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措施的探究

合集下载

油茶新造林丰产栽培技术及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略述

油茶新造林丰产栽培技术及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略述

油茶新造林丰产栽培技术及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略述油茶是一种珍贵的木本油料作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们对油茶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油茶的产量和质量也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为了提高油茶的产量和质量,新造林丰产栽培技术和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一、新造林丰产栽培技术1.优质苗木选择:优质苗木是油茶新造林的关键,选择抗逆性强、生长快、多分枝、丰产优质的优良苗木进行栽培。

要注意苗木的根系发达、叶片翠绿、生长旺盛、无病虫害,以保证栽培成功率。

2.地力准备:在选择种植地时,要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通透性好的土地,并在种植前进行地力准备工作,包括施肥、翻耕、整地等,以为幼苗的生长提供有利的环境。

3.密植栽培:油茶的密植栽培是提高油茶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适当的密植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在栽培时,适度密植油茶树苗,以提高油茶的光合作用,增加养分供给,培育出优质优产的油茶。

4.施肥管理:油茶生长期短,需要大量养分供给,因此施肥管理是新造林丰产栽培技术的重要环节。

合理施肥对提高油茶产量和改善品质起着重要作用,可以选择有机肥和无机肥结合的施肥模式,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增加油茶的产量。

5.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影响油茶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新造林的过程中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选择适宜的防治方法,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保护油茶的生长。

二、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1. 土地整理:对低产油茶林的土地进行整理,包括病虫害防治、施肥、松土、修剪和改善土壤结构等,为后续的改造工作提供有利的条件。

2. 修剪整形:低产油茶林的树枝茂密,光照不足,对树冠进行修剪整形,逐步疏松树冠,减少树冠重量,提高光照强度,促进生长。

3. 换壤更新:对低产油茶林的土壤进行更新,选择土质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地进行更新工作,以提供充足养分和水分。

4. 引种优良品种:选择高产、优质的油茶品种进行更新种植,提高油茶的产量和品质。

油茶低产林改造工程的技术策略

油茶低产林改造工程的技术策略

油茶低产林改造工程的技术策略油茶是我国一种重要的经济林种,它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抗干旱性,适应性广泛,而且油茶果实含有丰富的脂肪酸,可供饮食烹饪和工业利用。

由于我国油茶种植历史悠久,加之种植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了很多地方油茶产量低,效益不高,甚至出现一些低产林。

对油茶低产林进行改造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就油茶低产林改造工程的技术策略进行探讨。

针对不同地区的油茶低产林状况,需要进行科学的调查评估。

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了解各地低产林的分布情况、土壤肥力状况、气候条件等草率,为制定后续的改造计划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

在调查评估过程中,还应对目前油茶树的大株情况、生长状况、病虫害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为后续制定改造方案提供数据支撑。

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改造措施。

根据调查评估的数据和实际情况,科学确定油茶低产林改造的目标和措施,包括对现有树木的修剪整形、加强施肥管理、改善排水条件等技术措施。

针对不同的油茶低产林,可以选择相应的改造技术进行实施,提高油茶的产量和品质。

推广先进的栽培技术和品种。

在油茶低产林改造工程中,应积极引进先进的栽培技术和优质的油茶品种,通过技术改造和品种更新,提高油茶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

对于一些老旧品种或者疫情、虫害等原因导致的油茶树死亡,及时根据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的新品种进行补植,提高油茶林的整体产量。

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服务体系。

在油茶低产林改造工程中,应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服务体系,包括管理人员培训、技术指导、信息反馈等各项工作。

加强对油茶种植者的培训教育,提高他们的种植管理水平,加强对油茶低产林的技术指导和管理,提高油茶的整体产量和品质。

油茶低产林改造工程的技术策略应包括科学调查评估、确定改造措施、推广先进技术和品种、加强病虫害防治、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服务体系。

只有全面采取这些措施,才能有效提高油茶低产林的产量和品质,促进油茶产业的发展,提高种植者的经济效益。

赣州市油茶低产林改造现状及对策

赣州市油茶低产林改造现状及对策

赣州市油茶低产林改造现状及对策1. 引言1.1 赣州市油茶低产林改造的背景赣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是我国著名的油茶生产基地之一。

