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2018 -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2018 -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政治早晚读必记《经济生活》(简洁实用版)

《经济生活》模块知识体系

《经济生活》模块复习要点

《经济生活》模块的逻辑线索、基本思想与文综政治高考命题思想

逻辑线索:《经济生活》总体上是按照“价格与消费——生产与经营——收入与分配——科学发展”的顺序来讲。

宏观把握经济生活基本思想:

①一个核心:财富创造和资源配置;

②两种调节: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

③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

④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⑤五个要素: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市场构成,市场法规,宏观调控市场。

1.一个根本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

2.两大背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

3.三大规律:

①货币流通规律——违背这条规律就会导致物价不稳定,导致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②价值规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改革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和政策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

4.四大政策:

①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政策②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

③“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政策④积极的就业政策

5.五大观念:

①科学的经营观(企业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②正确的消费观

③正确的择业观④正确的权益意识⑤正确的金钱观

6.六大关系:

①价格与价值、供求的关系②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③生产与分配的关系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⑤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⑥“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

文综高考政治命题思想:突出主干知识,以生活化的情景考察知识,强调考查认知能力和学习潜力,注重知识的理解、运用和活化,检测重点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每一道题所考查的考点多,选项跨度大,综合性强,知识面广,评价面宽.

(一)经济生活框架设计思路-----教材按“消费——生产——分配——市场”来设计

(二)全书逻辑体系

为何生产(生活与消费)——是谁生产(经营者与劳动者)——为谁生产(个人收入的分配)——在哪里什么阶段怎样生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三)《经济生活》主要线索可以归结为:

①国家: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分配制度(社会公平)----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供求、价格、竞争)----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目标、手段----财政、货币政策)----倡导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扩大对外开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关注民主民生问题----健全金融市场。

②企业(或公司):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正确经营策略----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诚信经营----遵循价值规律----参与经济全球化,积极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③个人: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对金钱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职业技能,维护合法权益----学会理性投资理财----奉献回报社会。

《经济生活》模块重点理论归纳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共三个知识专题九个大点)

关键词:消费、价格、货币

一、消费理论(影响因素、措施、意义、消费观、恩格尔系数)

1、影响消费的因素:(主要因素: 居民的收入)(旧:物价总体水平)

①居民的收入:(细化三个维度分析)

A、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总量就越大。

B、居民消费水平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C、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②物价总体水平。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

③居民的消费水平还受商品的质量、售后服务、消费心理等的影响。

④生产决定消费。(生产是根本制约因素)

2、如何提高消费水平?【注意限定主体与不限定主体的区别】

①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根本措施)

①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

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信心;

③完善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④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稳定物价;加强市场监管,建立良好、公正的市场秩序。

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原则。

此外,政府还可以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居民消费;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净化消费环境,提升消费意愿。

3、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A:消费心理: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B:消费行为:做理智的消费者,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5、恩格尔系数与消费结构的关系: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二、价格理论(影响因素、变动的影响、措施)

1、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影响价格: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宗教信仰、习俗等间接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①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卖方主导

—卖方市场②供过于求—价格下跌——买方主导——买方市场。

(2)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3)也要考虑国家宏观调控、市场流通的货币量等因素。

(4)主观因素:如消费预期、消费心理等引起供求的变化。

2、价格变动的影响(即价值规律的作用)(包括生活消费和生产经营)

A: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需求法则:一般来说,某种商品价格上升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价格下降会增加对它的购买。(即反方向变化)运用:提高水电价,有利于减少用电需求,达到节约用电的目的。

(2)需求弹性: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大。

(3)需求交叉弹性: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①替代品的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在互为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同时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对另一种商品需求量增加。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导致对另一种商品需求量减少。

②互补品的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同时也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量随之增加。

B: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调节产量。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这时生产者会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这时生产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

(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了生产产品,生产者必须投入一定数量的人、财、物,当一些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要素的使用量;哪种要素的价格上升,生产者就会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

3.保持物价稳定的措施有哪些?

