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及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乡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30卷第16期(总第468期)

1 乡村振兴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1.1 乡村振兴战略是化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讲:“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和乡村发展相对于城市发展凸显出发展的不充分。乡村作为国家管理的基本单位,实施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实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共同富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1.2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深入探索和处理我国的“三农”问题的前提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人民生活和国家经济的根本性问题,同时也是我党工作的重难点。我党对“三农”工作探索和实践一直不断地深入,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十九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二十字本质上是围绕乡村振兴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个方面,突出了乡村振兴建设的重点。

1.3 乡村振兴战略是促进城乡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破解城乡的二元化现状的关键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城乡要融合发展,优先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农业,城乡关系的协调和城乡融合,是党中央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城市与乡村关系的进一步认识的升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是要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振兴乡村之路,发展新型城市化,根据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进乡村农业现代化发展。2 新时代中国特色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1)深化改革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完善乡村土地改革和产权保障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在此基础之上,改革创新乡村体制机制,巩固乡村产权制度,完善乡村市场三权分置的机制,拓宽乡村的市场化空间,提高土地生产要素的市场活力,提高乡民收入和发展乡村集体经济。

(2)建全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奠定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建立起乡村治理三治相结合的善治模式,加强乡村治理理念传播,强化乡村治理的法治意识,改善治理方式以及提升治理水平。乡村基层党组织要注重提高村民法治教育,提高乡村村民自治的程度,鼓励新乡贤等群体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3)巩固乡村文化自信,建离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乡村文明完成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是激活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是乡村振兴之魂,对中华五千多年的优良传统文明进行承继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明与村民的生活互相交融。同时,增加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支出,例如建设乡民文化活动中心、乡村特色文化博物馆等,丰富乡民的文化生活,进一步提升乡村文化风气。

(4)促进城乡均衡融合发展,构建城乡命运共同体。城乡均衡发展的根本是乡村自身的发展,其中关键是激活乡村要素和改革乡村市场,增强乡村市场创新能力。同时,政府要增加乡村公共设施建设、教育资源对乡村倾斜、提升医疗服务、增加就业机会、优化养老保障以及增加医疗保险投入,让城乡居民都能享有先进的、优质的和高水平的公共服务水平。

(5)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以绿色发展为核心。一方面要加强开展乡村经济的建设,另一方面也要注重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努力建成青山绿水的美丽乡村。良好的生态文明是人民拥有美好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必须坚持爱护生态环境,建设富强美丽新乡村。3 新时代中国特色乡村振兴的对策

3.1 推进制度供给,突出乡民主体地位

首先,要推进制度改革和法制保障,破除建设乡村的制度障碍。乡村振兴的保障是建立政策法规、规范制度建设,只有以立法的形式制定相关法律条例,填补实践中呈现的制度供应不足,确保乡村振兴发展的各个环节有法可依,才能保证具体实施计划的持续进行。其次,乡村振兴建设中必须关注乡村主体“人”的问题,确立乡民主体性。晏阳初提出“乡村建设最基本的条件,是在有组织有训练的民众,有了组织和合经过训练的民众,才有力量,才可以去建设乡村”。强化乡民对乡村有共同体的意识的有效途径就是成为现代公民,保障每个乡民的个体权利,让民众成为乡村改造的主体,让乡民有自我管理权利,让乡民切实拥有主导权、参与权、发言权等,让乡村建设成为乡民自己的运动。

3.2 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乡村三治合一的治理体系

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是落实乡村振兴

新时代中国特色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及对策

虞佳楠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振兴相关论述,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先后出台,表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被进一步深化。本文从乡村振兴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五个维度分析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并提出乡村振兴的相应对策,以期促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时代;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5-31

[作者简介]虞佳楠(1994—),女,浙江温州人,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176-

城乡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30卷第16期(总第468期)

战略的必经之路,是完成乡村现代化的根基。第一,提倡乡民自治,提高乡村组织化建设。乡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应当尊重乡民的意愿,让乡民拥有自主决策权,依托乡村中德高望重的乡贤对乡民自治领导监督,构成乡村多元共治格局;第二,开展乡村普法教育,畅通司法救济渠道,让乡民学法、懂法、用法律保护自身的利益;第三,要坚持党的领导,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治理的领导中心,是落实党的道路方针政策的坚实力量,党组织要打造能力过硬队伍,增强党组织政治觉悟,树立党的威信,坚决抵制基层腐败,党务绝对公开,全面提升治理能力。形成以自治为基础、以法治为根本、以德治为支撑的治理格局,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现代化乡村振兴治理体系的建设。

