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历史文化名城与旅游资源开发

历史文化名城与旅游资源开发

历史文化名城与旅游资源开发随着全球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历史文化名城成为了各国旅游资源中备受瞩目的一部分。

历史文化名城所蕴含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历史文化遗产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

然而,如何充分开发利用这些旅游资源,实现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历史文化名城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独特文化特色的城市,通常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

这些城市作为文化地标和历史见证,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1. 文化传承与认同历史文化名城是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可以更好地传递文化认同感,激发民众的文化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2. 经济发展与就业机会历史文化名城具有独特的经济发展潜力。

旅游业的兴旺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繁荣。

此外,历史文化名城也有吸引外商投资和扩大对外贸易的潜力。

3. 旅游资源与城市形象历史文化名城通过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

游客的到来不仅推动了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也提升了城市形象、增强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二、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1. 保护与修缮历史建筑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在于其丰富的历史遗产,因此对其进行维护和修缮非常关键。

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保护历史建筑和文物是首要任务,确保其原汁原味的珍贵价值得以传承。

2. 制定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措施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措施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的规划可以保证城市的整体布局与特色风貌的保留,增加游客的舒适度和体验感。

同时,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的旅游服务,对于提升游客满意度和维护城市形象至关重要。

3. 开展文化活动和旅游产品创新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典、文化周等,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与,并为游客带来愉悦的旅游体验。

此外,不断创新旅游产品和开发旅游线路,针对不同游客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体验,可以进一步挖掘市场潜力。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利用法规制度建设探讨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利用法规制度建设探讨

旧城 改 造 与 古 建 筑 保 护 不是 水 与 油 的 不兼
容关 系 , 旧城 改 造 要 与 古建 筑 保 护 相 结 合 ,
城 保 护 相 关 法 规 主要 有 《 中华人 民共和 国
史文化 城市都展 开 了l l城 的 保 护 。 E 苏 州 在 在 保 护 中 求 发 展 , 在发 展 中 保 护 , 实 现 城 市 经济 文 化 的 共 同 发 展 【 6 ] 。 另外 ,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中, 旅 游 开 力。 毫无疑问的, 旅 游 开 发是 促进 历 史 文化
区 充 分 发 挥对 外 开 放 优 势 , 吸 引大 量 国 际
摘 要: 历史文化名城 记 成 了一座城 市发展 的历史过程 , 是 城市 传统文化 的重要裁体 , 体 现 了整座城 市的特 色。 历史文化名城 的保 护 与开 发利 用, 已经成 为历史 名城现 代发展 模式 的重要 组成部 分 。 但 如今 在 经济发展 , 城 镇规 划建设 的大潮 中, 许 多名城 和文物名 迹遭 受到 了 大量“ 建 设性 的破 坏 ” , 这让 我 们不得不 反思 既有的 历史文化 名城 保护 的法规 制度 的不足 。 本文梳 理 了历史文 化名城保 护法规 制度建 设
2 O1 3 N O. 2 8
科 教 动 态
Ch t n 8 Ed uoa t j o n I nn ov at l o l l Her al d
历 史文 化 名 城 保 护 与 开 发 利 用法 规 制 度 建设 探 讨
杨 玉玲 陈伯 明 ( 浙 江大 学城市 学院 浙江杭 州 3 1 0 们 5)
随 着 城 市化 的推 进 , 保护历史名城 , 保 存 历 史 名 城 的记 忆 , 延 续 城 市 的 历史 文 脉 , 成 为 是 当前 中 国城 市发 展 刻 不 容缓 需 要 解决 的

浅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开发

浅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开发

浅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开发【摘要】历史文化名城是指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城市,保护与旅游开发对于这些城市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本文通过分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现状和挑战,探讨了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价值和策略,以及如何在保护与开发之间取得平衡。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也是对城市整体形象的提升,而旅游开发则为城市带来经济效益和促进文化交流。

历史文化名城需要在保护与开发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永续发展。

未来,应更加重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旅游开发,通过合理规划和政策支持,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为城市的繁荣与历史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旅游开发、现状、挑战、价值、策略、平衡、永续发展、未来展望1. 引言1.1 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义历史文化名城是指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城市,通常是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中心和象征。

