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含玩,沉潜往复

合集下载

“沉潜”作文导写

“沉潜”作文导写

【作文回顾】南极大陆的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或者尖锐的冰凌,企鹅身躯笨重,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也没有可以飞翔的翅膀,如何从水中上岸?纪录片《深蓝》,详尽地展示了企鹅登陆的过程。

在将要上岸时,企鹅猛地低头,从海面扎入海中,拼力沉潜。

潜得越深,海水所产生的压力和浮力越大,企鹅一直潜到适当的深度,再摆动双足,迅猛向上,犹如离弦之箭蹿出水面,腾空而起,落于陆地之上,画出一道完美的弧线。

请根据你对这段文字所蕴涵哲理的理解,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一、抓住关键词“沉潜”审题立意是写好文章的最重要环节,一定要多读多思,抓住材料的核心,切勿“下笔千言,离题万里”那么这则材料到底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我们在审读材料时,必须要注意把握材料中的关键句:“这种沉潜为了蓄势,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和“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企鹅的沉潜一定能给你一些人生哲理的启示”也就是说,企鹅通过拼命向海水下沉潜,最终借助积聚而来的海水的压力和浮力成功登岸,即拼命沉潜——积聚力量(蓄势待发)——成功登岸;没有一定程度的蓄势(力量的积聚),企鹅无法成功登岸人生也是如此,没有成功前的沉潜蓄势——积累、准备、拼搏、努力,就不会取得成功1、“沉潜”的内涵:沉潜是一种智慧,一种清醒的选择,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是厚积薄发,是蓄积,是涵养,它不是沉沦,不是甘于平庸,不是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愚蠢。

面对困难、失败、屈辱,沉潜是忍耐,是蓄积,是化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如勾践、刘邦、韩信、王力宏、刘翔等;面对理想的召唤,沉潜是积累知识、学问、技能,以达到质变;是厚积薄发,如司马迁、托尔斯泰等;面对鲜花掌声,沉潜是冷静的淡退,是知识的完善,是技能的丰盈,如杨澜、刘谦等。

生活中处处有“沉潜”的例子:拉弯弓射箭,种子向下扎根,蝉四年地下生活,跳远时的向后蹬地等,都是一种沉潜。

2、为什么要“沉潜”?在沉潜中可以冷静思考,在沉潜中可以把握大局,在沉潜中可以丰富自我,在沉潜中可以锤炼个性,在沉潜中可以激发潜能……3、“沉潜”有何效果?沉潜能使人厚积薄发,一鸣惊人;沉潜能使人积累经验,更加强大;沉潜能使国家积蓄能量,走向复兴……4、“沉潜”需要什么?需要冷静、忍耐,需要勤奋、积累,需要淡定、自知,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需要自始至终的专注、需要不畏困难的勇气……三、“沉潜” 材料分析企鹅在数千年演化中学会的这种在逆境中生存的本领———沉潜,看似笨拙,却很有成效。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绝对不是教我们如何作诗,如何对句,而是陶冶诗人的胸次,先求得诗人人格上的提升,再精炼于诗。

在心浮气燥之时,朗声诵读诗品,必会安神净虑,豁然开悟,直抵那深沉浓挚的“真”。

诗品中体现的了非常突出的老庄精神品格,几乎每一品都展示了老庄虚静恬淡、超尘拨俗的思想情操和人生理想。

随处拈来如,“真与不夺,强得易贫。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俱似大道,妙契同尘。

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忽逢幽人,如见道心。

”无不渗透着淡泊旷远,空灵澄澈的灵心妙性。

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讲究首尾呼应他以“雄浑”居首而以“流动”为结束,未必不代表着某种含意。

雄浑者以“反虚入浑”为本义,流动者以“返返冥无”为本义,从虚无入实情,察无形而得明象,都无不是在如雾似烟般四周涌现一种灵境的表现。

清人的一段画论曰:“笔致缥缈,全在烟云,乃联贯树石,合在一处者,画之精神在焉。

山水树石,实笔也,云烟,虚笔也。

以虚运实,实者亦虚,通幅皆有灵气。

”正是在这实者虚之、虚者实之的化境间,诗人的情与象融合无间,缘心感物,应会神通,心与物冥,天人合一,指象一种呈现于物而见于心的澄怀致远的境象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美学意义,正是指意境的表现,意境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描绘出来的,是超越事物实体之外的无言之美,以期把握宇宙万物与我们个体生命之间的共鸣。

这种共鸣是虚无的、无物的,虽然它并不离物而存在。

但它本质上是虚、是空、是无,于是我们只能在空无处见真美。

正如诗品所云:“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1. 雄浑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具备(注:他本作“备具”。

