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土壤养分状况
土壤养分状况评价——以武宁县为例

表 1 土壤酸碱度的分级 极强酸性土壤 强酸性土壤 酸性土壤 中性土壤 碱性土壤 酸碱度(pH) ≤ 4.5 4.5 ~ 5.5 5.5 ~ 6.5 6.5 ~ 7.5 7.5 ~ 8.5 含量等级 极高 高 中等 低 很低 极低 有机质 /(g/kg) ≥ 40 30 ~ 40 20 ~ 3g) ≥ 150 120 ~ 150 90 ~ 120 60 ~ 90 30 ~ 60 ≤ 30
1 材料与方法
[1] 1.1 土样采集 土壤样品的采集参照《土壤分析技术规范》 的要求进行。2014 年 11-12 月,根据土壤类型、肥力等级、 地形特征、乡镇面积等因素,在江西省武宁县鲁溪镇、船滩 镇、清江乡、石渡乡、罗溪乡和甫田乡 6 个粮食主产乡镇各 采集 50 份水田土壤样品, 共 300 份土样。 采样方法:先在 1 ∶ 5 万的武宁县地图上选定采样的乡镇、采样片区数目及大体位 置,确定采样点数及样点位置;然后在采样片区均匀随机采 集 7 ~ 20 样点土样,采样深度为 0 ~ 20 cm,每个样点土样 0.5 kg,经充分混匀后采用四分法留取 1.0 kg 样品。 1.2 土样检测 土壤样品采集后送往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测 定,所使用的试验方法均参考《土壤分析技术规范》[1]。pH 值的测定采用 pH 计测定法,有机质的测定采用油浴加热重铬 酸钾氧化 - 容量法,速效氮的测定采用碱解扩散法,速效磷 的测定采用碳酸氢钠浸提 - 钼锑抗比色法,速效钾的测定采 用乙酸铵浸提 - 火焰光度计法,交换性钙、镁测定采用原子 吸收分光光度法,有效硫的测定采用磷酸盐 - 乙酸 - 氯化钡 比浊法, 有效硅测定乙酸缓冲液浸提 - 硅钼蓝比色法, 有效铁、 锰、铜、锌含量采用 DTPA 浸提 - 原子吸收光谱法,土壤有 效硼测定甲亚胺 -H 比色法。 全部样品均测定了土壤 pH 值、 有机质、 速效氮磷钾含量。 从每个乡镇 50 份样品中随机抽取 5 份样品测定土壤中量及微 量元素含量。 1.3 土壤养分分级标准 分级标准参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 土壤养分(以纯氮、磷、钾表示)分级标准(见表 1、2)。
10第十章土壤养分

第十土壤养分循环土壤养分的基本概念∆土壤养分-指植物所必需的,主要是土壤来提供的营养元素就叫做土壤养分。
土壤养分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因素。
∆有效养分-能够直接或经过转化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土壤养分∆速效养分-在作物生长季节内,能够直接、迅速为植物吸收利用的土壤养分,称~∆无效养分-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土壤养分,称~∆土壤养分状况-是指土壤养分的含量、组成、形态分布和有效性的高低。
土壤养分循环指来自土壤的元素通常可以反复的再循环和利用,典型的再循环过程。
包括①生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②生物的残体归还土壤;③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生物残体,释放养分;④养分再次被生物吸收。
我们对土壤肥力定义:土壤肥力是指在作物生长期间,土壤经常不断地、同时适量地提供并协调作物所必须的扎根条件、水分、养分、空气(氧)、热量(温度)以及不存在毒害物质的性能。
一般认为,土壤的肥力因素至少应该包括水分、养分、空气、和温度四者。
四者简称为水、肥、气、热四大肥力因素。
其中水、肥、气是肥力的物质基础,热是能量条件。
四大因素之间,互有制约作用,综合起来,就构成肥力。
任何一种土壤的肥力特征都无非是水、肥、气、热各肥力因素的综合反映。
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一、作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亚农(Arnon)1954年对植物“必需”的养料元素定了三条标准:(1)如果缺少这种元素,植物就不能生长或不能完成生命周期(2)这种元素不能被其他元素所代替,它有所具有的营养作用(3)这种养料元素在植物的代谢过程中具有直接的作用。
