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的商务谈判口译改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目的性原则指导下的商务谈判口译问题研究

翻译目的论目的性原则指导下的商务谈判口译问题研究
翻译目的论是功能主义翻译学派的典型代表理论,更是学者们进行笔译理论研究的研究对象。
本文建立在前人理论研究基础上,将目的论与特殊的商务谈判口译形式相结合,利用目的论的普世性特征论述其在口译当中的适用性。
弗米尔在其著作中提出功能目的论三原则适用于口译笔译,这一理论也为此论文的撰写提供了理论依据。
此文选取商务谈判这一特殊的会议口译形式为背景进行分析,将目的论三原则中的目的性原则作为重中之重进行详细剖析,证明了目的性原则在商务谈判口译中的适用性,并由此总结了若干商务谈判中所运用到的口译策略。
本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目的这一概念并深入分析目的论三原则间的联系;第二部分深入分析目的性原则下的商务谈判,详细论述了商务谈判的特点,以及商务谈判口译中目的性原则的体现;最后一部分就理论分析总结目的论原则指导下的商务谈判口译策略。
目的论视域下的商务合同翻译

3、统一性
3、统一性
在多语种商务合同中,要保持翻译用语的统一性。这包括在同一合同中使用 同一术语、缩略语等,以确保合同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二、商务合同翻译的原则
1、遵守原意
1、遵守原意
在商务合同翻译中,要严格遵守原意,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同时, 要注意语境和背景知识的掌握,以理解原文的真正含义。
2、符合语法规则
2、符合语法规则
商务合同的翻译要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避免语法错误和语 言表达生硬的现象。同时,要注意句式的选择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译文更加流 畅自然。
3、保持用词规范
3、保持用词规范
在商务合同翻译中,要使用规范、正式的词汇和用语,避免使用口语化和俚 语式的表达方式。同时,要注意专业术语的准确翻译,确保合同的严肃性和权威 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商务合同翻译的目的
三、商务合同翻译的目的
商务合同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跨文化的商务交流,确保交易各方的权益得 到保障。具体来说,商务合同翻译的目的包括:准确传达合同条款和条件,避免 误解和争议;确保合同语言的清晰、准确和连贯,提高合同的可读性;实现文化 的转译和沟通,确保交易各方在文化上的理解和接受。
内容摘要
目的论是翻译理论中的重要学说,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行为。在商务 合同汉英翻译中,目的论同样起着指导作用。译者应明确翻译的目的和预期效果, 如促进贸易合作、加强信任关系等。根据这些目的,译者需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 巧和策略,确保目标语言读者能够正确理解和接受译文。
内容摘要
为了提高商务合同汉英翻译的质量,以下是几个方面的探究和建议: 1、学术研究:深入学习商务合同翻译的相关学术理论,掌握商务合同的语言 特点、法律要素及其翻译原则等。此外,加强对跨文化交际、国际贸易实务等领 域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应对实际翻译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目的论视角下商务英语口译策略研究》范文

《目的论视角下商务英语口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商务交流的频繁与日俱增,商务英语口译在跨国企业间的合作与沟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探讨商务英语口译的策略,以帮助口译员在复杂的商务环境中更有效地进行翻译工作。
二、目的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口译目的论,即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在商务英语口译中,这一理论同样适用。
口译员需根据交际目的、文化背景、语境等因素,灵活运用口译策略,确保信息准确、有效地传递。
三、商务英语口译的特点与挑战商务英语口译具有专业性、即时性、文化敏感性等特点。
口译员需具备丰富的商务知识、语言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应对各种复杂的商务场景。
此外,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也可能带来误解和沟通障碍,对口译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商务英语口译策略研究(一)准确理解与表达策略口译员需准确理解源语信息,把握语境和背景知识,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在表达方面,口译员应使用地道的商务英语,避免歧义和误解。
同时,要注意语言的得体性,根据不同的场合和交际目的,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二)文化敏感性与适应性策略文化差异是商务交流中的一大挑战。
口译员应具备跨文化意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适应不同的商务环境。
