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古代文化常识 年龄常见称谓练习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化常识训练(选择题)1001-1100题(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化常识训练(选择题)1001-1100题(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化常识训练(选择题)1001-1100题(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春》这篇写景散文按照盼春、赞春、绘春的思路结构全文,运用多种手法展现了春天美丽的画面,给人生机蓬勃之感,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喜悦赞美之情。

B.《济南的冬天》的作者老舍对济南情有独钟,开头即用对比手法,把济南的冬天跟其它地方进行比较,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C.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散文诗《荷叶·母亲》以丰富的想象,活泼的语言,表现了孩童对母亲的热爱与亲昵。

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如称呼自己母亲就要谦称为“令堂”。

2.下列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艾青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诗人,早期专攻建筑学,并颇有建树,后因为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被捕入狱,开始诗歌创作。

B.艾青在狱中写下了他的成名作《我爱这土地》,表达了对土地及祖国深深的热爱。

C.《大堰河——我的保姆》,抒发了对抚养艾青的保姆——大堰河深深的挚爱和无尽的怀念。

D.艾青诗歌中,经常用一些“海峡”、“明月”等意向来表达自己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3.谐音歇后语充分利用了汉字谐音的特点,集合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读起来饶有趣味。

下面不是谐音歇后语的一项是()A.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B.狐狸们吵架——一派胡言C.油画卷门神——话里有话D.寿星弹琵琶——老生常谈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及相关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外篇、杂篇。

B.《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及答案(1)

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及答案(1)

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及答案(1)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古代有许多特定年龄的别称,如“弱冠”是指男子20岁时束发加冠,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耄耋”指八九十岁。

B. 科举考试中的“乡试”,是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

《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就是参加乡试而中为举人。

C. 《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莫泊桑,是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与俄国的屠格涅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D. 铭,古人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就是用韵的。

【答案】 C【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项,屠格涅夫不属于“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俄国的契诃夫属于“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2.下面选项中不是“酒杯”名称的一项是()A. 樽B. 白C. 觥D. 筹【答案】 D【解析】【分析】ABC三个词语都是酒杯的意思,D.“筹”,是计数的用具,多用竹子制成。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历法、节气、职官、地理、科举、宗法、礼俗、古代音律、名人事迹、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3.下列不属于豪放派词人的是()A. 张孝祥B. 辛弃疾C. 苏轼D. 柳永【答案】 D【解析】【分析】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初中中考上学期语文文化常识专项训练版

初中中考上学期语文文化常识专项训练版

初中中考上学期语文文化常识专项训练(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成语“门庭若市〃“无人问津〃,分别出自于《战国策》《桃花源记》。

B.契诃夫,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变色龙》等,他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普希金,都是俄国作家。

C.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弱冠〃"而立〃"不惑〃"花甲〃"天命〃。

D.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答案】C【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 “弱冠〃是二十岁,"而立〃是三十岁,“不惑〃是四十岁,“花甲〃是六十四,“天命〃是五十岁。

故按从小到大的正确排序应为:“弱冠〃"而立〃”不惑〃"天命〃"花甲〃。

故答案为:C【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高尔基的《海燕》写在法国革命前夕最黑暗的时期,用“暴风雨的预言家〃海燕象征英勇的革命先驱。

B.明清小说《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等都是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

C.古代对尊长和朋辈的敬称有君、公、足下、先生等,《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寡人〃,是对国君的敬称。

D.《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的“庆历〃和《桃花源记》“晋太元中〃的“太元〃都是封建王朝的年号。

【答案】D【解析】【分析】A.有误。

《海燕》写在俄国革命前夕最黑暗的时期;B.《聊斋志异》是短篇小说集;C.“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故选D。

新部编初中中考语文配套练习册 文化常识答案含答案

新部编初中中考语文配套练习册 文化常识答案含答案

新部编初中中考语文配套练习册文化常识答案含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成语“门庭若市”“无人问津”,分别出自于《战国策》《桃花源记》。

B. 契诃夫,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变色龙》等,他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普希金,都是俄国作家。