①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②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辅之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国家宏观调控,增加商品的供应量。

③加强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④发挥财政和税收的作用,稳定物价。

当前物价上涨的原因以及应对方法(分析原因,归纳措施,做到对症下药)

4. 为什么要稳定物价

①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②是加强宏观调控,弥补市场调节局限性的需要。

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需要。

④是保障人民生活,提高消费者信心的需要。

⑤是减轻生产者负担,促进生产发展的需要。

三、货币理论(主要是对汇率升降的判断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1.人民币汇率升降的判断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人民币贬值;反之,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注:人民币外汇牌价的标价方法为人民币元/100外币。历

年高考常以文字、表格、曲线等形式考查,要学会判断。)

2.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对生产与生活)(了解)

(1)对企业生产的影响:一方面,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商品的出口价格提高,竞争力削弱,不利于出口;另一方面,又会促使我国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实现从原来的以价格取胜转变到以技术和质量取胜。同时,有利于我国企业以更低价格进口原材料,机器设备,降低企业成本。此外,有利于增强国内企业对外投资能力,但对引进外资有一定影响。会使我国的外汇储备贬值。

(2)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人民币升值,从短期看,有利于提高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特别是减少出国留学、探亲、国外旅游等费用;从长远看,国外商品将更容易进入中国市场,会进一步加大企业的竞争压力,影响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的效益,从而影响人民生活质量。

生产、劳动与经营(共四个知识专题十个大点)

关键词:生产、基本经济制度、公司的经营、就业、投资理财

一、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的发展: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新的消费需求,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新的消费热点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特别提醒: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反作用包括促进作用和阻碍作用,因此不能把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等同于消费促进生产。

2、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我国公有制经济

A:地位: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B:形式: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C:主体地位的体现:

①公有(非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D: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①必须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如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

②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

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③必须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

(2)我国非公有制经济

A:形式:主要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B: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经济形式。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指所有制结构)

A: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B:是什么: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为什么: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怎么做:①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②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③国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

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特别提醒:①社会主义经济专指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括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

②主体不等于主导。主体地位侧重结构中各种所有制结构中的比例。主导作用主要指方向

上的引导。公有制经济对应主体地位。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二、企业理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1、公司的有关理论

(1)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有两种: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二者的对比参考书本P38)

★知识点拨:

1、无论是有限责任公司,还是股份有限公司,都是依法成立的企业法人;股东都负有限责任;公司均以其全部资产对债务承担责任。公司组织机构均为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三部分;公司均有名称、章程等。同时,两种公司又存在明显的区别。有限责任公司是适合于中小型企业的,而股份有限公司是适合于比较大型的企业。

2、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管理科学等优点。我国已经有许多国有企业,通过公司制改革,激发了活力、增强了竞争力,更好地发挥了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因此,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国家授权的投资公司或者国家授权的部门可以单独投资设立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例: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信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空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等。当然,除去公司制企业外,我国还存在大量的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2)公司的组织机构:决策机构——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处理公司重大经营事宜

监督机构——监事会,监督董事会和总经理的工作

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其助手,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

(3)股东会是有限责任公司的权力机构,股东大会是股份有限公司的权力机构。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东权利,不得滥用股东权利。

(4)公司制的优点: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管理结构(2014版已删除)

2、公司的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要依据题目信息来采点,不宜生搬硬套,思路决定分数)

①战略: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科技、管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诚信: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的形象。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体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

④实行必要的兼并或强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⑤责任: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或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⑥效益:树立科学发展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降低成本,实现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⑦市场:面向市场,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坚持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战略。)

⑧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⑨竞争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开展国际化经营,培育国际知名品牌。

⑩积极利用国际贸易中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原则,维护企业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劳动经济学理论

1、就业的意义:

①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②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

④有利于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加,维护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⑤有利于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⑥有利于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促进就业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2、当前就业形势:(了解)

①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而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

②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③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传递系统不畅通。

3、解决就业的措施:

(1)党和政府:①根本措施是通过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就业。

②为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

的就业政策,制定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③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健全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2)个人:①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A.树立自主择业观。B.树立竞争就业观。C.树立平等就业观。D.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②劳动者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极自主创业。

(3)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改善用工环境,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

