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生物学简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的发生与发育

1.胚盘-- 原条--脊索--神经板--神经沟--神经管--神经嵴

2.组织发生:神经管形成后,单层柱状上皮—增生,

细胞数量增加,细胞核位置有高有低,形成假复层

柱状上皮的形式—神经上皮.

3. 神经管分化后形成“内菱外方”的形状。

中央管背侧——顶板中央管腹侧——底板

套层背侧部——翼板(发生感觉神经元) 套层腹

侧部——基板(发生运动神经元)

翼板和基板间——界沟(腹运动区和背感觉区的界

线)

4. 神经管的演化

四周二弯曲(头曲、颈曲)、三脑泡(菱脑泡、中

脑泡、前脑泡)

五周三弯曲(头曲、桥曲、颈曲)、五脑泡(末脑

泡、后脑泡、中脑泡、间脑泡和端脑泡)

脑发育与脊髓比较

. 脊髓的神经管壁形成典型的节段性,其结构基本上一致;

而脑部的分化速度则因部位而不同,其结果在脑部出现了

多个脑泡—成体脑的各部结构;

2.脊髓内的中央管细,而脑的中央管变粗,有些脑部的中

央管特别扩大形成脑室;

3.脊髓全长无弯曲,而脑部神经管则形成3个弯曲;

4.脑部的神经管壁在某些部分变薄—上皮性脉络板和富

含血管的脑软膜共同构成脉络组织;

5.神经管的脑部发育迅速,大约在6周时,已能分辨出端脑、间脑、中脑、后脑和末脑五个部分

翼板的发生系统

翼板:脑壁的演化与脊髓相似,其侧壁上的神经上皮

细胞增生并向侧迁移,分化为成神经细胞和成胶质细胞,

形成套层。由于套层的增厚,使侧壁分成了翼板和基板。

端脑和间脑的侧壁大部分形成翼板,基板甚小。端脑套层

中的大部分都迁至外表面,形成大脑皮质;少部分细胞聚

集成团,形成神经核。中脑、后脑和末脑中的套层细胞多

聚集成细胞团或细胞柱,形成各种神经核。翼板中的神经

核多为感觉中继核,基板中的神经核多为运动核。

由于套层的增厚,使侧壁分成了翼板和基板。端脑和

间脑的侧壁大部分形成翼板,基板甚小。端脑套层中的大

部分都迁至外表面,形成大脑皮质;少部分细胞聚集成团,

形成神经核。中脑、后脑和末脑中的套层细胞多聚集成细

胞团或细胞柱,形成各种神经核。翼板中的神经核多为感

觉中继核,基板中的神经核多为运动核。

神经管的下段分化为脊髓,其管腔演化为脊髓中央管,套层分化为脊髓的灰质,边缘层分化为白质。神经管的两侧壁由于套层中成神经细胞和成胶质细胞的增生而迅速增厚,腹侧部增厚形成左右两个基板,背侧部增厚形成左右两个翼板。神经管的顶壁和底壁都薄而窄,分别形成顶板和底板。由于基板和翼板的增厚,在神经管的内表面出现了左右两条纵沟,称界沟。

由于成神经细胞和成胶质细胞的增多,左右两翼板也增大,但主要是向内侧推移并在中线愈合,致使神经管的背侧份消失。左右两翼板在中线的融合处形成一隔膜,称后正中隔。基板形成脊髓灰质的前角(或前柱),其中的成神经细胞分化为躯体运动神经元。翼板形成脊髓灰质后角(或后柱),其中的神经细胞分化为中间神经元。若干成神经细胞聚集于基板和翼板之间,形成脊髓侧角(成侧柱),其内的成神经细胞分化为内脏传出神经元。

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主要有六点不同: (1) 突触前膜和突触厚膜的距离 (2) 突触前后神经元胞质的连续性, (3) 超微结构 (4) 传输的通道, (5) 突触延迟 (6) 传递的方向

神经干细胞的鉴定

(1)细胞形态:胞体很小,从胞体伸出许多长的神经突(2)细胞功能:电压控制性Na+,K+,Ca2+通道;神经递质的受体

(3)细胞标志:干细胞标志: 巢蛋白

神经原: MAP2(微管相关蛋白), NF-H

神经丝蛋白,β微管蛋白3, Neurn

神经胶质细胞: GFAP(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1 什么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如何失活的?

