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价值论
文学理论资料

• 文学创作的心理、社会和历史文化背景
• 文学作品的接受和传播过程
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包括:
• 什么是文学?
• 文学的功能和价值是什么?
• 如何创作和欣赏文学作品?
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及主要流派
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
• 古典文学理论时期(古希腊、罗马时期)
• 中世纪文学理论时期(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文学批评)
• 强调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和批判
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特点:
• 重视文学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
• 强调文学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 崇尚人民和人道主义精神
03
文学理论的具体应用
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具有指导作用
文学创作对文学理论具有检验作用
• 提供文学创作的方法和技巧
• 验证文学理论的正确性和适用性
• 激发文学创作的灵感和创意
• 推动文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文学理论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
文学理论为文学批评提供标准和方法
• 帮助批评家更好地评价文学作品
• 指导批评家进行有意义的批评
文学批评对文学理论具有反馈作用
• 揭示文学理论的不足和局限性
• 推动文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文学理论在文学史研究中的应用
文学理论为文学史研究提供视角和框架
• 强调创新和反思
• 全球化研究: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学创作和批评
• 重视实践和应用
• 多元化研究: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学流派和观点
• 追求多元和包容
文学理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文学理论面临的挑战包括:
文学理论面临的机遇包括:
• 信息时代对文学理论的冲击
• 跨学科研究为文学理论带来新的视角和方法
文学理论(学)

⽂学理论(学)第⼀编导论第⼀章⽂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学理论的性质⽂学理论属于⽂艺学的范畴。
⽂艺学是研究⽂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的统称,也可称为⽂学学。
它包括⽂学理论、⽂学批评、⽂学史、⽂学理论史、⽂学批评史五个分⽀。
传统的⽂艺学分类是将其分为三个部分:⽂学理论、⽂学批评、⽂学史。
●⽂学理论:作为⽂艺学的分⽀之⼀,它是指研究⽂学活动的⼀般规律的学科,它以⽂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法作为研究内容。
●⽂学批评:是指分析和评价具体⽂学作品、作家和⽂学现象的学科。
⽂学批评的对象是以作家、作品为主的⼀切⽂学现象。
●(注意:⽂学批评兼及⽂学活动的各种现象,其中也包括对⽂学批评⾃⾝的评价和判断)●⽂学史:●是指从历时的视⾓探讨各民族⽂学和●世界⽂学发展的具体历史的学科。
●(它是⼀门历史地、具体地考察⽂学产⽣、发展和演变过程、状况、经验和规律的专门学科。
)●⽂学理论以整体的⽂学现象作为⾃⼰的研究对象,从理论的⾼度宏观的视野阐明⽂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使对⽂学问题的解释和阐明都上升到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的⾼度,从⽽使其成为指导和规范整个⽂学活动的基础的思想和理论。
⼆、⽂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学理论是关于⽂学的理论,其研究对象就是⽂学。
具体说,⽂学理论是以⼈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的⼀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和探讨⽂学的性质、特征、功能、价值和⽂学创作、接受、发展的规律,并从中发现并建⽴起⽂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及相关的科学的研究⽅法。
(⼆)⽂学理论的研究任务五个⽅⾯:⽂学发展论、⽂学本质论、⽂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论及批评传统》⼀书中提出了⽂学批评四⼤要素的理论,⑴作品⑵宇宙(或世界)⑶作家⑷读者。
从⽂学活动的整体性来看,这四要素是相互渗透、依存和作⽤的,是不可分割的统⼀整体。
三、⽂学理论的研究⽅法●不同学科间的⽅法可以在⼀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文学理论

一、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二、文学理论五个方面的任务:1,文学活动发展论,研究文学活动发生发展的原因及其规律。
2,文学活动本质论,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人类活动的特殊本质。
3,文学创作论,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
4,作品构成论,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5,文学接受论,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三、文学理论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四、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第三章一、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文学活动既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类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
二、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活动四要素:1,世界(模仿论:德谟克利特:“艺术模仿自然”说柏拉图“影子”说亚里士多德,艺术的起源和主要作用在于模仿)再现论:魔幻现实主义 2,作品 3,读者(姚斯:“接受美学”,伊瑟尔:“隐含的读者”、“空白”“召唤结构”)4,作家三、文学活动的发生: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四、为什么把劳动作为文学活动的起点: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五、文学活动的发展:社会风气的变化、时代变化、非人力(黑格尔:世界本原的理念)、自然界的运行(弗莱:“循环”)他把文学史上的作品按照类型按照时代划分为四类:喜剧、传奇、悲剧、讽刺文学。
文学发生的根本力量是生产劳动六、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有两种体现:1,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较低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
2,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