油茶是我国传统的特色农产品之一,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对于当地农民的生计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种植方式落后、管理不善、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影响,赣州市油茶低产林的情况较为严重。

赣州市油茶低产林主要表现在产量低、品质差、经济效益不佳等方面。

由于种植面积大、品种单一、技术水平低等原因,导致油茶产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农民收入不高,油茶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改造赣州市油茶低产林,提高产量和品质,促进油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势在必行。

在新时代背景下,赣州市油茶低产林改造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政府支持、农民参与等多方合力,才能有效解决油茶低产林存在的问题,推动赣州市油茶产业实现转型升级,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2 油茶低产林改造的重要性油茶是赣州市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但由于历史原因、种植方式落后等多种因素影响,油茶低产林比比皆是。

油茶低产林改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

油茶低产林改造是提高油茶产量和质量的必经之路。

通过改善油茶树的生长环境、选育优质品种、提升农民种植技术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油茶的单产和总产,提高油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油茶低产林改造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油茶产业是赣州市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通过改造低产林,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油茶低产林改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通过改造低产林,可以提高油茶的生产效率,延长油茶生产周期,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2. 正文2.1 赣州市油茶低产林的现状分析赣州市油茶低产林的面积较大,但产量较低。

由于长期的山地种植和管理不善,导致油茶树的生长周期较长,产量不稳定,品质也无法保证。

油茶低产林存在着技术落后的问题。

许多农民在种植和管理油茶树时仍然沿袭传统的种植方法,缺乏科学的管理和技术支持,导致产量低下。

油茶新造林丰产栽培技术及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略述

油茶新造林丰产栽培技术及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略述

油茶新造林丰产栽培技术及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略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油茶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广泛的用途。

由于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足,导致油茶产量低,质量差的情况比较普遍。

为了提高油茶的产量和质量,必须加强油茶的栽培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油茶新造林丰产栽培技术和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得到了更多研究和关注。

通过优化栽培技术和合理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油茶的产量和品质,推动油茶产业的发展。

对油茶新造林丰产栽培技术和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推动油茶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油茶新造林丰产栽培技术和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进行概述,并总结其关键要点,分析其优缺点,为油茶的栽培和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同时也将对未来油茶产业的发展进行展望,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指导。

1.2 研究意义油茶是我国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发展潜力。

油茶新造林丰产栽培技术及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可以利用资源,提高土地效益。

我国许多地方存在许多低效率的油茶林,通过科学合理的改造技术,可以使油茶林的产量大幅提升,增加土地的利用效率,有效解决土地资源浪费的问题。

2. 正文2.1 油茶新造林丰产栽培技术概述油茶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具有丰富的油脂含量和多种保健功能,被广泛种植和利用。

油茶新造林丰产栽培技术是指在油茶种植中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管理方法,以提高油茶产量和质量为目的的栽培技术。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科学选地。

选择适宜的生长环境是提高油茶产量的基础,要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阳光充足的地块进行种植。

其次是合理施肥。

施肥要根据土壤肥力和油茶生长阶段进行,要注意控制氮肥的使用量,避免过肥导致营养过剩。

再者是科学浇水。

油茶生长需要适量的水源供应,要注意根据季节和天气情况合理浇水,避免水分过多或不足。

浅谈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

浅谈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

浅谈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摘要:油茶又叫茶子树、茶果树等。

是重要木本油料树种,具有油质好、产量高、用途广等特点,与油棕、油橄榄和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植物。

油茶的低产低效是阻碍油茶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技术改造可以适当的增加油茶林的产量,解决了低产油茶林改造技术问题,可促进老油茶林增质增效,释放出老油茶林的经济效益,给林农带来增收。

本文结合了富宁县里达镇里达村委会瓦蚌村的油茶低效林改造,简单的介绍了油茶低效林改造的技术措施。

关键词: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1、油茶低产林改造地的基本情况里达村委会瓦蚌村小组位于里达镇东部,境处滇东南岩溶高原与中山地形之间,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立体气候十分明显,年平均气温17℃,平均海拔1170m,年日照时数1800—2100小时,年降雨量1213.7mm,无霜期285天以上。

全村土地总面积3750亩,其中:有经济林木765亩,油茶林430亩,八角林335亩;宜林荒山328亩,土壤多为石灰土,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和少量山草。

