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存与死亡的诗
关于形容新生命的诗词和句子

关于形容新⽣命的诗词和句⼦关于形容新⽣命的诗词和句⼦ ⽣命是⼀次旅⾏,在漫漫旅途⾥跋涉着的⼈们⽤⾃我坚定不移的步伐探寻着⽣命的真谛,⽣命的真谛是什么?千百年来⼈们也从未停⽌过探求的脚步,从哈姆雷特"是⽣存还是死亡"的咏叹到"⽣命对于每⼀个⼈只有⼀次"的警醒,直到今⽇对⽣命的深⼊求索,在实践中,⼈们证明着⽣命的真谛……下⾯是⼩编整理的关于形容新⽣命的诗词和句⼦,希望你能喜欢! 形容新⽣命的诗词和句⼦1 1、离离原上草,⼀岁⼀枯荣。
野⽕烧不尽,春风吹⼜⽣。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居易 2、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光辉。
常恐秋节⾄,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徒伤悲。
《长歌⾏》作者:佚名 3、黄帝⽈:夫⾃古通天者,⽣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九州、九窍、五脏、⼗⼆节,皆通乎天⽓。
《⽣⽓通天论》 4、世谓死⼈为⿁,有知,能害⼈。
试以物类验之,死⼈不为⿁,⽆知,不能害⼈。
《论死篇》作者:王充 5、墨家之论,以为⼈死⽆命;儒家之议,以为⼈死有命。
⾔有命者,见⼦夏⾔“死⽣有命,富贵在天”。
⾔⽆命者,闻历阳之都⼀宿沉⽽为湖(;秦将⽩起坈赵降卒于长平之下,四⼗万众同时皆死。
《命义篇》作者:王充 6、⼈莫不以其⽣⽣,⽽不知其所以⽣;⼈莫不以其知知,⽽不知其所以知。
《侈乐》作者:吕不韦及门客撰 7、凡⼈遇偶及遭累害,皆由命也。
有死⽣寿夭之命,亦有贵贱贫富之命。
《命禄篇》作者:王充 8、命当贫贱,虽富贵之,犹涉祸患矣。
命当富贵,虽贫贱之,犹逢福善矣。
《命禄篇》作者:王充 9、故命贵,从贱地⾃达;命贱,从富位⾃危。
《命禄篇》作者:王充 10、命与时也。
命则不可勉,时则不可⼒,知者归之于天,故坦荡恬忽。
《命禄篇》作者:王充 11、⽑⾎⽇益衰,志⽓⽇益微,⼏何不从汝⽽死也。
死⽽有知,其⼏何离;其⽆知,悲不⼏时,⽽不悲者⽆穷期矣。
[论冯至《昨日之歌》的新诗史意义] 冯至的诗昨日之歌
![[论冯至《昨日之歌》的新诗史意义] 冯至的诗昨日之歌](https://img.taocdn.com/s3/m/bcea7bca964bcf84b8d57b7f.png)
[论冯至《昨日之歌》的新诗史意义] 冯至的诗昨日之歌关键词:冯至《昨日之歌》节制哲思摘要:1920年代冯至的诗集《昨日之歌》在现代新诗史上的意义,与其说是为诗人日后《十四行集》的成功作了注脚,不如说是在白话新诗创作初期,在徐志摩、闻一多等人从形式上为新诗重建规范时,冯至以其曲折幽婉的情感表达和冷峻深沉的哲思凝想,为探索中的白话新诗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范式。
一《昨日之歌》是冯至在1927年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收录了诗人在1921年至1926年间所写52首诗歌。
这些诗都写在冯至21岁以前,那时候诗人还没有从北京大学毕业,因此完全属于青春少作。
另外,由于诗人自己对于这些早年的诗歌曾作过出这样的评价:“诗里抒写的是狭窄的情感,个人的哀愁,如果说它们还有一点意义,那就是从中可以看出‘五四’以后一部分青年的苦闷。
”①因此,《昨日之歌》里那些只写“狭窄的情感”和“个人的哀愁”的青春少作长期以来很少被人重视。