其中第一条最重要。
但要通过实验来证明这几点往往很困难。
除了C、H、O三元素外,还有九种元素对所有的植物都是必需的:N、P、K、Mg、S、Fe、Mo、Zn、CuMo对全部高等植物及大部分微生物是必需的;Na和Co对藻类、细菌与高等植物是必需的;Ca、B、Cl对高等植物是必需的,但对微生物,特别是真菌的生长则并不必需。
此外,钡、硅、铝、碘与镓几种元素只对少数几种植物必需。
土壤农化分析(教案)()

土壤农化分析(教案)第一章:土壤的组成与结构1.1 土壤的组成1.2 土壤的质地1.3 土壤的剖面结构1.4 土壤的分类与分布第二章:土壤肥力与养分2.1 土壤肥力的概念与评价2.2 土壤养分的来源与转化2.3 土壤养分的测定与调控2.4 土壤改良与施肥技术第三章:土壤水分与土壤侵蚀3.1 土壤水分的来源与分布3.2 土壤水分的测定与调控3.3 土壤侵蚀的类型与过程3.4 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第四章:土壤污染与土壤环境质量4.1 土壤污染的类型与来源4.2 土壤污染的测定与评价4.3 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4.4 土壤环境质量的监测与保护第五章:土壤农化分析方法与技术5.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5.2 土壤养分的测定方法5.3 土壤水分的测定方法5.4 土壤污染物的测定方法第六章:土壤生物学与土壤生态学6.1 土壤生物学的概述6.2 土壤生物的分类与作用6.3 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6.4 土壤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第七章:土壤农化实验设备与操作7.1 土壤农化实验设备介绍7.2 土壤样品处理设备与操作7.3 土壤养分测定设备与操作7.4 土壤污染物测定设备与操作第八章:土壤农化数据处理与分析8.1 土壤农化数据的基本处理方法8.2 土壤养分数据的统计分析8.3 土壤污染数据的的风险评估8.4 土壤农化数据的信息化管理第九章:土壤农化研究方法与进展9.1 土壤农化研究的基本方法9.2 土壤肥力评价方法与进展9.3 土壤污染研究方法与进展9.4 土壤环境质量研究方法与进展第十章:土壤农化分析案例研究10.1 土壤养分状况调查与评价案例10.2 土壤污染调查与修复案例10.3 土壤肥力改良与提升案例10.4 土壤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案例第十一章:土壤与植物营养的关系11.1 土壤养分的植物吸收与利用11.2 植物营养诊断与土壤测试11.3 土壤-植物系统中营养物质的循环11.4 植物营养的平衡与调控第十二章:土壤改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12.1 土壤侵蚀的控制与土壤保持12.2 土壤盐碱化的改良技术与方法12.3 有机农业与土壤有机质管理12.4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土壤资源保护第十三章:土壤环境监测与污染防控13.1 土壤环境监测的方法与技术13.2 土壤污染的生物标志物与生物监测13.3 土壤污染的风险评估与管理13.4 土壤环境保护的政策与实践第十四章:土壤农化技术的应用与管理14.1 土壤肥力提升技术及其应用14.2 土壤污染物去除与修复技术14.3 土壤水资源管理技术及其应用14.4 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应用第十五章:土壤农化分析的未来趋势15.1 土壤组学与土壤生物标志物的研究15.2 土壤与数字土壤地图15.3 土壤纳米技术在土壤农化分析中的应用15.4 土壤农化分析的挑战与创新方向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土壤的组成与结构,包括不同质地的土壤及其剖面结构。
土壤学考试名词解释