这些城市保存着重要的历史建筑、文物和传统习俗,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

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也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历史文化名城往往拥有独特的城市风貌和建筑风格,是人们探寻历史、感受文化的理想场所。

这些城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展现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色和发展轨迹。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意味着保护着一段段珍贵的历史记忆,传承着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建筑和文物,还包括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传统习俗和精神内涵。

这些城市承载着人们的情感记忆和文化认同,是城市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细致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历史文化名城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持续吸引人们前来参观和体验。

1.2 保护与旅游开发的重要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开发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价值。

保护与旅游开发可以促进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报告绍兴

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报告绍兴

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报告绍兴绍兴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是浙江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

该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因此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下面是对绍兴文化旅游产业的调研报告。

绍兴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这座古城拥有诸多历史文化名胜,如兰亭、鲁迅故里、东湖、三味书屋等,这些景点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兰亭是中国古代文人雅集的重要场所,鲁迅故里则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发源地,这些景点吸引着大量的文化爱好者和游客。

绍兴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迅猛。

随着旅游业的兴盛和人们对文化的重视,绍兴的文化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文化旅游企业纷纷入驻绍兴,推出各种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提供了各种政策和资金支持,进一步推动了绍兴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绍兴的文化旅游产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绍兴是中国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媒体的关注。

各种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也在绍兴不断举办,吸引了大量的参与者。

绍兴的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了绍兴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然而,绍兴的文化旅游产业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景点可能面临着过度开发和商业化的问题,这可能会对文化资源的传承和保护造成一定的影响。

其次,文化旅游产业在产品和服务方面还有待提高。

目前,绍兴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仍然较为单一和传统,缺乏创新和个性化的特色。

为了进一步发展绍兴的文化旅游产业,我认为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并加强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其次,文化旅游企业应加强产品创新和服务品质提升,推出更多多样化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消费者。

第三,加强文化旅游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绍兴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绍兴的文化旅游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研究的文献综述4400字》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研究的文献综述4400字》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1.1 国内研究概况 (1)1.1.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 (1)1.1.2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研究 (2)1.1.3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1.2 国外研究概况 (3)1.2.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政策研究 (3)1.2.2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评估研究 (3)1.2.3文化遗产价值及其开发利用研究 (3)1.2.4社区参与 (4)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4)参考文献 (4)1.1 国内研究概况1.1.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展开了大量的研究。

宋晓龙(2000)等学者提出了“微循环式”保护更新理论,认为街区的保护更新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辩证概念。

刘琼(2002)认为应该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有机更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让历史文化街区重新焕发出有机生命。

阮仪三(2004)等学者总结了当前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模式,提出北京的“南池子”模式、上海的“新天地”模式、桐乡的“乌镇”模式、苏州的“桐芳巷”模式和福州的“三坊七巷”模式。

同时,1982年和1986年国务院分别批复了第一批和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政策研究也越来越多,1996年,在“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上颁发的《屯溪老街历史文化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正式让街区保护更新进入人们视野,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热点之一。

张兵(2001)认为应当寻找将遗产纳入到一种规划政策手段,这种政策手段处于一个较为理性的变化过程。

金洁(2005)则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探讨“政府-学者-社会-居民”管理模式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过程中的积极运用。

吴良镛(2007)认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要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城市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政策创新。

台湾学者林正雄(2009)重新审视了台湾历史街区的保护政策,认为文化资产保存法和都市计划法在执行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探析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探析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探析作者:杨喜梅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6年第12期作为旅游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发和保护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所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重视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情况,合理开发和利用历史文化名城,不断提高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通过简要分析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合理措施,以期能够提高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文化的奠基,历史文化名城是城市发展的印记,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精神,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宝贵财富,但是,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许多历史文化名城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和保护,导致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受到严重的损害,所以,着眼于经济的发展情况,合理开发和利用历史文化名城,努力做到开发和保护相协调,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一)名城的旅游环境面临严重的威胁开发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文化的价值,吸引游客观光,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部分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较高、影响力巨大,许多游客会在“五一”、“十一”等重要节假日进行旅游观光,给历史文化名城的环境造成巨大的威胁。

