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是子静坐法》培训讲学

合集下载

刘科乐-浙江六壬讲座

刘科乐-浙江六壬讲座

浙派大六壬讲座主讲人:刘科乐第一节学壬误区起课精析一、学壬的误区六壬难不假,可什么学问不难呢?六爻要背六十四卦384爻,奇门阴阳二遁18局,自己下工夫钻研,学个十年,肯定也神了,跟这比,六壬只有宗门九课,实在是很容易了,所以现在我这个九宗门的门打开来,请大家来学啊,六壬的起课,讲到底只有生克二字,贼克、比用、涉害、遥克讲克,伏返一半讲克,这是克,不克的:昴星、别责、八专加伏、返,所以九课只有生克两种情况;入门以后呢,就是判断,这就是第二个误导出现了,一种呢,徐伟刚老师又来误导大家了,他说了:六壬古籍不能读了,什么大全、指南,都已经落伍了,断案看不懂为什么?也是时代变了,毕法只40%有用,所以古书一不必看,那看什么?就看擦屁股纸《六壬新探》吧,这是一个误导,大家给他交钱,让他在北京南三环买新房住;第二个误导,就是北海老师出来说话了,学六壬要多读书,是六壬的书都要读,什么指南、说约、断案、琐记、银河棹、汇选、仪度、玉藻多英;数不胜数,举不胜举。

一是要选择,取法乎上,所得乎中;取法乎中,所得乎下所以要取法立意高,不是好书不读;二,看中一本,专攻进去,闭门造两三年车,一门深入然后才博采众长。

没有深入的博采就是拣垃圾,深入《断案》,再看《指南》,可以这样看,再看汇选诸家,放眼“一览众山小”而已,我呢,推荐曹福倞的《大六壬精解》入门,把毕法赋背出来,熟读课经,这样看《断案》就容易懂,以上就是说:六壬不难学,但要先学会怎么读书,读什么书。

我没有入门的教材,入门教材最好就《大六壬精解》那么这个书我现在时不时还要翻。

二、六壬的缘起六壬,为什么叫六壬。

有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

有说乾为首,亥寄其中,举阳为阴的。

这两种说法古已有之,比较常见,也容易接受。

我博客上(/)《大六壬的缘起》《论亥的拟象》里面有论述新浪有一个“幕古堂”的博客,他的说法很新鲜,他说“乾宫甲子外壬午”,内卦纳甲,外卦纳壬,所以奇门是遁甲,六壬就遁壬。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学鼻祖——陆九渊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学鼻祖——陆九渊

宇宙便是吾⼼,吾⼼即是宇宙,⼼学⿐祖——陆九渊陆九渊,字⼦静,号象⼭,书斋名“存”,世⼈称存斋先⽣。

因其曾在贵溪龙虎⼭建茅舍聚徒讲学。

因其⼭形如象,⾃号象⼭翁,世称象⼭先⽣。

是宋明两代“⼼学”的开⼭祖。

清代著名历史学家全祖望总结道:⼼学作为儒学⼀派,最早可推溯⾃孟⼦,⽽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启其门径,⽽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

陆九渊思想是继程门谢良佐之后,经由王苹、张九成、林季仲发展⽽来。

程门⾃谢上蔡以后,王信伯、林⽵轩、张⽆垢⾄于林艾轩,皆其前茅,及象⼭⽽⼤成,⽽其宗传亦最⼴陆象⼭进⼠及第,进⼊仕途,陆九渊在朝中提出:任贤、使能、赏功、罚罪是医国“四君⼦汤”,得到孝宗赞许,任宣义郎,拜将作监。