)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雄浑”是二十四品中最重要的一品,如何正确理解”雄浑”,对认识《诗品》的文艺美学思想具有指导意义。

首先要懂得“雄浑”和“雄健”是很不同的,而其背后是因为有不同的思想基础。

尾随在句子里的精灵

尾随在句子里的精灵

再 回 溯 到 古 代 典籍 我 们 的 先 人 对 利 用 标 点 符
, , 、 、 、 、
号 来标 示语 句的性 质 和作 用 缺乏 兴趣 他 们在仿 佛
没 有路 标 指 引 的 词 语迷 宫 里 犹 疑 排 徊 思 量 斟 酌
、 、 , ,
赏悟 摸 索 沉 迷 不 愿 凭 借 标 点 符 号 的 暗 示 或 提 示 损


和 阅读 经 验描 述 为 沉 潜往 复 从 容含 玩
“ ” “
古 时称 文 词 停 顿 的 地 方 叫 句 或 读
, ,


连 称 句读

时 句是语 意 完 整 的 一 小 段 读是 句 中语 意 未 完 语 气 可 停 的 更 小 的 段 落 《 会举要 》 言 韵 中
, , 。

凡 经 书成 文 语
以 至 于 缺 乏童 心 的 语 文 老 师 经 常在
“ ”


引 号 应 该 用 得诚 实 而 稀 少 而 且 引号 中

,
包含 的 词 语 必 须 严 加 审 查
引号 应 该 用 于 那

,
课 堂 上 训 斥 我 们 对逗号 毫 无 节 制 的 放 养
, ,
些 你 不 愿 据 为 己 有 的 思 想 … … 这段 话 托 马
,
很 大启 示 的 是作 为 美 国科 学院 院 士 的 刘 易 斯 一托 马斯 和 法 国 文 体 大 家 罗 兰
刘 易斯 托 马 斯说

那么
,
用 不 着用 一 个 记 号 去 指
,
巴特

而 如 果 它 到底 是 一 个 平 庸 陈 腐 的 句 子

林泉高致山水训原文及翻译

林泉高致山水训原文及翻译

林泉高致山水训原文及翻译林泉高致·山水训郭熙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一作观)也。

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

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

直以太平盛日,君亲之心两隆,苟洁一身,出处节义斯系,岂仁人高蹈远引,为离世绝俗之行,而必与箕颖(画苑补益误为频,画论丛刊作颖。

)埒素,黄绮同芳哉。

白驹之诗,紫芝之咏,皆不得已而长往者也。

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

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之本意也。

不此之主而轻心临之,岂不芜杂神观,溷浊清风也哉!画山水有体,铺舒为宏图而无余,消缩为小景而不少。

看山水亦有体: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

山水大物也。

人之看者须远而观之,方见得一障山川之形势气象。

若士女人物,小小之笔,即掌中几上,一展便见,一览便尽,此看画之法也。

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

画凡至此,皆入妙品。

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

何者?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

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

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

画亦有相法,李成子孙昌盛,其山脚地面皆浑厚阔大,上秀而下丰,合有后之相也,非特谓相,兼理当如此故也。

人之学画,无异学书,今取钟王虞柳,久必入其仿佛。

至于大人达士,不局于一家,必兼收并览,广议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然后为得。

今齐鲁之士,惟摹营丘,关陕之士,惟摹范宽,一己之学,犹为蹈袭,况齐鲁关陕,幅员数千里,州州县县,人人作之哉?专门之学,自古为病,正谓出于一律,而不肯听者,不可罪不听之人,迨由陈迹,人之耳目,喜新厌故,天下之同情也,故予以为大人达士不局于一家者此也。

柳子厚善论为文,余以为不止于文。

《二十四诗品》赏析

《二十四诗品》赏析

《二十四诗品》赏析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绝对不是教我们如何作诗,如何对句,而是陶冶诗人的胸次,先求得诗人人格上的提升,再精炼于诗。

我总是在心浮气燥之时,朗声诵读诗品,必会安神净虑,豁然开悟,直抵那深沉浓挚的“真”。

诗品中体现的了非常突出的老庄精神品格,几乎每一品都展示了老庄虚静恬淡、超尘拨俗的思想情操和人生理想。

随处拈来如,“真与不夺,强得易贫。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俱似大道,妙契同尘。

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忽逢幽人,如见道心。

”无不渗透着淡泊旷远,空灵澄澈的灵心妙性。

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讲究首尾呼应他以“雄浑”居首而以“流动”为结束,未必不代表着某种含意。

