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中医外治疗法

合集下载

中医外治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中医外治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颈椎病:推拿、按摩、热敷等方法可以缓解颈椎病带来的疼痛和僵硬。
腰痛:针灸、拔罐、热敷等方法可以缓解腰痛,改善腰部血液循环。
中医外治法在慢性病康复中的应用
慢性病康复:中医外治法在慢性病康复中的应用广泛,如颈椎病、腰椎病、关节炎等。
方法:中医外治法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气血的运行和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产生影响
气血理论在中医外治法中的应用,如针灸、推拿、拔罐等
气血理论与中医外治法的关系,如针灸通过调节气血运行来治疗疾病
中医外治法的方法和技术
针灸疗法
特点:安全、无痛、见效快
原理: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达到治疗目的
技术:针刺、艾灸、拔罐、刮痧等
适应症:适用于各种疼痛、神经麻痹、消化系统疾病等
分类:根据治疗手段的不同,可以分为针灸疗法、推拿疗法、拔罐疗法等。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穴位,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
推拿疗法:通过手法按摩,达到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的目的。
拔罐疗法:通过拔罐,达到祛风散寒、通经活络的目的。
中医外治法的发展历程
中医外治法的理论基础
经络理论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的通道
效果:中医外治法在慢性病康复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得到了患者的认可和信赖。
优势:中医外治法具有安全、无副作用、疗效显著等优势,适合慢性病康复。
中医外治法的优势和特点
01
非侵入性:无需手术,减少患者痛苦
04
02
03
安全有效:使用天然药物,副作用小
简便易行:操作简单,易于患者接受
整体调理:注重整体观念,调节身体平衡
适应症:适用于风湿、关节炎、皮肤病等疾病

2020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中药外治疗法的7大方法

2020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中药外治疗法的7大方法

2020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中药外治疗法的7大方法“2020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中药外治疗法的7大方法”的内容很多人都想知道,我们为此整理了“2020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中药外治疗法的7大方法”,详情如下:1.熏洗法是利用中药的药液及蒸气熏蒸、擦洗人体外表的一种治法。

如夏日高热无汗,可用香薷煎汤熏洗,发汗退热;麻疹发疹初期,为助透疹,用生麻黄、浮萍、芫荽子、西河柳煎汤后,加黄酒擦洗头部和四肢,并将药液放在室内煮沸,使空气湿润,体表亦能接触药气。

2.涂敷法是将新鲜的中草药捣烂,或用药物研末加入水或醋调匀后,涂敷于体表的一种外治法。

如用鲜马齿苋、青黛、紫金锭等,任选一种,调敷于腮部,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用吴茱萸粉涂敷于足底涌泉穴,治疗滞颐等。

3.罨包法是将药物置于皮肤局部,并加以包扎的一种外治法。

多用于汗证、积滞等病证。

如用皮硝包扎于脐部,治疗积滞;用五倍子粉加食醋调罨包脐内,治疗盗汗等。

4.热熨法是将药炒热后,用布包裹以熨患部或腧穴的一种外治法。

如炒热食盐熨腹部,治疗中寒腹痛;用生葱、食盐炒热,褽脐周围及小腹,治疗尿闭等。

5.敷贴法是将药物制成软膏、药饼,或研粉撒于普通膏药上,敷贴于局部的一种外治法。

如用丁香、肉桂等药粉,撒于普通膏药上贴于脐部,治疗寒证泄泻。

再如在夏季三伏天,用延胡索、白芥子、甘遂、细辛研末,以生姜汁调成药饼,中心放少许丁香末,敷于肺俞、膏肓、百劳穴上,治疗哮喘等。

6.擦拭法是用药液或药末擦拭局部的一种外治法。

如冰硼散擦拭口腔,或用淡盐水,或银花甘草水拭洗口腔,治疗鹅口疮、口疮等。

7.药袋疗法选用苍术、白芷、砂仁、丁香、肉桂、甘松、豆蔻、沉香、檀香等芳香药物,根据病情,选药配合成方,研成粉末,制成香袋、肚兜、香枕等。

经常佩戴使用,其有辟秽解毒、增进食欲、温脾理气、防病治病等作用。

【小儿用药5大原则】2020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证书2020年中医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证书:月经先后无定期的针灸推拿治疗方法“月经先期的针灸推拿治疗手法”中医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考核。