事实上,冯至上述这段话是上世纪50年代说的,这样说除了自谦之外也有当时文化环境的原因,因此决不是盖棺之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注意到这本诗集,研究也渐渐走向深入。
但综合起来我们却发现,这些研究一般都在以下三种框架内论述:一种是对《昨日之歌》内的个别名篇(如《蛇》《我是一条小河》等)进行解读;第二种是在考察诗人一生的诗歌创作时,作为第一个创作阶段的主要作品谈及,这种情况下论者的讨论对象除了《昨日之歌》,还会有冯至的另一本诗集《北游及其他》;第三种是在研究冯至1940年代能代表其诗歌创作高度的成熟之作《十四行集》后,追本溯源时才谈到《昨日之歌》的,所论一般都带上了寻找证明的色彩。
站在冯至一生的诗歌创作这条纵线上考察《昨日之歌》,得到的结论无非是为冯至日后能取得更大的成功找到一个注脚,但在这些研究中《昨日之歌》从未真正独立过。
本文的研究视角和问题的提出正是基于上述诸种研究的不足,我们准备换一种视角,把这本诗集放在1920年代的诗坛上做一个横向考察:《昨日之歌》自身的独特之处是什么?它能否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被谈论?这样做的意义与价值又在哪里?二让我们首先回到最初的阅读感受。
巴拉丁斯基抒情诗中的“死亡”主题

巴拉丁斯基抒情诗中的“死亡”主题作者:王淑凤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7期王淑凤[中国民航大学外语学院,天津300300]摘要:巴拉丁斯基诗歌中对生命与死亡、物质与精神、理性与情感的探讨,深刻地阐释了人类生存的本质与意义,虽然读来感觉悲观忧郁,但他的诗歌让我们面对工业化文明给人类带来的困惑时有所感悟与启发。
关键词:死亡理性情感信仰欲望一叶甫盖尼·阿勃拉莫维奇·巴拉丁斯基(1800— 1844),俄罗斯19 世纪普希金时代颇具特色的抒情哲理诗人。
他的哀诗尤为缪斯女神所青睐,感情真挚,用词优美清晰,哲理丰富,并且从内容、体裁上对俄罗斯传统哀诗进行了改变,从而开创了一种新的哀诗诗思。
普希金曾称赞他“在茹科夫斯基的旁边,在家神和塔夫里达的歌手(指著名诗人巴丘什科夫)的上面”a。
巴拉丁斯基的诗思忧、情哀,是典型的内容忧伤的诗歌,但他的诗表达的又不是那种“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哀伤。
他的诗中没有怀念逝去的青春,没有描写苍白忧郁的月亮和森林中百次升起的旭日和晚霞……也没有描写尘世之外永恒的幸福,没有从宗教中寻求拯救,而是对一切的绝望:他不相信世界的制度,不相信爱情与友谊,不信尘世的和谐,也不信天堂的和谐,既怀疑“此岸”的幸福,也怀疑“彼岸”的幸福。
他认为在这个世界上人的生活就是支离破碎的,在沉重的生活中陪伴人一生的是不可逃避的痛苦与死亡。
二巴拉丁斯基几乎所有的哀诗中都贯穿着这种失落与绝望,他的几首与死亡相关的哀诗更是深刻地表达出了这种感觉。
1. 死亡是无法逃避的必然去世的兄弟!是谁扰了你的梦境?/是谁蔑视了神圣的坟墓?/我走向打开的墓穴,/双手捧起你发黄的、布满灰尘的头骨!/头骨上还有残存的头发;/我从中看到了腐烂的过程。
/可怕的模样!善于思考并有摧毁力的后人也被它惊倒!/一群疯狂的年轻人与我一起/朝着墓穴狂妄大笑;/如果捧在我手中的/你的头颅突然开口预言!/如果它用平静的语调/对精力充沛、满腔热血/并每时每刻面临死亡威胁的我们/讲出坟墓已知的全部真理!/我会说什么?幸福法则/多次给他的唇打上沉思的封印;/习俗是对的,它自古就嘱咐我们/要尊重逝者的美梦。
送别长辈去世的古诗

送别长辈去世的古诗悼亡一代大人去天涯,白发胡须随风瑟。
马嵬长路何足虑,悠悠岁月空余怀。
母在高寿儿急去,女魂归天魂未寓。
春风满院独悲凉,唯有桑梓情未歇。
