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00绪论 教育与教育学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由jiangrongguo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绪论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词源 什么是教育?从词源上讲, 在汉语中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是孟子,孟 《 子》中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按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教,上所 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在西方,education 一词是由拉丁语 educare 而来。 在拉丁语中 e 有“出”的意思, ducare 有“引”的意思, 合在一起的 educare 的本意是“引 出、导出”。西语中“教育”一词的本意,是对人实行引导。 ,随着社会与教育的发展,中 外学者对教育的界定也很多,可谓千差万别。如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完满生活 做准备;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等。这 些定义都是基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哲学观而提出来的。无论是西方的解释,还是中国的解 释,都把教育看做是对人的引导活动。 二、教育的定义 在教育学中,教育这一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一)广义的教育 广义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 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 影响人的思想 和品德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这三种教育是在不同 的场所、由不同的人员所实施的,它们在特点和功能上也有所区别。 广义的教育是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出现的教育活动,它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零 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系统的。 (二)狭义的教育 狭义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 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 向发展的活动。学校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出现在奴隶社会早期。 狭义教育的特点:
第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种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它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儿童; 第三,它是在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社会活动。 教育有时也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 如我们看了某场电影, 思想受到很大震撼, 常说“受到深刻的教育”。此时,“教育”就是指思想品德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 现在人们非常重视“大教育”, 所以我们要从“大教育”的观点看教 育,了解各类教育之间的联系,但我们要重点学习和熟悉的是学校教育。 (三)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 学校教育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

者、教育内容。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三者之间有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和受 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或矛盾。 二者分别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存在于同 一教育实践活动中,构成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二者又具有互为主客体的关系。在教的活动 中, 教育者是教的主体, 受教育者是教的客体; 在学习活动中, 受教育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他们有共同的教育活动对象,即教育内容。他们有共同的活动目的,即促进受教育者素质的
全面发展。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 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 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问题是人们从大量教育现象中提出来作为认识和研究对象的课题。 科学研究始于问 题,教育学就是通过研究这些现象、问题,揭示其背后所存在教育的客观规律,以作为教育 者进行教育的依据和指南。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教育之外的其他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 然联系。前者如教师、学生、教材、设备、教学、德育、管理等因素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 后者如学校与社区、 教育与人口、 教育与经济发展、 教育与政治改革等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科学是有关教育问题的各种科学理论的 学科群,它包含许多分支学科。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的基本的、一般的问题,诸如教育的目 的、内容、方法、途径等,它是从总体上去分析教育问题,而其他学科是从某一个角度或某 一个方面进行研究的。关于教育学具体包括的内容可以参见本书的目录。 教育学的发展,根据其研究方法、理论的成熟水平,大体可以分成萌芽、创立、分化三 大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一)教育学萌芽阶段的特点 这一时期,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教育学都还没有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中分化 出来,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们的 教育思想, 都是作为他们的哲学思想或政治思想的组成部分而存在的。 其教育思想多散在他 们的政治、哲学著作当中;对教育经验的大量论述,多是现象的描述和自我表现经验的概括 总结,缺少独立的科学命题和理论范畴;研究的方法是理性思考和经验总结。 (二)教育学萌芽阶段的教育家及著作 在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涌现了一大批教育家及其著

