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学习心得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学习心得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学习心得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学习心得

摘要:本文根据自动控制原理的课程特点,结合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现状,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遵循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结合MATLAB在控制领域的潜在教学功能,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方面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利用教学软件的优势尽力将“难学”变成“易学”,使学生真正理解学习《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程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改革MATLAB

1前言

自动控制原理是电气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该课程一方面理论性强,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内容多学时少、课堂信息量大,使学生对教学内容难以及时进行有效地消化,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另一方面实践性综合性比较强。自动控制原理内容覆盖面比较广,要求学生有比较高的数学计算能力,电气类的工科学生不能只停留在数学层面上理解,而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熟练掌握控制理论的基础知识,加强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关键。因此,结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2理论课改革

2.1教学方法改革

对于这门难度很高的课程,教学时应注重概念,弱化计算。只有掌握了基本的概念,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学生才有进一步自我深化的可能。而同时感性认识获得的方法莫过于实际的例子。例如:在第一章基本概念中讲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定义和组成的时候,首先需让同学们明白系统的控制过程,因此我分别举了一个人工水位控制系统和自动水位控制系统来对比讲解。由于比较贴近生活,同学们对于这个人工系统的自动运行原理基本都能自发自然的理解,所以稍加引导,就很容易理解控制对象,被控量,给定值,反馈元件,执行机构等概念。

2.2教学内容的改革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理论性较强、概念深的课程,学生普遍反映难学。我们将自动控制原理内容系统化、模块化、最优化,以解决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我们按其理论涉及领域,分为经典线性理论、非线性理论、采样系统和现代控制理论四个模块;按其研究的基本问题,将其分为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性能分析和系统的综合设计三个基本问题;按其课程的本质而言,直接分为控制系统的特性分析方法和控制器的设计理念。例如,采用了以建立基本概念和掌握基本技能够用为度的知识论述深度原则。基于现代计算机辅助分析设计技术大量应用的现状,减低了系统人工分析部分的比例和重心,节约课时,提高授课效果。

级《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设计任务书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设计任务书 院系:延安大学创新学院建工系 专业: 11级土木工程专业 指导教师:韩漪 2013年4月20日

课程实训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课程的理论和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综合技能的重要环节。通过本次课程设计,使学生在《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一次多层现浇框架结构的初步方案设计训练,逐步树立正确的施工工艺流程概念和方案设计思想,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 要求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严格按任务书的要求,全面收集资料,认真调查研究,分析并比较多种设计方案,认真、独立地完成实训任务。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通过该课程设计,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施工技术问题,并编制普通施工现场的施工技术方案的能力。这次课程设计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得到专业技术技能的基本训练,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一般施工单位对施工管理岗位的要求,从而在参加工作时能独立的从事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熟悉主要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及工作职责,对各个岗位上需要解决的实际工作问题予以认识和了解,并为后续学习和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和责任感,强化学生的事业心,巩固专业思想,培养和锻炼学生专业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零距离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适用对象 本课程设计任务书适用于10级土木工程专业1-4班学生《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实训。 三、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1、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应独立按时完成课程设计任务所规定的全部内容和工作量。 2、应有实际的施工技术观念,对有关规范及方针政策有所了解。 3、通过课程设计要求进一步提高和训练学生识读施工图、技术理论计算、经济分析。 4、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具有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一般建筑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5、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 四.课程设计时间安排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设计心得【模版】

宁波理工学院现代控制理论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打印机皮带驱动系统能控能观和稳定性分析项目成员史旭东童振梁沈晓楠 专业班级自动化112 指导教师何小其 分院信息分院 完成日期 2014-5-28

目录 1. 课程设计目的 (4) 2.课程设计题目描述和要求 (4) 3.课程设计报告内容 (4) 3.1 原理图 (4) 3.2 系统参数取值情况 (5) 3.3 打印机皮带驱动系统的状态空间方程 (5) 4. 系统分析 (8) 4.1 能控性分析 (8) 4.2 能观性分析 (8) 4.3 稳定性分析 (9) 5. 总结 (11)

项目组成员具体分工

打印机皮带驱动系统能控能观和稳定性 分析 课程设计的内容如下: 1.课程设计目的 综合运用自控现代理论分析皮带驱动系统的能控性、能观性以及稳定性,融会贯通并扩展有关方面的知识。加强大家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有关的仿真软件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应用标准、手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加强了大家的自学能力,为大家以后做毕业设计做很好的铺垫。 2.课程设计题目描述和要求 (1)环节项目名称:能控能观判据及稳定性判据 (2)环节目的: ①利用MATLAB分析线性定常系统的可控性和客观性。 ②利用MATLAB进行线性定常系统的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判据。 (3)环节形式:课后上机仿真 (4)环节考核方式: 根据提交的仿真结果及分析报告确定成绩。 (5)环节内容、方法: ①给定系统状态空间方程,对系统进行可控性、可观性分析。 ②已知系统状态空间方程,判断其稳定性,并绘制出时间响应曲线验 证上述判断。 3.课程设计报告内容 3.1 原理图 在计算机外围设备中,常用的低价位喷墨式或针式打印机都配有皮带驱动器。它用于驱动打印头沿打印页面横向移动。图1给出了一个装有直流电机的皮