绪论土壤(Soil ):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肥力(soil fertility ):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气、热的能力。
能力。
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
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
第一章1、同晶替代/同晶代换/同晶置换/同型异质替代/ Isomorphous substitution 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第二章1、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 ,SOM )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包括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类有机物质。
土壤腐殖质(humus )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矿化作用(mineralization)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及其酶的作用下,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其中的矿质养分的过程。
和水,并释放出其中的矿质养分的过程。
冻土效应(effect of soil freezing) 土壤冰冻以后,在其解冻后的最初1~2周内,二氧化碳和氨释放量增多的现象。
释放量增多的现象。
干土效应( effect of soil drying ):土壤经过干燥后,在加水湿润的最初1~2周内,二氧化碳和氨释放量增加的现象。
碳和氨释放量增加的现象。
腐殖化过程:(Humification) 动物、植物、微生物残体在微生物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而形成腐殖质的过程。
激发效应**(Priming effect):投入新鲜有机质或含氮物质而使土壤中原有机物质的分解速率改变的现象。
使分解速率增加的称正激发效应;降低的称负激发效应。
HA/FA 值:表示胡敏酸与富里酸含量的比值。
是表示土壤腐殖质成份变异的指标之一。
第三章 根际效应: 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在物理、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有明显的不同,化学和生物学特性有明显的不同,化学和生物学特性有明显的不同,这些特征在根这些特征在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的比值称为根土比(R/S ratio)。
《土壤学》第十章土壤调查

调查路线间距
1
2
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 1:200000
150 375 1200 1800 4500 1.1万
120 300 975 1560 3750 9000
3
90 270 750 1320 3000 6750
4
75 225 600 960 2250 5350
4.土壤与土地资源评价 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壤资源评价。
5.土壤改良利用分区 包括分区的目的、原则及分区各论。 6.其他
每100公顷的剖面数
每剖面控制的公顷数
1:2000 1:5000
1:2000
地形 航片 地形图 航片 地形 航
图
图片
1:5000
地形 航 图片
1
30 17
7
4 3 . 8 6 14 25
2 26 20 9
5 3 . 3 5 11 20
3 39 25 11 7 2 . 5 4 9 14
4 50 35 14 9 2 . 0 3 7 11
森林罗盘仪
经纬仪 花杆
三 、土壤剖面挖掘与观察
剖面挖掘
1.点数及布点:符合精度、均匀性、典型性、 代表性
