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百合产业发展建议报告讲义
兰州百合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兰州百合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张蓉;刘进军【摘要】在分析兰州市百合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兰州百合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从优化产业布局、加大科研开发、延伸休闲旅游产业链、拓展电子商务销售渠道和打造百合优质名牌等几方面提出了兰州百合产业发展对策。
【期刊名称】《甘肃农业》【年(卷),期】2016(000)010【总页数】4页(P46-49)【关键词】兰州百合;产业;现状;对策【作者】张蓉;刘进军【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省兰州市农业委员会农业信息中心,甘肃兰州 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4.3兰州百合是甘肃省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也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和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支柱性产业。
兰州百合具有洁白、细腻、甘甜、营养丰富等特点,品质位于全国三大食用百合之首,它不仅是中国百合中的上品,而且是中国唯一的甜百合。
因此,如何因地制宜地稳步推进兰州百合产业发展,规避风险因素,构建保障措施,这对于促进兰州市农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兰州种植百合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兰州市的农业龙头产业。
近几年来兰州百合的产量稳步增长,市场价格相对稳定,兰州百合产业因此得到了较快发展,成为了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实现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也为“十三五”时期百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兰州地处黄土高原西北部,海拔1 800~2 600米,南部山区多为二阴潮湿地区,气候冷凉,空气湿润,昼夜温差大,土壤疏松肥沃,植被覆盖较好,环境无污染,生产过程中病虫害较少,年平均气温5.8℃,不低于10℃的积温为1 128~2 349℃,无霜期平均135天,年平均降雨量460毫米,正好适合兰州百合的喜温凉、喜光照、好湿润、忌酷热的生理特征,凭借独特的地理资源优势,百合种植面积得到稳步发展。
(二)适度扩大百合种植面积,成为当地农民支柱产业兰州百合种植地域主要集中在七里河区的四个乡,西固区的三个乡,榆中县的七个乡。
兰州百合种植栽培的管理

兰州百合种植栽培的管理百合每年从出苗(4月下旬幼苗出土)到茎叶凋枯(10月中旬),约170天左右,鳞茎耐寒性较强,地下10-15厘米处可经受-8七的低温安全越冬,地上茎秆则不耐冻,遇早霜冻来临即枯死。
耐干旱、忌水淹,土壤过于潮湿,有积水或排水不畅,都将使鳞茎腐烂或加速茎叶染病枯死。
因此,小编建议栽培百合要土壤质地疏松,肥沃和排水良好的土壤,注重一系列精细耕作栽培管理措施实施。
大田百合栽培技术,地块选择,百合生产地块应选择在无污染和生态条件良好的地区,即远离工矿区,避开工业和城市、医院污染的影响,环境指标符合无公害百合生产技术规程,同时应具有可持续的生产能力。
茬口,前茬为非百合科作物,前茬以豆茬地最佳,其次为麦茬地。
兰州地区轮作方式有如下两种:土壤条件,选择土层深厚,坡度5度以下,富含有机质、结构适宜、肥力充足的地块。
其碱解氮含量、全盐含量、土壤酸礦度、灌水条件、环境质量、危险物的管理均应符合DB62/T810-2002无公害百合生产技术规程的要求。
待前茬作物收获后,实行早耕、多耕、深耕、晒悽和及时耙糠蓄墻等一系列养地抗旱耕作措施。
百合栽植以后的几年,随着植株长大,耕作措施不便进行,加之根系在同一深度活动,易造成土壤板结,肥力降低,营养状况贫乏,杂草滋生,病虫害严重,故后茬作物生长不良,产量不高,种植百合轮作倒茬以3~4年最宜,否则不利于百合生长。
施足基肥和种肥,兰州百合栽植后在地里生长两三年,地下鳞茎的膨大增重需要吸收大量养分。
因此,施足优质基肥是获得高产优质产品的基础。
第一年栽前施足基肥,每亩施优质农家肥5000公斤,全面铺撒,犁翻入土。
第二、三年春,亩施优质农家肥3000公斤,全面铺撒。
第一年栽百合时,每亩在栽植沟内施大粪等优质精肥250公斤或腐熟油渣100公斤,并配合混施25~40公斤过磷酸钙或氮磷复合肥作种肥。
深翻和整地,待栽百合的地在前茬作物收获后,要及时犁耕深翻,一般深度在25厘米以上。
西北地区发展兰州百合种植助力乡村旅游探索

