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13年中国气象灾害损失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第2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 本章归纳整合课件(人教版选修5)

第2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 本章归纳整合课件(人教版选修5)

防治措 施
加强警 报,做 好防寒 准备
营造防 护林, 退耕还 林还草
知识构建
专题整合
灾害
多发 地区
多发 季节
华北、 干旱 西北 冬春
地区
成因
长期无 降水或 降水异 常偏少
特点
防治措施
因地制宜,合 空土是世题经和定气壤突界,济社干缺出性影发会燥水的问响展安, ,理 构 生 干选 品 田 设林调,态旱择种水,,整改环多优,利营改农善境发良开设造进业农,地作展施防耕结业在区物农建护作
发生频率较高,洪峰较高、流量较大,历时较长;洪 水年际变化大于长江、珠江,小于黄河、海河、淮河、 辽河;流域内有哈尔滨、大庆等重要城市'所以洪灾 破坏损失严重
干流洪水主要来源于左岸诸支流,右岸支流洪水来量 较小;洪水年际变化大;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 积,部分河段成为“地上悬河”;下游地区人口、城 镇财产密集,分布有沈阳等众多城市,水灾损失严重
本章归纳整合
知识构建
专题整合
知识构建
致灾特点: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原 地因 域分异表现 成灾特点: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 城 农市 业人 灾口 情分 状布 况差异
中国的自然灾害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地域差异: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
海洋灾害带 东南沿海灾害带 东部灾害带 西北灾害带 青藏高原灾害带
知识构建
专题整合
江河 名称
主要特征
发生频率高,洪水强度大;年际变化大;破坏损失严 淮河 重;河湖行洪、蓄洪能力差,防洪、抗洪困难;经常
与长江中下游洪水并发
洪水主要来源于太行山和燕山地区的暴雨;洪水年际
变化大;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洪水含沙量高;下游湖
海河
泊萎缩,行洪调洪能力下降;下游地区人口、城镇、 财产密集,洪水直接威胁天津市。20世纪60年代以后,

气候特征和气象灾害

气候特征和气象灾害

青藏高原:高原高山气候
想一想:我国气候为什么复杂多样?
3、气候复杂多样
3、气候复杂多样
我国既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又有多种多 样的干湿地区,这是气候复杂多样的重要标志。
大 豆


油 菜 花
江 南


桂 林 地
区 水 田
西北地区的畜牧业


甘 肃 月 牙 泉
草 原 和 雪 山 美


2、雨热同期
夏季,我国除高原、高山外,高温期与多 雨期一致,水热配合好。
2、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使广
大北方地区都能种植棉花、水稻、玉米等喜
温作物。
降水过分集中在夏季,造成春旱、夏涝
现象严重;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多;
寒潮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台
请你评价中国气候的优越性与不利性
特征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冬季寒冷干燥,对农作 大陆性 物等生长不利;夏季暖 季风气 热多雨,对农作物等生 候显著 长十分有利
雨热 同期 气候复 杂多样
请你评价中国气候的优越性与不利性
特征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冬季寒冷干燥,对农作 大陆性 物等生长不利;夏季暖 季风气 热多雨,对农作物等生 候显著 长十分有利 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 雨热 一大优势,使广大北方 同期 地区都能种植棉花、水 稻、玉米等喜温作物 气候复 杂多样
不利影响
降水过分集中在夏季, 造成春旱、夏 涝现象严重;降水 的年际变化大,水 旱灾害多;寒潮带 来严寒、大风、霜 冻等恶劣天气,台 风造成水灾、风灾
雨热 同期 气候复 杂多样

