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合集下载

电视新闻报道综述

电视新闻报道综述

电视新闻报道综述1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含义所谓深度报道就是指对社会重要事件进行深入的探究,追踪事件的来龙去脉,探索事件背后的规律,这是一种独立的新闻形式,属于介于新闻通讯和新闻评价之间的一种独立的新闻形式。

同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观众对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凭借于生动的画面和现场感,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电视深度报道的特点。

11客观性电视新闻报道通过视频记录和反映客观的事实,通过多方面的取证追踪事件的最新动态,最终加以评论和总结,发现事情的真相。

电视新闻报道与报纸新闻深度报道和杂志新闻深度调查的区别就是在于其画面的真实可感性,观众可以从电视画面上直观的感受到整个新闻事件的发展和变化过程,并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

12启发性观众观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需要用理想的思维去剖析和解读新闻事件背后蕴含的真相和规律。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为了争取更多的观众,就必须收集各种一手资料,通过媒体表现技巧来揭露事情的真相。

观众在观看新闻报道节目的同时,也会从中受到启发,得到警策。

从这个角度说,新闻报道对观众具有道德启发作用。

2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现状相比于西方国家的媒体,中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起步较晚。

中国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才开始引入这种新闻形式,中国第一个新闻深度报道节目是央视的《观察与思考》,这个节目的特点是不仅是对新闻世纪的评说,而且还深入到新闻事件背后,寻找到其中隐藏的故事。

之后,诸多电视台都开播了类似的节目,显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其中,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节目就属于成功的典范。

当前,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以下问题。

21注重叙述,缺乏评论当前,各级电视台的新闻深度报道节目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注重叙述而缺乏评论。

有的媒体在进行报道是,为了突出新闻的新奇特点,用夸张的手法渲染气氛,而缺乏对事件的思考。

有的电视台甚至以这样的方式作为标准,例如中央电视台就明确指出把编辑记者对事实本质的认识通过对事件的报道,对事物内在逻辑的揭示,达到引导观众思考判断的目的。

[电视深度报道探析]电视深度报道

[电视深度报道探析]电视深度报道

[电视深度报道探析]电视深度报道深度报道,起源于西方新闻界,是西方新闻传媒竞争的产物。

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是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地报道新闻事态,相对于动态性报道而言,是对事件、事态做深层次的剖析。

电视深度报道的特点立体构成式的深度剖析。

立体化报道要求体现事物相互之间较为复杂的关系,要注意对事物横向和纵向的开拓、比较。

因此,背景材料,包括有关知识都是报道所不可缺少的,离开纵向横向的比较,报道就会缺乏应有的深度。

因此,背景材料是深度报道不可缺少的添加剂。

深度报道的题材,事实比较复杂,问题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事实的真相,需要记者通过艰难深入的采访挖掘出来。

为了把事实真相说清,并能引发观众的思考,要求报道像层层剥笋一样,一个层次一个层次递进式地展示出来。

要充分展示事物的多侧面、多角度,要展示各方不同的观点,力求事实分析有说服力,通过不同意见的撞击,通过材料的巧妙组合,让观众自己得出结论,形成对问题的共识。

要有严密的构思和理性思辨。

具有较强的理性思辨色彩是深度报道的又一显著特征。

深度报道要构思严密,有逻辑力量。

它通过记者、编辑对事实的宏观把握,精心选择材料,以生动感人、有说服力的微观事实,对事实作深层的理性思索,让观众从中悟出一些道理,这也是深度报道的生命力所在。

它不仅向社会传播一个客观的新闻事实,同时,也展现记者对这一事实的剖析、思考,并引导观众去思考。

多元化的表现手法。

深度报道在表现手法上、结构上是多样的。

深度报道要求在结构上能超越时空,可以以记者、主持人的思考为主线来贯穿报道。

记者要善于动脑,结合电视的特点挖掘有时代特色的内容,不断地创造出多样化的结构方式。

社会反响强烈。

深度报道不管是正面的报道还是对问题的反思性报道,只要题材选择得好,是观众所关注的事情,都能引起社会的反响,有显著的传播效应。

电视深度报道的要求电视深度报道重在对事物的分析、解释,重在传播新的观点,重在理性思考,重在思想的启示。

它不仅要有宣传、解释和鼓动的功能,还要进一步担负其社会思辨、社会认识的功能。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

