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准北缘老山口氧化铁型铜-金(IOCG)矿床(路彦明,张栋,潘爱军等,《矿床地质》2010年增刊)

合集下载

辽宁省金矿成矿规律及成矿系列

辽宁省金矿成矿规律及成矿系列

XT 4X54KT 4DM
盖县组变质砂岩 变粒岩
以黄铁矿为主!其次为毒 砂#黄铜矿#辉钼矿#方铅 矿#闪锌矿
以黄铁矿# 含砷黄铁矿# 毒 砂 为 主! 其 次 为 方 铅 矿#闪锌矿#砷黝铜矿#磁 黄铁矿#黄铜矿#银金矿
黄铁矿化# 硅化# 绢云母 化#黄铜矿化# 绿泥石化 等!在空间上常叠加出现
硅化# 黄铁矿化# 绢云母 化#毒砂化#碳酸盐化!其 中硅化在不同含矿围 岩 和不同矿化蚀变中均 有 分布!且强度较高
中心带为强硅化带!边缘 带为绢云母化和绿泥 石 化
以碳酸盐化# 绿帘石化# 硅化# 绢云母化# 绿泥石 化#黄铁矿化为主! 其次 为黑云母化和电气石化
前寒 武纪
XT 4XN4X54KT 4 IG 49S 4bP4=54 < 4KM4#P
"""".
白云

金矿 变质热液交代型 型
盖县岩组云母片 岩及大石桥岩组 三段大理岩
表 G"辽宁省典型金矿成因类型与地质特征GG<> #$%&G"M-3-()+(6B-*$385-.,.5)+$,+7$0$+(-0)*()+*./(6B)+$,5.,88-B.*)(*)3H)$.3)35 90.:)3+-)GG.<>*
矿床 名称
成因类型
矿床 规模
赋矿围岩
矿石矿物
围岩蚀变
成矿 时代
成矿元素组合
猫岭 岩浆热液叠加改 中
金矿 造型

南龙 同韧性剪切变质 小
王庙
金矿 热液型

盖县岩组二段绢 云千枚岩
变 粒 岩# 磁 铁 角 闪石英岩

铜矿床、铁矿床、金矿床工业类型

铜矿床、铁矿床、金矿床工业类型

矿床学铁、铜、金矿床主要工业类型系别:地科专业:地质1201姓名:张闻翔学号:032120108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2014年11月23日铜矿床主要工业类型1:斑岩铜矿含义及特征斑岩铜矿床通常是指与具有斑状结构的花岗岩类侵入体共生的浸染状、细脉浸染状和细脉状铜和钼—铜组分的富集体。

И.Г.帕夫洛娃提出了可以与其它内生矿床相区别的斑岩铜矿床10大特征:(1)具网状细脉浸染成矿特征;(2)主要金属矿物(黄铁矿、磁铁矿、黄铜矿、辉铜矿,在有些矿床中为斑铜矿、硫砷铜矿和挥铜矿)和与其伴生的非金属矿物(石英、绢云母、钾长石、黑云母、高岭石类矿物等)的成分稳定;(3)铜的平均含量在原生矿石中比较低(0.3—0.8%),而在氧化矿石中明显较高(达1—1.5%),而钼在原生氧化矿石中的分布都比较均匀(0.005—0.05%),在这种情况下,矿石中铜与钼的比值变化很大,形成一系列重要的铜、铜—金和铜—钼矿床;(4)矿化与以中性成分为主的斑岩侵入体(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以及少数偏酸性(花岗斑岩、和偏基性的侵入体(闪长斑岩)有空间联系;(5)矿化或直接发生在斑岩侵入体中,或发生在紧靠侵入体的外接触带围岩——火山岩、侵入岩和变质岩中;(6)矿体发育在广泛出现热液蚀变岩的地带,蚀变岩石为绢云母—石英质、黑云母—钾长石质、泥质以及青磐岩型交代岩;(7)根据金属元素出现最大值①和主要共生的非金属矿物②,可用如下顺序写出矿体和热液岩中稳定分带性;① Fe3+一Mo(Cu)一Cu(Mo)一Cu(Ag)一Fe2+(Au)一Pb一Zn一(Au、Ag);②黑云母—钾长石,绢云母、石英,蒙脱石,高岭土,青磐岩;(8)矿床储量巨大,可保障矿石的大规模采挖,成本低廉并有露天采矿的可能性;(9)与氧化作用有关的富矿的出现,形成了覆盖较贫原生矿的次生硫化物富集带;(10)斑岩铜矿床形成于地槽褶皱区的不同发育阶段.既可随着地槽的岩浆作用在褶皱主期之前(在岛弧阶段)形成,又可在其后与造山阶段和活化阶段的斑岩侵入体和火山岩有关。