该村为壮族村寨,共53户276人。

经济以传统农业、畜牧业和林果产品为主,以副业、劳务输出为辅。

实施油茶低产林改造的老油茶林位于村子东侧,油茶林为树龄50年的白花油茶,面积225亩,土壤为黄红壤,土层厚度在60cm以上,海拔1130m,坡度在10°-25°,老、劣、病、残植株占全林的一半以上,年平均亩产油量不到7kg。

2、油茶低产的原因2.1品种差、良莠不齐,主要为果实大小不一、皮厚,出籽率、出油率低,花期、成熟期不一致。

2.2管理粗放,杂草丛生成荒芜状态,每年只向油茶林索取,而不向油茶林投放。

2.3林分质量差、病虫害严重,林分疏密不均。

有的地块缺株严重,植株长势和林相都较差。

有的地块过密,每亩达300多株,阻碍植株生长。

病虫危害严重,如寄生枝、烟煤病、炭疽病等以及油茶象甲、茶尺蛾、茶梢蛾等虫害。

2.4不合理垦复,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越来越低。

油茶低产低效林改造工程内容

油茶低产低效林改造工程内容

油茶低产低效林改造工程内容油茶低产低效林改造工程是指对油茶林地进行改造,提高油茶树的产量和效益。

下面将从油茶低产低效的原因、改造工程的目标、具体措施以及改造效果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油茶低产低效的原因油茶低产低效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栽培管理不规范:油茶树需要适宜的温度、光照和湿度等条件才能正常生长,不合理的栽培管理会导致油茶树生长不良。

2. 缺乏营养物质:油茶树生长需要充足的营养物质供应,土壤贫瘠、施肥不当会导致油茶树生长缓慢。

3. 病虫害的侵袭:油茶树容易受到虫害和病菌的侵袭,造成生长受限。

4. 树龄老化:油茶树树龄过大会导致产量下降,生长疲弱。

二、改造工程的目标油茶低产低效林改造工程的目标是提高油茶树的产量和效益,使其成为经济作物之一,增加农民的收入。

三、具体措施1. 土壤改良:对于贫瘠的土壤,可以通过施肥、翻耕等方式改良土壤质量,增加土壤的肥力,为油茶树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

2. 栽培管理:合理的栽培管理是提高油茶产量的关键。

包括修剪树冠、疏松土壤、除草等措施,保持良好的生长环境。

3. 防治病虫害:及时发现和防治油茶树的病虫害,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减少病虫害对油茶树的影响。

4. 更新树种:选用高产优质的油茶品种进行更新,提高油茶树的品质和产量。

5. 合理施肥:根据油茶树的生长需要,合理施肥,提供充足的营养供给。

6. 科学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定期进行巡检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

四、改造效果经过油茶低产低效林改造工程的实施,可以取得以下效果:1. 增加油茶的产量:通过合理的栽培管理和施肥措施,提高油茶的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2. 提高油茶的品质:通过选用高产优质的油茶品种进行更新,提高油茶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3. 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通过科学的防治措施,减少病虫害对油茶树的危害程度,保证油茶树的正常生长。

4.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油茶低产低效林改造工程的实施,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

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

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油茶是一种生长在亚热带地区的常绿灌木,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油茶树的果实中含有丰富的油脂,是制取油茶籽油的主要原料之一,也是我国南方地区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

由于油茶树多生长在山地和丘陵地带,原始种植条件差,生态环境恶劣,导致了油茶的产量一直不高。

为了提高油茶的产量和品质,保护生态环境,结合国家的林业政策,对油茶低产林进行改造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重点介绍一些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

一、合理培育栽培1. 土壤改良油茶树耐贫瘠,喜深砂质壤土,但也适合生长在疏松肥沃的黄壤和紫色土中。

在油茶低产林改造过程中,必须对土壤进行改良,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透气性和保水性。

2. 树龄除旧对于已经树龄老化的油茶树,需要进行适度的树龄除旧,将老树进行疏伐,留下壮年树木,有利于减少竞争,促进生长。

也可以通过移栽逐步更新优质优株。

3. 种植密度调整油茶的栽培密度对产量有重要的影响,合理的栽培密度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油茶的产量。