缅怀往昔岁月长,坎坷波涛不曾倦。
百年不在轮回内,大道至人欣荣盼。
长辈离去孩童啼,琴瑟悠扬泪满裳。
去者归矣人自留,所之何处是吾乡。
哭成洞庭泪满幕,悲吟悼念深烈恶。
第一春风千里寒,光阴如箭逝彩虹。
留下空巷数秋韵,沉寂寂静如古语。
乡情不改程途远,亲情重如叶浮生。
辈别飘零侵百岁,蹉跎未竞人而去。
逆水行舟身已逝,岁月如梭心魂久。
追忆浮生际人生,芳名不灭情深重。
莫道分离无疾病,人间天路犹未穿。
长路漫漫思长吁,大人归去人不与。
翻山越岭终不按,草原天山弦断骨。
生前付出翘楚心,离别多情泪满襟。
家伙同声问新居,多年离去感伤音。
弦断灵犀人何处,冰封老泪泪珠滚。
去来不曾羞羞惭,孤身一代春归就。
何处桑榆映夕阳,时光荏苒梦中长。
沧海桑田对尘埃,孤舟飘摇心依然。
缅怀已过峥嵘岁,离别难忘挥泪吟。
逆旅求知心有语,人生海涛不甚深。
飘摇远水暮霞晓,昨日江南今未在。
流浪不羁身心乐,但愁风雨会杳霄。
景非复我当年,燕归何处春无恙。
遥想大人早逝去,此身工薄长故乡。
薄薄离忧浸巫峡,翻江渡口怀故乡。
蜀江百里日无辉,万水千山悲晚阳。
吟咏不尽渚烟妙,离愁又逐逸云消。
一声长叹何处入,梦回青楼望影凉。
梦中然后与诗意,长剑横笛谁与理。
莫道行思辇之远,缅想付梓有神仙。
——题记家人离世后是一件任何人都不愿遭遇的事情。
逝去的先人既已离去,留下的是悲伤、孤独和深刻的思念。
作为后人,我们怀着敬意和感恩之心,用古典的诗歌形式来表达我们最深的悲痛之情,缅怀先人,寄托哀思。
作者:佚名悼亡昔日长辈,留下了一串串美好的回忆,他们的教诲、陪伴和关怀,让我们追求理想、热爱生活,走出了人生的大道。
然而,如今他们已经离开了我们,回归到天堂,无论我们怎样悲伤,都不能改变他们不能再回到我们身边的事实。
绝望与悲痛常常会让我们陷入无尽的苦海,但我们应该从中清醒出来,珍惜人生,珍惜当下,为长辈离开后留下的美好回忆而感激和庆幸。
析《丧钟为谁而鸣》中的死亡意象

析《丧钟为谁而鸣》中的死亡意象曹伟【摘要】海明威作品中的死亡有着海德格尔死亡哲学的内涵,但海明威的死亡更侧重于死亡带给人的恐惧,人与死亡的较量以及对死亡的思索.他书中的死亡更多的是人为所造成的死亡,也是海明威对战争的控诉.死亡到最后似乎就是一场虚空,无论表现的多么崇高,换同的只不过只是一具死尸,别无他物.【期刊名称】《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09)006【总页数】2页(P71-72)【关键词】语义韵;语义韵冲突;修辞效果;汉语;可能性【作者】曹伟【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语言文学系,河南,商丘,47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Z106.4关于海明威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作品的死亡主题,硬汉精神和女性话题。
有人提出:海明威通篇只有一个关注点就是“死亡”,就像他在《午后之死》中说的:“一切故事,讲到相当长度,都是以死结束的;谁要不让你听到那里,他就算不上一个真正讲故事的人。
”本文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展开描述,分析海明威作品中的死亡意象。
没有谁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这如同你的朋友和你自己无论谁死了都得是自己的一部分死去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因此我从不问丧钟为谁而鸣他为我,也为你这是《丧钟为谁而鸣》扉页引用的诗句,海明威借用诗中“丧钟为谁而鸣”给书命名,可以看出书中的一个核心意象就是“死亡”。
