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全套课件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一轮专项复习ppt课件-中国的能源安全(通用版)

煤炭资源的利用过程给环境带来的危害。 4.通过图文数据,认识我国未来的能源消费趋势。
【知识导图】
目录
CONTENTS
01 图表自主填绘 02 重点互动突破 03 课堂巩固精练
目录
1
图表自主填绘
Tu biao zi zhu t ia n hui
目录
01 图表自主填绘
1.中国能源供需特点
总量大
大于
使我国在1964年实现了石油基本自给;③在20世
纪 70 年 代 到 90 年 代 初 成 为 自 给 有 余 的
__净__出__口__国__
目录
01 图表自主填绘
主要影响因素
石油供需变化历程
①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我国对
石油的需求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我国
石
经济社会发展 传统大油田经过长期开采,面临战略
(2)论述我国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及其空 间布局的合理性。(10分) 答案 必要性: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进口 石油的稳定性容易受地缘政治(国际关系、运输 安全)等因素影响;建设石油储备基地,有利于 保障我国的石油供应安全。 合理性:主要布局在沿海(或靠近海港布局),发 达的海运便于石油的输入;布局在炼化基地, 便于专业托管(或公用基础设施或便于供给);主 要集中于东部地区,市场距离近。
国外
储量
目录
01 图表自主填绘
(3)保障我国未来的能源安全的措施 ①充分发掘__常__规__能源的资源潜力。 ②改善能源__结__构__,大力发展低碳能源。 ③开辟多元、稳定的_国__际___能源供应市场,确保能源运输 通道畅通。 ④加强国家战略能源__储__备__。
目录
2
重点互动突破
zhong dian hu dong tu po
【知识导图】
目录
CONTENTS
01 图表自主填绘 02 重点互动突破 03 课堂巩固精练
目录
1
图表自主填绘
Tu biao zi zhu t ia n hui
目录
01 图表自主填绘
1.中国能源供需特点
总量大
大于
使我国在1964年实现了石油基本自给;③在20世
纪 70 年 代 到 90 年 代 初 成 为 自 给 有 余 的
__净__出__口__国__
目录
01 图表自主填绘
主要影响因素
石油供需变化历程
①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我国对
石油的需求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我国
石
经济社会发展 传统大油田经过长期开采,面临战略
(2)论述我国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及其空 间布局的合理性。(10分) 答案 必要性: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进口 石油的稳定性容易受地缘政治(国际关系、运输 安全)等因素影响;建设石油储备基地,有利于 保障我国的石油供应安全。 合理性:主要布局在沿海(或靠近海港布局),发 达的海运便于石油的输入;布局在炼化基地, 便于专业托管(或公用基础设施或便于供给);主 要集中于东部地区,市场距离近。
国外
储量
目录
01 图表自主填绘
(3)保障我国未来的能源安全的措施 ①充分发掘__常__规__能源的资源潜力。 ②改善能源__结__构__,大力发展低碳能源。 ③开辟多元、稳定的_国__际___能源供应市场,确保能源运输 通道畅通。 ④加强国家战略能源__储__备__。
目录
2
重点互动突破
zhong dian hu dong tu po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真题+课件

B.乙 C.丙 D.丁17.下列 月份中,该村“水没地”淹没在水下面 积最大的一般是( )A.2月
B.5月
C.7月
D.10月
