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黄河流域夏季降水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黄河流域夏季降水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黄河流域夏季降水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近年来,黄河流域夏季降水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探讨。
本文将分析黄河流域夏季降水变化的特征,并探讨可能的成因。
首先,我们来分析黄河流域夏季降水的变化特征。
数据显示,黄河流域夏季降水量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
尤其是在过去几十年中,降水量逐渐减少,降水频次也减少。
与此同时,黄河流域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衡。
西部地区降水量变化较大,而东部地区相对较稳定。
这种变化导致了黄河流域的气候干旱。
黄河流域夏季降水变化的成因目前尚未得到确定,但有一些研究提供了一些可能的解释。
首先,气候变化是导致夏季降水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气候变化引起了大气环流的变化,进而影响降水分布。
全球气温上升导致地球气候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对夏季降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人类活动也可能是导致夏季降水变化的原因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类活动不断增加,例如大规模的森林砍伐、水土流失等,都对黄河流域的水循环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此外,黄河流域的地形和地理位置也对夏季降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黄河流域地势高低不平,河谷较深,气候条件复杂多变。
这些地形特征导致了黄河流域夏季降水的不均衡分布。
西部山区地形较高,气候湿度较大,降水量相对较高;而东部平原地区地势较低,降水量相对较少。
这种地形梯度也使得黄河流域夏季降水的分布变得复杂。
综上所述,黄河流域夏季降水变化的特征及成因可以通过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地形等多种因素来解释。
然而,由于数据缺乏和研究的复杂性,目前对于这些成因的认识仍然有待深入研究。
未来的研究应该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监测和预测,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以有效应对夏季降水变化对黄河流域的影响综上所述,黄河流域夏季降水变化的成因是一个复杂且尚未完全确定的问题。
目前的研究表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地形等因素都可能对夏季降水产生影响。
然而,由于数据缺乏和研究的复杂性,我们对这些成因的了解仍然有限。
忠县气候特征分析及对农业的影响

资源与环境科学现代农业科技圆园19年第12期1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本文气象数据主要来源于重庆市忠县气象局袁包括忠县1981要2018年平均气温尧降水量以及日照时数的月值观测资料遥季节的划分采取常规的划分标准院3要5月为春季尧6要8月为夏季尧9要11月为秋季尧12月至翌年2月为冬季遥
采取线性趋势法对忠县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袁并概述了对农业所产生的影响[1]遥
2忠县气候特征2.1气温特征分析1981要2018年忠县年平均气温总体呈现上升变化趋
势袁气候倾向率为0.079益/10a袁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袁说明上升趋势并不明显遥忠县近38年来气温平均值为18.0益袁年平均温度最高值出现在2013年袁为19.0益曰年平均温度最低值发生在2000年袁为17.4益袁最高值和最低值之间的差值为1.6益遥总体来说袁忠县气候不断变暖的态势与全球变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袁因而时常会引发一些极端灾害性天气袁给当地农业带来较大影响[2]遥
分析1981要2018年忠县四季气温变化统计数据可知袁近38年忠县春季气温平均值是17.9益曰最高值是19.1益袁出现在1998年曰最低值为16.5益袁出现在1996年袁两者之间相差2.6益遥夏季历年气温平均值为27.2益曰最高值为29.4益袁出现在2013年曰最低值是25.6益袁出现于1993年袁
二者相差为3.8益遥秋季历年气温平均值为18.8益袁最高温为20.1益袁出现在2006年曰最低值为17.4益袁出现在1981年袁
二者之间相差2.7益遥冬季历年气温平均值为8.4益曰最高值为9.7益袁出现在2015年曰最低值为7.0益袁出现在1984年袁二者相差2.7益遥通过分析可知袁忠县气温呈增暖趋势主要是春尧夏尧秋尧冬四季温度变化共同造成的遥2.2降水量特征分析
1981要2018年忠县的年降水量在整体上呈波动减少的
变化趋势袁气候倾向率为-31.227mm/10a袁减少趋势比较显著遥忠县38年平均降水量为1182.5mm袁年降水量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为1606.7mm与828.8mm袁分别出现在1993年与2001年袁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相差777.9mm遥忠县降水年
咸阳

咸阳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
