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像,封底,技法]简析金铜佛造像的封底技法

合集下载

鎏金铜佛像鉴定的“铁律”

鎏金铜佛像鉴定的“铁律”

鎏金铜佛像鉴定的“铁律”作伪的佛像一般都比较重,一是因为制作者不知道原物的重量,随意铸成;二是因为伪作存世短,没有一个长时间氧化腐蚀的过程,所以分量偏重。

当然亦有走向另一极端的,浇铸的胎体过薄,分量很轻,甚至有一种失重的感觉。

蛤清铜佛像以刺头居多,有的刺头顶上有肉瘤,大耳,下颏有一道肉褶,脖有一至四道肉褶,肉褶越多,年代越近。

胸前有的铸有“ㄊ”字,披袈裟、袒胸、盘坐,掌心一般皆朝上。

莲形或山形座相对前代高,底座无锉痕。

铭文或于座腿前。

坐姿多样,腿或一盘一掉,或一拱一掉。

宋喀巴皆戴“ ”形帽。

色重显红,金水发黄厚。

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主要是金铜佛像,而且以明清时期金铜佛像居多。

现在拍卖会上,比较常见的要属藏传和汉传两种系列的佛教造像,相对来讲,藏传佛像的拍品更多,而且目前留存下来的佛像又比较成系列,特别是其中明清时期的佛像,代表了藏传佛教造像成熟的艺术特点,工艺和材质都更为讲究,也更有观赏性,所以在市场上一直受到藏家的青睐。

21世纪,鎏金佛像市场不断攀升,收藏热潮影响到国内。

2004年11月,香港佳士得的一尊明15世纪大威德明王鎏鎏金佛像,以1906.2万港元成交,成为当时鎏鎏金佛像成交记录中者。

2004年德国纳高秋拍会上,一件明永乐铜鎏金四臂观音菩萨坐像,以22万欧元成交。

2004年,内陆的佛像市场逐渐兴起。

北京翰海秋拍,首次集中推出了111件佛像拍品,以82%的成交率、2712.9万元的总成交额在中国佛像艺术品拍卖史上写下了新的一页。

中国嘉德的首场“尊崇之美——中国传统佛像艺术品”专拍会,成交率为57.8%,成交额1288.8万元,许多拍品的成交价都较起拍价格有30%至70%的升幅。

获得国内收藏界的普遍关注。

藏传佛教是藏语系佛教,也叫喇嘛教,是佛教传入中国西藏的分支。

藏传佛教所制作的佛像与我们汉传的佛像在外型上有明显的区别的,但是目的都是教人行善。

它主要聚居地区(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蒙古、尼泊尔、不丹、印度的喜马偕尔邦、拉达克和达兰萨拉、俄罗斯的卡尔梅克、图瓦和布里亚特。

