忆我的母亲生字词注音注释 新人教版

6、回忆我的母亲
溺(nì) 佃农(diàn nóng) 劳碌(láo lù) 私塾(sī shú) 周济(zhōu jì)
宽厚(kuān hòu) 仁慈(rén cí) 连夜(lián yè) 慰勉(wèi miǎn)不辍(bú chuò)
任劳任怨(rèn láo rèn yuàn) 为富不仁(wéi fù bù rén)
*妯娌(zhóu li)
溺:淹没在水里佃农:通常是指封建地主制经济下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
劳碌:是一种形态,指辛劳忙碌私塾: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
周济:在物质上给以帮助;接济宽厚:指宽大厚道;深沉浑厚
仁慈:仁爱,慈善连夜:夜间连续的工作状态
慰勉:安慰鼓励不辍:事物永不休止的一种发展状态
任劳任怨:比喻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为富不仁: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毒,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心肠。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精品教案(第1课时)

《回忆我的母亲》精品教案第一部分教案设计教材分析:《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
文章通过许多具体事例来歌颂母亲的“勤劳一生”,从不同侧面表现了母亲的优秀品质。
本文最大特点就是选材精当,事例典型。
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以人物特征为线索选材、组材,条理清晰。
另外,八年级学生一般喜欢词语华丽、情节曲折的文章,理解不了语言质朴、平实文章的长处。
本文没有华丽的辞藻和过分的渲染,但深深打动读者,正所谓“朴实见真情”。
此文既是八年级学生学习写作记叙文的典范,也是一篇德育好教材。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写人的方法。
2. 领会本文简明、质朴而深沉的写作特色。
-3. 学习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活动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疑、点拨、讲析、讨论、总结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朱德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忍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领会文章质朴而又富有深情的语言特点。
难点学习本文以时间为顺序选材、组材的方法。
教学突破本文难度不大,以学生自学为主,不必作过多分析,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章语言朴素、优美的魅力,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情感;可以先由学生在阅读中归纳朱德母亲的特点,然后组织交流讨论,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认识文章选材典型的特点。
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设想:本文是朱德同志在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
课文通俗易懂,学习的难度不是太大,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不需要作过多分析。
主要通过学生各种方式的朗读来感受语言朴素、优美的魅力,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情感,并推而广之热爱广大劳动人民的情感。
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归纳母亲的品质,感受课文以人物活动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朱德的资料,并阅读《朱母钟太夫人传略》。
6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2)

叙议结合巧抒情锦上添花妙点睛——《回忆我的母亲》写法指导之叙议结合十堰市东风七中王海燕教材分析:《回忆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这是朱德同志在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回忆性文章,课文以母亲“勤劳一生”为主线,选取典型事例,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抒情议论,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作为一篇人物传记,在整篇文章中,叙是基础,从叙中能直观形象地感知母亲的形象特点;议是升华,在议中我们能更深刻地感知母亲形象特点,点染情感,升华主题。
叙议两者缺一不可,正是因为叙议的巧妙自然的结合,母亲的形象更加鲜明,作者对母亲的感谢和怀念之情也更加浓厚。
教学设想:理想的语文教学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激励、组织、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主动地获取有关语文的真知,逐步学会语文的方法,掌握听、说、读、写的能力,并进一步发展这种能力终至形成习惯。
而教材里的每一篇课文都是语文老师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范本,引导学法探究实践,在此基础上一课一得,力行“授之以渔”。
本堂课,我的定位就是以《回忆我的母亲》为范本,就“叙议结合”这一知识点进行的写作指导课。
在理解了课文内容基础上引导学生赏读课文中议论性的句子,在赏读中归纳总结叙议结合这种写法的作用,并能在实际写作中运用这种方法来抒发情感,升华文章的中心。
设计背景:在整体解读《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之后,老师进行了用典型事件来凸显人物形象的写作训练,在学生的片段训练中,大部分同学只叙事件本身,没有议论升华,或者在事件后简单的附着一两句议论,浮于表面,针对这种情况,我有了设计这堂课的想法,实际上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大部分同学能较生动的叙一件事,但叙后如何对事件进行点题升华,他们往往不会,或者毫无联系地空洞点题,所以,“叙议结合”实际上也是八年级作文教学中的重难点,需老师以课文为示例,反复训练。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深切悼念⾃⼰母亲的回忆性散⽂,⽂中的母亲是⼀位平凡⽽⼜伟⼤的劳动妇⼥是美的典型。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课⽂ 作者:朱德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我家是佃农。
祖籍⼴东韶关,客籍⼈,在“湖⼴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
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和我们来往的朋友也都是⽼⽼实实的贫苦农民。
母亲⼀共⽣了⼗三个⼉⼥。
因为家境贫穷,⽆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个,以后再⽣下的被迫溺死了。
这在母亲⼼⾥是多么惨痛悲哀和⽆可奈何的事情啊!母亲把⼋个孩⼦⼀⼿养⼤成⼈。
可是她的时间⼤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多照顾孩⼦,只好让孩⼦们在地⾥爬着。
母亲是个好劳动。
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
全家⼆⼗多⼝⼈,妇⼥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年。
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因为她⾝体⾼⼤结实,还能挑⽔挑粪。
母亲这样地整⽇劳碌着。
我到四五岁时就很⾃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放,挑⽔或放⽜去了。
有的季节⾥,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到农忙,便整⽇在地⾥跟着母亲劳动。
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产知识。
佃户家庭的⽣活⾃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也勉强过得下去。
