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管理模式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管理模式

“以财务为主线,以利润为核心,效率出效益”的经营思想,

方向:生产型转向经营型提高运营效率

必须改变“产-供-销”为“销-产-供”运行模式,

从业务范围来讲,管不了营销;从作用上讲,主要是会计作用,并不能给决策提供足够的支持。但在改革后,财务的作用和地位,开始大大上升,成了公司运营的“主线”。

公司财务部,在财务管理上进行了各个方面的创新:在思想观念上,从财务核算向财务管理转变,一方面继续保持核算的及时性、准确性,另一方面积极加强财务管控力度,通过财务管控促进公司效益的提升;在财务控制模式上,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控制体系,从事后控制向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控制转变,从单一部门控制向全员参与转变,从单一环节控制向全过程控制转变,控制范围涉及公司设计、采购、制造、销售等各个环节;在财务控制原则上,从复杂向简单有效转变,通过统一信息化平台,固化控制流程,将原有的复杂流程逐步简化,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在控制标准制定上,从自己定标准向到市场找标准转变,从纵向比较转变为纵向与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与同行业先进指标间的对比分析,找出差距,有利地促进业务的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财务体系为配合经营机制转换,全面推行模拟子公司(产品公司)财务体系,促进产品公司完善财务核算体系,增强产品公司自主理财的观念。

同时,制定《产品公司财务制度》等一系列相关配套制度,成为产品公司财务体系建立健全的指导性文件。此外,还进一步完善财务分析体系,从以前的单纯损益性类财务指标扩展到对营运资金占用、应收款占用、销售回款、采购付款、现金流量等其他经营管理指标的分析和控制上,为产品公司经营管理指明了重点和方向。

21世纪的企业要管理就是信息化管理,这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系统效率

信息化使公司多了一双“千里眼”,各职能部门突然之间感到视野开阔,各产业公司反映灵敏。比如,以前没有采用网上招标的时候,选择的供货商的范围小,难以遇到全球同行业的高手,“矮子里面选将军”,当然选不到最优秀的。现在,可以采用网上招标,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合作伙伴、选择原材料,这样就容易选择到质优价廉的东西。

“信息化的最大好处是建立起一种公开、透明的‘游戏规则’,规范了管理流程,促使管理从‘人治’向‘法治’转变。”让ERP系统覆盖销售、采购、财务、服务、生产等领域,让信息化这根“神经”通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人力资源管理以“提高效率、提升素质、完善架构、合理配置”为主题,进行了系列创新管理举措。

践行“三个满意”,塑造优秀卓越的公司文化。“员工满意,顾客满意,股东满意”是“三满意”倡导的文化精髓

财务管理

设立统一结算中心

财务管理提出的具体要求是“以财务为主线,以利润为核心”。

引入信用管理系统

风险管控的核心制度概括起来是“三大集中”:一是会计政策和会计报告集中管控,第二是会计人员、财务负责人集中管理;第三,资金集中管理。

追求集团整体价值最大化是企业选择集团化运营的唯一价值取向。集团管控不但要解决集团的持续发展问题,又要对集团化运营风险进行控制,因此集团整体价值最大化要求的是整合效应、协同效应,绝不是诸侯效应、碎片效应。

构建目标明确的集团战略,选择合适的组织结构,拓展核心业务的增值空间,建立规范的财务控制体系和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通过集团内部协同最大限度地实现集团有限资源的分配与整合、复制和输出统一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

是集团管控优化的核心思路。

经过多个案例实践总结,着重解决企业在集团化运营进程中所面对的“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形成了一套成熟集团管控优化的解决方案:

1. 通过分析集团管控对象的独特价值,有针对性的设计法人治理体系:集团内部具有独立法人的子公司,存在着相应的法人治理体系,(即股东会、董事会等)。因此,在设计科学的治理结构时,针对子公司的不同价值定位,设计基于集团整体持续利益最大化相应的管理关系,又体现子公司各法人治理的法定权利。理顺集团总部与下属子公司董事会的权责关系。