电视 新 闻深度 报道要 求从 业 人员
具 备整 体理 论水 平和 思想 境界 ,做 电
深度报道是舆论 监督 的重要 手段 , 视 新 闻深度 报道 必须 具备 大局 意识 ,
将文字、图片与声音相结合直观地表现 其反映问题的方式是对于新闻事件的 也就是说 当报道新 闻事件的同时,不
出来 。因此 ,眼耳结合便成为了电视新 深入 分 析 ,并从 事 件 当中提 炼 出非 同 仅要从细节上把握选题,也要全面去 闻深度报道的主要特 点 。 2 . 3 真情实感

般 的具 有典 型 性 的主题 。而有些 电 了解 、认 识 ,切 不 可 以丢失 事实 ,无
视新闻深度报道却经常在不适合作深 法 看到事 件 内涵 以及 背后 的意 义。 目
放 功 能 ),室 内麦克 风 ( 用 以接 入 或 效 果 。此 时,该手 法就 具 有 了不可 替 代 性 ,是最优的选择。 “ 场外连线 ” 手法纵然优点颇多 , 优化 条件 :能 满足 音频 和视 频 的 4 . 2 使用频次 的 “ 适度性原则 ”
深 度报 道 的主 要背 景 ,通 过分 析、解 合观 众 的需求 ,通 常类 似这种 且 制作 的镜 头表 现事 实 细节 ,模 拟 的真实 再
说等 , 3 6 0 度无 死角的对 现场进行 记录 , 简单 的题 材 ,往 往会 使 观众 观看后 感 现不 等 于真 实的情 节展 示 。出现这 种 寻 找事 件 的源 头 、发 掘事 件 的内涵 ,
总结 、归纳和理性思辨 ,并与电视 的表 态下 还 原。观众 在 接受 电视新 闻时 ,
在 从业 者 中 ,有 一定 数量 的人 的 道德 意识 差 ,深 度报 道缺 乏正 确 的认
识和 把握 ,习惯 于用 单一 冗长 的评论

如何改进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如何改进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浅析如何改进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我国电视节目中“大器晚成”的一种节目形式。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报纸深度报道的日益繁荣,电视新闻界开始涉足这一崭新的领域。

1980年中央电视台的《观察与思考》开播,这是中国电视新闻界较早进行深度报道的栏目。

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创办,其中的小栏目《焦点时刻》是一个社会焦点类栏目,对深度报道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

此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队伍不断壮大。

各级电视新闻媒体在深度报道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面对信息技术进步和新媒体兴起后国内、国际之间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以及受众越来越高的需求,我们应认真思考如何进一步改进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一、电视评论对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不可或缺我们通常把深度报道栏目的风格表述为“把编辑记者对事实本质的认识通过对事件的报道,对事物内在逻辑的揭示,达到引导观众思考判断的目的”。

因此,提倡“多报道,少评论”。

在《新闻调查》中也存在“重报道轻言论”的倾向,为了显示节目的公平、公正,记者和主持人时常摆出一副绝对公允的面孔。

从电视形态的发展历程来看,对评论的排斥是由纪实热曝光热的误导造成的。

有些编导甚至把电视评论与主题先行画上等号。

主题先行是事先有一个结论,然后再到生活中找事实,即先有思想,后有事实,而电视评论是对一个新闻事件进行进行评价,即先有事实,后有思想,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电视形态。

既然报纸有社论,有述评,为什么电视就不能有台论,不能有述评呢?电视作为新闻媒介的一种,不仅仅要传播事实,还应传播声音和观点,即应该有自己话语权。

二、电视评论能增强深度报道中媒体的公信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受众的新闻观念有了进一步的变化,尤其是对新闻报道中主客观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受众逐步认识到,要求新闻事件传播的纯粹客观是不现实的。

