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特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文学的特征

[本章内容提要]

文学的特征是和文学的属性紧密联系的,也即是说文学的特征是由文学的属性所决定的,在第一章中,我们把文学的属性归结为三个方面:意识形态性、审美属性和语言属性,而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文学的审美属性。从审美的属性方面来说,任何一种审美活动都具有形象性、想象性和情感性的特征,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亦然。从意识形态的属性和语言属性方面来说,文字正是以想象的方式,通过语言媒介而构筑的渗透着作者思想情感的感性形象来体现它的意识形态性的;而从想象性方面来看,文学作品虽然是作家在想象中构筑的世界,但是它又以种种手段反映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因而文学的想象还涉及到文学的真实性问题。总之,从文学的属性出发,文学具有着形象性、真实性、情感性和符号性这四个特征。

第一节文学的形象性

一、文学形象性的涵义

提起文学,我们就会想到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名著以及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魯智深、武松、林黛玉、贾宝玉、孙悟空、安娜·卡列尼娜、艾斯美拉达、哈姆雷特,等等,这些人物形象都是叙事性作品中所塑造的文学形象。而自然界的风花雪月、山水风物、天光云影、梅兰竹菊在文学作品中所构成的优美意象也是文学(尤其是抒情性作品)所塑造的形象。文学总是以某种形象而呈现于人们的面前,沒有形象,就不成为文学。形象是文学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其他的意识形态如哲学和社会科学是用概念、范畴通过逻辑归纳、演绎的方式来表达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感悟,而文学则以形象思维来表达作家对世界的感悟和评价。所以俄国文艺理论家别林思基说:“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政治经济学家被统计材料武装着,诉诸读者或听众的理智,证明社会中某一阶段的状况,由于某一原因,业已大为改善,或大为恶化。诗人被生动而鲜明的现实描绘武装着,诉诸读者的想象,在真实的图画里面显示社会中某一阶段,由于某一原因,业已大为改善,或大为恶化。一个是证明,另一个是显示,可是他们都是说服,所不同的只是一个逻辑结论,另一个用图画而已。①”在这里,别林斯基明确地指出了哲学家和诗人在说同一件事时所采用的方式不同。前者用归纳、分析、推理的三段论方式,后者用形象和想象。但是他在论述哲学与诗的区别时又失之简单和片面,两者并非仅仅在表现形式上有不同,而且在表现对象上也有所区别。

“形象”一词的原意,本来是指人或物的形体和外貌;在文学作品中,文学形象是指作者根据现实生活,经过提炼、加工而创造出来的,渗透着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生动、真实的,具有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图画。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已不再是现实生活中未经加工的自然的人和物,而是渗透着作者主观情感和一①〔俄〕别林斯基:《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别林斯基选集》第2卷,429頁

定思想倾向的人物和图画,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文学形象也不是对生活原物的机械描摹和简单再现,而是经过作者加工、改造过的生活图画。

文学作品中的各种人物是形象,每一个景物、每一个场面和环境也是形象或构成形象的元素。在抒情性作品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也是一种文学形象。文学作品中的种种形象,是已经渗透着作者主观感情的创造物,社会中的各种物象在文学作品中已具有了主观性、情感性和审美性。比如,中国古代作家罗贯中在他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中所塑造的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物形象,已不再等同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而是融合着作者思想感情和思想倾向的文学形象。元人马致远在他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中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等自然景物,这些在他的作品中已成为文学形象,已渗透着作者的感情,是作者来构筑一种凄凉、愁惨的意境的文学形象。所以说,文学形象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二、塑造形象是文学的根本特征

文学总是以某种形象呈現在读者面前,作者在创作时必须要塑造形象。在叙事性作品中主要是塑造人物形象,在抒情性作品中主要是创造意象和意境。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否与文学形象的塑造有极大的关系。读者阅读作品时也主要是通过形象去认识和把握作品的意蕴。无论文学创作还是欣赏都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文学活动总是紧紧围绕着形象。

