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媒介融合解析
媒介融合视角下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_陈洁

《中国出版》CHINA PUBLISHING JOURNAL2011年11月上47媒介融合视角下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文/陈 洁 陈 佳数字出版是出版业界和出版教育界关注的前沿话题。
世界各国的数字出版研究从总体上可分为技术论和经验论,主要的关注点在赢利模式、版权问题及不同出版类型的发展路径等具体领域。
西方国家的一些专业研究杂志,如《出版研究季刊》(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出版商周刊》(Publishers Weekly)、《学术出版》(Journal of Scholarly Publishing)等,对数字出版的概念界定、发展趋势、赢利模式等问题给予了较多关注和探讨。
我国的出版研究界对于数字出版的研究,也已经比较深入和全面。
随着数字出版业界发展和学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关于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模式成为业界、学界共同关心的新话题。
本文尝试以传播学的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为主,力图进行全景式的辨析,深入研究媒介融合视角下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
一、媒介融合时代的出版变革媒介融合亟待出版专业知识更新整合,数字化时代图书、报纸、期刊等传统分类和运作模式都有着深刻的改变,内容生产和表现形式的分类日趋模糊。
传统出版业正在迅速向现代出版媒介转型,数字出版的发展日新月异。
然而编辑出版学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却仍然在陈述一个若干年前的产业模式。
出版单位普遍缺乏数字出版产品的研发、营销、管理专业人才,招聘职位要求一般写: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对网络出版业务有浓厚的兴趣等。
这样的职位要求实则是比较泛化的,面对当前的数字出版人才市场,只能以这种模糊化的表述来提出人才的要求。
面对数字出版新动向和业界人才新需求,高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须尝试转型。
目前教育部批准北京印刷学院的数字出版专业作为试点,其他高校也均在尝试之中。
二、中外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与比较研究在高校范围内,中国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多是在硕士生、博士生阶段才开始较为系统化地进行,本科生培养基本还停留于以传统出版理论为主。
媒介融合时代高校新闻摄影教学的多媒体转型

制作 的技术 门槛 。同时 ,也要解决好设备缺 乏 、师资更新 、实践平 台构建等 问题 。
关 键 词 :媒 介 融合 ;新 闻摄 影 ; 多媒 体 ;教 学模 式
作者简 介 :杨健 ,男 ,讲 师 ,博士生。( 扬州大 学 新 闻与传 媒学院 ,江 苏 扬州 ,2 2 5 0 0 2 ) 中图分 类号 :J 4 1 9 . 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 编号 :1 0 0 8 — 6 5 5 2( 2 0 1 3 )0 5 — 0 1 0 0 — 0 5
的传 播方式 、立体化 的感官 接受 、跨平 台的发布模 式 、容量 的无 限性和形 态的多样化 ”这五大特 性 ,可
基金项 目:2 0 l 1 年扬州大学 教改课题 《 媒介融合前景下 新闻摄影实践性教学 改革研究》 的成果 。
第 5期
杨
健 :媒介融合 时代高校新 闻摄影 教学 的多媒体转 型
一
转 型进程 中稍显极端 的反 应而 已。
显然 ,在传统新 闻摄 影记者 的饭 碗越 来 越难 端稳 的 态势 下 ,具 备动 态 影像 采编 能力 的新 型摄影 记
者 的需求 日益 转旺 。有需求 就有市场 ,这个 新 型市场 除迫 使部 分传 统摄 影 记者 转 型为新 型 的 多媒体 记
媒 介 融 合 时 代 高校 新 闻摄 影 教 学 的 多媒 体 转 型
杨 健
摘 要 : 在 传 统 报 业纷 纷 向 网络 转 型 的 背 景 下 ,对 具 备 多媒 体 影像 采 编 能 力 的 新 型 摄 影 记 者 的 需 求 日
益 转 旺 , 而 高 校 新 闻摄 影教 学 是 解 决 转 型 期视 觉 报 道 人 才 需 求 的 根 本 路 径 。 新 闻 摄 影 教 学 中 应 解 决 好 从 理 念 到 技 术 操 作 等 诸 多 问 题 ,具 体 而 言 ,应 转 变 平 面 媒 体 的传 播 观 念 、探 索切 合 实 际 的 教 学模 式 、克 服 影 像
比较视域下音乐剧电影中的媒介转换与艺术融合

比较视域下音乐剧电影中的媒介转换与艺术融合摘要:如何看待音乐剧和中国戏曲的关系,是音乐剧本土化研究过程中绕不开的话题。
戏曲作为同音乐剧一样的融音乐、舞蹈和戏剧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它与电影的结合,产生了中国最具本土化和民族化特征的电影类型之一——戏曲电影。
戏曲电影的发展为中国音乐剧的电影化创作提供了基于本土的借鉴路径,这也构成了音乐剧本土化探索中的重要维度。
关键词:音乐剧电影;戏曲电影;媒介转换;虚实矛盾不论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1927),还是中国的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1931),电影在世界各地发出的第一声音乐混响,聚焦于音乐巨星和名伶,展现的是音乐艺人在时代语境中的奋斗和挣扎。