新闻的客观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报道事件的过程本身就包括报道者对事件的发现和解释过程,主观介入不可避免。

6_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6_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1996 《新闻调查》
二、广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特点
1、立体化、多层次的剖析 2、善于提炼思想、观点,富于理性思辩 色彩 3、表现手法丰富多样 4、传播连续报道界说 连续报道是对正在发生、发展中的新闻事件, 追踪事态,进行及时而又持续的报道。 连续报道是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的多次新闻集合。

用最简单的方法把意思表达清楚: e.g.花费在“多余问题”研究上的经费由2005年 财政年度的8.47亿元增长到今年的12.6亿元, 增幅达到49%→ 在过去一个财政年度里,加大了对“多余问 题”的研究力度,研究经费增加了将近一半, 达到12.6亿元。 提供一个参照对象,让数字更加形象: e.g. 洞里萨湖在干季的蓄水量为×××立方米, 雨季的蓄水量为×××立方米→ 干季的洞里萨湖相当于三分之一个台湾岛, 雨季时则有半个台湾岛那么大。
所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调查报道,记者都在 某种程度上依赖可靠的新闻来源。 为保护消息来源,可采取一些方法: 1、技巧处理(如“背影”、“剪影”、“马赛 克”、“虚画面”等) 2、隐蔽摄影(《焦点访谈》一周年节目《在路 上》) 3、伏击采访 4、扮演角色

七、解释性报道写作

解释性报道的最高理想是完全用事实来解释 事实,具有客观性的反映作者主观的观点和意 见。在解释性报道中,记者一般采用如下的一 些方法来力求以事实解释事实:
1、系列报道界说 系列报道是围绕同一新闻主题从不同角 度,不同侧面作多次、连续的报道,借 鉴系列剧的称谓,我们称之为系列报道。 举例:1989〈弹指一挥间〉,57集, 180条新闻,创央视系列报道之最。

2、系列报道的特点 (1)主题同一性 (2)传播系统性 (3)信息密集化

浅谈如何搞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浅谈如何搞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敢选前瞻性 的问题 , 又要敢作别人作过的文章 。 江苏电视 台某栏 目曾就商 品房与经济适 用住房 进行了比较分析 , 这个话题虽不算新 , 但在新 的 经济适用住房法规还没有正式推 出之前 就有关 问题进行分析 , 可以起到一定 的前瞻性效果 。 再次 , 抓住“ 就是社会 公认的难点 问题 难” 上做文章 。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曾是我国经济 改革公认 的难点 , 许多媒介都涉及过这个题材 , 但最终都没有结果。中央 电视台就曾有几个记 者知难而上 , 带着问题走进 了邯郸钢铁公 司, 经 过深人的调查和细心的分析 ,终于在这个难题 上作出了后来被推广为 “ 邯钢经验 ” 的大文章 , 从而为国有大中型企来改革提供了有益 的经播
此而已。然而在他 的背后还有许多不被人知的 故事 , 那些由于这一事件而弓发 的情感纠葛 , I 相 关人物的内心世界 的矛盾和苦闷,这一切不是 传统 的新闻表达方式所能完成 的,而通过新闻 的故事化叙述,就能将事 件里的人物情感因素 充分地释放出来 ,从而使一个简单的新l 件 丰满起来。 事件丰满 了, 随之而来 的传播效果也 提升 了。 故事化手法远用于新 闻写作 ,使新 闻报道 呈现 出了勃勃生机。 然而 , 新闻故事化手法突出 强调趣味性、 人情化和矛盾冲突 , 注重新 闻事件 的画面、 细节 , 在技巧的运用 , 重 而对新 闻的时 效性 以及新闻的来源重视不够 ,这对新 闻的真 实性无疑构成一种潜在的威胁。美国学 者罗伯 特 何人 、 何事 、 何时、 何地 和何 因” 这五大元素在故事化的叙述中无论怎 。 么变化 , 但内容却是不可或缺和遗漏 的。“ 故事 中要有明显 的矛盾冲突,要时刻保 持故事 的现 场感和紧张感 ,提供 给观众任何可能得 到的细 节 ” 所 以 , 者在 运 用 故 事化 手 法 写 新 闻 时 , 。 记 要 具有较强的新闻意识 , 在追求审美效果 的同时 , 不能忽略新 闻报道的基础要求 ,更 不能凭空编 造, 制造虚假新闻 、 虚假情感 。要切 记新 闻故事 是新闻 , 而不是文学。