作。 这些著作成为后人研究教育学萌芽 阶段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 我国古代教育家主要有孔子、墨子、孟子、苟子、朱熹等。主要著作有: 《论语》《孟 、 子》《大学》《中庸》《诗》《书》《礼》《易》《春秋》 、 、 、 、 、 、 、 (即“四书五经”)《学记》《颜 ; 、 氏家训》《四书集注》和《童蒙须知》等。 、 西方古代的教育家有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罗马的昆体良等。主 要著作有柏拉图的《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伦理学》 、昆体良的《雄辩术原 理》等。 这些教育家及著作都阐述了各自的教育思想。 (三)教育学萌芽阶段的主要教育思想 这一阶段的出现了许多教育家及其思想。由于篇幅的限制,不能一一详述,这里只撷取 几个有代表性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孔子 (前 551-前 479) 是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后人称为“圣人”。
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他晚年整理和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 二 是他开创了我国私人讲学的先河,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他的 教育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体系。 《论语》20 篇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依据。 1.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1)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的发展有作用。他提出了“庶、富、教”的观点,认为 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有了众多的人口,就使他们富足起来,富足之后就发 展教育,把教育搞好了,一个国家才算治理好了。这反映了孔子初步认识到经济发展与教育 之间的关系, 只有经济发展了, 教育才能有发展的经济基础。 他还从教育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教育与军事之间的关系、教育与法律的关系,阐述了教育的社会作用。他认为通过教育把孝 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风气传播出去,就会影响政治。民心是立国之本,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赢 得民众的信任。教育有时候比政令、刑法更为有效。孔子也看到了教育对个人发展的意义。 他提出了,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哲学命题,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小资料 O -1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2)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观点 什么样的人受教育,这涉及教育对象问题,也是每个教育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对此,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孔子在招收学生时候,不分贵贱、贫富、地域、种族。他说: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①孔子

的有教无类思想,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使 教育活动扩大到民间。但是,这里“无类”是相对于贵族而言的,不包括那些生活在社会底 层的劳动人民。 (3)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观点 孔子一直致力于通过教育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士”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格和素质呢?“士”必须立志乐道,有远大的人生理想; “士” 必须有才能,能处理实际事务,即“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君子”原是奴隶主贵族统治者 。 的统称, 孔子把他发展成为对人格和品行高尚人士的褒称。 “君子” 应该德才兼备。 《论语· 宪 问》记载: “子路问君子,子日: ‘修己以敬。 ’日: ‘如斯而已乎?’日: ‘修己以安人。 ’日: ‘如斯而已乎?’日: ‘修己以安百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君子要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 ” 还要有使别人安乐,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的本领。 (4)孑 L 子关于教育内容的观点 《论语·述而》记载: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文是指文化知识——“六经” : 诗、书、礼、易、乐、春秋。它们代表了我国春秋以前文化知识的一切领域。行、忠、信是 道德行为规范要求。所以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内容占有重要地位,文化知识学习 是为道德教育服务的。孔子教育内容不足之处在于缺少自然科学知识和劳动知识的内容。 (5)孔子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的观点
①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这条原则不是孑 L 子提出来的, 而是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 验时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有了冈材施教的名称。纵观孔子的教育实践,他确实在 践行因材施教的原则。其表现之-:孔子能深刻、全面了解学生,并能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出 他们的特点,知道学生的长处和短处。如子路果敢决断,子贡通情达理,冉求多才多艺;高 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鲁莽。表现之二:孔子能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往 往学生提出同样的问题,他有不同的答复。 《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子路问孔子: “听到一个道理马上去实行吗?”孔子说: “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去实行?”冉求问同 样的问题,孔子则说: “马上去实行。 ”公西华问为什么,孔子解释说: “冉求行动迟缓,所 以鼓励他大胆干;子路胆大好胜,所以我要他请示父兄,然后再去做。 ” ②启发诱导的 原则。孔子的教学基本遵循启发诱导的原则。他在《论语·述而》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 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朱熹注日: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 而未能之貌。启