可以说,声音的出现,进一步激发出了电影与音乐、戏剧共通共荣的艺术魅力。
在美国,百老汇的音乐剧和好莱坞的电影、唱片并列为三大龙头文化产业,百老汇和好莱坞互动频繁,百老汇的经典音乐剧剧目几乎都拍摄了相应的电影版本,电影版的《芝加哥》(2002)更是囊括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在内的多项大奖,受到音乐剧和电影行业的双重认可。
音乐剧的电影化创作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路径,作为舞台艺术的音乐剧想要在众媒时代的今天进一步扩大自身的艺术影响力,就需要借助受众面更广、传播更便捷、视听技术更成熟的电影媒介,这其中既有历史的逻辑,也有美学层面的必然。
音乐剧的电影化改编,尤其是经典音乐剧改编,不仅可以以影像的形式留存经典版本的艺术表现,实现对原作的更大范围的影院及互联网传播,更能在舞台版本和影像版本之间形成跨媒介、跨艺术门类的互文,从而产生更具文本多义性的生产空间和阐释空间。
虽然音乐剧电影化有较大的必然性,但音乐剧电影在中国的发展,受到了地域环境、生产空间和受众接受等多方面的制约,一直处于待开发的状态。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多样化娱乐形式的需求增加,本土的音乐剧创作渐渐蓬勃起来,而其影像化实践却迟迟没有起步,尽管不时有作品如《爱我就给我跳支舞》(2009)、《一夜成名》(2012)、《家》(2018)等打出“中国首部音乐剧电影”“中国大陆首部音乐剧电影”“填补中国没有音乐剧电影的空白”等宣传口号,但市场上依然没有出现一部兼具音乐剧和电影双重艺术审美且取得商业成功的作品出现。
第十三章 媒介的产业化经营

四、媒介产业化的特点
• 1、我国经济发展的产业化决定和影响着媒介发的趋势, 并为媒介产业化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和物质支持。 • 2、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媒介产业的发展具有渐进 性的特点。媒介产业化不同与其他产业的完全的商业化、 市场化,在运作方式上也表现出媒介自身的特殊性,就是 既要讲求经济效益,也要讲求社会效益。 • 3、媒介产业化使我国媒介产业的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 并造成新的不平衡现象。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差距, 京、沪、粤的媒介广告收入占到全国的50%—55%。报纸 种类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城市日报发展迅速,中央及部委 办报纸在广告发行方面则有所下降。
第三阶段(1992年至今),集团化阶段。
• 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14Fra bibliotek的召开,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媒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媒介经济不仅在观念上有了质的飞跃,而且媒介的经济规 模不断扩大,为报业的集团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到 2003年,我国已经有39家党委机关报组建了报业集团, 形成了以党报为龙头、包括子报、出版社、印刷公司、发 行公司、广告公司、连锁店以及其他相关产业在内的整体 产业化优势,同时报业的媒介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 大大强化。部分报业集团成为所在城市的利税大户,成为 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 • 从1998年开始,上海广电集团和湖南广电传媒集团 的成立,标志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媒介集团逐渐成为谋求大规模、高效益发展的有效组织形 式
• 媒介的企业化:认同媒介作为一种企业的 特性,按照企业的经营模式去运作,并以 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目的。 • 媒介的产业化:是指特定社会环境中的意 识形态型的媒介向产业化经营的媒介转化。 是媒介的单一功能向双重功能的转化。必 须明确媒介的产业化不是商业化。媒介的 产业化必须坚持媒介的公有制形式,坚持 在经营方式上走市场化的路子。
融合新闻如何讲好故事

融合新闻如何讲好故事作者:刘涛来源:《教育传媒研究》2020年第03期【内容摘要】相比于传统新闻叙事,融合新闻由于“多媒融合”的特点,呈现出相对独特的叙事特点和规律。
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提供了一种普遍共享的新闻叙事思路和方法,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搭建融合新闻叙事的基本理念和框架。
具体来说,讲事实强调融合新闻需要充分发挥不同媒介元素在事实呈现上的优势和特色,特别是在大数据维度上抵达不可见的新闻世界;讲形象强调融合新闻的表现形式和叙事语言创新,特别是借助形象、生动的视听语言和互动方式深化新闻主题;讲情感强调融合新闻要打造感人至深的故事语境,通过对故事情景的还原与创设,推动公众认知的情感认同;讲道理则强调融合新闻不能陷入纯粹的“视听狂欢”,而是要在知识、价值、观念层面上有所承诺并兑现承诺。
【关键词】融合新闻;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知识生产新闻叙事的常见思路是故事化叙事,即通过对新闻故事的呈现来抵达更大的认识世界。