河洛九宫推拿法治疗小儿相关疾病的理论探讨及病案分析

河洛九宫推拿法治疗小儿相关疾病的理论探讨及病案分析

河洛九宫推拿法治疗小儿相关疾病的理论探讨及病案分析摘要:介绍张世卿教授应用河洛九宫推拿法治疗小儿相关疾病的理论要点及病案分析。

应用河洛九宫推拿法, 定位取穴准确、掌握理论核心、精晓河图洛书,九宫八卦的性质是重要前提,再结合五脏、五行子母补泻、抑强扶弱等学说,将其综合运用以点揉为主要手法作用于小儿九宫,是河洛九宫推拿法的理论基础。

并对用此理论治疗的3则小儿相关疾病进行了临床实例分析。

关键词:河洛九宫推拿法;张世卿;河图洛书;九宫八卦;推拿导师张世卿教授现任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主任,从事推拿科研、教学及临床工作20余年。

临床上创建了“河洛九宫顺相生腹部推拿法治疗失眠技术”、“河洛九宫腹部推拿法治疗小儿食积、咳嗽技术”等特色治疗方法。

分别在省科委立项和获奖。

其在小儿疾病、脊柱疾病推拿方面有很深的学术造诣。

小儿推拿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八卦、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指导的一种小儿治病保健的外治疗法[1]。

本文系统总结河洛九宫推拿法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操作要点进行阐述,并通过典型病例的诊疗经过,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河洛九宫推拿法的由来河洛九宫推拿法是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刘子亮医师(1893~1975)、高清顺教授(1941~)、曹忠刚教授(1938~)等专家根据推拿名老中医创造出的一套“气”、“指”合并的推拿法。

它既有少林(河南少林寺)的刚能及远,又有太极(河南陈家沟)的柔能渗透。

从“河洛九宫指针点穴术”的基础上创新的而来的,由张世卿教授结合20余年临床经验,创新建立并推广应用于临床。

2.依据河图洛书定方向次数河洛九宫推拿法中的河洛即指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从先秦至西汉的典籍有很多记载,首次在《尚书》中出现,即“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郑玄曾注解说:“图出于河,帝王者之所受。

一有洛书二字”。

《周易·系辞》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均指出了河图洛书有相当长的一段历史。

中医外治法源流

中医外治法源流

3、不足之处
尽管哮喘中医外治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研究:目前的哮喘中医外治法研究缺乏标准化和 规范化的研究方法和评价标准,导致研究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重复性不高。
(2)缺乏长期随访和临床实践的验证:目前的哮喘中医外治法研究多为短期 疗效观察,缺乏长期随访和临床实践的验证,因此难以确定其长期疗效和安全 性。
参考内容
中医外治法是指通过非口服药物的方式,作用于人体表面,以达到治疗疾病的 目的。近年来,中医外治法的临床应用不断拓展,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本次演 示将对中医外治法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中医外治法、临床应用、针灸、推拿、中药外敷、发展
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已存在。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 中医外治法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涉及到针灸、推拿、中药外敷等多个领域。 然而,尽管中医外治法具有许多优点,但其临床应用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本次演示旨在总结中医外治法临床应用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不 足,并探讨其未来发展方向。
中医外治法临床应用进展
1、针灸
针灸是中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调节气血、疏通经络的功效。近年来, 针灸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涉及的疾病种类也越来越多。例如,针灸在 治疗慢性疼痛、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疗效。同 时,针灸的研究方法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如“热敏灸”、“腹针”等 新方法的出现,为针灸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中医外治法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是研究和改进操作方法,以提高疗效和安全性。 还需要加强对外治法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普及程度。
总之,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发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重要的应用价值。家长和临 床医生应根据小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操作方法和穴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 效果。应外治法的未来发展,以期为其在小儿发热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中医治疗法

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中医治疗法

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中医治疗法小儿过敏性紫癜通常发病较急,除有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一般症状外,主要表现有皮肤紫癜、胃肠症状、关节肿痛及泌尿系统症状。

不同病例起病情况可不相同,以皮肤紫癜最多见,可单独出现,亦可同时或先后伴有关节,胃肠或泌尿系统症状。

中医治疗小儿紫癜,分为以下几个类型:血热妄行:起病较急,病前多有外感风热史,出血倾向较重,皮肤出现较多瘀点瘀斑,斑色鲜红,或伴鼻衄、齿衄、呕血、便血、尿血,甚则可见壮热面赤、烦躁口渴、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绛或有瘀斑,苔黄燥,脉弦数或滑数。