如何鉴定佛像真伪伪造佛像的惯用手法

如何鉴定佛像真伪伪造佛像的惯用手法

如何鉴定佛像真伪伪造佛像的惯用手法在国内兴起的收藏热的带动之下,仿造佛像之风较之从前更来势凶猛,尽管博物馆、拍卖行、收藏家也慎重从事,但仍有漏网之鱼。

中国地域广大,历史悠久,诸地区各时代所造佛像风格不一。

至于年号干支错讹、异字、别字在铭文中也是常见的现象。

明末清初金铜佛像金铜佛像作伪风气的形成,与乾、嘉年间出现一批富有的收藏家和古玩行业的悄然兴起有着密切关系。

其兴旺的起点就是名闻海内外的北京琉璃厂。

金铜佛像伪作层出不穷,作假的方法、手段愈益高明、隐蔽,几可乱真。

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常见的作伪情况:•首先是全新浇铸作伪。

即依原物、或凭想像、或在图录中见到的式样,用失蜡法或翻砂法铸造成像,这是最多见的一种。

•其次是将两件残器拼合成一件完整的佛像。

比如甲物存像身,乙物存背光,东拼西凑合二为一。

•其三是局部加铸以完整原物。

即传世或出土之佛像损缺某个局部,作伪者便参照它器加铸完整。

•其四是加刻铭文。

即原器本身无铭文,但作伪者为牟取最大利润,加刻铭文,而且一般都把年代刻得较早,以用北魏时期的年号和发愿文居多。

其五是表面加涂金粉或金漆,即在本无鎏金的器物或鎏金大部脱落的器物表面重新加涂一层金粉或金漆,以显示其身价之昂贵。

明铜鎏金阿閦佛那么,我们如何来鉴别金铜佛像的真伪呢?关于如何鉴别一件金铜佛像,我想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造型的鉴定每个时期的金铜佛像都有它的发展规律和风格特征,我们可以经过多接触实物,细心观察实物,或者参考有关佛像图册和考古资科进行比较分析。

一般说来,伪器有全新铸造成像和拼凑嫁接改造两种。

全新铸造者基本有依照物,尽管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甚至十分接近,但总不免有破绽。

比如笔者曾过手一铜像,一眼看去绝无毛病,造像特征、雕刻风格等都可以被认为是宋初的菩萨铜像。

铜像为半跏坐式,一足踏下座,由于这类菩萨像是像与座分铸,可装合、脱卸,因此座与菩萨像之足底是一个嵌合的接触点,座上是一榫头,足底则凹入一小块,似有半厘米深。

鎏金铜佛像的特征以及鉴赏

鎏金铜佛像的特征以及鉴赏

鎏金铜佛像的特征以及鉴赏一般认为,佛教文化的传播存在陆路与海陆两大途径,陆上传播的佛教造像,由于时间漫长、经过的文化区域十分多样,也往往随之导致造像风格发生丰富变化。

而海陆传播,则时间较短,造像发生变异的几率也小,往往可以令造像从原生地更为直接的输入其它地域。

藏传佛教与西藏神秘学的魅力随着东方文明的发展逐渐被西方收藏家所喜爱。

佛像在西方绝大多数东方艺术品收藏者眼里,是必不可少的配置和投资。

在日本和欧洲的市场,明清金铜佛像都有过过亿元的高价成交,这是目前国内市场还不能达到的。

这些年,我国古代佛像出资商场行情一路看好,增值空间较大,格外是高质量的明清金铜佛像,格外值得保藏出资。

比出资价值,其文明和艺术价值更甚。

不过,因为佛像保藏门槛较高,需求进行体系的学习。

主张新入行的藏家,先从近现代佛像技术品下手,或对某一版块进行体系性保藏,切忌趁波逐浪,单纯以增值为意图,失了保藏原意隋、唐时鎏金技艺精益求精,广泛应用于宫殿、寺庙、塔台及佛像等的装饰上。

宋代造诣更深,并且将其传至日本。

在国内外的拍卖市场和古玩店都可以请到一尊好的佛像,但如何制定自己的收藏计划则要看自己的眼光了。

鎏金是古代金属器物的镶金方法,就其加工方法和工艺原理而言也称火锻金。

在我国其始于战国,其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独特的工艺技巧,是我国古代技术的光辉成就之一。

用铜或青铜铸造,表面鎏金、可移动的佛造像,俗称“鎏金铜佛像”。

这种佛像是供宫廷、寺庙、使用;它的出现始于两汉,盛行于隋唐,延续至明清。

到民国,乃至现代的港台地区,鎏金铜佛像仍在使用。

鎏金铜佛像的种类有若干,常见的有释迦牟尼、观音、文殊、普贤、天王、母度等。

佛像的历史、艺术以及文物方面的价值也决定了其市场价格的高昂。

佛像的价格以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宫廷造像最为昂贵。

到了清朝,宫廷造像的繁荣主要集中在康熙、乾隆两朝,特别是乾隆时期,由于皇帝个人的信仰需要,故而佛像的造像量很多。

随着宫廷造像的升值,康熙、乾隆时期的佛像也开始升值。

鎏金铜佛像都有哪些特征及鎏金铜佛像的鉴定方法

鎏金铜佛像都有哪些特征及鎏金铜佛像的鉴定方法

鎏金铜佛像都有哪些特征及鎏金铜佛像的鉴定方法熟练的师傅会用极快的速度,将分量准确的金属溶液灌注进一个个模具中,同时,一个助手将树脂扔进浇筑了金属液的模具中,防止金属在冷却的过程中接触氧气氧化。

