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语文教学贴近生活化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策略
自己的教学 实践谈几 点粗浅 读这 些 词语 , 学生 读 出来 的
看法。 一 、 宇 更 的 感 受 。 在 这 么 恶 劣 的 天 气 “
墨 苕

小 芋

呢? 学生纷 纷说 :我们 应该 ” “
轻 轻 地 读 , 要 把 小 动 物 吵 不 醒 了 ! 这 样 的 课 堂 , 生 的 ” 学
境 , 境 始 觉 亲 。 作 者 写 文 入 ” 章 , 中有境才能妙笔 生花 ; 胸 学 生 读 课 文 , 境 才 能 情 真 入
意 切 。教 师 要 善 于 把 握 课 文 内 在 的 思 想 感 情 , 景 由
当 我 们 站 在 儿 童 的立 场 才 能 在 课 堂 上与孩子交流 , 孩子共同成长。 与
|| B 羲 a l 《 |
里 , 们 看 它 们 表 现 得 怎 么 你 样 ? 多媒体依次 出现蜡梅怒 ” 放 、 松 挺 拔 、 竹 挺 立 的 画 苍 翠 面 , 学 生 说 说 自己 的 所 见 让
想象在驰 骋 、 感 在激荡 、 情 思 维在跳跃 、 灵性在升腾…… 二 、 读 教 学 生 活 化 阅 叶 圣 陶 说 : 作 者 胸 有 “
Pn a ho ac ng Res m w Sc olTe hi ear ch
小学 教学研宄
美 国教 育 家华 特 指 出 : “ 文 的外 延 与生 活 的 外延 相 语 等 。此话 不 无 道 理 。 学 活动 ” 教 是 人 类 生 活 中 的一 部分 , 开 离 生 活 的 教 学活 动 是 不存 在 的 , 而语 文 教 学更 离 不 开 生 活 , 生 活 中 无 时 无 处 不 存 在 语 文 教 语 文教 学 必 须 贴近 生 活 , 富 丰 力 。如教 学“ 流 、 雪 、 寒 大 北 风 , 梅、 竹、 松 , 蛇 、 蜡 翠 苍 蟒 蚂 蚁 、 猬 , 雪 跑 步 跳 刺 滑 、 绳 ” 课 时 , 首 先 用 多 媒 体 一 我 手 段 显 示 寒 流 侵 袭 、 雪 纷 大 飞 、 风 呼 啸 的 场 面 , 学 生 北 让 说 说 此 时 此 刻 的 感 觉 。有 的 是 在 大 路 上 的 话 , 定 会 缩 一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如何与现实生活联系?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如何与现实生活联系?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如何与现实生活联系?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怎么与现实生活交流?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确实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

如何能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是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的现实性分析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数以现代的文学作品、古诗词、寓言故事为主,内容总体抽象,相距学生生活经验较远。

所以,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深入挖掘其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例如,学习《将相和》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带来的灾难,理解和平的可贵;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月圆月缺的自然现象,感受古人对月亮的寄托情怀,并结合古代和现代科技发展,探讨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现实化应用1. 情境创设:通过情境创设,将抽象的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例如,学习《春》时,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感受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学习《静夜思》时,可以播放一段月光下的夜晚的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意境。

2. 案例分析:运用学生熟悉的案例,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例如,学习《司马光砸缸》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遇到的相似情况,并讨论如何用勇敢机智地解决问题;学习《狼来了》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哪些行为会像“狼来了”一样,造成失去信任。

3. 实践活动: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体验中表达教材内容。

例如,学习《草船借箭》时,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演示借箭过程,体验智慧和策略的重要性;学习《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感受到古代女子思念丈夫的煎熬之情。

三、评价的现实性转变传统的语文评价太注重知识的掌握和记忆,严重缺乏对学生生活经验和应用能力的考量。

因此,需要改变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运用,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语文学习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也要求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贴近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

所谓的“生活化”,即学生脱离开课本教材的束缚,走进自然、走进社会,与世界交流,从而自发地、主动地获取知识。

教学生活化,即使教学活动放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下,把学习作为其生活的内在需要,使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学习,快乐学习,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要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决不偏废于一方。