万能课程设计心得体会2个

1 两周的课程设计结束了,在这次的课程设计中不仅检验了我所学习的知识,也培养了我如何去把握一件事情,如何去做一件事情,又如何完成一件事情。在设计过程中,与同学分工设计,和同学们相互探讨,相互学习,相互监督。学会了合作,学会了运筹帷幄,学会了宽容,学会了理解,也学会了做人与处世。 课程设计是我们专业课程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着是我们迈向社会,从事职业工作前一个必不少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深深体会到这句千古名言的真正含义.我今天认真的进行课程设计,学会脚踏实地迈开这一步,就是为明天能稳健地在社会大潮中奔跑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这次模具设计,本人在多方面都有所提高。通过这次模具设计,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课程的理论和生产实际知识进行一次冷冲压模具设计工作的实际训练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巩固与扩充了冷冲压模具设计等课程所学的内容,掌握冷冲压模具设计的方法和步骤,掌握冷冲压模具设计的基本的模具技能懂得了怎样分析零件的工艺性,怎样确定工艺方案,了解了模具的基本结构,提高了计算能力,绘图能力,熟悉了规范和标准,同时各科相关的课程都有了全面的复习,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有了提高。 在这次设计过程中,体现出自己单独设计模具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体会了学以致用、突出自己劳动成果的喜悦心情,从中发现自己平时学习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从而加以弥补。 在此感谢我们的xxx老师.,老师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这次模具设计的每个实验细节和每个数据,都离不开老师您的细心指导。而您开朗的个性和宽容的态度,帮助我能够很顺利的完成了这次课程设计。 同时感谢对我帮助过的同学们,谢谢你们对我的帮助和支持,让我感受到同学的友谊。 由于本人的设计能力有限,在设计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恳请老师们多多指教,我十分乐意接受你们的批评与指正,本人将万分感谢。 2 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使我更加扎实的掌握了有关xxx方面的知识,在设计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思考,一遍又一遍的检查终于找出了原因所在,也暴露出了前期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和经验不足。实践出真知,通过亲自动手制作,使我们掌握的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错误,不断改正,不断领悟,不断获取。最终的检测调试环节,本身就是在践行“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知行观。这次课程设计终于顺利完成了,在设计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终于游逆而解。在今后社会的发展和学习实践过程中,一定要不懈努力,不能遇到问题就想到要退缩,一定要不厌其烦的发现问题所在,然后一一进行解决,

《自动控制原理》

《自动控制原理》 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 时段: 成绩: 工学院自动化系

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 MATLAB仿真 一、实验目的 1.熟悉MATLAB桌面和命令窗口,初步了解SIMULINK功能模块的使用方法。 2.通过观察典型环节在单位阶跃信号作用下的动态特性,加深对各典型环节响应曲线的理解。 3.定性了解各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1.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K R K R R R Z Z s G200 , 100 2 ) ( 2 1 1 2 1 2= = - = - = - = 其对应的模拟电路及SIMULINK图形如图1-3所示。 三、实验内容 按下列各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建立相应的SIMULINK仿真模型,观察并记录其单位阶跃响应波形。 ①比例环节1 ) ( 1 = s G和2 ) ( 1 = s G; ②惯性环节 1 1 ) ( 1+ = s s G和 1 5.0 1 ) ( 2+ = s s G ③积分环节 s s G1 ) ( 1 = ④微分环节s s G= ) ( 1 ⑤比例+微分环节(PD)2 ) ( 1 + =s s G和1 ) ( 2 + =s s G ⑥比例+积分环节(PI) s s G1 1 ) ( 1 + =和s s G21 1 ) ( 2 + =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图1-3 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及SIMULINK图形

① 仿真模型及波形图1)(1=s G 和2)(1=s G ② 仿真模型及波形图11)(1+= s s G 和1 5.01)(2+=s s G 11)(1+= s s G 1 5.01 )(2+=s s G ③ 积分环节s s G 1)(1= ④ 微分环节

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设计

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学 号 班级城市地下10-2班 姓 名 指导 老师 陆路 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

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设计 (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地下10-2班) 目录 1.................................................................................................................. 工程概况4 1.1................................................................................................................. 编制依据4 1. 3工程地质 (4) 1.4 施工现场情况 (6) 2 工程重点及难点 (6) 2.1 施工场地小 (6) 2.2 超深的地下连续墙施工 (6) 2.3 控制基坑变形与地面沉降,确保周边环境安全 (7) 2.4 主体结构防水 (7) 3 ............................................................................................................. 工程总体筹划7 3.1................................................................................... 施工总体目标与总体筹划原则7 3.2施工方案比选 (8) 3.3 施工总体安排 (9) 3.4........................................................................................................... 施工工期筹划9 3.5................................................................................................................. 人员配置9 3.6........................................................................................................... 主要机械设备10 3.7平面组织布置 (11) 4 深基坑施工方案 (13) 4.1 方案综述 (13) 4.2 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14) 4.3地基加固方案 (17) 4.4 基坑降水方案 (18)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报告书

