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鲳鱼生态系育苗技术手册及病害防治
养殖鲳鱼的环境要求与管理方法

养殖鲳鱼的环境要求与管理方法养殖鲳鱼是一项需要注意环境要求与合理管理的工作。
本文将为您介绍养殖鲳鱼的环境要求和管理方法,以帮助您更好地进行鲳鱼养殖。
一、水质要求养殖鲳鱼需要清洁、稳定的水质环境。
水质的温度适宜范围一般在20-26摄氏度,PH值在7.5-8.5之间,溶解氧含量要保持在5-8毫克/升,氨氮含量要控制在0.3毫克/升以下,硝酸盐含量低于20毫克/升,硫化氢含量要小于0.02毫克/升。
为了保持水质的稳定,可以在养殖池中安装水质监测仪器,及时调节水质参数。
二、养殖池的选择与设计选择合适的养殖池是养殖鲳鱼的关键。
养殖池应该具备一定的深度和面积,以保证鲳鱼有足够的游动空间。
养殖池的底部应铺设适宜的底质,如沙子或石子,以供鲳鱼觅食和休息。
另外,养殖池应具备良好的水循环系统和过滤设备,以保持水质清洁。
三、饲料供给与管理养殖鲳鱼的饲料应该均衡、营养丰富。
常用的饲料有浮游生物、小型水生动物、灌肠制剂等。
饲料应根据鱼群的体重和数量合理配给,避免浪费和过度投喂。
定期检查鱼群的进食情况,确保饲料供给的充足与合理。
四、疾病防控与日常管理养殖鲳鱼过程中需要加强疾病的防控工作。
定期检查鱼群的健康状况,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隔离治疗、药浴、疫苗接种等。
此外,日常管理工作也非常重要,保持养殖环境的整洁,定期换水和清除死亡鱼体,维护养殖设施的正常运行。
五、活体需求与养殖密度控制养殖鲳鱼要保持适当的活体需求与养殖密度控制。
养殖密度过高容易引起水质恶化和疾病传播,应按照鱼体大小和生长速度合理控制养殖密度。
同时,注意观察鲳鱼的行为和生长情况,酌情调整饲养密度,以确保鱼群健康生长。
六、控制光照与温度光照和温度对鲳鱼的生长和繁殖有重要影响。
适当的光照可以促进鲳鱼摄食和新陈代谢,保持养殖池内正常的生态环境。
光照时间一般为12小时,可以通过光照设备进行调节。
温度的控制要根据季节的变化和鲳鱼的生理需求,采取相应的保温或降温措施,避免极端温度对鲳鱼的不良影响。
金鲳鱼鱼种网箱培育技术

养殖与饲料2018年第3期摘要本文主要从金鲳鱼网箱鱼种培育的海区选择、网箱设置与规格、鱼种放养、饵料投喂、日常管理、培育结果等方面介绍金鲳鱼鱼种网箱培育技术,经过5个月的精心培育管理,共投喂杂鱼1400kg ,鱼种培育成活率90%,饵料系数2.94。
关键词金鲳;鱼种;网箱培育金鲳鱼鱼种网箱培育技术陆波潘元潮江苏省连云港市海洋与渔业发展促进中心,江苏连云港222001收稿日期:2017-12-25基金项目:江苏省水产三新工程项目(DY2012-4)陆波,男,1971年生,高工。
金鲳鱼学名卵形鲳鯵(),地方名金鲳,在我国分布于黄渤海、东海、南海。
金鲳鱼耐低温能力不强,适温范围为16~36℃,最适生长水温22~28℃,水温降至16℃以下时停止摄食,10℃以下死亡,在9~10℃的水温下可短时间正常生活;金鲳鱼在咸淡水中都可生活,对盐度适应性广,在盐度2~45的海水中均能生存,最适盐度在2~23,建议盐度一般不低于12,而盐度太高则会出现生长缓慢,pH 值的适应范围为7.8~9.0。
2014年《江苏海州湾近海海域渔业资源科技综合开发与示范推广》项目组的科技人员经过考察,决定在海州湾海域开展金鲳鱼鱼种网箱培育试验,现把试验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1海区选择与网箱设置养殖海区选择在连云港市赣榆区柘汪网箱养殖海区内,海区风浪较小,水体交换充分,海域水温与盐度适合,夏季水温稍高,达26~30℃,盐度全年在18~33之间变化;海水pH 值7.8~8.6,变化幅度小。