/调查思考/・101・DOI:10.16675/14-1065/f.2021.07.041西北地区发展兰州百合种植助力乡村旅游探索□郑禧媛(兰州城市学院旅游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分析了西北地区兰州百合种植的发展前景,阐述了兰州百合栽培技术,并对西北地区发展兰州百合种植助力乡村旅游提出建议。
关键词:西北地区;兰州百合;乡村旅游文章编号:1004-7026(2021)07-0101-02中国图书分类号:F592.7;F326.13文献标志码:A兰州百合不仅好看,而且纤维很少、味道鲜甜,是百合中的上品,2004年被认证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近年来,西北地区加快发展百合种植,通过打造特色品牌和举办“百合文化旅游节”等方式,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为当地带来可观收入叭1西北地区兰州百合种植的发展前景我国有四大百合品系,兰州百合是唯一兼具食药功能的品种。
兰州百合是典型的旱作农业作物,一般生长在海拔1800~2200m的山区,适宜在高寒地区推广。
经过10多年发展,兰州百合种植效益不断提高,种植区域扩展到青海、宁夏等地,辽宁、河北等地也有尝试。
随着知名度提高,兰州百合逐渐成为西北地区助力乡村旅游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叫2兰州百合种植技术2.1形态特征兰州百合是百合科百合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川百合的变种,其可食用的部分是膨大的鳞茎。
兰州百合的根部包括肉质根和纤维根,肉质根从鳞茎盘底部生岀,比较粗壮,整体粗细比较相似,一般成品根数大约60条;纤维根也被称之为“不定根”,在地下鳞茎上部离地表3~15cm的表层土壤中。
兰州百合的地上茎是有茎盘的顶芽伸长而成,地上茎直立无分枝,植株高一般在85cm左右,其中花径长约35cm。
在茎秆地下部件的节位处,会生岀数个到十几个小鳞茎,这种小鳞茎也被称之为“种球”。
2.2科学繁殖一是分珠芽繁殖。
兰州百合地上茎叶腋处形成的小鳞茎,也被称之为“珠芽”。
夏季时,珠芽已充分长大,在尚未脱落时取下培养,从长成大鳞茎到开花,通常需要3年左右。
兰州百合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兰州百合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张蓉;刘进军
【期刊名称】《甘肃农业》
【年(卷),期】2016(0)10
【摘要】在分析兰州市百合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兰州百合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从优化产业布局、加大科研开发、延伸休闲旅游产业链、拓展电子商务销售渠道和打造百合优质名牌等几方面提出了兰州百合产业发展对策。
【总页数】4页(P46-49)
【作者】张蓉;刘进军
【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省兰州市农业委员会农业信息中心,甘肃兰州 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04.3
【相关文献】
1.兰州百合加工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2.兰州百合产业发展路径研究与思考
3.百合"老产业"何处寻转机——甘肃省兰州市百合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纪实
4.兰州百合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5.兰州市百合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议兰州百合的发展

2016年第11期(下半月)Nong Min Zhi Fu Zhi You农民致富之友科研◎农业科学浅议兰州百合的发展张元英(兰州市七里河区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甘肃兰州730050)[中图分类号]Q949.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11-0059-011基本情况兰州百合是甘肃的名优特产,其色泽洁白如玉,肉质肥厚香醇。
七里河区作为兰州百合的核心主产区,这里得天独厚的土壤条件和长期积累的栽培技术,出产的百合色白、个大、味美、营养丰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成为闻名遐迩的“百合之乡”。
2015年全区百合面积稳定在5.3万亩,百合产量达到2.84万吨,产值达到6.8亿元。
全区共有百合加工企业191家,合作社100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6家,年加工能力在100吨以上的企业41家,50—100吨的企业有37家。
百合皂甙等精深产品都已研发试制成功,基本形成了种植、储藏、加工、销售、研发一条龙的产业格局。
2发展现状2.1销售形式多样,市场前景广阔。