1 设计目的 (2) 2 设计容与条件 (2) 2.1 设计容 (2) 2.2 设计条件 (2) 3 滞后校正特性及设计一般步骤 (2) 3.1 滞后特性校正 (2) 3.2滞后校正设计一般步骤 (3) 4 校正系统分析 (3) 4.1校正参数确定 (3) 4.2校正前后系统特征根及图像 (6) 4.3 函数动态性能指标及其图像 (10) 4.4系统校正前后根轨迹及其图像 (11) 4.5 Nyquist图 (12) 4.6 Bode图 (15) 5 设计心得体会 (17) 6 设计主要参考文献 (18)

串联滞后校正装置设计 1、设计目的: 1) 了解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步骤。 2) 掌握对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稳态误差分析以及动态特性分析的方法。 3) 掌握利用MATLAB 对控制理论容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技能。 4)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设计容与条件: 2.1设计容: 1) 阅读有关资料。 2) 对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稳态误差分析以及动态特性分析。 3) 绘制根轨迹图、Bode 图、Nyquist 图。 4) 设计校正系统,满足工作要求。 2.2设计条件: 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0 K G(S)S(0.0625S 1)(0.2S 1) = ++, 试用频率法设计 串联滞后校正装置,使系统的相位裕度050γ=,静态速度误差系数1 v K 40s -=,增 益欲度>17dB 。 3、滞后校正特性及设计一般步骤: 3.1滞后特性校正: 滞后校正就是在前向通道中串联传递函数为)(s G c 的校正装置来校正控制系统,)(s G c 的表达式如下所示。 1,11)(<++= a Ts aTs s G c 其中,参数a 、T 可调。滞后校正的高频段是负增益,因此,滞后校正对系统中高频噪声有削弱作用,增强了抗干扰能力。可以利用滞后校正的这一低通滤波所造成的高频衰减特性,降低系统的截止频率,提高系统的相位裕度,以改善系统的暂态性能。 滞后校正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滞后网络的高频幅值衰减特性使系统截止频率下降,从而使系统获得足够的相位裕度。或者,是利用滞后网络的低通滤波特性,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 范文一 整个设计通过了软件和硬件上的调试。我想这对于自己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在这次设计中遇到了很多实际性的问题,在实际设计中才发现,书本上理论性的东西与在实际运用中的还是有一定的出入的,所以有些问题不但要深入地理解,而且要不断地更正以前的错误思维。一切问题必须要靠自己一点一滴的解决,而在解决的过程当中你会发现自己在飞速的提升。对于教材管理系统,其程序是比较简单的,主要是解决程序设计中的问题,而程序设计是一个很灵活的东西,它反映了你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它才是一个设计的灵魂所在。因此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用在程序上面的。很多子程序是可以借鉴书本上的,但怎样衔接各个子程序才是关键的问题所在,这需要对系统的结构很熟悉。因此可以说系统的设计是软件和硬件的结合,二者是密不可分的。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虽然感觉理论上已经掌握,但在运用到实践的过程中仍有意想不到的困惑,经过一番努力才得以解决。 这也激发了我今后努力学习的兴趣,我想这将对我以后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次,这次课程设计让我充分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只有分工协作才能保证整个项目的有条不絮。另外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当我们碰到不明白的问题时,指导老师总是耐心的讲解,给我们的设计以极大的帮助,使我们获益匪浅。因此非常感谢老师的教导。通过这次设计,我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了解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学会了坚持、耐心和努力,这将为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出了最好的榜样。我觉得作为一名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这次课程设计是很有意义的。更重要的是如何把自己平时所学的东西应用到实际中。虽然自己对于这门课懂的并不多,很多基础的东西都还没有很好的掌握,觉得很难,也没有很有效的办法通过自身去理解,但是靠着这一个多礼拜的“学习”,在小组同学的帮助和讲解下,渐渐对这门课逐渐产生了些许的兴趣,自己开始主动学习并逐步从基础慢慢开始弄懂它。 我认为这个收获应该说是相当大的。一开始我们从参考书上找来了课题,但是毕竟是参考书,做到后来发现很多程序都是不完整的,这让我们伤透了脑筋。看着别的小组都弄得有模有样了,可是我们连一个课题都还没有定好。好不容易又找到了课题,可是结果还是很不尽人意。程序接线什么的都弄好了,调试也没有问题,可是就是无法达到预期想要的结果。参考书毕竟只是一个参考,设计这种东西最后还是要靠自己动脑筋。然后我们大家一起齐心协力,从平时做的实验﹑老师上课的举例﹑书本上的知识以及老师的辅导和其他同学的帮助下终于完成了。应该说这是通过我们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动脑完成的,虽然内容并不是很复杂,但是我们觉得设计的过程相当重要,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我觉得课程设计反映的是一个从理论到实际应用的过程,但是更远一点可以联系到以后毕业之后从学校转到踏上社会的一个过程。小组人员的配合﹑相处,以及自身的动脑和努力,都是以后工作中需要的。 所以我认为这次的课程设计意义很深,和其他4位同学的共同学习﹑配合﹑努力的 过程也很愉快,另外还要感谢老师的耐心辅导。 范文二 对于此次课程设计,我早在寒假就借了linux相关书籍参看,但上面讲的主要是有关linux操作方面的内容,编程方面讲得很少,而且在假期中也并不知道课设的题目是什么,因此此次课设基本上都是在开学后的这两周内完成的。 以前做过的软件方面的课设如c语言课设、数据结构课设都是在假期完成的,由于自己是一个十分追求完美的人,因此几乎每次都花了将近大半个假期的时间来做,如c语言就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来做,分数当然也较高,有90来分。对于课程设计,我历来都是相当认真的,此次操作系统的课程设计当然也不例外。可是linux以前没怎么接触过,学校也没怎么系统地讲过,在刚接到题目时除了知道如何用gcc编译等等,几乎可以算作处于一无所知的

