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部原发性淋巴瘤的MRI诊断
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磁共振诊断

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磁共振诊断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通常发生在脑室系统和脑实质中。
它通常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肿瘤,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磁共振成像(MRI)是目前诊断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主要影像学方法之一。
通过MRI,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淋巴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和强化情况,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
本文将介绍使用MRI诊断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方法和技术,并探讨MRI对这种疾病的诊断意义。
一、MRI扫描的选择二、MRI表现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在MRI上的典型表现是多发的、呈弥漫性生长的病灶。
肿瘤通常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周围有水肿带,增强后呈不均匀的强化。
淋巴瘤还可能导致脑室系统扩张、脑实质受压等表现。
在扩散加权成像中,淋巴瘤通常表现为高信号,这有助于鉴别与其他脑部肿瘤的差异。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约有15%的淋巴瘤在MRI上显示为低信号灶,这可能与其细胞密度高以及坏死、出血等因素有关。
结合肿瘤的位置、形态、信号特点以及强化情况,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出可能的诊断,但还需要结合临床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
三、MRI诊断的意义MRI在诊断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MRI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其对周围组织的影响,有助于医生对病情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MRI可以帮助鉴别淋巴瘤与其他颅内肿瘤的差异,精确定位肿瘤的性质。
MRI还可以评估淋巴瘤的浸润范围和对周围组织的影响,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信息。
MRI对于淋巴瘤的随访和疗效评估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治疗后肿瘤的变化情况。
MRI在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肿瘤的位置、形态、信号特点以及强化情况进行分析,结合临床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可以提高对淋巴瘤的诊断准确性和及时性。
未来,随着MRI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相信其在诊断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中的作用会更加突出,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帮助。
颅内单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MRI、CT诊断和鉴别诊断

颅内单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MRI、CT诊断和鉴别诊断颅内单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Primary malignant lymphoma of the brain)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
该病的起源是淋巴细胞,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略多。
MRI和CT是诊断颅内单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两种重要检查方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MRI和CT在诊断这种疾病中的应用及其鉴别诊断。
MRI特点:1. T1加权图像:多表现为等或稍高信号,分化程度更高的瘤体可见低信号。
2. T2加权图像:表现为高信号瘤体,与周围低信号区相对应,边缘模糊,强化后,瘤体呈均匀或环状强化。
3. FLAIR序列:可清晰显示病变周围的水肿和灰质边界的减弱。
4. 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和MRI图像定位有关,主要表现为癫痫、局部神经功能障碍(如运动、感觉、语言、视野等)等。
CT特点:1. CT无造影剂扫描:病变密度一般等于或略低于脑组织,边缘模糊,周围水肿反应轻微。
2. CT增强扫描:病变周围边缘明显增强,形态多变,呈分叶状、结节状、葫芦状等。
3. 在密度不均的肿瘤中,钙化较少见,但增强后皮层骨质合并增厚的蝶骨前庭壁等骨改变提示肿瘤较多。
鉴别诊断:MRI和CT对颅内单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鉴别诊断是非常重要的,淋巴瘤的形态和强化模式变异性很大,因此,需要与其他疾病(如胶质瘤、脑转移瘤等)作鉴别诊断。
结合临床信息,患者MRI和CT表现常常表现为单发病变,病变低密度或等密度,并向周围发展,可伴随水肿和坏死区。
有不明原因的癫痫或神经系统症状或疾病史的病人,可能需要进行这些检查。
总之,MRI和CT是诊断颅内单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首要非侵入性检查手段,必要时可以结合穿刺活检和手术来确诊和治疗。
对于可疑的淋巴瘤病变,还应该及时去医院就诊,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以预防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磁共振诊断

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磁共振诊断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起源于淋巴细胞。
由于其发病率低且症状不具特异性,往往易被误诊,给治疗带来一定困难。
对于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准确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非创伤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提供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对于颅内肿瘤的检测和定位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以下将介绍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 MRI 诊断方法和特点。
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在 MRI 上呈现为单发或多发性病灶,通常呈圆形或稍不规则形态,病灶大小可以从数毫米到几厘米不等。
其信号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T1加权像上,病灶呈等或低信号,与周围脑组织相比较。
2. T2加权像上,病灶呈高信号,与周围脑组织对比明显。
3. 弥漫性强化:病灶通常在注射增强剂后呈弥漫性强化,其强化程度与肿瘤的发展程度有关。
4. 皮层下血管造影:可以观察到与淋巴瘤相关的血管异常。
5. 弥漫性脑脊液播散:在 MRI 上可以观察到淋巴瘤的脑脊液蔓延表现。
MRI 还可以通过多序列扫描提供更多病灶的信息,如弥漫性脑脊液蔓延、骨骼破坏、视神经受累等。
MRI 还可以评估肿瘤的生长部位和侵犯范围,为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MRI 是诊断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重要方法。
通过评估病灶的形态、信号特征以及相关部位的侵犯范围,可以提供准确的诊断,并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1. Louis DN, Perry A, Reifenberger G, et al. The 2021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 summary [J]. Acta Neuropathol, 2021.2. Muraki A, Iseki M, Ishihara T, et al. 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 multicenter analysis of recommendation protocols and survival [J]. Jpn J Clin Oncol, 2017, 47(8): 752-761.。
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磁共振诊断