兰州百合已经在国内大中城市开展建立了联营或销售代理业务,在北京、上海、福建、太原建立了兰州百合直销点,销售网络已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和地区,同时电子商务发展迅速,通过政府搭建和企业自行创建在淘宝、阿里巴巴和三维商城等电子商务平台注册店铺进行网络销售,2015年网上销售兰州百合系列产品的店铺达到130多家。
兰州百合远销香港、澳门、台湾、曰本、韩国、欧美、法国、南亚及中亚市场。
2.2品牌建设取得成效,示范区创建通过验收。
兰州百合于2001年获得“兰州百合”证明商标。
2004年获得国家质监总局批准的“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
2013年,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授予兰州市“中国百合之都”称号,认证七里河区为“中国优势生态区域”。
2013年“兰州百合”获得中国驰名商标。
2015年获得2015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优质特产奖。
目前全区有80家百合生产加工企业使用了兰州百合证明商标。
兰州百合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兰州百合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彭志云;梁玉文;冯炜弘
【期刊名称】《甘肃科技》
【年(卷),期】2009(25)21
【摘要】针对当前兰州百合产业中存在的种群混杂、品种退化;缺乏良种繁育基地;主产区连作障害严重而突出等问题.提出了加大力度,更新品种;加强研究,制定标准;优化布局,做大规模;强化加工,拓展销路;完善产业链,促进兰州百合产业健康发展等思路.
【总页数】2页(P8-9)
【作者】彭志云;梁玉文;冯炜弘
【作者单位】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10;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10;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13
【相关文献】
1.兰州百合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化升级对策 [J], 白贺兰;乔德华
2.兰州百合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J], 周清泉
3.兰州百合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J], 兰州市七里河区农业产业化办公室
4.兰州肉羊生产现状及产业化发展思路 [J], 张成虎;
5.兰州肉羊生产现状及产业化发展思路 [J], 张成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兰州百合发展途径的研究

现代经济信息498兰州百合发展途径的研究孔令智 柳 燕 孙凤茹 兰州城市学院商学院摘要:本文简述兰州百合的发展历程,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了未来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兰州百合;发展途径中图分类号:S68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03-0498-01一、兰州百合的发展历程1974年,在兰州市召开市常委会时,原兰州市委书记王耀华将袁家湾村定为百合基地。
使兰州百合有了初步的发展,紧接着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之后,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人民积极性大增,1996年荣获“中华老字号”称号,1999年,仅七里河区的种植面积达到2.2万亩,总产量达到850万公斤。
并且符合“绿色食品”的标准。
2001年,七里河区获得到了由国家工商局商标局授予的“兰州百合”商标。
2004年兰州百合产业化被列为“国家山区农业产业化试点示范项目”。
2014年,“兰州百合”被认定为国家驰名商标,这就意味着兰州百合得到了极大的肯定和认可,成功的成为兰州的一张名片和代表甘肃形象的知名产品。
二、兰州百合的问题分析1.产量质量下降据兰州市物价局调查显示,2008年七里河区百合的留床面积约为4.16万亩,产量约为1.5万吨。
物价水平上涨,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成本提高,2008年兰州市每亩百合总成本为3392.95元,较上年增加262.64元,上涨幅度为8.39%。
投入增多,收入反而下降了,百合产业的发展面临挑战。
农业的发展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理,部分农户在利益的推动下,有的重茬连作,有的急功近利选用劣质种球作种,有的地区海报、气候、土壤都达不到百合的种植要求,然而还去种植,甚至还盲目扩大种植面积,加之培养种植技术水平不高。
