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第一次作业答案
地域文化平时作业答案

地域文化第一次平时作业一、填空题1. 巴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古代巴地萌发的、经过漫长历史演进的逐渐形成、发展、丰富的、独具特色的一种地域文化。
2. 巴文化是巴渝文化的源头,随着历史的演进,文明的发展,在秦汉时期,巴渝文化逐渐形成,呈现出范围更广泛、内涵更丰富的特征。
3. 巴渝的称呼不同于巴蜀的是,最初它不是指两个国家,仅仅是巴渝舞的代称,后来泛指以重庆为中心的巴国广大地区。
4. 根据考古学的成果可知,早在200多万年,三峡地区的巫山一带,便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
5.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巫山县龙骨坡就发掘出距今200万年的被称为巫山猿人的古人类化石“直立人巫山亚种”。
6.上世纪中后期考古工作者曾在丰都发掘出距今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还在铜梁、江津、合川、大渡口等区县境内发现了 2万年年以前的旧石器。
7. 源于巴县(今重庆九龙坡区铜罐驿)冬笋坝文化,其中最具特征的是船棺葬具。
8.上世纪70年代发掘出的涪陵小田溪上古巴王陵墓,有14件一套的错金编钟、虎纽錞于、铜钲等乐器9. 《山海经》称巴人是伏羲氏的后裔,从它记述的“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可以推知早期巴人栖息、生活在巫山山脉一带,后来曾向东发展,形成了较大的部落群,再后又向西迁徙,进入四川盆地东部。
10.一位姓巴,名务相的巴人酋长与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竞争部落之长,通过投剑、泛舟于水两件事情令人信服地当上了部落首领,大家推为廪君。
11. 后世多以的盘瓠之后、板楯蛮、廪君蛮后裔为巴人先民的三支主源。
12.巴渝歌发展为《竹枝词》,又经过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改造和身体力行的创作,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
13.今日之重庆,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地域广阔,人口众多。
其东西长约470 公里,南北长约450 公里,总面积达8。
2 万平方公里。
14. 巴渝文化精神卓然瞩目,特色鲜明,其实质之一,便是它的多元性与丰富性。
15. 1937 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
国开地域文化作业1试题及答案

国开地域文化作业1试题及答案试题1.中国地理位置、边界特征以及主要地理区划有哪些?2.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请简要介绍一下黄河的地理特征和重要意义。
3.中国的地理环境对其历史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请简要分析中国地理环境对历史文化的塑造作用。
4.请简述北京的地理特征以及其历史文化底蕴。
5.请选择中国一个省份,简要介绍该省份的地理特征、主要人文景观和特色文化。
答案1.中国地理位置广泛,位于东亚,东临太平洋,邻近韩国、朝鲜、日本等国家。
其边界特征主要包括:北部以高山和河流为界线,与俄罗斯、蒙古国相邻;南部以山脉和河流为界线,与越南、老挝、缅甸、印度、不丹和尼泊尔等国接壤;东部以黄海、东海和台湾海峡为界线,与韩国、日本、菲律宾等国相望;西部以高山和河流为界线,与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印度等国接壤。
中国的主要地理区划有: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东南地区和华南地区。
2.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有“中国的母亲河”之称。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向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区,最后注入渤海。
黄河具有以下地理特征:一是河水泥沙丰富,因此也有“黄土水”之称;二是黄河上游多峡谷,中下游多平原;三是黄河流域有丰富的鱼类资源和灌溉条件。
黄河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支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二是黄河流域土壤肥沃,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三是黄河上游的黄河壶口瀑布是中国著名的瀑布景点,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旅游价值。
3.中国的地理环境对其历史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