开篇的环境就是在一个激烈的战争环境,在敌人的眼皮下进行的地下活动,时时刻刻都和死亡打着交道。
除此之外,在人们的言语中和头脑中总是盘旋着死亡的景象,人们都在死亡的威胁下进行一系列的心里抗争。
海明威本人的经历也使他对死亡极其关注。
童年的感官刺激在他的短篇小说集中都有着体现。
他的内心深处也开始思索死亡的意义,战争的意义,以及这一切背后人类的命运等问题。
哲学家对死亡也有着不同的理解,现代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死亡也是一种存在。
这种存在是“此在”(Dasein)的人能够显现存在的特殊存在者,集可能性存在与现实性存在于一身,但作为可能性的死亡存在却大大高于作为现实性的当前存在。
To be is to do-最新资料

To be is to do当我数着壁上报时的自鸣钟,见明媚的白昼坠入狰狞的夜,当我凝望着紫罗兰老了春容,青丝的卷发遍洒着皑皑白雪;当我看见参天的树枝叶尽脱,它不久前曾荫蔽喘息的牛羊;夏天的青翠一束一束地就缚,带着坚挺的白须被舁上殓床;于是我不禁为你的朱颜焦虑:终有天你要加入时光的废堆,既然美和芳菲都把自己抛弃,眼看着别人生长自己却枯萎;没什么抵挡得住时光的毒手,除了生育,当他来要把你拘走。
(梁宗岱译)这首十四行诗并不引人注目,和其他大多数十四行诗一样,包括三个诗节和一组双行诗。
前三个诗节抛出“死亡”这个问题渲染悲观的气氛。
接着双行诗笔锋一转,使全诗境界豁然开朗而且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前三节诗中,诗人用哀悼的笔调为生命祭奠,诅咒时光的毒手,风烛残年的生命之光摇曳时内心的绝望经不起任何打击,就连报时的自鸣钟也让人触目惊心,嘀嗒嘀嗒的钟声仿佛在宣判死神的降临。
明媚的白昼坠入狰狞的夜,那是万劫不复的深渊,黑夜的魔鬼将人连同生的气息吞噬,任谁也无法挣脱!忽如一夜黑发青年变白发老者,就如同树叶对树的难以割舍,就如同羊群对树荫的眷恋,我们沉浸在惶恐和感伤中,但生命的毒箭并不会因此而罢休,仍旧纷纷袭来,令人躲不及防!就要去了,乘着时光的双翼远去,最终被时光抛弃,成为一堆衰朽的枯骨。
回望那熟悉而陌生的自鸣钟,此刻它鸦雀无声。
它已死,静止,一切陷入了静止、死寂的世界,沉默如死的废堆。
霎时,死神的脚步代替了自鸣钟的节奏,步步紧逼,震耳欲聋。
再见,遥远的世界,你的美丽不再荣光我,凋零的我,就像树叶对大树无望坚持的放弃,此刻,万物生长的声音和生命的气息都要使我昏厥不醒。
生长还是枯萎?生存还是毁灭?是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不,我不能!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整首诗洋溢着鲜明和灰暗的色彩对比,充斥着死亡与生机意象。
自鸣钟(clock)、狰狞的夜(hideous night)、紫罗兰老了春容(violet past prime )、皑皑白雪(silvered o'er with white)、枝叶尽脱(barren of leaves)、白须(white beard)、殓床(bier)、时光的废堆(wastes of time)、枯萎(die)无一不是指向死亡,全篇笼罩着阴郁的灰色与死的气息。
海子诗歌的艺术特色

海子诗歌的艺术特色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安庆人。
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毕业后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