不仅乱用土地资源,且耗费人力物力,产出的百合品质低,也降低了百合的声誉,使百合市场受到不必要的麻烦。
2.精深加工不足,产品单一很多初级产品经过加工后销量和利润会直线上升,农产品也是如此。
兰州市七里河区百合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光照的要求不同 , 但总体来说 , 百合宜于种植在半荫区。光照 条件 主要对百合 的开花 期产生较 大的影响 ,若 日照时间长 , 百合就会提前 开花 ; 若光照时 间短 , 百合就会延迟 开花时间 ;
1 . 1百 合 的 生 长 条 件
均能使百合正常的生长发育。 1 . 1 . 4 土壤 肥沃深 厚 的沙 质土壤 是种植 百合最 为理想 的
土壤 。沙质土壤透水 、 透气性好 , 研究表 明 , 当土壤 中氧气含
百合是一种地域性极强 的特 色农 产品 , 百合 的栽 培条件 非常严 格 , 种植 区的海拔 、 温度 、 光照、 水分、 土壤 、 肥料条 件 缺一不可 , 这些生长条件对百合 产量 和品质价值起着 决定性
摘 要: 本文针 对兰州百合发展 的经济环境 因素 、 资源环境 因素 、 社会 环境 因素 以及 市场g -  ̄ c N素进行分 析 , 提 出利 用有
利条件 , 做 强做 优 兰 州 百合 产 业 。 关键词 : 百合 ; 资源 ; 经济 ; 社会 ; 市 场
中图分类号 : F 3 2 6 . 1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3 — 6 9 9 7 ( 2 0 1 7 ) 0 3 — 0 0 0 8 — 0 2
发展百合经济提供 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兰州 市七里河 区的百
合 主要种植在兰州市南部后 山地 区 ,该地 区属于二阴地带 ,
海拔 2 0 0 0m左右 , 植 被发达 , 有机质 含量丰 富 , 土壤 质地疏
松。 并且 多为坡 地 , 排水条件 良好 , 受植被 的影 响 , 气候 湿润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Z [州百合产业发展建议报告西北师范大学科研合作服务处2015年1月12日、兰州百合产业发展历史二、兰州百合产业发展现状(一)兰州百合栽培面积已经初具规模 (二)兰州百合加工具有较大规模的企业群体 (三)兰州百合国内外市场占有份额较高 (四)兰州百合品牌发展成效显著(五)兰州百合产业化组织程度明显提升三、兰州百合产业存在问题(一)基础薄弱、产出水平低 (二)生产分散,规模效益差 (三)产品单一,开发程度浅 (四)营销粗放,协同创新弱 (五)安全意识不强,监管不健全四、兰州百合产业发展思路和建议建立百合母籽繁育基地 制定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扶持培育百合产业龙头企业加大兰州百合宣传力度(四)加强百合原产地和品牌保护10 (五) 加大百合生产科研攻关10 (七)增强质量安全和监管意识11 11兰州百合是甘肃的名优特产,兰州百合以瓣大肉厚,风味甘甜, 营养丰富,品质最佳,名列栽培百合之首,素有"兰州百合甲天下" 之称。
其作为名菜佳肴弛名中外,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极有声誉,十分畅销。
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孔宪武教授评价:“兰州百合味极甜美,纤维很少,又毫无苦味,不但闻名全国,亦堪称世界第一”。
兰州百合作为兰州市最具特色的农产品之一,历经40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广大后山农民摆脱贫困、增加收入的支柱产业。
、兰州百合产业发展历史兰州栽培百合有确切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万历年间。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临洮府志?食货志》就记载了七里河南部山区栽培百合供食用和观赏。
上世纪五十年代,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孔宪武在《兰州植物通志》中将兰州百合鉴定为“川百合”种。
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林学院陈俊愉教授在《园林花卉》一书中将其命名为州百合”,自此以后,兰州百合才作为通用的名字有别于其他种植地的百合而闻名全国。
兰州百合在四百年前由七里河区南部山区自种自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在兰州城区专门销售,或由商贩运到邻省宁夏、青海等地贩卖,亦有旅客商客带到中原、沿海一带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
兰州解放前夕,七里河地区种植兰州百合面积不足200亩,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面积达到622亩。