首先,中国地处亚洲大陆的东部,面积辽阔,东西横跨东经73°33’至134°28’,南北纵贯北纬18°15’至53°33’,拥有多种自然风貌和气候类型,这为中国的多元文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其次,中国地形多样,包括高山、平原、丘陵、河流等地理特征,这些地形不仅为人类活动提供了空间,也塑造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
电大标准答案新地域文化(本)形考(山西历史与文化)单元1

地域文化课程(本科)第一次作业任务: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早在10万年前,山西这块土地上就繁衍、生息着中华民族的先祖,他们创造了绚丽多彩的远古文化,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内涵丰富、特征鲜明的文化遗存。
(错误)2、从人类的出现到国家的产生,在山西形成了一个绵延不断且自成体系的文化发展序列。
(正确)3、山西,不仅是中国远古人类文化的发祥地,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又因创立华夏文明的帝王黄帝、炎帝、尧、舜、禹的活动中心都在晋南,因而晋南又是“帝王所都”。
(正确)4、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的最后阶段,与地质学上的第四纪更新世大致相当。
(错误)5、人类自身的体质演进也经历了猿人、类人猿、新人三个阶段。
(错误)6、山西地区的旧石器文化遗址分布相当广泛,其数量多,文化内涵丰富,而且文化年代衔接,历史脉络清晰,形成了绵延不断的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
(正确)7、在旷古而久远的旧石器时代,山西地区曾是中国原始人类繁衍生息的集中地带,也是我们民族的先民们最早开发的地区之。
(错误)8、西侯度遗址位于运城市芮城县风陵渡镇以北约10公里处的西侯度村一带,距今约180万年,(正确)9、下川遗址是迄今所知中国境内最古老的一处文化遗址,而且也是世界范围最古老的文化遗址之一。
(错误)10、从动物群生态分析,旧石器时的晋南应是四季分明的疏林草原环境。
(正确)11、考古学家称之为“大石器传统”,“西侯度人便是大石器传统的开山之祖”。
(正确)12、从西侯度人石器的打制技术来看,他们已经采用了锤击、碰砧、砸击的三种方法,用这些方法从石材上获取石片,再将这些石片加工成石器,考古学家称这为“石片文化传统”。
(正确)13、下川的石片文化,为探索人类石片文化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从而也证明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石片技术的国家。
(错误)14、被火烧过的兽骨、鹿角和马牙化石,是龙山发现的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类文化遗物,它证明西侯度人当时已经开始用火。
地域文化第一次在线作业

山东电大直属学院开放教育地域文化课程第一次在线作业(包含第一章、第二章内容)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据考古发现,山东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猿人,其年代属于时代早期,大约与北京猿人相当,距今约四、五十万年。
2、齐国的第一代国君是,鲁国的第一代国君是。
3、鲁国的首都是。
4、在政治上,齐国采取了“其俗,简其礼”,鲁国采取了“变其俗,其礼”的政策。
5、齐国威、宣之际,学宫成为一个文化中心,在儒学中卓有影响的孟子和荀子都曾来到这里。
6、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及其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分别是鲁国人和国人,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邹衍是国人。
7、封禅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以祭的形式来神化帝王,以树立帝王的威信。
8、老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见于《道德经》,总体上来说是取法,无为而治。
9、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使汉代的文化政策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
10、东汉后期,出现了道教的系统性的理论著作《》。
11、孔子的思想、言论、行为主要记载在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的《》一书中。
12、孔子用“中庸”和“”从外在形式和实质内容两个方面确定了“礼”的实践标准。
13、“”是墨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墨子影响最大的主张。
14、墨子对逻辑学做出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著名的“”说、“三物”说。
15、孟子首先要完成的使命是确立对人的信心。
为此他提出了“人性”的观点。
这也是孟子儒学的理论基石。
16、五德终始学说的可操作性体现在邹衍为统治者设计的一套“”的制度上。
