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率极化率自动反演测试数据.

合集下载

激发极化法测深曲线反演方法及对比分析

激发极化法测深曲线反演方法及对比分析

激发极化法测深曲线反演方法及对比分析柳建新;蔡盛;刘海飞;张维【摘要】The induced poiarization sounding curve inversion is based onthe resistivity inversion, using the equivalent resistivity. There are three methods for induced polarization inversion, i. e. , linear inversion, formalism inversion and non-linear inversion. Through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by means of programming the horizontally layered model, the authors mad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ime-consuming conditions and effects of these three inversion methods.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non-linear inversion method is the best inversion method in theory, whereasthe linear inversion method can be satisfactorily used in actual production.%在电阻率反演的基础上,运用等效电阻率进行激发极化法测深曲线的反演.通过对线性反演法、精确形式法、非线性反演法三种极化率反演方法的计算与分析,编制程序对水平层状模型进行反演,对比其在耗费时间和反演效果等方面的差别,认为非线性反演是理论上最好的方法,而在实际生产中建议采用线性反演方法.【期刊名称】《物探与化探》【年(卷),期】2012(036)006【总页数】4页(P956-959)【关键词】激发极化法;线性反演法;精确形式法;非线性反演法【作者】柳建新;蔡盛;刘海飞;张维【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有色资源与地质灾害探查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83;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有色资源与地质灾害探查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83;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有色资源与地质灾害探查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83;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有色资源与地质灾害探查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激发极化法作为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主要应用于寻找金属、非金属矿产,并在水文地质、城市工程物探等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RES2DINV在粤北某铅锌矿区激电测深反演中的应用

RES2DINV在粤北某铅锌矿区激电测深反演中的应用

RES2DINV在粤北某铅锌矿区激电测深反演中的应用韦乙杰;袁忠明【摘要】在粤北某铅锌矿矿区进行的直流激电测深工作中,通过修改激电测量数据格式,用RES2DINV软件进行反演,推测了3个矿体的产状。

后经钻探验证,推测结果跟钻探揭露结果基本一致。

%RES2DINV is a good processing software for multi-electrode resistivity method.It is widely used in the data processing of the multi-electrode resistivity method.The No.938 Geological Party of Guangdong Nonferrous Metal Geological Bureau carried out DC IP sounding work in a lead-zinc mine of northern Guangdong Province.The authors modified the format of IP measurement data,used RES2DINV software for inversion and,on such a basis,inferred three ore bodies,which are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drilling re-sults.【期刊名称】《物探与化探》【年(卷),期】2013(000)005【总页数】3页(P827-829)【关键词】RES2DINV;激电测深;二维反演;铅锌矿【作者】韦乙杰;袁忠明【作者单位】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938队,广东惠州 516023;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江苏南京 21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RES2DINV是一款良好的高密度电法数据处理软件。

电阻率测试报告

电阻率测试报告

电阻率测试报告湖北华迪工程勘察院二 一一年六月十四日资格证书编号:171110-kj电阻率测试报告测试人:刘松编写人:刘松审核人:王正国湖北华迪工程勘察院二一一年六月十四日一、工程概况荆门星球35KV变电站位于荆门星球家居广场南部,我院于6月初接到鄂西北工程勘察公司的委托,当天组织人员设备进场勘察,于第二天完成该地段全部外业工作。

此次外业工作采用多功能直流电法仪,运用四极法进行电阻率测试,实际工作见表1-1~表1-3,各勘探孔具体位置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概况根据工程地质钻探和原位测试资料,本次变电站勘察所揭露的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Q4)填土和新近系上新统(N2)强风化、中风化泥灰岩组成,现将勘察区的各地层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地层(Q4ml):主要组成为粘土、亚粘土、砂土层等组成,在勘察段内,该层厚度约为0.6m,层底标高在~171.30m。

(2)新近系上新统(N2):主要由强风化泥灰岩组成,在勘察段内,该层厚度约为8m,层底标高在~162.75m。

(3)新近系上新统(N2):主要由中风化泥灰岩组成,在勘察段内,该层未揭穿,最大揭露厚度约为7.5m三、场地电阻率测量成果及设计参数表1-1 实测视电阻率成果表(k1)表1-2 实测视电阻率成果表(k2)表1-3 实测视电阻率成果表(k3)表2 土壤电阻率设计建议值四、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场地岩土层的实测视电阻率值均小于50欧·米且大于20欧·米,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12.2.5的规定,取各指标中腐蚀等级最高者考虑,故该场地土层对钢结构具中腐蚀性,因此对构架设备进行施工时,应适当采取防腐措施。