渭水穿南,宗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
它东邻省会西安,北与甘肃接壤,是古丝绸之路的第一站,我国中原地区通往大西北的要冲。
咸阳风景秀丽,四季分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
气候属暖温带大陆型季风气候,冬冷夏热,雨热同季。
地处陕西关中平原腹地的咸阳,有着235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国甲级对外开放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地热城、全国十佳宜居城市及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市。
2004年,又被评为首届中国魅力城市。
市人民政府住所地:咸阳市渭阳中路6号,邮政编码:712000,电话区号:029.咸阳市位于关中平原的中部,既在九嵕山南, 又在渭水以北,山南叫阳,水北也叫阳,山水俱阳,故名咸阳。
咸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封建王朝一秦王朝建都之地。
南北长1 45千米,东西最宽106千米,面积1 0119平方千米。
辖秦都、渭城2个区,兴平市一市,旬邑、武功、泾阳、三原、礼泉、乾县、永寿、彬县、长武、淳化10个县,共有216个乡镇,8个街道办事处,3843个行政村,163个居委会。
人口504万人。
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呈阶梯形,表现为三个单元:一是南部渭河、泾河平原,约占总面积1/5;二是中部台塬区,也约占总面积的1/5;三是北部高原丘陵区,约占总面积3/5。
境内大小11条土石山岭,集中在北部。
市区海拔378—421米。
东北部的石门山海拔为1885.3米,为全市最高点。
全市最低处在东南部三原县大程镇清河出境地,海拔362米。
境内山脉集中分布在中北部,主要有子午岭余脉的马栏山、石门山,中部嵯峨山、笔架山、九峻山,北仲山和五峰山自南而北依次排列。
气候:因地形特征,又分为两个具有明显差异的气候区:南部平原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12℃,无霜期213天;北部高原沟壑区,气候稍寒,冬春略长,年平均气温不足1 0℃,无霜期180天。
全境年均降水量500—600毫米,由南向北递增,50%集中在7、8、9月,常常秋雨连绵,久阴不晴。
咸阳北部塬区春末夏初干旱的气候特征及预测模型

第2 6卷 第 5期 20 0 8年 9月
干 旱 地 区 农 业 研 究
c lu a s a c n t e Ar d Ar a u t r lRe e r h i h i e s
Vo . 6 No 5 12 . Se . 00 pt 2 8
选择 确定 什 么样 的干 旱 指 数 方 程 , 准 确 客观 是 分析 大 气 及 农 业 干 旱 状 态 的 前 提
一
J 以前 较 单 。
的干旱 指数 或业 务 规 定 标 准 , 只能 反 映 大气 降水
因子 的单一 变化 影 响 , 对 主 要 农 作 物 的 生育 状 态 而 的影 响机理 探讨 较 粗 浅 , 为弥 补 这 一 缺 点 , 耀 武 、 刘 杨必仁 u 3等 引 入 了 土 壤 湿 度 因子 , 过 实 际 应 用 t J 通 发现 , 存在 较大 随机 误 差 。为改进 以上存 在 的问题 , 本文 引入大 气 降水 、 物需水 与补 给 水分 平衡概 念 , 作 确定干 旱经 验强 度 指数 D H=A+B —C—D。其 中 A 为该 时 段 ( 4月 中旬 ~6月 中旬 ) 发 量 相 对 变 蒸 率, 表征 作物 的 蒸腾 量 , 映 作 物 发 育需 水量 , 为 反 B 该时段 干旱 时段 的土 壤 湿度 的相 对 变 率 , 为该 时 C 段 降水 的 绝 对 变 率 , 表 征 大 气 干 旱 状 态 ; 为 4 均 D 月上旬 至 5月上 旬 降 水 的绝 对 变率 , 表征 土 壤贮 水 状态 , 若前 期 降水 丰 富 , 壤 贮 水 充 足 , 土 即使 春末 夏 初 干旱 少雨 , 物 也 会 供 水 条 件 良好 , 正 常生 长 。 作 能 上 述干旱 ( H) D 经验 指数 为较 准确 分 析农业 干 旱 , 提
1971-2018年汉江流域陕西段降水时空特征分析

第31卷第6期2020$1月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Water EngineeringVol.31 No.6Dec.,2020D01:10.11705/j.i n.1672 -643X.2020.06.131971 -2018年汉江流域陕西段降水时空特征分析赵爱莉1张晓斌2,郝改瑞34,李抗彬4(1.山西汾河流域管理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02;2.运城学院,山西运城044000;3.西安理工大学,陕西西安710048;4.西安兰特水电测控技术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710043)摘要:基于1971 -2018年汉江流域陕西段27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数据,选择了年降水量、降水强度、最大日降水量、年降水日数、中雨日数和大雨日数6个降水指数分析其降水时空特征,分析方法包括线性估计法、小波分析法、滑动均值法、IDW空间插值法及Man-Kendall检验法。
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汉江流域陕西段降水强度有缓慢增加趋势,其余/个降水指数均呈缓慢减小趋势,且6个降水指数的变化趋势均不显著;研究区域仅年降水日数无突变点,且在199/年后呈现显著减小趋势,其余降水指数均有突变点;年降水量有7 a的副周期和27 a左右的主周期,主周期有3个循环交替,且丰、枯交替突变点在1983和2000年。
汛期降水量与年降水量周期基本一致,而非汛期有4和16 a两个副周期和1个28 a的主周期;年降水量空间分布呈现由北到南逐渐增大的趋势,除了年降水日数的高值中心在宁强县外,其余/个降水指数的高值中心均在镇巴县,而低值中心除了降水强度在太白县外其余的均在商县。