汶川地震前后温江不同土层温度的变化特征

汶川地震前后温江不同土层温度的变化特征

汶川地震前后温江不同土层温度的变化特征陈志安;郑丽英;洪小鸥;张树金【摘要】运用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结合铂电阻地温传感器分别采集地震前后4年(2004~2012年)的土层温度,探讨汶川Ms 8.0级地震前后温江不同土层温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温度呈下降的趋势,且在0 cm时达最高;0、10、15、20 cm土层的5月份平均温度随着年份的增加,其温度总体上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2007年5月时达最高值;而40、80、320cm土层的5月份平均温度的年际变化相对较小.浅层(0 ~40 cm)地温的变化幅度较大,而深层地温(80 ~ 320 cm)的变化幅度较小;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浅层地温受地面天气现象的影响较大,而深层地温则受此影响较小,但其地温总体上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与太阳辐射的增强有关,且基本不受地震释放的热量影响.地震对不同土层的温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且随土层的加深,其影响逐渐降低,在0、5、10、15、20 cm的土层温度中,其作用尤为明显.地震对不同土层温度的影响集中体现在震后1~3d,而震前无明显的变化,这也是当前地震预警预报较低的原因之一.【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3(000)017【总页数】3页(P7614-7616)【关键词】汶川地震;土层温度;温江;年际变化特征【作者】陈志安;郑丽英;洪小鸥;张树金【作者单位】四川省温江区气象局,四川温江611130;四川省温江区气象局,四川温江611130;四川省温江区气象局,四川温江611130;四川省眉山市农业局,四川眉山62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2.32008年5月12日14 :28,发生在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31.0°N、103.4°E)Ms8.0 级的地震具有震级高、震源浅、破坏性强、波及面广、持续时间长及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等特点[1-3]。

震中最大烈度达XI度,超过8.7万人在这次地震中遇难、失踪,灾区面积达30万km2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万亿元[4]。

2013年4-10月我国主要暴雨天气过程简述

2013年4-10月我国主要暴雨天气过程简述

2013年4-10月我国主要暴雨天气过程简述张芳华;陈涛;徐珺;高辉【摘要】Based on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and operational synoptic charts, important heavy rain events in China occurred from April to Oc-tober in 2013 were selected by comparing them to the 30-year mean precipitation during 1981 to 2010. A survey of the synoptic condition, rainfall duration, rainfall area and accumulative amount of precipitation of these events is present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were 184 heavy rain days and 31 important heavy rain events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In June-July 2013, five regional heavy rainstorm events oc-curred in the Sichuan Basin. The maximal accumulative precipitation (731 mm) appeared at Dujiangyan station in the basin during 8th to 11th July. In 2013, there were above-normal numbers of landed typhoons, which brought frequent flood disasters to southern China. For example, caused by typhoon"Utor", the maximal daily precipitation of 552 mm appeared at Chaoyang station of Guangzhou province on 17th August in 2013. In July-August, precipitation in northern China was above normal. In northeastern China, frequent heavy rain events led to flash-flood events and caused huge losses in the region.%利用日降水资料(08-08时)和常规天气图资料,以1981-2010年30 a平均降水量为气候态,统计2013年4-10月我国主要暴雨天气过程,概述各主要暴雨过程的重要影响系统、出现时段、范围及累积降水量。

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分析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

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分析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

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分析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xx年第4期(总第64期) 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 URE No 141xxGeneral 1No 164【农民?农村?农业】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分析孙杭生, 徐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南京210044)摘要:我国是气象灾害的多发区, 气象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气象灾害的类型有:原生气象灾害、次生气象灾害和气象衍生灾害。

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干旱、洪涝、低温冷冻、灾害。

关键词:气候变化; 气候变暖; 气象灾害; :P 458 文献标志码:A :2) 203。

它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根据I PCC (, 过去50年发生的气候变化有90%以。

近百年来, 我国年平均气温增加015~018℃, 。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 历来就是气象灾害严重多发地区, 气候变暖。

在全国每年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中, 气象灾害占71%, 高居自然灾害首位。

据统计, 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田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 直接经济损失占G DP 总值的3%左右, 占G DP 增加值的10%以上。

一、气象灾害类型分析原生气象灾害通常就叫气象灾害, 是大气因子直接作用于受害体(人类的生命、财产等) 产生的灾害, 例如干旱、洪涝、低温冷冻害、寒潮、冰雹、台风、干热风、雷电、高温热害, 沙尘暴、以及大风、大雾等。

从词语学的意义讲, “次生”就是“再次生成”、“第二次生成”的意思。

次生气象灾害就是再次生成的灾害, 是大气因子作用于非气象因子而间接地对受害体造成的损害, 它与原生气象灾害具有某种共生共存的关系。

例如, 暴雨(气象因子) 作用于山坡(非气象因子) 而引发泥石流所谓“衍生”就是“嬗变生成”、“演变生成”的意思。

气象衍生灾害是由于原生、次生气象灾害的发生而嬗变生成的灾害, 从严格意义上讲, 灾害的属性已经发生异变, 之所以仍然包括在气象灾害中, 是因为气象因子是气象衍生灾害的成因和条件。

