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抗肿瘤中药研究概况

合集下载

中药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与前景:介绍当前中药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中药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与前景:介绍当前中药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中药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与前景:介绍当前中药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中药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进展迅速,吸引了广泛的科研兴趣和投资。

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抗肿瘤领域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各类中药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新药物的发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科研人员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抗肿瘤机制。

未来,中药抗肿瘤药物的发展前景充满希望。

继续挖掘中药资源,发现新的药物候选物质,提高活性成分的纯度和稳定性,以及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都将为中药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提供更多机遇。

此外,加强临床研究,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将进一步推动中药抗肿瘤药物向前发展,为癌症患者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选择,带来新的希望。

一、中药抗肿瘤药物的研发现状1. 中药的多样性:中国拥有丰富的中药资源,包括草本植物、动物性药材和矿物药物等多种类型。

这些中药资源中的许多已经被用于传统的抗肿瘤治疗,如连翘、黄芪、山楂等。

中药的多样性为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广泛的选择。

2. 抗肿瘤活性物质的发现:科研人员不断努力,致力于从中药中分离和鉴定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

一些活性物质,如白藜芦醇、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已经显示出潜在的抗肿瘤作用。

这些物质可以干扰肿瘤细胞的生长、分化、凋亡和侵袭能力,从而抑制肿瘤的发展。

3. 中药的多靶点效应:中药往往具有多靶点的效应,可以同时干扰肿瘤细胞的多个生长和增殖途径。

这种多靶点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提高抗肿瘤药物的疗效,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中药可以通过抑制血管生成、调节免疫功能、抗氧化等多种方式来影响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4. 临床研究和临床应用:许多中药抗肿瘤药物已经进入了临床研究阶段,或者在部分肿瘤治疗中得到了应用。

这些临床研究的目的是验证中药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为其正式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一些中药药物,如清宁颗粒、曲妥珠单抗等,在特定类型的癌症治疗中已经显示出显著的疗效,为中药抗肿瘤药物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鬼针草的研究概况

鬼针草的研究概况

鬼针草的研究概况I. 概要鬼针草(学名:Mimosa pudica),又称三叶鬼针草、狗舌草等,是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

它原产于南美洲,后来被引入到世界各地。

鬼针草的根、茎、叶和花都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如黄酮类化合物、皂苷类化合物、挥发油等,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

近年来随着对鬼针草的研究不断深入,其药用价值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可。

本文将对鬼针草的研究概况进行概述,包括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等方面。

介绍鬼针草的概述和重要性鬼针草(学名:Mimosa pudica),又称作“五加皮”、“刺芫荽”等,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草药。

它原产于中国南部和东南亚地区,后来传播到日本、韩国、印度等地。

鬼针草的根、茎、叶和花都具有药用价值,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学、民间疗法以及现代科学研究。

本文将对鬼针草的研究概况进行概述,并探讨其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

鬼针草的主要药用部位是其根部,含有丰富的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等多种活性成分。

这些活性成分对人体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炎、抗菌、抗氧化、抗肿瘤等。

因此鬼针草在中医药学中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感冒、咳嗽、肺炎、消化不良、肝炎、糖尿病等。

此外鬼针草还被用于治疗皮肤病、风湿病、关节炎等。

除了药用价值外,鬼针草还具有广泛的生态价值。

它的根系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叶子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有助于净化空气;花朵能够吸引蜜蜂等昆虫传粉,促进植物繁殖。

因此鬼针草被认为是一种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药物植物。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鬼针草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对鬼针草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发现了许多具有潜在药理作用的活性成分。

这些研究成果为鬼针草的临床应用和开发新型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科学家们还在研究如何利用鬼针草的生态功能来改善环境问题,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空间。

鬼针草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广泛应用价值的中草药,其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抗肿瘤药物概述及中药抗肿瘤药的作用机制研究

抗肿瘤药物概述及中药抗肿瘤药的作用机制研究

Part o3
中药抗肿瘤的作用机制
中药抗肿瘤的作用机制
诱导细胞分化
诱导细胞凋亡 干扰核酸的合成 抑制微管蛋白的活性
淫羊藿苷(Icariin)
苦参碱(Matrine) 当归多糖(Angelica Polysaccharide
蟾蜍灵(Bufalin) 莪术提取物榄香烯(Elemene)
丹参酮(Tanshinone ) As2O3(Arsenic Trioxide )
在体外实验中有人从中药制剂筛选出Ans-11、 Fww-13、Tul-17三种中药逆转剂,都能明显增强多药 耐药细胞对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有效逆转Pgp高表 达人卵巢肿瘤细胞SKVLB对长春花碱的耐药性。由于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也具有逆转多药耐药作用,它们能 与P170蛋白结合,使细胞内药物浓度增高,起到抗肿 瘤作用,因此推测中药的抗多药耐药或许具有钙离子 通道阻滞剂样作用。