荆门任职,战略要地,御敌前线。

整肃政务,修建城墙。

宰相周必对其称赞不已。

靖康之耻,他⽇夜与各路英雄豪杰交往,与他们讨论天下局势。

朝廷看他如此有⼼,也想把他升到⼀个更⾼的职位,好让他完成⾃⼰的夙愿。

⽆奈,朝中却有⼈对此事百般阻挠,他升官不成,反被⾰职。

不得已回到⽼家,著书⽴说讲学传道。

陆象⼭与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

吕祖谦和朱熹是世交好友,⾯论肺腑,朱熹命长⼦朱塾赴婺州跟随吕祖谦学习,嘱咐⼉⼦要“事师如事⽗”,⾜见两⼈交情⾮同⼀般。

朱熹在⽼家筑“寒星精舍”,潜⼼著述。

吕祖谦前来⼀起编录《近思录》。

吕祖谦是陆象⼭进⼠及第的主考官,形容陆象⼭“淳笃敬直”是少见之才,世上少有⽐肩。

吕祖谦把朱熹和陆象⼭约到⼀起,⼀个是学坛巨擎,⼀个是道术圭臬,何不来⼀次学术交流。

就“道问学”和“尊德性”孰先孰后,“⽆极”和“太极”之说为儒为道,教学⽅法上先泛观博览后归之约,还是先发明本⼼⽽后博览。

后世宗朱者低陆为狂禅,宗陆者以朱为俗学,两家之学,各成门户,⼏如冰炭”。

双⽅赋诗论辩。

陆指责朱“⽀离”,朱讥讽陆“禅学”,两派学术见解争持不下。

这就是史上最著名的⽂化沙龙,史学家所说的“鹅湖之辩”。

陆九渊以提出“四⽅上下⽈宇,往古来今⽈宙。

道家静功修炼法门:即刻打通奇经八脉!

道家静功修炼法门:即刻打通奇经八脉!

道家静功修炼法门:即刻打通奇经⼋脉!“⼤成若缺,其⽤不弊;⼤盈若冲,其⽤不穷……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为天下正”,世⼈皆以为运动为养⽣要领⽽过度追求运动量,却不知在道医看来,⽣命之长久在于“固蒂深根”四个字,保养元⽓使其少做亏耗,是长养⽣命之根的关键。

⽽保养元⽓关键⼜在于⼀个“静”字,常做清净,节嗜欲,则精⽓不泄,长⽣久视。

故静功修炼是道医中的⼀个重要功课,静功不同运动,看着好像⽆所作为,但正是应了⼤盈若冲,其⽤不穷的理⼉。

静功之中,静坐是⼀个⽐较简单的⽅法,⽽静坐⾥,因是⼦静坐养⽣法⼜是⼀个最容易⼊⼿的法门。

今⼉就给⼤家介绍⼀下,期有所裨益。

因是⼦其⼈因是⼦静坐养⽣法是由蒋维乔先⽣(1873-1958)所创,蒋先⽣是我国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哲学家、道医、养⽣家,因青年时代主张“不主故常,⽽唯其是从之”,⾃号因是⼦。

蒋先⽣⾃幼体弱,青年时代更患结核恶疾,⾃此认真钻研静坐养⽣之法,最终治愈恶疾,得享长寿。

其“因是⼦”之号也成为后世静坐养⽣的⼀个标签。

静坐初传,坐姿与呼吸静坐⾸先对坐姿有所要求,不同于其他功法的繁杂,因是⼦静坐法中对姿势的要求多元且⾃然:⾻骼柔韧之⼈可以⽤双盘法,这种姿势的好处是两膝盖必定紧贴坐垫上,坐的姿势⾃然端正,不会向四⾯倾斜。