一种快速准确求取复电阻率真频参数的反演方法

一种快速准确求取复电阻率真频参数的反演方法

一种快速准确求取复电阻率真频参数的反演方法
蔡军涛;阮百尧;罗润林
【期刊名称】《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年(卷),期】2005(002)005
【摘要】复电阻率法评价极化体极化性质的依据是极化体与围岩的柯尔-柯尔模型参数的差异,因此根据目标极化体的视谱求其真柯尔-柯尔参数,是复电阻率法评价极化体性质时必须解决的基本任务.本文针对水平层状极化介质提出了一种复电阻率最优化反演和递推反演相结合的新的求取真频参数的反演方法,该方法只需测量四个不同频率的复电阻率数据就可进行反演.为了考查该方法的反演效果,与单测点视谱常规反演法及联合谱激电反演法进行了对比计算,并对同一模型选取不同的初始参数进行了反演.计算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计算快速、稳定收敛,对反演初值要求不高,结果准确.
【总页数】5页(P338-342)
【作者】蔡军涛;阮百尧;罗润林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桂林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广西,桂林,541004;河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南京,21009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3
【相关文献】
1.一种考虑冲击电晕及线路参数频变的电磁暂态仿真方法 [J], 束洪春;宣映霞;李义;司大军;于继来
2.四阶锁相跳频源环路参数的准确设计与仿真 [J], 由法宝;王栋
3.一种真复电阻率谱参数的求解方法 [J], 王自力;张赛珍
4.一种新的复电阻率频谱参数的递推反演方法 [J], 阮百尧;罗润林
5.一种新型快速跳频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分析与仿真 [J], 钱璟;张申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密度电法软件用于电测深剖面反演

高密度电法软件用于电测深剖面反演

-200
120
1.5
-200
200
1.5
…………
1800
880
1.5
1800 1000
1.5
1246.182882 1588.538077
455.8401864 437.1905941
37.52 41.52
42.1 60.16
点位,MN电极距,(使用偶极-偶极、 单极-偶极和温纳-对称四极排列时, 增加电极间隔系数n),实测视电阻 率值,实测充电率值。
• 5、MN点位必须与单位电极距相匹配,否则读 数据时将出现错误提示;
• 6、为了便于反演程序图像显示,整条剖面各 测深点的电极排列必须一致。
• 7、宜使用测绘仪器测放剖面及延长线上的测 深点位,使用测绳或皮尺测放MN点位,
电测深极距参考排列
• 例:对称四极测深装置,测深点距50m,最小供电 极距AB取100m,最大供电极距AB取4000m,设 计a=10m,电测深供电极距与测量极距可选择如下:
装置类型 数据点数 正演时长(秒) 反演拟合均方误差(%) / 反演时长(分)
双向单极梯度 1558
28 0.103 / 12.4 0.320 / 3.3
正向单极梯度 779
15 0.146 / 6.7 0.357 / 2.6
反向单极梯度 779
15 0.152 / 6.7 0.381 / 2.1
对称四极 589
位的电极; • 4、数据点的第一个电极是指采集该数据所使
用的电极中相对位于最小点位的电极; • 5、数据中的重复观测数据要事先整理,每个
观测极距只能保留1组数据。
点距或极距不匹配的典型错误提示
错误原因: 野外施工时没有从整条剖面反演的角度安排极距,致使该数据点电极排列中 的某个电极不在以“a=10” 为单位的位置上。 改正措施: 修改a值或舍弃该数据点或在数据中微调电极位置。 预防措施: 野外施工时从整条剖面反演的角度安排极距,务必使所有的电极均位于a的整 数倍位置。