二、单项选择(下面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0分)1、齐鲁立国前,在今山东地区生活的土著居民是( )A、沂源人B、东夷人C、北京人D、山顶洞人2、继黄帝之后,担任夷夏部落联盟的盟主的是()A、颛顼B、帝喾C、蚩尤D、尧3、齐景公时期,曾入鲁问礼的一位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是()A、管仲B、鲍叔C、宁戚D、晏婴4、在齐宣王时期,曾对齐国政治进行批评,使齐宣王“勃然变乎色”,“顾左右而言他”的一位思想家是()A、孔子B、孟子C、墨子D、韩非子5、“大一统”一词最早见于()A、《管子》B、《墨子》C、《论语》D、《公羊传》6、标志着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神学由纷歧斗争走向统一融合,统一经学建立完成的一部著作是()A、《终始》B、《大圣》C、《白虎通义》D、《太平经》7、墨子和他的学生结成了一个组织严密的团体,团体首领称为()A、领袖B、“巨子”C、大匠D、君子8、墨子堪称是中国最早的()A、逻辑学家B、语言学家C、科学家D、军事家9、在孟子的学说中,所谓“四端”是指()A、仁义礼信B、仁信礼智C、仁义礼智D、义信礼智10、孟子认为士君子修身的关键是()A、存心养气B、善良仁爱C、持志养气D、刚毅木讷三、名词解释(每词10分,共20分)1、《太平经》2、王道四、问答题(每小题25分,共 50分)1、试述《孙子兵法》一书的主要思想内容。
武汉开放大学2023年地域文化(专)形考任务1-4答案

武汉开放大学2023年地域文化(专)形考任务1-4答案形考任务一【代做】dai20231231.建于1905年的平和打包厂,位于汉口( ),是当时英商的加工打包仓库。
A.合作路B. 青岛路沿线C. 仁寿路西段D. 天津路1号2.( )初,由于连年大水,汉水河床发生剧变,汉水改道,从龟山北入江。
这次改道将汉口划出,奠定了武汉三镇的地理基础。
A. 洪武B. 成化C. 嘉靖D. 万历3.武汉现代商贸文化的基本特征就是创新进取、勇于开放包容、讲求重情诚信,其核心应该就是一个“()”字。
A. 包B. 情C. 诚D.和4. 1949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武汉,武汉解放。
A.4 月20日B.4 月23日C.5 月10日D.5 月16日5.盘龙城(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被列入中国20世纪100大考古发现。
A.1988B.1989 年C.1992 年D.1994年6.汉口位于汉水下游入长江处,古称夏口。
清光绪二十五年( 年)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将汉阳、夏口分离,专设夏口厅。
A.1755年B.1798年C.1899年D.1906年7. “货到( )活”,是当时华中地区流行的俗语,充分显示了其作为商贸物流中心发挥着物流枢纽的功能和作用及对于周边地区的社会影响力。
A. 武昌B.汉口C.汉阳D. 武汉8.武汉地形以( )为主,且市内湖泊塘堰众多。
A. 平原B.丘陵C.盆地D. 高原9. “武汉三镇本是由( )个文化空间构成,不同特色的文化能够共存,并已形成传统”,这本身也正是武汉文化独特的魅力。
A.二个B.三个C.七个D.十三个10.2013年,武汉市政府为了传承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将其中( )处列入武汉市首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A.15B.18C.27D.2911.根据《中英天津条约》,汉口于( )年被强辟为对外开放的商埠,同年设海关于汉口,名江汉关。
A.1861B.1851C.1871D.184112.盘龙城是公元前15世纪左右的古城遗址,它属于( ) 朝。
秋地域文化第次作业 Microsoft Word 文档

地域文化第一次作业一、填空题1.巴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古代巴地)萌发的、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逐渐形成、发展、丰富的、独具特色的一种地域文化。
2.巴文化是巴渝文化的源头,随着历史的演进,文明的发展,在秦汉时期,巴渝文化逐渐形成,呈现出范围更广泛、内涵更丰富的特征。
3.巴渝的称呼不同于巴蜀的是,最初它不是指两个国家,仅仅是巴渝舞的代称,后来泛指以重庆为中心的巴国广大地区。
4.根据考古学的成果可知,早在200多万年前,三峡地区的巫山一带,便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
5.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巫山县龙骨坡就发掘出距今200万年的被称为巫山猿人的古人类化石“直立人巫山亚种”。
6.上世纪中后期考古工作者曾在丰都发掘出距今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还在铜梁、江津、合川、大渡口等区县境内发现了 2万年以前的旧石器。
7.源于巴县(今重庆九龙坡区铜罐驿)冬笋坝文化,其中最具特征的是船棺葬具。
8.上世纪70年代发掘出的涪陵小田溪上古巴王陵墓,有14件一套的错金编钟、虎纽錞于、铜钲等乐器9.《山海经》称巴人是伏羲氏的后裔,从它记述的“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可以推知早期巴人栖息、生活在巫山山脉一带,后来曾向东发展,形成了较大的部落群,再后又向西迁徙,进入四川盆地东部。