我们⽤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做调料。
这类地主富⼈家看也不看的饭⾷,母亲却能做得使⼀家⼈吃起来有滋味。
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些新⾐服,⾐服也是⾃⼰⽣产出来的。
母亲亲⼿纺出线,请⼈织成布,染了颜⾊,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
⼀套⾐服⽼⼤穿过了,⽼⼆⽼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
我的祖⽗是⼀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九⼗岁还⾮耕⽥不可,不耕⽥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劳动。
八年级语文上册6回忆我的母亲生字词注音注释新人教版

6、回忆我的母亲
溺(nì) 佃农(diàn nóng) 劳碌(láo lù) 私塾(sī shú) 周济(zhōu jì)
宽厚(kuān hòu) 仁慈(rén cí) 连夜(lián yè) 慰勉(wèi miǎn) 不辍(bú chuò)
任劳任怨(rèn láo rèn yuàn) 为富不仁(wéi fù bù rén) *妯娌(zhóu li)
溺:淹没在水里佃农:通常是指封建地主制经济下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劳碌:是一种形态,指辛劳忙碌私塾: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
周济:在物质上给以帮助;接济宽厚:指宽大厚道;深沉浑厚
仁慈:仁爱,慈善连夜:夜间连续的工作状态
慰勉:安慰鼓励不辍:事物永不休止的一种发展状态
任劳任怨:比喻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为富不仁: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毒,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心肠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课时间2017年月日授课时数2课时设计李卫华教学课题6、回忆我的母亲审核语文组教学目标1、了解回忆录的概念。
2、学习以时间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来写人的方法和运用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方法。
3、学习叙述、议论、抒情结合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学习以时间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来写人的方法和运用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叙述、议论、抒情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读、议、展、点、练”五步教学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一个人的一生可以遇见许许多多值得亲近的人,这些人有的是同甘共苦的朋友,有的是循循善诱的良师,有的是志同道合的同志。
当然,在我们身边,最亲近的人莫过于家人,父母的爱是最温暖的、最无私的。
尤其是母亲十月怀胎,辛辛苦苦的哺育子女、培养子女。
每一瞬间的关注都是一份浓浓的爱意,每一个动作都是一个故事。
现在,请同学们分享一下你和母亲的故事。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也是有关于母亲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朱德和他母亲的世界。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朱德(1886-1976),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
他先后参加过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革命活动。
朱德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
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
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钟厚仁慈、坚韧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于革命事业。
她勤劳一生,在世上活了86个春秋,于1944年逝世。
朱德得知母亲逝世的消息后,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了这篇叙事散文《回忆我的母亲》。
让我们怀着崇敬之心一起走进朱德的内心世界,回忆母亲的一生。
三、指导预习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做到:1.在阅读时,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为理解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有侧重地指导学生做好下列字、词练习。
(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副板书:生字词。
】(1)佃农(diàn) (2)祖籍(jí) (3)妯娌(zhóu lǐ)(4)勉强(qiǎng) (5)迁徙(xǐ) (6)慰勉(wâi miǎn)(7)溺死(nì) (8)衙门(yá) (9)私塾(sī shú)(10)调料(tiáo) (11)血溅(jiàn)(12)瞒着(mán zhe)(2)解释下列词语。
①不辍劳作:不停地劳动(耕作)。
②任劳任怨: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
任,担当、承受。
③宽厚仁慈: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④为富不仁: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穷人,压迫穷人。
⑤节衣缩食:尽量节省。
节,减省;缩,缩减。
⑥支撑门户:勉强维持家庭。
⑦东挪西借:文中指到处向人家借钱。
⑧聊叙:叙谈叙谈。
聊,姑且、略;叙,谈。
四、研习课文1.什么叫回忆录?学生分别查阅写作工具书,讨论。
明确:回忆录主要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
2.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7自然段)。
A、全班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提问、思考、讨论:这一段写了几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写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第一自然段总共两句话。
第一句交代了写作缘由。
第二句“我爱我母亲”,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由母亲的逝世而忆及许多往事,这些往事都反映了母亲“勤劳一生”,母亲“勤劳一生”便成了全文叙事的线索,同时也才“值得我永远回忆”,从而点明了题旨。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总起,以“勤劳”二字总领全文。
作者热爱和悲痛之情,都是由值得回忆和歌颂的母亲勤劳一生而起。
(联系前面回忆录的定义)板书:(第1段)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B、研习课文2~7自然段。
要求学生阅读这一部分,思考回答:每个段落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指导学生充分运用课文语言材料,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句来回答问题。
)①、第2、3段先记叙了“家境贫穷”的情况,母亲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
②、第4、5段写“母亲是个好劳动”,样样能干,“整日劳碌”。
③、第6段写母亲“聪明能干”,勤俭持家。
④、第7段写母亲“任劳任怨”,与家里人和睦相处以及同情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作者通过这样平凡普通的事歌颂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C、作者记叙这方面的事情不仅歌颂了母亲的美德,而且还采用了议论和抒情的手法或表明这些美德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或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