1965年,西果园乡的袁家湾村的百合被列为全市农业十大丰产样板田之一,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袁家湾村享受到蔬菜产区供应口粮的待遇。
1979年4月,七里河区召开专门的百合生产会议,发放贴息贷款扶持百合生产。
1983年全区百合种植面积达到4488亩,产量达72万公斤,周边的榆中、皋兰、永登、西固等县区也开始引种百合。
1984、1985年七里河区召开百合战略研讨会并在兰州、上海等地举办兰州百合展销会,向外界推介宣传百合及百合菜肴,进一步扩大了兰州百合的影响。
1987年生产真空包装鲜百合,大大刺激了兰州百合的生产,兰州百合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当年七里河区种植百合面积达到 1.68 万亩,总产达722万公斤,加上榆中、西固等地的发展,兰州市百合总面积达3万多亩,总产超过750万公斤(留床面积大增),从1988 年开始,由于加工能力有限,市场开发不足,加之盲目栽种劣质千字头百合导致商品百合质量下降,兰州百合出现了“卖难、价跌”,种植面积开始逐年下降,到1991年,七里河区种植仅有0.64万亩,总产仅有373万公斤(留床面积锐减)。
1992年至2001年连续九年百合价格不断上涨,最高时商品百合每公斤达17元,刺激了百合种植规模又一轮的不断扩大与加工企业的盲目兴建。
2001年,七里河7个乡(镇)48个行政村8200多户种植百合3.93万亩,加工企业达130家之多,兰州市榆中、永登、皋兰、西固、城关等县区面积大增,城市投资者都纷纷租地栽种百合, 兰州市周边的临洮、永靖、会宁以及金昌、甘南等地也引种兰州百合, 使兰州市百合留床面积猛增到 6.7万亩,全省达10万亩。
由于盲目扩大面积,种球退化和劣质种球复种影响了兰州百合的品质,在销售地质次价低的百合充斥市场,种植户和加工销售企业均遭受了致命的亏损,商品百合平均价格降到了每公斤 2.8元,百合种植面积开始逐年回落,直到2004年价格才开始缓慢回升。
、兰州百合产业发展现状(一)兰州百合栽培面积已经初具规模经过40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2013年, 兰州百合留床面积达5.26万亩,主要分布在七里河区西果园镇、阿干镇、魏岭乡、黄峪乡,此外,八里镇、彭家坪镇也有少量种植。
全区百合产量约为2778万公斤,产值达到83340万元。
在兰州百合主产区西果园镇青岗村建立省、市级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1182亩, 建成标准化示范区3.87万亩;示范乡镇4个,种植户达到10954户, 无公害百合认证面积达到3.87万亩。
(二)兰州百合加工具有较大规模的企业群体近年来,兰州百合得到稳步发展,形成了以西果园镇的兰州百合城为中心,辐射八里镇、阿干镇、魏岭乡、黄峪乡等周边乡镇和西固区金沟乡及榆中县,共有400家收购加工百合的公司和个体户。
全区现有冷藏库39座,库容达到1064万公斤,每年分两季存储,储量可达2128万公斤,完全能够满足百合常年加工贮藏的需要;全区年加工能力在500吨以上的不超过10家,在100吨以上的企业有27 家,50-100吨的企业有20多家,这些企业全部使用了“兰州百合”证明商标。
95%以上的百合都经过初级加工外销全国。
同时,利用兰州云集众多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多形式、多方面联合开发创新, 研制出了无硫百合干、百合人参营养粉、百合营养麦片、百合枣粉、百合果酥、百合醋、百合花、百合芽菜、百合鸡等产品,形成了多元化产品格局,逐步提高了百合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加了高附加值产品, 满足了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者常年食用百合的需求。
(三)兰州百合国内外市场占有份额较高目前兰州百合不但畅销至广州、上海、北京、乌鲁木齐、杭州、昆明、西安、沈阳、武汉、西宁等全国省会城市,还扩散到深圳、珠海、汕头等沿海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出口到美国、日本、韩国、法国、东南亚、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
2013年百合出口量达到289吨,出口创汇超过376万美元。
兰州百合的消费群体也由十几年前的宾馆、酒店等高级场所走进普通百姓家中,拥有了众多的消费者。
(四)兰州百合品牌发展成效显著兰州百合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1996年10月,“兰州百合”被国家贸易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并在99中国昆明世博会上喜获银奖,在99中国北京国际农业博览会荣获“名牌产品”称号,被兰州市政府授予“兰州名品”称号。
2001年获“甘肃名品”称号和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2009年获第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名优产品优秀展销奖等殊荣。