比如,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里等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多余人”的人物形象来揭露沙皇统治下的社会黑暗,以此来抨击农奴制度,表达作者对美好的社会制度和光明生活的向往。法国作家莫泊桑在小说《漂亮朋友》中塑造了杜洛瓦等资产阶级人物形象,以此来揭露资产阶级的贪婪、虚伪、狡诈、抨击资产阶级制度的腐朽。我国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他的《江雪》一诗中,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构筑了一种冷寂寒荒的意境来表达他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感受。

总之,文学以形象来反映和表现生活,无论在小说、诗歌、散文还是在戏剧文学、影视文学等作品中,文学总离不开形象。形象地反映现实生活并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情是文学的根本特征。

三、文学形象的特点

文学形象是作家根据现实生活和创作意图提炼加工而创造出来的,归纳起来,文学形象大致有如下几个特点:

㈠具体可感性

文学中的形象,总是具有个别、具体的可感性,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历其情。在叙事性作品中,人物形象是文学形象的核心。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塑造出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思想感情。

比如,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在他的短篇小说《阿霞》中对阿霞形象的描写:

我第一眼望去觉得她非常秀丽,她的浅褐色的圆脸,细小秀气的鼻子,几乎像孩子般的两颊和一双明亮的黑眼睛,在这张脸上有着她自己的、独特的东西,她的体态优美,不过她像还没有

发育完全。……她一刻也不能安静地坐着;不时发出笑声,而且笑得非常古怪:似乎她不是笑她听到的话,而是笑她头脑里想到的各种各样的念头。她的大眼睛发亮地、大胆地直望着人,但有时她的眼睛微微眯缝起来,这时她的目光就突然变得深沉和温柔了。①

通过这段描写,一个天真活泼、可亲可爱的阿霞形象仿佛活脱脱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人们似乎见到了她的音容笑貌。这里阿霞的形象给人一种生动的、具体的可感性。

在抒情性作品中,文学也总是以某种可感的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宋代柳永的的词《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在这首词中,作者也是以种种具体生动可感的形象来构成一种意境,以此来抒发他伤离感别的情感。

㈡普遍概括性

文学形象虽然具有具体可感性的特点,但文学形象又不是现实生活中某个具体的人或景物的机械的摹仿与再现,而是作家经过加工、提炼而创造出来的形象,它是作家从现实生活中所选取或集中概括出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这种形象一方面代表着某一类人和事物,另一方面又仅仅局限于形象本身,它象征或体现着某种意味、观念和情感。比如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他表现出来的精神胜利法代表着人类的精神自慰本能;而古典小说《水浒》中的吴用和《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则代表着古代的军师和谋士的形象,是智慧的化身。再比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杨柳象征别离,杜鹃象征思归,渔翁代表着隐士高人的形象,等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代表或象征着某一种类型的人事从而使形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概括性。

文学形象的这种普遍概括性是与具体可感性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以这种具有普遍概括性和具体可感性统一的形象来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和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㈢情感性与思想倾向性

文学用形象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和观念,文学形象也总是具有一定的思想情感倾向性的。作家在塑造文学形象时总是不同程度的渗入他的情感,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他的情感态度:对其塑造的形象或恨,或爱;或是怜悯同情,或是厌恶冷漠;或是讥讽嘲笑,或是倾注着满腔柔情,以此来感染和打动读者。同时文学形象中也渗透着作家的思想倾向:或是进步的或落后的;对人生是入世的积极进取,或是悲观厌世,或是逍遙遁世;是倾向于劳动人民的,或是倾向于反动阶级的立场的。总之文学形象总是或隐或显地透露出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情感态度。例如鲁迅在《阿Q正传》中对阿Q的形象包含“衰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的种种青春女子的形象,渗透着作家对这些女子不幸命运的同情和一种“怜香惜玉”式的柔情。同样,文学形象在饱含着作家的情感时也自然地渗透着作家思想倾向。阿Q形象在饱含着作家对此形象的怜悯和同情的同时,也渗透着作家对国民的劣根性的深恶痛绝,体现了作者要以文学来唤醒麻木的国民灵魂和疗救精神疾病的思想倾向;曹雪芹塑造的女子形象也渗透着他的那种人生虚无的悲观主义思想倾向,如此等等。当然,文学形象

①《俄国短篇小说选》(上),128~130页,中国青年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