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磁共振诊断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类型,通常发生在脑组织中的淋巴细胞。
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提供对脑部结构和病变的详细信息,对于淋巴瘤的诊断和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诊断特点及临床意义。
一、MRI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MRI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获取人体内部组织的高对比度图像。
在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中,MRI可提供与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相比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对软组织的优异对比度,能够清晰地显示脑部解剖结构和病变区域,对于早期发现和定位肿瘤具有重要的意义。
MRI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成像序列和增强方式来对肿瘤的生物学特征进行评估,如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强化程度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二、MRI诊断特点1.肿瘤的位置和形态在MRI扫描图像上,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通常呈现为单个或多发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呈高信号或等信号,边界清晰,局部可见水肿,一般位于脑室周围、脑实质内或脑膜表面。
肿瘤的形态在T1WI和T2WI成像上有所不同,T1WI上肿瘤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有时可见到囊变。
MRI还可以清晰地显示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如肿瘤的侵犯程度、血管与神经的受累情况等。
2.肿瘤的强化特点在MRI增强扫描中,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通常表现为肿瘤的强化明显,并且强化均匀一致。
增强扫描可以帮助区分肿瘤与正常脑组织的边界,对于肿瘤的形态和侵犯范围进行更加准确的评估。
3.脑积水和脑膜受累部分患者伴有脑积水和脑膜受累的表现,MRI可以清晰地显示脑室扩张和脑膜增厚的情况,有助于判断肿瘤对颅内结构的影响程度。
三、MRI在评估疗效和预后中的应用除了在诊断中的应用外,MRI还可以在治疗过程中对疗效和预后进行评估。
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CT、MR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

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CT、MR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
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是指恶性淋巴瘤发生于颅内或蛛网膜下腔,占颅内恶性肿瘤的5%以下。
本病病理类型以弥漫大B细
胞淋巴瘤(DLBCL)为主。
CT表现: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CT呈单发或多发灰质-白质
交界带区域内局限性或弥漫性强化病灶,边界不清。
病灶内可见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区,以及占位效应伴有不同程度水肿或脑积水。
增强扫描可见环形或结节状强化,甚至强化不明显。
MR表现:磁共振技术更具有优势,其表现形式包括T1WI的
等或低信号、T2WI的高信号和FLAIR序列的水肿区域,均可见占位效应。
增强扫描的强化呈现不规则的环形强化或结节状强化。
灰质-白质交界带内弥漫性强化为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
部分病例MR显示颅骨骨髓、脑膜和颅咽管受累。
病理学基础: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病理学特点为:肿瘤细胞数量多,有异型细胞,有数目不等的小结构或核裂变体,出现明显的核胞比。
免疫组化检验常出现CD20、CD10和BCL-
6的阳性表达。
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起源尚未完全阐明,
可能与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脉络丛和免疫细胞等有关。
治疗通常采用放疗、化疗和手术等综合治疗,化疗是主要方法。
目前,生物制剂治疗也是一个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
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MRI表现及相关病理特征