在口译过程中,口译员需灵活处理文化信息,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
(三)即时应变与沟通策略商务口译具有即时性的特点,要求口译员在短时间内作出反应。
口译员应具备即时应变能力,遇到不懂的词汇或复杂的句子结构时,应灵活处理,确保交流的顺利进行。
此外,口译员还需与说话者保持良好的沟通,以获取更多的信息支持。
五、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通过对实际商务口译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合理的口译策略能够有效提高翻译质量。
例如,在处理文化差异时,口译员可采用解释性翻译或文化背景介绍等方法,帮助说话者和听者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思。
在实际工作中,口译员还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策略,以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
《2024年目的论视角下商务英语口译策略研究》范文

《目的论视角下商务英语口译策略研究》篇一目的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口译策略研究一、引言在全球化背景下,商务交流愈发频繁,商务英语口译成为重要的语言沟通桥梁。
从目的论视角来看,商务英语口译不仅仅是对原文进行简单转换,更重要的是达成有效的交流和准确的传递信息的目的。
因此,本研究从目的论视角出发,对商务英语口译的策略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提高口译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目的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口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活动的核心目的是实现跨文化、跨语言的交流。
在商务英语口译中,这一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准确理解原文意图:口译员需准确理解发言人的意图和目的,以便在翻译过程中传达正确的信息。
2. 注重语境和背景:不同的商务场合、文化背景和语境对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口译员需注意理解并恰当处理。
3. 语言表达的恰当性:在传达信息的同时,口译员需注意语言表达的恰当性,避免出现歧义或误解。
三、商务英语口译策略研究针对上述目的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口译要求,本研究提出以下口译策略:1. 预判策略:口译员需在翻译前对发言人的意图进行预判,以便提前做好准备,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2. 语境化策略:结合具体的商务场合和背景,理解并翻译出符合语境的语句,增强交流的流畅性。
3. 术语管理策略:对于商务英语中的专业术语,口译员需进行术语管理,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4. 灵活应变策略:在遇到突发情况或复杂问题时,口译员需灵活应变,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确保交流的顺利进行。
四、实证研究本研究通过收集实际商务口译案例,对上述口译策略进行实证研究。
研究发现:1. 预判策略能有效提高口译的准确性,减少误解和歧义。
2. 语境化策略能增强交流的流畅性,使交流双方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思。
3. 术语管理策略能确保专业术语的准确翻译,提高翻译的专业性。
4. 灵活应变策略能帮助口译员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迅速作出反应,保证交流的顺利进行。
五、结论本研究从目的论视角出发,对商务英语口译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
浅析目的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谈判的口译策略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0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也飞速发展,这几十年国际贸易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重要。
国际商务谈判是国际贸易合同的基础,直接影响双方经济利益。
因此国际商务谈判也越来越重要。
我国国内学者对商务谈判口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面子理论、跨文化交际、合作原则、语用失误等方面。
从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从避免语用失误的角度来探讨商务英语口译策略,但没有提出实用的口译策略。
本文尝试以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着手,研究目的论如何指导商务英语谈判口译策略的选择。
1目的论简介现代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应该是由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来决定的。
目标语的交际目的决定了译者必须使用什么样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已达到交际沟通效果。
