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体库筛选技术介绍
抗体筛选理论及方法(杨君青)

秦皇岛市中心血站 杨君青
原理和意义
抗筛细胞的要求 试管法抗球蛋白试验 凝胶法抗球蛋白试验 聚凝胺试验 常见疑难问题
秦皇岛市中心血站 杨君青
内 套 管壁
反应 室 反 应 室 底 孔 外管壁 亲和凝 胶
特殊粘液
试剂或 盐水 凝胶或 玻璃珠
秦皇岛市中心血站 杨君青
凝胶技术的原理
秦皇岛市中心血站 杨君青
溶血性抗体:抗体在体外激活补体,导致溶血。 可用5%的EDTA按1:10比例加入血清中,螯合钙离子 ,抑制补体激活。 冷抗体:先离心,37℃孵育2-3分钟,在水浴箱中直 接看结果。 自身抗体:直抗试验。
秦皇岛市中心血站 杨君青
常用的质控方法: 1. 聚凝胺法:用阳性对照试剂与待检血清按同样步骤进 行质控试验,结果应为“1+”的弱凝集。
秦皇岛市中心血站 杨君青
如果红细胞表面结合了抗体/补体,加入抗球蛋白分子后,可 在这些抗体/补体之间“搭桥”,产生红细胞凝集现象。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
/wikipedia/commons/1/1c/Coombs_test_schematic.
反应室下端底孔很小,液体在孵育过程中不会流入下方微 柱中。 离心时,反应室中的红细胞和血清混合液穿过反应室底孔 ,与微柱中液体汇合。由于该液体的比重在红细胞与血清 之间,血清比重低,因此不能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继续向柱 底运动,红细胞的比重略重,能继续向下脱离血清穿过液 体层,直达凝胶上部。 在这一过程中,被IgG致敏的红细胞将与液体层中的抗球 蛋白试剂反应,形成凝集,因而无法穿过凝胶层达到柱底 ,红细胞滞留在凝胶层的顶部。 未被IgG致敏的红细胞不会形成凝集,在离心力作用下会 直达柱底。血清因停留在液体层的上部,不会中和液体层 中的抗球蛋白试剂。柱的形状也很重要,很细或呈扁平状 ,柱内液体不易受离心力作用旋转混合
抗体筛选技巧

抗体筛选技巧抗体筛选技巧1. 引言在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中,抗体在许多实验和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抗体的选择和筛选是获得高质量抗体的关键步骤。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抗体筛选技巧,帮助研究人员更有效地选择适用的抗体。
2. 背景知识在开始抗体筛选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
抗体是一种由免疫系统产生的蛋白质分子,可以识别和结合目标分子,如细菌、病毒、蛋白质等。
抗体筛选旨在从大量候选抗体中鉴定和选择具有高亲和力和特异性的抗体。
3. 抗体筛选技巧3.1 免疫吸附法免疫吸附法是一种常见的抗体筛选方法。
该方法利用已知抗原固定在固相载体上,然后与抗体混合反应,通过洗脱非特异性结合抗体,最终获得特异性的抗体。
这种方法适用于具有高亲和力和特异性的抗体的筛选,可以用于活体和死体标本。
3.2 免疫组化技术免疫组化技术结合了免疫学和组织学的原理,用于检测细胞和组织中特定分子的存在和分布。
该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验证抗体的特异性和亲和力,并确定其在特定细胞或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在抗体筛选中,免疫组化技术可以用于确认候选抗体的特异性。
3.3 流式细胞术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高通量的细胞分析技术,可以同时检测和筛选大量细胞。
在抗体筛选中,流式细胞术可以用于确定抗体的亲和力、特异性和适用范围。
通过标记目标分子和抗体,可以利用流式细胞术定量地分析抗体与细胞及其表面分子的相互作用。
3.4 直接酶标记法直接酶标记法是一种高灵敏度的抗体筛选技术,可以快速鉴定和筛选高亲和力的抗体。
该技术利用酶标记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后,通过酶活性产生的化学反应或发色反应来检测抗体-抗原复合物的存在。
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适用于大规模抗体筛选。
4. 讨论与总结抗体筛选技巧的选择应基于研究目的、样本类型和实验条件。
免疫吸附法和免疫组化技术适用于确定抗体的特异性和亲和力,可以对候选抗体进行初步的筛选。
流式细胞术可以进一步评估抗体在细胞水平上的特异性和亲和力,而直接酶标记法可用于快速大规模的抗体筛选。
噬菌体抗体库筛选技术研究进展 - 文章编号1007-8738(2005)S-0058

[ 1 ] W illats W G. Phage disp lay: p racticalities and p rospects [ J ]. P lant M ol B iol, 2002, 50 ( 6) : 837 - 854.