我们一般所说的新闻故事,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故事指一切具有新闻价值的议题或事件,而狭义的新闻故事则主要指反映既定新闻主题的微观故事,特别是人物命运故事。
如何讲述新闻故事,则涉及到新闻叙事的知识范畴。
就传统新闻叙事而言,相对于消息类新闻较为单一的叙事方式,深度报道的叙事方式则更为灵活多样,目前常见的叙事方式包括事件发展路径、记者调查路径、“华体”叙述路径、“章回”叙述路径、多重线索路径、逆向推演路程等。
①简言之,事件发展路径强调按照事件发展的线性逻辑和顺序来呈现故事;记者调查路径主要指根据记者对事件调查的先后顺序来叙述故事;“华体”叙述路径意为美国《华尔街日报》早期探索的一种故事叙述方式,即借助“小命运、大主题”的认识理念来讲述故事;“章回”叙述路径借鉴“章回体小说”的叙事方式,强调将几个故事串联成一个整体;多重线索路径强调对新闻故事的多条线索或时空脉络采取交叉叙事(如现实时空与历史时空的交替叙述),以此讲述一个复杂的新闻故事;逆向推演路径强调借助一定的悬念设置和布局情节,采用“回溯式”的推理方式反向叙述新闻事件……新闻为什么要讲故事?讲故事是一种普遍的文本生产理念,其功能就是实现微观故事与宏大主题的无缝对接,即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实现社会主题在个体命运之中“长”出来的目的。
媒介融合进程中的博弈与升华——2012·中国城市广播电视创新发展高峰论坛综述

媒介融合进程中的博弈与升华———2012·中国城市广播电视创新发展高峰论坛综述李欣2012年11月20-23日,中国城市广播电视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于闻名全国的“盐之都、龙之乡、灯之城”———四川自贡市隆重举行。
作为我国最早的23个建制市之一,自贡市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时值川南宜人的初冬时节,全国50多家城市台媒体与140多位嘉宾济济一堂共聚自贡,就城市广播电视发展诸多问题,展开热烈、全面、深入的探讨,睿智与激情炫彩,观点与策略共鸣。
本次会议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中共自贡市委宣传部主办,自贡市广播电视台承办。
在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之际,在全党全国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在新的历史起点与新的历史背景下,这是全国范围内召开的专门针对中国城市广电理论与实践发展问题的第一个传媒盛会。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秘书长张聪主持,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会长李丹以及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胡智锋教授和自贡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向华全等嘉宾致辞并由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庞井君与国内知名学者周鸿铎教授、欧阳宏生教授、王甫教授、陆地教授,以及中广电协会城市台工作委员会会长丁邦英、学术部主任张君昌等嘉宾做专题演讲。
这是一个高端展示中国城市广电发展研究成果的权威主流平台,研讨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一、融合转型:地方播出机构向多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主体转型国家政策推动与传媒技术创新加速“媒介融合”,成为城市广播电视不可逆转的汹涌潮流,城市广电传媒格局将会发生重大变革。
结合国际国内新媒体与广播电视发展潮流,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庞井君认为,目前广播电视的内涵外延正在向现代视听传媒转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发展视听化:超越传统广播电视范畴,打造全方位的音频、视频媒介消费内容,参与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二、视听融合化:体现传播技术渗透融合,不同媒体之间的延伸融合,媒体内部各要素的重组融合;三、视听社会化:逐步由传统内容供应商角色向传受角色一体化与各项媒体服务社会化的角色转变;四、视听无处不在:随时随地提供内容消费的瓶颈仍然受制于互联网带宽、较高受众付费标准的等因素。
《_热烈》:融合机制下的跨媒介实践

4520242023年暑期档电影以206亿元的总票房收官,创下了中国电影史上暑期档票房新高,大鹏执导的《热烈》以9.13亿元票房打破国产运动题材影片票房纪录,位列暑期档票房第六。
①《热烈》是一部表现街舞题材的体育电影,兼有杭州亚运会主题电影的特殊角色,同时又延续大鹏电影一贯的喜剧风格,在创作上呈现出媒介融合的内容创新与形式探索。
《热烈》的跨媒介实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街舞题材的跨媒介生产,喜剧情境的跨媒介创作,以及杭州亚运会的跨媒介宣传。
一、街舞题材的跨媒介生产《热烈》有两个重要的创作背景:一是街舞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霹雳舞成为巴黎奥运会、杭州亚运会比赛项目,街舞运动正式被主流文化接纳;二是优酷网络综艺节目《这!就是街舞》的热播。
②《热烈》以《这!就是街舞》为参照,完成街舞题材从网络综艺节目到电影的跨媒介生产,有效开发了网络综艺节目IP ,并将原节目的观众吸引进电影院,推动了跨媒介消费。
(一)从街舞运动到街舞题材影视作品街舞作为一项年轻化、平民化的体育运动,是青年亚文化的代表,身处社会边缘的年轻人试图通过街舞表达自我、寻求身份认同。