底质为泥质或泥沙质,低潮位水深6m 以上,透明度在40~110cm ,溶解氧丰富,潮流通畅,流向平直而稳定。
养殖区周围无化工、生活等污水排放,适合金鲳鱼鱼种网箱培育。
金鲳鱼鱼种培育阶段采用的网箱为鱼排式网箱,网箱规格为5m ×5m ×3.5m (网箱的深度为3.5m ),网箱底距离海底在最低潮位时以1.5~2.0m 为宜,网衣材料采用质地比较软的聚乙烯无结节网。
金鳟鱼养殖技术

金鳟鱼养殖技术简介金鳟鱼属于淡水鱼类,是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质食用鱼种,现已成为淡水养殖业中的重要品种之一。
金鳟鱼的生长适温为18-26℃,生长迅速,繁殖能力强,食性适中,易于人工养殖。
本文将介绍金鳟鱼的养殖技术,包括基本条件、水质管理、饲料管理、疾病防治等方面。
基本条件池塘选择选址要选择平整、通风良好、日照充足、有适量水源、土质疏松等性质的场地,水质清洁、无毒物质,无其他养殖池塘的废水污染。
基地四周无工厂或化肥厂等产生污染的场所,空气清新,避免骚扰和噪音污染。
池塘建设在选好的、可以上盐碱地的场地上建立养殖池塘,平均深度0.7-1.0米,面积要根据养殖规模确定。
建造时需要根据当地气候预测进行调整:热地高冷地浅、冷地深或是采用多年生草根来保护土体等方法。
另外还需要配置雨水或地下水,并配备水塘底部排水系统,防止因池底漏水而造成底泥变多的问题。
水质管理金鳟鱼对水质的要求较高,因此对池塘中水质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繁殖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以下管理工作:浸泡处理在施放鱼卵、种苗等前,需要进行浸泡处理。
首先清洗池塘表层水后加入AQUABAC 360水体处理剂,每立方水体消耗0.5千克,直至将塘底泥浮现,接着更换新水,直到水质稳定后再行放养。
检测水质检测水质包括:池塘水温、pH值、溶解氧、电导度、亚硝酸盐等化学指标的测量。
在检测到水质异常时,需要及时进行水体处理。
加氧金鳟鱼需要良好的氧气供应,所以需要通过人工加氧来提高水中溶氧量。
一般采用曝气、风扇曝气和螺旋桨推进式等。
换水换水主要是为了提高水质和降低氨氮等有害物质的含量,一般建议2-3天换一次水。
人工换水时应该缓慢才能减轻对鱼类的影响。
饲料管理正确饲喂金鳟鱼是保证其正常生长的重要保证。
饲喂方法一般情况下采用每日定时投饲喂,采用水面或水下投喂均可。
宜按鱼的食欲多少进行饲喂,同时要防止过度喂食,做到适度饵料,防止饵料残留导致质量下降及水质受影响。
鱼苗种植初期需较少投喂,每日2-3次即可,每次投喂不要过多,可逐渐增加投喂量和投喂次数。
金鲳鱼网箱养殖技术

金鲳鱼网箱养殖技术作者:暂无来源:《农家之友》 2016年第2期金鲳鱼学名卵形鲳鯵(Trachitusovatus),地方名称黄腊鲳、金鲳、红三、鲳鯵等,属硬骨鱼纲,鲈形目,鯵科,鲳鯵属。
分布于印度洋、印度尼西亚、澳洲、日本、美洲的热带及温带的大西洋海岸及我国黄渤海、东海、南海。
金鲳鱼属于暖水性中上层洄游鱼类,一般不结成大群,体型较大,2 月份可见幼鱼在河口海湾栖息,成鱼时向外海深水移动。
肉食性,以小型动物、浮游生物、甲壳类为主要饵料。
春夏季由外海游向近海,冬季又游到外海深水区。
大的个体有5~10 公斤。