[ 2 ] Ladner RC. Phage disp lay and pharmacogenom ics [ J ]. Pharm acog2 enom ics, 2000, 1 ( 2) : 199 - 202.
收稿日期 : 2004 - 03 - 22; 修回日期 : 2004 - 05 - 08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No. 30371399) 作者简介 : 薛国柱 (1966 - ) , 男 , 河南新野人 , 副主任医师 , 博士生.
Tel: ( 29) 83375259; Email: xgzh2003@ yahoo. com. cn
噬菌体 抗 体 库 的 筛 选 包 括 两 个 主 要 步 骤 : 淘 筛 和 鉴 定 [5 ] 。淘筛 (panning)是将噬菌体抗体库与选择用的抗原共 同孵育 , 通过几轮洗脱 , 收集结合的噬菌体 。将获得的噬菌 体感染细菌并扩增 , 再进行下一轮的淘筛 。经几轮淘筛后 , 便可富集到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噬菌体感染的多克隆菌株 。 鉴定过程是从噬菌体感染的多克隆菌株中挑选出单克隆菌 株 。即将淘筛出的噬菌体感染细菌 、铺板 、挑选 , 即可得到 高特异性单克隆菌株 。
由于膜蛋白密度的差异及膜分子暴露程度的不同 , 对未 知抗原的分离鉴定有很大困难 , 因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抗体 库没有被用于对肿瘤特异性抗体的筛选 [11 ] 。最近 , 直接用肿 瘤细胞从单链噬菌体抗体库中筛选肿瘤特异性抗体已有报 道 。如 Kup sch等 [12 ]筛选出与黑色素瘤细胞特异性结合的抗 体 。R idgway等 [13 ]采用先将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系与非特异 性的噬菌体抗体清除后 , 再用肺腺癌细胞系进行筛选的方法 , 得到抗 CD55的单链抗体 。但即使这样 , 其筛选效率仍较低 , 而且容易丢失亲和性高的噬菌体 。 Siegel等报道了磁性细胞 分离法 (magnetically2activated cell sorting, MACS) 。即用抗原 阳性的细胞包裹磁珠 , 然后与大量抗原阴性的细胞混合 , 加 入待筛选的噬菌体作用后 , 再通过磁柱快速分离结合特异性 噬菌体的抗原阳性细胞 。他们采用 MACS法 , 以人血红细胞 Rh (D ) +细胞为靶细胞 , Rh (D ) - 细胞吸收非特异性噬菌体 , 成功地从 Fab噬菌体抗体库中筛选出一系列抗 Rh (D)的抗体。
从大容量噬菌体抗体库中筛选抗体

将所分析得到的抗原性高的基因序列进行 BLAST比 对。选取抗原性高且与其他蛋白没有同源性的蛋白片 段进行表达。 1.2.2 细胞培养 HeLa细胞以 1×105接种于含 10% 胎牛血清的 DMEM 培养液中,5%CO2/95%空气,37℃ 孵育培养。 1.2.3 总 RNA提取及 RT?PCR 收集指数生长期细 胞,Trizol提取总 RNA。定量后,M?MLV逆转录酶合成 cDNA第一链。以反转录获得的 cDNA为模板,分别用 两对引物 P1,P2和 P3,P4对目的基因片段进行 PCR扩 增。扩增反应的条件均为:95℃预变性 10min,94℃变 性 45s,55℃退火 30s,72℃延伸 1min,扩增 30个循环。 PCR扩增产物经 1%琼脂糖凝胶电泳回收纯化。 1.2.4 重组克隆载体 pGEM?TDPK3和 pGEM?TDPK4 的构建与鉴定 将纯化的两段 PCR产物分别连入载体 pGEM?TEasy,构建重组质粒 pGEM?TDPK3和 pGEM?T DPK4,转化感受态 E.coliDH5α后 挑 取 阳 性 克 隆,用 NdeⅠ /XhoⅠ 双 酶 切 质 粒 pGEM?TDPK3和 pGEM?T DPK4,将两段目的基因片段分别回收纯化。 1.2.5 重组表达载体 pET22b?DPK3和 pET22b?DPK4 的构建与诱导表达 将纯化的两段目的基因与经 Nde Ⅰ /XhoⅠ双酶切的载体 pET?22b( + )相连接,分别 构建重组表达载体 pET22b?DPK3和 pET22b?DPK4,转 化感受态 E.coliDH5α后挑取阳性克隆,用 NdeⅠ /Xho Ⅰ双酶切鉴定。经测序分析正确的重组质粒 pET22b? DPK3和 pET22b?DPK4 转 化 感 受 态 E.coliBL21 (DE3),挑取阳性克隆,接种于 10mlLB/Amp+培养基 中,于 37℃培 养 过 夜。