在研究时段内各年代际降水指数的比较中,1971 -2018年的年降水量、降水强度和年降水日数均仅次于最大值,预计未来极端降水事件可能更加频繁,严重的情况下会影响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等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降水指数;时空特征;小波分析;M a n-Kendall检验;汉江流域陕西段中图分类号:TV12/;P426.61 +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43X(2020)06-0080-08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in Shaanxi section ofHanjiang River Basin during 1971 -2018ZHAO Aili1,ZHANG Xiaobin2,HAO Gairui34,LI Kangbin4(1. Limited Com pany of Shanxi Fenhe River Basin Administration,aiyuan03Q002,China; 2.Yuncheng University,Yuncheng044Q Q0,China;.XV an U niversity of Technology y X i'n110044,China;.XV an LandW ater and Electricity M easurem ent ann Control Co. ,L t.,X i an710043,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of27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Shaanxi section of Hanjiang River Basin from 1971 to2018 ,six precipitation indexes including annual precipitation,precipitation intensity,maximum daily precipitation,annual precipitation days,moderate rainfall days and heavyrainfall days were s e lected to analyz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in this areausing linear trend,wavelet analysis,moving average,IDW spatial interpolation and Mann- Ken rupt test method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in Shaanxi section of Hanjiang Basin presented a slow increasing trend,whereas the other five precipitation indexes presented a slow decreasing trend,but all the changes were insignificant.There were abrupt points in all the indexes exceptannual precipitation days,showing a remarkable decreasing trend after199/. Annual precipitation secondary cycle of7 a and a main cycle of about27 a consisted of three alternative dry- w the occurrence of abrupt points in 1983 and2000. The precipitation cycle in the flood season was ent with that in non-flood season,but the non-flood period had two secondary cycles of4 a,16 a and amain cycle of28 a.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showed a progressive increasing trend fromnorth to south.Except for the high value center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days in Ningqiang County,that of收稿日期:2020- 03- 17;修回日期:2020- 07- 01基金项目:山西省水利厅科技项目(TZ2019026);运城学院博士科研项目(YQ - 2020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7921/)作者简介:赵爱莉(1977-),女,山西万荣人,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流域治理及水文水资源方面研究。
榆林市近30年气温与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榆林市近30年气温与降水变化特征分析摘要:本文选择榆林市1990~2019年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对榆林市近30年气温和降水量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除了夏季外,榆林市近30年的年平均气温、春季、秋季和冬季气温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以年、春季和冬季增温幅度最为显著;榆林市降水量较少,年际变化率大,且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夏季降水量较为集中,超过了全年降水量的50%。