2.挖掘: 不可在沟边、路边、房边、树边等 长1.5-2m、宽1m、深1.5m或地下水或母质 观察面朝阳。 表层土和下层土分放。
每个主要剖面代表的面积及调查路线的间距
比例尺
每个剖面代表亩数
第十章 土壤调查
• 土壤调查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土壤和利用土壤
一 土壤调查的步骤
(1)准备阶段 :明确任务、组建队伍、确定 制图比例尺、统一“技术规程”,提出质量 标准及成果要求,收集基础资料与图件、研 究前人的工作成果;准备调查工具、仪器和 计算机软件,做好物质准备
(土壤学讲义)第10章土壤养分循环

第十章土壤养分循环第一节土壤氮素循环第二节土壤磷和硫的循环第三节土壤中的钾钙镁第四节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循环第五节土壤养分平衡及有效性循环第一节土壤氮素一、陆地及土壤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一)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氮形态大气中氮以分子态氮(N2)和各种氮氧化物(NO2、NO、N2O)等形式存在。
其中N2占78% ,生物作用下转化为土壤和水体生物有效态(铵态氮和硝态氮)(二)氮素循环由两个重叠循环构成:一是大气层的气态氮循环几乎所有的气态氮对大多数高等植物无效,只有若干种微生物或少数与微生物共生的植物可以固定大气中的氮素,使它转化成为生物圈中的有效氮。
二是土壤氮的内循环1-矿化作用 2-生物固氮作用 3-铵的粘土矿物固定作用4-固定态铵的释放作用 5-硝化作用6-腐殖质形成作用 8-腐殖质稳定化作用7-氨和铵的化学固定作用二、土壤氮的获得和转化(一)土壤氮的获得1、大气中分子氮的生物固定2、雨水和灌溉水带入的氮3、施用有机肥和化学肥料(二)土壤中N的转化1、氮的形态---无机态氮和有机态氮(1)土壤无机态氮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2)有机态氮 --主要存在形态,占全N的95%以上水溶性有机氮按溶解度大小分水解性有机氮非水解性有机氮2、土壤氮素的转化(1)有机氮的矿化矿化过程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氨基化阶段即复杂的含氮化合物(如氨基糖、蛋白质、核酸等)经微生物酶的系列作用下,逐渐分解而形成简单的氨基化合物。
第二阶段:氨化作用即在微生物作用下,各种简单的氨基化合物分解成氨的过程。
氨化作用于可在不同条件下进行:O2 RCOOH +NH3+CO2+QRCHNH2COOH + 2H---RCH2COOH +NH3+QH2O RCHOHCOOH+NH3+Q(2)铵的硝化硝化作用:是指土壤中大部分NH4+通过微生物作用氧化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过程。
2NH4++3O2-------2NO2-+2H2O+4H++Q2NO2-+O2-------2NO3-+Q(3)无机态氮的生物固定定义:矿化作用生成的铵态氮、硝态氨和某些简单的氨基态氮,通过微生物和植物的吸收同化,成为生物有机体组成部分,称为无机态N的生物固定(又称为生物固持)(4)铵离子的矿物固定定义:是指离子直径大小与2:1型粘土矿物晶架表面孔穴大小接近的铵离子,陷入晶架表面的孔穴内,暂时失去了它的生物有效性,转变为固定态铵的过程。
《土壤养分》PPT课件 (2)电子教案

(三)土壤中磷的转化
(1)有机态磷的矿化:
(2)无机磷的生物化学固定:(磷的固定) 易溶性或速效态磷酸盐转化为难溶性迟效态和缓
效态的过程,通常称之为磷的固定。 吸附固定:非专性吸附、专性吸附 ❖ 化学沉淀:
处理 Treatme
nt
作物吸收 Crop uptake
吸收量 N uptake (kg/hm2
N)
利用率 Recovery
rate (%)
0~100 cm土壤残留 Soil residue
残留量 Residue (kg/hm2 N)
残留率 Residue rate
(%)
损失 Losses
损失量 Losses (kg/hm2
(3)闭蓄态磷(O—P)
氧化铁或氢氧化铁胶膜包被的磷酸盐。
(4)磷酸铁铝和碱金属、碱土金属复合而成的磷酸盐 磷酸盐成分更复杂,种类也多,溶解度极小 ,数量不多。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中,一般分布有以下规律:
风化程度较高的南方砖红壤、红壤中,以O—P占的比重 最大,最高可达90%以上,其次是Fe—P, Al—P; Ca—P 很少。
省 速效P 3-7mg/kg 变动在1~100mg/kg
(二)中的有机磷化合物(简称有机磷)
一般有机磷含量约占全磷量的10%~25% 在侵蚀严重的红壤中不足10%,而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 磷的含量较高,可达70%以上。粘质土有机磷含量比砂 质土高
➢铵态氮(NH4+) 有三种存在形态:游离态、交换态、固定态
➢硝态氮(NO3-)能直接被植物吸收利用,易流失,不 宜在水田中施用
第十章_土壤养分状况

(一)氮在土壤和植物中的含量
• 1 氮在土壤中的含量
– 我国土壤含氮量(全氮)一般在0.4-3.8g/kg 之间,不同土壤全氮含量有很大差异。土壤有 机质含量丰富的土壤,含氮量较高。
– 氮素肥料施用过多往往造成江河湖泊水体的富 营 养 化 (eutrophication) 和 地 下 水 硝 态 氮 (NO3--N)累积从而造成污染。
土壤中的磷(phosphorus)
• (一)土壤中磷的含量 • (二)磷素的生理作用 • (三)土壤中磷的形态 • (四)土壤中各类磷化合物的有效性 • (五) 影响土壤磷有效性的因素
(一)土壤中磷的含量
• 我国土壤全P(P2O5)约在0.3-3g/kg之间, 变幅很大。
• 就全国主要土类而言,大体上有从南向北 逐渐增加的趋势。从东到西也有增加的趋 势。
磷) • 3)闭蓄态磷
闭蓄态磷
• 由氧化铁或氢氧化铁胶膜包被着的磷酸盐 (以铁盐为主,也有少量铝盐和钙盐), 称闭蓄态磷。
• 闭蓄态磷占无机磷的比例很大,尤其在强 酸性土壤中,往往超过50%,砖红壤中甚 至可高达90%。
• 闭蓄态磷一般对植物无效。
(四)磷的有效性
• 1 速效磷 • 2 迟效磷 • 3 极迟效磷
BO33- B4O72Zn2+
• Cu
Cu+ Cu2+
• Mo
MoO42-
主要来源 土壤 土壤 土壤 土壤 土壤 土壤 土壤
含量 0.01 0.01 0.005 0.002 0.002 0.0006 0.00001
(二)、土壤养分的来源
• 土壤矿物质风化 • 土壤有机质分解 • 大气降水(降尘)和地下水(矿质养分) • 生物固N biological N-fixation • 对耕作土而言,养分还来源于人工施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氮在土壤和植物中的含量
• 1 氮在土壤中的含量
– 我国土壤含氮量(全氮)一般在0.4-3.8g/kg 之间,不同土壤全氮含量有很大差异。土壤有 机质含量丰富的土壤,含氮量较高。
– 氮素肥料施用过多往往造成江河湖泊水体的富 营 养 化 (eutrophication) 和 地 下 水 硝 态 氮 (NO3--N)累积从而造成污染。
1)、除C H O外,N是作物体内含量较多的元素, 在作物体内的总含量为0.3%-5%。
2)、不同的植物含N量不同。含N量最多的是 豆科作物和豆科绿肥作物。
3)、不同器官含N量不同:对同一作物来讲, 幼嫩器官及种子含量高;叶子高于茎、杆、根。
4)、生长时期不同,N在植物体内的分布不同。
第十章土壤养分状况
• 闪电雷击时N2、H2合成NH3。
– 在温带,每年随降水进入土壤的铵态氮和硝态 氮为15kg/hm2。
第十章土壤养分状况
3 由灌溉水输入的氮
• 有的地区,地下水或地表水中含有一定的 铵态氮和硝态氮,用这些水进行灌溉时会 带入土壤一定量的氮素。
第十章土壤养分状况
4 施用肥料
• 包括农家有机肥和氮素化学肥料。
(二) 土壤中氮素的来源
• 1 生物固氮作用 • 2 大气降水及雷电现象 • 3 由灌溉水输入的氮 • 4 氮肥
第十章土壤养分状况
第十章土壤养分状况
1 生物固氮
• 大气和土壤中的分子态氮(N2)经过微生 物固定为有机态氮的过程,叫生物固氮。
第十章土壤养分状况
2 大气降水及雷电现象
• 降水时其中溶解的氮氧化物如NO2,N2O, NO和NH3随水进入土壤。
第十章土壤养分状况
国内外公认的高等植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有 16种。它们是碳、氢、氧、氮、磷、钾、钙、 镁、硫、铁、硼、锰、铜、锌、鉬、氯。后 13种称为矿质养分。
NC
Cl
S
Mo
Mn B Fe
Cu
Zn