4、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为什么:①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

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2)如何做:

①国家:党和政府在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的同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依法惩处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②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要增强法律意识,严格执行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

动条件,自觉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③劳动者:A.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

B.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C.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要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进行维权。

四、投资理财方式选择理论

1、投资理财方式的选择

(1)储蓄存款

A:我国的储蓄机构主要是各商业银行。

(提示:并非所有银行都是储蓄机构,只有商业银行是储蓄机构,中央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不是储蓄机构。)B:我国的储蓄存款主要有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两大类。

C:存款利息:存款利息=本金X利息率X存款期限

※我国的商业银行

A:我国的商业银行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B: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①存款业务(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

②贷款业务(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

③结算业务。除上述三大业务外,商业银行还可以提供债券买卖与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等其他服务。

(2)股票(发行股票是企业筹集资金的一种重要方式,购买股票是居民投资的一种选择。)

A:含义: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B:特点:高风险、高收益

C:股东的权利: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收取股息或分享红利等。

D:股东可以要求公司返还资金吗?如果不能,如何改变股东身份?

购买了公司的股票就是公司的股东,股东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其投资,但是,股票是可以流通的,股东可以将股票转卖给第三者。经国家证券管理部门和证券交易所同意,股票可以在股票市场上流通买卖,这使股票充满了活力。

E:股票投资的收入:

股票投资的收入包括两部分:一是股息或红利收入,这是从公司取得的利润中定期获得的一部分分配收入;二是股票价格上涨带来的差价,这种收入有时很高。

公司的经营有好有坏,盈利了能获得股息和分红,股票价格也会上涨,股民就会获得很高的收益,但是,一旦公司经营不好,亏损了甚至破产倒闭了,股票价格也会大幅下降,股民不但不能获得收益,反而承担赔偿责任。因此,股票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方式,是高风险与高收益同在。(注:这也是股票高风险和高收益所在)

F:股票市场建立和发展的作用?

可以把居民手中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投入经济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可以为企业筹集资金,促进经济发展。

【点拨】

1.只有股份有限公司才可以发行股票。只有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才可以上市进行交易

2.股票不是商品

3.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公司的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预期股息等。

(3)债券

A:含义: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B:债券的分类: 根据发行者不同,目前我国的债券主要有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

(4)保险A:订立保险合同应当遵循的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点拨】融资:是一个企业的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公司筹集资金的方式和渠道有两种:一是债权融资,通过发行债券或向银行贷款的方式进行;二是股权融资,通过出卖公司部分股份的方式进行。【点拨】流动性与流通性的区别:以有价证券为例,流动性是指同一个所有者,他把证券兑换成现金的易难状况;流通性是指一个所有者把证券流转给另一个所有者的易难状况。其它物品的流动性与流通性的区别可以依此类推。

【点拨】四种投资方式的比较

共三个知识专题九个大点)

关键词:公平、效率、分配方式、财政、税收

一、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1、是什么:要求收入分配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要保证人们基本生活需

要。

2、为什么:

必要性: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重要性:①效率与公平关系: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收入分配公平的维护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发展。

②分配与消费:收入分配公平的维护,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有

利于引导生产,扩大内需。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收入分配公平的维护,有利于缩小行业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

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④科学发展观:维护收入分配公平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要求。

⑤经济发展方式:收入分配公平的维护,有利于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有利于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3、★怎么做(一个制度保证、两个重要举措)

(1)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增加居民收入。

(2)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

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3) 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

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注意两个提高,两个同步)(旧: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4)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

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注: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5)坚持提高效率,促进公平的分配原则,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6)加强宏观调控,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作用。调节财政对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制的支出力度。

4、★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③公平和效率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2)如何处理二者关系: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②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二、财政(财政的三大作用;财政收入;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财政支出;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

1、财政收入

(1)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2)形式: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税收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3)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只有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②分配政策: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最终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因此,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2、财政支出

(1)含义: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

(2)具体用途: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

出;债务支出。

3、财政收支的关系

财政收支的三种情况:收支相等、收大于支,支大于收,即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

★4、财政的三大作用

①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是指财政具有收入再分配作用。)