治宜清热解毒,凉血化斑。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9克,水牛角片10克(先煎),生地6克,玄参9克,丹皮3克,牛蒡子3克,赤芍3克,黄连3克,栀子3克,黄芩3克,紫草3克。

水煎服,每日1剂。

鼻衄量多不止者,加血余炭、仙鹤草、白茅根各10克。

血尿者,加大蓟、小蓟、仙鹤草各10克。

大便出血者,加地榆炭10克。

烦躁不宁者,加青黛、钩藤各5克。

神昏谵语者,加服安宫牛黄丸。

气不摄血:紫癜反复出现,皮肤瘀点瘀斑色较浅,常伴衄血,面色萎黄或苍黄,唇甲不华,神疲乏力,头晕心慌,纳少肌瘦,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宜益气摄血,滋养化源。

方药:归脾汤加减。

黄芪10克,人参6克,白术9克,熟地9克,当归9克,白芍9克,阿胶6克(烊化),三七粉1克(冲服)。

水煎服,每日1剂。

肾虚精亏,面黑腰痛者,加山萸肉、女贞子、菟丝子、鹿角胶各5克。

大量出血而见阳气欲脱者,加服独参汤救之。

阴虚火旺:皮肤黏膜散在瘀点瘀斑,时发时止,病程较长,兼有鼻衄、齿衄、伴见五心烦热,盗汗,颧红咽燥,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宜养阴清热,凉血安络。

方药:大补元煎合茜根散加减。

生地9克,丹皮9克,玄参9克,知母6克,龟甲10克(先煎),女贞子9克,旱莲草9克,茜草12克,侧柏炭9克,阿胶5克(烊化),甘草3。

水煎服,每日1剂。

阴虚明显者,加鳖甲、地骨皮、银柴胡各5克。

中医外治法治疗腺样体肥大的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腺样体肥大的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腺样体肥大的研究进展
王喜臣;曲姝妍;刘子萱;张崇恒;刘新宇;胡英华
【期刊名称】《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2(38)7
【摘要】腺样体肥大是儿科和耳鼻喉科常见病,好发于10岁以下儿童,通常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鼻窦炎、小儿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耳炎等。

目前,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切除,或者是使用孟鲁司特钠等药物,但是因为手术和药物的副作用,以及二者都存在复发隐患,患儿及家属往往不能接受。

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正在积极研究对于腺样体肥大更加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便是其中受欢迎的一种,主要包括穴位贴敷、针刺、艾灸、中药汤剂口服等,治疗安全且操作简单。

但由于该病患儿多为儿童,中医外治法显得更受欢迎,故本研究对近10年腺样体肥大的中医外治法治疗进行阐述。

【总页数】4页(P823-826)
【作者】王喜臣;曲姝妍;刘子萱;张崇恒;刘新宇;胡英华
【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医药信息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6.1
【相关文献】
1.中医内服外治法治疗肺脾气虚型腺样体肥大患儿的临床研究
2.中医外治法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研究进展
3.中医鼻病序贯疗法外治法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49例疗效观察
4.运脾化痰通窍方联合中医外治法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脾虚痰阻证的临床观察
5.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腺样体肥大临床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外治法大全:各种敷法秘籍

中医外治法大全:各种敷法秘籍

中医外治法大全:各种敷法秘籍国医大师秘方验方整理挖掘国医大师治疗养生方法和民间各种各样的民间方法,包括验方、师承、针灸、推拿刺血、刮痧艾灸、拔罐拨筋、伸筋、拍打拉筋、康复、运动损伤、各种针刀刃针、松解针、古九针、脐针腹针、四维立体针等。

Official Account(1)湿敷法是用纱布浸吸药液,敷于患处的一种外治法。

古称溻法。

从现有文献看,湿敷(溻)方首见于《肘后备急方》,该书载:“又丹痈疽始发浸淫进长并少小丹擒方”。

《刘涓子鬼遗方》称本方为“擒汤方”,并叙述有“令极冷,擒肿上”及温洗疮上”,“令恒湿”的冷敷和热敷两种方法。

至唐?6?1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已载有数种溻方,如“揄肿方”,“治痈疽始作,肿赤掀热长甚速方”,“升麻揄汤方”,“大黄擒洗方”等。