在完全冷却之后,将灌注了金属溶液的模具侵入水中,然后除去外面的泥模具,漏出了金属雕塑的最终形体。

汉和十六国时期,佛像方脸,面目平和,头发平直,为坐式。

这一时期的佛多为单的,尺幅较小。

例如1989年1月,四川绵阳何家山东汉晚期崖墓出土一株铜质摇钱树,树干上铸有佛像5尊,每尊高6.5厘米,头后有横椭圆形光,头顶有肉髻,双眼微从事,两耳较大,上唇有髭,穿通肩袈裟,右手施无畏印相,左手拳执,结跏跌座佛衣下垂呈"U"形,绕于手腕,垂于足前,这是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铜佛像了。

1972年,甘肃泾川县玉都有乡出土一铺带华盖鎏金青铜佛像,高19厘米(包括伞盖、底座),重0.5公斤,由可拆卸的四部分组成:华盖、背光和头光、置于狮子莲花座上的佛身、四足底座。

小巧玲珑,工艺精湛。

笔者考证,它的铸造和流传到泾川的时代在公元四世纪末到五世纪初的十六国时期,造型上继承绵阳摇钱树上的佛像特征。

佛像对铸造工艺的要求很高,尤其是在佛像的细节处理上,这尊佛像底座莲瓣微微上翘,袈裟的褶皱,还有佛像头顶的螺发,都惟妙惟肖。

“佛像市场的第一轮高峰期出现在2006年至2008年,2009年到2011年市场有所调整,从2012年开始市场又开始进入第二轮高潮。

今年到明年是佛像市场的第二轮高峰,可能在2015年又会经历一个调整时期。

”佛像拍卖经历了6年的风风雨雨,其中既有高潮又有市场低迷的时候。

从2006年起至今,佛造像拍卖从总体上呈现出平稳上升的态势。

金器的保护通常指的是金的合金,如在金中掺银、铜、铁等,鎏金的金器腐蚀则主要来自胎基的金属。

从看整体很像,但真拿在手中就会有过重或过沉的感觉,铜质也很硬,锈色也不自然,鎏金都是以电镀法镀鎏金,光泽极不自然。

浅析清至民国金铜佛像

浅析清至民国金铜佛像

浅析清至民国金铜佛像作者:秦丰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年第07期摘要: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见证了佛教在政治影响下的变迁。

汉藏文化不断融合,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极具时代特点的佛像样式。

至晚清民国时期,佛造像已无任何框架束缚,仅单纯作为以求舒心的膜拜对象,尽管工艺难以比拟,但承载的精神内涵同样丰满。

关键词:佛教造像;汉藏融合;风格演变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4.07.002清政府对于佛教的崇奉显然分析学习了元、明两朝对于宗教事务的管理经验。

清朝作为满族建立的新王朝,如何稳定群众与巩固边疆地区的拥护显得尤为迫切,从而形成了以萨满教、儒教、道教、佛教、喇嘛教等多教兼容并包的宗教文化体系,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足足经历了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最终在宗教信仰中找到了文化交融点,佛教毋庸置疑成了最为主流的信仰对象,藏式佛像为宫廷中陈列最多的样式。

1 清中早期汉藏交融在宫廷造像中的表现1.1 艺术的交融碰撞清中早期,以宫廷造像来说,雍正佛像传世并不多见,能说明考证的相关资料极为有限,最具代表性的主要围绕康熙、乾隆两朝。

以首都博物馆馆藏的清康熙二十一年铜镀金药师佛像为例(图1),其吸纳了永宣造像铸造规整的艺术风格,并结合当时的工艺审美,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清康熙时期的经典之作。

该造像缩短了上身比例,四肢纤细,更为俊秀,肉髻高隆,上顶髻珠,结构转折处圆中带方,穿着坦右肩式袈裟并反搭衣角,强调服装质感,相对更加厚重,衣裙满刻花卉,一直蔓延到底座边沿,这种密集的装饰方式在汉传造像中较少见,多流行于西藏地区,但刻画的纹饰为汉地常用的花卉纹样,此外还在衣角处装饰中国传统纹样—回纹,通过纹饰的巧妙融合,造像在匠人的手中被赋予了全新的活力。