在电视、电影等媒介的传播推动下,街舞运动成为风靡全球的流行文化,并且逐渐融入主流文化。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街舞借助美国电视节目的传播,受到青少年的追捧。
20世纪80年代,一批美国街舞题材电影在多个国家上映,推动了街舞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街舞从边缘的街头运动,跃升为青春、时尚、个性的代名词。
第一部街舞题材电影《伴我闯天涯》(Wild Style ,美国,1983)以半剧情片、半纪录片的形式,呈现街舞、涂鸦、说唱、打碟等纽约街头文化,助推了街舞文化的流行。
随后,街舞题材电影转向类型化、商业化创作。
《闪电舞》(Flashdance ,美国,1983)将爱情元素融入街舞题材,以9292万美元的票房高居当年全球票房第三位③。
《霹雳舞》(Breakin’,美国,1984)进一步推进歌舞片、爱情片、青春片的类型融合,获得了3868万美元的票房成绩④,并在中国掀起霹雳舞热潮。
《新闻学概论》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1、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被报道对象所作的一种先在性的“审判预设”。
它是新闻竞争日趋激烈下的产物,从法理学的视角看,“媒介审判”损害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形象,是新闻媒体的职能错位,它使得司法独立和新闻自由的天平过分倾斜,有悖于法治精神。
2、发展传播学:发展传播学主要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盛行,其核心内容是:国家的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介必须服务、服从、促进国家发展尤其经济发展。
因此发展中国家的新闻媒介都程度不一地同政府保持一致,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十分注重新闻媒介的守望、整合和教育功能。
3、党报理论:党报理论最早起源与苏联,后来在各社会主义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流行。
党报理论的核心是: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即宣传工具,必须无条件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
第二章:新闻活动1、新闻活动: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人们传播和获取新闻的活动。
不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还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第三章:新闻1、新闻:新闻有两种并行不悖的定义:新闻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表达了新闻的形式是报道;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表达了新闻的实质是信息。
2、新闻本源:新闻本源指新闻报道的基础和客观依据。
这一概念最早由陆定一在《我们对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提出,并对这一概念做了唯物主义论述,认为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前,新闻报道在后。
事实是新闻的基础,对新闻有决定作用,新闻是事实的派生物,对事实进行能动的反映。
3、`4、新闻要素:新闻要素是指构成新闻的必需材料。
一般包括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新闻事件的经过,即5W1H。
5、突发性新闻:是对出乎人们预料而突然爆发的事件的报道。
如突然发生的灾难,突然爆发的战争等。
突发性新闻通常有明确的发生时间6、延缓性新闻:是对逐步发生变化的事情的报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瑜《 媒介融合: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观 》, 《当代传播》 2007, 3 。
王鸿涛《 媒介融合现状与前景》,《中国记 者》2007, 6。
王菲.《媒介大融合》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7:9
蒋晓丽、任雅仙《媒介融合的生态批评》
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入手,借鉴 西方生态批评的相关理论,对媒介融合给 人类、社会及传媒业可能带来的生态隐患 进行分析,力图使人们在积极顺应数字化、 网络化新的融合趋势的同时,更能保持冷 静,从而为推动在新的传媒环境下构建对 人类、对社会具有良性影响力的传媒生态 系统作出努力。
媒介融合的定义 :
徐沁在《中国传媒报告》发表论文《媒介融 合:新闻传播业的新趋势》,介绍了国内外学者 关于媒介融合的定义。
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 伊契尔 ·索勒 ·普 尔( Ithiel De Sola Pool)最早提出这一概念, 1983年在其《自由的科技》 (The Technologies of Freedom)一书中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 ( the convergence of modes)。
南卡罗来纳大学大众传播学院主任 Charles Bierbauer认为: “大家观点不同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在不同的国家、不 同的媒介组织、不同的媒介文化环境下,媒介融合有着不 同的表现。”
