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解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泰山记》解析

散文名篇《登泰山记》,是清代桐城派主要作家姚鼐登览泰山写下的一篇记游文字,它不在于抒情,也不在于全面介绍泰山,重在描绘泰山风雪初霁的壮丽景色。作者在写登山之前,先通过汶、济二水分流情况的叙写,点明泰山的位置,然后指出古长城是二水“分水岭”和日观峰同这段古长城的距离,这就概括地介绍了泰山的形势。全段虽然只有寥寥四十几个字,而泰山的轮廓便清晰地勾勒出来。这样的记叙很象电影里的远镜头,也很象绘画中的鸟瞰图。文章特别提出日观峰为泰山的制高点,这就为下文写在日观峰观日出,设下了伏笔。

随后写登山的经过和在山顶所见的景物。包括三层:第一层记述了旅游的时间和路程。作者从京师来到泰安,是在十二月的一个风雪天。文章准确地连用了“乘风雪”的“乘”字,“历齐河、长清”的“历”字,“穿泰山西北谷”的“穿”字,“越长城之限”的“越”字和“至于泰安”的“至”字,这五个动词生动地表明了旅途的漫长和行程的艰辛。第二层记写与同游者登山所取的途径。这一部分文笔细腻,较详尽地记述了登山的起点(南麓)、全部里程(四十五里)、山间石阶的数目(七千有余)和经由的具体路线(南麓——中谷——中岭——西谷——山巅),重点突出了一个登字。这是题意所需要的。作者在行文之中,丝毫不露经营痕迹地插述了东谷的情况,这是必不可少的笔墨。这一笔,不仅和前文“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一句取得呼应,介绍了泰山之阳的所有三个谷,使文字更加缜密,还可以使读者不致完全受作者登山路线的局限而影响对泰山南侧的认识。这是作者手笔的高妙之处。第三层写风雪初霁后的山巅奇景。这是作者凭高俯瞰所得。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气象雄浑、明朗开阔的画面:苍山与白雪相互衬托,积雪的光泽又与落日的余辉相互辉映,色彩斑斓,形象明丽;而如画的汶水、徂徕是远景,半山萦绕如带的云雾又是近景,层次清晰,景色壮美。就全段来说,这一层是重点;就全文来说,这一层又是陪衬。因为泰山晚照虽美,还不算泰山最壮丽的景色,最壮丽的景色莫过于“日观亭观日出”了。下文就写了“日观亭观日出”。

第三段写道: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

这一段写日观亭观日出,是全文的重点。文章首先用“戊申晦,五鼓”和“与子颖坐日观亭”

十二字,叙述观日出的时间和地点;然后紧扣着雪来写风,写云,写透过云层依稀见到的山峦,这是雪后初霁的泰山晨曦的景色;接下去写红日初升的奇伟景象,这种景象写得既有层次,又有变化。先写云霞的色彩,从“一线异色”到“成五彩”,并用时间副词“须臾”来表示这一刹那,从而写出了日出前云霞的瞬息万变;再用“正赤如丹”这个恰当的比喻,正面地形容日色;然后又写海水,由于日出的地方,荡漾的海水被阳光照映泛着红光,所以说“下有红光动摇承之”。这是采用了渲染烘托的艺术手法。最后落实到山色。不过这并不是日出后泰山的山色,而是日观峰以西的山峰的颜色。作者所以不写泰山的山色,是因为泰山阳面为旭日所照,布色匀,无变化,而“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所以值得状写和描摹。在本段结尾,又用群山的弯腰曲背来突现泰山的雄伟和壮丽。这些卓越的艺术手法,怎能不让我们惊叹呢!

高潮之后,又记写了泰山的名胜古迹。这些名胜古迹都在日观亭附近,是作者观日出后路上所见。泰山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名山,名胜古迹很多,随着作者的游踪,顺便作些介绍,可以有助于表现泰山的个性风貌,增加游记的知识性,应该说是不应缺少的笔墨。

最后还有一段补笔: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不仅写出了泰山有别于其它大山的特征,还能扣住时令,呼应前文,写出泰山冬季的景物特征。

《登泰山记》作为一篇山水游记,具有传统的特点,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很多。下面

重点地谈两个问题:

一是文章的谋篇布局和章法问题。这篇游记是以时间为顺序、以游踪为线索,依次地记叙了作者旅游的历程和所见到的景色,但剪裁得却很得体。如作者从京师到泰安,文章并没有一句提到旅途中的食宿情况;又如作者与友人观赏泰山晚照后,夜宿山顶,文章也没有一句提到他们在泰山过夜的情况。桐城派所竭力主张的“雅洁”和反对“芜杂”,从这里也可见一斑。再有,文章为了如实地表现作者急于登山、一览泰山峰顶无限风光的心情,对沿路所见只稍加涉及;待观赏日出之后,再加以补写,使人回味,这也是章法的妙处。在描绘泰山景色时,做到了重点突出。泰山晚照和日出是泰山景色中最富有特征、最为动人魂魄的奇景,所以作者精选了这两个有代表性的场面。两个场面前者为辅,后者为主,互相衬托,相映相照。尤其是写观日出一节,作者运用比喻和烘托的艺术手法,状写了云色、山色、日色和水色,并以云色、山色和水色来突现日色。为了表现泰山的雄伟壮丽,作者还用日观峰以西的一些山峰“皆若偻”的形象来陪衬。客观事物都有着一定的内部联系。泰山所以显得雄浑险峻,是与附近其它诸山相比较而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泰山以西的沂山、蒙山、鲁山和徂徕山,从泰山绝顶上眺望,真可以说是“峰峰次低昂”了。如果离开泰山周围群山的“偻”来作陪衬,泰山作为五岳之首的高大形象就无从突出了。

一是山水游记所表现的作者感情的问题。“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山水游记总要直接或间接地流露出作者对景物的感情,这种感情又表现在游兴上。浓厚的游兴常常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反映,它是积极的、健康的。优秀的山水游记都能艺术地再现自然风光之美,用自然界所蕴藏的美和作者所流露出的感情,感染读者,使读者受到美的陶冶和美的享受。所以我们不能由于山水游记反映的生活不能揭示社会的主要矛盾便排除它,轻视它。《登泰山记》虽然没有以作者主观的抒情为重点,但从字里行间仍然可以想见作者的雄豪游兴。作者姚鼐是不远千里从京都“乘风雪”去泰安的。登山的路程四十五里,作者奋步凭高;山路“迷雾冰滑”,作者在所不顾;“几不可登”的七千多石阶,作者拾级而上;“大风扬积雪击面”,作者豪兴不减。作者这种不辞辛劳地去寻幽探胜、欣赏自然景色的高雅情趣、开阔的胸襟,势必会唤起读者热爱祖国壮美山川的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