按 1% 比 例 将 工 程 菌 转 接 于 500ml新鲜的 LB/Amp+培养基中,37℃培养至 OD600约 0.5时,加 入 终 浓 度 为 0.8mmol/LIPTG诱 导 表,于 37℃培养 3h。表达产物用 SDS?PAGE检测。取 50ml 经诱导表达 的 工 程 菌 超 声 裂 解 后,分 别 取 上 清 组 分 及 沉淀组分 SDS?PAGE分析。 1.2.6 融合蛋白 DPK3和 DPK4的纯化 收获的工程 菌经超声破菌后,将沉淀物用 1% TritonX?100漂洗后 用缓冲液 A(2mol/L尿素,20mmol/LPBS,pH7.5)于 4℃洗涤 2h,离心收集沉淀。经粗提的包涵体溶解于 缓 冲 液 B(8mol/L 尿 素,20 mmol/L PBS pH8.0, 0.5mol/LNaCl,20mmol/L咪唑),4℃搅拌 2h,使其充 分溶解。离心后取上清以 1ml/min的流速上样于经缓 冲液 B平衡后的 HisTrapHP亲和柱,上样后以缓冲液 B洗 柱;而 后 通 过 梯 度 混 合 器 形 成 从 缓 冲 液 B到 C
生物制药技术中的单克隆抗体制备方法解析

生物制药技术中的单克隆抗体制备方法解析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mAbs)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制药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治疗和研究领域。
其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杂交瘤技术、单克隆抗体库筛选和重组DNA技术。
本文将详细解析生物制药技术中的单克隆抗体制备方法。
杂交瘤技术是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关键步骤之一。
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一个特定种类的癌症细胞(例如骨髓瘤细胞)与特异性抗原刺激的B细胞融合,形成能够持续产生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具体步骤如下:首先,选择一个特定的抗原,并注射到实验动物体内,以刺激其免疫系统产生抗体。
然后,从这只实验动物中提取脾脏或骨髓细胞,这些细胞中富含产生抗体的淋巴细胞。
接下来,将这些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例如骨髓瘤细胞NS-1)融合。
融合细胞称为杂交瘤细胞(Hybridoma)。
由于骨髓瘤细胞本身是无能力产生抗体的,所以融合后的杂交瘤细胞将继承B细胞的抗原识别特异性。
为了筛选出单克隆抗体,需要对杂交瘤细胞进行筛选和克隆化。
通常使用有限稀释法(Limiting Dilution)将杂交瘤细胞稀释至单个细胞水平进行培养。
以此保证每个杂交瘤细胞来自于单个淋巴细胞,形成单一克隆群落。
随后,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流式细胞术等方法,对每个克隆群进行抗体筛选,以确定抗原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
对于流式细胞术,可以利用荧光标记的抗体检测该抗体对特定抗原的结合能力。
一旦筛选出单克隆抗体,需要将其进行扩增和纯化。
通常,单克隆抗体可以通过培养杂交瘤细胞并收集培养液中的抗体来扩增。
然而,杂交瘤细胞存在一定的维持成本和困难,需要长期保存。
因此,采用重组DNA技术来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方法更为常见。
重组DNA技术是通过将单克隆抗体的V(可变)和C(恒定)区域的DNA序列克隆和表达在细胞中。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避免使用动物,同时也可以修改抗体的结构以增强其效能。
具体步骤如下:首先,需要提取单克隆抗体的V和C区域的mRNA。
抗体库技术

5.2.2.2 抗体库筛选技术
•1. 用于筛选的抗原 • 能够将结合与非结合形式的噬菌体分离开
的方法均可用于筛选 • a 可溶性抗原包被于酶标板(聚苯乙烯) • b 将抗原固定化到琼脂糖微珠上,亲和柱
层析
• C 生物素-抗原+ 抗体库→
• 基因工程抗体,极大地改善了抗体的性能 和扩展了抗体的应用范围
• 抗体库技术,通过DNA重组技术,克隆全 套抗体可变区基因,在原核系统表达有功 能的抗体分子片段(即抗体库),从中筛 选特异性抗体的基因。