3.3 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农耕文化演变成人的聚居而形成了乡村,我国的乡土文化是农耕文明数千年的历史沉淀,是乡村发展和乡村秩序建构的基础。第一,坚持传承优良传统乡土文明,建立乡民共同的价值导向。加强乡土文化传承,弘扬淳朴乡风,宣传良好家风,同时也要坚持用唯物辩证的角度来继承和发扬乡村文化,坚决摈弃乡村文化中的封建糟粕。第二,深入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要充分发挥乡贤的领头作用。政府要开展各类文化教育,搭建多样文化的公共空间与平台,让乡民之间能够有文化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

3.4 建设新型城市化,推进乡村农业供给侧改革

第一,加大资金支持,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均衡城乡间公共资源配置,使得乡民的民生得到有力保障,协调公共服务平衡,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改善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加大对乡村教育、医疗保险、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投入经费的倾斜。第二,推进乡村农业供给侧改革,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乡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坚决维护乡民的根本利益,优化乡村振兴政策环境,发展创新产业农业,推进乡村第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成富强美丽新时代中国特色乡村。

3.5 坚持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绿色生态环境

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绿色发展特色,增加以及优化乡村环保设施设备。第一,挖掘乡村特色,发展乡村支柱产业,打造乡村自主品牌;第二,推广垃圾分类治理工程,优化乡村生活垃圾处理程序,推广保护生态种植技术,加大乡村生态保护知识宣传力度,提倡乡民减少使用农药,培养乡民使用生物肥料意识和提高乡民生态保护道德意识,共同建设乡村生态保护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

报,2018-02-05.

[3] 魏玉栋.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J].中共党史研究,2018(03).

[4] 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N].人

民日报,2018-09-27.

[5] 唐任伍.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及策略[J].人民论

坛·学术前沿,2018(03).

(上接165页)

3 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前景

3.1 前景分析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党的十八大提出“高质量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总方针”,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要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为乡村自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导和经济支撑。

中国经济正在蓬勃发展,GDP生产总值位居全球第二,在2021年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之一:到建党一百年,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显示最顶层的需求是生存需要,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概念以后,国家投入大量精力消灭贫穷,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公民的需求基本上会是向自我提升方面发展。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乡村农耕文明显得愈加珍贵,凤凰古镇、丽江古城每到节假日客流量人满为患,据官方统计2018年丽江古城旅游收入接近1亿,可以看出文化产业的巨大经济效益。目前,乡村旅游在我国有较大的发展,可借鉴经验多,而各地地貌、风景不一,竞争压力小。

3.2 发展措施

乡村文化对经济有直接帮助的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整合乡村特色、合理规划分类、修缮古建筑群、发扬民风民俗是重要手段。发展乡村经济,实现农村人员自主创业,可以借鉴雪峰山模式和篁岭模式,也可以接受下列建议。

3.2.1 完全外包。乡村居民拥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所有权,开发商拥有对其使用的权利,二者相互合作,共同获利。农村人员自身有其局限性,如高素质人才匮乏、资金少、无投资渠道,虽然手中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若处理不当,往往会人财两空。

3.2.2 合作经营。乡村文化的主体是生活其中的居民,他们对乡村文化的理解和体会也更加深刻,文化公司在资金、管理上的优势无可厚非,二者通过成立合作社的方式共同获利。目前,文化遗产的过分包装现象层出不穷,保留原有居民,民风民俗也更加得到展现,吸引的客流量会与日俱增。

3.2.3 立足实际。文化消费最重要的就是真,但又要具有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性。中国的乡村文化有很多,每种文化之间有独特性也有相似性,广大农村创业人员要做的就是如何保留原汁原味的特有的乡村文化不被模仿的同时,又能够推陈出新,吸纳百家所长。

[参考文献]

[1] 陈志国,谭砚文,龙文军.传承农耕文明,助推乡村振兴——

首届”农耕文明与乡村文化振兴学术研讨会”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19(04).

[2] 钟家雨,熊伯坚.乡村文化复兴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策

略探讨[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8(05).

[3] 张书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民族文化自信[J].品牌研

究,2018.

[4] 庄尚文,朱晨之,徐成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

济思想的一致性、整体性与创新性[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9(02).

[5] 梅国琴,高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和合”文化关系

的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9(02).

[6] 秦晋芳.习近平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2019(01).

-17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