,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孔子告诉教师启发诱导要把握时机,即在学 生处于“愤”和“悱”的状态时给予启发,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孔子认 为启发诱导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③学思结合的方法。孔子强调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同时思考也 非常重要,思能促进学习。他有句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④谦虚笃实的方法。 孔子认为知识的学习来不得半点虚假, 他有句名言: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要求学生对待学习要有谦虚笃实的态度。 (6)孔子关于道德修养的方法 孔子关于道德修养有如下几种方法。 ①立志有恒。 孔子认为人要有远大的人生志向。 这是进行道德修养的基础。 《论语·子 在 罕》篇里,他说:“三军可以夺帅也, 匹夫不可以夺志也。 ”孔子认为立志还只是一个起点, 要实现人生理想,要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炼,要有恒心和毅力。人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志向?孔 子教育学生要“志于仁”“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 。
小资料 0—2 孔子经常与学生“言志”。一天,他对学生颜渊、子路说:“你们何不谈一谈个人的志 向呢?”子路说:“我愿意拿出车马、衣服、皮袍与朋友们共事,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 “我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已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愿意听一听您老人 家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②自省自克。在道德修养过程中,孔子非常强调要自省自克,认为善于自省自克才是有 道德修养的标志。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他说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①,“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②。同时,个人还要不断地进行自我省察。他的学生曾子说: “吾日三省吾身:为 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身体力行。在道德修养中,孔子非 常强调身体力行, 要求学生要言行一致, 言行相顾。 他认为言行不一的人是道德不高尚的人。 他说: “巧言令色, 鲜矣仁”①, 应该做到“敏于事而慎于言”, “讷于言而敏于行”, “言 必行,行必果”。② ④改过迁善。 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过程是一个改过迁善的过程。 怎样做到这点呢?一是 要对自己的错误有一个正确的态度。首先要认识错误而不是掩饰错误。他说:“丘也幸,苟 有过,人必知之。”③其次,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他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④, “过 则勿惮改” 。⑤二是对他人的过错采取谅解的态度。 (7)教师观 他认为教师要有“学而不厌, 诲人

不倦”的工作态度; 教师要有热爱学生, “为师无隐” 的奉献精神;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循循善诱。 2.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约前 372-前 289) ,名轲,战国中叶鲁国(今山东邹县)人。他是先秦时期儒家 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 是研究其教育思想的重要资料。 该书一般也被认为是孟子的弟子对他言行的记 述。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 孟子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 人伦”。“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 是处理好五种社会关系的准则。孟子同孔子一样,非常重视“君子”和“圣贤”的培养,强 调他们应以德为主,德才兼备。为此,他提出了一整套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具体体现在 以下几方面。 (1)持志养气 “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养气”按照孟子的主张就是“善养吾浩然之气”,立 志属于理智活动,养气则是培养意念、情感和精神状态。他认为志与气是密切相联,互为因 果的,提出“志统率气”“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 ⑥ (2)反求诸己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内省方法,提出“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离娄上》。凡是须 ) 严于律己,自我反思,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这是一种重要的修养方法,也是道德修养的最 高境界。
(3)动心忍性 孟子非常强调意志锻炼的重要性,尤其是主张在逆境中得到磨砺。他有句名言:“天将 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①他认为人的成才得之于艰苦的磨炼,环境越是恶劣,对人的造 就可能性就越大。 3. 《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的、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 一部教育专著。 《学记》是先秦儒家教育经验和思想的总结。全书 1229 个字,论述了非常丰 富的教育思想。 (1)教育的作用 《学记》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十六个字“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 先”。即:教育的作用是为国家培养所需人才,教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2)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 《学记》以托古方式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 术有序、国有学。”主张按照地方建制分别设学。 《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分小成和大成两段,分别考核学生在 学业知识学习和品德修养两

个方面的表现。 (3)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有如下几点。 ①教学相长的原则。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 《学记》说:“虽 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它深刻地揭示出了教 学的辩证关系。 ②预时孙摩的原则。 《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预,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 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这里包括四条原则:预防性原则、及时性 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集体教育的原则。 ③课内外结合的原则。 《学记》说:“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故君子之于 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课外练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可以深化课内学习的内容。这 种结合还有助于学生把学习和休息有机结合起来,一张一弛,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④长善救失的原则。 《学记》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 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 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它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贪多、狭窄、自满、畏难。教 师只要了解学生这些学习状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生就能发扬优点,克服 缺点。
⑤启发诱导的原则。 《学记》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可谓善喻矣。”它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如何 进行启发诱导。引导启发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督促鼓励学生,而不是压制他们;
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而不是帮助他们得出现成答案。这样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4)论教师 《学记》提出了“师严道尊”的思想。 《学记》说:“师严而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 学。” 《学记》 高度评价教师的作用, 明确了教师的任务, 认为教师是培养人“为长”“为君” 之人,即为国家培养有治国安邦能力的人。 《学记》说:“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 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 《学记》也对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比如,“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君子既知 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等。 4.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苏格拉底(Socrates,前 469-前 399)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生于雅典平民家庭,父 亲是雕刻匠,母亲是接生婆。他经历了雅典民主制度由盛而衰的过程,