岩土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设计报告书

一、编制依据 1.1.现行国家或地方规、标准、图集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GB50202-200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GB50010-2002) 《建筑桩基技术规程》(JGJ 94-2008) 《钢结构设计规》(GB50007-2003)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GB50497-2009) 《市深基坑与建筑边坡工程管理暂行规定》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GB50007-200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GB50204-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DBJ13-07-2006) 《建筑抗震设计规》(GB5001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DBJ13-84-2006) 《建筑抗震设计规》(GB50011-2001) 《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DBJ13-07-2006) 1.2.岩土工程勘察研究院提供的《升龙中心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 二、工程概况 2.1 工程概况 拟建升龙中心由升龙房地产开发投资,位于市台江区鳌峰路南侧,东南妇幼医院对面,交通便利。场地南侧距闽江河道、江滨道约350米,西侧距东南区水厂约50米,北侧为市政主干道,其余三侧均为规划道路,目前为空地,但红线外不得占用。经拆迁整平,较为空旷,地表多为建筑垃圾,高差约0.50-1.00m。本工程规划用地面积19125.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6027.67平方米,其中地下建筑面积28673.2平方米,拟建物由一幢46层的办公主楼,一幢2层附属楼(商业)组成,设二层大底盘式地下室(地下车库)。支护结构采用φ850水泥土搅拌桩排桩加H型钢。拟建物的工程特征见表1:

自控课程设计报告概要

成绩 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校正 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院部名称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 10电气(1) 学生姓名董天宠 学号 1004103037 课程设计地点 C306 课程设计学时 1周 指导教师陈丽换 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

目录 一、设计目的 (3) 二、设计任务与要求 (3) 三、设计方案 (4) 四、校正函数的设计 (4) 4.1、校正前系统特性 (4) 4.2、利用MATLAB语言计算出超前校正器的传递函数 (6) 4.3校验系统校正后系统是否满足题目要求 (7) 五、函数特征根的计算 (8) 5.1校正前 (8) 5.2校正后 (9) 六、系统动态性能分析 (10) 6.1 校正前单位阶跃响应 (10) 6.2校正前单位脉冲响应 (11) 6.3校正前单位斜坡信号 (14) 七、校正后动态性能分析 (14) 7.1 校正后单位阶跃响应 (15) 7.2 校正后单位冲击响应 (15) 7.3 校正后单位斜坡响应 (16) 八、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17) 8.1、校正前根轨迹分析 (17) 8.2、校正后根轨迹分析 (19) 九、系统的奈奎斯特曲线分析 (21) 9.1校正前奈奎斯特曲线分析 (21) 9.2 校正后奈奎斯特曲线分析 (22) 设计小结 (23) 参考文献 (24)

1.设计目的 1)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域分析法,以及各种补偿(校正)装置的作用及用法,能够利用不同的分析法对给定系统进行性能分析,能根据不同的系统性 能指标要求进行合理的系统设计,并调试满足系统的指标。 2)学会使用MATLAB 语言及Simulink 动态仿真工具进行系统仿真与调试。 2.设计任务与要求 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0 K G(S)S(0.1S 1)(0.001S 1) = ++, 试用频率法设计串联超前校正装置,使系统的相位裕度 045γ≥,静态速度误差系数1v K 1000s -= 1)首先, 根据给定的性能指标选择合适的校正方式对原系统进行校正,使其满足工作要求。要求程序执行的结果中有校正装置传递函数和校正后系统开环传递函数,校正装置的参数T ,α等的值。 2)利用MATLAB 函数求出校正前与校正后系统的特征根,并 判断其系统是否稳定,为什么? 3)利用MATLAB 作出系统校正前与校正后的单位脉冲响应曲线,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单位斜坡响应曲线,分析这三种曲线的关系?求出系统校正前与校正后的动态性能指标 σ%、tr 、tp 、ts 以及稳态误差的值,并分析其有何变化?