而且,由于一些游客的素质较低、环保意识比较薄弱、个人行为习惯不规范,没有遵守景区内的相关规定,未能自觉维护景区的环境卫生,使得景区的环境质量较差。

另外,由于游客的观光时间过于集中,名城的承载力有限、人流量巨大,导致环境承载量与游客的数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

(二)名城旅游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近年来,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业迅速发展和扩大,但是,许多城市建设管理部门没有根据及时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没有及时处理名城的旅游开发问题,不能有效指导和监督名城的开发旅游工作,导致名城的形象受到很大的损害。

浙江舟山海岛旅游发展浅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

浙江舟山海岛旅游发展浅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

毕业论文幵题报告旅游管理浙江舟山海岛旅游浅析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选题背景:人类将21世纪称作为海洋时代,海洋旅游业与海洋石油、海洋工程并列为海洋经济的三大新兴产业,海洋旅游将成为世界旅游业新的发展方向。

海岛是海陆的岛桥,海洋开发的基地。

海岛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是海洋旅游开发的前沿和海洋旅游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1]。

目前,海岛旅游发展迅速,一些海岛地区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但就全世界各国的海岛旅游发展状况而言,西方发达国家地区和东南亚相对比较成熟如地屮海、爱琴海、加勒比海地区以及巴厘岛和普吉岛等,因起步吋间较早,经历了初期的探索和高速发展时期的巩固,目前无论从功能层次、发展理念、组织经营形式还是服务质量水帄以及整体营销策略等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相比,我国海岛旅游因起步较晚,现正处在发展增长阶段,不仅旅游产品功能层次结构高低不帄衡、发展理念和组织经营形式等较落后,而且有许多海岛景观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合理利用,还奋许多岛屿至今处于原始状态,根据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预测,未来我国旅游业仍将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而海岛旅游在H前的发展状态下,无论是资源利用深度还是功能层次结构都必然得到进一步的拓展[2]。

而舟山群岛是我国最大的群岛,海岛旅游资源丰富,是海岛旅游的核心地区。

舟山市旅游业自20世纪80年代起步以來,在20余年的发展屮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业发展日臻成熟,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已初步形成了普陀山朝圣游、朱家尖沙雕之旅、桃花岛逍遥游、东极海钓游,嵊泗列岛渔家乐等海岛特色旅游。

普陀山更是享誉中外。

但其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国内的海南岛相比也有一定差距,更遑论国外发展较完善的海岛。

但随着舟山连岛大桥的开通以及舟山海洋综合开发实验区的建立为舟山的海岛旅游发展带來了越來越多的便利。

舟山群岛的海岛旅游正迎来了高速发展的契机,把握时机,迎接舟山海岛旅游业的大跃进。

选题意义:人类已经不仅仅只满足于走马观花似的观光之旅,也不再局限于大陆之旅。

历史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

历史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

历史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

保护、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将其运用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中,进而推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成为社会的热点。

本文通过对萧山湘湖的实地调研,了解当地历史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达到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历史文化遗产的魅力,更好地实现带动萧山湘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目标。

旅游产品迄今为止仍旧是一个复合的概念,是一种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为目的的商品。

它由诸多要素组成,最主要的是满足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等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是旅游地向游客们提供一次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全部服务。

萧山湘湖近些年来注重旅游产业的开发,据杭州市萧山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年)资料显示,政府要深化开发湘湖旅游吸引物系统,以历史文化观光、滨水休闲度假为主打产品,以动态休闲、夜湘湖和湘湖论坛为核心,以一湖(湘湖)二址(跨湖桥遗址、越王城遗址)三园(东方文化园、杭州休博园、世界风情休闲园)为支撑,打造杭州第二个RBD(高档游憩商务区)。

虽然湘湖的旅游行业发展较快,但相比杭州西湖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本课题组对萧山湘湖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做了分析。