为保卫祖国,曾三次 从军作战,他机智勇敢,能保护战友。他出于现实需要而研究伦理哲学,并随处施教,不收 学费。苏格拉底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问答式的教学方法。苏格 拉底在让学生获得某一个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发问,让学 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给予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 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沦。 ,他自己把这种通过不断发问,从辩论中弄清问题的方法称为“产 婆术”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为后世西方的探究式教学、发现式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5.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Plato,前 427-前 347)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跟随苏格拉底 学习 8 年,因受(苏格拉底被诬告并被处死)株连流亡国外 12 年,游历了许多国家,视野 大开。回国后创办一所学园,名叫 Academy(阿卡德米) ,它是希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也 是欧洲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柏拉图在这所学园中进行研究、 著述、 教学达 40 年。他在《理 想国》一书中提出自己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的教育理想目标是培养哲学王,哲学王是一 些最有智慧的人,也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他认为上帝分别用金子、银子和铜铁制造出了哲学 家、军人、劳动者,因此,三种人要各司其职,各安其位。他重视教育,主张教育要由国家 办,并且实施强制性教育。他认为不同年龄应该接受不同教育。儿童受学前教育越早越好。 学前教育应该以游戏为主。7~17 岁受普通教育,包括音乐教育和体操教育,18~ 20 岁的青 年经挑选受高一级教育,学习科学知识等。少数优秀青年还可以继续深造,主要进行辩证法 训练,以备将来担任国家领导职务。
6.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 384-前 322)17 岁入柏拉图的学园,学习达 20 年,是柏 拉图的得意门生。42 岁时做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 335 年回到雅典创办了一 所叫吕克昂的学园,并在这里从事研究和教学。他非常博学,对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物 理学、逻辑学、心理学、美学等有深入的研究。 (1)提出了灵魂说 灵魂说是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他把人的灵魂分三部分, 植物的 (生理方面) 灵魂、动物的(感觉与欲望方面)灵魂、理性的(认识与思维)灵魂。 (2)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 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而且应使年轻的一代得到和谐发 展,为将来美好的生活作准备。 (3)实施体、德、智三育 为了顺应人灵魂的三部分,亚里士多德主张对人要进行体

育、德育和智育。体育应该放 在首位,因为它是人们过美好生活的条件。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美德。美德的特性是 中庸。 比如, 勇敢是怯懦与莽撞的中道, 慷慨是吝啬与浪费的中道。 智育是培养理性的灵魂, 学习不仅是为了工作和有实用价值,也是为了善于利用闲暇,形成高尚的、自由的灵魂。为 此他提出了“自由教育”( Lib- eral Education)的主张,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4)教育的年龄分期理论 他主张教育要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 即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来进行教育。 他把年轻一 代的教育分为四个时期。 ①0~7 岁:在家庭里接受学前教育,这一时期主要任务是促进儿童的身体发育,养成 良好习惯。 ②7~14 岁:儿童进入学校进行学习。主要使儿童掌握读、写、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并进行体操训练和音乐教育。 ③14~21 岁:这一阶段任务主要是发展学生的理性灵魂。学习算术、几何、天文、音 乐、文法等知识。
④21 岁以后的年轻人要研究物理、哲学等。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为欧洲后世教育思想奠定了基础。
7.昆体良主要的教育思想 昆 体 良 ( Quintilianus) 是 古 罗 马 的 著 名 教 育 家 。 他 的 《 论 演 说 家 的 教 育 》 The ( Edttcation of Anorator,原本应为《雄辩术原理》 )一书公元 96 年出版问世。罗马时代的 演说家主要是辩护师、律师。罗马时代的学校有三级:初等学校(包括为奴隶开办的学校) ; 文法学校;雄辩术学校(修辞学校) (是高等学校,以培养律师为宗旨,而不是培养一般的 演说家) 。昆体良生于古罗马文化中心之一的西班牙,父亲教雄辩术。昆体良受过良好教育, 后在一所拉丁语雄辩术学校任教 20 年,同时兼做律师。 昆体良的主要教育思想包括如下几点。 ①他主张雄辩家应该是一个善良的人,而不单纯是有才能。 ②他是班级授课方式的拥护者和提倡者。他的老师就用过这种方式。 ③他主张教育应该适应儿童天赋才能差异,因材施教。 ④他坚决反对在教育过程中使用体罚。 他认为体罚是一种残忍行为, 会造成儿童心情压 抑和沮丧。 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一)教育学创立阶段的特点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科学的出现,教育学的发展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具体说, 从 17 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开始,教育学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教育研究开始摆脱过去那种简 单的经验概括和总结,逐渐发展到提出一些独立的理论范畴和命题。教育学也逐渐从哲学、 伦理学等学科中分化出来,走向学科与内容的独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一批资产阶级教育 家,出现一系列教育著作,提出许多重要