夏季降水的增加对全年降水量有较大影响,因此夏季和全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保持一致。
关键词:榆林市气温降水特征引言近些年来,气候变化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大众的高度关注。
气温和降水作为影响气候要素的主要因子,其在变化的过程中直接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针对大区域和大城市气温、降水量变化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多,并得出了很多有意义的结论。
因全球气候变暖现象不断加剧和水文循环的加强,使得干旱、洪水等极端灾害性事件频繁出现,严重影响着工农业生产等工作的开展。
因此,本文对榆林市1990~2019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以期找到榆林市气候演变规律,为当地短期气候预测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资料和方法为了保证所用资料的均一性和可比性,本文选用榆林市气象局提供的1990~2019年共30年的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数据,在建立气温、降水量气象要素时间序列时,选择其距平值,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对榆林市近30年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季节划分选用常规划分标准:春季为3~5月,夏季为6~8月,秋季为9~11月,12月到次年2月为冬季。
2、气温变化特征分析2.1气温年际变化特征在全球和我国北方气温逐渐变暖的大背景下,榆林市年平均气温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以1990~2019年榆林市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作为分析时段(图1)。
从图1和表1中可以看出,近30年来,榆林市年平均气温为9.2℃,总体气温上升,且上升趋势较为明显,近30年共计上升1.293℃。
在对年平均气温进行线性拟合后,其趋势线方程为y=0.0431x+8.5779,即榆林市气温每年升高约0.431℃,气候倾向率为0.431℃/10a。
咸阳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特征及成因分析

咸阳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特征及成因分析咸阳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特征及成因分析近年来,我国的空气质量问题备受关注,雾霾天气频繁发生。
其中,咸阳地区作为陕西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也面临着相似的问题。
本文将以咸阳市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特征和成因。
一、特征分析1. 持续性:该次雾霾天气持续时间长达7天,严重影响了市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由于湿度较高,雾霾的弥漫程度和持续时间都超出了常规水平。
2. 高浓度:雾霾期间,PM2.5浓度显著升高,达到每立方米200微克以上,远远超过了国家标准限值。
这意味着空气中悬浮的细微颗粒物含量过高。
3. 能见度降低:雾霾期间,能见度明显降低。
从日常的几十公里到几百米不等,严重影响了交通运输和人们的视线。
4. 没有明显的其他污染源:咸阳市附近并没有大规模的工业设施,也没有明显的火力发电厂等大型污染源。
因此,该次持续性雾霾天气不太可能是个别污染源造成的,可能是由区域性大气污染导致的。
二、成因分析1. 气象条件:本次持续性雾霾天气出现在秋冬季节,气温较低。
咸阳地区常年以来对流层风向相对稳定,且以北京方向气流为主。
北京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空气污染源之一,朝咸阳地区输送了大量的污染物。
2. 地理条件:咸阳市位于陕西省中部,周边地势较为平坦,缺乏地理屏障。
这就使得来自远方的气流能够顺利进入并停留在这个区域,导致污染物不能被迅速带走。
3. 人为排放:尽管咸阳市没有大型工业设施,但仍有一些小型企业和个人排放污染物。
市区内的交通也是主要的污染源之一。
此外,在农村地区,农作物秸秆的露天燃烧也会产生较多的污染物。
4. 气候变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上升,也可能加剧咸阳市持续性雾霾天气的发生。
气温升高会影响大气稳定层的高度,降低大气扩散能力,导致污染物无法迅速散布。
三、对策建议针对持续性雾霾天气的存在,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减少空气污染。