⽽“双盘膝姿势,不容易学,中年以上的上,学起来更难,不必勉强”。

所以双盘不⾏之⼈可以选择单盘膝,缺点就在于⼀侧膝盖不能紧贴地⾯,所以会有久坐后⾝体倾斜的弊端,但是蒋维乔先⽣⼜说:“只要你⾃⼰觉得歪斜,慢慢改正,也没有妨碍的。

”如果单盘膝也做不到的⼈,还可以选择下盘法,但是这个姿势两个膝盖都落空了,要随时注意改正姿势,不要倾斜。

对于年纪太⼤或者两腿难以盘曲的⼈来说,蒋维乔先⽣⼜提出平坐法亦可,“但须把左脚跟靠在右脚背,叫做团结四肢,或两脚底平放地⾯也可,但腿与脚掌,要保持九⼗度直⾓。

”由此可见,仅就坐姿的选择,蒋维乔先⽣就给出了四种选择,⽽⾮强⾏要求某⼀特定姿势,可见其⽅法的普适性及⼀任⾃然的指导思想。

《乐育堂语录 》--论静功法

《乐育堂语录 》--论静功法

《乐育堂语录》--论静功法*导读:诸子近日静养,无非从色身上寻出真身出来。

第一要做一次见一次之功效、长一番之精神。

法身涵养久久,始足昭高明广大之天。

若真……诸子近日静养,无非从色身上寻出真身出来。

第一要做一次见一次之功效、长一番之精神。

法身涵养久久,始足昭高明广大之天。

若真机初到,遽行下榻,则真气未充,真神未壮,安能荡开云雾,独见青天?从今后不坐则已,一坐必要将真神元气收得十分完足,自然真机在抱,不须守而自存,不费力而自在。

俗云:久坐必有禅,洵不诬也。

又三丰云:大凡打坐,去欲存理,务令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战。

此等语非过来人不能知也。

吾师教诸子静坐,始虽有思有为,终归大静大定。

如此打坐,可以三五日不散。

否则,忽焉而得,忽焉又失,如此行持,一任千百次坐,有何益哉?望诸子耐心久坐,不起一烦恼心,庶几深造以道。

此为近日切要,不似初入门时但教之寻真机焉。

顾人不肯耐烦就榻者,其故有二。

一由于未坐之时,未曾将日间所当应酬之事如何区处、如何分付后人一一想透,故上榻时,此心即为尘情牵挂,坐不终局也。

非惟不能终局,且一段真机反为思虑识神牵引而去者多矣。

诸子打坐之初,务于当行之事一一想过,安顿妥贴,然后就坐,庶一心一德,不致于中搅扰焉。

一则由于知升而不知降,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失,是以摄提坎宫真气上冲泥丸,神因之而外越,不知低头下盼、收敛神光于丹鼎,是以忙了又忙,慌了又慌,未到如如自如、了了自了,而即欲下榻也。

且道本无物,修原无为。

忽见真气冲冲,元神跃跃,不知此气机自然运动,于本来物事无相关涉,却死死执着这个消息,常存不放,因之惹动后天凡息不能平静,扰乱先天元神无以主持,是以坐未十分如意,而遽行下榻也。

究之未上榻时,觉得吾身事忙犹如救火追亡,一刻难缓,及至下榻,却又无一急切之事,皆由识神为主,而元神不能坐镇故耳。

吾劝诸子,须于不关紧要之事一概丢开,先行自劝自勉,看这些尘情都是虚假文章,不堪留恋,惟此先天大道乃是我终身所依靠者,生与之来,死与之俱,真有不容一刻稍宽者。

明清理学家对「半日静坐半日读书」的争议及其运用

明清理学家对「半日静坐半日读书」的争议及其运用

明清理学家对「半日静坐半日读书」的争议及其运用「半日静坐半日读书」自从朱熹提出之後,历代理学家对它看法不一,个人皆以自己的立场来诠释此语,使得朱熹当时提出的原意,产生不少争议,而渐行隐晦。

基此,本篇短文想探讨:一、朱熹的原意及其引发的争议;二、介绍明儒高攀龙如何以此法作为实践及教学;三、以「静坐」、「读书」并进的观点,说明儒、释静坐之异同。

一、朱熹「半日静坐,半日读书」的原意及所引发的争议「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最先由朱熹对其弟子郭友仁提出,他说:「人若於日间闲言语省得一两句,闲人客省见得一两人,也济事。