请将这样的语句找出来,仔细体味,并说明其作用。
例子:第7段中“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留有深刻的印象”,是议论;第3段中“这在母亲心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是抒情。
这种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和抒情,对记叙的内容有进一步深化的作用,能更好地揭示所写事情的内在含义,抒发作者感情,歌颂母亲的崇高品质。
板书:(第2—7段):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
五、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熟读课文的第8—17段。
六、板书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检查复习;研习课文第8—17段,归纳中心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继续研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1.课文8—13段,按时间先后依次写了哪四件事?第一件事,乙未年(1895年)地主逼着退佃,又加天灾,家庭受到“最悲惨的一次遭遇”,在灾难面前,母亲没有退却,不但“没有灰心”,反而还增强了“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并“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
第二件事,庚子年(1900年)前后四川饥民吃“大户”,农民的自发抗争,遭到了黑暗社会“官兵”的血腥镇压,“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
(这两件事放在第8段中写,没有分开,时间先后顺序有颠倒,同学们要注意。
)第三件事,1905年是“支撑门户”,节衣缩食,送子读书。
第四件事是1908年对儿子宣传科学和民主思想,献身于革命事业,不但不反对,还给他许多“慰勉”。
(这两件事是分别在第9、10段中写的。
)通过上述四件事的记叙,充分说明了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以及对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支持。
2.写了上述四件事后,作者又进一步回忆了自己离开母亲、投身革命、加入共产党后母亲的一些事。
请同学们阅读第11、12段。
思考:还写了些什么事?表现了母亲的什么精神品质?寄寓了作者什么感情?熟话说:“百善孝为先”。
在现实生活中,孝敬父母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
例如说,穷人家的孩子,在经过奋斗打拼而有所作为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让家中的父母亲过上富足、舒服的好日子。
其实,这也是千千万万子女的共同心愿,本文的作者朱德也不例外。
同学们看看第11自然段,“在民国八年的时候,我做了一件什么事?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
恩,我把父母亲接出来。
但是,父母亲和我从此就生活在一起了吗?没有。
为什么呢?这里再一次强调了母亲热爱劳动的崇高品质。
那么,这样一位热爱劳动,离不开土地的农村妇女,她的思想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是传统落后的?还是现代先进的?她是否会支持儿子参加革命呢?请同学们阅读第12自然段,用笔画出,我参加革命时,母亲的态度和行为。
(请同学回答)可以说,母亲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儿子革命、鼓舞儿子的革命斗志。
在这两段里,作者没有用华丽的词藻,也没有热情洋溢的抒情,只是用平淡、朴实的话语,于平静的叙说之中,凸显了母亲的美好品质,流露出真挚深沉的爱。
其实,这种质朴而又富有深情的语言,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学习和借鉴。
好。
我们说,母亲一生有许许多多的特点。
那么,其中最大的特点又是什么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啊?好。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齐朗读一下第13自然段,并思考一下,这一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同学们,这篇文章反复提到母亲热爱劳动。
例如,第4、5、7自然段,等等。
在这里,作者又再一次强调了母亲热爱劳动,会不会让人感到重复累赘啊?如果不会,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这一段话的作用又是什么呢?这样写的作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既照应了前文,使得文章前后呼应,起到了总结的作用。
板书(第8—13段):写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反抗压迫、支持革命的精神。
总结:这一层次记叙事例的时间跨度很大(从1895—1944年近半个世纪),可内容并不松散。
以时间为顺序,紧紧围绕着母亲勤劳的品德及对作者的影响这一主线和中心,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有条理地组织材料,做到详略得当、中心明确。
同学们可以根据上面的研析,细心体会这种记叙方法和写作技巧。
3.学生个别朗读第14、15段。
思考:作者由衷地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在段落结构的形式上具有什么特点?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斗争的经验”,“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母亲留给儿子的这些,确实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而作者也深深懂得其价值,写了自己的深切感受,从而对母亲发出由衷的感谢之情。
对此要引导学生仔细体味感谢母亲的深刻理由。
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运用了排比段。
板书(第14、15段):由衷地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三、研习课文的第16、17自然段。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思考:(1)如何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含义?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离我而去”的万分悲痛之情和无限热爱的真挚的感情。
(2)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
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已经过去)和创造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
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
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以此对上述这方面的意义进行强调。
(3)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有机地结合起来写的?这给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作者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事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只有这样,才能报答母亲的深恩,才算爱母亲。
为此,作者下定决心“能做到”,坚定信念“一定能做到”。
这一段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我们要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劳动人民为己任的崇高思想,艰苦朴素的精神,宽广无私的胸怀,坚定的革命意志,为实现祖国的“四化”大业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