• 两项关键技术:
• PCR:用一组引物,扩增出全套免疫球蛋 白的可变区基因
• 以大肠杆菌(或噬菌体)直接表达有功能活性 的抗体分子片段
• 噬粒做表达载体,来源于辅助病毒的野生 型蛋白Ⅷ和蛋白Ⅷ-抗体融合蛋白共同组装 到噬菌体表面,各自的表达数目取决于两 者的相对数量
• 每一个噬菌体表面可表达24个左右的抗体 分子
• 基因Ⅲ(蛋白Ⅲ ):
• 用噬菌体载体产生多价抗体分子
• 用噬粒表达,所产生的噬菌体抗体颗粒中 10%表达有抗体分子片段,单价
• 辅助噬菌体是一类自身DNA复制效率极低 的突变型,但可为宿主细胞的质粒DNA提 供复制和包装所需的蛋白酶和外壳蛋白
• 用辅助病毒超感染,辅助病毒提供所有的 丝状噬菌体蛋白,将噬粒DNA 以单链的形 式包装在噬菌体外壳蛋白内,形成病毒颗
粒,可以感染大肠杆菌,但不产生(辅助 噬菌体)子代噬菌体。
• 噬粒载体中插入抗体分子片段与基因Ⅲ或 基因Ⅷ
• 基因工程抗体技术,是继杂交瘤单克隆抗 体技术以后抗体领域的又一次革命
•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又被誉为这次革命中 的革命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

非免疫抗体库包括天然抗体库、半合成抗体库和全合成抗体库。
天然抗体库是采用不经过免疫的淋巴细胞构建的抗体库,半合成抗体库是人工合成一部分可变区序列与另一部分天然序列组合构建的抗体库,而全合成抗体库是指抗体可变区序列全部由人工合成。非免疫抗体库的优点是抗体均来源于人类,是完全的人源化抗体,但亲和力通常较低,除非生成大量的抗体片段。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
答辩学生:XXX 指导老师:XXX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概述
噬菌体展示系统
噬菌体抗体技术的操作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原理
噬菌体抗体库的分类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的发展关键
丝状噬菌体生物学
噬菌体展示所使用的衣壳蛋白
噬菌粒与辅助噬菌体
多价展示与单价展示
抗体可变区基因的获得
噬菌体抗体库载体的构建
噬菌体抗体库的筛选
2.噬菌体展示系统
2.1 丝状噬菌体生物学
01
DNA在细菌内滚环复制,细菌不被裂解,但生长速度减慢,并且分泌大量噬菌体颗粒
丝状噬菌体:M13、f1和fd。
单链DNA病毒,6407bp。
基因组编码11种蛋白质,其中5种为结构蛋白质。与展示密切相关的有两种结构蛋白质。
02
03
04
2.1 丝状噬菌体生物学
(3)体内筛选
体内筛选适用于无法分离培养用于筛选的细胞,或抗体与体内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过于复杂无法在体外实现的情况。使用体内筛选时将噬菌体抗体库注射入动物机体,回收动物器官分离抗体,再经过多轮的筛选,扩增,纯化得到目的抗体。但由于该方法涉及体内的多种生物学过程,影响因素多且无法预测,成功率低,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
03
构建一个噬菌体抗体库,首先必须克隆出B细胞内抗体的全套可变区基因。考虑到高亲和力抗体筛选所需要的步骤和抗体的多样性,选用淋巴结细胞建库是比较好的。
抗体库筛选技术介绍

抗体库筛选技术介绍导读自从噬菌体展示技术于1985年创立以来,细胞生物学、免疫学、蛋白质工程以及医药行业等领域深受影响。
它从根本上了改变了传统的单抗制备流程(杂交瘤技间接术),宣告在体外改良抗体的特异性以及进行亲和力成熟。
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发展,继而出现了核糖体展示、mRNA展示、细菌展示和酵母展示等多种展示技术.这篇文章主要以噬菌体展示抗体库为例,来介绍抗体库的筛选技术。
抗体库的筛选是指从抗体库中筛选出针对某一抗原的特异性抗体,是获得高亲和力抗体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那什么是抗体库呢?通过PCR和DNA重组技术克隆人类或者动物体内全套抗体可变区基因(关于抗体的具体结构详见抗体的基本结构),并通过展示技术进行表达,得到的全套抗体基因表达文库即为抗体库.图1、抗体库克隆的抗体基因片段(SCFV)图2、噬菌体展示抗体库构建流程由于单抗性质的千差万别,抗体库的筛选需要根据不同的单抗制定严格的筛选条件,优化筛选方法,因此抗体库的筛选技术一直处于发展和改进的状态,根据出现时间的先后,主要分为经典筛选法和新型筛选法。