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MRI表现及相关病理特征原发性脑内淋巴瘤是指起源于中枢神经系统并未累及其他部位的恶性淋巴瘤,占到所有脑部肿瘤的3%-4%,具有高度的恶性程度和病理异质性。
MRI成像是原发性脑内淋巴瘤影像学诊断和手术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MRI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病变部位、大小和形状,提供病变组织学和生物学特征的信息。
本文将着重介绍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MRI表现及相关病理特征。
MRI表现MRI信号表现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MRI信号表现因其组织学异质性而有所不同。
大多数病变呈现为高信号强度,但少数病例的信号强度可为低信号或混杂信号。
•T1WI表现大多数原发性脑内淋巴瘤在T1WI上呈等或低信号强度,但亦有少部分因有钙化而呈现高信号强度。
•T2WI表现大多数原发性脑内淋巴瘤在T2WI上呈现为高信号强度,但少数病例可表现为低信号强度或混杂信号。
T2加权成像可以显示病变的大小、轮廓和边缘特征,具有极高的敏感性,但其特异性有所限制。
•FLAIR表现在FLAIR成像中,脑室周围的原发性脑内淋巴瘤表现为高信号强度。
在FLAIR 影像中,病灶的轮廓清晰,并且病灶与正常脑组织的对比度更为明显。
MRI形态表现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MRI形态表现因肿瘤的大小、位置和浸润特点而异,可呈现为单发或多发性病变、弥漫性浸润、局部水肿等不同形态。
•单发或多发性病变大多数原发性脑内淋巴瘤表现为单发病变,少数病例可表现为多发病变,在MRI上显示为多个病变分布于两个或更多个区域。
•弥漫性浸润罕见的原发性脑内淋巴瘤可表现为弥漫性浸润,MRI监测可显示白质水肿和弥漫性信号改变,边缘欠清晰。
•局部水肿在病变周围病灶通常伴随有不同程度的水肿表现。
当病变增大时,邻近脑组织受到压迫或浸润时,局部水肿表现会变得更为显著。
相关病理特征病理类型原发性脑内淋巴瘤可以是布氏(B細胞)的或野兔瘤病毒(HTLV-1)的T细胞来源。
B细胞来源的淋巴瘤最常见,约占70%-80%,T细胞来源的淋巴瘤占20%-30%。
脑内淋巴瘤的mri表现.pdf

脑内淋巴瘤的mri表现.pdf1.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2、本文档付费后,不意味着付费购买了版权,只能用于单位或个人使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如:【转卖】进行直接盈利和【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3.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这里二次下载。
4.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4****2892(电话支持时间:9:00-19:00)。
脑内淋巴瘤的mri表现脑内淋巴瘤的mri表现脑内淋巴瘤的MRI表现陈增爱λ 1970年以前,淋巴瘤不到脑内肿瘤的1%,随着艾滋病的流行,移植病人的增加,免疫功能受损,淋巴瘤发病率大大增加。
一些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人也易发生淋巴瘤。
λ脑原发性淋巴瘤(PCNSL)是指中枢神经系统之外体内各处均无淋巴瘤而只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淋巴瘤,否则属继发性淋巴瘤λ继发性与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相似,常伴随脑膜侵犯,原发性脑膜受累较少见。
λ脑内既无淋巴循环,又无淋巴组织聚集λ在脑原发性淋巴瘤的发生上目前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在某些致病因素所致的感染和炎症过程中,非肿瘤的反应性淋巴细胞聚集于中枢神经系统,以后转变为肿瘤细胞。
–另一种认为淋巴结或结外的B淋巴细胞被激活而增生,继而转变为肿瘤细胞,随血液转移、聚集于中枢神经系统,以后在某一部位形成肿瘤。
λ占颅内肿瘤的2%,占颅内原发肿瘤的7-15%,2%的艾滋病病人伴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λ不经治疗淋巴瘤患者可以存活1-3月。
经治疗,非艾滋病平均存活时间为18月,艾滋病病人为2.6个月。
λ高发年龄为40-60。
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磁共振诊断