的教育思想和理论观点,形成了较为完整而系统的 理论体系。 (二)教育家及其著作 这一时期的教育家及其著作有: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著有《大教学论》 。 此书被认为是独立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以此为开端, 出现了一系列对后世有影响的资产阶级 教育家及代表作。 英国教育家洛克(John Locke.1632-1704)的《教育漫话》 。 法国教育家卢梭( 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的《爱弥尔》 。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的《林哈德与葛 笃德》 。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1776-1841)的 《普通教育学》 (1806)。 在西方,通常把赫尔巴特建立在心理学研究基础上的《普通教育学》视为“科学教育学”形 成的标志。 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 Friedrich Froebel,1782-1852)的《人的教育》 。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 Friedrich Adolf Wilhelm Diesterweg,1790-1866)的《德国教 师培养指南》 。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Herbert Spencer,1820-1903)的《教育论》 。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1823-1870)的《人是教育的对象》 。 美国教育家杜威( John Dewey,1859-1952)的《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等。 (三)教育学创立阶段的主要教育思想 1.夸美纽斯的主要教育观点 夸美纽斯是 17 世纪捷克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他生活在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 会过渡的时代,是那个时代伟大的教育家,被称为近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的奠基人。 (1)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夸美纽斯认为教育是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教育能促进人的发展。在《大教学论》 一书中,他说:“假如要去形成一个人,那便必须由教育去形成”。“只要受过一种合适的 教育,任何人的智力都能得到发展”。“教会和国家的改良在于青年得到合适的教导”。高 度评价了教育在社会改良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夸美纽斯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在身体、智慧、德行和信仰几方面和谐发展的人。 (2)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他在批判当时教育违背自然秩序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要遵循普遍的“秩序” ,即规律 的思想; 提出教育要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的年龄特征来进行的主张。 教育适应自然的原 则是夸美纽斯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根本性原则。 (3)第一次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夸美纽斯针对当时学校个别教学的做法,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详尽地论述了班级授课 制。班级授课制指把学生按照年级分成班,由一个教师面对班级教授同一门课程。一个班级 的学生可以分成每 10 人一个小组,由教师委派优秀的学生为组长,协助教师进行管理,考 查学业。 (4)提出了统一