【答案】15.C 16.C 17.D【解析】15.根据材料信息“水丰水库位于鸭绿江上, 发电为其主要功能。绿江村位于库尾的一个半岛上,该村形成了季节性淹没的‘水没地’ 景观”可知,该地位于河流沿岸,河流水位会发生季节性的涨落,所以位于河流沿岸的山 体会因为河流季节性涨落而出现季节性出露的裸露岩层,C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 河流对岸岩层完整,没有出现岸坡崩塌、开山采石的活动,AB错误;崖壁贫瘠不会只导 致岩壁下部裸露,D错误。所以选C。16.根据上题分析可知,L线以下为季节性裸露岩 壁,所以L线应为河流丰水期最高水位线,此时河流处于低水位,根据图示信息可知, 甲处此时位于河流沿岸,接近低水位,A错误; 乙位于耕地远离河流的一侧,不会出现 季节性“水没地”现象,B错误;丙位于住宅与耕地之间,丁海拔高度高于住宅,居民的 房屋一般建在河流最高水位线之上,所以应为丙,D错误,C正确。所以选C。17.材料 信息表明,水丰水库位于鸭绿江上游,主要功能为发电,鸭绿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7-8
18.引起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量
C.蒸发量 D.地表径流量19.推测湖滨地下水补 给该湖泊较多的时期是( )A.1961-1979年
B.1970-1989年
C.1980-1999年 D.2000-2020年20.与20世纪 80年代相比,2000年以来该湖泊湖岸地区( ) A.沙尘天气增多 B.灌溉面积扩大C.湖岸线较 稳定 D.绿洲面积增加
(2020·山东·统考高考真题)奥赫里德湖和普雷斯帕湖位于巴尔干半岛,是沿断层形 成的典型构造湖,由岩性为石灰岩的加利契察山相隔(下图)。奥赫里德湖面积 348km2,湖面海拔695m,平均深度144.8m,湖水透明度21.5m,是欧洲透明度最高 的湖泊,渔产不甚丰富;普雷斯帕湖面积275km2,湖面海拔853m,平均深度18.7m, 湖水透明度1.5~7.2m,透明度湖心最大、近岸较小,渔产颇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B.5月
C.7月
D.10月
【答案】15.C 16.C 17.D【解析】15.根据材料信息“水丰水库位于鸭绿江上, 发电为其主要功能。绿江村位于库尾的一个半岛上,该村形成了季节性淹没的‘水没地’ 景观”可知,该地位于河流沿岸,河流水位会发生季节性的涨落,所以位于河流沿岸的山 体会因为河流季节性涨落而出现季节性出露的裸露岩层,C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 河流对岸岩层完整,没有出现岸坡崩塌、开山采石的活动,AB错误;崖壁贫瘠不会只导 致岩壁下部裸露,D错误。所以选C。16.根据上题分析可知,L线以下为季节性裸露岩 壁,所以L线应为河流丰水期最高水位线,此时河流处于低水位,根据图示信息可知, 甲处此时位于河流沿岸,接近低水位,A错误; 乙位于耕地远离河流的一侧,不会出现 季节性“水没地”现象,B错误;丙位于住宅与耕地之间,丁海拔高度高于住宅,居民的 房屋一般建在河流最高水位线之上,所以应为丙,D错误,C正确。所以选C。17.材料 信息表明,水丰水库位于鸭绿江上游,主要功能为发电,鸭绿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7-8
18.引起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量
C.蒸发量 D.地表径流量19.推测湖滨地下水补 给该湖泊较多的时期是( )A.1961-1979年
B.1970-1989年
C.1980-1999年 D.2000-2020年20.与20世纪 80年代相比,2000年以来该湖泊湖岸地区( ) A.沙尘天气增多 B.灌溉面积扩大C.湖岸线较 稳定 D.绿洲面积增加
(2020·山东·统考高考真题)奥赫里德湖和普雷斯帕湖位于巴尔干半岛,是沿断层形 成的典型构造湖,由岩性为石灰岩的加利契察山相隔(下图)。奥赫里德湖面积 348km2,湖面海拔695m,平均深度144.8m,湖水透明度21.5m,是欧洲透明度最高 的湖泊,渔产不甚丰富;普雷斯帕湖面积275km2,湖面海拔853m,平均深度18.7m, 湖水透明度1.5~7.2m,透明度湖心最大、近岸较小,渔产颇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课件

()
A.
B.
C.