4.拓扑异构酶抑制剂
喜树碱类(camptothecine, CPT)

羟喜树碱、拓扑特肯、依林特肯鬼臼毒素衍
生物
(三)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DNA合成药物
放线菌素(dactinomycin 更生霉素DACT)嵌入到DNA双螺旋中相邻的鸟嘌 呤和胞嘧啶碱基之间,与DNA结合成复合体阻碍RNA多聚酶的功能,阻止 RNA尤其mRNA的合成。属周期非特异性药。
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临床应用的抗肿瘤药主要有烷化剂和抗代谢物两大类。一些天然产物或
二、肿瘤治疗方法
肿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三种:手术治疗、放射治疗、药物治疗。 三种治疗手段各有各的特点,互相补充。
三、抗肿瘤药的分类
(一)根据药物化学结构和 来源 烷化剂 抗代谢物 抗肿瘤抗生素 抗肿瘤植物药 激素 杂类

10大抗肿瘤中草药

10大抗肿瘤中草药

10大抗肿瘤中草药
癌症是当今社会中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不同类型的癌症在各个年龄段都有发病的可能,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传统中草药作为一种自然疗法,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于癌症的治疗过程中。

以下是10大被认为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草药:
1.黄芪:黄芪具有益气固表、益肺、扶正固元的功效,可促进免疫系统
的功能,帮助身体抵御癌细胞。

2.三七:三七具有活血化瘀、止血、降压等功效,在辅助肿瘤治疗中具
有一定的效果。

3.当归:当归具有活血调经、滋补养血的作用,可帮助改善癌症患者的
贫血情况。

4.青蒿素:青蒿素是来自青蒿草的一种有效成分,被证明在治疗疟疾的
同时也对某些癌细胞有毒性作用。

5.琼花:琼花具有抗氧化、抗炎等功效,能够帮助减缓癌细胞生长。

6.人参:人参被广泛认为具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有助于癌症患者增强
抵抗力。

7.苦参:苦参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等功效,对某些类型的癌症有一
定的抑制作用。

8.黄连:黄连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的作用,被认为在肿瘤治疗中有
一定的帮助。

9.甘草:甘草有平喘、解毒等功效,可以辅助化疗过程中的身体调理。

10.香薷:香薷具有消肿、理气等作用,对一些癌症症状如气滞血瘀等有
一定缓解作用。

这些中草药在传统医学中被广泛使用,并且在一些科学研究中也获得了一定的证据支持其有抗肿瘤作用的观点。

然而,使用这些中草药时应该谨慎,最好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影响。

抗肿瘤中药适应症及使用说明

抗肿瘤中药适应症及使用说明

抗肿瘤中药适应症及使用说明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给患者和家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随着中医药的研究与发展,越来越多的抗肿瘤中药得到了应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抗肿瘤中药,包括它们的适应症以及使用说明。

一、青蒿素青蒿素是一种自然植物提取物,具有广谱抗肿瘤活性。

它主要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如肺癌、胃癌和乳腺癌等。

青蒿素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方式发挥抗肿瘤作用。

青蒿素一般以口服或静脉注射的形式使用,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二、半夏半夏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抗肿瘤作用。

它被广泛用于治疗消化系统肿瘤和癌前病变。

半夏可以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调节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来发挥抗肿瘤作用。

半夏一般以煎剂或口服药丸的形式使用,每次用量应遵循医生的建议。

三、当归当归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被认为具有调节免疫功能和抗肿瘤作用。

当归广泛应用于治疗妇科肿瘤,如子宫颈癌和卵巢癌等。

当归可以通过增加肿瘤细胞的凋亡和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来发挥抗肿瘤作用。

当归一般以煎剂或口服液的形式使用,使用剂量应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四、黄芪黄芪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具有免疫调节和抗肿瘤作用。

它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免疫功能低下和肿瘤等疾病。

黄芪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黄芪一般以口服的形式使用,使用方法和剂量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五、冬虫夏草冬虫夏草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被称为“天然黄金”。

它被广泛用于治疗肿瘤和提高机体抵抗力。

冬虫夏草可以通过调节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等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