雄浑者以“反虚入浑”为本义,流动者以“返返冥无”为本义,从虚无入实情,察无形而得明象,都无不是在如雾似烟般四周涌现一种灵境的表现。

清人的一段画论曰:“笔致缥缈,全在烟云,乃联贯树石,合在一处者,画之精神在焉。

山水树石,实笔也,云烟,虚笔也。

以虚运实,实者亦虚,通幅皆有灵气。

”正是在这实者虚之、虚者实之的化境间,诗人的情与象融合无间,缘心感物,应会神通,心与物冥,天人合一,指象一种呈现于物而见于心的澄怀致远的境象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美学意义,正是指意境的表现,意境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描绘出来的,是超越事物实体之外的无言之美,以期把握宇宙万物与我们个体生命之间的共鸣。

这种共鸣是虚无的、无物的,虽然它并不离物而存在。

但它本质上是虚、是空、是无,于是我们只能在空无处见真美。

正如诗品所云:“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来源网络下面来欣赏作品《二十四诗品》来源=雅然:-D1 雄浑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具备(注:他本作“备具”。

)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雄浑”是二十四品中最重要的一品,如何正确理解”雄浑”,对认识《诗品》的文艺美学思想具有指导意义。

菜根谭360句原文

菜根谭360句原文

菜根谭360句原文修身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一念错,便觉百行皆非,防之当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针之罅漏;万善全,始得一生无愧,修之当如凌云宝树,须假众木以撑持。

忙处事为,常向闲中先检点,过举自稀。

动时念想,预从静里密操持,非心自息。

为善而欲自高胜人,施恩而欲要名结好,修业而欲惊世骇俗,植节而欲标异见奇,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荆棘,最易夹带,最难拔除者也。

须是涤尽渣滓,斩绝萌芽,才见本来真体。

能轻富贵,不能轻一轻富贵之心;能重名义,又复重一重名义之念。

是事境之尘氛未扫,而心境之芥蒂未忘。

此处拔除不净,恐石去而草复生矣。

纷扰固溺志之场,而枯寂亦槁心之地。

故学者当栖心元默,以宁吾真体。

亦当适志恬愉,以养吾圆机。

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而尘情终累乎理趣;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

无事便思有闲杂念想否。

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气否。

得意便思有骄矜辞色否。

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怀否。

时时检点,到得从多入少、从有入无处,才是学问的真消息。

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

立业建功,事事要从实地着脚,若少慕声闻,便成伪果;讲道修德,念念要从虚处立基,若稍计功效,便落尘情。

身不宜忙,而忙于闲暇之时,亦可儆惕惰气;心不可放,而放于收摄之后,亦可鼓畅天机。

钟鼓体虚,为声闻而招击撞;麋鹿性逸,因豢养而受羁縻。

可见名为招祸之本,欲乃散志之媒。

学者不可不力为扫除也。

一念常惺,才避去神弓鬼矢;纤尘不染,方解开地网天罗。

一点不忍的念头,是生民生物之根芽;一段不为的气节,是撑天撑地之柱石。

故君子于一虫一蚁不忍伤残,一缕一丝勿容贪冒,便可为万物立命、天地立心矣。

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焰冰竞;消却心中鄙吝,眼前时有月到风来。

学者动静殊操、喧寂异趣,还是锻炼未熟,心神混淆故耳。

须是操存涵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的景象;风狂雨骤处,有波恬浪静的风光,才见处一化齐之妙。

二十四诗品

二十四诗品

二十四诗品划时代意义:由过去的诗歌语言风格研究转入了诗歌意境风格的研究一、雄浑篇原文:大用⑴外腓⑵,真体⑶内充。

反虚⑷入浑⑸,积健⑹为雄。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⑺。

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注释:⑴、“大用”之说亦见庄子,《人间世》篇记载那棵可以为数千头牛遮荫的大栎树托梦给对它不屑一顾的木匠说:“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

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所谓“大用”即“无用之用”也。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⑵、腓,原是指小腿肚,善于屈伸变化,此指宇宙本体所呈现的变化无穷之姿态。

⑶、真体,即是得道之体,合乎自然之道之体。

《庄子•渔父》篇中说:“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也。

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於俗。

”⑷、“虚”,是自然之道的特征,《庄子•人间世》云:“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⑸、“浑”是指自然之道的状态,《老子》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⑹、“健”是《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意,唐代孔颖达《正义》云:“天行健者,谓天体之行,昼夜不息,周而复始。

”⑺、“环中”之说源于《庄子》,《齐物论》云:“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蒋锡昌《庄子哲学•齐物论校释》云:“‘环’者乃门上下两横槛之洞;所以承受枢之旋转者也。