D.指南针不能正确地指示方向,产生“磁暴”现象
【解析】 第(1)题,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约为11年,2012年 是太阳黑子活动峰值期,则上一次峰值约出现在2001年。第 (2)题,太阳风暴发生时,太阳辐射较强,应减少户外活动的 时间;此时,电离层易受到影响,从而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故电信部门应做好防范工作。第(3)题,太阳活动发出的带电 粒子流闯入地球后,会影响地球磁场,从而使地球上的指南
【答案】 (1)D (2)D
考点突破
1.
(1) 在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全球年太阳辐射量从低 纬向高纬递减(如下图所示);因为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 角越小,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少。
(2)其他因素。
2.
(1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从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 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高值中心出现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 出现在四川盆地。具体分布如下图所示:
是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四川盆地
C.华北平原
D.
(2)乙地PAR值高于甲地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高
B.
C.地势高
D.云雨少
【解析】 第(1)题,考查光照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 学生的读图能力。试题要求“仅考虑光合有效辐射”即(PAR), 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在题中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青藏高原 的(PAR)强度最大。故选D。第(2)题,本题考查了影响太 阳辐射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结合区域特征分析具体问题的能 力。乙地的纬度高于甲地,太阳高度小于甲地,获得的太阳辐 射量应小于甲地;但乙地的气候干旱、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 射的削弱作用弱,而甲地气候湿润、阴雨天多,大气对太阳辐 射的削弱作用强;故乙地的PAR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微专题:海岸地貌

结合图示海蚀地貌,请说明石老人地貌的形成和消亡过程。 岩石海岸被侵蚀崩塌,形成海蚀崖,海蚀崖被海水冲击形成许多洞穴,洞穴扩大 贯穿,形成海蚀拱桥,波浪侵蚀使拱桥顶部崩塌,形成海蚀柱;随着海水的不断 冲击,海蚀柱倒塌,形成碎屑堆积物。
原理突破,思维建模
2.探究海岸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位于深圳市东南部的大鹏半岛(图1)海岸地貌类型齐全。
(1)创设认知冲突情境,突破定向思维束缚 试题创新的主要方式之一,即“除旧布新,破而后立”。两组试题都在着力打 造具有认知梯度与挑战性的试题情境,意在打破学生的原生认知结构与思维模式, 让学生在解决新情境、新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原生认知与思维的迭代,进而实现 创新性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的达成,从而避免学生陷入定向思维的窠 臼;两组试题选材均源于反映学科研究前沿的学术资料,并在组织、优化试题情 境中为学生提供了科研团队连续多年海平面或海岸线变化的实测数据,旨在引导 学生能够像从事创新工作的地理学家那般进行思考,突出培养学生在面对复杂、 结构不良的地理信息时,敢于大胆推测和设想并能进行周密论证的科学创新素养; 如全国甲卷第7~8题以海岸线变化创设探究型学习情境,突出对海岸线、湖泊 演化特点的考查,旨在引导学生利用科学证据来论证、分析地理事象发生、发展 和演化过程,意在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数据说话的科学批 判性思维。如全国乙卷37题在构建情境时“先入为主”,为学生展现了美国阿 拉斯加与密西西比河入海口处两地多年连续海平面变化的不同趋势,让学生于审 题过程中自然生成与固有认识“全球气候变暖必然导致海平面上升”相背离的地 理事实认知,学生只有在打破原先固有认知的基础上,并利用试题情境提供的 “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冰盖消融”等关键点生成新的思维结构,做 到除旧布新,破而后立,最终实现对试题设问的正确化解,此举意在培养学生实 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以及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