1、经典筛选法经典筛选法主要包括固相筛选法和液相筛选法,适合针对性质明确并且可纯化的抗原进行抗体筛选。
固相筛选法是通过包被在酶标板或者免疫试管等固相介质上的抗原富集高亲和性的噬菌体;液相筛选法是将生物素化的抗原包被在与亲和素偶联的磁珠或琼脂糖上,通过磁珠富集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噬菌体抗体,再通过洗涤、洗脱、回收等步骤。
如此反复筛选数次,可得到高亲和性的噬菌体.这两种方法可通过添加脱脂牛奶或者BSA来减少非特异性结合.2、新型筛选法对于抗原无法提纯或者性质不明确的情况(如癌细胞表面受体),或者经典筛选过程可能造成抗原失活的情况,需要开发新的筛选方法。
目前的新型筛选法主要有细胞筛选法、组织切片或体内筛选法、选择感染筛选法和蛋白质芯片筛选法等。
细胞筛选法:细胞筛选能维持抗原和抗体的天然构象,因此在对肿瘤细胞筛选方面应用较多,该技术还适合于细胞表面受体筛选和抗原鉴定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体库筛选技术介绍
导读
自从噬菌体展示技术于1985年创立以来,细胞生物学、免疫学、蛋白质工程以及医药行业等领域深受影响。
它从根本上了改变了传统的单抗制备流程(杂交瘤技间接术),宣告在体外改良抗体的特异性以及进行亲和力成熟。
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发展,继而出现了核糖体展示、mRNA展示、细菌展示和酵母展示等多种展示技术。
这篇文章主要以噬菌体展示抗体库为例,来介绍抗体库的筛选技术。
抗体库的筛选是指从抗体库中筛选出针对某一抗原的特异性抗体,是获得高亲和力抗体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那什么是抗体库呢?通过PCR和DNA重组技术克隆人类或者动物体内全套抗体可变区基因(关于抗体的具体结构详见抗体的基本结构),并通过展示技术进行表达,得到的全套抗体基因表达文库即为抗体库。
图1、抗体库克隆的抗体基因片段(SCFV)
图2、噬菌体展示抗体库构建流程
由于单抗性质的千差万别,抗体库的筛选需要根据不同的单抗制定严格的筛选条件,优化筛选方法,因此抗体库的筛选技术一直处于发展和改进的状态,根据出现时间的先后,主要分为经典筛选法和新型筛选法。
1、经典筛选法
经典筛选法主要包括固相筛选法和液相筛选法,适合针对性质明确并且可纯化的抗原进行抗体筛选。
固相筛选法是通过包被在酶标板或者免疫试管等固相介质上的抗原富集高亲和性的噬菌体;液相筛选法是将生物素化的抗原包被在与亲和素偶联的磁珠或琼脂糖上,通过磁珠富集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噬菌体抗体,再通过洗涤、洗脱、回收等步骤。
如此反复筛选数次,可得到高亲和性的噬菌体。
这两种方法可通过添加脱脂牛奶或者BSA来减少非特异性结合。
2、新型筛选法
对于抗原无法提纯或者性质不明确的情况(如癌细胞表面受体),或者经典筛选过程可能造成抗原失活的情况,需要开发新的筛选方法。
目前的新型筛选法主要有细胞筛选法、组织切片或体内筛选法、选择感染筛选法和蛋白质芯片筛选法等。
细胞筛选法:
细胞筛选能维持抗原和抗体的天然构象,因此在对肿瘤细胞筛选方面应用较多,该技术还适合于细胞表面受体筛选和抗原鉴定等。
但是细胞筛选存在一定的难度,由于细胞膜表面成分复杂,增加了非特异性的结合,筛选的轮次过多又容易丢失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为了减少非特异性结合,细胞筛选法发展出了扣除筛选、竞争筛选和内化筛选等方法。
扣除筛选是通过将抗原阴性细胞在筛选前或筛选后与抗体库结合,从而起到减少非特异性结合。
内化筛选的原理是一些与细胞表面抗原结合的抗体会进入细胞内,因此可以通过细胞的内化来进行抗体筛选。
具体操作是先用抗原阴性细胞对待筛抗体库进行扣除筛选,再将抗体库与抗原阳性细胞一起孵育,洗去细胞膜表面结合的抗体,裂解细胞获得细胞内的特异性结合抗体,随后进行扩增与下一轮筛选。
竞争筛选是将过量阴性和阳性抗原同抗体库一起孵育,而针对阳性细胞的回收方法的不同,竞争筛选又分为荧光激活细胞分离法(fluorescently-actiscvated cell sorting, FACS)和免疫磁性细胞分离法(immolunomagnetic cell separation methods)。