老挝那乌东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老挝那乌东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方解石化及次 生褐铁矿化、高岭土化、孔雀石化等。 2.2 矿石特征
按矿物组合的不同,矿石主要分为含砂砾亚黏土 型、含金硅化蚀变岩型 2种,前者见于残坡积红土型 矿体、构造破碎带型矿体中,后者见于构造蚀变岩型 矿体中。
2020年第 6期 /第 41卷
黄 金 GOLD
黄 金 地 质 27
老挝那乌东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李小飞,刘国荣,肖 淳,闫常魁,赵 辉,林英昌
(中国黄金集团地质有限公司)
摘要:那乌东金矿床位于墨江—黎府晚古生代—早中生代金铜铅锌成矿带上。矿体赋存于北
东向韧—脆性剪切带及北西向—北北西向张性控矿断裂中,矿体类型主要为残坡积红土型、构造蚀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体特征 矿区内共划分了 5个矿段 (Ⅰ—Ⅴ)。目前,已
有 3个矿段(Ⅰ、Ⅱ、Ⅴ)发现了矿体(见图 1)。矿体 类型主要有 3种,分别为残坡积红土型、构造蚀变岩 型、构造破碎带型。
Ⅰ矿段内矿体主要为构造蚀变岩型(见图 2),赋 存于上石炭统—下二叠统硅化灰岩、中—上二叠统一 段硅化沉凝灰岩、泥质粉砂岩中,地表局部发现残坡 积红土型矿体。矿体受北东向韧—脆性剪切带、北西 向—北北西向断裂及构造交汇部位控制,呈脉状,倾向 260°~280°,倾角 67°~80°,总 体 长 1069m,厚 2~ 11m,最大延深 251m(未封闭),金品位 0.10×10-6~ 15.05×10-6,具有分支复合、膨胀狭缩特征。构造蚀 变岩型金矿体主要与硅化、黄铁矿化、褐修回日期:2020-05-25 基金项目:老挝万象省那乌东矿区勘查项目(2014-SC-LWWX-HT005) 作者简介:李小飞(1987—),男,四川南充人,工程师,从事固体矿产勘查工作;北京市朝阳区红军营南路瑞普大厦 C座 10层 C1003室,中国黄金

新疆伊吾县下马崖东山铜(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新疆伊吾县下马崖东山铜(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新疆地质XINJIANG GEOLOGY 2018年9月Sep.2018第36卷第3期V ol.36No.3中图分类号:P618.51;P59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845(2018)03-335-07新疆伊吾县下马崖东山铜(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朱西奎1,孙韶栋1,路通1,邢伟伟2,曾华栋1,郑媛媛1(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新疆哈密839000;2.河北省区域地质调查研究所,河北廊坊065000)摘要:东山铜(金)矿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部,哈尔里克古生代复合岛弧带东段,带内矿床成因类型研究程度较低,南北两侧岛弧带内近年均发现较大规模斑岩型铜矿。

东山铜金矿体呈脉状、网脉状产于花岗斑岩体边部花岗闪长岩节理裂隙中,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铜矿、黄铁矿、磁铁矿、赤铁矿等,与典型斑岩型铜矿类似。

主要含矿岩体花岗闪长岩SiO2、Al2O3、MgO含量分别为64.3%~68.15%,15.6%~16.6%,1.29%~1.69%。

岩体Y和Yb含量低但具较高的Sr值,具埃达克岩特征;岩体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U,K等元素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Zr等相对亏损,具明显的Nb,Ta,Ti负异常特征,表明其形成于岛弧环境。

埃达克岩和岛弧环境是新疆北部斑岩型铜矿的两个典型特征,本文通过矿床地质特征及含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对比东山铜(金)矿与新疆北部斑岩型铜矿的成矿特征及构造环境,认为东山铜(金)矿的矿床成因类型应为斑岩型铜金矿床且区内具斑岩型铜矿的成矿潜力。

关键词:新疆伊吾;斑岩型铜矿;东山铜(金)矿;埃达克岩;花岗闪长岩东山铜(金)矿位于伊吾县东北,与伊吾县直距80km,成矿区带划分属古亚洲成矿域-准噶尔成矿区-哈尔里克铜成矿带。