身下所承半月形双层束腰莲花座呈梯形,结构宽大、稳重,所饰莲瓣肥硕饱满并装饰卷草纹,并刻有三处铭文,其中在莲花座面上和正面座壁边沿的两处分别刻汉藏两种文字的佛名,而第三处为铸造时间,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所铸铭文书写方式不再如永宣时期一味地迎合西藏地区从左往右的读写习惯,渐渐有了相互尊重彼此文化习俗的风向,以汉藏两地各自的读写习惯刻写。

佛像描金的技巧

佛像描金的技巧

佛像描金的技巧
佛像描金是一种古老的装饰工艺,主要用于装饰佛像。

它有一定的技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制作材料:选用优质的金属粉,如铜、锡、银或锌等,混合水分子和木炭粉,将其混合成特殊的浆糊,以便更好地涂抹在佛像上。

2. 选择佛像:根据佛像的大小和形状,选择合适的金属粉,以便将其完美地涂抹在佛像表面上。

3. 涂金:用浆糊涂抹在佛像表面上,并用手抹平,使表面光滑无痕。

4. 烤晒:将涂金的佛像放进烤炉中,加热至适当温度,使金属粉在佛像表面上凝固,使金属粉发出闪亮的光芒。

5. 抛光:最后,用抛光布将佛像抛光,使其表面更加光滑,更有光泽。

鎏金铜佛像分析鉴别

鎏金铜佛像分析鉴别

鎏金铜佛像分析鉴别铜鎏金佛像能很好的体现出佛教的庄严、神圣、慈悲的精神。

所以在造型的制作上,尼泊尔铜鎏金佛像都是严格遵循佛教的教义规范和度量经所规定的度量仪轨进行创作的。

明代铜佛像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

宝冠叶片作镂空状,正中叶片呈弯月形,台座为束腰式仰覆莲座,造型宽大,莲瓣宽肥,呈一周对称分布。

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莲座边缘有连珠纹一周,莲瓣圆润,底沿外卷,金水成色足,黄中泛红为明代标准色。

腿部装饰略呈椭圆形群褶,甲衣及绊甲丝绦均较写实生动。

对于以真品为母本翻模制作出的造像,粗看时有旧气,但只要仔细辨别佛像的脸部、手足部和衣纹细节,就能判断出真伪,这些细节之外的精细程度,肯定与真品无法比,同时,还可以从工艺上作对比。

老佛像都要经过严格的手工处理,在面部表情、服饰上都经过细致的雕塑技法处理,尤其是每件佛像的底座,几乎都能找到人工加工痕迹,仿品则有机器打磨的极有规律的加工痕迹。

精美的鎏金铜佛还往往蕴含历史,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反映,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加上全世界有很多的地方信仰佛教,推崇佛教艺术,因此鎏金铜佛像便成了世界艺术市场的焦点。

中国人大都有佛、道、儒情节,相信因果轮回人心向善,而佛教的受众面尤其宽,很多收藏佛像的人,首先是想借此研究佛家的历史和思想。

不过更多人收藏佛像还是从其艺术性考虑的,中国传统艺术有建筑、绘画、雕塑三个门类。

佛像无疑支撑着中国的整个雕塑体系。

佛像,尤其是汉地佛像,每个神态都不一样,光是面貌就反映了那个时代,代表了那个时代最高的一种审美。

我国的鎏金技术自战国以来就大放异彩,特别是以两汉最为普遍。

其制作方法是将金与银混合熔化后,涂在铜器表面,经温烤后固着,再加以打磨即成。

用铜或青铜铸造,表面鎏金的佛造像,俗称“鎏金铜佛像”。

这种佛像是供宫廷、寺庙使用。

它的出现始于两汉时期,盛行于隋唐,一直延续至明清,跨度2000多年。

作为佛教的器物,制作精美、纹饰绚丽的鎏金铜佛不仅具有宗教意义,还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反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古代铜佛像铸造工艺