名词解释绪论文学理论:广义来说,文学理论又称文学学,通常是关于文学的学问。
由于:“文学学”一词出现了两个“学”重叠,不大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所以,习惯上称为“文艺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语世界“文学理论”在中国文学界得到广泛传播,取代了“文艺学”而流行而来。
文学理论是从文学活动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从有文学活动开始就有说明这些活动的言论。
而且随着文学活动的深入发展,这些言论也变得愈加系统,形成文学理论。
第一章唯物史观:P社会结构:P意识形态:P艺术掌握:P20艺术生产:P22 人对世界的审美活动,意识形态生产。
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以审美情感去体验、发现和反映世界的美,并创造出美的精神世界,让人不仅从中受到美的陶冶、而且认识世界、弘扬人的价值,在各种精神生产中,艺术生产是一种最富于创造个性的“真正自由的劳动”。
马克思主义人论:P24美的规律:P28 美的规律反映的是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的内在关系,具有客观性。
美的规律的表现形式又是变化的、相对的,因时间、空间和事物性质以及创作主体、评价主体的不同而变现为不同的形式。
正确认识和把握美的规律,是成功进行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基本要求。
现实主义创作原则:P29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原则,既是唯物史观和“美的规律”思想的体现,又是对他们所处时代的文学实践经验的总结。
马克思恩格斯所强调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美的规律的思想在叙事文学创作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它要求作家真实描写现实的社会关系,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美学的、历史的批判标准:P30文学价值观:P第二章文学的“源”和“流”:P“二为”方向:P“双百方针”:P第三章文学:P 是现实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P审美属性:P语言艺术:P第四章文学价值:P102 文学价值既是作家创造的,又需要读者阅读接受才能实现。
文学价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含名词解释及练习题)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一至七章)一、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二、文学艺术:是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三、所谓“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包括两层含义:首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其次,必须以马恩创立的,有列宁、毛泽东和一些学者丰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指导。
四、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该具有中国特色:第一,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能够同中国的生动实际相结合。
第二,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五、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怎样体现时代精神:第一,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
第二,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第三,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分析

概念1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2 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包括五个方面: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3 文学四要素:美国当代文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观点,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文学理论所把握的不是这四个要素中孤立的一个要素,而是四个要素构成的整体活动及其流动过程和反馈过程。
4 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把文学艺术看成人的生活活动,并且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
动物的生命活动纯粹是为了维持生命的本能活动,而人的活动是以“自由自觉”为基本特性的。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
文学是一种“人学’。
5 艺术交往论:马克思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例如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他说: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
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只是中间存在着中介运动。
当代德国理论家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的理论方法,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
在他看来两个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
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价值取向论

言形式 “ 创造 ” 文学世 界 ” “ 所达 到 的 自我 圆融 的程度 , 为 作
评价文学作 品的标准 。语 言形式价值取 向 , 作为中国文学理 论批评非主流价值取 向 , 2 在 O世纪整 体上处 于被压抑 的边
缘状态 。尽管如此 , 它对 2 0世纪 中国 文学理论 批评 变革和
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价值取向是以文学独立价值为
逻辑起点 , 文学作 品本身探讨其价值 存在而形 成的一种价 从
值趋 向。它把文学 的价 值定位 在语言形 式 的独 立 自 和 自 足
我生成上 , 强调语 言形式 “自为”、 自律 ” “ 的本体 地位 , 关注 文学本身 的语言 形式 对于文 学 “ 本体 存在 ” 的意义 , 以语 并
维普资讯
宁夏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 卷 20 第 8 06年第 3 ( 期 总第 14 3 期
中国 2 O世纪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价值取 向论
伍世昭, 李江山
(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 00 ; 300 惠州学院 中文系, 广东 惠州 56 1 ) 105
摘要 : 笔者针 对中国 2 世 纪文学理论批 评研 究 中有 关价值 取 向的整体考 察阙如 的现状 , 0 立足 于文 学价 值论立 场 ,
文学理论知识点整理