C. 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弱冠”“而立”“不惑”“花甲”“天命”。

D. 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答案】 C【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 “弱冠”是二十岁,“而立”是三十岁,“不惑”是四十岁,“花甲”是六十四,“天命”是五十岁。

故按从小到大的正确排序应为:“弱冠”“而立”“不惑”“天命”“花甲”。

故答案为: C【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我国古代常用皇帝的年号来纪年,如“庆历四年春”“崇祯五年”;也有用干支来纪年,如“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B. 古人常用伯、仲、叔来表示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如孙权在兄弟中排老二,故字仲谋。

C. 《论语》中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四十岁为“不惑之年”,五十岁为“花甲之年”,六十岁为“知天命之年”,七十岁为“古稀之年”。

D. 酒杯,在古代有很多称谓。

如“觥筹交错”中的“觥”,“衔觞赋诗”中的“觞”,“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樽”都是“酒杯”的意思。

【答案】 C【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五十岁为知天命之年”,六十岁为“花甲之年”。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积累。

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

初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年龄常见称谓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年龄常见称谓练习题(含答案)

婴儿。

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

孩提:2~3 岁的儿童。

1. 垂髫(ti áo ):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2. 总角:指幼年儿童。

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

3. 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女子。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

4. 及笄j ī :指15岁女子。

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

5. 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6. 冠、加冠、弱冠:7. 而立:指30 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8. 不惑:指40 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9.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指50 岁10. 花甲、平头甲子,耆,耳顺:指60 岁。

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11. 古稀:12. 耄(mào)耋(di é):指八九十岁。

13. 期颐:指百岁。

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

【学以致用】1. 下列文化常识中说法不确切的一项是()A.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中的“总角”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 都是指幼年儿童。

B. “束发”“及笄”分别表示男女15岁,而“结发加冠”则表示男子已经20 岁了。

C. 古人称六十岁为“花甲”“耳顺”,七十岁为“古稀”,八九十岁为“耄耋”,一百岁为“期颐”。

D. 古代作品可以地名、书斋名、谥号、名号、字号、官职年号来命名。

如《临川先生文集》《欧阳文忠公文集》《杜工部集》就是分别以地名、谥号、官职来命名的。

2.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

男子20 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 岁举行笄礼时取字。

备考2024年中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专题:单选题(含答案解析)

备考2024年中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专题:单选题(含答案解析)

备考2024年中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专题:单选题一、单选题1.(2024·岳池模拟)下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所编写的《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全书130篇。

B.总角、豆蔻、弱冠、而立、不惑、花甲、古稀、期颐,都属于年龄的称谓。

C.《变色龙》的作者是茨威格,他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D.林徽因,我国建筑学家、文学家,参与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答案】C【知识点】历史记载类(二十四史、地方志、野史等);外国文学;其他常识;名人事迹【解析】【分析】A项: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详细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因此,A项的描述是准确的。

B项:关于年龄的称谓,这些词汇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都有明确的含义和用法。

总角通常指幼年期;豆蔻通常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弱冠指二十岁左右的青年;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花甲指六十岁;古稀指七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因此,B项的描述也是准确的。

C项:这里的错误在于将《变色龙》的作者误认为是茨威格。

实际上,《变色龙》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而茨威格(Stefan Zweig)是奥地利作家,与《变色龙》无关。

莫泊桑、欧·亨利与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而非茨威格。

因此,C项的描述是不准确的。

D项:林徽因是中国现代著名建筑学家、文学家和诗人。

她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并在建筑学和文学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

因此,D项的描述是准确的。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学、历史常识的掌握情况。

对于这类题目,关键在于平时对相关知识的积累和理解。

在解答时,需要仔细审题,认真比对选项与事实之间的对应关系,避免因为细节上的疏忽而导致错误。

中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21 小题,每题3 分,共计63分,)1.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演讲又叫讲演或演说,是指在公众场合,以有声语言为唯一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

B.庄子,名周,是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15篇、外篇7篇、杂篇11篇。

C.《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东汉经学家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

D.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 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

按照音乐的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用于贵族宴享,共160篇,是诗的精华;“雅”,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共105篇;“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是些歌功颂德之作,共40篇。

B.《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山水游记,本文是他《永州八记》的第四篇他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成为“韩柳”。