古代铜佛像铸造工艺

古代铜佛像的铸造工艺是一项非常精湛的技艺,通常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 制模:首先,根据设计好的佛像模型,制作出模具。

模具通常由泥土或石膏制成,然后经过精细的雕刻和修饰,以确保佛像的细节和神韵能够准确地呈现在铜像上。

2. 铸造:在模具制作完成后,将铜材料熔化,然后将熔化的铜水倒入模具中。

在铜水倒入模具的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温度和时间,以确保铜像的质量和精度。

3. 加工:铜像铸造完成后,需要进行精细的加工和修饰。

这包括对铜像的表面进行打磨、抛光、雕刻等处理,以使铜像更加光滑、细腻、逼真。

4. 着色:为了使铜像更加生动、逼真,还需要对铜像进行着色处理。

着色通常使用颜料或化学物质,通过涂抹、喷涂等方式进行。

5. 安装:最后,将铸造好的铜像安装在基座上,进行最后的修饰和调整,以确保铜像的稳定性和美观度。

总之,古代铜佛像的铸造工艺需要经过多个环节的精细处理,需要高度的技艺和耐心。

这些铜像不仅是艺术品,也是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金铜佛造像的封底技法
摘要:公元3世纪之前是没有佛像的,最早的佛造像是在古希腊雕塑艺术的影响下诞生的,在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罗地区。

即便没有佛造像,虔诚的佛教信徒们仍会以佛脚印、台座或菩提树等作为佛的象征。

而且早期的佛造像都不存在封底之说,现在我们见到的高古佛像的封底大多数都是后代为了方便储存、运输以及收藏等加上去的。

古代佛像制作按宗教程序为佛像加持、装藏、开光,佛像具有法力后才可为修行者供奉,成为佛教徒供奉的神像。

金铜佛造像内部装上填充物再用一块盖板封住,这块盖板我们就称它为“底板”。

最初是用薄铜制作底板,到后期开始出现木质或泥质的金铜佛造像封底。

关键词:金铜佛造像;封底;装藏
1 金铜佛造像的产生
印度北部的犍陀罗地区佛教信徒众多,并且在古希腊雕塑艺术的影响下,这里最早出现了佛造像。

但是,这个时期佛造像的材质是石头,一直到犍陀罗晚期,大约在公元4世纪至5世纪,开始出现了铜材质的佛造像,但数量极其稀少。

铜造佛像繁荣在笈多王朝,而且题材亦随之变得丰富起来。

金铜佛造像的发展变得多样化大约是在公元7世纪密教产生后。

释迦牟尼在公元6世纪时创建了佛教,他带领着他的弟子们用大众化的语言在恒河中游地区推广佛教教义,并且不断扩大佛教的传播范围。

最开始,他们采用四处游历的方式,走到哪里就将佛教的理念带到哪里。

随着佛教信徒的大量增加,传播者们开始修建寺庙,在寺庙内讲佛。

佛教造像艺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受到政治格局的影响,每个时期的佛教造像都有其独特的风格。

再加上佛教艺术与传入地的审美需求相融合,佛教造像表现出各自的地域特色。

2 金铜佛造像的封底
早期的佛教造像都是没有封底的。

现在我们见到的高古佛像的封底大多数都是后代为了方便储存、运输以及收藏等加上去的。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佛像封底出土于西藏。

所谓封底,就是用来装藏金铜佛造像的底板。

金铜佛造像的装藏分为从佛座处装入、从佛像背部装入、从头部开孔装入三种,但绝大多数金铜佛造像的装藏都选择从佛座处装入。

通常佛像铸造完成后,都会在其内膛放置一些有宗教价值的圣物。

这些圣物主要就是法身和生身舍利,除此之外还要填充五宝、五甘露、五药、五香等金银珠宝和香料。

对于大型的佛教造像,内部还要放置一根塔状的木棍,这根木棍俗称“命根”。

对佛像装藏完以后,要用紫铜板来封底。

古代佛像制作按宗教程序为佛像加持、装藏、开光,佛像有法力后才可为修行者供奉,成为佛教徒供奉的神像。

3 封底技艺的分类
在金铜佛造像的底部装填完圣物后,要用一块盖板封住,这块盖板就被称为“底板”。


板的材质是铜,到了后期,人们开始使用木质或泥质的封底。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底板的制作方法也有所增加,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包底法
许多藏传佛造像的封底用到了此种方法,即敲打佛像的底沿,使其向内收以包住底板,是为包底法。