文学理论知识点整理名词解释1. 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是一门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并配合作品分析的学科。
2. 视角:视角也称为聚焦,就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3. 领悟:领悟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更高境界,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后而进入的更高阶段,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和过程。
4. 广义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者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5. 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和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另一个意义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文学作品时可能产生的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6. 情节: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7. 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8. 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9. 诗:诗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
10. 审美批评:审美批评是一种情感性评价也是一种体验和超越矛盾统一的批评,而且常常是形式或形象的直觉批评。
11. 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12. 现实型文学: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13. 材料:文学创造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14.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理论价值论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文学理论第四讲价值论 第1页内容 「价值」一辞,从现代文化来说,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文学理论借用这个名词,其函意较广,主要是指文学或艺术的功能,即其对个人及人类社会的用处、利益。文学的价值论要探讨的,就是文学可以有或应该有甚麽功能。 从原理来说,文学是人类的创造物,其功能本由创造者赋与。换言之,不同的创造者都可赋与文学不同的功能。因此文学可以有甚麽功能的问题,并不会引起太大的争论。有争议的,是应该有甚麽功能的问题。 第2页内容 在「本体论」一讲中,我们曾经回顾过文学内容的性质在历史上的演变。这些演变会不断影响文学的价值观。 在文学发展较早的阶段,其内容性质会比较广泛。无论东西方,早期「文学」一词的概念,都涵盖了一切用文字语言纪录下来的东西。除了各种学科的文献之外,甚至包括了典章制度的内容。文学内容在此一时期的性质,很自然就影响到文学的价值观。例如先秦时期,儒家对文学的功能,便有多样的要求︰ 《礼记》 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 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这些古代经典在儒家心目中,其整体功能就是教育。包括道德教育,性格教育,思维教育,以至语文教育。其性质既有观念性的,也有技艺性的,故《六经》也称「六艺」。 第3页内容 而每种经典,其功能也可以是多样性的︰ 《论语阳货》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里「诗」指《诗经》。孔子认为学习《诗经》可以获得多种功能。第一种是「兴」,据朱熹的解释就是「感发志意」(《诗集注》);就是对精神产生鼓舞作用。第二种是「观」,就是对人生、社会、民风、政情乃至于自然的观察。第三种是「群」,据孔安国的解释就是「群居相切磋」(《集解》),即互相启发的作用。第四种是「怨」,孔安国的解释是「怨刺上政」(《集解》),即对不良的政治加以埋怨、讽刺。此外还可有助于事奉父亲、君主,认识自然界动植物的名称。 第4页内容 虽然孔子指出诗的功能是多样的,他最看重的还是其中的道德功能︰ 《论语为政》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好的诗,有正面的道德功能;坏的诗,对道德也有败坏的功能︰ 《论语阳货》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这里,孔子已把诗的道德功能扩大为政治功能,认为可影响家国的存亡了。上面这段话其实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相关的意见很接近,虽然意识形态的背景不同。 第5页内容 这种道德价值观,对文艺创作往往会造成很大的损害,尤其是把这种道德价值观提升到政治层面的时候。下面举一段宋代文人的诗话,大家结合起二十世纪发生于许多国家的文艺创作情况来看,便会有所领会。 张戒《岁寒堂诗话》 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余尝观古今诗人,然 後知斯言良有以也……其正少,其邪多;孔子删诗,取其思无邪者而已。自 建安七子、六朝、有唐及近世诸人,思无邪者,惟陶渊明、杜子美耳,余皆 不免落邪思也。六朝颜、鲍、徐、庾,唐李义山,国朝黄鲁直,乃邪思之尤 也。 如果张戒当文艺检查官,大家可读到的诗,除了《诗经》之外,恐怕就只剩下陶潜和杜甫两家了。这种价值观走到极端,会非常可怕。