冬虫夏草一般以煮汤或口服药丸的形式使用,使用剂量和疗程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来进行。

六、注意事项在使用抗肿瘤中药时,请注意以下几点:1.务必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2.注意个体差异,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疗程;3.遵循药物的使用说明,正确使用药物;4.如果出现不良反应或过敏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5.定期复查,根据疗效和副作用调整治疗方案。

中药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

中药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

中药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 中药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国乃至世界药物领域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中药在治疗多种疾病方面有很好的疗效,其中包括癌症。癌症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而中药在其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本文将对中药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进行探讨。

一、中药在抗癌理论中的地位 中药一直都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治疗疾病的药效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认可。自古以来,中药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运用广泛,包括中药治疗肿瘤。中药具有多样性、多目标、多通道的治疗特性,与单一化合物相比,中药药效更为稳定,且副作用相对较小。

目前,对中药抗肿瘤机制的研究已进入到了深入阶段。研究表明,许多中药和它们的活性成分,如黄芪、三七、骨碎补、西洋参、石斛、板蓝根等,具有抗肿瘤和免疫增强的作用。

二、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的分子机制 1. 抗肿瘤作用与中药的化学成分 一些中药中含有化学成分,如多糖、生物碱、酚酸和黄酮等,这些成分能够干扰癌细胞的正常生理和生化过程,促使癌细胞凋亡,降低肿瘤扩散的风险,增强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2. 抗肿瘤作用与中药药物的免疫调节 中药药物不仅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还可以降低肿瘤对免疫系统的抵抗,如板蓝根、田七、黄芪和玄参等药物在体内可以促进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免疫球蛋白的产生。 3. 抗肿瘤作用与中药中的天然抗氧化剂 中药中许多成分具有天然抗氧化剂的活性,如维生素C、维生素E、卵磷脂、丹参素等,这些成分可以降低氧化应激所引起的癌细胞损伤,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

三、中药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实际应用 1. 中药的作用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在肿瘤治疗中应用中药,具有相当高的临床价值。中药的使用能够减轻患者的副作用,延长患者的生命,促进身体的康复。

在中国,肝癌在农村地区的发病率很高,而中药治疗肝癌已被证实有效。实际上,中药与西药的联合使用更有利于提高癌症治疗的效果,如半夏、连翘、夏枯草、田七等药物可与现代医学中的抗癌药物联合使用,对乳腺癌、食管癌、肺癌等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都有良好的协议。

西黄丸抗肿瘤作用的研究概况

西黄丸抗肿瘤作用的研究概况

西黄丸抗肿瘤作用的研究概况作者:钱娜金沈锐陈姗姗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年第09期摘要:西黄丸是中国传统的抗癌名方,主要用于治疗乳岩、横痃、痰核、流注、瘰疬等,现阶段被公认为临床抗肿瘤明星。

它不仅受到科研人员的大量研究,而且也广泛的被应用于临床。

本文主要从近几年来对西黄丸抗肿瘤作用进行的临床实践、实验研究以及对西黄丸的不同制备等方面进行一些概括。

关键词:西黄丸;抗肿瘤作用;综述中图分类号:R27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6)09-0094-02西黄丸又称犀黄丸,是清代名医王洪绪所创,载于《外科证治全生集·卷四》,是由牛黄、麝香、乳香(醋制)和没药(醋制)为原料制成的中成药。

其主要作用为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活血祛瘀,用于治疗乳岩、横痃、痰核、流注、瘰疬等。

现代西黄丸也用于各种肿瘤的治疗,并取得不错的疗效。

现主要从西黄丸抗肿瘤作用的临床实践、实验研究以及对西黄丸的不同制备等方面进行整理如下。

1临床实践对西黄丸在临床上抗肿瘤作用的运用研究主要是在西医放、化疗的基础上结合西黄丸进行的疗效观察。

大量临床观察也证明了在介入化疗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的同时给予西黄丸治疗能够起到稳定病灶,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化疗药物产生的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等毒副反应的作用[1~2]。

傅向平等[3]研究西黄丸联合化疗对晚期胃癌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将80例确诊为晚期胃癌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行顺铂+多西他赛4-5一 FU 化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口服西黄丸,3 g/次,2次/d。

结果显示对晚期胃癌患者在化疗基础上加用西黄丸可有效降低患者毒副反应及其发生率,有利于提高患者疗效和生活质量。

2实验研究随着西黄丸抗肿瘤作用的疗效逐渐在临床上被认可,引起很多学者对西黄丸抗肿瘤的机制进行研究,发现其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调节免疫功能、抗新生血管生长、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几方面。