一般来说,低产林改造要将栽植密度保持在1500—1700株/亩。

4. 病虫害防治在油茶低产林改造过程中,要加强病虫害防治,保护油茶健康成长。

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控制病虫害的危害。

5. 施肥管理合理的施肥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油茶的产量和品质。

在低产林改造中,要根据土壤肥力情况,科学施用有机肥、化肥和微量元素,以满足油茶生长的需求。

6. 水分管理在干旱地区,要加强油茶的水分管理,保证树木的生长需水,可以采用灌溉的方式,适时适量地给予水分。

二、促进油茶业态升级1. 推广优质品种优质品种是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关键,低产林改造要重点推广高产性、高油脂含量、抗逆性强的油茶新品种,提高油茶树的产量和品质。

2. 深加工利用传统的油茶主要以油茶籽油为主要产品,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油茶深加工利用也成为了一种趋势。

油茶茶叶的加工、油茶茶油皂的制作、树脂和木材的利用,都是提升油茶业态升级的方向。

油茶低产林改造工程的技术策略

油茶低产林改造工程的技术策略

油茶低产林改造工程的技术策略油茶是中国传统特色农产品,具有丰富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在我国南方地区有着广泛的种植。

目前油茶的产量并不高,主要是受到油茶种植场地的限制,如低产林地的影响。

为了提高油茶的产量,有必要对低产林进行改造工程,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量。

本文将对油茶低产林改造工程的技术策略进行探讨。

油茶低产林改造工程需要对现有的低产林进行全面的调查、评估和规划。

通过对低产林的土壤、植被、地形和水文等条件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确定适合种植油茶的地块和区域,以便科学合理地进行改造工程。

根据土地的实际条件和植被类型,科学规划改造工程的工作内容和时间节点,确保改造工程顺利进行。

油茶低产林改造工程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技术措施。

在土壤改良方面,可以采用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和矿物质肥料等多种施肥方法,促进土壤肥力的提高和改善。

在植被改善方面,可以采用树种调整、密度调整和科学修剪等措施,提高油茶树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在水文条件改善方面,可以修建排水系统、引水系统和雨水集水系统,保证油茶树的充足水源供应。

通过这些科学有效的技术措施,可以全面提高低产林地的土地肥力和植被生长状况,为油茶的良好生长创造条件。

油茶低产林改造工程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永续发展。

在改造工程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需要注重油茶种植业的永续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油茶种植规划和产业发展政策,促进油茶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这些生态环境保护和永续发展措施,可以实现油茶低产林改造工程的科学有效和长期稳定。

油茶低产林改造工程的技术策略主要包括对低产林进行全面的调查、评估和规划、采取科学有效的技术措施、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和保护以及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永续发展。

通过这些技术策略的实施,可以全面提高油茶低产林的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油茶种植业的良好发展和健康稳定。

希望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能够关注油茶低产林改造工程,共同推动油茶种植业的发展和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措施的探究
摘?要油茶的产量普遍较低,但是通过技术改造可以适当的增加油茶林的产量。

本文简单的介绍了油茶林改造的技术措施与保障措施,希望能够对实际的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52-0170-02
油茶属常绿小乔木,因其种子可榨油(茶油)供食用,故名。

茶油色清味香,营养丰富,耐贮藏,是优质食用油。

茶饼既是农药,又是肥料,可提高农田蓄水能力和防治稻田害虫,果皮是提制栲胶的原料。

但是油茶林在我国的产量普遍较低,属于低产林中的一种。

1 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1 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资料显示,全国茶籽产量60万吨左右,可以生产15万吨茶油,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广西、浙江、安徽等地。

绝大部分加工企业仍以民间榨坊方式生产茶油,而采用现代工艺生产的精炼茶油仅为2万余吨。

由于茶油资源相对较少,高档茶油进入消费市场目前仍以沿海等发达大城市为主。

1.2 江西省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江西是我国油茶主产区,有2300多年的种植历史,现有油茶林面积1?120万亩,占全省林业用地面积的7.1%,占全省经济林总面
积的77%,年产茶油5?000多万公斤,总产值30多亿元,种植面积和茶油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

全省油茶林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县(市、区)34个,其中40万亩以上的县有8个;1万亩以上的乡镇147个,5?000亩以上的村200多个。