学制和学年制 夸美纽斯根据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将人从出生到 24 岁分为四个时期,即婴儿期、 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与此相适应,每个阶段应该进入不同的学校接受不同的教育。这 些学校分别是:母育学校、国语学校、拉丁语学校和大学。这四种学校是彼此衔接,上下连 成一体的。这种前后一致的教育体系就是统一学制。 夸美纽斯还提出学校工作要实行学年制。 所有的公立学校在一个学年同时开学, 同时放 假;每年招生一次,秋季开学,学生同时入学,学年终结时,通过考试,同一年级的学生同 时升级。他强调学校工作要有计划,使每年、每月、每日都有指定的工作。教学科目要按儿 童的年龄特点和认识发展顺序合理安排。
(5)为各级学校设置了广泛的学科课程 夸美纽斯为四级学校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 母育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体力、 智力和道德的初步基础, 通过感官训练使幼儿获得 关于自然界、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初步认识。 国语学校的学生要进行读、写、算和教义问答教学,学习地理、历史、几何、唱歌、手 工和自然常识等课程。 拉丁语学校除了学习“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以外, 还要学习物理、地理、人体解剖学、历史、伦理学和神学。
大学分神、法、医三科,学习的内容广泛而周全。 (6)建立了教学原则体系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根据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建立了教 学原则体系。这些原则包括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启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 原则、巩同性原则。 夸美纽斯提出的几个教学原则紧密联系,相互渗透,已形成了教学原则体系,这是教育 史上最早的教学原则体系,体现了教学的基本规律。 2.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 洛克是 17 世纪英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 (1)关于绅士教育的目的 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说” ,认为人生来如同白板,人的知识都是学习得来的,人的差 别都是由教育产生的结果。 他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绅士, 绅士是有德行、 有学问、 有能力、 有礼貌的人。他认为培养绅士要靠家庭教育而不是学校教育。 (2)绅士教育的内容 他从体育、德育、智育几方面阐述了绅士教育的内容,提出了教育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他认为,体育的目的是使儿童具有强壮的体格,能吃苦耐劳。德育的基础是培养自制力,使 行动服从理智的指导。他很重视礼仪的教育,认为礼仪训练是使入学会为人处事的秘诀。智 育则在使学生掌握方法,发展能力。 3.卢梭的教育思想 卢梭是 18 世纪

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1)关于教育的目的 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而不是培养公民。 所谓自然人是独立平等、 自由善良 的人和智力得到充分发展的人。这种人没有职业、地位之分。 (2)培养自然人的途径 他主张培养自然人要进行三种教育: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这三种教育 只有协调一致才能发挥较好的作用。 培养自然人还要顺应儿童的天性, 遵循儿童自然发展的 规律。
(3)论各个年龄段的教育 他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过程,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相应有四个阶段的教育 ——婴儿期(0~2 岁)的教育、儿童期(2~12 岁)的教育、青年期(12~15 岁)的教育、 青春期(15~20 岁)的教育,并对各个时期的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 4.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裴斯泰洛齐是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 (1)关于教育的目的 他深信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潜能, 教育的目的就是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 使其经过锻 炼,人尽其才,在社会上达到应有的地位。 (2)关于要素教育的思想 裴斯泰洛齐要求教育要从最简单、最基本,并能为儿童所接受的要素开始,循序渐进地 发展儿童本性的各个方面。 他主张教育过程的心理学化, 还特别强调“直观教学”和“自动 教育”,激发儿童的主动性。 5.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是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 赫尔巴特被西方教育史
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 (1)关于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他提出了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 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的主张, 使教育学具 有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赫尔巴特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学应该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 的教育家。 (2)关于教育的目的 他把教育目的分为两部分: 选择目的和道德目的。 一是帮助学生发展未来职业所需要的 知识和能力进行职业选择;二是培养“真正善良的人”(内心善良、完善、仁慈、正义和法 制、公平与报偿) 。他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道德这一概念之中。 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3)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 他根据学生的六种兴趣提出六种课程, 即经验的兴趣——自然学科, 思辨的兴趣——数 学与逻辑, 审美的兴趣——艺术学科, 同情的兴趣——语言学科, 社会的兴趣——社会学科, 宗教的兴趣——宗教学科。 (4)关于教学方法 他提出了教学的阶段论,即教学可以按照明了(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 、联想(由个 别到一般,形成概念) 、系统(新旧观念的组合)