FACS法是将能待筛抗体标记上荧光素,洗涤,再通过流式细胞仪进行分选。
图3、竞争筛选发流程
免疫磁性细胞分离法又被称为免疫磁珠法,其原理是细胞表面抗原与连接磁珠的特异性抗体结合后能在外加磁场中停留,而不能结合的细胞则被分离出去。
图4、免疫磁性细胞分离法示意图
切片组织或体内筛选法
切片组织和体内筛选法更接近于临床应用。
切片组织筛选法是用新鲜的组织切片进行抗体筛选,但由于抗原数量有限,回收到的噬菌体抗体往往较少。
体内筛选法是将待筛抗体库静脉注射进小鼠体内,数小时后取出组织或者靶器官,回收噬菌体,如此进行3~4轮,即可
富集得到特异性的抗体。
图5、体内筛选法示意图
选择感染筛选法
噬菌体展示中最常用的为PⅢ展示,即是将外源蛋白或多肽与PⅢ的N端融合,PⅢ分子含有三个结构域,氨基端结构域(NT)N1和N2,以及羧基端结构域(CT),NT和CT之间由富含甘氨酸的连接肽(G1和G2)相连。
在感染细菌时,这三个结构域和连接肽均起到重要作用。
选择感染筛选法(selectively infective phage,SIP)的原理是将PⅢ的NT端用特定的多肽或者蛋白取代,当这些多肽或蛋白与带有NT端的配基发生特异性结合时,该噬菌体才具有感染的能力,因此能在细菌细胞内繁殖进而被富集。
图6、选择感染筛选法示意图
蛋白芯片筛选法
蛋白芯片(protein microarray)同基因芯片的原理类似,在载体上点布上大量不同种类的蛋白质,是一种高通量的蛋白功能分析技术。
蛋白芯片筛选法能同时检测大量抗体抗原反应,通过扫描仪对荧光强度的读取,由计算机对待测样本进行分析与计算。
蛋白芯片不仅具有高通量的优点,还具有高敏性和低假阳性的特点。
图7、蛋白芯片筛选法示意图
展望
抗体库的筛选是一件费力且假阳性较高的工作,往往需要重复数轮,但是反复的筛选有可能洗脱掉一些特异性结合的噬菌体。
而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高通量测序的应用宣告不必再进行反复筛选。
实验证明,在进行一轮筛选后,对抗体库进行深度测序,即可准确鉴定阳性噬菌体。
图8、高通量测序在抗体库筛选中的应用
参考资料:
1、汪世华. 抗体技术[J]. 2009.
2、尹长城, 黄华樑, 阎锡蕴. 基于细胞的噬菌体抗体库筛选技术[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8, 28(12):82-88.
3、魏东芝, 赖敏. 噬菌体抗体库筛选技术[J]. 生命科学, 2000, 12(3):134-136.
4、吴雯峰, 王双, 孙志伟. 噬菌体展示抗体库筛选技术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通讯, 2007,
18(3):476-479.
5、Kim D, Kim S R, Day D F, et al. A Novel Screening Method of Dextran Binding Antibody
Using Phage Display Libraries[C]. Frontiers in the Convergence of Bioscience &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EEE, 2007:64-68.
6、Sasso E, Paciello R, D'Auria F, et al. One-Step Recovery of scFv Clones from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Based Screening of Phage Display Libraries Challenged to Cells Expressing Native Claudin-1[J].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5, 2015(6):1-9.
7、Pa T H, Jirka S M, Ten Broeke B R, et al. Phage display screening without repetitious
selection rounds[J]. Analytical Biochemistry, 2012, 421(2):622-31.
8、Hoogenboom H R. Selecting and screening recombinant antibody libraries[J]. Nature
Biotechnology, 2005, 23(9):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