在自然环境、政策、技术、产业等方面具备大力发展的优势。

全省有3?200万亩适宜种植油茶的丘陵岗地。

其中现有低产油茶林1?050万亩,可利用新造油茶的无立木林地和宜林地600万亩,撂荒旱地450万亩,疏林及灌木林地1?100万亩。

1.3 油茶低产的原因分析
油茶低产的原因除了它自身的因素以外,很大部分是因为油茶树在生长的过程中缺乏良好的管理,部分地区甚至还出现了荒草丛生的情况,由于杂草从土壤中吸收了油茶书所需要的养分,加上缺乏人工的护理与施肥,必然会导致油茶树的低产;另外茶农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盲目的增加油茶树种植的密度,导致油茶树生长的空间被相互挤占,反而是油茶树的产量降低;再者,油茶树还会因为得不到及时的更新而使产量降低,一些老残树的生产能力会随着寿命的增长而降低。

2 改造油茶低产林的技术措施
2.1 砍
砍是指砍去林地上的杂灌。

一般长期撂荒的油茶林,不仅杂灌丛生、藤蔓缠绕,还有马尾松、杉木、枫香、竹等不同高大乔木与其
混交。

对该类低产的油茶林必须先清除上层高大乔木,砍去杂灌和清理缠绕的藤蔓,使油茶从被压的状态下解脱出来,重新获得充足的光照,然后再进行垦复、施肥等营林措施。

2.2 垦
垦是指林地的垦复深翻,通过这个方法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

在对低产林的改造中垦复是最传统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措施。

在这一方式下可以使土壤的结构得到一定的改良,因为垦复时会把林地中的枯枝落叶等翻埋入土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腐化或者是适当的添加肥料,可以增加土壤中的微量元素,为油茶林的生长提供丰富的营养,从而在提高油茶林自身产量的同时还增强了其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在短期内可以适当减少人工防虫害的工作量。

对于林地的垦复最好是在每年的冬季进行,这个时候林地上的落叶较多部分已腐烂,油茶林业也不在生长期,将土地深翻35厘米左右,可以将落叶等埋入林地表面转化为天然的肥料。

但是这里要强调的是,垦复的方法要根据油茶林具体的地形、地貌、土壤和树龄来进行科学的选择,一般可供选择的方式为全垦、带状垦复、穴状垦复、阶梯式垦复或壕沟抚育等。

实践证明荒芜或管理不善的油茶林一经垦复就可“当年得利,2年增产,3年丰收。


2.3 调
调是指对单位面积内油茶栽培密度的调整。

油茶栽培密度的不同,不仅影响地力的发挥和光能利用,且影响油茶的产量和质量。

然而,现有大面积的油茶低产林,不是过密过稀,就是分布不均匀,缺株相当普遍,林相不完整。

据调查,在同一地区,品种类型和栽培措施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每667平方米油茶株数多的200株,少的30~50株,都同样不能高产,因此调整密度,改造林相是提高单产的重要措施。

成年油茶林的密度应根据物种、品种、立地条件、经营水平和方式、林龄等林分现状综合分析,加以调整。

密的间伐,留优去劣,疏的补植良种,力求做到油茶树的分布均匀,株行距整齐或相对整齐。

普通油茶一般每667 m260~120株。

2.4 剪
剪是指对油茶树的修剪。

对一穴多株或一株多萌的油茶树,其特点是;主干多,树冠拥挤,枝条重叠,光照不足,内膛空虚,结果部位外移。

首先是剪除不结果或结果少的,仅选留其中生长结果较好一株,再将其根际萌蘖一起剪除和适当剪除重叠大枝,同时疏除病虫枝、枯死枝和交叉枝。

主要是打开光路,清理裙枝,使树体通风透光,恢复生机。

油茶成年树以疏剪为主,主要是疏除过密枝,下脚枝(裙枝),重叠枝,病虫枝、干死枝和无用的徒长枝。

要领为:浓密的适当多疏,稀疏的适当短截,以促进分枝;树冠下部和内膛适当多疏,树冠上部和外缘稍疏:生长势弱的适当多疏,生长势强的适当少疏。

剪枝时间以11月至次年的2月间为好。

3 油茶低产林改造的保障措施
3.1 换
就是对劣株油茶的枝干通过嫁接的方式换上优良油茶品种的枝芽,从而将低产油茶树进行优化,提高产量。

在对低产油茶林的嫁接时需要注意好时间,根据油茶的生长周期以及当地的气候变化等状况,根据江西省的自然环境特点,油茶的最好的嫁接时间为春末以及秋末,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在5月中旬嫁接的存活率最高,以插皮接和嵌芽接的方式为
最好。