1993—2004年华东部分地区酸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1993—2004年华东部分地区酸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和 电导率 的时空 分 布 特 征 与变 化 , 并 初 步 分 析 了气 象 条 件 对 酸雨 的
p H值 和 电导 率 的影 响 , 以期 为相 关 部 门监 测或 控 制 酸雨 提供 一 些依
据, 这对有效 控制 酸雨 污染 、 减 少酸雨 带来 的损失 具有现 实意 义.
1 资 料 与 方 法
发生比例 , 即: 酸雨频率 =( 酸雨样品数/ 降水样 品数 ) ×1 0 0 %.
曲荣 垂_ z 乎学 报: 自 然 科学 版, 2 0 1 3 , 5 ( 2 ) : 1 2 0 — 1 2 6
J o u na r l o f Na n j i n g Un i v e r s i t y o f I n f o r ma t i o n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N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2 0 1 3, 5 ( 2 ) : 1 2 0 — 1 2 6
文章编号 : 1 6 7 4  ̄0 7 0 ( 2 0 1 3 ) 0 2 - 0 1 2 0 - 0 7
1 9 9 3  ̄2 0 0 4年 华 东部 分 地 区酸 雨 的 时空分布特征 及其 与气 象条件的关 系
张明明 杨 军 黄 志 勇 徐 静 馨
摘 要 分析 华 东地 区 1 5个 酸 雨 观 测 站 的
l 9 9 3 ~2 ( 】 0 4年 数 据 资 料 , 结果 显示 华 东 地 区的 酸 雨 灾 害 在 全 国 范 围 内 较 为 严 重, 其 中 以长 江 以南 的 浙 江 、 福 建 地 区 尤 为 突 出. 1 9 9 3 -2 0 0 4年 华 东 地 区 降 水 的 酸度 呈现 出 先 减 轻 后 加 重 的 趋 势 . 降 水 量是 影 响 华 东酸 雨 的 电 导 率 和 p H值 的 重要 因素. p H 值 季 节 变化 由高 到低 为 夏、 秋、 冬、 春, 酸 雨 频 率 随 季 节 的 变 化 不 显著. 对 同期 1 5个 观 测 站 的 电 导 率 变化 的 分析 显 示 , 1 2年 间华 东地 区 降 水 的 电 导 率 呈现 先 稳 定 后 变 幅 增 大 的 趋 势 , 降 水 酸度 和 电 导 率 的年 际 变化 存 在 显 著 的 正相 关 关 系. 应 当对 影 响 降 水 酸 度 和 电 导 率 的相 关 大 气成 分 加 强监 测 与 研 究 . 关键 词 华 东地 区; 时 空 分 布; p H值; 电 导 率; 气象条件 中 图分 类 号 P 4 0 1 文献 标 志码 A

1984—2014年平果县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特征分析

1984—2014年平果县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特征分析

1984—2014年平果县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特征分析作者:黄学忠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24期摘要使用平果县气象站1984—2014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总结近30年来该县的气候特征、气候变化规律及主要气象灾害,以期为当地的城市规划、经济建设和防灾减灾提供气象方面的依据。

关键词气候特征;气候变化规律;气象灾害;广西平果;1984—2014年中图分类号 P467;P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4-0205-02Analysis on Climate Change and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in Pingguo County from 1984 to 2014 HUANG Xue-zhong(Baise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Baise Guangxi 533000)Abstract Based on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of Pingguo County Meteorological Station from 1984 to 2014,the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climate change and mai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during recent 31 years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results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local urban planning,economic construction,and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Key words climate characteristics;climate change pattern;meteorological disasters;Pingguo Guangxi;1984-2014平果县坐落在广西西南部右江河畔,是我国大西南出海通道上的重镇,为滇、黔、桂三省区的交通要冲,桂西重要的商贸物资集散地,被誉为“南国铝都”。