若浑身都在闹场中,如何读得书!人若逐日无事,有见成饭吃,用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如此一二年,何患不进!」可见朱熹因机设教,个别教导郭友仁,强调只要个人闲暇无事,且生活上不虞匮乏,实践「半日静坐,半日读书」的修业课程亦无不可。

但须注意的是,朱熹并未以此作为教学通则。

清儒陆陇其亦认为朱熹不可能教人半日静坐,此语是因郭友仁本身学禅而误记。

在《朱子语类》卷116有朱熹训郭友仁八则,其中一则的确曾说:「公向道甚切,也曾学禅来。

……非惟学禅,如老庄及释氏教典,亦曾涉猎。

未能博文,便要约礼。

穷理处不曾用工。

」可见陆陇其怀疑「半日静坐,半日读书」的记载失真,并非无的放矢。

不过陆陇其是朱派学人,他作这样的辩解,多少是为了维护朱子。

清儒颜元在其《朱子语类评》,对「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八字,提出强烈批评,他说:圣道之亡,只为先生辈贪大局,说大话,灭尽有用之学,而举世无一真德、真才矣。

试问先生是学孔子乎?孔子岂是「半日静坐」、「半日读书」乎?「半日静坐」之半日固空矣,「半日读书」之半日亦空,也是空了岁月。

……释氏之万理皆空,犹可言也;灭绝五伦之释,不能灭儒道也。

讲诵五经之释,不可言也,其万事皆空,人不觉也;是以天下无一习行经济之儒矣。

先生废却孔门学习成法,便是一种「只说道理」之学,而不自见其弊者,误以读书、着书为儒者正业也。

张三丰祖师《打坐歌》译解分析

张三丰祖师《打坐歌》译解分析

张三丰祖师《打坐歌》译解(一)《高帅注》参禅修真是《打坐歌》的基本思想张三丰先生的《打坐歌》,是一首妇孺皆知的金丹文化名篇,它将道家炼金丹的基本方法,用歌诀的形式讲了出来,亦对那种“假烧香,拜参禅”的非关乎性命,期望长生的修道行为作了说明。

打坐(资料图图源网络)《打坐歌》通俗地解说了道家炼金丹“打坐法”的基本原理,指出了“三教原来是一家”的修真,是道家金丹文化三教合一的大道根本。

故千百年来,祖师的这首《打坐歌》,影响深远,成为普及道家金丹文化知识的重要典籍之一。

这篇《打坐歌》所讲解的道家道情修行境界,是一种“此真之外更无真”的炼金丹的修真活动,它跟常见气功类静坐法,这些近似于日常生活中的休息式静坐,是有本质区别的。

原文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

密密绵绵调呼吸,一阴一阳鼎内煎。

译解一个开始学习道家打坐修真工夫的人,一个刚刚学习禅宗参禅的人,其入门的消息,个中的秘要,在于修真的玄关。

初打坐的玄关出现,离不开密密绵绵的呼吸调整,密密绵绵的呼吸调整,也跟修心的真意相需相因,即心平才能气和。

玄关的真意,是为阳生,调整呼吸的意识活动,是为阴生,二者一阴一阳、一进一退的修真活动,是为“一阴一阳鼎内煎”的金丹水火既济之功。

赏析祖师在他的《道言浅近说》中,将炼金丹的玄关真消息,称之为“玄关窍开”,归属于内丹术小三候的“中候”,是金丹太极修真,从初候的“积精累气”,深入到中候的“开关展窍”的心性修为。

玄关的具体修法,是“以在身中之中,寻不在身中之中”的从容中道,是道家金丹太极修真的入门进阶。

要弄清金丹名词术语(资料图图源网络)所以,《打坐歌》这里开门见山地指出,内丹术的入手方法,是要从那种密密绵绵的调整呼吸,及结合凝神修出来的真意,这个正念来逐步实现的。

故我们的修真活动,是在那种心平气和的状态下,按照祖师所教授的“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的修真入手方法,逐步实现“息乎其息”的“真息”状态,也就修出了“玄关”这个真消息。