原理突破,思维建模
2.探究海岸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位于深圳市东南部的大鹏半岛(图1)海岸地貌类型齐全。
(1)创设认知冲突情境,突破定向思维束缚 试题创新的主要方式之一,即“除旧布新,破而后立”。两组试题都在着力打 造具有认知梯度与挑战性的试题情境,意在打破学生的原生认知结构与思维模式, 让学生在解决新情境、新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原生认知与思维的迭代,进而实现 创新性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的达成,从而避免学生陷入定向思维的窠 臼;两组试题选材均源于反映学科研究前沿的学术资料,并在组织、优化试题情 境中为学生提供了科研团队连续多年海平面或海岸线变化的实测数据,旨在引导 学生能够像从事创新工作的地理学家那般进行思考,突出培养学生在面对复杂、 结构不良的地理信息时,敢于大胆推测和设想并能进行周密论证的科学创新素养; 如全国甲卷第7~8题以海岸线变化创设探究型学习情境,突出对海岸线、湖泊 演化特点的考查,旨在引导学生利用科学证据来论证、分析地理事象发生、发展 和演化过程,意在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数据说话的科学批 判性思维。如全国乙卷37题在构建情境时“先入为主”,为学生展现了美国阿 拉斯加与密西西比河入海口处两地多年连续海平面变化的不同趋势,让学生于审 题过程中自然生成与固有认识“全球气候变暖必然导致海平面上升”相背离的地 理事实认知,学生只有在打破原先固有认知的基础上,并利用试题情境提供的 “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冰盖消融”等关键点生成新的思维结构,做 到除旧布新,破而后立,最终实现对试题设问的正确化解,此举意在培养学生实 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以及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世界地理概况名师公开课市级获奖课件 新人教版

B、由于地形起伏改变地带性分布,使山脉 两侧自然带不同。如南美安第斯山南端的 两侧,西侧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侧的 巴塔哥尼亚高原,因受地形影响,处于西 风的背风处,因而形成为温带荒漠带-- 巴塔哥尼亚沙漠。 C、自然地理现象的斑块状分布。如高原、 平原上的湖泊、沼泽,荒漠中的绿洲。
世界政治地图和分区
印度尼西 亚群岛
w 太平洋
安 第 斯 山 亚马孙 平原 大西洋
刚果 盆地 印度洋
返回
E
墨西哥 高原
撒哈拉 恒河印度 大沙漠 河平原
W
墨西哥 高原 大西洋
撒哈拉 大沙漠
中南 半岛
E
太平洋
返回 太平洋
南非 高原
W
安 第 斯 山
拉普拉 塔平原
南非 马达加 高原 斯加岛
大 分 水 岭 大自流 E 盆地 返回
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
大陆西部 大陆内部 冰原带、苔原带 亚 寒 带 针 叶 林 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大陆东部
900 700 600
1、分别位于大陆 东岸和西岸的温 带落叶阔叶林带 的气候相同吗? 2、同属亚热带的 大陆东西岸其自 然带相同吗?为 什么? 3、温带大陆内部 的温带草原带和 温带荒漠带的气 候相同吗?
1.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
A.苏伊士运河
B.巴拿马运河
C.马六甲海峡 D.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
2.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和大洋
A.亚洲、太平洋 B.欧洲、大西洋
C.大洋州、北冰洋
D.大洋州、印度洋
3.被三个大洲包围的大洋是 A.北冰洋 B.太平洋 4.陆地主要集中在 A.北半球 和西半球 C.南半球和西半球 B.北半球和东半球 D.南半球和东半球 C.印度洋 D.大西洋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地球和经纬网(共53张PPT)

20°W
西半球 东半球
东西半球 划分
160°E
东半球 西半球
东半球
160°E 北极
20°W
西半球
• 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总部位于江苏徐州(约34°N, 117°E)的某企业承接了甲国价值7.446亿美元的工程机械
• 订 A.单欧。洲甲国位于D( )
• B.非洲
• C.北美洲
• D.南美洲
C:西经160º 北纬70º
. A 10 °
0°
20 ° 30 °
D:西经 45º 南纬45º
. 0 °
D 90 °W
. 50 ° B
.C
70
° 160 ° 180 °
0°
B:1700E,600N
E.