但这种观点在文学史上却是一种常见的强势观点。 第6页内容 文艺的道德价值观在西方也是非常早见的,在历史上也一直有强势影响。远在古希腊时代,柏拉图就持这种见解︰ 《理想国法律篇》 在一个已有好法律的或是将来要有好法律的城邦里,记起音乐所给的教益和 娱乐……年轻的公民必须养成习惯,只爱表现德行的形式和音调。他们把这些形式和音调固定下来,把样本在神庙里展览,不准任何画家或艺术家对它们进行革新…… 从内容到形式都要符合法律所定的道德规范,比儒家的讲法还要教条。在柏拉图的理想国还设立了文艺的检查制度︰ 《理想国法律篇》 所以先请你们这些较柔和的诗神的子孙们,把你们的诗歌交给我们的长官们 看看,请他们拿它们和我们自己的诗歌比一比;如果它们和我们的一样或是 还更好,我们就给你们一个合唱队,否则就不允许你们表演。 第7页内容 如果说儒家肯定了文学许多正面的功能,法家却刚好相反,认为文学的种种功能都是负面的。商鞅把儒家的诗、书、礼、乐视为弱国的「六虱」的一部份;韩非子更认为「儒者以文乱法」(《韩非子五蠹》),足以亡国︰ 《韩非子问辩》 主上有令,而民以文学非之;官府有法,而民以私行矫之。人主顾渐其法令而尊学者之智行,此世之所以学文学也。夫言行者,以功用为之的毂者也……今听言观行,不以功用为之的毂;言虽至辩,行虽至坚,则妄发之说也。 韩非指出「滥于文丽而不顾其功者,可亡也。」(《韩非子亡徵》),可见在法家心目中文学只有负面价值。 第8页内容 在「本体论」一讲中,我们曾提到,道家追求的是非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道」,对文学创作,基本持否定态度。他们对文学价值的态度也是一致的。庄子下面一段话很有代表性。 《庄子天道》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 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 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意既不可以言传,文学自不足贵。但「不可以言传」这个观点却与後来的创作者很大的启发,慢慢发展出种种「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弦外之音」,「虚实相生」等等的表现手法。 第9页内容 所谓不可言传的「意」,甚至成为文学创作所追求的一种更高层次的价值︰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 者,上也……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严羽虽以禅论诗,其价值观却来自道家。 第10页内容 在西方,柏拉图对文学的价值,也有否定的倾向。原因是他认为文学或其他艺术的创作,都不过是对「理式」的第二重模仿,不足以展示真理。他借他老师苏格拉底的话来发表这个观点。 苏格拉底先解释甚麽是「理式」︰我们经常用一个理式来统摄杂多同名的事物,每类杂多的个别事物各有一个理式。例如「床」是所有个别具体的床的理式,「桌」是所有个别具体的桌的理式。理式事实上就是把事物分类的范畴概念,等于老子所谓道中之象,是所谓「道」或「真理」的组成部份。 跟着苏格拉底指出︰木匠按照理式的床造成了一张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床,而画家的床却是模仿木匠的床画出来的。因此,画家所画的床,只能是第二重的模仿,和真理──床的理式,隔了两层。 虽然苏格拉底也尊敬悲剧诗人荷马,但他认为自己应该更尊重真理。在他看来悲剧诗人和其他艺术家的作品,都是心灵的毒素,使人如看水中物,产生错觉。 以上所述,都记录在《理想国》第十卷,有兴趣可翻阅。可见柏拉图对文学所持的,是一种负面的价值观。 第11页内容 但柏拉图的「理式」观念却启发了後起的西方文论家,他们以此观念建立起正面的文艺价值论。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我们上一讲介绍过的康德︰ 康德《审美判断力的批判》 审美趣味的最高范本或原型,只是一种观念意象,要由每个人在他自己的意识里形成……观念在本质上是一种理性概念,而理想(ideal)则是个别事物作为适合于表现某一观念的形象显现……它只能是一种想象力方面的理想,因为它不基于概念而基于形象显现,而形象显现的功能就是想象力。 换言之,康德认为文艺创作是靠形象思维进行的,但却能把观念中的理想表达。这种表达的价值就是按照作者的理想来改造自然,创造出超越自然的东西︰ 《审美判断力的批判》 想象力有很强大的力量,去据现实自然所提供的材料,创造出恍惚是一种第二自然。在经验显得太平凡的地方,我们就借助于想象力来自寻娱乐,将经验加以改造。 理式在康德这里,建立了正面的文学价值观。 西方早期思想家如柏拉图的弟子亚理士多德是肯定文艺的正面价值的,我们在第二讲已介绍过他的模仿说与净化说,此处不详谈了。 第12页内容 回头说儒家的价值论原来涵盖颇广,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他们很重视创作的主体,也就是作家本身的感受。所以相对于「载道说」,他们也提出「言志说」。言志说出现于儒家最早的经典《尚书》︰ 《尚书尧典》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而汉儒毛亨毛苌在《诗大序》中如此解释︰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第13页内容 儒家重视作者的感情原和他们寓教育于美育的看法有关。《礼记乐记》有很清晰的论述︰ 乐者,音之所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性,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当然所说的不离政治功能,但能从感情角度来论文学,无疑是更符合创作规律的。在儒家的立场,当然要求作者对自己的「志」,也就是思想感情,按儒家的道德规范作一翻洗涤变化的功夫。这样一来,「言志」也就是「载道」。 第14页内容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言志说的价值观并不完全按儒家的想法传下去。在汉代,司马迁已把舒发郁结的功能视为文学的重要价值之一;到了六朝,陆机《文赋》更把言志说引申为「言情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