霎哈嘉静坐初阶手册瑜伽

霎哈嘉静坐初阶手册瑜伽

什么是霎哈嘉瑜伽?霎哈嘉瑜伽是从梵文Sahaja Yoga音译过来旳。

Sahaja这个字旳意思是「自然」,Yoga这个字旳意思是「联合」,两个字加起来旳意思便是自然旳联合。

古代旳印度人相信,人作为个体或部分,是有措施与宇宙整体旳能量联合起来旳。

他们称宇宙之整体为「梵」,而「瑜伽」便是达至「梵我合一」旳境界。

印度古代旳经典,一再提到「瑜伽」,而在其他远古旳文化亦有类似旳讲法,如中国儒家所说旳「天人合一」,便是这个意思。

霎哈嘉瑜伽和其他瑜伽有甚么不一样?瑜伽是一种很古老旳知识,虽然其他文化亦有类似旳知识,但一般学习瑜伽旳人士,皆归宗于印度旳古籍,其中较为人熟知旳是「薄伽梵歌」(Bhagava Gita)以及帕坦迦利(Patanjali)旳「瑜伽经」(Yoga Sutra).「薄伽梵歌」谈到瑜伽三种不一样旳进路,以适应不一样旳人.而帕坦迦利旳「瑜伽经」,更被视为瑜伽旳教本.可是这种远古旳知识渐渐失传,经典上旳境界变成可望而不可及。

后来在印度更出现某些瑜伽术士,企图通过某些近乎密派方术旳措施(Tantric Yoga),去提高人体内旳能量.名为瑜伽,实则离题万丈。

目前较多人熟悉旳是一种当做运动来做旳瑜伽,这种瑜伽源出于哈达瑜伽(Hatha Yoga),是帕坦迦利所谈旳八支瑜伽之一。

在「瑜伽经」,持戒、精进、调身、调息、摄心、凝神、入定、三摩地, 是瑜伽旳八个环节。

这是从最初步旳调理身体开始,一步一步令人到达瑜伽(自觉)旳境界。

可是目前许多瑜伽课程却将调身这个部分独立来教,不停练习多种姿势,这样当然不也许真正到达瑜伽旳目旳。

并且那些姿势本来只是为身体有毛病旳人而设,一种姿势医治某种病及穴位。

假如将所有姿势不加辨别地练,就好象把甚么药都一并吃下肚。

在霎哈嘉瑜伽,若那人身体有严重问题,也许要练习某一姿势一段时间,否则都可从静坐学起。

霎哈嘉瑜伽是在1970年开始,由锡吕‧玛塔吉‧玛娜‧德维(Shri Mataji Nirmala Devi)女士公开专家旳。

从养生学角度看朱子的静坐

从养生学角度看朱子的静坐

摘要:儒学是关联身心家国的体系性思想学说,在道德修养和政治实践学说之外,还有研究保持身心健康、 延长寿命的丰富养生理论。朱子通过整合儒、道两家的养生资源,发展出一套完整的具有理学特色的以静坐为主
的养生理论。其静坐养生学以“顺理”“阴阳调和”为理论基础,以观想、调息为主要内容。以往学界主要从成德工
夫论角度来讨论朱子的静坐理论,认为静坐在朱子工夫论系统中只有辅助性地位,并无独立价值。将静坐放入养
(一)养生观 首先,朱子认为气是依傍理而行的,气从虚无中 生,散尽于虚无中,气由于动静有聚散、升降之状态, 此乃阴阳二气。由此二气的逐次互变而交感化生万 物,而其中的原理就是阴阳互根。朱子认为人体内 的气机也是在聚散、升降。气的聚散升降正常,人体 则健康,若不然则生病。人能静坐则身体的阴阳升 降之机自然顺畅。 朱子强调,要养生,先明养生之理。因此,朱子 劝人读医书:“先生语朋旧:无事时不妨将药方看, 欲知得养生之理也。” [14](P3 508)朱子不只以读书来穷 养生之道理,朱子还积极地刊刻养生经典,访求养生 的高人,希望获得养生的密旨:“李良仲恨未参识, 闻其养生颇有奇效,恨不得一扣玄旨。《参同契》绝 无善本,近校得一通,令人刊行方就,尚有纰缪处。 今纳一册,或因书烦为扣之,渠必于此深有 得。” [14](P4 762)那么朱子穷究到的养生之理到底是什
朱子所言的养生之理其实就是“阴阳”之理。 他明确点出魏伯阳的《参同契》和陈抟等的养生学 问都是在讲阴阳的道理。他说:“医技养生家之说, 皆不离阴阳二者。魏伯阳参同契,恐希夷之学有些 自其源流。”[14](P2160)《周易参同契》是道教内丹养生 学的经典著作,陈希夷的学问也是导源于此,都是讲 阴阳的道理。所谓的阴阳,其实就是古代人对宇宙 万物存在状态的概括,凡积极的、运动的、光明的、发 散的状态就是阳,相反的,消极的、静止的、幽暗的、 收敛的状态就是阴。比如白天就是阳,晚上就是阴; 高兴就是阳,恐惧就是阴。说到底,阴阳是古人取类 比象思维的结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是子静坐法》
学习—————好资料
精品资料
《因是子靜坐法》