1. 环境监测:加强空气质量的监测,及时发布相关信息,便于市民了解、预防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近50年黄河流域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近50年黄河流域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刘勤;严昌荣;张燕卿;杨建莹;郑盛华【摘要】利用黄河流域54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气象数据,探讨近50a黄河流域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年降水量变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总体表现为上游地区增多、中游地区减少的特点.春季上游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秋季中游显著减少,冬季全流域降水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其中下游增幅最大.年内降水量显著增加的时段主要集中在1-3月和12月;(2)黄河流域气温变化呈显著升高趋势,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变化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平均最低气温变化对平均气温升高的贡献率大于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全流域均表现为冬季增幅最大,夏季和秋季则为流域上游增幅最大.月平均气温显著增加的站点比例最高,月最高气温显著增加的站点比例最小,且均集中在2月.(3)全流域冬季出现暖湿化趋势,春季上游出现暖湿化趋势,而秋季中游出现暖干化趋势.%The variation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was analyzed based on meteorological data at 54 metrological stations during 1961 - 201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increased in upper and decreased in middle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The precipitation increased in upper in spring, decreased in midlist in autumn, and increased during whole winter, especially from January to March, and December. Temperature increased, but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 changed non-symmetrically. Annual maximum, mean and minimum temperature increased with an amplitude peak in winter in whole basin, which increased obviously in summer and autumn. The increase rate of monthly mean temperature was highest, followed bymonthly minimum temperature. It tended to warming-wetting during winter in whole basin and same in upper during spring, warming-drying in autumn in middle stream.【期刊名称】《中国农业气象》【年(卷),期】2012(033)004【总页数】6页(P475-480)【关键词】气温;降水量;变化趋势;黄河流域【作者】刘勤;严昌荣;张燕卿;杨建莹;郑盛华【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2大量观测结果证实,近百年来,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已成为事实[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咸阳市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摘 要】在企业配电系统中,变配电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变配电所
设计是企业工程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其规范性和技术性都很强,许多方
面涉及到国家强制性条文的贯彻落实。本文将变配电所设计时经常出现的问题整
理出来,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低压配电系统;变电所;配电所
在企业配电系统中,变配电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变配电所设计是企业
工程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其规范性和技术性都很强,许多方面涉及到国
家强制性条文的贯彻落实。要做好变配电所设计既要执行国家现行的有关规范和
规程,又要满足当地供电部门的具体要求,还要紧密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
否则会出现种种问题,影响设计质量和工程进度,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损失。为了
做好变配电所的设计,现将本人在变配电所设计图纸时发现一些问题整理出来,
进行简要的分析,与大家相互交流,共同学习。
一、变电所、配电所的具体概念
在具体项目的设计文件中不宜笼统使用“变配电所”这一名称。“变配电所”是
变电所和配电所的统称,仅用于泛指。具体谈到某种类别或某一个体时,应分别
称为“变电所”或“配电所”。在GB50053-94《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中,
“变电所”的解释是“10kV及以下交流电源经电力变压器变压后对用电设备供
电”;“配电所”的解释是“所内只有起开闭和分配电能作用的高压配电装置,母线
上无主变压器”。由此可以看出,所内是否有以变电为主要作用的电力变压器是
区分变配电所的主要因素。