1989年在山海关自杀。
已出版有长诗《太阳·土地篇》、短诗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1995年由西川选编出版的《海子的诗》是比较全面的选本。
海子是一位富有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幻想和激情是他诗歌创作的两大动力。
他一直梦想创造“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通过诗歌来追寻精神的故乡,探索生存的本质。
在这一梦想的推动下,从1984年到1989年5年间,海子作了数量惊人的作品,包括短诗、长诗、诗剧和一些礼说。
其中流传最广最具影响的是他的短诗。
《亚洲铜》、《以梦为马(春天,十个海子》、《阿尔的太阳》、《献诗》、《西藏》等短诗和长诗《土地》、《弥塞亚》为其代表作。
《亚洲铜》以充满激情的想象,把“黄土地”由平面的铺展而立体化,变成具有雕塑感和凝固感的“亚洲铜”:“亚洲铜,亚洲铜/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会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诗人的思绪跳跃奔流,像“爱怀疑和爱飞翔的鸟”,循着时间之河,诗人想到屈原,想到他留给我们的诗与智慧,诗人的笔尖蕴蓄着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向往与膜拜,踏入时间的河流。
末节“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作月亮”,象征着诗人对生命燃烧之后的平静、和谐、理性的追求。
像海子的其他诗作一样,诗人幻化的心绪、跳跃的思维、丰富而隐秘的意象使《亚洲铜》包孕了多重含义,提供了多种解说的可能。
海子深受存在主义哲学家尼采、雅斯贝斯、海德格尔的影响,他专注于生存本质的追寻,不断追寻人类和自己心灵的精神故乡,因而“远方”和流向远方的“河流”就成为他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他以梦为马,遨游古今,上天入地,找寻着生存的理由、活着的意义。
在《远方》里,开始一句“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充满着追寻者的忧伤和孤独。
“土地”或“大地”是海德格尔诗学中的重要概念,在海子的诗中也具有丰富的内涵。
关于鲁迅《野草》

鲁迅曾对人说过,他的哲学全在《野草》里。
《野草》所表现的正是作为孤独个体的鲁迅的种种生命体验和认识。
传统文化被冲击后与西方文化的交融构成其独特的思想基础;在极其残酷的生存环境中找不到希望的绝望;独自面对死亡而体验到的生命的荒诞和虚无……。
把主观心理体验作为思考的中心,并以此为出发点探求个体存在的意义。
《野草》是鲁迅最个人化的著作。
《野草》是鲁迅心灵的诗,揭示了鲁迅的个人存在,个人生命的存在,文学个人话浯的存在,相对多的露出了鲁迅灵魂的真与深。
《野草》只属于鲁迅自己。
曾在作者心中酝酉良10年之久的《过客》,又可以看作是《野草》的“主将”。
《过客》熔铸了鲁迅个人生活的痛苦经验和独异思考。
鲁迅后来把这种永远向前走的过客精神概括为“反抗绝望”。
我对他的散文曾研究过,是浅的那种,一直处于朦胧感觉,但总感到鲁迅的笔像刀,锋利的刀,那东西不是写出来,是雕出来的,是刻出来的。
无疑,他那激励的文笔和深刻的思想,赢得了人们的热爱和尊重。
《野草》是鲁迅精神世界的集中体现。
第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学是鲁迅的精神内核。