3.2 更
更就是更新复壮,对象是现有的油茶林地内结实好,产量稳,病虫害少的树势较差,枝叶稀疏,结果部位外移的壮年植株。

要想恢复产量或提高品质,就必须进行更新。

更新的方
法有:
3.2.1 萌芽更新
萌芽更新应该锯掉部分枝干,每穴选留1~2株生长健壮的萌条进行培养,其余枝条剪去。

第二年后开始根据生长情况,每穴选定1抹生长最好的萌条,进行定干整枝,培养成良好的树体结构。

3.2.2 截干更新
离地面5~15厘米处锯断主干,截干的当年在油茶棵的根际萌有大量新枝(萌条),余下未选留距地面最近,生长势强旺,分布均匀的2~3根萌条,其余及时从基部剪除。

第二年开始再从其中选
留l株进行定形整枝培养成新的树冠。

3.2.3 切枝(干)更新
将更新油茶树主枝中、下部分枝处以上部分全部剪(锯)除,待萌条长至5~10厘米后,选留方向好,角度适宜,生长健壮的萌条3~5条,进行培养新的树冠,其余剪除。

萌芽更新、截干更新和切枝(干)更新都是油茶更新复壮的方法,萌芽更新和截干更新后,一般是3年后挂果,5~6年后恢复原来的产量,但树冠结构整齐:切枝(干)更新能够充分利用现有油茶树的主干和主枝构成的树冠骨埋,所以更新后成形快,结果快,甚至有些植株更新的当年仍有一定的产量;切枝(干)更新也可以先行一边树冠更新,让另一边树冠仍然结果。

据试验,切枝(干)更新的当年仍有70%的植株开花结果,3~4年可恢复原有产量。

更新的植株一定要选择结果较好、产量较高、病虫害较少的壮年油茶树,更新的锯(剪)口一定要光滑并涂抹保护剂,以便伤口的愈合,防止雨水的浸蚀和病虫的危害。

3.3 管
油茶林的管理,尤以肥水的管理特别重要,是油茶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关键。

油茶都栽植于山区、丘陵和岗地上,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和养分原来就不高,据对江西省东北地区黄红壤、山地黄壤、黄棕壤及紫色土的测定,除丰产林和抚育施肥的林地土壤肥力较高外,其余绝大部分油茶林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只有0.5~1.5%,全氮含量为0.03~0.10%,速效氮仅36~136.5 ppm,速效钾为22~100 ppm,
速效磷仅为1~5 ppm,有的甚至不足1 ppm,这些土壤养分的含量仅靠抚育和间种供给油茶生长结果所需要的养分是远远不够的,要使油茶连年生长结果,唯有不断的对油茶林增施肥料。

在坡度较大的油茶林,蓄水保土是实现增产或丰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一般在弋平带上沿环山水平方向每早一段距离挖宽40-50厘米、长度不等竹节沟,在雨季既防水土流失,在旱季又可起到抗旱的作用,对油茶生长发育有利。

3.4 防
防是及时防治病虫害。

油茶病虫的发生除油茶抗性外,主要是长期撂荒。

使油茶的生育环境恶化,造成病虫的滋生蔓延。

为害油茶的病虫有几十种。

据对江西省东北油茶产区病虫害调查,以病害危害较多较重,尤以油茶炭疽病为常见病、多发病,一般引起油茶落果达15%-20%,严重的病株达80%,甚至全株落光。

4 总结
总之对油茶低产林的技术改造必须得从全方面来进行,技术措施是保障其增产的先决条件,良好的维护与管理是实现增产的保障,只有在这双重保障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油茶林的高产出。

参考文献
[1]谢胜刚.低产油茶林改造技术[j].安徽林业科技,2009,01.
[2]周成,李晓铁,覃李林,赵祖辉.油茶低产林综合改良复壮技术[j].南方园艺,2011,03.
[3]赵山佳.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j].安徽林业,2007,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