一、萧山湘湖旅游产品现状分析(一)从地理角度分析萧山湘湖位于杭州市萧山区城西,中间隔着钱塘江,与西湖风景区正好相对。

从自然资源看,萧山湘湖具有山环水绕的地理优势,拥有八大景观,湘湖具备开发旅游风景观光线路的条件。

湘湖总开发面积有10.6平方公里,同时已经完成30万平方米公建设施、17.8公里景区交通道路、56万平方米公寓房产的建设。

湘湖还拥有3.2平方公里的湖面,105万平方米的两个沿湖岸景观带。

(二)从经济角度分析自2006年湘湖景区开放以来,共接待游客408万次,旅游三产收入达到5亿元。

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推动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
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研究

一、引言
城市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和标志。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城市是社会发
展的产物,它蕴藏着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时代信息,象充满记忆的人一样,城市也是一个
有生命历程的活的有机体。历史文化名城因有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历史文化、
经济状况、民俗习惯而各具特色,其外在表现为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城市格局、建筑遗存、
纪念场所、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等,这些是形成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物质基础和历史见证,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是人类极为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
财富[1]。我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悠久国度作为人类文明的菁华所在,历史城市集中
了祖先遗留下来的许多物质和文化记忆,保存城市的历史遗产和文化特色,就是保存自己民
族的渊源和血脉,这项工作的意义不仅仅针对过去,更是未来世界发展和民族进步的重要内
容[2]。

二、主题
参考的文献资料主要是在学校图书馆的综合书库、期刊室、论文期刊数据库里下载的,
主要是关于我国特别是浙江地区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些期刊和论文资料。在此,根据参考的内
容,我将我所参考的资料进行了分析和分类,如下:
关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探讨研究,我主要是参考了马秀峰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发
展中文化内涵的开发利用》,王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以及冯亚光的《历
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等一些文献资料。着重对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在
中国才有的特定概念有了详细的解释和阐明。同时了解了一下中国目前历史文化名城的数量
及大致的所在地,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了一个概念性的大致了解,为接下来的工作起到
了很好的铺垫作用[3]。
而关于历史文化名城的控制规划,名城的特点和与时代发展的矛盾则是参考了朱雪梅,
王国光的《对当前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建设的思考》,陈燕雏的《试论厉史文化名城发展-保护
的艺术型思维》,龚子康的《旧城改造应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吴海嘉的《浅析历史文化
名城的保护与发展》等一些参考文献。这些论文文章里关于历史文化名城的控制规划发展和
有关历史文化名城的确立,特点和面临的遭遇对我的论文帮助很大,这些思想主题很好的体
现在了论文里,历史文化名城不仅仅是说古城,它是在中国的一个特定概念。不是每个名城
都是历史文化名城,它是有一定历史积累而成的,每个历史文化名城都有它的特色,和它的
历史,面对现代化都市的发展[4]。这些古城镇该何去何从,他们的论文里就历史文化名城的
规划和面对时代的发展提出了重要的研究和探讨,通过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规划,避免了
与时代发展相冲突。同时又提升了历史文化名城的社会地位,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其实他们平
常走的,逛的街道就是一条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街道,他们住的小镇也是一个充满浓郁历史文
化气息的历史小镇。从而加强了人们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了解,对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奠定了良
好的群众基础。
而我对参考文献的挑选,主要还是集中在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定海的研究上的,主要的
有朱宇恒,姚海君的《舟山市定淘古城中、西大街的保护改造》,王学渊的《让历史文化名
城舟山再展丰姿》,王文洪,林信康的《城市化进程中文化遗产保护研》,于姗姗《乾县历史
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研究》。这些论文文章中,我着重参考了其中关于舟山定海旅游资源的
概况,舟山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方向,重心和思路以及定海区的古城街道规划改造[5]。我还
参考了其他一些有特色品牌项目的历史文化名城,它们的发展之路,找到有利于定海开发的
路线,避免一些在发展过程中会碰到的问题。要把发展的重心放到保护和开发并重上来,不
能一味的注重保护,也不能一味的开发资源。文献中提到的关于定海比较有特色的中,东,
西大街目前正在规划改造中,相信以后会成为定海的历史特色街道。是定海吸引旅游的重点
项目之一。所以,我在论文中也尽量会参考这一现实,把定海的规划详细的罗列出来,突出
规划改造之后的街道特色,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6]。
最后阶段,是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价值的研究和历史文化名城开发意义的探究,我参考了
李兵的《对提升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功能的思考》,李国英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发展
探讨》冯立鳌的《城不在古 显史则名——谈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等材料。这些文章
中,对于历史文化的价值作了很详细的解释,通知指出,历史文化名城就是历史文化价值的
体现物,没有历史文化价值,那历史文化名城就没有实际的意义,它就不具备能够深入人心
的价值意义。所以,我们在谈历史文化名城时,不能单纯的看到历史文化名城的利用价值,
更要发掘它背后的历史意义,只有历史文化价值,才是历史文化名城永恒的支撑。同时,我
们要看到,开发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有经济效益,更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不仅有重大的现实意
义,更有深远的发展意义。因此,我们要大力贯彻保护和来发并重的原则,积极的对历史文
化名城实施规划开发,确保开发的目的性和保护的力度。使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城市的名片和
对外发展的标志[7]。
通过对这些参考文献的综合分析,我形成了自己的几点看法和观点:1.要把握“历史文
化名城”这个概念。历史文化名城不是简单的名城,而是具有一定历史积累形成的,有丰富
人文,历史气息的文化古城,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自从1982年国家公布了第一批历史文化
名城以来,现已有100多座历史文化名城了,它们不仅是地方的文化代表,更代表了中国灿
烂的文化,因此,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2.要看清现实。现在很多地区的
历史文化名城正受到时代发展的冲击,空间越来越小,如何正确处理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经
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关键在于做好完善的名城规划发展措施。保护和利用并重,使历史文化
名城成为城市的名片,推向国内外,让越来越多的人来了解这些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就促
进了当地经济的快点发展[8]。3.定海的故事。这次我是以浙江定海为例的,所以我会比较详
细的介绍定海的历史,包括人物古迹,自然历史,文化特色,民族民俗等等,让大家从不同
角度来认识和了解中国唯一的一个海岛历史文化名城——定海。

