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的体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报道的体裁
新闻的体裁有两种:新闻报道和新 闻评论我们这里讲的新闻体裁,主 要是新闻报道的体裁,不包括新闻 评论。
新闻报道的体裁主要有消息、通讯、 新闻特写和新闻述评。这就是新闻 写作的十八般武艺,作为新闻工作 者应该学会运用这些文体。
一、消息
消息,历来是新闻报道的主要体裁,然而 一直到中国近代报刊诞生半个世纪以后, 它才从中国古典文学的母腹中脱胎而出, 正式成为一种独立于文学样式的报道体裁。
5.导语引入我国
五四运动以后,西方的新闻写作方法被介 绍到我国,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商报》、 《新闻报》北京的 《晨报》等开始运用导 语,30年代导语已被各地报纸普遍运用。 并且随着新闻信息的增加,出现了一些综 合性消息。
6.综合新闻的出现
30年代后期,随着新闻信息的增加,出现 了一些综合性消息。
这篇文章提出:
“可以用作通讯材料的,第一必须这事是某地 特殊的。第二必须是对一般人有兴味的,完全 干枯的公文式的报告,不能算作通讯。第三必 须是描写现状的,凡是叙述过去的事实,除非 是为了说明现状的起源,都不需要的。”
这篇文章还指出: “最重要的是深入社会底层,和各种人物
接触,实际体验生活,方能采取有价值的 通讯材料。”“文体必须力求简短,通常 每篇以二三千字为宜。” 这种写作方法的提出,对我们今天的通讯 写作,仍不无借鉴作用。
2.新闻六要素的出现
1862年9月6日,《上海新报》有一条关于太 平天国的消息:
克复嘉定前一日,已经官兵攻打一仗。次日西兵攻城约有二 点一刻,其城即破。英华众兵同时进城,城内发贼无多,杀 伤者不过二百余名。英军受伤十六名,阵亡一名,法兵受伤 四名,常胜军死亡受伤十二名。
这则消息新闻要素齐全,可谓已具消息写作的 雏形。
1.近代中文报刊的诞生
1815年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日统计 转》在马六甲问世,这是一份来华传教士 办的刊物,基本上不属于新闻信息的传递, 写作方式是中国古典文学的表达方式之一 的散文式文章。撰稿人梁兴,是一个排字 工。
随着商业报刊的创办,新闻信息开始受到 重视,如上海的《申报》、《新闻报》等 开始“招延访事”,聘任专职或特约记者, 写作模式也开有所突破。新闻的内容多是 有关战争、商情、灾害等的报道。
动态消息(新闻):以迅速简洁地报道新 近发生的事件、反映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新 的动态为基本特征的新闻。
一事一报,内容集中单一,简明扼要,时 效性强。
动态消息一般三五百字,具备新闻六要素。 其中的简讯几十个字,一般只交代新闻事 件的概况,不交代事情发生的过程和背景 情况。
综合消息:指的是对同一类事物或一事物 的多侧面归纳综合的报道。主要用于反映 动向、成就、问题等。
据复旦大学宁树藩教授考证,1870年,王 韬在国外游历时写下的《普法观战记》, 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通讯。
辛亥革命后,以黄远生的“北京通信”为 代表的政治通迅影响很大,正式奠定了通 讯这一文体的地位。
3.对通讯这一文体的理论研究
20世纪30年代,已经有人开始对通讯进行 理论上的研究,在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 刊》第八卷第四十期(1933年10月7日) 上发表了《怎样采写地方通讯》一文,比 较完整地提出了通讯写作的具体要求。
斟句酌,尽可能删去一切的空话和议论, 简洁朴实地直陈其事。这对后来的新闻写 作影响很大,各地报纸在新闻专电逐渐增 加的同时,叙述加议论的消息逐步下降。 议论和新闻分离日趋明显,符合现代新闻 写作要求的消息逐步上升。可以说,新闻 专电的出现,是我国消息这一体裁渐趋成 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随后的半个世纪里,消息基本上都是采用 一事一报的方式。而且是只讲“何事”不 讲“为何”。一条消息三言两语而已。
3.我国消息渐趋成熟
1881年12月,天津到上海的有线电报线路 铺设竣工,交付使用。时隔不到一个月, 《申报》就刊出了该报驻京记者经由天津 拍来的一份电报,内容是关于清廷查办一 名渎职官员的专电。此后,随着电讯事业 的发展,新闻专电逐渐多了起来。
4.一事一报的新闻特点 由于电报费用昂贵,记者对电讯的内容字
4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的报纸大量 运用综合性消息,并使其成为消息写作的 主要形式。以此来宣传党的方针路线和政 策,指导当时的实际工作。
一事一报的新闻,适合于快速传递新闻信 息,适合于报道突发事件。但在报道非事 件性新闻时就不如综合新闻来得顺手。
综合新闻,可以把许多有关事实综合起来 加以报道,便于用事实说话,有利于读者 了解新闻事实的概貌和真相。但时效性较 一事一报的新闻要差一些。
源自文库
4.人物通讯的出现
我国早期的通讯,以纪实通讯和旅游考察 通讯居多。偶尔也有一点人物通讯。
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报刊上出现了大量 的人物通讯和故事式通讯。因为解放区的 报刊读者是农村的干部群众和来自农村的 部队指战员,他们喜欢通俗而有人物、有 情节的报道形式。
鉴于上述情况,人们便让这两种报道形式 各取所长:一事一报的消息用于快速报道 的动态新闻(以突发事件为主)。综合新 闻,则用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全 方位反映客观事物的概貌。彼此相得益彰。
7.消息的特点 一事一报 时效性强 只讲何事 不讲为何 客观叙述 直陈其事 倒金字塔结构
8.消息种类
写作要求: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情况的 概括叙述,又要有个性特点的细节描述。 综合要有明确的意图。尽可能“用事实说 话”,避免空泛的议论。
二、通讯
通讯是中国的土特产,它是我国土生土长 的一种新闻形式,西方类似的新闻一般叫 特稿。
1.最早的通讯叫“通信”
在我们还没有电讯事业之前,记者或通讯 员要向报社传递外埠新闻,一般都是采用 书信传递的方式,因此这一类报道最初被 称之为“某地通信”或“某国通信”。
有了电讯事业之后,由于电报费用昂贵, 电讯稿件一般都是三言两语,往往是语焉 不详,因此外地的记者或通讯员在拍完电 报之后,再写信详细叙述事件的始末。通 过邮政寄达报社,报社就冠以“通信”之 名。久而久之就发展成一种独立的新闻体 裁了。20世纪20年代通信被正名为通讯, 沿用至今。
2.近代的通讯作品及其地位的确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