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是指财政的资源配置作用。)

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某些行业、地区的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国家财政支持这些行业、地区的建设,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如财政加强对能源、交通运输、邮电电信、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投资;加大对三农的投资;对行政管理与国防投资;对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支出。

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财政与宏观调控”是指财政经济稳定作用,避免经济大起大落。)

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大起大落。在经济增长滞缓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即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在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经济建设支出,增加税收。

注意凡是看到社会保障、民生类的材料,可以认定为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凡是看到工程建设类的材料,可以认定为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凡是看到增加或减少税收、扩大发行国债等一类的材料,可以认定为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三、税收

1、税收及其种类

(1)本质: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有国就有税,有税就有法。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2)种类:根据征税对象的划分,目前我国税收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3)目前在我国,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影响很大的两个税种。个人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4)增值税只对增值额征税。这样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也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

(5)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6)税收的特征:①强制性②无偿性③固定性

三个基本特征的关系: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知识点拨】正确认识税收

①税收实质上是一种分配关系。②社会产品的分配凭借两种权力进行,一是国家政治权力,二是所有者权力。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获得,而利润是国家凭借所有者权力获得,个人分配中的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都是凭借所有者权力获得。

2、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为什么依法纳税:

①是由我国税收的性质决定的: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②是行使国家职能的需要: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③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2)怎样做:

①从国家方面讲:应该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加强税收征管,不断提高征税人员的素质。

②从公民方面讲:应该增强纳税人意识,自觉履行纳税义务,并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以维护国家利益。

③依法打击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等违法行为。

3、违反税法的行为

①偷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欺骗隐瞒,逃避纳税。”欠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超期拖欠税款”。骗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骗取税收优惠”。抗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抗拒税法规定”。

②偷税、欠税、骗税、抗税四种行为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没有按规定向国家缴纳税款,都是违反税法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制裁。不同点在于它们违法的手段、情节、危害等各不相同。

4、增强纳税人意识:

(1)义务意识:我们要依法纳税,自觉诚信纳税。

(2)权利意识:我们要增强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六个知识专题)

关键词:市场调节、宏观调控、市场秩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外开放一、资源配置篇(两只手: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市场调节

(1)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市场(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

(2)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①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实现的。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出市场供求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②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能够很好地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3)市场配置资源的局限性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即市场失灵)

A、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调不了”公共产品)

B、枪支、危险品、麻醉品等不能让市场来调节。(“不让调”违禁物品)

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提醒:自发性一般是违反法律、违反道德的行为;盲目性强调的是无法全面掌握信息;滞后性强调的是信息反映不迅速。

C、后果: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2、市场秩序(市场秩序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1)为什么要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必要性)①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会影响到正常的市场秩序。

(必要性)②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重要性)③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有利于维护企业经营者的利益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运行。

(2)如何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A:国家:①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

②建立和完善市场规则。即建立和完善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

③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

序的治本之策;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必要性: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B:企业:要遵守市场规则,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C:消费者: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注意:现代市场经济=市场调节(无形的手)+宏观调控(有形的手)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这是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③国家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能够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4、国家宏观调控:(主体不能简单理解为政府)

(1)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必要性:①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②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与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科学的

宏观调控。

④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职责和作用之一。

⑤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

(3)宏观调控的手段:

四、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1)原因(为什么)

①重要性: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GDP的增加,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②必要性: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基本内涵

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

②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

③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

④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五、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1)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

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2)企业: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

利用率。③转变发展方式,生产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升、管理创新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3)国家:

A重要性:⑤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B要求: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②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A重要性: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B要求:1.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2.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3.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③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A重要性: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B要求: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④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注: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六、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1)三大表现: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贸易全球化

(2)实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

(3)载体:跨国公司

(4)影响:(积极和消极)

①积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②消极: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5)应对措施: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同时,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勇敢地迎接挑战。★2、新时期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①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我们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

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②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

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

③必须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

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

④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⑤提升企业适应国际市场的能力,利用国际贸易组织的规则维护我国出口企业的正当权益,反对贸易保

护,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