10.一位姓巴,名务相的巴人酋长与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竞争部落之长,通过投剑、泛舟于水两件事情令人信服地当上了部落首领,大家推为廪君。
11. 后世多以的槃瓠、板楯、廪君后裔为巴人先民的三支主源。
12.巴渝歌发展为《竹枝词》,又经过唐代诗人的改造和身体力行的创作,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
13.今日之重庆,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地域广阔,人口众多。
其东西长约470公里,南北长约450公里,总面积达8.2 万平方公里,14. 巴渝文化精神卓然瞩目,特色鲜明,其实质之一,便是它的大熔炉性与多元性。
15. 1937 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16.雾季期间,日机轰炸大大减少,1941年10月到1944年6月,“文工会”团结所有在渝的戏剧工作者,连续3年开展了震惊中外的雾季大公演。
地域文化四次网上作业答案

地域文化第一次作业答案1.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
对2. 海南话属于()方言。
闽方言3. 由于光、热、水等条件优越,海南生物生长繁殖速率较温带和亚热带为优,农田终年可以种植,不少作物年可收获2至3次。
对4. 南渡江在()注入大海. 海口5. 海南汉族人的信仰有 b. 冼夫人崇拜 d. 祖先崇拜6.海南不少地方曾是驻军之地,现在的海南地名反映了当时的驻军历史的有a. 军b. 所c. 亭d. 卫e. 屯7 海南的()有““诗乡歌海”之称。
儋州8.海口五公祠又称"海南第一楼",祠内祭祀着唐宋年间被贬海南的贤臣名相,他们其中的四位是:a. 胡铨b. 李纲c. 李德裕d. 李光9.海南省是中国国土面积(陆地面积加海洋面积)第一大省.对10.海南回族的特色食品是:a. 手抓饭 b. 红米饭 c. 酸鱼汤 d. 炸油香11. 口骑楼老街,是海口市一处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观。
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至今有700多年历史。
骑楼大多布满优雅细致的雕塑和洋派的装饰,很有些()的味道。
巴洛克12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意思是: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是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
因为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
这句诗歌是谁为海南岛写的?苏东坡海南岛归入祖国版图最早的两个行政地名,标志着中央政权对海南岛直接统治的开始。
对15. 海南人民通过举办军坡来纪念冼夫人,军坡节的活动可以包括:a. 祭祀祖先b. 婆祖巡游c. 装神穿腮d. 道士跳神舞第二次作业答案1.每逢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在海南海口市琼山区将举行一年一度风情独具的海南岛换花节。
对2.距今7000~3000年前的新石器中晚期,来自中国南方的“骆越人”陆续迁入海南岛,成为海南岛最早的世居民族———()。
3. 海南岛最长的河流是()南渡江4. 全海南省有600多万人使用,约占全省总人口的80%,是海南省使用范围最广泛、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是()海南话5. 羊栏回族依然秉承()教,恪守《古兰经》戒律。
地域文化第一次平时作业

地域文化第一次平时作业(第一、二编)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要求:答案准确,不能出现错别字Array1. 巴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萌发的、经过漫长的逐渐形成、发展、丰富的、独具特色的一种地域文化。
2. 是巴渝文化的源头,随着历史的演进,文明的发展,在时期,巴渝文化逐渐形成,呈现出范围更广泛、内涵更丰富的特征。
3. 巴渝的称呼不同于巴蜀的是,最初它不是指两个国家,仅仅是的代称,后来泛指以为中心的巴国广大地区。
4. 根据考古学的成果可知,早在万年,三峡地区的巫山一带,便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
5.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巫山县就发掘出距今200万年的被称为巫山猿人的古人类化石“直立人巫山亚种”。
6.上世纪中后期考古工作者曾在发掘出距今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还在铜梁、江津、合川、大渡口等区县境内发现了年以前的旧石器。
7. 源于巴县(今重庆九龙坡区铜罐驿)冬笋坝文化,其中最具特征的是。
8.上世纪70年代发掘出的小田溪上古巴王陵墓,有14件一套的错金编钟、虎纽錞于、铜钲等乐器9. 《山海经》称巴人是的后裔,从它记述的“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可以推知早期巴人栖息、生活在山脉一带,后来曾向东发展,形成了较大的部落群,再后又向西迁徙,进入四川盆地东部。