枢一得环中,便可旋转自如,而应无穷。

此谓今如以无对待之道为枢,使入天下之环,以对一切是非,则其应亦元穷也。

”又《则阳》篇云:“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

”郭象注云:“居空以随物,物自成。

”也就是说,一切任乎自然则能无为而无不为。

意义分析:雄壮、浑厚首四句讲的是“雄浑”美的哲学思想基础和具体解释。

“大用外腓”是由于“真体内充”,讲的就是道家和玄学的体用、本末观。

如无名氏所说:“言浩大之用改变于外,由真实之体充满于内也”;“返虚人浑,积健为雄”,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具体解释了“雄浑”。

穆涛的西安与承德

穆涛的西安与承德

穆涛的西安与承德

穆涛,河北廊坊市人,毕业于张家口师专中文系,1983年分配到承德钢铁厂,1989年至1991年在西北大学中文系读书。在河北工作十年,先后任中学教师,《热河》《文论报》《长城》杂志编辑。1993年调到西安《美文》杂志社,1998年起担任《美文》常务副主编至今。出版著作有《俯仰由他》《放心集》《平凹之路》《肉眼看文坛》《看左手》《先前的风气》等。 承德有个叫大庙的地方,奇怪的是,谁也没见过那间巍峨的大庙,甚至连断壁残垣都没有丁点踪迹可循。1983 年的夏天,一个20岁出头刚刚从张家口师专毕业的年轻人,背着洗得发白的帆布包,分配到承德钢铁厂,在等待分配具体单位的时候,去承德市图书馆读书打发时间。就在那里认识了我父亲。后來被分配到大庙铁矿中学,做语文老师,这个人叫穆涛。 多年以后,穆涛来承德,酒至半酣,曾向我身临其境般讲述那段邂逅的经过:承德老图书馆在承德剧场对面,记得那天上午,见一个懒散的人穿拖鞋晃着走了进来,大学里都有不允许穿拖鞋进阅览室的规定,就觉得这个人在装文化,挺烦人。过一会儿这人选了几本诗歌刊物,恰好坐在了我桌子的对面,啪一声把杂志扔在了桌子上。嗬,竟然还喜欢诗歌?我疑惑地问他:“你也喜欢诗?” 他抬起脸,没说汉字,只吐了一个拼音字母:“O”,神情冷淡地拒人一里之外。“你认得白德成么?”我讨好地问他,“不认得。”他说。我心里想,喜欢诗歌,连承德的白德成都不知道,还装文学青年。之后我们两个各自无话,过了大约十分钟,他问我,“你认得白德成?”我如实说,我从张家口师专毕业才到承德,我读书的时候最爱读河北3个诗人的诗,白德成、伊蕾和逢阳,知道白德成是承德人,很想拜见他。他愣了一会神儿:“我就是白德成。”说话的时候那张脸开始有笑容了。然后,他就领着我去家里吃饭,喝到半醉,才放我回去。 我知道,从那以后,我家就成了他从大庙来承德的据点和饭票,当然,他也少不了给我家劈柴、砸煤什么的。穆涛给我说过一个细节:有一次砸煤手碰出了血,四下找药布的时候,你爸看见了,说:“就干这点儿活,还想泡病号?”我上幼儿园的时候,还常常掰着我小手指头教我算算术。再后来,他离开承德,去了省里,又去了西安。30多年一晃过去,我还没来得及细数岁月流逝的怅惘,就已经发现那个当年十分喜爱的穆叔叔已经是著名的大作家了。 经纬百态的斟酌 其实,穆涛从来都不说自己是作家,他骄傲地说他是个文学编辑,也是中国目前唯一一个做了20多年副主编的老编辑。事实上他无法逾越他的主编,他的主编是贾平凹。 贾平凹是有世界影响的大作家,同时是一位胸怀宽厚的文学伯乐,是他发现了当年籍籍无名身在河北的穆涛,以及他身上的灵气。在他的盛情之邀下,穆涛在1993年只身去西安,在刚刚创刊的《美文》杂志做编辑,5年后任常务副主编,一做就是20年。《美文》杂志创刊时,贾平凹提出了“大散文”这个概念,穆涛一直是忠实的执行者和践行者。在贾平凹宽厚的麾下,穆涛如鱼得水,忘我地工作,他的才华如一方上古璞玉被剥了皮,露出耀眼的光华。他编发的散文既回归中国文章的传统,又切合现实,彰显现代感, 《美文》 这本杂志对全国散文的创作都起到了推动作用。不仅如此,每一期的卷首都有他的“稿边笔记”札文,他用独到的文学语言,解读万象在旁的惬意。陕西师范大学的杨辉教授这样评价他:“穆涛集史家、文章家、学问家于一身。既浸淫古书沉潜往复,从容含玩,得其性灵,于世道人心众生万象亦能洞幽知微,人情练达。落笔成文,自然有万千气象,看似随意散漫,骨子里却守路数,有独特规矩、自家章法。如觉悟高僧,口不言佛法,却字字入佛理。 似功夫高手,不必近敌身,剑气亦可伤人。