、方法(练习)四步去进行,这就是所谓的 “四段教学法”。后来,他的学生把它发展成五段教学法,即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应 用。
(5)提出“教育性教学”的原则 赫尔巴特认为,“没有教育的教学”、“没有教学的教育”都是不可能的。教学应该与 教育统一起来。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 (6)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 他主张通过威胁、监督、命令和禁止、惩罚来对学生进行管理。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因强调教师中心、 书本中心和课堂中心而被杜威称为传统教育理论 的代表。 6.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 心理学家、 教育家, 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1)关于教育的本质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2)关于教育的目的 杜威认为, 教育的目的应该来自教育过程之内, 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教育的目 的,而不应该从教育的外部去寻找一个目的强加给教育,即是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 够不断地生长下去。 (3)论课程与教材 杜威主张以活动性的、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即活动课程。为了 完成活动课程,提出了“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强调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利用儿童游戏 的本能,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活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是活动教学。 (4)提出教学的五步骤 杜威认为活动教学应该遵循五个步骤, 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 给学生提供足以 产生问题的资料、学生产生问题和假设、设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亲自动手做、验证假设。
(5)提出了儿童中心论 教师在教学过程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杜威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 教学活动的组 织要根据儿童的兴趣,以儿童为中心进行。 杜威的教育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对美国和世界教育均有重大影响。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区别集中体现在三个不同中心上:赫尔巴特强调教师中心、 课堂中心和书本中心,而杜威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和活动作业中心。
三、教育学的分化阶段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1.这一阶段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教育学走向更为科学化发展的阶段,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成为科学教育学建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使教育上的一系列根本问题, 诸 如教育的本质、作用,教育的目的、任务,教育、环境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等问题得到了科学 的解释和论证,使教育学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中国、苏联的教育家提出许多新的教育主张,为教育

学走向科学化作出了贡献。 2.教育家的著作及主要思想 杨贤江(1895-1931)是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以李浩吾的 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这本著作阐述了教育的 本质和作用,批判了教育超政治、超阶级的观点和教育万能论。 (苏联)克鲁普斯卡娅著有《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一书,她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 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她根据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论述了在苏 联实施综合技术教育的问题。 当时的苏联教育部长凯洛夫(1893-1978)主编的《教育学》(1936,1948,1956),总结 了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构建了新的教育学理论体系,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他 极其重视智育即教养的地位和作用, 提出了一套比较严格和严密的教学理论。 这本书对我国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马卡连柯(1888-1939),苏联著名教育家,著有《教育诗篇》《论共产主义教育》《父 、 、 母必读》等。他曾担任小学教师、校长,担任高尔基工学团主任,筹办和管理捷尔任斯基公 社,他在流浪儿和违法者的改造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其核心教育思想是集体主义教育。他 认为,集体具有共同目的、与其他集体有机联系、管理机构、集体舆论等特点。他提出了平 行教育原则(即教育集体的同时通过集体去教育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教育影响集体) ;对 儿童高度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不断提出新的前景的教育原则。 他非常重视纪律教 育和劳动教育。他认为适当的运用惩罚是必要的,它是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对人的 尊重与要求的结合,但不能体罚。 (二)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1.现代教育理论发展阶段的特点 20 世纪中叶以后,由于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人才资源开发和智力开发成为世界教育 瞩目的重大课题。各国开展了广泛的、深刻的教育改革,开展教育实验,形成了大批奠基于 教育实验和心理科学基础之上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学进入现代发展阶段、 , 2.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1901-1977) ,著有《教学与发展》一书。他的理论核心是“以最好 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以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提出了 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指导实际、理解学习过程、使所 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1918-1970), 《给教师的建议》 著有 、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 《帕夫雷什中学》等书。其教育理

论的核心内容是提出入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对世界 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他认为学校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社会进步的积极 参与者”。要培养这样的人就需要实施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所谓全面和谐的教育,“就是 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 使两者达到平衡: 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 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 。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是指把德育、 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五个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相互渗透的统一整体。为此, 他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都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思想。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著有《教育过程》一书,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他强调 必须使学生学习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即一门学科中的定义、原则或法则;强调早期学习的 重要性;倡导发现式学习;主张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著有《教育目标分类学》《学生学习的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分册》 、 等著作,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 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著有《范例教学原理》 ,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教育家皮亚杰,著有《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提出儿童智力发展阶段 与教学关系的理论。 (三) 当代教育学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要学术派别 当代教育学发展的基本趋势主要 有: 第一,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除了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等问题外,还研究教育中的 知识与认识问题、政治与社会问题、可持续发展与生态问题、网络教育问题等。 第二,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传统上教育学的学科基础主要是伦理学和心理学, 现在则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神经科学、人才学和现代哲学等。 第三,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主要是从过去的科学主义的范式扩展到人文主义、现 象学、解释学等研究范式。 第四,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一方面,教育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同时又在分 化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综合。 第五,教育学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更加密切。20 世纪教育学的主要派别有:德国的 实验教育学,德国的文化教育学,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学,法国的制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 教育学,系统科学的教育学,批判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的主要代表有狄尔泰、斯普朗格等。其主要观点是:教育是一个历史文化的 过程;教育的目的是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变,培养完整的人格;培 养的主要途径是陶冶和唤醒,强调师生的对话。
制度教育学的代表