劳雷工业公司 高密度直流(陆地、水上、井中)电法仪- AGI 说明书

劳雷工业公司 高密度直流(陆地、水上、井中)电法仪- AGI 说明书

高密度直流(陆地、水上、井中)电法仪- A G I仪器系统简介:美国AGI 公司SuperSting R8/IP 高密度/激发极化电法仪通过多道电极地址开关自动转换测量电极,一次性测量两种参数,集电测深和电剖面装置于一体,一次布极可获得更丰富的信息,具有直观、高效、高分辨率、高精度等特点。

按照其工作场地分为:地面、井下、水下及水面动态高密度电法勘探。

在测量电阻率的同时,该仪器还可进行激发极化法勘测,通过岩石、矿石的激发极化效应来寻找金属矿和解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问题。

美国AGI 公司是美国唯一的一家专门从事高密度电法和激发极化法的仪器和软件开发和研究的公司。

产品销售到世界上50多个国家,拥有多项高密度电法专利。

其在中国的独家总代理为劳雷工业公司。

应用领域陆地地面高密度电法勘探应用领域:(附图右) ◆ 堤、坝的隐患(管涌、脱空、塌陷等)探测 ◆ 江河水位探测、地下水位探测和寻找地下水等工作 ◆ 地质构造探测(岩溶、断层破碎带、滑坡体等) ◆ 路基检测;地质勘探、矿床探测、地质填图 ◆ 施工场地详勘、洞穴和地面沉降的探测、考古研究 ◆ 公路、铁路、水利水电、地矿、环境等检测。

水上高密度电法勘探应用领域:(附图左)◆ 圈定淡水和海水的界面 ◆ 水下岩溶坑 ◆ 裂隙/断裂带 ◆ 圈定灰岩溶解区 ◆ 水下地质填图 ◆ 寻找砂矿床用来改善沙滩质量仪器优势特点◆ 主动式/分布式电缆;一根11芯或6芯电缆可串联无数个智能化电极,网络程控,自动切换;陆上高密度测量水上高密度测量◆ 双模式专利技术,同时获取视电阻率和极化率;并且仪器采用8通道模式采集数据,使得野外工作效率提高至常规高密度勘探方法的6-8倍。

◆ 独特工艺保障高精度和高稳定性,自动检错警示和记录。

可以做检测电缆及电极开关,以及接地电阻检测。

◆ 电瓶是可以双接的,换电池不用关机;并且可以采用小型发电机供电,或者配置10Kw 大功率发射机用于解决大剖面、大排列供电问题,适合同时做大功率激电测量。

工程地质勘察中的电阻率物探法应用分析

工程地质勘察中的电阻率物探法应用分析

工程地质勘察中的电阻率物探法应用分析电阻率物探法利用岩土之间导电性的差异,观测和研究人工建立的地中稳定电流场的分布规律,从而达到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

现如今,电阻率物探法广泛应用于工程地质和水文环境的勘察中。

文章就此对工程地质勘察中的电阻率物探法应用进行分析。

标签:工程地质勘察;电阻率法;物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工程建设速度也不断加快。

在建设工程中,首要的工作任务便是对工程地质进行勘察。

工程地质勘察任务重、突击性强,而且所占的工程时间比较短。

如果在勘察地质之前没有做好准备工作,发现问题后可能会影响工程进度。

因此,必须要选择正确、合适的地质勘察手段。

而由于地质岩土的组分、结构、含水情况存在不同,其电阻率和变化范围也不一致。

选择电阻率物探法,精确可靠,可以达到优秀的勘察效果,为设计施工提供可靠充分的依据。

1 电阻率物探法的特征和原理1.1 电阻率物探法的特征电阻率是表征物质导电性的基本参数。

从某种意义上说,岩土的电阻率就是电流垂直通过时所出现的电阻。

岩土的电阻率由岩土孔隙度、结构、含水性和胶结状态决定。

进行电阻率物探时,能够将土体的性状反映出来,比如微观结构、物理力学等。

而为了更好的探明工程地质的岩土分布情况,需先在地下空间内构建人工电流场。

并认真研究因地质情况而引起的电场变化,由此获得探测地层的目的。

用正演理论分析野外实测的曲线,却得到地质的分布信息。

此过程即反演过程。

反演有多种的结果,正演只有一种结果。

1.2 电阻率物探法的原理电阻率物探法利用岩土介质之间的导电性差异,观测地中稳定电流场内的规律,从而获得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方法。