深得历代笔记野史丛谈用思运笔之妙。当代文章家中,写短文能达此等境界,除了孙犁,便是穆涛了。” 二十几年间,穆涛在繁重的编辑工作之余,几乎都扎在史书与史料里,并且乐此不疲。他通读了《史记》《汉书》《隋书》,还有《尚书》和《礼记》,重点研读汉代的贾谊和董仲舒,做了上百万字的笔记,努力从中挖掘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精髓,并以此观照今天的社会现实。他的文章似乎说的全是旧人旧事,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却又全在当下社会,让人回味无穷。 辛勤劳作,总会有丰厚的收获。穆涛以沉实的思考站在中国的散文前沿阵地。他先后获得陕西省文学奖、冰心散文奖、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又获得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首届“郭沫若散文奖·优秀编辑奖”、陕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炎黄文学编辑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20XX 年8月凭文化散文著作《先前的风气》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同年,《先前的风气》又荣登“20XX 中国好书榜”。颁奖词中这样评价《先前的风气》:“文章为时而著,歌诗为事而作。穆涛的散文集《先前的风气》 追往而开新,既有隐逸情怀,又见烟火人生。他的文字短小自由,经纬百态,包容万象,既有来自古典文化的自信,又力图恢复传统文化对当下社会问题发言的能力。” 穆涛获鲁奖后,西安市专门召开祝贺会,他在会上说,“我向平凹主编致歉,他让我当裁缝,我却织布去了。”在他的认识里,作家是织布的,编辑是裁缝。同年作品荣登“20XX 中国好书榜”后,朋友向他祝贺,他说:“能获鲁奖,又入选好书榜,就是运气而已。” 贾平凹对穆涛获奖的评价是这样的:“获不获奖对穆涛都无所谓,散文界都知道穆涛有才有水平,文章写得好,获奖这件事对于他如同同居多年的人,50多岁了,补办了个结婚证。” 腹有诗书的解读 穆涛有谦虚礼敬和恭顺谦让的一面,能在任何场合都谦卑得低头弯腰。但更有机智幽默的才子口才,谈话间顺口就能调侃出忍俊不禁的笑料。我听我父亲说过他和贾平凹之间的对话。一次他们坐车过秦岭,看巍峨的秦岭不禁感叹,穆涛说:“老贾,陕西人太谦虚了吧?这么大个山,怎么叫个秦岭?”贾平凹笑着回应:“你们河北人更谦虚,那么大个省会城市,叫了石家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容含玩,沉潜往复
意思是读书时要仔细斟酌,反复探究,甚至可以把它作为一种消遣,但目的还是学习。
王元化先生1979年在《记熊十力》中谈读书之要:“凡读书,不可求快,而读佛家书,
尤须沈潜往复,从容含玩,否则必难悟人。吾常言,学人所以少深造者,即由读书喜为涉
猎,不务精探之故。贪多求快几乎为读书界的通病,甚至不少从事研究工作的人也难免此
弊。一些人,大抵平时并不精研原典,一旦提笔作文,就临时抱佛脚,仓促翻阅经典著作,
不顾时间、地点、条件,也不问上下文的文义,各取所需,为我所用。倘要扭转此种不良
学风,首在改变不求其解,囫囵吞枣的读书习惯。„沈潜往复,从容含玩‟这八个字正可作
为读书的良箴。”。
熊十力著《佛家名相通释》一书,熊先生在撰述大意中云:“读佛书,有四要,分析与
综会,踏实与凌空,名相纷繁,必分析求之,而不惮烦琐,又必于千条万绪中,综会而寻
其统系,得其通理,然分析必由踏实,于烦琐名相,欲一一而析穷其差别义,则必将论主
之经验与思路,在自家脑盖演过一番,始能一一得其实解,此谓踏实,若只随文生解,不曾
切实理会其来历,是则浮泛不实,为学大忌。凌空者,掷下书,无佛说,无世间种种说,
亦无已意可说,其唯于一切相,都无取著,脱尔神解,机应自然,心无所得,而真理昭然
现前,此种境地,吾无以名之,强曰凌空。”

妙哉斯言!读世间书又何尝不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