《因是子静坐法》 -
写作原因

蒋维乔说:“静坐法,即古之谓内功也。古者养生之术,本
有内功、外功二者,医术之药饵针砭,洽于已病,养生之
内功、外功治于未病者也。静坐法自后世失其传,习外功
者多椎鲁而无学,而内劝又专为方士所用,附会阴阳、五
行、坎离、铅汞诸说,其术遂涉于神秘。为绅先生所不
道。夫世间事物,苟能积日力以研究之,必有真理存乎其
间,本无神秘之可言。所谓神秘者,皆吾人为知识所限,
又不肯加以研究,人人神秘之,我亦神秘耳。亲幼年多
病,弱冠以前即研究是术,庚子之岁乃实行之,以迄于
今,未常间断,盖十八年矣,不特病疾竞寥,而精神日益
健康;久欲以科学方法说明是术之效用。顾以来肯自信,
操笔辄止。非敢自秘,将有待也。”
蒋维乔说:“余之着是书,一扫向者怪异之谈,而以心理;
生理之学解说之。凡书中之言,皆实验所得。于“正呼吸法”
—齐兼采冈田之说。至于精之成道,则避而不言,以余尚
未深造。不敢以空言欺人也。吾国之风气浮动甚矣,一事
学习—————好资料
精品资料
多不能体察其理,为盲从,为被动,一冲蔽目,有初鲜
终,风气如此,国几不国也。以静坐之术效之,期诸为扁
鹊之良药欤。吾将以是书卜之也。”
《因是子静坐法》 -
主要内容

《因是子静坐法》讲述静坐之方法,有三大要求;一。端
正姿势;二、意守重心;三、调节呼吸。此为入门之紧要
关键。
因是子静坐法练习图册
一、静坐前之准备
备静室一间,或用卧室,开窗闭户,不使他人束扰。备软
垫作久坐之用,坐前解衣宽带。使全身筋肉不受拘束。平
直其身,脊骨卜曲,端正就坐。
二、姿势(调身)
(一)坐式
1、双盘膝。2、单盘膝。3、平坐式。
(2)卧式
l、仰卧。2、侧卧。
(三)静坐时之上身
静坐时之胸部宜向前俯,使心窝下降。
学习—————好资料
精品资料
三、心意(调神)
静坐时应将人世间的所见所闻一切放下,无起妄念。然无
起云音,亦即一妄念也。故莫如用返照法,返照法亦称为
内视术。常人两目之所视。均注乎予物,罔有能返视其内
者,静坐时闭合两目,返观我之意识,先将妄念之起灭头
绪清理,甲念起则返照之,不使攀援,则甲念空;乙念
起,亦返照之,不使攀援,即乙念空。正其木,清其源,
久之则妄念自然不生。
四、呼吸(调息)
五、收功
做好收功十分重要。静坐毕宜徐徐像张开两眼,好放手
足,待全身感到轻松舒适后,方可离坐。静坐之时间,每
日可静坐一至二次。每次静坐以三十分钟到一小时为宜。
时间在早晚均可。每日只坐一次者,以早晨起床后为宜。
早晨先在床上抚摩上下腹,调节呼吸。次通大小便、洗漱
完华然后静坐总以便后为宜。静坐总以便后为宜。
《因是子静坐法》 -
主要理论