对于具体应用方法也有论述:“故帛四重内汁中”,“故帛两重内汤中”,“擒肿上,干易之,日夜数百度”,“常令湿”。

这和现在临床常用的湿敷法是完全一致的。

【操作方法】把所选药物浸泡、煎汤取汁,将5~6层纱布置于药液中浸透,挤去多余药液后,敷于患处。

一般每1~2小时换1次即可,如渗液不多,可4-5小时换1次。

【主治病症】一、急性肠梗阻葛根皂角汤(《俞穴敷药疗法》) 葛根、皂角各500g。

上药加水4000ml,煮40分钟,去渣,取4块10层30cm见方的纱布,浸药液交替在腹部湿热敷,每次l小时,每日2~3次。

功能理气通便。

主治急性肠梗阻。

二、胁痛麻菜汤(《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鲜麻菜1棵。

草药切碎,煎汤,以毛巾或纱布浸药液,趁热湿敷痛处。

每日3~4次。

每次20分钟。

药液不可内服。

功能理气活血止痛。

主治胁痛。

三、癫狂礞石癫狂汤(经验方) 透骨草20g,礞石20g,艾叶、菖蒲、远志、郁金、胆南星、茯苓、法半夏各lOg。

上方礞石先煎3D分钟,再加入其余药物煎煮30分钟,去渣,将一块洁净纱布浸泡于药汁中,使之湿透。

取出,温度适中后敷于患者神阙、气海、关元穴处15分钟。

中医外治疗法操作规范

中医外治疗法操作规范

中医外治疗法操作规范目录一、灸法操作规程02页一)艾柱灸技术操作规程二)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二、推拿技术操作规程06页三、针刺技术操作规程11页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二)电针技术操作规程四、刮痧技术操作规程18页五、拔罐技术操作规程20页六、穴位贴敷操作流程23页七、三棱针技术操作规程(刺血疗法)27页八、中药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30页九、中药熨烫疗法技术操作规程32页一、艾灸操作规程(灸法)一)艾柱灸技术操作规程【目的】艾柱灸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1 cm,炷底直径约0.8 cm,直接或间接臵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

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用物准备】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镊子、弯盘、酌情备浴巾、屏风等。

间接灸时,备姜片、蒜片或附子饼等。

【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 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 根据情况实施相应的灸法。

3.1 直接灸(常用无瘢痕灸)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放臵艾炷后点燃,艾炷燃剩至2/5左右,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取走余下的艾炷,放于弯盘中,更换新炷再灸,一般连续灸5~7壮。

3.2 间接灸(常用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和隔附子饼灸)施灸部位涂凡士林,根据病情,放上鲜姜片或蒜片或附子饼1片(事先将鲜姜或独头蒜切成约0.6 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附子饼是附子研末以黄酒调和而成,厚约0.6~0.9 cm,中心处用粗针穿刺数孔),上臵艾炷,点燃施灸。