中国雪灾评估研究综述

中国雪灾评估研究综述

是在雪灾发生过程中依据不完备信息快速及时地 对灾害范围、强度以及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价,分
析次生灾害的风险,这是开展抗灾救灾、灾害应 急指挥调度的基础。灾后的综合评估是指在雪灾 灾情稳定后,通过各种观测手段、实地核查统计
过确定评估指标体系,建立评估模型和方法,进 行损失核算,评价雪灾过程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等2方面的含义一J。灾害风险表达式较为普遍观 点是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的暴露与脆弱性等 三个因素的乘积∞。。据此,雪灾风险可认为是由 区域内积雪危险性、承灾体的暴露性和脆弱性等 三个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雪灾风险评估也应包
括这三个方面内容。风险评估是一种通过分析潜
研究较多,综合灾害风险分析是研究的热点,但 对单灾种雪灾的风险和灾情评估研究较少。大量 成果从灾害系统角度研究灾害危险性和脆弱性问
V01.28 No.4 Oct.2013
中国雪灾评估研究综述+

玮1,一,秦其明1,范一大2,杨思全2
(1.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871;2.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减灾和应急工程民政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24)
摘要:雪灾评估是灾害管理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系统阐述雪灾 风险评估、灾情评估的概念内涵和主要内容,总结中国雪灾评估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成果,评述了雪灾评估的代 表性技术手段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出现阶段在损失预评估、脆弱性评估、非牧区雪灾评估、灾害模拟评估、 遥感实物量评估等方面研究还很薄弱,存在评价标准不统一的问题。最后,展望雪灾评估的发展趋势,从加强 雪灾成灾机理与综合风险研究、发展多种雪灾评估方法的综合应用技术、完善雪灾评估标准等角度提出对策 建议。 关键词:雪灾;风险评估;灾情评估;中国 中图分类号:X43:¥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11x(2013)04—0152—0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第1期 2017年2月 气象与环境学报 

JOURNAL OF METEOROLOGY AND ENVIR0NMENT VO1.33 NO.1 

February 2017 

赵珊珊,高歌,黄大鹏,等.2004--2013年中国气象灾害损失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7,33(1):101—107. ZHAO Shah shan,GAO Ge,HUANG Da-peng,et a1.Characteristic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losses in China from 2004 to 2013[J] Journal of Meteorology and Environment,2017,33(1):101—107. 

2004--2013年中国气象灾害损失特征分析 

赵珊珊 , 高歌 , 黄大鹏 , 何文平 (1.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南京210044) 

摘要:利用2004--2013年中国气象灾害的灾情资料,采用无量纲化法和归一化法构建了气象灾害综合损失指数,对中国 各种气象灾害综合损失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3年除直接经济损失外,中国气象灾害造成的死亡人12、 受灾人12和农业受灾面积、绝收面积及直接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均呈减少的趋势。暴雨洪涝和干旱灾害是影响中 国最主要的气象灾害,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的死亡人口和直接经济损失最多,干旱灾害造成的农业受灾面积和受灾人口最多。暴 雨洪涝灾害在长江流域影响较重,干旱灾害在西南地区及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地区影响较重,中国东南沿海为台风灾害影响 严重的地区,局地强对流灾害严重影响华北和黄淮地区,低温冷冻害主要影响长江流域地区。中国中东部地区为气象灾害综合 损失严重的地区,其中四川、湖南及湖北地区气象灾害综合损失较重。 关键词:气象灾害损失;受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综合损失指数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503X.2017.01.014 

引言 受季风气候、地理位置和特定的地形地貌影响, 中国气象灾害种类繁多 ,主要的气象灾害包括暴 雨洪涝、干旱 j、低温冷冻 J、局地强对流_4 和台 风 等。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较严 重,1994--2013年气象灾害造成中国年平均死亡人 口为2037人,年平均直接经济损失为2982亿元 (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水平) J。气象灾害是对农 业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干旱、洪涝和低温冷冻灾害 对农业影响较严重,其中干旱灾害影响最严重 ; 2004--2013年中国台风灾害造成的年平均直接经济 损失约为448亿元(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占 气象灾害总损失的17.4% J。 目前关于中国气象灾害损失的研究较多,研究 主要采用统计方法分析气象灾害损失绝对值的时空 分布特征 ,“],利用相对值 和归一化 等方法研 究气象灾害损失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大多针对单 一气象灾害或气象灾害造成的单项损失进行分析, 对于多种气象灾害造成的综合损失研究较少。此 外,已有研究大多集中于气象灾害对全国造成损失 的分析,且气象灾害对农业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多,而 对各省(市、区)气象灾害的损失及气象灾害造成的 经济和人口损失的研究相对较少。在全球气候变暖 的背景下,中国气象灾害的强度、范围及频率等特征 发生了显著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气象 灾害的致灾因子、承灾体的暴露度和脆弱性均发生 了较大的变化 ,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发生了趋 势性变化 ’ 。因此,本文中采用中国各省(区、市) 主要气象灾害的灾情资料,分析2004--2013年中国 气象灾害的时间演变特征,建立全国和区域的主导 气象灾害类型,构建气象灾害综合损失指数揭示省 级尺度气象灾害综合损失的空间分布特征,全面分 析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人口和农业的综合影响,以 期为中国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本文中气象灾害灾情资料来源于2004--2013年 《中国气象灾害年鉴》 。《中国气象灾害年鉴》由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编,其中灾情数据来自 中国民政部联合多个相关部门会商的结果,具有较 高的可信度。灾情数据收集了中国大陆地区(不包 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各省(区、市)主要气象灾害损 失,主要包括暴雨洪涝、干旱、局地强对流、低温冷冻 (包含雪灾)和台风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农作 物受灾面积、绝收面积、死亡(含失踪)人口、受灾人 口等资料。中国气象灾害灾情资料的各项数据保持 