答:神经递质:一般指有特异结构的神经终末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作用于突触后的神经元或效应细胞的膜上受体,完成信息传递。主要包括胆碱类(如乙酰胆碱等)、胺类(如多巴胺、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氨基酸类(如谷氨酸、甘氨酸等),肽类(如阿片肽、血管升压素等),和其他类(如核苷酸类、NO等)。

神经递质失活的三种途径

1).由特异的酶分解该种神经递质。

2).被细胞间液稀释后,进入血液循环到一定场所分解失活。

3).被突触前膜吸收后再利用。

2 神经胶质细胞有哪几类?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神经胶质细胞有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四种。

神经胶质细胞的主要功能有:

1)支持、绝缘、保护和修复作用。

如星形胶质细胞填充在神经元间,它的长突起附在血管壁及软脑膜上,起着机械性的支架作用。施万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包饶轴突(或长树突)形成髓鞘,后者在神经纤维传导冲动时具有绝缘作用。小胶质细胞在正常动物脑中并不活跃,在炎症或变性过程中,能够迅速增殖,迁移至损伤地区,细胞成为活跃的吞噬细胞。

2)营养和物质代谢作用。

如在脑组织中的大部分毛细血管的表面,都有星形胶质细胞的脚板与之相贴,其间仅隔一层基膜。这样一方面可以起屏障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转运某些代谢物质。

3)对离子、递质的调节和免疫功能。

在脑组织内,细胞外间隙很小,胶质细胞本身起着其他组织的细胞外间隙作用。如神经元兴奋时释放K+,这些离子马上被摄入胶质细胞内,使细胞外间隙的K+很快下降到原来的水平,为下一次兴奋作好准备。另外,小胶质细胞具有分化、增殖、吞噬、迁移及分泌细胞因子的功能。被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在神经系统的免疫调节、组织修复及细胞损伤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神经胶质细胞的分类:

(1)大胶质细胞:包括星形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施旺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可分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和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施万细胞形成周围神经纤维的髓鞘,少突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细胞,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多分布在白质,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多分布在灰质。

(2)小胶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时,小胶质细胞可转变为巨噬细胞,吞噬细胞碎屑及退化变性的髓鞘。(3)室管膜细胞:分布在脑室及脊髓中央管的腔面,帮助神经组织和脑室腔内的液体进行物质交换。

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结构联系和作用:

(1)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交织成网,支持着神经元的胞体核纤维,神经元兴奋时引起K+外流,星形胶质细胞则通过细胞膜上的Na+-K+泵将K+泵入到细胞内,并经细胞间通道(缝隙连接)将K+迅速分散到其他胶质细胞内,使神经元周围的K+不致过分增多而干扰神经元活动;还可以产生神经营养因子,维持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和生存;(2)少突胶质胶质细胞构成神经纤维的髓鞘,使神经纤维之间的活动基本上互不干扰

(3)小胶质细胞可转变为巨噬细胞,通过吞噬作用清除因衰老、疾病而变性的神经元及其细胞碎片;星形胶质细胞则通过增生繁殖,填补神经元死亡后留下的缺陷,但如果增生过度,可成为脑瘤发病的原因。

星形胶质细胞的机能

1. 维持突触周围微环境自稳态;

2. 参与神经信息的传递;

3. 星形胶质细胞对刺激的反应机能;

4. 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再生的影响;

5.星形胶质细胞在脑机能活动中的调控作用(1) 维持体内渗透压平衡中的作用;(2) 星形胶质在疼痛调控中的作用;(3) 星形胶质与脑的免疫应答反应.

髓鞘

定义及结构:包绕在神经元的轴突外部的物质,每隔一段距离便有中断部份,形成一节一节的形状。中断的部分称为“郎飞结”(Ranvier's node)。周围神经系统的髓鞘由施旺细胞构成,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由少突胶质细胞构成。髓鞘一般只出现在脊椎动物的轴突。

髓鞘的功能有三。一是提供轴突与周围组织,例如相邻的轴突之间的电气绝缘,以避免干扰。二是通过一种称为“跳跃式传导”的机制来加快动作电位的传递。三是在一些轴突受损的情况下引导轴突的再生。

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共性

(一)功能表达模式与细胞组成

1、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表达功能的模式是相似的,都可以识别内外环境变化并发生调节性反应。

2、在细胞构成上,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都有主要功能细胞和辅助支持细胞。

(二)活性物质

1、神经组织可以产生免疫性细胞因子

2、淋巴细胞可以产生神经递质或调质样物质

3、淋巴细胞可以产生激素

4、神经肽与免疫分子之间在生化和功能上存在相似性(三)受体分布的相似性及对病毒的易感性

1、对病毒的亲和力和药物作用位点

2、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细胞因子受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