它继承优秀的语文教学传统,并适应现代语文教学需要,形成相对封闭性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结构乃至教学效果上具有开放性与无限发展性。

它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教师要具有“生活化”教学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教师首先要放开自己的思想使自己先“生活化”起来。

教师如果单纯地认为课堂才是进行语文教学的阵地,课本才是进行教学的主要武器,就把学生当成了“假想敌”,那怎么会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化?怎么谈得上习作生活化?实践告诉我们,作文的取材主要来源于生活,我们只有具有“生活化”的思想理念,牢固树立大语文观,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学生在语文学习和写作中才能将生活中的素材信手拈来、为我所用,表达自己生活的真实感受、真情体验、真正乐趣,才会写出原汁原味的社会生活、人物现象。

二、加强语文生活化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决非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必须学会积累知识、积累生活。

语文中的积累首先体现在积累词汇上。

教学中,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准备《现代汉语大辞典》《成语辞典》等工具书,学习和生活中若遇到不认识或不熟悉的字词随时向辞典请教,而且要像串铜钱一样,成串成片地理解、记忆;其次,语文积累生活化体现在积累写作素材上。

小学课程中的生活化教学策略与实践

小学课程中的生活化教学策略与实践

小学课程中的生活化教学策略与实践摘要:生活化教学是指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内容有机结合,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课程中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与实践,并分析其对学生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的影响。

笔者将从理论研究和实践角度出发,提出创新性的教学理念,以期为小学课程教学提供指导。

关键词:小学课程,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实践,综合素质一、引言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往往局限于教师的讲述和书本的知识,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然而,生活化教学强调以生活为基础,将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学习任务和情境。

小学课程是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小学课程中应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和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基本原则1. 学习任务的真实性生活化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学习任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真实的情境和目标。

例如,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购物、理财等实际问题来应用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2. 转变教师角色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而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充当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他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合适的学习任务,并以问题解决和合作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学习。

3. 培养实践能力生活化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学习知识。

例如,在科学实验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三、生活化教学实践案例分析1. 语文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在语文课堂中,可以引入一些真实的生活情境,例如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的家庭的文章,或者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一位作家,并在小组中进行剧本创作和表演。

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2. 数学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数学是一门抽象和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但是通过生活化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生活化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生活化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生活化教学摘要: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

但综观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这一重要理念并未得到全面真正实行。

脱离生活的教学模式,使原本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知识远离着生活世界。

要走出这一误区,就要真正树立起正确的教学观、教材观和评价观,让语文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语文课堂教学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

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又做出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论断。

在当前课程改革下,要抓好语文教学,实现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语文教育尤其要关注学生生活,鼓励学生走向生活,课程教学更要面向生活,将生活引入课堂,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一、教学中要创造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课堂《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强调语文课程生活化,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

小学语文新课程实现了生活化拓展,学生利用自己经验学到的和教育者试图带给他们的一切,都是语文课程,语文教育不能与生活脱节,语文学习和生活息息相通,天然联系在一起。

正如语文大师吕叔湘先生说的“语文跟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已由原来唯一的语文课程资源变成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教材活动由教教材、学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和学。

教材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最重要部分,而非语文学习的全部。

我们的语文教学未必逐段而下,也未必面面俱到,而需根据学生的实际大胆取舍,开发更多新的语文课程资源。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着力创造了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课堂,或把生活实例引入课堂,或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语文知识并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

教学时我设计了贴近生活、生动形象、互动有趣的语文课堂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置身生活场景,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从语文小天地步入生活大课堂。

如何让小学语文教学富有生活气息

如何让小学语文教学富有生活气息

浅谈如何让小学语文教学富有生活气息【摘要】“生活”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

语文与生活是同在的,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必然伴有语文,因为人们要依托语文来参与生活;同样,语文也离不开生活,因为语文能力必须通过生活才能得到发展。

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寻求课文与生活的某种联系,让语文教学回归到自然生活的状态。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气息意义措施注重儿童整个生活世界,赋予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成为我们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迫切要求。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体现“全面”与“综合”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一个新理念。