功能主义目的论同样认为,对于有特定目的翻译行为,译者应根据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这就是目的论最重要的目的原则。
所以区别于传统的直译和意译,在目的论中任何一种翻译方法翻译策略都是为了达到交际目的而产生的。
目的论还有两个原则分别是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2商务英语谈判的口译策略2.1商务英语谈判的口译的特点第一,商务英语谈判的专业性。
商务英语谈判主要涉及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领域。
商务英语谈判的实质是商务知识、相关专业背景、和英语语言三个方面的综合运用。
商务英语谈判以一般英语语言为基础,但涉及到很多相关的专业知识,要求我们的译者不仅精通英语,还要有相当的专业知识背景,同时因为谈判的特殊性,译者应该还要有一定的语言使用能力。
商务英语谈判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作为企业之间不可缺少的沟通桥梁和纽带对译者的要求也相应的越来越高。
第二,商务英语谈判的准确性。
商务英语谈判的准确性能够更好地促进商务信息的流通。
在谈判中,由于涉及到较大的经济利益,必须注意商务谈判中语言使用的准确性。
目的论视角下的商务谈判口译改译策略

从目的论视角下看商务谈判口译中的改译策略摘要:本文以“功能翻译观”中的核心理论“目的论”为理论依据,分析商务英语口译的特点,并提出为实现促使谈判双方达成公平满意的结果的目的,口译员采用改译策略可以很好地完成商务谈判口译任务并使谈判达到预期效果。
关键词:功能翻译观目的论商务谈判口译改译1功能翻译观及目的论20 世纪70 年代,德国学者K.赖斯、费米尔、J.H.曼塔利和诺德等提出了功能派翻译理论,把翻译定义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功能翻译论以目的论为核心,将研究的焦点由译文与原文的关系转移到译文所产生的预期效果上。
[1]费米尔(1989)认为目的原则是翻译中的最高法则, 它意味着任何一项翻译活动都得由它的目的决定, 即目的决定方式。
这就是说功能翻译理论不受限于任何一个单个的翻译标准, 一切以目的为标准。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原语只起到提供信息的作用,译员应根据交际环境和目标读者的需求灵活调整策略[2],商务口译作为一项交际行为,具有明确的目标,即促成谈判双方达成公平而满意的结果,所以可依据目的论研究商务口译的策略,并利用其避免误解,解决争端,为参与谈判过程的双方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
2 商务谈判口译作为一项跨语言、跨国界、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商务谈判是当事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明确相互的权利义务而进行协商的行为和过程。
在商务谈判过程中,作为媒介的口译员除了要掌握双方提供的基本信息外,还必须全方位地捕捉其他相关信息,并结合文化背景及双方的谈判目的进行信息的重组加工并输出,同时还需要一定的心理素质来面对现场气氛的压力,从而能够灵活处理谈判过程中的分歧和冲突等问题,搭建业务沟通、情感交流的互动平台,以促使谈判双方达成公平满意的结果。
因此商务谈判口译具有“目的明确性”,“高度互动性”、“信息准确性”、“文化变通性”、“矛盾冲突的解决”和“清楚简洁”等独有特点[2]。
从目的论角度看商务口译中的变译的开题报告

从目的论角度看商务口译中的变译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商务口译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企业和商务交流的复杂性,商务口译中经常发生变译现象。
变译是指在口译过程中对原文的语言表达进行了调整、修改、简化或加注,以达到更好的理解和传达。
变译现象使得商务口译者在传达信息时需要对原文进行一些改动,因此,商务口译中的变译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贸易和商业的国际化使得商务口译工作越来越重要。
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业文化、法律和规定等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口译者具备完备的语言和文化知识,以便在交流中准确地理解和传达信息。
变译在这种情况下成为了商务口译工作的常见问题,因此,研究商务口译中的变译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深入探讨商务口译中的变译问题,研究变译的产生原因、变译的类型和变译的影响等问题,以期提高商务口译的质量和效率。
具体来说,本研究将围绕以下研究问题展开:1. 商务口译中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变译现象?2. 变译的类型有哪些?3. 变译对商务口译的影响是什么?4. 如何减少商务口译中的变译现象?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梳理商务口译中变译的研究现状、成果和不足,并分析其特点和变化趋势。
2. 实证研究:通过面对面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收集商务口译者和用户的数据,分析变译现象的原因、类型和影响等方面的数据,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3. 对比研究:通过对比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探讨变译问题与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入理解变译现象的本质。