E:900E,23.50S
180 °
22
(2013·天津文综)图中所示照片是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 术拍摄的。照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读图回答(1)、(2 )题。
• 图中线为经线,标出其度数。
N
N
20ºW 70ºE 160ºE 160ºE 110ºW 20ºW
东半球
西半球
北半球
南北半 球划分
南半球
北半球 赤道 南半球
三、经度和纬度
划分方法
判断方法
经 0°经线以东为_东__经, 度数向东增大为_东_ 度 以西为_西___经,东西各 经,向西增大为西_经
有1_8_0_度。
30°
90°
45°
60° 75°
三、经度和纬度
划分方法
判断方法
经 0°经线以东为_东__经, 度数向东增大为_东_ 度 以西为_西___经,东西各 经,向西增大为西_经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ppt课件

C
结论:
B
侧视图中,左夜右
昼为晨线,左昼右
夜为昏线。
B
A
C
13
A
晨线
BS
昏线
判断方法:
1、判断南北半球; C
2、标示地球自转方向; 3、判断晨线、昏线。
14
判断下图中的晨线和昏线。
B
A
AB是晨线
A
AC是昏线 C
B
C
昏线
晨线
昏线
15
B A
A B
C
A
C B
A
S
B
C
16
C
读图回答:
1.说出图中的晨线、昏线。
解析:按照“凸大为谷”规律, 可知c>b>a(即河流“自南向 北”流动)。再根据河流左岸 侵蚀较重,可判断位于南半球。
9
②昼夜现象、昼夜交替及晨昏线的判定
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 晨昏线的判断
根本原则:
昼
夜:昏线;
夜
昼:晨线。
10
太阳光照与晨昏线的关系
N
晨线
S
11
N
昏线
S
12
A
昼长 = 昼弧所跨经度
15o/h
= 2 ×(12:00 — 日出时间)
= 2 ×(日落时间 — 12:00) =日落时间 — 日出时间
夜长=24h — 昼长
22
晨昏线上的时间
晨赤交点 6:00
C
B
晨昏圈与纬线切点所在经线的 时间:12:00/0:00(24:00)
A
昏赤交点
18:00
D
23
③地方时和时差
角速度
【优课】人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地图(共44张PPT) - 最新

9° 10°
132°133°134°135°
A
42°30′
41°30′
A
80° 82° 10°
34° 33°
24°
B
72° 68°
方法:取1厘米 线段,测量四幅 图,在1厘米线段 内跨纬度少者为 大比例尺。
8° 6°
C
20°
16°
D
(4)比例尺的大小与内容详略的关系 在图幅相同的地图上,比例尺越大,地图所表示的实
(2)该小组的几位同学在山上玩起了“躲猫猫”游戏,其中一位同 学站在C处、另一位同学站在E处,如果不考虑树木等物体的影响, 请问站在D处的同学能否看到上述两位同学?为什么?(8分)
D 图比例尺扩大4倍,同时保持实际范围不变,则( )
A.新图比例尺为1∶800 000 B.表达的地理事物将更加粗略 C.同一地点,土地下陷速度变大 D.相邻两条等值线间距离比原图扩大
2、下面4幅等高线图,其等高距相同,各图表示的坡度大小顺序应是( )
A
•A . ① > ② > ③ > ④ B . ① > ② = ③ < ④ •C . ① > ③ > ② > ④ D . ① > ③ > ④ > ②
线段式: 0|____5_0|0千米
1km=100000cm
注意: ①比例尺没有单位; ②比例尺是个分式,要求分子为1; ③计算时应将单位统一。
4
(3)比例尺大小的比较:
a、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越大
专题讲练:
例1、下列各种不同比例尺中,比例尺最小的是: ( A、1:4000000 B、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地距离30千米 C、 50 0 50千米
地图的定义:地图是以各种不同的图 式符号(如符号、文字、颜色等), 将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比例 缩小后,表现在平面纸上的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