10.一位姓巴,名务相的巴人酋长与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竞争部落之长,通过投剑、泛舟于水两件事情令人信服地当上了部落首领,大家推为。
11. 后世多以的、、后裔为巴人先民的三支主源。
12 巴渝歌发展为《竹枝词》,又经过唐代诗人的改造和身体力行的创作,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
13.今日之重庆,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地域广阔,人口众多。
其东西长约公里,南北长约公里,总面积达万平方公里。
14. 巴渝文化精神卓然瞩目,特色鲜明,其实质之一,便是它的性与性。
15. 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
16. 雾季期间,日机轰炸大大减少,1941年10月到1944年6月,“文工会”团结所有在渝的戏剧工作者,连续3年开展了震惊中外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一、填空(每小题1分,共20分。)作业1 1、康熙六年七月十二日(1667年8月30日),康熙批准了由吏部汇奏并经御前会议讨论通过的全国性地方行政区划和官制政革意见,其中,江南省正式分为 江苏 、 安徽 两省,改左布政使为安徽布政使,使安徽省三司健全,因此,康熙六年(1667)一般认为是安徽建省标志。 2、安徽建省大致经历了元末明初的行政区域统一;顺治十八年(1661年)左、右布政使划片分治;康熙四年(1665年)调整左、右布政使辖区,使苏、皖两省分省分治奠定基础,确定疆界;康熙六年七月甲寅,正式批准建省;乾隆二十五年八月己亥,正式将省会定于 安庆 。因此,一般把公元1667年8月30日作为安徽省诞生纪念日。 3、解放战争后期,安徽境内的淮河南北、江淮地区先后解放,初建皖西、江淮、豫皖苏边区3个行政公署,下设专区,再下为县、市。1949年4月,撤销上述3个行政公署,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5月,随着江南地区全部解放并普遍建政,成立皖南人民行政公署。两个行署行使省的权力,但比省的规格要小。行署下辖直辖市、专区,再下为县及专辖市。1952年4月,撤销皖南、皖北2个人民行政公署,合并成立 安徽 省。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安徽省。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省会驻 合肥 。 4、地域文化就是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地域文化具有 历史性 、地域性和 独特性 的特点。 5、安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中,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在安徽大地上形成了三个各具特点的区域文化,即 淮河文化 、 皖江文化 、 徽州文化 ,它们共同构成了安徽文化。 6、安徽文化具有 延续性 、兼容性、 多样性 、不平衡性、 开拓创新性 的基本特点。 7、道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学派之一,春秋末年的 老子 初步创立了道家思想体系,战国中期的 庄子 是先秦道家学术的集大成者。老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所著的《 老子 》一书中。《老子》共五千多字,故也称五千言,被后来的道教奉为经典,老子本人亦被尊为教祖。 8、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集中表现为提倡新文化,颠覆旧文化。具体内容则可概括为四个方面:提倡 民主 ,反对专制、独裁;提倡 科学 ,反对愚昧、迷信;提倡 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提倡 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道德经》:《道德经》亦称《老子》。老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所著的《老子》一书中。《老子》共五千多字,故也称五千言,被后来的道教奉为经典,老子本人亦被尊为教祖。其基本范畴是“道”与“德”,相比较起来,“道”最为基本。
新安理学:朱熹作为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理学体系被后世称为“朱子学”。朱熹门生弟子众多,遍及 2
闽中等南方地区,他们同尊朱熹并形成众多的流派,其中徽州的朱门弟子以朱熹嫡传自誉,在发明、诠释朱子学方面独树一帜,被称为新安理学。新安理学形成于南宋,在元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于明初达到鼎盛。新安理学一以贯之的学说宗旨、一脉相承的理学家群和鲜明的学派特征,对12世纪以后的中国哲学史和学术思想史的发展演变,以及徽州及周边地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简答题、论述题答案仅供参考,可适当精简,后三次作业要求相同。
1、安徽的三大文化圈是什么?各有哪些特点?