美国媒介融合的成功案例:
美国媒介综合集团在佛罗里达州坦帕市建立 的坦帕新闻中心(Tampa’s News Center)
2003年,美国西北大学教授 李奇·高登 (Rich Gordon) 根据不同传播语境下 Convergence 所表达的含义归纳了 美国当时存在的五种 “融合新闻 ”的类型 :
• 1 、 所有权融合 ( Ownership convergence ) :大型传媒 集团拥有不同类型的媒介,以实施这些媒介之间的内容相 互推销和资源共享;
• 5 、 新闻表达融合 (Storytelling or presentation convergence) :记者和编辑需要综合运用多媒体的、与 公众互动的工具与技能来完成对新闻事实的表达。
美国鲍尔州立大学 (Ball State University) 的戴默( Lori Demo)等几位学者在论 文 —— 《融合连续统一体:媒介新闻编辑 部合作研究的一种模式》中提出了 “融合 连续统一体 ”这个新概念。
• 2 、 策略性融合 (Tactical convergence) :所有权不同的 媒介之间在内容上共享 ;
• 3 、结构性融合 (Structural convergence):与新闻采集 与分配方式相关,如报纸新闻加工打包后出售给电视台; 4、 信息采集融合 (Information-gathering convergence) : 新闻报道层面上一部分新闻从业者需要以多媒体融合的新 闻技能完成新闻信息采集;
其他学者的相关论文
孟建《媒介融合 : 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国际新闻 界》 2006, 7。
熊澄宇《整合传媒:新媒体进行时》,《国际新闻界》2006,7。 许颖《互动·整合·大融合———媒介融合的三个层次》,《国际新 闻界》2006,7。 彭兰《从新一代电子报刊看媒介融合走向》,《国际新闻界》2006, 7。 高钢、陈绚《关于媒体融合的几点思索》,《国际新闻界》2006, 9。 彭兰《 媒介融合时代的合与分》,《中国记者》2007, 2。
他们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美国及其他国家 的媒介当时的实际情况界定了 “融合新闻 ” 的几种模式以及每一种模式的具体含义
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布莱恩·布鲁克斯和 章于炎博士2006 年6月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所作的关 于“媒介融合”的讲座上给出了一个定义:“媒介融合” 是一个新闻学上的假设,也叫媒体融合。媒体融合的核心 思想就是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一些藩篱的打破,电视、 网络、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新闻媒体将融合在一起。
2000年,该集团投资4000万美元在坦帕市建 造了一座传媒大厦,将《坦帕论坛报》、网站 Tampa Bay Online、电视台WFLA-TV一起搬入 办公,虽然这几家媒体有各自独立的人员、办公 区域和运作机制,但实行资源共享。大楼内部设 有统一的突发新闻指挥台,能在第一时间将突发 新闻传递给分布在其四周的三家媒体,并有专人 指挥、协调对新闻的采访。
第十讲
媒介融合
(Media Convergence)
2006 年 4 月 ,美国 密苏里新闻学院 副院长 Brian Brooks 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 的前沿学术讲座中,指出“媒介融合是不 可逆转的潮流。”
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指出, “融合 媒介”与“融合新闻”是目前传媒业全球 性发展的前沿课题。
他认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泾 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 其本意是指各种 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
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 Andrew Nachison 将 “融合媒介 ”定义为 “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 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 联盟。 ”
他强调的 “媒介融合 ”更多是指各个 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
参阅:蔡 雯 郭翠玲<美国坦帕新闻中心媒介融合的 策略与方法>
• 中国学者的定义
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根据自己出访美国的 经历,较早在中国内地提出并推介西方“融合媒 介”理论和实践。
蔡雯: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 ——从美国新闻传播的变化谈起
“融合媒介”(convergence media) “融合新闻”(convergence journalism)
• 蔡雯的其他பைடு நூலகம்究成果
《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试论 “融合新闻”及其挑战》,《国际新闻界》 2006 , 5 。
《 从 “ 超级记者”到“超级团队”——西方 媒体“融合新闻”的实践和理论 》,《中国记者》 2007, 1。
《试论“融合新闻”的特点与运作》,《新闻 战线》2007,1。
《媒介融合发展与新闻资源开发》,《新闻与 传播》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