关于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三篇

---------------------------------------------------------------范文最新推荐------------------------------------------------------ 关于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三篇 篇一:课程设计心得体会600字 (一)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使我更加扎实的掌握了有关高频电子线路方面的知识,在设计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思考,一遍又一遍的检查终于找出了原因所在,也暴露出了前期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和经验不足。实践出真知,通过亲自动手制作,使我们掌握的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错误,不断改正,不断领悟,不断获龋最终的检测调试环节,本身就是在践行”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知行观。这次课程设计终于顺利完成了,在设计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终于游逆而解。在今后社会的发展和学习实践过程中,一定要不懈努力,不能遇到问题就想到要退缩,一定要不厌其烦的发现问题所在,然后一一进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成功的做成想做的事,才能在今后的道路上劈荆斩棘,而不是知难而退,那样永远不可能收获成功,收获喜悦,也永远不可能得到社会及他人对你的认可!课程设计诚然是一门专业课,给我很多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上的提升,同时又是一门讲道课,一门辩思课,给了我许多道,给了我很多思,给了我莫大的空间。同时,设计让我感触很深。使我对抽象的理论有了具体的认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掌握了常用元件的识别和测试;熟悉了常用仪器、仪表;了解了电路的连线方法;以及 1 / 11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1-6

实验一MATLAB 仿真基础 一、实验目的: (1)熟悉MATLAB 实验环境,掌握MATLAB 命令窗口的基本操作。 (2)掌握MATLAB 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命令及模型相互转换的方法。 (3)掌握使用MATLAB 命令化简模型基本连接的方法。 (4)学会使用Simulink 模型结构图化简复杂控制系统模型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1.计算机;2. MATLAB 软件 三、实验原理 函数tf ( ) 来建立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用函数printsys ( ) 来输出控制系统的函数,用函数命令zpk ( ) 来建立系统的零极点增益模型,其函数调用格式为:sys = zpk ( z, p, k )零极点模型转换为多项式模型[num , den] = zp2tf ( z, p, k ) 多项式模型转化为零极点模型 [z , p , k] = tf2zp ( num, den ) 两个环节反馈连接后,其等效传递函数可用feedback ( ) 函数求得。 则feedback ()函数调用格式为: sys = feedback (sys1, sys2, sign ) 其中sign 是反馈极性,sign 缺省时,默认为负反馈,sign =-1;正反馈时,sign =1;单位反馈时,sys2=1,且不能省略。 四、实验内容: 1.已知系统传递函数,建立传递函数模型 2.已知系统传递函数,建立零极点增益模型 3.将多项式模型转化为零极点模型 1 2s 2s s 3s (s)23++++=G )12()1()76()2(5)(332 2++++++= s s s s s s s s G 12s 2s s 3s (s)23++++= G )12()1()76()2(5)(3322++++++=s s s s s s s s G

课程设计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设计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设计 院系: 专业: 班级: 设计人: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设计 一、工程概况 该工程位于吉林省吉林市郊区,占地面积145.45㎡,层高3.3m,共二层。该别墅离公路90多米远,地处松花江畔、背倚国家级森林公园龙潭山,地处雾凇大桥和龙潭大桥之间,与雾凇宾馆为邻,这里依山傍水、风光旖旎、空气清新、人文厚重。该别墅长12.18米,宽12.00米,高8.19米。 二、设计图纸 底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正剖面图 三、施工准备 (一)技术准备 ①施工单位要参与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方案的讨论,并据此组织编制施工组织机构。这是施工准备的中心环节,各项施工准备工作都必须按此进行。 ②施工单位要和建设、设计单位签订合同和有关协议,在确定建设工期和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明确分工协作的责任和权限。几个施工单位共同施工的建设项目,由总包单位和建设单位签订总包合同,总包与分包单位签订分包合同,分包对总包负责,总包对建设单位负责,总包和分包之间的职责划分要明确详尽。施工单位要主动协助建设、设计单位做好有关工作,这也是为本身的施工准备创造条件。 ③调整部署施工力量。根据工程任务特点,调整施工组织机构,特大的工程项目要组建新的施工机构。部署结集施工力量,既要满足工程进度的要求,又要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做到工种配套、人机配套、机具配套,并根据工程布局相对固定施工和劳动组织。

