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姓、名、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的姓、名、字

中国人在约五千年以前便有了姓。据学者研究,姓最早的起源与原始的氏族部落所崇拜的图腾有关。在原始社会时期,各个部落都有自己独有的图腾,奉若神明,崇拜爱戴。往往,氏族的祖先以图腾为名。久而久之,这种图腾便成为部落的象征,成为这一氏族每个成员的标记。例如,以竹为图腾的部落后人一般都姓作“竹”。其次,姓还与曾经的母系氏族有关。“姓”这个字可分为“女”、“生”。在曾经的母系氏族,女性因生育能力被认作是社会的主导,男性地位低下,氏族内女性一般可与多位男性通婚,导致孩子只知道母亲是谁,因此多以母亲或本氏族名为名、姓,并代代传承下来,便成了姓。

夏商周时期,禹建立了夏王朝,之后商王朝、周王朝依次建立。不少人以王朝名作姓,例如“夏”、“商”、“周”。到了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给各个诸侯进行封国、封地,于是诸侯后人以及封地内的子民便会以封国名为姓。例如,唐、晋、鲁、卫等等。这种取姓的方式到春秋战国仍在使用,例如,韩、赵、楚、秦、燕、齐。

秦统一六国之后,天下依旧遵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规律进行着朝代更迭,这期间,有以朝代名为姓的人。但是到这时,随着姓氏的发展,大多数家族已有了自己固定的姓。

除此以外,姓氏还有很多别的由来。不妨以现在较为少见的复姓为例。南宫、西门等,多是与祖先曾经的居住地有关;令狐、上官、钟离等,则与封地名有关;司徒、司马、司空、太史等,多与官职有关,如司马迁。

由少数民族姓氏改成的汉姓也很多。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鲜卑族大多数姓氏都改成了汉姓,如拓跋,改为元;独孤,改为刘;丘穆棱,改为穆;贺楼,改为楼……到了清亡以后,不少满族人都隐姓埋名生活,将自己曾经高贵的满族姓氏改为汉姓,例如皇姓爱新觉罗,变为金、肇、罗、荣等,慈禧太后姓叶赫那拉,这一姓氏后多改为那,如名人那英。

姓往往是一个部落、一个家族的标记,不能用来区分个人,因此,需要为每个个人起专属的名称,这便是一个人的名。起先,一个人的名一般都与其特征有关,方便区分辨认。之后,父母需要为自己的孩子取名,这时的名往往是寓含了父母的美好期愿与祝福的。例如杜甫的“甫”,在《康熙字典》中的【说文】解释为“男子美称也”。

在唐宋之前,名往往为单字,唐宋开始,复字的名逐渐变多。但是皇帝的名中,单字较多,因为在封建社会中,人们在日常生活以及行文弄墨中都必须避讳皇帝的名字,若是单字的名,会更加方便一些。

尽管名是个人所有的,但是仍旧会多多少少的带有家族色彩。首先人们给下一辈取名时往往会受到所处阶层、所受教育的影响。比如叫“翠花”的,不太可能是名门闺秀;“瀚轩”也不太会是贩夫走卒起的名。其次,同一家族的同辈人的名通常都有关联,如苏轼、苏辙兄弟。到后来,更是发展出了字辈谱命名法,即同辈人名中用相同的字,以此区分不同辈分的人,这一命名法在明清时期十分盛行,如雍正一辈的皇子:胤祖、胤禛,不仅规定使用了同一个“胤”字,更是连第二字的偏旁都一样。清朝从雍正辈起,取名用字的顺序被之后的各个皇帝依次定为: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增、祺。末代皇帝溥仪正到“溥”字辈,清朝便灭亡了。

在古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会有字,并且只在成年后取。取字的意图是让别人尊重自己,以字为称。因此,下属、小辈甚至是同辈人一般都只可尊称别人的字而不可称名,但长辈都可直呼小辈的名。在民国时期曾有这样一个典故:刘文典在安徽大学任校长时学生闹学潮,蒋介石便会见他,见面直呼“你是刘文典吗?”刘文典一身文人傲骨,便说:“字叔雅,文典只是父母长辈叫的,不是随便哪个人叫的。”可见,名与字的差别。

古人取字很有讲究,一般都与名有关,大概有三种方法:与名相同、与名相反、连义推想。

与名相同的有屈原,屈原其实名平字原。在离骚中就有“皇览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字余曰正则兮,名余曰灵均”

与名相反的有朱熹,字元晦。“熹”有光明的意思,而“晦”则为晦暗。《神雕侠侣》中的男主角,大多数人只知道其姓名“杨过”,其实他的字是“改之”,有过错,就改了它。这才是其名字的真正含义。不得不让人佩服作者金庸的妙思。

连义推想的有苏轼、苏辙。苏轼,字子瞻,苏辙,字子由。其中,苏轼的“轼”是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而“瞻”,便可联想到一人在这横木上向前瞻望。苏辙的“辙”是车轮轧过之后留下的痕迹,“由”便可联想到一人顺着这痕迹而行。兄弟二人一人探路,另一人追随,兄友弟恭。

总而言之,字与名有着密切联系。

现如今,大多数人只有姓名而无字,我猜是因为现今社会人人平等相处,便将尊称省略,其实也是一种缺憾。但是中国姓、名、字文化传承千年,将来也会继续传承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