2. 明确集权、分权的界限,规范、优化控制:集团控制作为一种保证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的手段需要适时调整,避免产生负效应。因此需要厘清各分子公司自主发展所需的必要条件,并加大分权力度,对于重大管理决策应加大集权力度,使之“集权有道、分权有序、授权有章、用权有度”。

3. 设计优化集团管理体系,输出管理制度及流程,达到高效管理的目的:从集团文化、战略的角度设计集团的整体管理体系,为集团管理总部的宏观调控、制度、流程输出创造条件,固化集团管控的优势,避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混乱。

4. 制定阶段性的集团内部协调体系,增强协调力度:由于企业在集团战略的规划调整下,集团内部的资源、业务、管理面临不断进行协调的工作,有序、有计划的调整成为集团总部重要的管控工作之一。建立内部协调体系可从系统的角度对全局加以控制,在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方面进退有据,也对各分、子公司的价值管理提供了依据。

中国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十大弊病

WTO前总干事穆尔先生说,中国企业的管理相当于30年前的日本,相当于100年前的英国。导致中国企业的管理落后最要命的弊病有哪些呢?

1.人性化致命

一直以来我们宣扬的人性化,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害了中国企业。每个人意识的真空,成为中国企业的致命伤。香港爱朋集团董事长尹德川回忆说,曾经有个日本人对他讲,一个中国人可以打败一个日本人,甚至是三个日本人,但是三个中国人一定打不过一个日本人,因为我们的职业道德不够。中国企业里面的员工往往认为管理是少数人的事情,而与组织的其他人员无关。而实际上,管理是包括组织、决策、控制、领导、激励等基本职能和预测、调

研、计划、策划、咨询、协调、沟通、指导、执行、制度、监督、考评、培训、任用、选拔及竞争、公关、广告、营销等主要功能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的有机体系和过程,制订并执行规章制度只是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管理也不是组织中某几个人的事,而是组织中全体人员的事。管理者是管理的主体,被管理者是管理的客体,只有两者相互作用和影响,才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2.聪明导致缺陷

《细节决定成败》的作者汪中求认为,全世界最难管的就是中国人,因为中国人都很聪明。有四个词很关键,也容易模糊:聪明、精明、高明、英明。聪明就是能正确感知世界;精明就是急于表现自己的聪明,现代社会大多数人精明;善于掩饰自己的聪明叫高明;能够左右高明的人叫英明。而中国企业里面往往是精明的人太多,高明的人太少,英名的人基本上没有。中国企业的员工,往往是聪明的员工,把精力放在分析规则上,去寻找规则的漏洞,去违反规则。这样的员工一多起来,企业往往管不下去了。

3.挥刀自宫的神功

很多的中国企业认为管理主要靠经验和实践,管理是“无师自通”或“存乎一心”的事,轻视先进管理工具和方法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既不注重学习新知,也不注意及时将经验升华为理论,造成管理粗放、经营短视,多凭主观决策、靠运气行事。往往导致企业管理效率不高、绩效不佳。中国的企业非常缺少管理的工具和方法,我们企业的制度建设、管理规则,非常抽象笼统。很多企业员工手册的第一条是“热爱××公司”,剩下的也都是些口号和空话。这是一本没有用的手册,连最基本的做事原则和方法都没有。而企业中这样的薄弱环节不胜枚举。

4.领导三拍

有人形容中国企业的领导三拍搞垮企业:拍脑袋决策,拍大腿后悔,拍屁股走人!

中国企业只有十来年的历史,还没有真正掌握企业管理。中国企业的管理还处于幼稚的管理阶段,往往是抓到一条大腿当大象。中国企业管理中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是,把必要条件当充分条件,比如认为营销就是做广告。当中小型企业在销售过程中碰到困难,有的企业把广告看成是一根救命的稻草,往往想通过广告来挽救销售。广告对短期产品销售确实有拉动力,但是企业的发展是长期稳步的,频繁的广告是中小企业绝对做不到的。中国企业管理过程中,领导太多的点子思维、拍脑袋决策。但是点子思维、雕虫小技都不能使战略得到有效实现。策略是方法的整合,是系统化的工作。很多企业策略很多,但成效甚微,是缺乏大智慧(601519,股吧)、缺少系统化的结果。

5.不会蹲马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