中草药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中草药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中草药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人类历史上,中草药自古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在现代医学的发展过程中,中草药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领域之一。

尤其在抗肿瘤治疗中,中草药正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中药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代医学经典中的记载可以看出,中草药已经被用于肿瘤的治疗和缓解病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中草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可以发现其中许多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成分,并通过现代技术进行精细化的提取和制备。

一些中草药中含有的活性成分能够通过对肿瘤细胞的抑制或破坏,达到抗肿瘤的效果。

例如,紫锥菊中的多糖类成分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阻断肿瘤的生长过程。

在临床应用中,这种中草药提取物可以作为辅助治疗药物,帮助患者缓解肿瘤的病症和提高生存质量。

此外,一些中草药还可以通过调节机体内部环境,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抗肿瘤的目的。

中草药中的黄芪、党参等常被用于调节免疫功能的药物成分,通过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对肿瘤的抗击能力。

这种中草药的应用可以提高患者的自身抵抗力,降低感染和疾病的风险。

随着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中草药的抗肿瘤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研究人员从中草药中提取出更多的活性成分,并进行药物化学改造,以提高其抗肿瘤效果和降低不良反应。

例如,通过提取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研究人员利用现代技术对其进行微调,制备出一系列针对肿瘤的新药。

这些新药在临床试验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并得到了一些医疗机构的认可和使用。

然而尽管中草药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首先,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还不够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其次,中草药在制备和质量控制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由于中草药的来源和生长环境的多样性,其成分和有效性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对临床应用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因此,中草药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仍然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和临床验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山东省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学习材料——常见抗肿瘤中药研究概况刘红燕第一部分概述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加之环境污染、饮食安全问题、生活压力增大等因素,肿瘤发病率不断升高,恶性肿瘤更是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中医药治疗肿瘤历史悠久,早在殷墟甲骨文上就记载有“瘤”的病名。

战国时成书的《山海经》亦记载有抗“瘿瘤”的药物。

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一书中虽未对肿瘤作专篇论述,也无“肿瘤”病名,但却提出了一些与肿瘤有关的病名,如“肠溜”“脊溜”“肉溜”“肠覃”“积聚”等。

不仅如此,还对肿瘤的病因、病机和治疗原则进行了论述,初步形成了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中医肿瘤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代中医学著作对肿瘤的病因、病机和治疗原则都有不同程度的论述,诸多本草著作中也记载了有关抗肿瘤中药的药性、药效及处方。

如我国第一部本草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共记载药物365味,其中可用于“癥”“瘕”“积”“聚”证者达71种。

一、中医对肿瘤的认识肿瘤在中医中属“积聚”范畴,历代诸家均有论述,如《难经·五十五难》中“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

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病不离其部”。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中“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

《中臧经》指出:“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生矣,非独因荣卫壅塞而发者也”,强调肿瘤是全身性疾病在局部的表现。

宋代《卫济宝书·痈疽五发》首次出现“癌”字,指出:“一曰癌。

”并对癌做了描述:“癌疾初发,却无头绪……紫赤微肿,渐不疼痛……只是不破。

”这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情况非常相似。

宋代《圣济总录》中记载:“气血流行不失其常,则形体和平,无或余赘及郁结壅塞,则乘虚投隙,瘤所以生”,即指肿瘤的发生为气血失常,郁结壅塞,形成余赘所致。

金元时期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认为“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为痰”,提出积聚痞块皆由“痰饮”“气滞”“血瘀”郁滞而成,主张祛痰之法,创立了清热化痰、软坚散结、活血化痰、健脾化痰等治法。

明清时期,大量的医学专著对肿瘤的病因、病机、症状、内治、外治等进行了详尽论述,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等疾病,如原发性肝癌散见于积聚、癥瘕、黄疸等内科疾病中。

中医认为,肿瘤是正气亏虚、邪毒内侵凝聚而成。

因此,肿瘤患者本身存在正虚和邪实两个方面。

早期以邪实为主,中晚期患者还存在着明显的虚象。

其病的发生多由情志郁结、饮食所伤、寒邪外袭以及病后体虚,或黄疸、疟疾等经久不愈以致肝脾受损、脏腑失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或兼痰湿凝滞而成积聚。