此外,2001年成功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颁发的“兰州百合”证明商标,使兰州百合成为甘肃省第一个获得证明商标的农产品。
2010年11月, 州百合”证明商标被甘肃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认证为“甘肃省著名商标”。
2014年1月兰州百合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喜获“中国驰名商标”。
2013年11月,七里河区获得“中国百合之都”荣誉称号。
(五)兰州百合产业化组织程度明显提升充分利用优越的百合资源优势,明确提出“布局合理化、生产基地化、经营一体化、管理规范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名牌化、品质无公害化”的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完善了“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运营机制,不断开拓市场,抢抓信息,推广技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通过这种运营机制,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与国内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形成了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走集团化经营之路。
目前已形成了以西果园镇的兰州百合城为中心,辐射带动八里镇、阿干镇、魏岭乡、黄峪乡等地区百合产业的发展。
、兰州百合产业存在问题(一)基础薄弱、产出水平低由于科研和管理没有及时跟进,加之没有相应的产地保护措施,如开垦翻土过浅、施用基肥不足、土壤基础条件差、种植密度不够等,造成水土流失严重,肥力下降,土层浅薄板结,通气和保水性不良, 水、气、热得不到充分调节等导致了兰州百合品质下降。
此外,兰州百合多年来靠对自然生长的母籽进行选育,没有成规模的脱毒育种中心,加上兰州百合种植年代较长,种球自然退化,导致产量和品质都是逐年下降,亩产由原来的1500公斤下降到1000公斤,产品的独头率从原来的70%F降到不足40%能够符合市场要求的“牡丹头”精品百合所占比例越来越小,而“千字头”劣质百合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并且在原产地域保护以外的地域盲目种植兰州百合,其产品回流到百合产区和市场上,以次充优。
由于这些百合品质不好,由此给消费者造成了兰州百合质量下降的印象,严重损害了兰州百合的形象,造成市场萎缩,价格的大幅波动。
(二)生产分散,规模效益差兰州百合产业目前还没有涌现出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
由于现有的百合加工企业成品包装多年一贯制,品牌意识薄弱,市场开发能力不足,经营多凭经验而缺乏创新,加之先天性资金筹措困难, 缺乏融资渠道和手段,流动资金不足,多年来仍没有能够起明显带动作用的企业,再者加工企业和农户的组织化程度较低。
目前上百家企业和上万家农户参与兰州百合产业,但彼此之间没有规范的自律与约束,没有合作协商机制,企业和农户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不仅增大了生产和经营风险,而且引发恶性竞争,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并且百合深加工产品研发严重滞后,附加值较低。
现阶段兰州百合主要是以真空包装鲜百合、百合干等初级产品面市,科技含量很低, 即使研发出了百合含片等深加工产品,但不成规模。
(三)产品单一,开发程度浅是兰州百合产业目前还没有涌现出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
由于现有的百合加工企业成品包装多年一贯制、品牌意识薄弱、市场开发能力不足、经营多凭经验而鲜有创新等方面,加之先天性资金筹措困难、缺乏融资渠道和手段、流动资金不足,致使这么多年来竟没有产生一家真正能够起到龙头作用的企业;二是加工企业和农户的组织化程度较低。
目前上百家企业和上万家农户参与兰州百合产业,彼此之间没有规范的自律与约束,没有合作协商机制,企业和农户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各自单打独斗,不仅增大了生产和经营风险, 而且引发恶性竞争,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百合深加工产品研发滞后,附加值低。
目前百合主要是以真空包装鲜百合、百合干等初级产品面市,科技含量很低。
虽然也研发出了百合营养麦片、百合口服液、百合含片等深加工产品,但由于缺乏资金,始终无法打开市场,形成生产规模。
(四)营销粗放,协同创新弱是兰州营销总体上处于低水平粗放经营状态,即广大百合经销商还是以传统而原始交易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农户与消费市场脱节, 利润率较低。
营销组织主要以收购商、经销商及中间贸易商为主体, 各自为政,相互排斥,甚至恶性竞争。