1、人类之根本
平坐式图册
学习—————好资料
精品资料
老子之言曰:“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此言万物之各有根本
也。相彼草木,由胚而芽,由芽而干、枝、茎叶,畅茂条
达,小者寻丈,大者干宵,问其何以至此?孰不曰根本之
深固耳。盖草木之根本敷畅,斯能吸收土中之养料以运行
于干、枝、茎叶,而获生成,此人人所能知也。然则人类
之生有几千万年。发展,自其大者观之,亦万物之一耳,
既有生命,必有根本,无可疑也。草木之根本,人人能知
之,能道之,人类之根本何在?则知之者鲜也。虽然不难
知也,物之生,其始皆为细胞,人由女子之卵细胞与男子
之精细胞结成胎体,犹草木之胚也。胎在母体中,其初生
也,一端为胎儿,一端为胎衣,而中间联以脐带孕育十
月,至脱胎以后,而脐带方落。以此推之,可知人类胎生
之始,必始于脐,脐即为根本也。培养草木之根本。则以
肥料灌溉之;培养人之根本,当以心意之作用灌溉之。静
坐者,即以吾心意得行其灌溉之时也。
2、全身之重心
人生之根本在脐,吾既言之也。古之有道之士,盖早知
之,故有修养丹田之法。”丹田”者亦名气海,在脐下腹部是
也。吾之着此书,意在发挥平索之心得,以科学理论解说
之,决不至参以道家铅泵之说,故不取向者“丹田”之名称·。
而名之曰重心。物理学之公例,凡物重心定则安,重心偏
则倾。百尺之塔,凌云之阁,巍然独峙而不倚者何故?曰
学习—————好资料
精品资料
惟循重心之公例故耳。悲哉!世俗之人,不知反求其根
本,而安定其重心。终日营营,神明曈昽,至心性失其和
平,官骸不能从今,疾病灾厄,于焉乘之,殊可储也。静
坐之法,浅言之,乃凝集吾之心意,注于重心之一点,使
之安定。行持既久,,由勉强几于自然,于是全身之细
胞,悉皆听命,烦恼不生,悦怿无量,儒家之主静,老氏
之“抱一”,拂家之“禅观”,命名各异,究其实无非求重心之
安定而已。“
3、静坐与生理之关系
人体之构造,复杂精妙,实有不可思议者,今日科学虽发
达,于此学尚只窥其途径,未能造其极也。就生理学言
之,吾人身体机关之最大作用首在生存。即摄取体外之滋
养质,供给体内各机关,排泄体内之废料于体外而巳,名
为新陈代谢。人体之新陈代谢无一息停止,司其枢纽者,
是高级神经命令循环器运行。循环器包括心脏、脉管。淋
巴管而言,所以运行血液于全身,循环不己者也。心脏有
四房,为发血器官;脉管有动脉、静脉,淋巴管遍布全身
与静脉险并行,一面吸收营养物,输送于动脉管,一面摄
取老废物达于静脉管。血液循环。全集密切联系呼吸,呼
出碳酸气,吸入氧气,使静脉中之紫血变为红血输入动
脉,此循环一周,约需时二十四秒,全体一周一昼夜三千
六百周;吾人呼吸次数,一昼夜二万余次,所吸清气共三
学习—————好资料
精品资料
百八十台方尺;每个人体中之血液,平均以三升五合计,
所澄之血有一万五千余斤,如此伟大之工作,吾人初不自
觉也。奴果呼吸台合法,血液运行无阻滞,则身体健康:
一有阻滞,则各机关受其病。各机关或有损伤,亦朗使血
液阻滞而生病。血液停滞百病逆生,其原因有种种。
四、静坐与心理之关系
人身有内体与精神商方面,其不可思议处多在精神方面,