(二)、条件准备 1、做好施工物资准备,编制好施工材料供应和设备需要计划 (1)依据工程形象进度和施工物资需要量,分别落实货源厂家进行合同评审,安排运输储备,以满足开工之后的施工生产需要。 (2)依据施工图和施工网络计划,按施工进度要求,按施工材料、规格、使用时间、供应厂家、材料储备定额和消耗定额进行汇总,编制施工材料需要量计划。 (3)施工机械设备的准备,要依据所采用施工方案,安排施工进度,确定施工机械的类型,数量和进场时间,确定施工机具的供应办法和进场后的存放地点,编制施工机械设备需要计划,为组织运输和确定施工现场存放位置提供依据。 (4)施工物资准备工作要根据施工预算,施工方法和施工进度计划来确定物资需要量和进入施工现场时间,依据物资需要量和进场批量时间来确定供货厂家签订加工订货供应合同。 2、项目经理部应做好劳动力组织准备 建筑施工企业要根据拟建项目规模,结构特点和复杂程度,组建项目经理部。选派适应工程复杂程度和类型相匹配资质等级的项目经理,并配备项目副经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材料管理、计划管理、成本管理、安全管理等人员。 (1)按照开工日期和竣工日期及工程量计划,组织劳动力进场。 (2)加强对项目经理部人员的安全、质量和文明施工等教育。 (3)向参加施工人员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交底,以保证工程项目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组织设计,安全操作规程和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要求进行施工。 (4)建立职工考勤和考核制度,调动职工的施工生产经营积极性和创造性 (5)建立工地各项管理制度。要建立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制度、工程技术档案管理制度、建筑材料检查验收制度、施工图纸会审制度、施工材料出入库制度、施工机械设备安全操作制度和设备机具使用保养制度等。使之成为约束、规范施工管理人员和施工作业人员的行为。 3、做好施工现场内部和外部准备,为工程建设快节奏创造条件 (1)施工现场内部准备。项目经理部要按照设计单位提供的建筑平面图,搞好“三通一平”,进行施工场地平整,要做到施工现场路通、水、电通和平整场地。要拆除妨碍施工的建筑物或构筑物,根据建筑总平面图规定标准和土方竖向设计图,进行挖土方或填土方。对施工现场做补充勘探,进一步寻找枯井、防空洞、地下管道、暗沟和隐蔽物,并及时处理,为基础工程施工创造有利条件。建造临时设施,为工程项目正式开工做准备。 (2)施工现场外部准备。主要表现在由于施工单位大都本身的施工力量有限,有些专业的施工,安装、运输都需要与专业化施工单位联合,与其签订分包合同,以保证工程按合同要求和质量要求交竣工。 四、施工方案简介 1.土方工程 内容:场地平整、浅基础与管沟开挖、路基开挖、深基坑开挖、地坪填土、

心得体会 关于安卓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关于安卓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关于安卓课程设计心得体会如何写?下面是xxx整理的关于安卓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借鉴! 关于安卓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一 刚开始接触Android感觉到它很有意思,在界面开发上和web也可以形成了相通的架构,更加方便,视觉上也是非常的酷,在前期我通过的大量的Android SDK开发范例大全中的例子以及Android提供的APIDEMOS进行学习,尽管例子之间的连接比较零散,不过通过这些例子的学习我可以学习到了很多和以前java上相通的思想,因为Android在现在也是全新的技术和框架,在其中我也学到了如何用单例模式、工厂模式等常用的设计模式进行学习,通过API进行开发客户端,对Request发送,Response处理中通过比较方便的JSON对象传输,以及对XML、JSON、图片、业务等下载处理,对API接口调用等问题处理,学习Android心得体会。首先在界面上,我们同样可以通过不同布局进行设计非常酷的界面,这些界面可以通过include进行引入,和jsp、html也有相通的地方,同样在android上可以用到自定义的样式这和css也有比较相通的地方,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公用的方法写个BaseActivity这个基类,通过继承方式比较不错的实现了Activity的界面,因为这样你可以Header(头部)和Footer(尾部)进行处

理一些触发事件或者特效等,心得体会《学习Android心得体会》。布局模式以相对模式为主,线线布局模式可以在比较简单的include 进行完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可以自己通过重写方法或者通过实现View或者Layout等类进行扩充项目需要的布局(或者控件),在学习界面中,我发现Android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类似反射机制,通过Layout文件夹下的配置文件,可以快速的形成界面,在配置文件可以设置属性或者样式都是很快捷方便。对比较特殊的界面也可以通过处理嵌入到指定的界面,同样你可以通过java代码直接创建View进行添加,不过这种方式比较复杂。对一些点击、选中、按键等处理的事件,界面之间的跳转Intent管理,通过Bundle对数据在界面之间进行传输。其次在手机交互式通信服务中,学习了Android手机之间进行短信发送、广播、对广播的监听、服务等,在Service类中没有context,可以通过Handler来每秒反复运行,自动送出系统广播信息,同时在这里我们也知道可以设计一个常用的变量类,设计一个当前的CurrentActivity这个变量进行控制,进行处理。 关于安卓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二 两个星期的时间非常快就过去了,这两个星期不敢说自己有多大的进步,获得了多少知识,但起码是了解了项目开发的部分过程。虽说上过数据库上过管理信息系统等相关的课程,但是没有亲身经历过相关的设计工作细节。这次实习证实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1-6

实验一 MATLAB 仿真基础 、实验目的: (1) 熟悉MATLAB 实验环境,掌握MATLAB 命令窗口的基本操作。 (2) 掌握MATLAB 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命令及模型相互转换的方法。 (3) 掌握使用MATLAB 命令化简模型基本连接的方法。 (4) 学会使用Simulink 模型结构图化简复杂控制系统模型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1 ?计算机;2. MATLAB 软件 三、实验原理 函数tf ()来建立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用函数printsys ()来输出控制系 统的函数,用函数命令zpk ()来建立系统的零极点增益模型,其函数调用格式 为:sys = zpk ( z, p, k 零极点模型转换为多项式模型[num , den] = zp2tf ( z, p, k ) 多项式模型转化为零极点模型 [z , p , k] = tf2zp ( num, den ) 两个环节反馈连接后,其等效传递函数可用 feedback ()函数求得。 则 feedback ()函数调用格式为: sys = feedback (sysl, sys2, sigh 其中sign 是反馈极性,sign 缺省时,默认为负反馈,sign = -1;正反馈时, sig n = 1;单位反馈时,sys2= 1,且不能省略。 四、实验内容: 1. 已知系统传递函数,建立传递函数模型 2 2 5(s 2) (s 6s 7) 3 3 s(s 1) (s 2s 1) 2. 已知系统传递函数,建立零极点增益模型 s 3 飞 2~ s 2s 2s 1 3 ?将多项式模型转化为零极点模型 5(s 2)2(s 2 6s 7) G(s) s 3 s 3 2s 2 2s 1 G(s) G(s)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报告终结版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2013 年01月11日