实际应用过程中,采取相关的仪器,对岩土电阻率信号进行接收,并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以岩土间的物质差异,分析地质条件,从而推断出工程地质下的岩土形状和范围。

通过反映其物理性质,得到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其中,测定岩土电阻率的公式为:该公式是由欧姆定律和电阻定义的换算得来的。

土壤电阻率测试报告

土壤电阻率测试报告

土壤电阻率测试报告1.目的。

本次测试的目的是对某地区的土壤电阻率进行测量,以了解其土壤结构特点,为该地区的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2.测试地点及时间。

测试地点位于某省某市某县乡村,测试时间为20xx年xx月xx日。

3.测试方法。

测试采用的是四探针法,具体步骤如下:1)在测试区域内选取合适的测试点,清除泥土,使得电极能够有效接触土壤。

2)按照一定的间距,分别安放四个电极,分别为A、B、M1、M2,其中A、B电极用于注入电流,M1、M2电极用于检测电位差。

3)按照一定的顺序测量电阻率,每次测量应保持电流强度不变,记录检测电极间的电位差值和电流值,并计算出该点的电阻率。

4.测试数据及分析。

在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之前,需要提前了解土壤电阻率相关的一些基本知识,如电阻率的定义、单位、测量方法等。

在本次测试中,我们测量得到的一些数据如下:|测试点|A-B电流(mA)|M1-M2电压(mV)|电阻率(Ω·m)|。

|:----:|:----------:|:------------:|:----------:|。

|1|0.5|40|2000|。

|2|1.0|80|2000|。

|3|2.0|160|2000|。

|4|4.0|320|2000|。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测试点1、2、3、4的电阻率均为2000Ω·m左右,说明该地区土壤的电阻率相对稳定,变化较小。

2)电流强度与电压值呈正相关关系,即电流越大、电压值越高,电阻率也越大,反之亦然。

3)该地区的土壤电阻率与其他地区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与该地区的土壤类型、含水量等因素有关。

5.结论。

通过本次测试,我们了解了该地区土壤电阻率的一些基本情况,该地区土壤电阻率相对稳定,变化较小,但与其他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

测试结果为该地区的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对于相关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27311 1.056764
433
434 435
28
28 29
29
30 30
875.38593
977.81140 876.30713
1.008366
1.014362 1.007636
程序自动生成电极排列
电阻率极化率数据
三极装置
三极装置的工作参数和电极点号信息
文件名称
三极模型AMN 三极模型MNB 三极实测AMNB 三极实测AMN 三极实测MNB
二极装置
二极装置的工作参数和电极点号信息
最小AM 最大AM 移动间隔 移动次数 测点间距
1
30水平地形模型.hd2”和“ 二极起伏地形模型.hd2”对应的工作参数 和电极点号信息参数相同。 根据用户输入的“工作参数和电极点号信 息”,程序自动生成电极排列。
二极装置
电极编号
测点编号 极距个数 测点间隔 1 7 2 9 20 3 11 20 4 13 20 5 13 20 6 11 20 7 9 20 8 7 20
对称四极模型数据文件的 MN/2 = 5m;AB/2 = 15,25,35, 45,55,65,75, 85,95,105,115,125,135m。
偶极装置
MN 间隔 最小 MN 最大 MN 移动间隔
1 1 1 1 1 1 1 1 1 1 17 17 41 41 41 1 1 1 1 1
移动次数
49 49 39 39 39
装置类型
单边三极 单边三极 双边三极 单边三极 单边三极
三极模型测点间距为 5m,三极实测测点间距为 10m。
对称四极装置
模型文件对应的工作参数和电极点号信息(8个测深点)
1 2 ......
A 极位置
1 1 ......
M 极位置
2 3 ......
视电阻率
849.87079 918.40161
视极化率
1.023440 1.046676
29
30 31 ......
1
2 2 ......
30
3 4 ......
612.57703
841.46729 898.99463
1.534481
偶极-偶极装置的工作参数和电极点号信息
文件名称 水平模型 地形模型 实测数据 偶极长度 最小间隔系数 最小间隔系数 移动间隔
1 1 1 1 1 1 30 30 20 1 1 1
移动次数
26 26 56
偶极-偶极模型数据测点间距为 10m,实测数据测点 间距为 10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