金鲳鱼食量大,消化快,生长速度很快,养殖半年体重可达0.5公斤左右。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饲食后停留不长的时间,若再投喂其爱吃的食物,仍然凶猛争抢。
根据金鲳鱼生长速度非常快的特点,选择在金鲳鱼生长最快的6、7、8 月份加大投饵量,可使其迅速生长,尽快达到上市规格,体重0.4公斤左右的,市场均价基本在40~44 元/ 公斤,养殖前景广阔。
金鲳鱼耐低温的能力不强,适温范围为16~36℃,最适生长水温22~28℃,水温降至16℃以下时,停止摄食,14℃以下会死亡,在9~10℃的水温下可短时间正常生活;金鲳鱼在咸淡水中都可生活,对盐度适应性广,在2‰ ~45‰的海水中均能生存,适应盐度在2‰ ~23‰,建议盐度一般不低于12‰,而盐度太高则会出现生长缓慢。
pH的适应范围为7.6~9.6。
网箱养殖(深海网箱养殖和近海网箱养殖)海区的选择:选择在有一定挡风屏障或风浪相对较小的水域,或水流畅通、水体交换充分、不受内港淡水和污染源影响、水质清爽、水质环境相对稳定的海区。
水深一般要求在10~15 米(指落潮后),深水网箱可以设置在水深20 米以上的海区,一般要保证在最低潮时,网箱底到海底的距离至少应在2 米以上。
为保证养殖的成功,养殖海区的水质应满足以下条件:盐度20‰ ~30‰,水温18~32℃、酸碱度7~9,透明度8~15 米、溶解氧5 毫克/ 升以上。
水产养殖病害生态防控技术

养 殖 动 物 的 体 质差 . 抗应激能力下降 , 极 易 引发
养 殖动 物 疾病 的大 量暴 发 。在 养 殖过 程 中 , 病 害 发 生后 使 用 药物 控 制不 但 导致 养 殖成 本 的上 升 , 而 且还 导致 品质 的下 降 。随着 生活 水平 的不 断提 高 。广 大 消 费者 对 质量 安全 的要求 日益 强 烈 , 对 水 产 品 质量 也提 出 了更 高 的 要求 。因此 , 实施 生
2 0 1 4 年第4 期
江 西 饲 料
水产 养 病窖姿态防 栏技术
成 南 ・ 唐 玉华
| | _l l | l l ( 1 . 江苏省金湖县滩涂开发公司;2 . 江苏省金湖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2 1 1 6 0 0 )
摘
要: 文章 从 生 态防控 的原 理 出发 , 结合 清池 消毒 , 苗种 消毒 , 科 学施肥 , 应激 管理 , 增氧 管 理和
殖 动 物疾 病 的病 因来 说 , 可 分 为病 原 性疾 病 ( 病
毒病 、 细菌病 、 寄生 虫 病 ) 和 非 病原 性 疾病 ( 营养 性疾病 、 应 激性 疾病 ) 。 生态 防控 中的 “ 防” 字, 是 指 预 防上 述 三个 生 态 位失 去 其应 有 的功 能 与作 用 . 预性 疾 病 的发
生 态防控 中 的“ 控” 字, 是 指 采用 针 对 性 药物 或疫 苗 对 危 害 养殖 动 物 健 康 的病 原 生 物 进 行 有 效 的控制 , 防止 病原性 疾 病 的发生 近年 来 , 非病 原 性疾 病 已渐 渐成 为 水 产养 殖 病 害 防控 中的一 个非 常 突出 的问题 。现 以细 菌性 出血 病 为例 , 从药物防控角度而言 , 通 常 做 法 是 定 期 内服 恩 诺 沙 星 或 外 泼 强 氯 精 等 消 毒 剂 来 预 防, 而从生态防控角度而言 , 药 物 本 身 就 是 个 应
金鳟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金鳟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金鳟是一种大型淡水鱼类,因其白银般的鳞片和可口的肉质而备受喜爱。