安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中,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在安徽大地上形成了三个各具特点的区域文化,即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安徽文化。 淮河文化圈一般指由淮河沿岸及淮北地区构成的区域文化带。淮河文化圈的形成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条件,有其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由于淮河地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各种不同文化在此碰撞、交流,淮河文化作为融合中原文化、吴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区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皖江文化圈一般是指从远古到现在皖江地区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范围大体接近于现在的皖江经济区域,即安庆、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巢湖、宣城市(除绩溪县)和滁州市东部。皖江文化圈基本特点(1)古皖文化源远流长(2)皖江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异彩纷呈 (3)皖江文化具有水文化的特点 (4)开放创新意识浓。 徽州文化是指原徽州府属下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和婺源(今属江西省)等六县所出现的既有独特性又有典型性的各种文化现象。徽州文化是安徽地域文化中最成熟、最具有代表性、最典型的地域文化。徽州文化主要特点是(1)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具有丰富性、辉煌性、典型性(2)徽州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儒学文化。
2、如何正确看待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的人生哲学是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它立足个人生存的困境并试图超脱出来,这是庄子思想的核心部分。 庄子认为,人之所以不自由,一方面是受到外界物质条件的束缚,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自身肉体的限制,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有待”和“有己”。真正的自由是一切条件都不需要依靠,一切限制都没有,在无穷的天地之间自由地行动,即“无待”,同样,也要摆脱自己的肉体和精神的限制和束缚,以达到“无己”。 庄子在对生命短暂的慨叹中蕴涵着对现世生活、生命的积极肯定,并强烈希望从这种人生的根本困境中超脱出来。庄子的人生理想,是追求无待、无累、无患的绝对的精神自由,其最基本的人生实践就是个人的修养。庄子认为恬淡无欲的精神修养,是形成安宁、恬静的精神境界的基础,一个恬淡去欲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必能与世无争,超脱形体和功利的束缚。与庄子的人生理想相对应,其人生实践一 3
方面表现为自我的精神修养,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他对于世俗生活的态度——超世、遁世和顺世。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是一个沉沦的时代,庄子深刻理解并怜悯时代的痛苦,因此,如何从怜悯世人的苦难与罪恶的精神重压下求得解脱,就成为他的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取法老子的“道”和“无为”,强调个体生命对痛苦的解脱,但由于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所以只能作精神上的无为和逍遥,在虚静的心灵世界幻想与自然冥合为一,获得精神自由。
四、考察论析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当今时代,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安徽传统文化? 一、进一步挖掘安徽传统文化资源 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建设安徽文化的基础和依托。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安徽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经过了历代文化的选择与组合,有着非常深厚的沉淀与累积。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安徽文化史上,不但涌现了象老子、庄子、桓谭、朱熹、戴震这样的大思想家,象管仲、曹操、包拯、朱元璋、李鸿章这样的大政治家,象“三曹”、稽康、梅尧臣、张孝祥、方苞、吴敬梓这样的大文学家,而且也涌现了象华佗、王藩、方以智、梅文鼎等为科学技术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著名人物,以及许多在经济开发中作出卓越成绩的历史人物,也不乏在政治经济领域进行改革和探索的杰出人物。他们的思想、理论、科技文化成果,构成了安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他们就象一座座丰饶的矿藏一样,只有对之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筛选,才能继承和发扬他。 二、弘扬和发展安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不利因素 与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一样,安徽文化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同样具有积极性与消极性两方面的不同影响。如安徽文化传统中的重教兴学的风尚,安徽文化中的兼容并包的精神,安徽文化中开拓创新的精神,徽商的讲求信义和道义的儒商精神,这些对促进安徽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是值得我们在文化建设中大力弘扬和光大的。