目录 控制系统超前校正 (2) 1.问题描述 (2) 1.1设计目的 (2) 1.2设计内容 (2) 1.3超前校正及其特性 (2) 1.4系统参数设计步骤 (4) 2.校正系统设计 (5) 2.1 控制系统的任务要求 (5) 2.2校正前系统分析 (5) 2.3 校正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7) 2.4 校正前后系统比较 (10) 2.5 软件仿真 (11) 2.6 硬件实验模拟电路 (13) 2.7 部分分析题解答 (14)

3. 课程设计总结 (15) 参考文献 (16) 控制系统超前校正 1.问题描述 1.1设计目的 (1) 了解串联超前校正环节对系统稳定性及过渡过程的影响; (2) 掌握用频率特性法分析自动控制系统动态特性的方法; (3) 掌握串联超前校正装置的设计方法和参数调试技术; (4) 掌握设计给定系统超前校正环节的方法,并用仿真技术验证校正环节理论设计的正确性。 (5) 掌握设计给定系统超前校正环节的方法,并模拟实验验证校正环节理论设计的正确性。 1.2设计内容 已知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11o K G s s as bs = ++ 设计超前校正装置,使校正后系统满足: 11,,%%v c K cs ds e ωσ--=≥≤ 1.3超前校正及其特性 超前校正就是在前向通道中串联传递函数为: ()11 ()()1 c C s aTs G s R s a Ts += =?+ (1-1) 通常 a 为分度系数,T 叫时间常数,由式(1-1)可知,采用无源超前网络进行串联校正 时,整个系统的开环增益要下降 a 倍,因此需要提高放大器增益交易补偿. 如果对无源超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万能版

最新课程设计心得体会万能版 【最新课程设计心得体会一】 本学期为期一周的嵌入式课程设计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虽说这次课程设计时光不是很长,但是感觉自我收获颇丰,不仅仅学习到了一些新知识,回顾了以前的一些快要遗忘的知识点,而且使自我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方法更加完善,也体会到软件开发的趣味,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自我在软件开发及学习上的一些不足之处。下方就来详细写一下我关于此次课程设计的心得体会: 此次课程设计的实训的是由上海杰普公司的楚老师带我们完成的。楚老师看上去比较年轻,给我们很有亲和力,技术上也很强,而且讲解的比较详细,操作上相当娴熟。让我们感觉到了计算机科学技术学习的趣味性,计算机技术的实用性。此次课程设计给老师选取项目是在Linux下用C语言开发一个摄像头驱动程序。项目的实施方式是团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让我们体验了一下公司开发项目的氛围。我们一人一机,老师边讲边练,还有企业项目经理的全程指导。虽说一些些技术我们在课堂上也曾学习过,但是大多停留在理论学习上,实际开发很少,而这次课程设计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边学习边实践的机会,对我们深入学习这些技术有很大帮忙,深刻体会到了这些技术的实用性。每当自我成功调试一段代码或者透过自我的努力克服一个技术困难,都颇有收获感。这次实训让我们体验了软件开发的全过程,发现自我的不足,了解了当前流行技术的软件开发,增加了必须的项目开发经验,增强了必须的就业竞争力。简短的回顾一下这几天我们所学习的:

实训的前一天下午,我们先明确了一下下周课程设计的要求和目的,跟上海杰普公司的楚老师相互认识了一下。然后楚老师给我们详细的讲解了这一周我们要做什么,并演示了一个他自我开发的摄像头驱动程序。同学们看了,都很感兴趣,如果自我能开发出这样的一个小程序,着实让人高兴。接下来的这几天我们就跟着范老师一齐学习摄像头驱动的开发,同时我们也分了小组,模拟体验一下公司的团队开发,同学们都用心策划自我团队的名字、团队的口号、队歌我们首先从基本的Linux命令学起,以及linux底下的C语言的一些基本知识。虽说这学期我们也学过Linux开发技术,有必须的基础,但这几天的学习,还是感觉到我们学的太浅,很多的东西需要去深入的学习才能有所收获。而且深刻的体会到熟能生巧这句良训,光学不练还是白搭。后两天我们学习了Linux底下一些开发工具的使用,如Qt,感觉这些工具功能确实够强大。当透过自我写的代码能够控制摄像头拍照时,别提有多高兴了。当然在调试的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错误,每当透过自我的努力把问题解决(一般自我思考一下,查查资料都没问题),也是一种很好的收获。还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体会就是API及一些文档的查阅,这对开发人员来说是一个务必具备的潜力。 此次实训最大的收获不是我学习到了多少知识而是这几天实训给我的感悟:首先是心态。必须要有一个用心的心态,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扎实基础的认识。不要什么东西都感觉跟简单(很多东西可能是看似简单)就不去做了或者不屑一做,以至于性网上搜搜就能够了,这样很不好。有自我的东西有自我的付出才会有程序运行成功时的喜悦和小自豪,这样也有助于培养自我的兴趣。要时刻牢记态度决定一切。其次是兴趣,感觉学习工作中兴趣很关键,只是一个引发人用心性的问题,有了兴趣就自觉了,效率自然就高了。再次要敢于尝试和挑战。不