本文将介绍金鳟的养殖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选址、场地准备、品种选择、水质管理、饲料供应、疾病防控等。
希望本文能为有意投身金鳟养殖业的人士提供有用的指导和帮助。
正文:一、选址与场地准备金鳟的养殖最好选择环境优美、水质清洁的地方。
选择场地时应考虑水源情况、土质、日照条件等。
水源应保持常年不断流,水质清澈无污染。
土质以酸性沙土或粉黄土较好,一定要避免有毒物质的存在。
日照时间要充足,可以有效促进鳟鱼的生长和胚胎发育。
场地准备时,需要做好泥沙的清理和坡度的修正工作。
清除泥沙可以防止水污染和病菌聚集,但同时也要小心保护场地的自然植被。
坡度修正是为了让水流顺利,避免积水或塌方。
二、品种选择与源头保障金鳟的品种选择很重要,一般选择生长快、适应性强、抗病能力高的品种。
通常可选择有较高市场需求的优质品种,如杂交金鳟、日本金鳟等。
购买金鳟鱼苗时,需要到正规的养殖基地购买,确保质量可靠,避免疾病和不良品质的风险。
三、水质管理与饲料供应金鳟对水质要求较高,水温通常在18℃-25℃为宜。
水温过低会影响食欲和生长速度,水温过高则容易导致鱼群发病。
定期检测水质,控制溶氧量、氨氮和PH值等指标在理想范围内。
需要注意的是不可不经净化的水源直接引入养殖池中,要经过去杂、除氯等处理。
金鳟的饲料以颗粒饲料为主,可以使用人工配制的全价饲料,也可以根据养殖阶段的需要,增减配方中的蛋白质、能量和营养成分。
投喂时要注意合理计量,防止饵料过多导致水质变差和浪费。
四、疾病防控与种苗购买金鳟养殖中常见的疾病有寄生虫感染、细菌感染等。
预防病害的最好办法是确保基础设施的清洁卫生,室内装修最好选择耐腐蚀材料,定期对池塘进行维护和消毒。
购买金鳟苗时要注意选择健康的个体,养殖基地有合格的种苗检疫及相关抗病措施,以确保种苗的健康状态。
总结:金鳟养殖是一门需要细心和专业知识的事业,只有掌握了适宜的养殖方法和必要的注意事项,才能使金鳟养殖取得良好的产出。
金鲳鱼的网箱养殖技术

金鲳鱼的网箱养殖技术金鲳鱼别称卵形鲳鯵、黄腊鲳、金鲳、黄腊鲳等,为南方沿海名贵海产经济鱼类之一,我国台湾、海南人工已育苗成功,人工养殖主要有网箱养殖和池塘养殖两种模式,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金鲳鱼的网箱养殖技术,希望能帮到你。
金鲳鱼的网箱养殖技术1、海区选择养殖金鲳鱼的网箱应该选择在有一定挡风屏障或风浪相对较小,水流畅通、水体交换充分、不受内港淡水和污染源的影响,水质清爽,水质环境相对稳定的海区。
水深一般要求在10~15米(指落潮后),如果为深水网箱,可以设置在水深20米以上的海区,一般要保证在最低潮时,网箱底到海底的距离至少应在2米以上。
为保证养殖的成功,养殖海区的水质应满足以下条件盐度20~30‰、水温18~32℃、酸碱度7~9、透明度8~15米、溶解氧5毫克/升以上。
2、网箱准备养殖金鲳鱼的网箱一般由聚乙烯材料制成的网线编结而成,网目为2.5~3.0厘米,网箱规格可以根据鱼苗的大小及实际情况调整,从3×3×4米到4×4×4米不等。
随着深海网箱的普及应用,实践证明金鲳鱼也适用于此类网箱养殖。
所以在深海区,则可以使用直径达20米以上由高强度聚乙烯(PE)制成的深水网箱进行养殖。
根据网箱大小以及潮流和风浪的不同情况,可以单个网箱单点固定,或多个网箱组成网排,多个网箱组成的网排应保持适宜的间距,一般要求在3米以上,以保障水流的畅通。