当艾炷燃尽或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更换新炷再灸,一般灸3~7壮。

达到灸处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

4. 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治疗法
1.中药雾化吸入疗法给药
1)适应症:辩证给药常用于治疗哮喘、咳嗽、肺炎、感冒等肺系疾病。
2)疗效:本法单用或与内治疗法同用,有应用方便、无创伤、无痛苦的优点,易为患
儿接受,在儿科的应用日益广泛,取得良好效果,缩短病程。
3)操作方法:是通过雾化装置,将气雾剂雾化,使患儿吸入呼吸道治疗疾病的方法。
常用超声雾化器,雾化出的气雾微粒均匀而细小,直接吸入到终末细支气管及肺泡。
2.熏洗疗法
1)适应症:用于局部及全身的多种疾病,我科常用于胎黄治疗。
2)疗效:可以促进血液及淋巴液的循环,提高白细胞吞噬功能而抗炎灭菌,改善局部
组织营养和全身机能,并可通过皮肤吸收而发挥全身的药理效应,促进黄疸排出。
3)操作方法:是将药物煎成药液,熏蒸、浸泡、洗涤、沐浴患者的一种治疗方法。我
科常以多量药液沐浴全身则是药浴法。如在胎黄治疗过程中,将中药退黄洗剂500ml加入
10L温水中,给婴儿沐浴后,用防水贴贴脐,将泳圈从前至后套入新生儿颈部,下颌放在下
颌槽上,扣好双重保险扣,双手将婴儿放入专用的大浴盆中,保持颈部以下躯体完全浸泡于
药液中,每天一次,每次15-20min。
3.穴位贴敷理疗法
1)适应症:适用于感冒、咳嗽、哮喘、厌食、泄泻等病证。我科常用于肺炎,哮喘治
疗。
2)疗效:通过皮肤吸收生效,产生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循环,抗炎抑菌,促进炎症消散
和吸收,促进损伤组织修复,以及调整肺脾等内脏功能等作用。
3)操作方法:将药物熬制成膏药,贴敷在施治部位的治疗方法。
4.拔罐疗法
1)适应症:常用于感冒、咳嗽、肺炎、哮喘、腹痛、泄泻等。
2)疗效:有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化痰平喘、活血舒筋、温中止泻等功效。
3)操作方法:是以杯罐为工具,借助燃火排气造成罐内负压,使其吸着于皮肤,产生
局部充血的一种治疗方法。操作时,先给患儿安置好合适体位,用镊子夹住乙醇棉球点燃,
伸入罐内旋转后立即抽出,迅速将罐口扣在应拔部位。一般留置火罐5~10分钟,也有用闪
罐(火罐吸住皮肤后随即取下,再吸,再取,反复至皮肤潮红)、走罐(拔罐部位涂少许润
滑剂如肥皂水、乳剂,罐具燃火排气吸住皮肤后,右手夹罐底,左手压于罐具后方,用力使
罐具推拉移动,反复至局部红润)等方法者。起罐时,先用手指按压罐口一侧皮肤,使空气
进入罐内,罐则自然脱落。在治疗肺炎时,可通过辨证选穴,直接拔于湿罗音明显处,促进
罗音吸收。
5.刺四缝疗法
1)适应症:主要用于治疗小儿疳积、厌食、咳嗽、咳喘等。
2)疗效:具有健脾开胃、止咳化痰、通调百脉的作用。
3)操作方法:是用针点刺四缝穴。根据不同年龄选用粗细不同的针具。操作时,先令
患儿家长将患儿手腕固定,医者用左手持住患儿四指,将四缝穴消毒,右手持针具对准穴位,
自食指向小指逐穴浅刺疾出。针尖退出后,一般可见黄白色透明粘液从针孔溢出,未见溢出
者可在四缝穴上下轻轻挤压,然后用消毒干棉签擦去粘液即可。每周刺1-2次,待病情好转
后减为每周1次,10天1次或15天1次,最多不超过10余次。
6.艾灸疗法
1)适应症:主要用于治疗寒性腹痛、腹泻,风寒、痰湿咳嗽,预防哮喘复发,协助脱
症的抢救等。
2)疗效:具有温经散寒、回阳固脱、活血逐痹、消结散瘀的作用。
3)操作方法: 利用艾绒的燃烧,以其火力熏灼身体一定部位(穴位),以防治疾病的
一种方法。艾灸法有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3种,在儿科常用艾条灸法。具体操作为:
艾条灸:分为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3种。
温和灸: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距离3cm左右进行熏灸,使所灸部位有温
热感而无灼痛感。每穴每次灸3-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必要时可延长至20-30分钟。
回旋灸:艾条灸至局部有温热感后,在穴位上前后左右均匀地旋转施灸。
雀啄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雀啄
食一样,一上一下地施灸。
7 .推拿疗法
1)适应症:适用于5岁以下,特别是3岁以下小儿。主要适用于小儿脾系常见病证,
如泄泻、呕吐、腹痛、疳病、厌食等。
2)疗效:不仅是儿科常用的一种颇具特色的治疗方法,也是一种提高小儿抗病能力,
使之健康成长的保健措施。
3)操作方法: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如下:
推法:用拇指面(正、侧两面均可)或食、中指面,在选定的穴位上作直线推动,称直
推法;用双手拇指面在同一穴位起向两端分开推,称分推法。
揉法:用指端(食、中、拇指均可)或掌根,在选定的穴位上贴住皮肤,带动皮肉筋脉
作旋转回环活动,称揉法。治疗部位小的用指端揉,大的用掌根揉。
捏脊法;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对准食指前半
段,然后顶住患儿皮肤,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自尾椎两旁双手交替向前,推动至大椎
两旁,算作捏脊一遍。此法多用于小儿疳积,故又称“捏积”。
推脊法:用食、中指(并拢)面自病儿大椎起循脊柱向下直推至腰椎处,称推脊法。此
法适用于高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