此宗教及哲学所以由起也。持极端唯物论者,则调吾人心
意之作用,不过有生以来经验之迹象印于脑中考,恒随内
林以惧尽。殆不承认有精神界。持极端唯心论者,则反
之,谓世界一切,皆由心边,无心别无物,是皆陷于一偏
之现。究其身心两方面,旨不可偏废,而心意尤能影响于
肉体,概而论之,其实例甚多,傀耻内涵,则颜为之赤:
发愁终夜,则发为之白,此精神影响于形体之一也,愉快
时则五官之所见所闻皆美;悲哀时则反之,此精神澎响形
体之二也;快感起时,则食欲旺盛,精神不快之时,则食
欲减少,此精神之影响味觉也:忿怒嫉妒之不良感情,能
使血液及各机体组织中发生毒素,此精神之影响血液也。
至于催眼术之利用暗示使被催眠之人执火炬,而告之日:
“不热。”执者即不觉其苦,而肌肤不伤。其例不胜检举,精
神之能影响肉体,从可知矣。世人不知此义,不重内心修
养,物诱于外,在精神方面,既妄想须倒,涣散而不统
学习—————好资料
精品资料
一,以至精神不能主宰肉体,于是肉体则徇肿种嗜好,奖
贼身体,心与形日离,遂生百病,甚至夭折,比比皆是。
静坐法集全身精神于一点,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自然体
气和平,治病延年。何至于此?重心之作用也。
五、重心即身心一致之根本
单盘膝图册
重心于生理方面,能使血液运行优良;在心理方面,制使
精神统一,是知身之重心,即心之重心,。不能有所区
别。是故重心安,则身之健康,心之和平,同时并得,重
心不安,则身之健康,心之和平,同时胥失。世人练肉体
者,忽于精神之修养,修养精神者又轻于肉体锻炼。皆不
懂得身心一致之根本也。
六、静字之意义
地球绕日而行,动而不息,吾入栖息于地球之上,亦随地
球之动而动,可说宇宙万物,,惟一动字可以概之,安所
谓静耶?故动静之真义,未可以常说解释之,吾之所谓动
者,乃吾人自己有所动作,。反乎地球行动方向之谓也,
盖地球之行动,吾人毫不能感觉,静乏至极,斯能达到毫
不感觉之域,而与地球之动合一辙也。’七、、静坐中安定
重心之现象重心之安定前既言之,然静坐时如何功象,不
可一述。重心安定在脐下腹部,其初借调息(之法,使全身
血液运行之力,集中于下腹部浙感膨胀,富于韧性之弹
学习—————好资料
精品资料
力,是为重心安定之外形;至于内界,则体气和平,无思
无意,心境泰然,如皓月悬空,净洁无渣,是为重心安定
之观象,惟静坐可以得之,其妙不可言喻。
八、形骸之我与精神之我
人身有肉体与精神两个方面。故有形骸之我与精神之我。
常人牵涉于耳、目、口、体之欲,只知形骸之我,而不重
精神之我,所以重心扰乱,上浮于胸,全身器官,失于调
节,轻则患病,重则至死,死时气必逆雍,即重心上塞
也。从事静坐养生者。肉体和精神均宜兼顾。然吾见世之
体育家,锻炼筋内极其强健,一旦得病,莫之能御,而禅
师或哲学家锻炼心意,能借修养之功驱除病魔,虽躯体孱
弱,而寿数很长。可知精神之我,其功能有运胜于形骸之
我者。静坐法使重心安定,可以合形神为一致,而实则能
以神没形,每日按时行之,勿使间断,亦可名为“精神体
操。[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