在企业供电系统整体设计时,经常将变电所的10KV配电部分统一布置在一
起,方便管理;为保证变压器能够深入负荷中心,将变压器和低压配电部分布置
在生产车间内部,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节省资金。
二、低压系统接地型式和带动导体系统型式的关系
配电系统的型式有两个特征,即带电导体系统的型式(如三相四线制)和系
统接地的型式(如TN-C系统)。在正式文件中不得把三相四线制的TN-S系统称
为“三相五线制”。在GB50054-9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附录“名词解释”中已明
确指出,“三相四线制是带电导体配电系统的型式之一,三相指L1、L2、L3三
相,四线指通过正常工作电流的三根相线和一根N线,不包括不通过正常工作
电流的PE线。本章所规定的TN-C、TN-C-S、TN-S、TT等接地型式的配电系
统均属三相四线制”。在我国低压配电电压主要采用220V/380V。带电导体系统
的型式宜采用单相二线制、两相三线制、三相三线制和三相四线制。
在设计和审图的过程中,发现不少设计人员对TN-S与TN-C-S接地型式的
划定有时混淆不清。系统的接地型式一般是就一个变电所的供电范围而言。对于
企业而言,往往是一个车间(一个厂房)采用一种接地形式。中性线N线和保
护线PE线仅局限在本车间(厂房)内。具体采用何种接地型式需根据车间的生
产性质来决定。
三、变配电所其他专业设计时经常出现的问题
在GB50053-94《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中明确规定了变电所所址选
择和对建筑等有关专业的要求,在执行中我们还存在不少具体问题,现仅列举以
下几例略加分析,今后设计时应予以重视。
1.其他专业对电气专业所提出的特殊条件理解不足,导致现场施工时其他专
业图纸和电气图纸发生冲突。电气专业人员根据变配电所所处环境、地理位置、
车间生产条件、生产规模等会对土建及其他相关专业提出一些特殊要求,比如北
方变电所内部是否需要采暖、如需采暖应做何种特殊处理;变配电所正上方及周
边是否有需要调整的管路、管线;墙体是否需要隔爆、防火等,都需要其他专业
在充分理解电气专业所提出的需求方能做出正确合理的方案。
2.变电所安全出口的设置:有的设计在长度大于7m的配电室仅设一个出口
或设两个出口但靠近同一端。这不符合GB50053-94《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
范》第6.2.6条的规定,规范要求“长度大于7m的配电室应设两个出口,并宜布
置在配电室的两端”。
3.电缆沟:有的变电所内双排布置的低压配电屏仅在屏底和后侧设置地沟,
两排屏的沟之间互不连通。为了方便电缆的进出和今后线路的调整,宜将所内所
有主电缆沟和控制电缆沟均连通。
四、变配电所的设备布置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
在变配电所的设备布置方面,我们也存在种种问题,甚至违反强制性条文的
规定,现仅举列如下:
1.高、低压配电系统图与平面图不一致。其表现形式有两种:其一是系统图
与平面图中柜、屏的排列顺序相反。看系统图时是面向柜、屏的正面,将其从左
至右排列;而在动力平面图上却是面向屏的背面,因此应从右向左排列。其二是
动力平面图上双排面对面布置的配电柜之间有母线桥,而在系统图却未明确画出
或者画出的位置与动力平面图位置对不上。
2.低压配电屏屏前、屏后通道宽度不满足新规范要求。如屏后有时仅距墙
700mm,抽屉式低压屏双排面对面布置时仅相距1800mm。根据规范GB50053-94
第4.2.9条规定如下:
注:当建筑物墙面遇有柱类局部凸出时,凸出部位的通道宽度可减少
200mm。
以上均为最小宽度,实际设计时,在空间允许的条件下,应尽量加宽屏前宽
度,特别是双排对面布置时,宽度在3500mm~4000mm以上为佳,一旦有双方
的检修任务空间不会太紧张。
3.配电柜、屏后通道的出口数量不满足规范要求。作为规范强制性条文,
GB50053-94第4.2.6条规定“配电装置长度大于6m时,其柜、屏后通道应设两
个出口,低压配电装置两个出口间的距离超过15m时,尚应增加出口。”这一条
要强制执行的理由,是为了当高压柜、低压屏内电气设备有突发性故障时,在屏
后的巡视或维修人员能及时离开事故点。
4.由于配电室层高往往在6米左右,考虑到检修维护的方便,配电室内灯具
宜采用线吊、链吊,但不要安装在配电装置的正上方,否则将违反GB50053-94
《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的规定。第6.4.3条规定如下,“在配电室内裸
导体的正上方,不应布置灯具和明敷线路,当在配电室内裸导体上方布置灯具时,
灯具与裸导体的水平净距不应小于1.0m,灯具不得采用吊链和软线吊装”。
综上所述,我们在变配电所设计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
改进。本人点滴看法,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予以指正。
参考文献:
[1]《钢铁企业电力设计手册》委员会编.《钢铁企业电力设计手册》,冶金工
业出版社.
[2]《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中国电力出版社.
[3]《电气标准规范汇编》,中国计划出版社.
[4] 刘介才主编.《实用供配电技术手册》,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
[5] 刘介才主编.《工厂供电设计指导》,机械工业出版社.
田辉鹏(1972.05-),男,汉族,黑龙江肇州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工
商管理硕士,高级工程师/副教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生产与安全管理。
李景堂(1975.01-),男,汉族,工程师,黑龙江省依安县人,哈药集团制药
总厂能源管理部,研究方向:工业企业电气管理及继电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