有法国的乌里、洛布罗。主要观点是:要研究制度,研究制度对人的 影响;对教育问题进行制度分析;要把学校中“给定的”制度变成“建立中”的制度。 批判教育学的代表有美国的鲍尔斯、阿普尔、吉鲁,法国的布厄迪尔等。主要观点是: 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不是一种民主的建制和解放的力量, 而是再生产着社会不平等的工 具;教育受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教育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分析教育背后的利益关 系,达到意识的启蒙和解放,从而寻找克服不公正的策略。
第三节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一、形成初步的教育信念和专业精神 教育信念是个人对教育的坚定不移的观点。 通过学习教育学, 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 学习前人的教育思想,有助于初步形成自己对教育的认识和信念。比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 行知就写有《我们的信条》 。 通过学习教育学, 可以较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的职业是一种专业, 需要具备较高专业素质 和专业精神。 通过学习教育学, 厂解教育的价值即教育对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作用, 使我们更深刻 地认识到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从而更加热爱教育事业, 把自己的身心和智慧奉 献给人民的教育事业。 二、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 通过学习教育学,可以初步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 ,即认识和掌握教育的基本 规律、教学规律、德育规律和原则;知道什么是科学的学生观、知识观、教育观;了解教学 过程的基本环节和班主任工作的要点。 三、了解教育历史和思想遗产 通过学习教育学,可以了解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教育遗产。比如,了解我国古代教育家 一直倡导和实施的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如四书五经; 了解外国教育的历史渊源,外国一些教育的教育思想,了解义务教育思想、终身教育思想的 产生等等。这些人类优秀的教育遗产是作为一个合格教师的精神养料。 四、了解教师职业及其环境 学习教育学, 使得我们对自己将来从事的教师工作有个概要的了解, 可以做好心理和专 业上的准备。比如,通过学习,可以了解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必备的 素养和能力、教师应该承担的职业角色;学习教育学,可以了解学校教育的三个要素及其关 系、了解学校的组织结构和人事构成,使得我们对未来的工作环境有一定了解,以便消除对 学校工作的陌生感。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我国并且也是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 A. 《论语》 B. 《学记》 C. 《中庸》 D. 《理想国》
2.古罗马昆体良的教育著

作是( )。 A. 《论演说家的教育》 B. 《理想国》 C. 《大教学论》 D. 《教育论》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著作是( )。 A. 《教育论》 B. 《教育漫话》 C. 《大教学论》 D. 《爱弥尔》 4. 《普通教育学》的作者是(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斯宾塞 5. 《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作者是( )。 A.杜威 B.斯宾塞 C.布鲁纳 D.克鲁普斯卡娅 6.提出结构教学理论和发现法的教育家是( )。 A.赞科夫 B.布鲁纳 C.马卡连柯 D.杜威 7.主张文化陶冶的教育学流派是( )。 A.批判教育学 B.实用主义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文化教育学 二、填空题 1.教育学是以__为研究对象,探索并揭示__的科学。 2.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__。 3.独立形态的教育学是以__的《大教学论》为开端的。 4.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教育问题的著作是__,作者是__。 5.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作者是__。
6.杜威的现代教育论主张以__为中心,教育方法是__。 7.班级授课制的提出者是__。 8.20 世纪教育学的主要流派有__、__、__、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系统科学的教育学、 批判教育学和制度教育学等。 9.阐述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著作是__。 10.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提出者是__。 三、简答题 1.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2.夸美纽斯的主要教育观点是什么? 3.杜威的主要教育观点是什么? 4.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是什么? 5. 《学记》阐述了哪些教育思想? 6.孟子的道德教育方法是什么?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