近些年,前人在该成矿带和周边地区陆续发现了金、铜、镍、钼、锂辉石等矿床,如:乌吉台888铜矿、小铺铜矿、峡沟钼矿、小泉口铜矿等。

对区带内小铺铜矿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其矿床成因类型为斑岩型铜矿[1]。

东准噶尔北缘两类钙碱性花岗岩特征及其构造-成矿意义

东准噶尔北缘两类钙碱性花岗岩特征及其构造-成矿意义

和天 山地 区 )存在 后 碰撞花 岗岩类 ,后 碰 撞 环境 亦
石 地球 化学 研究 ,初 步探 讨 了他们 的成 岩环境 和 成
自2 O世 纪 9 O年 代 以来 , 以壳一 相互 作用 为 突 幔 破 口,花 岗岩地球 动 力学 和大 陆地壳 生 长成 为当代
研究 已经 证实 , 山带花 岗岩 类 以钙碱性 I 造 型为 主 ,
同 时还 可 以存 在 M 型 、 S型 和 A 型 花 岗岩 类 , 分 其 别 代 表不 同 的构造环 境 ,甚 至 同一 类 型的花 岗岩 可 以形 成于 不 同的构造 环境 中 ( 张旗 等 , 9 9 。 如 , 1 9) 例 钙碱 性 I 型花 岗岩 既可 以形 成 于板块 俯 冲 阶段 ,也
东 准 噶 尔北 缘 两 类 钙碱 性 花 岗岩 特征 及 其构 造一 矿 意 义 成
张栋 ,路 彦 明h ,潘 爱 军h ,朝 银 银 ,范俊 杰 张玉 杰 Nhomakorabea 。 。 ,
( .武 警黄金 地 质研 究所 , 河北 廊 坊 1 0 5 0 ;2 6 0 0 .北京 大学地 球 与 空间科 学 学院 ,北京 1 0 7 ; 0 8 1
可 以出现在 后 碰撞 阶段 ( 宝福 , 0 7 。大量 研究 韩 20) 已经证 实 ( 宝福 等 ,2 0 ;赵振 华 等 ,2 0 a 韩 06 0 6 ;周 刚 ,2 0 ;李宗 怀等 ,2 0 ;张成 立等 ,2 0 ;夏 07 04 04 祖 春等 ,2 0 ) 0 5 ,中亚造 山带 内的新疆 北部 ( 噶 尔 准
先 格 尔 和 I G 型 矿 床 的 老 山 口南 东 一 带 成 矿环 境 的 差异 。 OC 关 键 词 :岩 石 地 球 化 学 ;钙 碱 性 花 岗 岩 ;俯 冲 ;后碰 撞 ;成 矿 环 境 ;东 准 噶 尔 北 缘

东天山红山高硫型浅成低温铜

东天山红山高硫型浅成低温铜

东天山红山铜金矿床氧化带硫酸盐矿物的系列发现、形成时限、机理及意义许英霞秦克章丁奎首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东天山红山、梅岭铜-金矿床为卡拉塔格铜-金成矿带上所新发现的两个铜-金矿床之一,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大南湖–突苏泉晚古生代岛弧带北段的中生代上叠火山盆地。

红山矿区容矿岩主要为流纹英安质火山碎屑岩,矿化与石英斑岩、流纹斑岩、次花岗斑岩密切相关(秦克章等,2001,2006)。

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伊利石化、粘土化、明矾石化、叶蜡石化和绿泥石化。

铜、金矿化主要呈细脉浸染状和细脉状,偶见网脉状。

该矿床处于东天山极端干旱少雨且稳定的荒漠地带,是东天山最炎热的地区之一,最高温度达到60℃,现年降水量平均只有34.1mm,干旱少雨和极大的蒸发作用造成其氧化带极其发育,厚达50~60m,产有一系列复杂罕见的硫酸盐矿物,并且以硫酸盐矿物为主。

通过对本矿床火山–次火山岩石组合、热液蚀变组合及矿石结构构造与矿化类型研究得出,红山铜-金矿床为高硫型浅成低温与斑岩型铜金矿之间的过渡类型,相当于福建紫金山式;构造、地层、岩浆活动与火山机构热液蚀变为主要控矿因素,金矿化作用在空间上与火山机构、次火山岩相-石英斑岩、流纹斑岩及热液活动形成过程的微细粒黄铁矿化有关,铜矿化与石英斑岩及热液爆破角砾岩有关(秦克章等,2001;方同辉等,2002;许英霞等,2006,2007)。

通过目前竣工的4个钻孔岩芯矿化蚀变情况和激电剖面、激电测深以及Eh-4剖面资料分析表明红山矿床深部450m以下可能存在有隐伏的斑岩体,因此在卡拉塔格成矿带上具有寻找大型浅成低温热液-斑岩Au-Cu矿床的潜力。

在野外工作的基础上,通过XRD、TA和湿法化学等方法对红山铜-金矿床氧化带作了系统研究,识别出23种硫酸盐矿物(许英霞等,2006,2007),且高铁叶绿矾、铜叶绿矾、板铁矾、副基铁矾、钾铁矾、斜钾铁矾、变纤钠铁矾、柱钠铜矾和副针绿矾9种系在我国首次发现,副针绿矾矿物为世界上继智利后的第二次报道。