三、总结
综上所述,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利用是国家赋予每个历史文化名城的神圣职责。但在
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国际化影响广泛而深入的今天,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
机遇。定海和全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一样,经受了旧城的大规模改造和现代化建设所造成的巨
大冲击,传统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古城风貌遭受了大量的毁坏和影响,城市的特色和文化韵味
正在逐步淡化。城市风格的“雷同”和地域文化的逐步“消失”,正威胁着我国的大多数历
史文化名城[9]。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保护好承载着优秀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历史文
化名城,是我国当前和今后城市发展以及名城保护与永续利用的一个紧迫而重大的课题,也
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力发展和繁荣我国文化产业,促进旅游业等快速发展的重
要保证,同时也是对创造适合人们全面发展的城市环境和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10]。
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不但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责任,也是时代的呼唤和要求,不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习俗,不懂得和不珍惜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不可能创出真正新的、现
代的城市文化,也不可能创造富有特色和生机的现代化城市。追求生态文明和人文环境与自
然环境统一融合的环境高尚的“山水城市”,己成城市现代化追求的目标。我国的历史文化
名城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己经走上了以城市规划为指导的科学保护与发展之路,历史文化名城
保护规划己成为名城保护的重要保障。但目前,我国还存在着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认识不
高、意识不强、责任心较差、保护力度不大的现象和问题[11]。而且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
法律、法规不健全,保护的资金无保障,保护的机构设置不统一、不合理等状况。无疑,这
些都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如何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名城,成为了一
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秀峰.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发展中文化内涵的开发利用[J].岱宗学刊,2006(3)
[2]王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J].探索与研究,2006(4)
[3]冯亚光.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J].社科纵横,2005(1)
[4]朱雪梅,王国光.对当前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建设的思考[N].北京规划建设,2003(6.11)
[5]陈燕雏.试论厉史文化名城发展-保护的艺术型思维[N].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
[6]吴海嘉.析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J].山西建筑,2007(11)
[7]王文洪,林信康.城市化进程中文化遗产保护研[N].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3(3.19)
[8]于姗姗.乾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9]李兵.对提升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功能的思考[N].社会科学报,2004(5.16)
[10]李国英.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发展探讨[N].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7.3)
[11]冯立鳌.城不在古 显史则名——谈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N].广州市财贸管理干部
学院学报,2003(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