四、预期结果本研究预期能够深入理解商务口译中的变译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从而提高商务口译的质量和效率。
同时,本研究还将为商务口译理论研究提供新的知识和思路,为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意见。
从目的论看商务口译的策略选择问题

从目的论看商务口译的策略选择问题传统观点认为,不论采取何种翻译策略,翻译的理想境界是忠实或等值。
然而,在商务口译中,会经常出现译者时而“忠实”时而“叛逆”原文的现象,即存在看似“悖反”的口译策略。
学者关于商务口译策略的探讨较多关注策略的优劣,较少系统地、从理论角度解释在商务口译的某一情景下是何种因素影响着口译员的策略选择问题。
本文尝试从跨学科的角度,以功能主义目的论为指导,通过分析不同商务场景下的口译实例,探讨商务口译的策略选择问题,并论证目的论对商务口译的指导意义。
按照目的论,译者的翻译行为首要准则是:译文必须在译语环境中达到所预期的具体交际功能与目的。
如此,译者就冲破了关于直译或意译争论的樊笼。
目的论对于诠释商务口译中的“忠实”或者“叛逆”现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依据。
本文共由四部分组成:第一章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本文结构。
第二章系统介绍目的论的理论框架。
首先介绍功能翻译理论代表人物Katharina Reiss、Hans. J. Vermeer、Justa Holz Manttari和Christiane Nord 的主要观点对目的论形成和发展的贡献,接着解析目的论的几个重要概念,包括翻译和翻译行为,以及翻译的目的,最后分析目的论的三大翻译法则,即目的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
第三章是本文的核心章节,笔者将商务口译放在目的论的框架中进行分析,结合商务口译案例,探讨影响商务口译策略选择的诸多因素。
这一部分主要从译者在商务口译中的两大职能入手,其一是充当文化媒介,协调跨文化交际;其二是调节谈判气氛,积极促成利益最大化。
论文的最后部分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并指出尚需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目的论视角下看商务谈判口译中的改译策略
摘要:本文以“功能翻译观”中的核心理论“目的论”为理论依据,分析商务英语口译的特点,并提出为实现促使谈判双方达成公平满意的结果的目的,口译员采用改译策略可以很好地完成商务谈判口译任务并使谈判达到预期效果。
关键词:功能翻译观目的论商务谈判口译改译
1功能翻译观及目的论
20 世纪70 年代,德国学者K.赖斯、费米尔、J.H.曼塔利和诺德等提出了功能派翻译理论,把翻译定义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功能翻译论以目的论为核心,将研究的焦点由译文与原文的关系转移到译文所产生的预期效果上。
[1]费米尔(1989)认为目的原则是翻译中的最高法则, 它意味着任何一项翻译活动都得由它的目的决定, 即目的决定方式。
这就是说功能翻译理论不受限于任何一个单个的翻译标准, 一切以目的为标准。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原语只起到提供信息的作用,译员应根据交际环境和目标读者的需求灵活调整策略[2],商务口译作为一项交际行为,具有明确的目标,即促成谈判双方达成公平而满意的结果,所以可依据目的论研究商务口译的策略,并利用其避免误解,解决争端,为参与谈判过程的双方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
2 商务谈判口译
作为一项跨语言、跨国界、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商务谈判是当事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明确相互的权利义务而进行协商的行为和过程。
在商务谈判过程中,作为媒介的口译员除了要掌握双方提供的基本信息外,还必须全方位地捕捉其他相关信息,并结合文化背景及双方的谈判目的进行信息的重组加工并输出,同时还需要一定的心理素质来面对现场气氛的压力,从而能够灵活处理谈判过程中的分歧和冲突等问题,搭建业务沟通、情感交流的互动平台,以促使谈判双方达成公平满意的结果。
因此商务谈判口译具有“目的明确性”,“高度互动性”、“信息准确性”、“文化变通性”、“矛盾冲突的解决”和“清楚简洁”等独有特点[2]。
3 商务谈判口译策略
根据费米尔的观点,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应该考虑译文在目标语这个特定环境下,预期达到的某种或几种效果。
反映到商务谈判过程中,译员要主动介入谈判过程,不仅要忠实反映原语内容,更要从谈判目的出发,采用各种口译策略,发挥交际的促进者、协调者和斡旋者的作用。
本文主要以中美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某次商务谈判中的口译为例,说明改译策略在商务谈判口译中的作用。
3.1 改译
根据金惠康(2005)在《跨文化旅游翻译》的观点,改译是指在不损害原文信息前提下,不拘泥于原文,对原文进行必要的改造和调整,以期更好地服务于读者。
这种策略同样可以应用于商务谈判口译。
在商务谈判中,根据商务谈判双方的目的,为了减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谈判双方可能产生的跨文化歧义,口译员应在忠于原语的基础上,对谈判双方的话语进行必要的改变和调整,以期更好地完成翻译工作,为谈判双方更好地服务。
3.2 改译在商务谈判口译过程中的使用及分析
3.2.1 商务谈判的初始阶段