而安徽传统文化中重人文轻科学、重功名轻经济、重经验轻理性以及道家文化中的消极出世思想等一些观念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徽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我们要努力克服和消除的。 三、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发展新文化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是每个文化体系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文化交流日益广泛的当今世界,更需要不断学习、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来充实发展自己,才能使自己获得繁荣与进步。安徽文化有着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并融会贯通加以发展的优良传统,道家文化、朱子理学都是在借鉴吸收基础上产生的,安徽文化的现代化,仅靠自身的积极因素是难以达到目标的,必须借助于对外开放与交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加以创新、发展,建设新的安徽文化。 四、努力构建安徽文化的时代精神 安徽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三个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区域文 4
化,它们为安徽文化建设提供了极为充裕的条件和基础。但由于三个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和不同内涵,因而使得安徽文化内在的凝聚力和合力显得不足,难以形成统一的安徽文化精神和安徽文化形象。文化是一种表面的现象,隐藏在文化背后的文化精神、民族精神才是文化实质性的内涵。对于地处内陆而又包含三个区域文化的安徽来说,构建统一的当代安徽文化精神,是非常迫切与必需的。正是意识到这一点,安徽的决策者和领导者曾提出了以拼搏精神、进取精神、自强精神、团结精神、开放精神和奉献精神为内涵的“黄山松”精神作为安徽的文化精神。以黄山松作为安徽文化精神的形象标志,可以使人们感受到这个文化精神的地域和历史的鲜明与特色,也显示了它的壮丽与豪迈,这对于树立安徽的整体文化形象,增强安徽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动力,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五、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的激活功能,利用文化发展区域经济 政治经济的文化性与文化的经济性,已成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一种文化可以在多种层面上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活力,文化激活经济的功能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一个区域的竞争力如何,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区域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发展水平。现代区域经济和现代区域文化的互相渗透,呈现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近年来,我国不少地方提出了“文化兴省”、“文化兴市”的口号。我省作为文化大省,完全可以利用自己丰富的、有特色的文化资源来激活带动经济发展,如各地可通过定期举办各种文化节、文化展来招商引资、吸引人才,如淮南的“中国豆腐文化节”、铜陵的“青铜文化节”就起到了很好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作用。另外,各地企业应有意识地将本地特色文化融入产品设计和企业文化建设中。如此则文化服务了经济,且在服务经济的同时提升了文化的知名度,发展了特色文化。 六、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 文化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文化产业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重要。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安徽是文化资源大省,较大的文化影响力、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各具特色和魅力的文化资源,是我省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的优势。但由于历史、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安徽在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上还有明显欠缺。很多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或因保护不力,或因宣传不够,或因开发利用不到位,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和效应,在全国的知名度还没有真正打响,还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知名品牌。安徽文化的产业化发展还比较落后,离文化强省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建设文化强省”的文化发展战略,为安徽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指明了方向,因此我们要依托传统文化资源,挖掘、弘扬我省文化资源的精华,加快安徽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打造优秀的地域特色文化品牌,把我省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使我省文化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安徽文化为安徽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也使安徽文化在服务经济的同时取得新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