C.《傅雷家书》主要讲的是如何教育孩子,曾荣获“全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奖。

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

D.《最后一次演讲》是闻一多在李公朴追悼会上的演讲。

在讲演中闻一多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做出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当天下午闻一多就遭到了国民党特务的暗杀。

其代表作《红烛》《死水》《唐诗杂论》《楚辞校补》等。

3. 下列关于诗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子昂:字伯玉,初唐诗文革新人物,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B.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尊为“诗圣”,作品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有《杜工部集》传世。

初中语文中考专项训练:古代文化常识——古代称谓

初中语文中考专项训练:古代文化常识——古代称谓

初中语文中考专项训练:古代文化常识——古代称谓1. 学习了敬辞与谦辞后,小明同学特别感兴趣,并尝试在续写《陈太丘友致太丘书》中使用。

下面短文中画线的敬辞或谦辞使用不当的一项是()弟这次到贵府拜访愚兄,感触良多。

令郎元方虽年纪尚小,却甚有见识。

弟言语不周,还请见谅。

A. 贵府 B 愚. 兄 C 令. 郎 D 见. 谅2. 下面语境中用语不得体的一项是()《知否,知否》这题目我喜欢,但拙笔一时难就。

你在一旁奋笔疾书,令人好不羡慕。

我忍不住屈尊窥探。

你却停下笔,把大作移至我面前,笑嘻嘻地说:“才子,请斧正。

”A. 拙笔 B 屈. 尊 C 大. 作D 斧. 正3. 下列句子中,传统礼貌称谓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 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他老人家就行了。

B. 令媛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

C. 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D. 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4. 下面选项中不是“酒杯”名称的一项是()A. 樽B. 白5. 下列各组词语都属于敬辞的一项是()C. 觥D. 筹A. 寒舍贤弟鄙人高见B. 大作见谅贤侄斧正C. 高龄令爱垂问久仰D. 惠顾拙作奉送家父6.下列关于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谢道韫的咏雪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盛为人所传诵,后世便以“咏絮之才”称赞女子的文学才能。

B. 古时, 30 岁称“而立之年”,40 岁称“知命之年”,50 岁称“耳顺之年”。

C. “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D. 赞人见解说“高见”,言己见解说“拙见”;称人赠予说“惠赠”,请人保存说“惠存”。

7. 下列的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在古代表示降职贬官。

B.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称别人的父母为令尊、令堂,称自己的父母则为家严、家慈。

C. 古代男子 20 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字是指在本名以外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例如孔子字仲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婴儿。

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

孩提:2~3岁的儿童。

1.垂髫(tiáo ):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2.总角:指幼年儿童。

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3.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女子。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4.及笄jī :指15岁女子。

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5.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6.冠、加冠、弱冠:20岁男子(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7.而立:指30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8.不惑:指40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9.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指50岁10.花甲、平头甲子,耆,耳顺:指60岁。

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11.古稀:指70岁。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曲江》)12.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岁。

13.期颐:指百岁。

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学以致用】1.下列文化常识中说法不确切的一项是()A.“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中的“总角”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都是指幼年儿童。

B.“束发”“及笄”分别表示男女15岁,而“结发加冠”则表示男子已经20岁了。

C.古人称六十岁为“花甲”“耳顺”,七十岁为“古稀”,八九十岁为“耄耋”,一百岁为“期颐”。

D.古代作品可以地名、书斋名、谥号、名号、字号、官职年号来命名。

如《临川先生文集》《欧阳文忠公文集》《杜工部集》就是分别以地名、谥号、官职来命名的。

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

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

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而称其字、号。

B古人有一些表示特定关系的称呼。

加“太”表示长一辈,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加“从”表示叔伯关系。

C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加以褒贬善恶的一种称号。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

D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

到了清代,才规定一帝一元,比如,清高宗的年号是“乾隆”。

3.判断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的正误,有错之处请在下面划横线并在后面横线上改正。

