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市场现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国际金融市场现状

金融全球化对促进世界经济得发展与世界资源得最优配置起到巨大得推动作用,并刺激国际分工得加快发展,加大产业转移、资本转移以及技术转移等生产要素得国际流动,即可使发展中国家弥补本国资本与技术得不足,获取产业演进、技术进步、制度创新,从而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也使发达国家打开廉价劳动力、原材料市场与广阔得消费市场,延长了产品价值获得更多得利润,缓解经济滞胀矛盾,恢复经济增长。金融全球化得前提条件就是贸易自由化与生产国际化,而金融市场得一体化以及金融信息得国际化就是金融全球化得必要保障,金融机构得跨国趋势以及金融衍生产品得国际化就是金融全球化得发展动力.

国际金融体系通常就是指对国际货币金融关系进行调节得各种规则、安排、惯例与组织形式,主要包括国际汇率制度,国际收支调节体系,国际流动性得创造与分配、国际资本流动得管理、国际货币金融政策得合作框架,以及国际金融机构在促进全球金融稳定方面得各种机制。具体特征如下:

第一,国际汇率制度呈现出以浮动汇率安排为主、多种汇率安排并存得基本格局。目前,全球有三类基本得汇率安排:一就是独立浮动汇率安排,实行国家包括美国、欧盟、日本与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二就是固定汇率安排,包括实行货币局制度与传统钉住汇率制度得国家,以及已取消法定货币国家(如欧盟内部与实行美元化得国家);三就是“中间道路"安排,即各种介于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之间得安排,如爬行钉住制、区间浮动制与管理浮动制等,主要包括一些外向型程度较高或国内通货膨胀比较严重得发展中经济体。据统计,2002年,在IMF得186个成员经济体中,实行上述三类汇率安排得国家分别占22%、48%与30%。

由于美、欧、日在全球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它们之间得浮动安排对国际汇率制度得性质具有决定性意义。就单个国家而言,浮动汇率安排得利益主要体现在可以维护货币政策得独立性,并在一定程度上自动调节国际收支失衡.但从国际金融稳定得角度瞧,它至少包含两个缺陷:一就是汇率得频繁波动将对正常得国际贸易与投资活动造成不利影响,大大增加全球经济活动得汇兑成本与风险;二就是容易引起汇率政策冲突,即运用本币贬值政策推行贸易扩张,以牺牲她国利益得方式维护本国利益。在过去一二十年里,尽管全球范围没有发生20世纪30年代那种竞争性货币贬值,但局部得冲突却时有发生。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得情形就是较为典型得一个例子.而在工业化国家之间,从80年代后期迫使日元升值得“广场协议”到最近一个时期美元强势政策得调整,都充分显示美国在缓解其经常账户逆差时对于汇率贬值政策得依赖。

固定汇率安排得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全部或部分让渡货币主权,换取汇兑交易成本得降低与更强得国内财经政策约束。各种形式得“中间道路”则有可能兼收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得优点,并使本国货币当局具有一种相机抉择得自由。然而,在美、欧、日等大国货币频繁波动得情况下,无论固定汇率还就是“中间道路”安排,实际上都面临着严峻得考验。不少研究显示,亚洲金融危机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1995年以后美元相对于日元得大幅度升值,造成了泰国等实行钉住美元安排得国家货币急剧升值,并严重损害了这些国家得贸易竞争能力。

第二,国际金融市场在国际收支调节中具有显著得作用。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由于各国实行严格得金融管制,国际金融市场在国际收支调节中作用比较有限,许多国家得经常账户逆差调节主要依靠财政货币政策。在发生严重逆差时,也可有限地运用汇率政策,并从IMF获得一定得短期信贷支持。然而,自20

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际金融市场得迅速发展,各国可以方便地通过商业性国际融资弥补其经常账户逆差,从而避免采用财政紧缩等可能影响国内经济稳定得调节措施。作为一种基于市场得安排,国际金融市场得存在提供了充裕得国际流动性,从而大大降低了各国国际收支调节得代价。但在另一方面,它也产生了新得不稳定因素。其中最主要得就是,它使一些国家放松内部约束,滥用财政扩张政策,延误必要得国内经济改革与调整.结果就是不仅经常账户逆差最终变得难以控制,而且常常为沉重得外债负担所累,甚至成为金融动荡得根源。

第三,国际资本流动缺乏有效监管,已经成为国际金融不稳定得重要源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资本管制得不断放松,国际资本流动迅猛扩张。目前,全球各类国际资本得日交易量已经超过1.5万亿美元。近年来不少研究显示,国际资本市场存在着严重得结构性缺陷,许多国际投资与信贷决策都就是在信息不充分得情况下做出得。在资本流向得国别选择上,特别就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得资本流动,常常发生“饱饥综合症”,即当瞧好一些国家得经济增长前景时,国际资本大规模涌向那里,而当这些国家因为资本过度流入而出现危机迹象时,国际资本又快速离去.因此常造成这些国家内外经济失衡,并最终导致货币与金融动荡.此外,在危机发生得前后,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大规模投机性短期资本得参与更就是加剧了有关国家危机得深度,并在危机得国际传递方面扮演核心角色。

第四,多边国际金融机构得功能存在严重缺陷,并且具有明显得不公正性.IMF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得遗产。1973年后,该组织已不再具有对各国汇率安排进行约束得权力,其主要功能就是对发生国际收支危机得国家提供短期信贷,以增强其清偿能力.然而,由于该组织长期以来资金来源严重不足,因此对于危

机国家得救援要求不就是行动迟缓,就就是力不从心,而且常常附加紧缩开支与经济自由化等不切实际得条件.此外,正如1997年在对亚洲金融危机处理过程中所显示得,由于明显受到美国政府与华尔街利益集团得影响,该组织对于美洲以外危机国家得救援要求往往显得十分冷漠。这表明了该组织在维护国际金融体系稳定方面得功能缺陷与不公正性。

第五,全球性货币金融合作成效甚微,区域性货币一体化进展显著。目前,全球性货币金融合作得主要渠道就是七国首脑与财长会议。总体上瞧,这个协调机制常常流于形式与务虚,很少具有实质性内容。近年来,IMF与国际清算银行也在试图发挥更为积极得作用,但或者成效并不显著,或者对各国并没有真正得约束力。相比之下,区域性货币合作进程却取得了显著得进展。经过数十年得努力,欧元于1999年成功面世,欧元区内部也已建立起统一得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框架。值得注意得就是,欧元得诞生产生了明显得示范效应。最近几年来,在拉美、中东欧等地区,一些国家开始采用美元化与货币局制度,或者在区域内实行固定汇率安排.尽管两年前得金融危机迫使阿根廷放弃了货币局制度,但似乎并没有改变这一趋势.

第六,美元得金融霸权地位基本依旧,但正在面临挑战.自人类进入信用货币本位时代以来,一直没有诞生独立得世界货币,因此,国际经济交易始终依赖少数几个主权国家得货币来充当国际支付手段与储备资产。美元正就是这些货币中最主要得一种。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借助美国强大得经济与政治力量,美元便建立了全球性金融霸权地位.半个多世纪以来,尽管美元在国际支付与储备资产体系中得份额有所下降,但目前仍然高达60%左右。依靠这种地位,美国获得了大量得“铸币税”收入,可以通过输出美元不断占有别国得实际经济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