3、鱼种放养金鲳放苗时间在每年的4~5月份,放养规格为2~3厘米,当水温回升并稳定在18℃以上时,即为鱼种的适宜投放时间。
金鲳鱼的放养密度应根据海区水质环境条件、养殖技术和日常管理水平、饵料来源情况及产量和规格要求指标等情况来灵活掌握。
一般来说,如果要早日收获,体长10厘米左右的鱼苗,可放为40~50尾/立方米水体,如果不急于收获,可适当加大养殖密度。
鱼苗放养前要进行消毒,杀灭病原菌及寄生虫,放养后要加强鱼苗早期的营养,壮苗,增强抗应激能力。
鲳鱼的饲养管理方法.doc

鲳鱼的饲养管理方法鲳鱼的饲养管理方法鲳鱼体短而高,极侧扁,略呈菱形。
头较小,吻圆,口小,牙细。
成鱼腹鳍消失。
尾鳍分叉颇深,下叶较长。
体银白色,上部微呈青灰色。
以甲壳类等动物为食。
鲳鱼是热带和亚热带的食用和欣赏兼备的大型鱼类。
下面,为大家分享鲳鱼的饲养管理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选择淡水白鲳越冬的池塘,必须是能保持水深1.5米以上,最低水温(1月份)能保持12℃以上,面积1000-2000平方米,水源方便,阳光充足,能避北风的场地最好。
普通池塘(指无温泉水的塘),淡水白鲳越冬都必需搭置防寒棚。
大多数养殖户都用小镀锌管加角铁焊制成半月形状,固定在塘堤上;然后,在架子上覆盖尼龙薄膜。
搭置位置一般在池塘的南北向靠近北面,棚面积约占全塘的1/2或2/3。
也可利用稻草或杂草夹成100×130厘米为一块的草苫,然后,在塘的'北面将草苫覆盖于鱼塘水面。
草苫前端离水面70厘米,后端贴近水面。
在防寒棚下面投放一些稻草。
这样,当寒潮袭击时,鱼苗可群集乱草丛中取暖。
有些农户用水浮莲放养在池塘的1/2或1/3处,用竹杆隔离,不要让其全池任意生长。
上述措施之一主要是防止雨雪天,冰雹或雪花直接落入鱼塘中,惊动鱼群,使之受伤。
当然,有温泉水的池塘就不必搭置防寒棚,淡水白鲳都可平安越冬。
淡水白鲳越冬期间(即11月下旬到次年2月下旬),饲养管理到位与否,直接影响到春片的成活率和整体经济效益。
所以,管理应注意:1.饲料投喂。
当水温在20℃以上时,饲料的日投喂量应把握在鱼体重的4%-5%,分上下午投喂;一般用花生肉麸或含粗蛋白30%以上的饲料,浸泡后使用。
当水温在15-20℃左右时,每日投饲量占鱼体重的2%-3%,下午投喂即可。
水温低于15℃不必投饲。
饲料应投喂在防寒棚内固定的位置上,定时、定位、定质、定量投放。
2.水质管理。
由于冬季气温低,池塘中的新陈代谢缓慢,所以,池水易变清,往往透明度大于30厘米。
此时,池塘中应适当投放些经发酵后的鸡粪或猪粪,使其水质变成“绿、嫩、爽”;透明度在20厘米左右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鲳鱼生态系育苗技术手册及病害防治
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Linnaeus)俗称金鲳、黄腊鲳、黄腊鲹、短鳍鲳鲹、红三、红沙等,属鲈形目Perciforms、鲹科Carangidae、鲳鲹亚科Trachinotinae鲳鲹属Trachinotus,暖水性中上层肉食性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印度尼西亚、澳洲、日本、美洲的热带及温带的大西洋海岸及中的黄海、渤海、东海、南海。
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沿海均有一定的资源量。
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人工养殖5个月可达500g左右,大的个体有5-10kg,肉细嫩,味鲜美,为理想的名贵海水养殖品种。