广播电视新闻新发展深度报道和全新闻频率频道

广播电视新闻新发展深度报道和全新闻频率频道
与 实践
全新闻频率频道的定义与特点
全新闻频率频道定义为
一种24小时不间断提供新闻信息的电视频 道。其特点在于
实时更新
全新闻频率频道会随时更新新闻信息,保 持时效性。
全面覆盖
全新闻频率频道会涵盖政治、经济、社会 、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新闻信息。
深入报道
全新闻频率频道会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 全面的报道和分析。
跨平台融合
将深度报道和全新闻频率频道的内容整合到多个平台上,如电视、网站、社交媒体等,实 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内容共享
深度报道和全新闻频率频道相互提供内容支持,全新闻频率频道可以提供实时、全面的新 闻报道,为深度报道提供素材;深度报道则可以为全新闻频率频道提供深入、详尽的新闻 解析。
互动性增强
通过观众参与、在线评论等方式,增强深度报道和全新闻频率频道的互动性,提高观众参 与度和黏性。
道方面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02
社会信息传播的变化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社会信息传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播电视新闻
需要适应这一变化,提高深度报道和全新闻频率频道的质量。
03
研究意义
通过对广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和全新闻频率频道的研究,可以深入了
解其发展现状和趋势,为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
导。
研究目的与方法
全新闻频率频道的优秀案例介绍
总结词
快速反应、实时更新、多维度呈现、互动性强
详细描述
全新闻频率频道优秀案例通常具备快速反应和实时更新的特点,能够紧跟时事热点,为观众提供最新 的新闻资讯。同时,通过多维度呈现手法,将新闻事件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给观众。此外,互动性 强的特点也使得全新闻频率频道能够更好地吸引和满足观众的需求。