收稿日期:2016—01—04;修订日期:2016—04—21。 资助项目: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2CB955902)、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506015)和中国气象 局气候研究开放课题青年基金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赵珊珊,女,1979年生,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气候与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研究,E—mail:zhaoss@cma.gov.ca。 102 气象与环境学报 第33卷 了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完整性,可较客观的 反映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已应用于中国 气象灾害发生特征和变化趋势等方面的研究 ’…。 1.2研究方法 利用国家统计局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 。。中 1984--2013年全国变价和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 (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计算通货膨胀率。以 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为基础,计算2004--2013 年历年的不变价GDP,然后除以当年变价GDP,得到 各年相对于2005年的通货膨胀率。将历年的直接 经济损失乘以通货膨胀率即可得到以2005年居民 消费价格水平为基础的各年直接经济损失绝对值, 可用于不同年份之间的对比。此外,将当年直接经 济损失除以当年变价GDP可得到无量纲的经济损 失率,可反映直接经济损失相对值,此方法也常用于 不同年份之间直接经济损失的对比。 为了对比不同地区单种气象灾害的综合影响, 利用无量纲化法和归一化法定义了某地区单种气象 灾害的综合损失指数( ),公式为: = 式(1)中, 为某地区第 种气象灾害造成的第i类 灾害损失; …为全国各地区(省、区、市)第 种气象 灾害造成的第i类灾害损失的最大值;n为灾害损失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ll 2012 2013 年份 +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例; …一直接经济损失线性趋势; r ̄GDP L-k例的线性趋势 的种类。通过 与 一的比值对各类灾害损失进行 无量纲和归一化处理,然后进行平均,可得到该地区 第-『种气象灾害的综合损失指数。 对于某地区所有气象灾害总的综合损失指数,, 公式为: 

,= n ma (2) 

式(2)中,D 为某地区所有气象灾害造成的第i类灾 害损失;D 全国各地区所有气象灾害造成的第f类 灾害损失的最大值;n为灾害损失的种类。通过D 与D 的比值对各类损失进行无量纲和归一化处 理,然后进行平均,得到该地区所有气象灾害的综合 损失指数。本文选取直接经济损失、农业受灾面积 及受灾人口3类灾害损失进行分析,因此n=3。 

2结果分析 2.1气象灾害损失年际变化特征 2004--2013年中国气象灾害造成的年平均直接 经济损失达3055亿元,其中2010年气象灾害直接经 济损失最大,约为4000亿元,是气象灾害直接经济 损失最小2004年(1565亿元)的2.5倍;2004—2013 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例的平 均值为0.9%,其中2010年最大,为1.3%,2011 年最小,为0.6%(图1a);气象灾害造成的年平均死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 3 年份 +受灾人 +死亡人口: 受灾人口线性趋势;…一死亡人口线性趋势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l1 2012 201 3 年份 +受灾面积;+绝收面积: 