吉林珲春大六道沟金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吉林珲春大六道沟金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吉林珲春大六道沟金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李强【摘要】大六道沟金铜矿是上世纪90年代在吉林珲春东部发现的与下古生界五道沟群变质岩、华力西晚期闪长岩及燕山期闪长玢岩有关的金铜矿床,该矿床产于延边五凤—刺猬沟—小西南岔火山—次火山型金矿带的东段,1~7号矿体群角砾岩型矿体受下古生界五道沟群与华力西晚期闪长岩接触带控制,10~14号矿带赋存于燕山期闪长玢岩的上下盘,8号铜矿体产于下古生界五道沟群中层间裂隙带中.该矿床的发现和评价对于珲春东部小西南岔—杨金沟—前山南北向金铜钨多金属矿的区域找矿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吉林地质》【年(卷),期】2017(036)002【总页数】5页(P12-16)【关键词】大六道沟金铜矿;地质特征;找矿前景;吉林珲春【作者】李强【作者单位】吉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六0三队,吉林珲春 133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51;P618.41吉林省珲春市大六道沟金铜矿床属小西南岔金铜矿床南部延长,20世纪70~90年代有多家地勘单位对该矿床进行勘查,因矿体产状变化大都未能对矿床做出正确评价。

基于对隐爆角砾岩型金矿体新认识,2005~2014年吉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六0三队按照新的矿床模型进行矿床勘查评价,成功对大六道沟金铜矿床进行了勘探。

笔者通过对该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的阐述,为珲春东部小西南岔—杨金沟—前山一带金铜钨多金属矿区域找矿评价提供指导意义。

大六道沟金铜矿床位于吉林延边五凤—刺猬沟—小西南岔火山—次火山型金矿带的东段,珲春东部小西南岔—杨金沟—前山南北向金铜钨多金属成矿带的北段。

区域构造线方向呈南北向,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图1)。

区域出露地层有下古生界五道沟群,上段为红柱石云母片岩段:呈近南北向带状,主要岩性有红柱石黑(绢)云母片岩和二云片岩。

中段为绿片岩段:主要岩性为斜长角闪岩、斜长角闪片岩、绿泥石片岩夹绢云石英片岩、变流纹岩、浅粒岩、变粒岩等。

新疆东准噶尔松喀尔苏斑岩型铜金矿床的火山构造系统及其控矿作用

新疆东准噶尔松喀尔苏斑岩型铜金矿床的火山构造系统及其控矿作用

压一 伸展 转换 环境,早期 S N 向持续 缩短和 后期 N W 向构 造作用 使构 造体制 转换 , 诱发 深部岩 石 圈拆 沉作用 和软 流圈地 幔
底侵作 用,是斑 岩型铜 金成矿 作用 和控矿火 山构 造演化 的重要 机制 。( 5 ) 控矿模 式 明确接触带 和斑 岩型为 主要矿 化部位 和 勘查类 型 外围北 东侧岩体 与接触带 是重要 勘查 区域 。 关键 词:火 山构造 ; 控矿作 用;构造演 化;控矿 机制;控矿模 式;斑岩型 铜金矿 床; 松 喀尔苏
大 地 构 造 与 成 矿 学
Ge o t e c t o ni c a e t Me t a l l o g e ni a
新疆东准噶尔松喀尔苏斑岩型铜金矿床的 火 山构造系统及其控矿作用
张 栋 ,范俊杰 ,刘 鹏 2 ,潘爱军 张 峰 ,赵 军。 ,雷文大 。王治华
造控矿 系统 : 早 石炭世 晚期一 二叠纪 , 来 自S N 方 向和 E W 方 向联 合挤压 作用 下产生 的 N W 方 向的构 造作用 , 使 得火 山断
裂构造 进一 步发育 , 引起 N E走 向剪 切面理 的叠加 改造 、陆相火 山岩线 状分 布和浅 成低温 金成矿 作用 。( 4 ) 后碰撞 早期挤
第一作者简介:张栋( 1 9 7 9 一 ) ,男,高级工程师,从事金多金属矿床地质和构造地质研究工作 。E ma i l : z h a n g d o n g 7 9 8 9 @1 6 3 . 0 0 1 1 1
第 4期
张 栋 等:新疆东 准噶 尔松 喀尔苏 斑岩型 铜金矿 床 的火 山构造 系统 及其控矿 作用
接触 带 系统依 次演化 。控矿 构造作 用与 晚泥盆 世一 早石 炭世早 中期 S N 向构造 作用 和早石炭 世 晚期一 二叠 纪 N W 向构造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