2013年至2015年培育出3cm以上卵形鲳鲹苗1024.2万苗,达到规格化水平。
现将生态系育苗技术总结如下。
一、育苗材料
1、育苗设施
3m×3m×1.3m或3m ×4m×1.3m的布篓(彩条布)。
育苗土池应该选择周边无污染源、水质稳定,面积为2000-4000m2,水位能保持1.5m以上,底质为半泥沙或砂质。
育苗土池总面积40亩。
饵料池:面积为育苗面积的30%的土池,专门培育轮虫、桡足类、枝角类等饵料生物,作为育苗土池的补充饵料。
2、受精卵来源
受精卵购于海南,分8批空运至湛江。
二、育苗方法
1、清池肥水:用生石灰、茶籽饼、敌杀死等药物彻底清塘,施肥培养肥水,一般清池10-15天后放卵,在仔鱼下塘前2—3天培育水中浮游生物。
2、基础饵料的培养:在放苗前5d左右,进水20—30cm,用漂白粉5×10-6全池泼洒消毒2d后进水,进水时用100目筛绢网袋过滤,以滤去过大的饵料生物和敌害生物。
进水水位达到150cm时为止,然后接种轮虫,使水体中轮虫密度达到1个/cm 左右,并用鳗鱼粉或豆浆培育轮虫和其他浮游生物饵料。
有条件的地方可接种海水小球藻或其他录藻类,当池水呈绿色时,接入轮虫种,待水中轮虫密度达到1个/mL以上。
3、仔鱼的放养:将受精卵置于准备好的鱼苗培育池塘中的彩条布水槽中直接孵化,鱼卵孵化期间保持微充气,在仔鱼开口后5个小时(下午5点到早上9点比较好),把仔鱼由孵化
水槽中直接放入培育池,放养密度为15-20万/亩。
4、日常管理:仔鱼入池后需经常观察检查池塘中的饲料生物,饵料不足时应及时从饵料培养池捞取轮虫、桡足类和蒙古裸腹溞等饵料,主要以桡足类和轮虫为主。
随着仔鱼日龄的增加逐渐增加桡足类和枝角类的投喂量,而轮虫的投喂则随着仔鱼的日龄的增加而减少。
枝角类、桡足类不足时应及时孵化丰年虫幼体投喂。
12日龄后,除投喂桡足类外,还投喂微细颗粒饲料(香鱼配合饲料开口料)。
投喂方法:前3d沿池边全池泼洒,以后在固定饵料台投喂,投饵时宜少量多次,慢投,让其在水面上漂浮片刻后继续缓慢下沉,方便鱼苗适时摄食。
育苗前20d为静水培充,只添水不换水,20d开始换水,并根据鱼苗的生长情况逐渐增加换水量,换水量从早期的5%逐渐提高到10%。
同时仔鱼下池前期还应通过施肥等方法来控制水体的透明度。
育苗水体的透明度控制在40-80cm,水温25-30℃,盐度28-33‰,pH8.0-8.4,溶解氧5mg/L以上、氨态氮含量控制在0.12mg/L以下,中、后期在夜间至早上开启1-2台1500W水车式增氧机。
每天早中晚各一次,观察水色,定期检测。
观察池塘中浮游生物的种类、数量的变化,鱼苗的生长、活动、摄食等情况,以便安排次日的投饵、换水和防病工作。
一般经25-30天的精心培育,大部分鱼苗体长达到2.5厘米左右即可出池,同时随着鱼苗的生长随时进行调整分疏鱼苗。
三、生态系人工育苗饵料系列
卵形鲳鲹土池生态人工育苗过程中只要生物饵料充足,人工配合饲料驯化及时,日常工作管理好,育苗成活率会很高。
卵形鲳鲹土池生态人工育苗的饵料系列见表1。
表1 各日龄的卵形鲳鲹投喂的饵料
四、结果
2013年至2015年,共购受精卵30kg,平均受精率98%,平均孵化率90%,平均成活率38.7%,总出苗1024.2万(鱼苗规格3cm以上)。
五、病害防治
卵形鲳鲹在育苗期间,其发生病害有胃肠性疾病、细菌性的烂皮病和寄生虫性病害,其中寄生虫性病害比较流行,目前闽、粤养殖区普遍发生隐鞭虫(Cryptobia spp.)病(俗称白斑病)、淀粉卵鞭虫(Amyloodinium ocellatum)病(俗称白点病)、海水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arinus)病等寄生虫疾病,感染的病鱼不摄食,上浮水面,4-5d后病鱼全部死亡。