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磁共振诊断
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实体瘤,通常发生在脑室周围,大脑半球的深部或脑干等部位。
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常用的非侵入性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将介绍关于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表现及诊断要点。
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在MRI上的表现呈多样性。
有时病变呈现为单发的囊实性病变,有时呈现为多发病变,也可表现为弥漫性浸润。
在脑室周围的淋巴瘤可引起局部脑室扩大,使脑室边缘模糊不清。
在脑干或大脑半球深部的淋巴瘤可导致周围神经组织的受压或浸润,出现相应的神经症状和体征。
这些不同的MRI表现有助于评估病变的部位和范围,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MRI还可以评估病变的弥散限制和灶内出血等并发症。
在DWI序列上,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可呈现为高信号,提示病灶存在弥散限制。
而在T2加权图像上,可显示灶内出血或坏死区,提示病变的侵袭性和血供情况。
这些信息有助于评估病变的生物学特点和预后情况。
MRI在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包括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范围、强化特点,以及并发症的情况等。
通过对MRI影像的综合分析,可以为临床医生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有力支持。
随着MRI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相信对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将会有更大的突破和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辑ppt
33
脑淋巴瘤影像表现
(1)肿瘤形态以团块状多见;大小不定;好发于 脑表面及中线附近脑实质内。(2)平扫时实性部 分CT为稍高密度,MRI呈T1WI呈等、低信号, T2WI以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多见;囊变范围较小, 多呈斑点、斑片状,CT呈低密度,MRI呈长T1长 T2信号。钙化罕见。(3)增强扫描肿瘤出现结节
女,72岁。意识障碍一月。
编辑ppt
7
编辑ppt
8
编辑ppt
9
左额叶弥漫性大B细胞来源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女,60岁因头痛、头晕行CT检查,“脑部 肿瘤疑胶质瘤” 。
编辑ppt
10
编辑ppt
11
编辑ppt
12
右基底节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女,45岁,无意发现口角歪斜舌伸左偏半月 余,头痛进行性加重5天。MR平扫疑胶质瘤。 术后病理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编辑ppt
35
鉴别诊断
2、胶质母细胞瘤:CT平扫胶质母细胞瘤常 为低密度或等密度,肿瘤内可有钙化,有 明显瘤周水肿,增强扫描常不均匀强化, 有时环状强化且有壁结节。
编辑ppt
36
编辑ppt
37
状、握拳状、团块状强化,边缘多有“棘状”
突起及分叶,出现 “缺口征”、“尖角征”及
“脐凹征”,囊实性病灶囊性部分周边可见线样 强化。(4)肿瘤周围有轻、中度水肿带。
编辑ppt
34
鉴别诊断
1、脑膜瘤:单发的均匀强化的与脑表面接触的淋 巴可酷似脑膜瘤,两者CT与MRI所见相似,脑膜 瘤瘤体增强效应较淋巴瘤更明显,MRI多方位扫 描重建图像可显示瘤体与脑膜的关系密切,MRI 可见脑外肿瘤的特征,T2WI上邻近蛛网膜下腔增 宽,肿瘤周围有高信号的脑积液包绕,增强可见 脑膜尾征,此有利于对脑膜瘤的诊断;另外二者血 管造影表现不同,脑膜瘤染色均匀呈雪团状,而 淋巴瘤与此相反,可资鉴别。
编辑ppt
2
典型征象
图1 轴位T1WI增强扫描示右枕叶不规则团块状强化 病灶,有切迹及棘状突起。(棘征)
图2 矢状位T1WI增强扫描示右豆状核团块状强化病
灶,脐凹征象明显。 (脐凹征)
编辑ppt
3
典型征象
图3 冠状位T1WI增强扫描示右小脑半球不规则团块状强化 病灶,紧贴小脑幕生长,有分叶,硬膜明显强化。(分叶征)
图4 矢状位 T1WI增强扫描示左额叶半圆形强化病灶,边缘
强化更明显,缺口指向硬膜面。(半月征)
编辑ppt
4
典型征象
图5 轴位 T1WI增强扫描示胼胝体压部病灶呈蝶翼状明 显强化,边缘强化更明显。(蝶翼征)
图6 CT增强扫描示额叶病变呈握拳样强化。(握拳征)
编辑ppt
5
典型病例
编辑ppt
6
脑大B细胞淋巴瘤
编辑ppt
23
编辑ppt
24
编辑ppt
25
脑实质多发淋巴瘤
女 ,36岁。以头痛3月,癫痫发作一次。
编辑ppt
26
编辑ppt
27
编辑ppt
28
编辑ppt
29
颞叶非霍奇金淋巴瘤
男,50岁。术后病理确诊非霍奇金淋巴瘤。
编辑ppt
30
编辑ppt
31
额颞叶淋巴瘤
女,70岁。
编辑ppt
32
脑部原发性淋巴瘤的 影像学诊断
桐柏县人民医院CT磁共振室 韩礼良
编辑ppt
1
概述
PBL一种少见的颅内肿瘤,约占全部颅内 肿瘤的1%左右。指仅局限于脑内的非霍奇 金淋巴瘤,以B细胞型为主,T细胞型罕见。
PBL可发生于颅内任何区域,好发于邻近蛛 网膜下腔的脑表面、中线两旁的深部脑实 质及脑室周围。病灶囊变范围较小,钙化 罕见。肿瘤增强时实质部分从周边开始向 中央呈均一明显的强化,囊变部分不强化。 病灶经强化后边界更清楚。
编辑ppt
13
编辑ppt
14
右颞枕叶淋巴瘤 女,48岁。
编辑ppt
15
编辑ppt
16
左额叶淋巴瘤
女,55岁。
编辑ppt
17
编辑ppt
18
胼胝体膝部淋巴瘤
女,51岁。头痛、头晕半月。
编辑ppt
19
编辑ppt
20
编辑ppt
21
编辑ppt
22
右小脑淋巴瘤 男,71岁。手术后病理确诊脑淋巴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