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引导与网络媒体应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舆情引导与网络媒体应对

一、网络经典案例回放

1.县委书记指派警察进京拘传记者。

2.“最无耻区委书记”一夫二妻。

3.区委书记称病出国不归。

4.海事局官员酒后行为不检。

5.房管局长深陷“香烟门”。

二、重视网络舆论及网络媒体

网络“猛于虎”!

➢网络足以动摇原本认同的看法

➢网络足以动摇原本正确的决策

➢网络足以改变一个官员的命运

如,群众解决利益诉求新动向

➢打官司”不如上访;

➢找政府不如堵公路;

➢上访不如上网。

党校的研究生大都在党政机关工作,有许多都是政府公务员。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网络媒体应对,是各位党校学员朋友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尤其是发生突发事件后,如何及时而有效的引导网络舆论,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党校研究生,我们需要深入思考:

为什么一些领导干部会陷入“网络门事件”?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那些经验教训?这种事件能避免吗?

网络舆论有哪些特性?面对网络媒体我们如何应对?

主要内容:(共3个大部分)

一、认识网络舆情

二、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对策

三、引导网络舆论、应对网络媒体的智慧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人们不可忽视的民意表达。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网络舆情也极易受到非理性等因素的影响,错误引导公众,给政府和公众带来不良影响。同时,一些敌对的政治力量利用网络的隐蔽环境,制造背离政府主流政治文化的网络舆

论,破坏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因此,加强网络舆情汇集和分析,建立快速反应的舆论引导机制,已经成为当前政府信息化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网络舆情也己经成为了政府危机管理不可忽视的研究领域,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应该成为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考察工作时指出:“互联网己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因此,政府如何履行自身职责,对危机进行及时的应急处理,并且因势利导,对网上舆论危机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管理,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地方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和严峻挑战。

一、网络舆情的涵义及特点

(党校学员首先要了解网络舆情有哪些特性?)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

网络舆情借助于网络的传播,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借助于网络自身的开放性、便捷性、及时性和虚拟性,这就使得针对某一公共事务的分散和错综复杂的舆情,向一致有序的舆论的转化成为一种必然。

舆情信息借助于网络,通过电子邮件(E-mail),新闻组(Newsgroup),即时通讯(QQ、MSN等),BBS、博客、播客等方式进行传播,其特点也与其传播方式息息相关,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及时性与互动性

与传统媒体不同,民众不再只是信息的受众,现在网络的便捷性,使舆情借助于网络,可以对任何一个公共事务进行评论,甚至可以自己编写并发表新闻相关信息。只要你可以连接网络,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你就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一个网民上传自己写作的稿件或拍摄的照片,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只需半秒钟;一篇网上稿件被另外一家网站的自动抓取系统转载的时间只需53秒。在这种便捷的环境下,受众可以随时发表观点和看法,而传播者也可以根据受众的反馈随时调整自己的传播行为,从而实现双方的随时交流,实现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任何对象进行传播。然而,在这种便捷与及时性的同时,也伴随着负面舆情的出现,一旦负面舆论聚集,极易造成舆论危机,引发不稳定因素。

2.匿名性与非理性

由于网上的言论,舆情都是匿名表达,一方面人们可以无所顾忌,畅所欲言,更好的表达民意,另一方面,也由于网络匿名的存在,更容易导致人们非理性情绪的宣泄,网络成为了人们不满情绪的一个宣泄口。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由于害怕被孤立、被羞辱,害怕伤害别人,害怕不被人喜欢或遭人反对等恐惧心理,从而存在“从众心理”,然而在网络匿名的情况下,这些心理一定会有所减轻。毕竟,网上的行动很难被归到具体的某个人身上,而对话者在身体缺场的情况下,来自他人的直接压力也没有那么大。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畅所欲言,恶言相向、无聊对骂的行为也频频出现,“因为匿名,每个人都可以毫无顾忌地释放多重人格,使许多交流都带上不真实性。”而同时,这种匿名性也给人们的非理性言论找到了发泄的通道,一旦人们在现实社会受到不满或不公平,则会在网络中发泄,

甚至会有过激的、非理性的言论出现,也给网络带来了不和谐因素,而同样遭受过此类不公平待遇的人们就会因为心理偏向而聚集,一扩大言论形势,甚至会演变为社会泄愤事件的发生。

3.趋同性与突发性

网络空间使人们的交往范围大大扩大,人们总能在广阔的虚拟空间中找到拥有同样价值观、兴趣和关注点的人群,这就是网络舆情的趋同性,而一旦你进入特别营造的小天地之中得到虚假的保证,就会产生网络的“回声室效应”:信息或想法在一个封闭的小圈子里得到加强。①而这种效应同时会导致政治学家凯斯.桑斯坦所提出的“群体极化”现象,即“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种偏向,在协商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而这种现象在群体成员以匿名身份相会的情况下更为严重。②而互联网正好给人们提供了这个环境,因此,同一个意见及声音就像滚雪球一样在迅速增大,爆发,甚至会发展为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群体性事件、冲突。

二、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分类

(党校学员还要了解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有哪些分类?)

由于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爆发与其刺激源有很大关系,并且在应对的时候可以分类处理,所以,根据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刺激源进行分类,可以将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分为以下几类:

1.监督政府类舆情

“逢官必炒”、“逢腐必究”是近两年来互联网舆论炒作的重要话题之一,由于在社会转型期多种因素及人们复杂心态的作用下,一些有关官员的言论在网络上很有市场。一般的社会事件,只要涉及政府官员,往往会引起网民的密切关注。2008年被称为“网络反腐元年”,无论是周久耕的“天价烟”,还是区委书记的“一夫二妻”,都显示出了网络舆论在监督政府职能及官员行为上的巨大影响力。

据第24次互联网发展报告指出,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拥有个人博客和个人空间的网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1.82亿人,用户规模净增长1984万,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为53.8%。分析指出,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在促进网民关注和参与社会活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便捷的参与方式为民众广泛公平监督政府提供了一种便利可能。

2.爱国情绪类舆情

近两年来,国际关系复杂多变,热点较多,中国地处局势较为复杂的东北亚地区,一些中日、中美关系等的话题,非常容易拨动国内网民的神经,中国改革在积累可观物质成就的同时,也激化了社会多层面的紧张与矛盾,2005年的反对日本进入安理会签名事件,2008年的抵制家乐福事件,就是人们民族意识的崛起。利用网络而延伸,是民族悲情主义与西方列强的碰撞,同时也是网络舆情表现突出的一个方面。

3.谣言类舆情

由于网络进入门槛低,加上它的匿名性特点,网络谣言就很容易散布、传播。例如2009年开封祀县钴60事件,就是网络谣言类舆情的一个代表性事件,虽然本身就起源于一个很正常的事件,但传播到网络上,加之政府信息的不公开,导致民众的猜测,又更形象地描述成了另外一个事件,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如何应对才可以让民众安心,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责,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现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