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

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新课程倡导我们进行语文生活化的教学。

1.语文教学富有生活气息的意义1.1 改革语文学科教学的需要,是围着教科书打转的:每天读着教科书,作业写着教科书,考试考着教科书。

而新课程倡导我们要进行生活化的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1.2 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有很强的社会性。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也需要来自社会的影响、教化,才能促进素质的提高。

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训练语言,把语文训练和社会知识、经验的掌握联系起来,使语文功能直接用于社会。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面向社会,贴近生活。

2.让语文教学富有生活气息的措施2.1 教学民主、创设和谐氛围,忽视了温馨的乐学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认知等方面的培养。

而模拟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输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只有在课堂上发扬教学民主、创设和谐氛围,学生才能感到自己真正是学习的主人,因而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课程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探微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探微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探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语文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

”每一句都体现着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生活化的要求。

所谓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要让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在生活中学,再把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那么,如何做到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呢?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材中的口语训练内容与学生在阅读课上所学的课文中人和事有一定的联系,与学生的生活也有一定的联系,有些还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平日学生观察得少,口语表达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教学指导全过程要贴近学生,指导学生有意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才能有效强化口语训练,使学生感到可说的内容丰富多彩,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从而提高其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一年级语文教材下册口语交际内容“春天在哪里”一课,在进行口语训练时,教师组织学生到户外去观察,感受春天的气息,领略春天的美好,寻找春天的脚步。

查阅春天的相关资料:如让学生根据自身衣服的增减,取暖设备的变化,河流上冰雪的融化,加深对春天的理解。

在口语训练课上学生们将自己观察到的春天的景色娓娓道来,教师在交流对话中进行适时指导。

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春天的含义,有意观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鉴赏能力。

二、阅读教学的“生活化”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

”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学生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

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

如何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如何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如何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是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所创立的教育理论。

当我们再次研究他在80多年前提出的这些理论时,发现其中体现的教育思想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最新教学理念。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细细研读,这些语文课程的新要求不正是对陶行知教育理论更具体化和更富有时代性的表述吗?中国的教育大师80多年前的学说在今天重又成为我们研究的热点,这不得不让我感到传统教育的价值,同时又让我感到必须审视我们自身教育教学的现状。

反思一下我们的课堂,为什么学生会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因为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学生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却冷落和忽视了发现与探究的过程,唯书本是从,唯标准答案是从,以致学生没有了自己的“生活”,丧失了自己的灵气和自由,回答着自己不愿意回答的问题,做着自己不愿意做的习题,自然兴趣也就日渐减少,以致消失。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还较低,总的来讲,以具体形象记忆仍占主导地位。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

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经验和知识,对于不少事物也有了自己初步的看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对学生进行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必定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1学习资源生活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关于自然的佳作。

传统的教学使我们的学生长期困于校园、困于教材。

获得的感知也是肤浅、间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让小学语文教学贴近生活化
发表时间:
2017-12-13T17:09:07.343Z 来源:《未来教育家》2017年11期 作者: 冯雪琴
[导读] ,“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活水源头,学生可以观察精彩的
世界、洞察生活的秘密、领悟人生的真谛。


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柳沟小学 冯雪琴 邮编:033400
【摘要】: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贴近生活,
“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丰富多彩的生活实
践是语文教学的活水源头,学生可以观察精彩的世界、洞察生活的秘密、领悟人生的真谛。
【关键词】:小学语文、贴近生化、回归自然、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
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
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
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
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
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
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1
、访一访,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
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
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
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
2
、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
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
“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
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
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
悟。
例如,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40年后美穗子带着三个孩子专程前来中国看望聂将军的情景。通
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
到了很好的锻炼。
3
、学一学,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
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
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碧螺春》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谈心。如果仅限
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送给学生一些碧螺春,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
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二、生活中孕育教学。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
习的教材。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
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
——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
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
”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
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
会,走向生活。
1.
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路上拾到一位小
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五年级的三位同学一年四季帮助残疾学生上学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
2.
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
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
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
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