比如在商务谈判的初始阶段,中方代表对美方年纪较大的经理说: “您年纪大了, 这么长时间的旅途一定很劳累了吧!请先休息一下。
”在中国, 中国人比较尊敬老人, 老人在受到尊敬时也很高兴。
而在西方文化中, 年龄大意味着虚弱甚至是无用。
如果口译员直译,就会给美方的谈判代表造成不好的理解。
因此, 口译员最好学会变通,在不改变中方代表友好初衷的本意下,改译成,“I know that a long talking is usually very tired . I hope you feel good after relaxation.”这个翻译
与说话人字面意义上是不对等或不忠实的, 不符合目的论的忠实法则。
但这个翻译能够让对方接受并觉得体贴。
从而在谈判初始阶段为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为接下来的谈判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3.2.2 商务谈判的具体细节谈判关键阶段
中方在谈到付款条款时,说:“我们不会打白条,我们会按时付款的。
”这时如果译员译为:“We shall not issue blank paper to you,we will pay you on time.” 由于‘blank paper‟在英语中并没有‘打白条’的意思,外方代表显然会不知所云。
因为这里的“打白条子”是中国人的说法,老百姓深悟其意,而外国人却听不懂。
其实,它与英语的通俗说法IOU(I owe you的谐音)的意思极其相近。
这时议员就应该利用跨文化知识,对‘打白条’进行改译,找到与英语相对应的说法,该译为“weshall not issue IOUs to you”,这样外方才能知道对方的真实意图。
再看美方代表同中方谈判供货和服务的有关环节时说到的话,…This section sets out specially required suppliesand services, but without excluding other necessarycomponents and services not mentioned.‟(本节提出了特别要求的供货和服务,还包括了尚未提及的其它必要的零部件和服务。
)这里,“without excluding”对于投标方来说,是一种模糊语言,令其很难把握供货范围的标准尺度。
在口译时,为与部分肯定句式达到语法上的一致,重释了“without excluding”的词义,改译成了“还包括”。
在谈判中,为了得到更好地服务承诺,中方代表说,“贵方是否会提供我们一条龙服务”。
显然译员不应该把“一条龙服务”翻译为‘one-dragonservice’,因为这种翻译方法会令外方不知所云,因为“龙”在西方表示邪恶的东西,在中国则表示“吉祥”,如不了解这一情况极易产生误解。
这时译员最好改译并加以解释说明。
将“一条龙服务”改译为‘Start-to-finishservice’,或‘coordinated-process service’,并在其后辅以说明:产、供、销、售后一站式服务,译为…that means the formation of production , supply , sell one-stop sales system and after-sale service system‟。
这样,美方就会很好地理解中方所提出的要求,从而进一步做出服务承诺。
3.2.3 谈判达成阶段
当谈判者进入了这个阶段,已讨论了所有必要的商务条款,并初步达成共识,这时谈判者往往会相互表示感谢或表达进一步合作的愿望。
此时中方一般会赠送礼物以示感谢和表达加强合作的愿望。
中方代表给客人送上礼物时会说:“这是我们的小礼物,不成敬意,请笑纳。
”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出, 这句话的表面意思并不是中方代表想表达的真正的交际意图,而是中国人送礼时通常的一种谦虚的表达方式。
在分析了讲话者的意图和接受者的期待功能后, 口译者需要对源语做出修改以表示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和真正目的。
翻译如下:“Now, we have some
presents for you and hope youwould like them.Looking forward to further cooperation with you !”这个翻译与说话人的字面意义是不对等或不忠实的,但经过改译后的这个翻译符合了双方在这个阶段的目的——庆祝合作成功并期盼进一步的合作。
4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目的论可以指导企业涉外商务谈判的口译。
在具体的商务谈判口译实例中, 也许口译者翻译时脑子里并没有目的论的规则, 但其口译策略却不知不觉地符合了目的论。
改译作为一种积极的口译变通策略在企业商务谈判口译的不同的阶段都能很好地得到应用,从而实现谈判的目的和任务,促使谈判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钟伟合,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
[2]王雁雁,功能翻译观关照下的商务英语口译策略[J],《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1(09).
[3] 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廖瑛,论国际商务口译的语言交际技巧[J].《中国科技翻译》,2006,(2).
[5]白远, 国际商务谈判: 理论案例分析与实践( 英文版) [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6]Vermeer,Hans J.Skopos and Translation Commission. Heidelberg: Heidelberg University Press,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