…一受灾面积线性趋势; 绝收面积线性趋势 

图1 2004--2013年中国气象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例(a)、受灾人口和 死亡人口数量(b)、农业受灾面积和绝收面积(C)年际变化 Fig.1 Annual variations of the direct economic losses and their percentage to GDP(a),numbers of affected population and deaths(b)and areas of affected-crop and crop failures(e)caused by the ineteorologieal disasters in China from 2O04 to 2013 第1期 赵珊珊等:2004--2013年中国气象灾害损失特征分析 103 亡人口为2485人,2010年气象灾害的死亡人口最 多,为5038人,是死亡人口最少2011年(1087人)的 4.2倍;气象灾害造成的年平均受灾人口约为40000 万人,2009年气象灾害受灾人口最多,约为48000万 人,比最小值的2012年(27428万人)多约20000万 人(图lb);气象灾害造成的年平均农业受灾面积为 380230 hm ,年平均绝收面积为41655 hm ,二者均 在2007年最多,分别是最少值(2012年)的2.0倍和 3.0倍(图1c)。可见,2010年是中国气象灾害影响 严重年,经济损失重,受灾人El和死亡人口也较多; 2012年为中国气象灾害影响偏轻年份,农业受灾面 积、绝收面积及受灾人口均为近10 a最少。 由2004--2013年中国气象灾害造成的各类损 失变化趋势可见(图1),除直接经济损失绝对值呈 显著增加外,直接经济损失率、死亡人口、受灾人口、 农业受灾面积和绝收面积均呈减少的趋势,其中农 业受灾面积和绝收面积减少趋势显著。 2.2主要气象灾害对比 通过分析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某类损失占所有 气象灾害该类总损失的百分比,可以反映造成该类 损失的主导气象灾害。由图2可见,2004—2013年 

._ .L. 

害影响最大,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死亡人数均为最多; 其次为干旱灾害,影响范围广,造成的经济损失较 重;局地强对流灾害造成的死亡人口也较多,仅次于 暴雨洪涝灾害;台风灾害造成的死亡人口和直接经 济损失均为第三多;低温冷冻灾害主要对农业生产 造成不利的影响。 为了反映中国不同区域的主导气象灾害,计算 全国31个省(区、市)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各类损失 占该地区所有气象灾害该类总损失的百分比。由 表1可见,2004--2013年华南地区以台风灾害损失 为主,台风灾害造成的各类损失占总损失的百分比 均较大;江南和江淮地区除浙江、上海地区受台风灾 害影响较重外,其他地区均受暴雨洪涝灾害影响较 重;江汉地区以暴雨洪涝灾害影响为主,干旱灾害的 影响次之;黄淮和华北地区暴雨洪涝灾害与干旱灾 害的影响相当,暴雨洪涝灾害主要造成直接经济损 失较多,干旱灾害造成的农业生产和人口受灾严重; 此外,局地强对流灾害对华北地区农业生产和人口 的影响也较重;东北地区以干旱灾害为主,各类损失 均较严重,暴雨洪涝灾害主要对直接经济损失造成 的影响较大;西北地区暴雨洪涝灾害对经济损失造 成的影响较大,农业生产和人口受干旱灾害影响严 重;西南地区干旱和暴雨洪涝灾害的影响相当,干旱 灾害主要影响农业生产和人口,暴雨洪涝灾害造成 的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口受灾较多。 2.3综合损失空间分布特征 2.3.1各种气象灾害综合损失 利用气象灾害综合损失指标,分别计算全国各 地区各种气象灾害的综合损失指数。由图3a可见, 2004--2013年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主要集中在 长江流域和黑龙江地区,其中四川地区损失最严重, 其次为湖南和湖北地区;2004--2013年四川地区暴 雨洪涝灾害造成的年平均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 元,湖南、江西和湖北地区洪涝灾害造成的年平均直 接经济损失超过50亿元;湖北地区洪涝灾害造成的 年平均农业受灾面积最大,为9346 hm ,黑龙江、湖 南、四川、安徽及山东地区洪涝灾害造成的年平均受 灾面积超过了6000 hm ;四川、湖南和湖北地区洪涝 灾害造成的年平均受灾人口均超过1000万人,安 徽、江西和重庆地区洪涝灾害造成的年平均受灾人 口超过了700万人。可见,四川、湖南和湖北地区暴 雨洪涝灾害造成的各类损失均较重;黑龙江和山东 地区农业生产受暴雨洪涝灾害影响较重;安徽地区 暴雨洪涝灾害造成农业和人口受灾较重。中国东南 沿海地区虽然年降水量丰沛,但暴雨洪涝灾害综合 损失相对较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