土池高密度生态育苗会经常发生病害,因此在育苗过程中,在加强水质和饵料饲养管理的同时,应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开展病害防治工作。
1、预防
防止病害发生的根本方法是提倡生态养殖法,保持水质不受污染,饵料新鲜,杜绝病源侵入。
①胃肠性疾病:饵料要新鲜,投饵适量,为防止胃肠性疾病发生,每星期在lOkg饵料中可以加入1g的大蒜素,投喂1-2次。
②每个月两次用1×10-6漂白粉或0.8×10-6硫酸铜消毒2-3h(要降低池水水位),并及时换新鲜海水,可杀灭寄生虫。
2、治疗
(1)胃肠性疾病:因摄食不新鲜饵料或水质恶化,受污染等引起,在疾病发生时勤换水改善水质,且在饵料中每l0kg加入大蒜素1g投喂。
(2)细菌性烂皮病:因受伤及水质恶化中寄生虫病严重发生引起,可用0.2-0.5×10-6的聚维酮碘药液浸泡12h,连续2-3次,直到病愈为止。
(3)寄生虫性病害:①可用0.8×10-6的硫酸铜+0.2×10-6的硫酸亚铁,全池泼洒,消毒4-5h 后换水,连续消毒2-3次,小苗用药量为0.5×10-6硫酸铜+0.2×10-6硫酸亚铁,消毒1-2h 后换水,连续消毒2-3次.②成鱼用50—100×10-6醛消毒4-5h,鱼苗用50×10-6甲醛消毒1-2h,连续2次。
如在网箱养殖可用淡水加上述药物消毒30min,连续2-3次.室内蓄养的亲鱼在连续消毒2-3次后,最好移到水流畅通的海上网箱,病症容易消失。
六、讨论
1、采用大土池育苗
土池面积一般为3亩-5亩,水体大,经肥水后的池塘水体环境稳定,有利于鱼苗的生长。
且培育出的鱼苗生长快,体质健壮,活动能力强,鱼苗质量接近自然海区捕获的鱼苗。
土池中的淤泥有利于各种微生物的生长,既是水体中基础饵料生物的食物,又是幼小的鱼苗的补充饵料,减少了饲料的投喂量,节约了饲料成本和大量换水的成本,且微生物的生长又有利于各种残留物、排泄物的分解,改善了养殖水体的环境。
另外,土池育苗具有设施简单,育苗成本低,技术操作简便,易于推广等优点。
2、生态系育苗技术重点应掌握以下5个技术点
A 基础饵料生物的培养:轮虫的密度始终保持在4个/cm3以上,在充足饵料生物的基础上,仔鱼才能生长迅速,个体均匀,体质强壮。
B 水质控制:不要施肥过度,以免败坏水质,施肥时尽量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水清时多施肥,水的透明度不高时少施肥或不施肥。
如果仔鱼密度高,池中可增设气管,加大供氧量.仔鱼全长0.5cm以上时可启用水车式增氧机增氧。
C 适时驯饵:仔鱼全长长到0.8cm时可开始驯饵,增加投喂粉状人工配合饲料,并随着生长逐渐加大比例,到全长1—1.2cm时完全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同时加大换水量,保持水质良好。
配合饲料的投喂量以鱼苗摄食至腹部鼓胀为度。
投饵时少量多次。
D 安排专人专管:每口池塘派专人负责,及时处理生产中问题。
每天巡池4次(早上、中午、下午和晚上),主要观察池塘中的饵料、溶解氧、病害等。
特别是做好夜间巡塘工作,注意观察仔鱼饱食情况,更要注意增氧设备的运转情况,防止缺氧事故的发生。
E 鱼苗长至3厘米应及时出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