历史上这种方法最为常见,大约从8世纪一直被人们沿用到18世纪,即便在当今社会,西藏地区仍能见到这种佛像封底的方法。

包底法又分为宽边包底和窄边包底。

使用宽边包底法的金铜佛造像在甘肃、青海等地很常见到,它是在圈足和底板之间有近1厘米的宽边。

而窄边包底法被西藏和尼泊尔大部分地区采用,它是把金铜佛像的底沿向内敲打很窄的一小截,用以固定住底板。

通过包底的方法,我们可以判断出金铜佛造像的产地。

3.2 剁口法
剁口法是用刻刀把佛像的底沿剁出铜刺,铜刺是用来固定底盖的。

一般情况下,底盖都要用阴线刻上十字金刚杵,表示这尊佛像可以不被其他邪魔外道所袭扰。

当然,十字金刚杵的图案纹样也会受到时代和地域的影响。

在我国历史上,元明清时期的宫廷金铜佛造像多采用这种封底法(图1)。

国际上公认的最早使用剁口法的造像是永乐宣德宫廷造像。

由于清朝的皇帝大多信奉藏传佛教,北京城内兴起了广建喇嘛寺的风潮。

为满足佛像高效生产的需求,使用垛口法封底的佛像大批量涌现。

3.3 嵌板法
这一种把铜板镶嵌在佛座的内膛的方法,不同于包底法中敲击底边来包住封底,而是先铸好固定底板的凹槽,在放置底板后敲击凹槽的下边缘包住底板。

可以说,这是对包底法的改良,它更加有利于保护佛像内封藏的圣物,防止圣物受潮。

这对于逐水草而居的蒙古游牧民族的信徒来说特别重要。

3.4 粘胶封底法
粘胶封底法不像上文中提到的三种金铜佛造像的封底方法那样很常见到,它常被用作应急之需,多使用沥青和树脂等天然粘合剂粘合。

3.5 双层包底法
使用双层包底法封底的金铜佛造像多见于13世纪左右,它就是在包底的中央另有一个小的封底。

4 佛像封底的意义
在我国的元明清时期,铜铸造像繁荣发展,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且铸造工艺非常精湛。

但清朝的佛像封底还出现了一种在边口刮封铁红腻子的技法。

本文中所探究的金铜佛
造像的封底技法除了有利于佛像的储存和运输外,还有助于考古学家甄别佛造像的出土朝代,完善历史资料,同时也为收藏家们鉴别金铜佛造像的真假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当今一些古玩市场上出现了许多伪造的金铜佛造像,如赝品的封底上十字金刚杵刻画的线纹刀功不够,且线条不顺畅。

还有就是新做的佛像封底包浆不是经过岁月的变迁而自然生成的,而是人为做旧做上去的。

5 结语
金铜佛造像艺术为我国文化艺术宝库添加了非常华美的一章,它为佛学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佛学文化传播的载体,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铜佛造像的封底为现当代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提供了最有利和最可靠的依据,能够帮助现代人了解历史,学习历史。

参考文献:
[1] 扎雅?诺丹西绕.西藏宗教艺术[M].谢继胜,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
[2] 陈兵,徐湘灵.佛教与密宗入门[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 赵象,先巴东知.西藏佛教造像的鉴定与分类[J].中国西藏(中文版),2000.
[4] 刘宁.金铜佛像知识30讲[M].荣宝斋出版社,2004.
[5] 罗桑开珠.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结构体系及其象征意义[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6] 李雪扬.浅议藏传佛教艺术中的金铜造像艺术[J].丝绸之路,2009.
[7] 王昕.藏传佛像鉴赏与收藏[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8] 金申.藏式金铜佛像收藏鉴赏百科[M].中国书店出版社,2011.
[9] 陈瑞近.关于明清金铜佛造像鉴定的几点体会[J].苏州文博论丛,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