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抗肿瘤中药研究概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山东省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学习材料——

常见抗肿瘤中药研究概况

刘红燕

第一部分概述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加之环境污染、饮食安全问题、生活压力增大等因素,肿瘤发病率不断升高,恶性肿瘤更是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中医药治疗肿瘤历史悠久,早在殷墟甲骨文上就记载有“瘤”的病名。战国时成书的《山海经》亦记载有抗“瘿瘤”的药物。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一书中虽未对肿瘤作专篇论述,也无“肿瘤”病名,但却提出了一些与肿瘤有关的病名,如“肠溜”“脊溜”“肉溜”“肠覃”“积聚”等。不仅如此,还对肿瘤的病因、病机和治疗原则进行了论述,初步形成了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中医肿瘤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历代中医学著作对肿瘤的病因、病机和治疗原则都有不同程度的论述,诸多本草著作中也记载了有关抗肿瘤中药的药性、药效及处方。如我国第一部本草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共记载药物365味,其中可用于“癥”“瘕”“积”“聚”证者达71种。

一、中医对肿瘤的认识

肿瘤在中医中属“积聚”范畴,历代诸家均有论述,如《难经·五十五难》中“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病不离其部”。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中“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

《中臧经》指出:“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生矣,非独因荣卫壅塞而发者也”,强调肿瘤是全身性疾病在局部的表现。

宋代《卫济宝书·痈疽五发》首次出现“癌”字,指出:“一曰癌。”并对癌做了描述:“癌疾初发,却无头绪……紫赤微肿,渐不疼痛……只是不破。”这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情况非常相似。宋代《圣济总录》中记载:“气血流行不失其常,则形体和平,无或余赘及郁结壅塞,则乘虚投隙,瘤所以生”,即指肿瘤的发生为气血失常,郁结壅塞,形成余赘所致。

金元时期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认为“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为痰”,提出积聚痞块皆由“痰饮”“气滞”“血瘀”郁滞而成,主张祛痰之法,创立了清热化痰、软坚散结、活血化痰、健脾化痰等治法。

明清时期,大量的医学专著对肿瘤的病因、病机、症状、内治、外治等进行

了详尽论述,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等疾病,如原发性肝癌散见于积聚、癥瘕、黄疸等内科疾病中。

中医认为,肿瘤是正气亏虚、邪毒内侵凝聚而成。因此,肿瘤患者本身存在正虚和邪实两个方面。早期以邪实为主,中晚期患者还存在着明显的虚象。其病的发生多由情志郁结、饮食所伤、寒邪外袭以及病后体虚,或黄疸、疟疾等经久不愈以致肝脾受损、脏腑失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或兼痰湿凝滞而成积聚。究其病机,主要是气滞而导致血瘀内停。至于湿热、风寒、痰浊,均是促成气滞血瘀的间接因素,所以在治疗中应注重活血化瘀、扶正固本、化痰散结、清热解毒。

二、中医药治疗肿瘤发展史

殷商时代,古人已发现用火、砭石、酒、汤液、祝由等方法治疗“瘤”,内治与外治相结合,至今仍是肿瘤疾病治疗的常用手段。

《黄帝内经》将与某些肿瘤有相似症状的病机概括为“营气不通”“正气虚”“邪气胜之”等,所体现出的整体观念、治病求本及“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是指导后世早期防治、诊疗肿瘤的准则。

《内经》中“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等治疗法则,对当今防治肿瘤疾病仍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肿瘤的辨证施治规范成熟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强调临床应“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书中所载的大量方剂,如鳖甲煎丸、大黄䗪虫丸、抵当丸、抵当汤、麦门冬汤、旋覆代赭汤、硝石矾石散等为后人所喜用。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将瘤分为瘿瘤、骨瘤、脂瘤、石瘤、肉瘤、脓瘤及血瘤,首载肿瘤专方50余首,方中突出虫类药、剧毒药及攻痰化瘀药的使用,并应用灸法治疗癥瘕积聚。

金元四大家从各自经验和学术观点出发,分别从攻邪、清热、养正补脾、滋阴化痰等独特角度确立治法,创造性地进行临床实践,使肿瘤治疗学理论向纵深发展,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将治疗积聚癥瘕的药物归纳为攻、消、补、散四大类,采用内外兼施、针药膏并用的方法治疗。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对乳腺癌的症状特点与预后作了详细描述。他提出“内之证或不及于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内”,强调治疗肿瘤不能仅仅治疗表面的病灶,要内外治疗并重,外科治疗应以调理脾胃为要,善用以毒攻毒法。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的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中医肿瘤学科。手术、放化疗、生物治疗、分子靶向治疗、中医药治疗等多种治疗模式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已较为普遍。

三、中医肿瘤治法

(一)扶正固本法

扶正固本法是指使用扶正固本类中药固护正气,扶正祛邪,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凡可以扶助正气、培植本元,治疗虚损不足的药物,称为扶正固本药。

肿瘤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耗损正气,患者常有“内虚”,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导致机体正虚邪实而发病。扶正固本类中药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其抗病能力,而不直接抑杀肿瘤细胞,即通过“扶正固本”达到“祛邪”的目的。这类治法主要有健脾法、养血法、补肾法和养阴法。

健脾法主要针对气虚型患者,其治则为益气健脾,常用中药有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茯苓、山药、炙甘草等。

养血法主要针对血虚型患者,其治则为补血填精,常用方剂有四物汤、归脾汤,常用中药有熟地黄、当归、阿胶、白芍、龙眼肉、紫河车、何首乌、鸡血藤、红枣、花生衣等。

补肾法主要针对阳虚型患者,其治则为温补肾阳,常用中药有附子、肉桂、仙茅、淫羊藿、鹿茸、锁阳、肉苁蓉、巴戟天、补骨脂。

养阴法主要针对阴虚型患者,其治则为滋阴生津,常用中药有玄参、生地黄、麦冬、沙参、石斛、龟板、鳖甲、玉竹、黄精等。

(二)清热解毒法

清热解毒法是通过清除内热,祛除邪毒,缓解肿瘤后期的热邪症状,对抗肿瘤增生,是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基本原则。

目前常用于抗肿瘤的清热解毒类中药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苦参、穿心莲、青蒿、连翘等。

(三)以毒攻毒法

以毒攻毒法指用毒性峻猛的药物治疗毒邪积滞,可直接抑杀癌细胞。

常用药物主要是一些具有毒性的中药,如斑蝥、砒霜、蛇毒、鸦胆子等。众所周知,砒霜是剧毒药物,可它同时也是抗癌良药。美国食药监局已正式批准用砒霜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四)活血祛瘀法

肿瘤的形成和发展与血瘀有密切关系,肿瘤患者临床上出现的肿块、瘀点、瘀斑等均可通过活血化瘀法来活血化瘀、破瘀散结。

根据作用机理不同,常用药物分为和血、活血、破血3类。和血类中药,包括当归、丹皮、丹参、生地黄、赤芍、鸡血藤;活血类中药,包括川芎、红花、蒲黄、五灵脂、刘寄奴、郁金、三七、穿山甲、姜黄、益母草、泽兰、苏木、牛膝、延胡索、鬼箭羽、乳香、没药、王不留行等;破血类中药,包括大黄、水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