浅析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

浅析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


浅析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
丛志成
(作者单位:葫芦岛广播电视台)
和市民素质等方面多角度来评述社会现 象,同时配以记者感言来进一步评论社会 不和谐现象和倡导创城的重要性。做到了 以事实为基础,以评论为灵魂,以事阐理, 以事论事,事理相联,起到了通过评论性 电视深度报道营造舆论氛围的积极作用。 1.2 多篇类 1.2.1 连续报道 顾名思义,连续报道是对正在发生的 新闻事件,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连续的多次 报道。比如,2015 年冬季发生在葫芦岛市 绥中县的沉船事件,记者就跟踪事态发展 进程, 采取了连续报道的方式将沉船原因、 地方积极打捞、遇难和获救者的处置措施 等进行连续报道。这种连续报道、追踪报 道、步步递进的方式,直到最终完整地呈 现事件的全过程,在当今展示新闻事件性 报道中很受观众的喜爱。 1.2.2 系列报道 系列报道,这种方式主要运用于对 非事件性新闻或重大、重要题材的尝试 报道。2003 年,农村税费改革位列在我 国各项改革之首,中央决定采取有效措 施减轻农民负担。在葫芦岛广播电视台 笔者参与制作了一档深度报道栏目《新 闻现场》,就是记者根据国家下发的有 关文件,紧密配合国家政策,对税费改 革的情况进行系列报道。相继播出了 7 期的电视深度报道节目《税费改革农民 乐》,在每期 10 分钟的报道里,在一个 个鲜活的故事中,把国家改革政策融化 在农民喜悦的笑脸上,该系列报道实现 了预期的政策性强、感染力大的效果。 1.2.3 组合报道 组合报道,或称结构式报道,是围 绕同一主题,将不同内容、不同体裁的 报道编排在一起,通过各篇之间相互说 明、补充延伸等,组成一种具有内在联
系的结合方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 使观众对所报道的新闻有更深入的认识。 组合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包括类属性 组合、互补型组合、对比性组合等。 2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采编制作 2.1 抓准问题 由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容量和分量 比单篇新闻相对要大,因而要求采编人员 在采写和组织报道中高瞻远瞩,严格按照 新闻价值的标准来筛选所需要报道的主题, 抓住实质,注重纵深感。采编人员不仅要 能掌握一般的叙述、描写、论证、评述等 表现手法和各类新闻体裁的写作技巧,还 要能充分运用调度好电视的画面语言,更 应具有广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及大胆的 创新意识。新闻评论家范敬宜主张“新闻 评论应多让读者品尝鲜货,像顶花带刺的 新鲜黄瓜那样招人喜爱, 而不宜老用咸菜、 干菜或隔夜菜来凑合过日子,以致把观众 的胃口都吃倒了”。这段话形象生动地说 明了新闻报道选题的重要性。“马后炮” 的新闻深度报道则会失去基本应有的价值。 2.2 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和多层次 的剖析 深度报道的题材,多是事实比较复 杂、问题成因多的新闻事件,记者要通 过深入细致采访,用多层次的事实阐述、 多角度的理论分析、多侧面的现场展示, 引发观众思考,从而把观众从具体事件 引向广阔的社会空间。 参考文献: [1] 郭镇之 , 赵丽芳 . 聚焦 《焦点访谈》 [M].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 孙玉胜 . 十年 从改变电视的语态 开始 [M]. 北京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出版社 ,2003. [3] 范 敬 宜 . 范 敬 宜 文 集 [M]. 北 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hen:不仅要说明现在,还有追朔既往,预测未来。
Where:不仅要报道现场,还要注意地点的眼神和波及。
Who:不仅要采访当事人,还要采访直接间接相关人员。
What:与新闻事实相关的情形和细节都要搜集。
Why:说明新闻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How:分析意义、预测事件的发展和影响。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曾经提出三个层面的报道概念: 第一层报道是对主体新闻事实的直截了当的报道;第二层 报道是发掘涉及主体新闻表象背后的原因及实质的调查性 报道;第三层报道是在事实性和调查性报道的基础上做出 的解释性和分析性报道。
5、寻找独家信源和独家提问角度
6、围绕价值点设置、场景描述、矛盾
挖掘和个性化细节收集素材
纵深而非表面的认识 7、根据不同采访对象,有技巧有针对
整体而非孤立的视角 性地导入问题,以随时调节气氛,突
多元而非单一的判断 破采访困境。
历史而非教条的分析
发展而非静止的眼光
温热而非冷漠的情感
其次,需要正确理解“事实”与“报道”的关系。报道是 对事实的深化和升华,如深刻的评论、为事实建构背景、 多向性的解释、巧妙的叙事等等,但所有这些方式与手段 都取决于“事实”本身。有丰富内蕴的“事实”是深度报 道赖以展开的基础,是构成“深度”的本源,因而具有决 定性意义。
深度意味着现场的抵达、意味着追问的深 入、意味着证据的确立。深度报道的思维 过程,始终围绕着“问题意识”和质疑的 精神,或者说是从疑问进入,从质疑的态 度进入的。深度报道的“深” 就深在以 事实的讲述和事实中疑问的解开为核心。 对此,杜骏飞、胡翼青在《深度报道原理》 中认为,新闻事实不仅仅是具体的新闻事 件本身,更重要的是新闻事件与社会、新 闻事件与人的关系,“深度报道的指向是 社会关系的总和”。他们在书中提出了一 个新的新闻接近事实的基础追问:
二 如何采访深度报 深度报道采访要点:

1、事实本身的核实和细节的再发现
深度报道本身不是 2、背景材料、关联事实的采访和收集
一种报道题材,不 3、动态过程还原:立足于复原事件发
是一种问题,甚至 生发展的脉络
不是一种报道方式, 4、注意和发掘有代表性的新闻瞬间和
而是一种报道的哲 直接引语
学和方法论—
过程报道的价值一方面在于提供更多核心事实,一方面 在于梳理事件的来龙去脉,阐释事件的逻辑顺序和因果关系。 增加报道形象性和生动性的最好办法是运用细节。正是一个 个细节把事实变为事件。发现、展现那些有告知和知晓价值 的“细节瞬间”,将零散的事实组合成有完整意义的事件, 也就是说,若干有表达意义的细节瞬间构成一个有报道意义 的新闻事件,而足够多的细节瞬间组合成事件发生、发展的 必然过程,按一定逻辑顺序发现和展现这样的瞬间,就构成 了用事实阐释事实、用事实表达事实的意义这样的阐释性报 道。
深度报道的灵魂往往不在报导主体,而在报导的背景。 背景决定报导主体的价值和意义。同样一个事件,放在不 同背景下就有不同的新闻价值。张北地震如果不交待距离 北京的距离这样一个环境背景,其报道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一个知识产权的侵权案,如果加上这个国家整体的知识产 权的侵犯和打击的社会背景,意义就会增加不少。一起车 祸,加上这是这个城市的一个月来的第32起类似悲剧,会 很不一样。邱兴华案,如果没有背景交待就丧失了大部分 报道的意义。 背景材料包括历史背景、环境背景、社会或时代背景、人 物背景、专业背景等。
第五章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一 什么是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的前身是解释性新闻,起源于美国二十世纪三十 年代。一些美国记者意识到,运用客观报道手法的纯新闻 已无法深入事件的深层,更无法剖析原因与揭示其影响与 发展前景,这既不能满足读者要求,也违背记者的职责。 于是,解释性新闻应运而生。但解释性新闻一直到二十世 纪五十年代后才在美国新闻界占统治地位,并将解释性新 闻理解为:运用背景材料来分析一个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 意义、影响、或预示发展趋势的一种新闻报道。
不是或不主要是因为记者所发表的对事实的深刻见解,而 是深在以事实的讲述和事实中疑问的解开为核心,并由此 引导受众进入到一种深度中去。“深度不是艰深的话语和 生涩的表达,而是最终由观众来感受的深刻。” (孙玉胜: 《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
“深度来源于事实”:
首先,需要准确理解“事实”。有的事实简单明了,因而 一般仅可作资讯报道。但有些事实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具有历时性和延展度,具有开掘和拓展的潜力,本身就呈 现出意犹未尽的“深度”,有深入报道的可能;
发生了什么事件? 谁对这件事负责? 他们为什么做这件事? 是什么促使他们做这件事?
美国专栏作家朱蒙得(Roscoe Drummond)从实践和操作 的角度理解深度报道为:“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 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
另一种西方流行的观点认为深度报道是在“五W”理论的基 础上,将“五W”和一个“How”的内涵加以扩大。
除了把事件放在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的背景中外, 还要重视人与事之间内在或外在的各种联系的整体中,不能 孤立地就事论事。邱兴华案中,杀人是主体事实,在杀人前 后他的其他行为是关联事实,其他人对他实施的行为也是关 联事实,他在成长过程中的做的其他重要事情也是关联事实。 普遍联系的事实给报道呈现了多因多果而非简单的一因一果 的报道深度。
解释性报道的目的不是为了解释或分析什么,而是为了更 好地报道事实,通过发掘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等更多事实 来更详细更深入地进行事件报道。
它深在事实而不是深在思辨。源自⊙深度主要来源于事实本身。 “挖掘深度的方向不是唯一的,但无论节目制作者选择了 什么样的方向来寻求节目所要达到的目标深度,都必须首 先寻求支撑这个深度的事实与证据。所谓深度就是对事实 的占有,作为记者,你获得事实越多,你离深度越近。” (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 ⊙新闻应提供一种真实,并不提供观念。深度报道的本质 应该是事实的深度,不应是观念的深度和理论的深度。事 实的新鲜感永远高于观念的新鲜感。 即是说,所谓深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