(1)笄是年满十六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笄礼之后女子可以梳髻。

(2)“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4.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称谓,你知道下面表示年龄的词语吗?十三岁称为( )二十岁称为( )三十岁称为( )四十岁称为( )五十岁称为( )六十岁称为(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浦东国际机场边检大厅,有这样一位服务标兵,她无论出现在哪里,脸上始终挂着一抹微笑,真诚、甜美、亲切,让人难以释怀..。

#B.这六位老人,年纪最小的也已82岁,都是参加过抗战的老兵。

如今,虽已是古稀..之年,但他们都还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回忆起当年,感慨万千。

#C.虽然面临的困难和不利因素很多,但是,作为这项改革实验的始作俑者....,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这项工作进行下去,并且做得越来越好。

#D.地震异地安置区首批“农家乐”开业,灾区民房重建基本完成,学生提前搬入新校园……纷至沓来....的重建喜讯报告着灾区的重生。

6.中国古代不同年龄有不同的特定称谓,下列年龄称谓按实际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有误的是A.而立、知命、从心、耳顺B.弱冠、不惑、知命、花甲C.志学、弱冠、而立、不惑D.不惑、花甲、从心、期颐7.(2016高考天津卷)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②豆蔻梢头二月初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A.③①②④⑤#B.③②①⑤④#C.②④③①⑤#D.②①③⑤④8.我国古人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古代的“及笄jī之年”、“弱冠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花甲之年”指称的年龄分别是:()A、15岁、20岁、30岁、40岁、60岁B、女子15岁、男子20岁、50岁、60岁、70岁C、女子15岁、男子20岁、30岁、40岁、60岁D、13岁、20岁、30岁、50岁、60岁9. (湖北省荆州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高中语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

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

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

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

转运使黄湜(shí)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

湜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

”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

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

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①,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

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

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

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

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

”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曰:“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

”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

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

”蒙曰:“吾府之积若干?”曰:“八千缗。

”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

又尝有几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

”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侯蒙传》)[注]①王恢: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

汉武帝大怒,曰:“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②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

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B.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D.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

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

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

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湜大怒,想借审查工作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B.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

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18人,侯蒙援引典故,劝皇帝不要自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C.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

皇帝、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不然也是贤相。

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并报复了侯蒙。

D.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

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改革,但又不想引起市场恐慌,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并安抚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②至是,帝密谕之。

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参考答案】1.A (解析:“黄发”指老人。

)2.D(应为“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

比如,明成祖的年号是“永乐”。

)3.(1)×。

“笄礼”为十五岁举行。

(2)×。

“总角”指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不分男女。

4.豆蔻年华弱冠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花甲之年5.D(A项“释怀”:①抒发情怀②放心、无牵挂。

文中应用“忘怀(不放在心上,忘记)”。

B项“古稀”指人七十岁,文中应用“耄耋”,或改为“已过古稀之年”。

C项“始作俑者”: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贬义词,感情色彩使用不当。

)6.A7.D8.C9.(1)B(2)D(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

)(3)D(侯蒙没有建议改革币值,他是确实不知情,才斥责主管官吏。

)(4)①侯蒙向他们说明:“你们都是一方的侯伯,无须让狱吏侮辱你们,只管按实情回答。

”②到这时,皇帝就秘密地告诉他这种情況。

侯蒙问答说:“因为财利来要求君主提拔自己,这不是臣下所敢做的事情。

”[参考译文]侯蒙,字元功,是密州高密县人。

还不满二十岁的时候,就有好的名声,为正义的事情急于奔走,喜好施救有困难的人,有时一天就花掉千金。

考取进士后,调任宝鸡县尉,后来又任柏乡县知县。

百姓打官司都是当庭判决,受罚的人都没有任何怨言。

转运使黄浞听到他的名声,要推荐他,叫他到衙署禀报事情,侯蒙因越过了自己的县境而不肯前往。

黄浞很生气,过些天来到柏乡县,审阅文书案卷,想要推翻已定的案子使他获罪;查了一会儿,竟没有一点瑕疵可指摘,这才以宾客之礼接见他,说:“您真是个能干的吏员啊。

”黄湜便率领各位使者一起推荐他。

镇守西部的将领高永年被羌人杀死了,皇帝很生气,亲自写了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的姓名,命令侯蒙去秦州逮捕他们治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