H
Mg
Ca
K
第十章土壤养分状况
P
O
• 根量元素。
第十章土壤养分状况
(二)、土壤养分的来源
• 土壤矿物质风化 • 土壤有机质分解 • 大气降水(降尘)和地下水(矿质养分) • 生物固N biological N-fixation • 对耕作土而言,养分还来源于人工施肥、
灌溉和农药残留。
第十章土壤养分状况
大气沉降
凋落物归 还
施肥、灌溉
(三)、土壤养分的消耗途径
第十章土壤养分状况
一 般 把 土 壤 含 氮 量 > 0.2% 者 为 “ 高 ” ; 0.2%~0.1%之间者为“中”;0.1%~0.05%者为“低”, < 0.05%者为“极低”。
一般把作物在不施氮区的全年生长期所吸收的 氮量做为土壤供氮能力的良好指标。
第十章土壤养分状况
2 N素在植物体的含量
微量元素 吸收形态
• Cl
Cl-
• Fe
Fe3+ Fe2+
• Mn
Mn2+
•B • Zn
BO33- B4O72Zn2+
• Cu
Cu+ Cu2+
• Mo
MoO42-
主要来源 土壤 土壤 土壤 土壤 土壤 土壤 土壤
含量 0.01 0.01 0.005 0.002 0.002 0.0006 0.00001
第10章 土壤养分
• 一 土壤养分概述 • 二 土壤中的大量元素macroelements • 三 土壤中的微量元素microelements
第十章土壤养分状况
一 土壤养分概述
• (一)、植物营养元素 • (二)、土壤养分来源 • (三)、土壤养分消耗途径
第十章土壤养分状况
(一)、植物营养元素
• 土壤养分是指那些主要依靠土壤供给的植 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元素。
• 植物吸收 • 雨水淋失 • 森林凋落物采收 • 气态逸出损失
第十章土壤养分状况
二 土壤中的大量
• 土壤中的氮nitrogen • 土壤中的磷phosphorus • 土壤中的钾Potassium •
第十章土壤养分状况
土壤中的氮nitrogen
• (一)氮在土壤和植物中的含量 • (二)土壤中氮素的来源 • (三)氮的生理作用 • (四)土壤中氮的形态 • (五)土壤氮素的转化 • (六)氮的循环
• 大量元素:N,P,K • 中量元素:Ca,Mg,S • 微量元素(痕量元素):Fe,Mn,Cu,
Zn,B,Cl,Mo • 有人提出,Si, Ni, Na也是植物必须营养元
素,其中Si属大量元素,Ni, Na属微量元 素。
第十章土壤养分状况
目前认为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有16种
(大量元素9种,微量元素7种):
第十章土壤养分状况
氮素形态
第十章土壤养分状况
(四)土壤中氮的形态
土壤 氮素
无机态氮(全N 铵态氮 含量的1-10%左右 )
溶解态铵 交换性铵 固定态铵
硝态氮、亚硝态氮
有机态氮(占全N含量90%以上 )
第十章土壤养分状况
1 无机态氮:
• 占全氮量的1-10%,主要为硝态氮NO3- 和 铵态氮NH4+,都是水溶性的,易于被植物 吸收利用。
大量营养元素 主要吸收形态 主要来源 在干物质中的含量(%)
C
CO2
大气
45
H
H2O
土壤水
45
O
CO2 O2 大气和土壤空气
6
N
NH4+ NO3-
土壤
1.5
P
H2PO4- HPO42- 土壤
0.2
K
K+
土壤
1.0
S
SO42+
土壤
0.1
Ca
Ca2+
土壤
0.5
Mg
Mg2+
土壤
0.2
第十章土壤养分状况
微量营养元素
第十章土壤养分状况
(三)氮的生理作用
• 氮是植物蛋白质的基本成分,植物缺氮时, 同化碳的能力下降,叶片失绿黄化,易于 衰老,根系发育亦受到抑制。
氮素过量危害 • 1、降低植物体内糖分含量、作物
抗性差; • 2、机械组织发育差,易倒伏; • 3、引起作物徒长、晚熟。
第十章土壤养分状况
第十章土壤养分状况
• 铵态氮易被土壤胶体吸附,不易淋失; • 硝态氮不能被胶体所吸附,只存在于土壤
溶液中,极易淋失。
第十章土壤养分状况
• 铵态氮除主要为交换态及部分存在于土壤 溶液中外,还有一部分被固定在黏土矿物 的晶格中,不能溶解,也不能被交换出来, 从而形成“固定态铵”。在热带地区,固定态 铵可达全氮量的50%以上。
• 在通气不良的土壤中可能会存在NO2- 并不 断累积,造成对植物的毒害。
第十章土壤养分状况
2 有机态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