究其病机,主要是气滞而导致血瘀内停。

至于湿热、风寒、痰浊,均是促成气滞血瘀的间接因素,所以在治疗中应注重活血化瘀、扶正固本、化痰散结、清热解毒。

二、中医药治疗肿瘤发展史殷商时代,古人已发现用火、砭石、酒、汤液、祝由等方法治疗“瘤”,内治与外治相结合,至今仍是肿瘤疾病治疗的常用手段。

《黄帝内经》将与某些肿瘤有相似症状的病机概括为“营气不通”“正气虚”“邪气胜之”等,所体现出的整体观念、治病求本及“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是指导后世早期防治、诊疗肿瘤的准则。

《内经》中“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等治疗法则,对当今防治肿瘤疾病仍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肿瘤的辨证施治规范成熟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强调临床应“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书中所载的大量方剂,如鳖甲煎丸、大黄䗪虫丸、抵当丸、抵当汤、麦门冬汤、旋覆代赭汤、硝石矾石散等为后人所喜用。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将瘤分为瘿瘤、骨瘤、脂瘤、石瘤、肉瘤、脓瘤及血瘤,首载肿瘤专方50余首,方中突出虫类药、剧毒药及攻痰化瘀药的使用,并应用灸法治疗癥瘕积聚。

金元四大家从各自经验和学术观点出发,分别从攻邪、清热、养正补脾、滋阴化痰等独特角度确立治法,创造性地进行临床实践,使肿瘤治疗学理论向纵深发展,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将治疗积聚癥瘕的药物归纳为攻、消、补、散四大类,采用内外兼施、针药膏并用的方法治疗。

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对乳腺癌的症状特点与预后作了详细描述。

他提出“内之证或不及于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内”,强调治疗肿瘤不能仅仅治疗表面的病灶,要内外治疗并重,外科治疗应以调理脾胃为要,善用以毒攻毒法。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的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中医肿瘤学科。

手术、放化疗、生物治疗、分子靶向治疗、中医药治疗等多种治疗模式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已较为普遍。

三、中医肿瘤治法(一)扶正固本法扶正固本法是指使用扶正固本类中药固护正气,扶正祛邪,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凡可以扶助正气、培植本元,治疗虚损不足的药物,称为扶正固本药。

肿瘤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耗损正气,患者常有“内虚”,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导致机体正虚邪实而发病。

扶正固本类中药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其抗病能力,而不直接抑杀肿瘤细胞,即通过“扶正固本”达到“祛邪”的目的。

这类治法主要有健脾法、养血法、补肾法和养阴法。

健脾法主要针对气虚型患者,其治则为益气健脾,常用中药有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茯苓、山药、炙甘草等。

养血法主要针对血虚型患者,其治则为补血填精,常用方剂有四物汤、归脾汤,常用中药有熟地黄、当归、阿胶、白芍、龙眼肉、紫河车、何首乌、鸡血藤、红枣、花生衣等。

补肾法主要针对阳虚型患者,其治则为温补肾阳,常用中药有附子、肉桂、仙茅、淫羊藿、鹿茸、锁阳、肉苁蓉、巴戟天、补骨脂。

养阴法主要针对阴虚型患者,其治则为滋阴生津,常用中药有玄参、生地黄、麦冬、沙参、石斛、龟板、鳖甲、玉竹、黄精等。

(二)清热解毒法清热解毒法是通过清除内热,祛除邪毒,缓解肿瘤后期的热邪症状,对抗肿瘤增生,是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基本原则。

目前常用于抗肿瘤的清热解毒类中药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苦参、穿心莲、青蒿、连翘等。

(三)以毒攻毒法以毒攻毒法指用毒性峻猛的药物治疗毒邪积滞,可直接抑杀癌细胞。

常用药物主要是一些具有毒性的中药,如斑蝥、砒霜、蛇毒、鸦胆子等。

众所周知,砒霜是剧毒药物,可它同时也是抗癌良药。

美国食药监局已正式批准用砒霜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四)活血祛瘀法肿瘤的形成和发展与血瘀有密切关系,肿瘤患者临床上出现的肿块、瘀点、瘀斑等均可通过活血化瘀法来活血化瘀、破瘀散结。

根据作用机理不同,常用药物分为和血、活血、破血3类。

和血类中药,包括当归、丹皮、丹参、生地黄、赤芍、鸡血藤;活血类中药,包括川芎、红花、蒲黄、五灵脂、刘寄奴、郁金、三七、穿山甲、姜黄、益母草、泽兰、苏木、牛膝、延胡索、鬼箭羽、乳香、没药、王不留行等;破血类中药,包括大黄、水蛭、三棱、莪术、血竭、桃仁、土鳖虫等。