第二部分,鲁迅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存在主义作家。
第三部分,鲁迅理解的进化论是怎样的?鲁迅在理智层面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在内在意识又主要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那么进化论与历史循环论形成了鲁迅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中求出路的状态。
鲁迅并没有根本肯定西方主流文化,这样,鲁迅既不可能根本上从中国文化中寻出路,也进入不了西方的信仰之路,这样发展到极端时,就处于一种分裂状态。
那么《野草》中的分裂表现出来的虚无感有从佛教的虚妄向存在主义的虚无过渡的可能性。
佛教的虚妄的灵魂与儒道主体的那种复合体所达到的虚无边界与存在主义的虚无有一定的相通处,这样鲁迅的生存体验就有一种存在主义的特色,但鲁迅没有进入存在主义的语境之中。
这样鲁迅的进化论是一个没有找到真正出路的死结。
鲁迅的精神世界没有跳出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大循环结构,于是产生了鲁迅那种黑暗,孤绝的灵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生存与死亡的诗
山雨将倾
海虹归来
复苏万物
覆灭千川
你来时我散
你散时我存
你存时我灭
你灭时我又冉冉重生
我是白
是生
澎湃降临
万众瞩目
抹杀了每颗心怀揣着的绝望
不强权桎梏
让芸芸飞度
播撒
是海河汹涌的信念
是教堂降临的虔诚
掀起
罗袜生尘
短歌奏魂
白
是生命的欢歌
人人乐道的乐章
生
是充盈的幸福与美好
洋溢在每一个有余晖的角落
当春风轻拂而至
阳光
白云
也接踵而至
世界顿时又充满了色彩绚丽
此时此刻
无尽的渴望充斥内心
寻找着我的踪迹
生怕错过了
让民族与国度繁衍秋秋的大好机会
用尽各种办法
哪怕只是人类自身的愚昧
祈祷
祭祀
求神拜佛
只欲生
活厌死
贪我怕你
你是黑
是死
一泻而下
众生唏嘘
给予了每个人拥有你的权力
不值得喜欢
却满怀期待
重生
是一刻万顷的涅槃
是灵魂飞升的百态
冲击
落木萧萧
百家争鸣
黑
是灵魂的惆怅
唏嘘哀叹的悲伤
死
是无尽的恐惧与绝望
充斥在每个没有光晕的地方
当狂风呼啸而来
暴雪
雷鸣
也缤纷降临
世界顿时又披上了刀锋荆棘
此情此景
蔓延的恐惧深入骨髓
躲藏着你的窥探
死怕遇见了
让希冀与未来泯灭消散的绝对力量
绞尽徐徐脑汁
尽管只是苟活无力的挣扎
寻仙
问道
求医问药
宁愿活厌
不愿早亡
大街小巷说尽了对比
让你无法应对的坏
让你无法释怀的殇
唾弃中
厌骂着
终于你失望了
终于你逃避了
想要离开
纵使
你不知道也不确定去向何方
纵使
你不知道也不明白能否回来
悄然的
疾徐前进
掠过绿色的草原
草原抽泣不已
突破金色的麦田
麦田无语哽咽
划过蓝色的海洋
海洋黯然神伤
你更加悲伤
你无比惆怅
你深情绝望
刹那间许
攻入一个又一个心灵
麻痹无数
梦魇也害怕的躲藏
纵使
我不明白也不理解你为何离开
纵使
我不确定也没有把握能否破解
无息的
跟随你后
安抚哭泣的草原
原来他是因为你的离开而悲伤
草原缺不了生死存亡
陪伴木讷的麦田
原来她是想念你的时光
轻拍落魄的海洋
海洋也需要死亡的循环往复
留住你
我想
愚人的谎言
草民的唾弃
本不该成为扰乱心智的武器
不是白让黑枯萎消亡
是黑让白栩栩生辉
不是生让死黯淡无光
是死让生五光十色
万物
少不了生
万物
更少不了死
即使
你仍旧迷茫
可种种早已没有关系
因为
我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