建筑工程技术课程设计(2017年度)

长沙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建筑工程技术 课程设计 年级: 专业: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时间:2017 年月日

目录 课程设计任务书 (1) 一、工程设计概况 (2) 二、施工方案 (2) (一)施工展开程序 (2) (二)施工起点流向 (3) (三)划分施工段 (3) (四)施工顺序 (3) (五)施工方法和施工机器选择 (3) 参考文献 (8)

长沙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课程设计任务书专业土木工程层次专升本指导老师 课程设计名称建筑工程技术课程代码 课程设计题目现浇钢筋混凝土施工设计 课程设计依据和设计要求: 1、建筑施工技术教材。 2、建筑施工手册。 3、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4、其它有关书籍和资料。 课程设计内容: 1、施工展开程序 2、施工起点流向 3、划分施工段 4、施工顺序 5、施工方法和施工机器选择 参考文献: [1] 卢谦,建设工程招标投标与合同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2] 黄景瑗,土木工程施工招投标与合同管理[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9 [3] 刘昌名,宋会莲,工程招投标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4] 刘建民,不平衡报价的识别及风险防范[J],建筑经济,2004,2

一、工程设计概况 厂房东西长46.6m,南北宽18.5m,檐口总高17.5m,总建筑面积为3355m2,其中一至三层作为生产车间,四层作为办公层,建筑物内部有货运电梯一部,楼梯两座。工厂厂房结构为内廊式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物进深为7.5m + 3m + 7.5m。建筑物开间除两端楼梯间为3.0m外。其余开间均为5.7m。主框架的柱子截面尺寸,中柱为500mm×500mm,边柱为350mm×500mm;梁截面为十字形,主梁高度为800mm,梁宽为250mm,(见下图);次梁高度为600mm,宽度为200mm。柱梁混凝土均为C30。楼板为5.4m长的预应力长向圆孔板(单块重1.58吨)和2.7m长的预应力短向圆孔板,宽度均为1180mm,为了加强楼板的刚度及提高承受较大集中荷载的能力。楼板上边现浇60mm 厚双向配筋的钢筋混凝土叠合层,楼梯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现浇混凝土的等级也均为C30混凝土。 首层砖墙及外墙均为240mm厚的MU7.5多孔砖,M2.5混合砂浆。顶层的隔墙为200mm 厚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墙。 屋面为1:8水泥蛭石找坡保温。水泥砂浆找平。SBS改性沥青油毡防水做法。 装饰部分:楼01为水泥砂浆楼面,地4为水泥砂浆地面(垫层为80毫米厚的C10混凝土),内墙3为一般普通抹灰,外墙2-4层为干粘石、首层为水刷石墙面,散水为800mm宽,50厚豆石混凝土随打随抹,钢窗(1800×2100mm)共134樘,1800×1000mm,共14樘。木门(单扇门共3M64共30樘,3M23共10樘。双扇弹簧门5M67共10樘,3M66共19樘。推拉门8MT12共12樘)。柱基为台阶式独立基础(见下图),采用C20混凝土,墙基有3:7灰土垫层的砖基础。 3:主要分项工程工程量 土方工程 1056(立方米) 脚手架工程 3355(平方米) 基础回填 694(立方米)模板工程 2859(平方米) 砌筑工程 987(立方米)钢筋工程 131.1(吨) 混凝土工程 648(立方米)抹灰工程 9200(立方米) 4:建设地点特征 施工现场场地地势平坦。无地上、地下障碍物。地下水位在4.0m以下。地表土层为1.0-1.2m厚房渣土,以下粉质粘土。一年中7、8月份为雨季。冻土深度0.8m。年最大降雨量为630mm,主导风向:冬,春,秋三季为西北,夏季为西南,最大风力8级。 5:施工条件 本工程所需的各种构件、材料、加工品及施工机具均可按计划需要量满足供应。施工现场基本上实现了“三通一平”。各种设施设备也安排好。场地东南角有高压电网,西南角有市政水井可供接引。楼外每侧可供施工使用场地的尺寸分别为东13m,南28m,西15m,北12m,场外东北两侧均有8m宽马路,马路与建筑物外围墙之间设有绿化带。现场临时设施由甲方提供场地,乙方自行建设。施工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为三级。 6:特点分析 本工程工程量大,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每一项工作。工程施工工期紧张,必须组织好施工队,按时进场,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严格按照施工顺序,做好各项工作。工程施工要求高,各项工序必须由专业的检查人员检查,监理人员要做好本职工作。 二、施工方案 (一)施工展开程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