(五)化痰散结法肿瘤发病还与痰凝湿聚有关,积滞日久则肿瘤易生,因此在恶性肿瘤治疗时也常加入化痰止咳药,如:陈皮、贝母、半夏、天南星等。

(六)利水渗湿法利水渗湿药可渗泄水湿,该类药物不仅能减轻癌症患者胸腹水,还可直接杀灭或抑制癌细胞的扩散。

常用的利水渗湿类抗肿瘤中药有:薏苡仁、泽泻、五倍子、茯苓、车前、猪苓等。

四、中医治疗肿瘤的临床应用效果(一)中医药减轻放、化疗时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毒副作用中医认为过度的放、化疗会损伤人体气血津液,造成脏腑功能失调。

临床常用健脾和胃、补气养血、清热养阴的中药,减轻和改善这些不良反应。

(二)中医药提高放、化疗的疗效中医药对放、化疗有一定增效作用。

临床观察发现,中药益气活血之剂合并治疗,可以增加食管癌、鼻咽癌的放疗效果。

(三)晚期肿瘤的中医药治疗对于已经不适于手术、放疗和化疗的晚期患者,临床证实应用中医药治疗可以减轻症状,稳定瘤体,延长生存时间。

(四)肿瘤术后应用中药可以减少复发和转移肿瘤患者术后辅助中药治疗,可以减少复发、转移,延长生存时间。

临床研究提示,术后长期使用黄芪固本汤减少了肺癌的转移,使用健胃解毒汤(党参、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白及、槐耳等)明显延长了胃癌患者术后的生存率。

(五)中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研究证实,中药尤其是扶正中药可从一个或几个方面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如人参、黄芪、西洋参、枸杞等。

(六)中药抗肿瘤作用中药抗肿瘤的作用较化疗药差,但毒副作用小。

(七)中药抑制肿瘤转移作用中药通过整体观念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起到多部位、多靶点作用。

总之,中医和现代医学治疗肿瘤各有优势。

现代医学在早期诊断和早期手术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而中医药治疗肿瘤毒副作用小。

应将两者有效配合,取长补短,提高诊治肿瘤的效果。

第二部分常用抗肿瘤中药一、扶正固本类中药扶正固本类中药可以改善因气血两虚,脾肾不足造成的乏力、气短、疲倦等症状。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扶正固本类中药可增强或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人参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 A. Mey.的干燥根和根茎。

【药材】生晒参主根圆锥形或纺锤形;表面淡黄棕色,有不规则纵皱纹及细横纹,主根横纹常细密断续成环;上端连接较细的根茎(习称芦头),具碗状茎痕(习称芦碗)4~6个,交互排列;下部分出2~4条支根及少数细侧根。

质硬,断面黄白色,皮部多放射状裂隙散有黄棕色小点(树脂道)。

气特异而香,味微甘、苦。

【主要成分】主要含有多种人参皂苷、人参多糖。

【药理作用】1.抗肿瘤作用:人参制剂以及人参不同药用部位所含的多种皂苷、人参多糖和人参挥发油,均显示具有抗肿瘤作用。

2.增强免疫作用:人参多糖能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能刺激造血功能,防止多种原因引起的白细胞下降。

所含的蛋白质合成促进因子,能促进蛋白质、脂肪、核糖核酸等生物高分子的合成,提高机体免疫力,在肿瘤辅助治疗中发挥作用。

3.其他作用:促进学习和记忆功能;调节中枢神经和心血管系统功能;提高机体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抵抗力,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抗过敏作用;抗衰老;抗休克等。

【性味归经】味甘、微苦,性微温。

归脾、肺、心、肾经。

【功能主治】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

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气血亏虚,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

广泛应用于子宫颈癌、肝癌、食管癌、乳腺癌、急性白血病等各种肿瘤。

【用法用量】煎服,3~9g。

挽救虚脱可用15~30g。

宜文火另煎,分次兑服。

野山参研末吞服,每次2g,日服2次。

【临床应用】1.治疗肺癌桑白皮15g,沙参25g,麦门冬10g,杏仁15g,全瓜蒌30g,臭牡丹10g,党参30g,茯苓20g,鸡血藤20g。

水煎2次,早晚分服,每日1剂。

2.治疗肝癌人参5g,藏红花1g(单煎),柴胡30g,黄芩20g,生甘草3g。

水煎服,每日1剂。

3.治疗胃癌人参香茶糖衣片(含人参、香茶末、枳壳)每次5片,每日3次,3个月为一疗程,治疗中晚期胃癌术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